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

数学生活应用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与生活应用探究论文

内容摘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将学生应用于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关键字:数学生活应用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活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应该算得上是对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完美阐述了吧!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近代的木轮车,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找到许多图片,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合理组织教材,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使之产生美感,培养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全文阅读

生活情境应用下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1.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就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1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简单,生活情境的创设难度较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图片,播放音乐,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小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他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自然而然会跟随教师进入数学知识的世界中。比如在讲解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苹果树上掉苹果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苹果,是小学生生活中经常会接触的事物,将利用苹果这样的生活化物品进行减法知识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意识的形成。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掉苹果的视频,让学生自然跟随进行计算。比如树上有十个苹果,先掉下来一个,教师问学生还有几个。再掉下来两个,树上还有几个。每问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出相对应的算式,让生活化的情境中出现数学知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2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课堂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限制于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生活情境的创设者。对于小学生来讲,角色扮演是一个魅力值很高的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生活情境的创设相结合,让小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学生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有利于其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有关于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制作仿真人民币,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之后,让学生扮演超市工作人员与顾客,为自己的商品标价出售,在买卖过程中学习加减法知识。加减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加减法知识难度大大降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科学利用生活情境,会化难为易,促进小学生踊跃参与学习活动。

1.3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是为了让小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往往好过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测量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桌椅的长度,测量门窗的长度,测量文具的长度,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起来,做一些生活化的事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全文阅读

数学建模活动是数学探究实践课的全息元

数学建模是指根据需要针对实际问题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具体地说,数学建模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系统或特定问题,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和简化,建立一个近似描述这个系统或问题的数学结构(称为数学模型),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及计算机技术求解模型,最后将其结果接受实际的检验,并反复修改和完善。

现在,很多中学开设数学第二课堂课、数学实验课,举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就是以“烧头尾”弥补数学教学中“烧中段”的不足,使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学数学,而且要用数学。1991年10月,首届“金桥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的初赛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端。首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于1993到1994年在北京举办。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标准》是我国中学数学应用与建模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标准》把数学建模纳入了内容标准中,这标志数学建模正式进入我国高中数学。

1.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门学科和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比如2009年我指导学生完成了一篇题为《南沙天后宫旅客人数预测及评价模型》的论文,我从网上、报刊搜集资料和打印、整理资料,组织同学展开采访、调查、讨论、交流、整理、汇报等,亲力亲为,共同完成此论文,并参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银奖。在此过程中,同学们自主参与,积极行动,体现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2.开展建模活动可以提高高考应用题的得分率。

从1993年至今,每年高考都有数学应用题,同时呈现出加大力度、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这些应用题以建立数学模型为中心,以考查数学应用能力为目的,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3.开展建模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其综合协作能力。

全文阅读

及时总结得失,实时科学运用

摘 要: 教学小论文,是教师课堂教学心得、感悟的有效承载体和重要展示台。教学活动贵在总结、重在实践、精于应用。初中数学教师应提高自身“写”教学小论文的意识和能力,善于总结、归纳、研究教学活动,并将撰写的教学小论文内容“反哺”于课堂教学中,推进教学进程,提升教学实效。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小论文 教学活动

教学贵在总结,重在实践,精于应用。“写”,作为学习对象学习文化知识、展现才能智慧的重要手段,成为学习对象必须具有的学习技能。笔者认为,“写”不仅是学生必备的技能,而且是教师必有的技能。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写”活动的实施,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闪现的感触,不能及时“留档”,采用撰写教学小论文的形式及时记载,予以呈现,导致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得不到显著提升和增强。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论文,为教育教学“服务”,应为教育教学提供有效“指导”和“遵循”。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放大教学小论文功效,科学高效运用教学小论文,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效并举”。

一是反思课堂教学过程,记录课堂教学“点滴”。教学活动要实现“教”与“学”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切实协调好“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小论文的撰写过程,实际就是“回放”课堂教学过程、反思课堂教学实践的再现进程,将课堂教学进程中的实践感悟和体会,运用文字进行记载和呈现的过程。教学小论文的撰写,能够推动初中数学教师更深刻地思考和探究,促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更贴近课堂、更贴近学生。但笔者发现,不少初中数学教师注重对自身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检查,但仅停留于“脑中”,没有及时将所思、所想、所感进行“记录”,形成文字材料教学小论文,导致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除,发挥不出指导、促进功效。因此,教学小论文运用课堂,首先要做好“记载”工作,也是课堂教学活动“实录”工作,第一时间思考自身教学活动过程,记录下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以便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课教学时,教师在平行四边形边、角、对角线等相关特性讲解传授基础上,利用初中生巩固练习活动环节,结合初中生巩固练习实情,自身进行教学举措的思考分析活动,并将讲授平行四边形性质感触体悟要点“记载”在备课笔记上,在课后教学感悟撰写时,围绕感悟要点,结合教学实情,撰写关于如何实施平行四边形性质有效教学的小论文,在记录自身教学“点滴”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优化教学活动举措。

二是剖析教学实践得失,明晰教学整改举措。教学小论文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修正”、“整改”教学实践手段、举措的“重任”。初中数学教师撰写教学心得、教学感悟等小论文时,不仅仅“停留”在总结教学活动,归纳教学心得的“浅层次”程度,而是“上升”到自我检查、自我剖析教学得失,优化教学流程的“深层次”程度。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学习借鉴他人教学成果,学习致用,进行自我剖析、检查等实践活动,准确找出教学实践活动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将自身教学过程、教学实情、教学成效等方面,一一对比,进行分析,内心形成针对性、深刻性、实在性显著的教学举措,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运用,提高教学活动实效。同时要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整理和归纳,形成更具实效性的教学小论文,为以后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参考。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教学中,教者以往采用的是开门见山、直接告知的讲授法,在教学心得、教后感等教学小论文撰写中,结合教学实情和学习实际,认真思考剖析后,认识到直接告知答案的讲授法存在的不足。在教学小论文教学设想部分写作时,经常深入思考研析,提出了师生互动式、类比法等教学举措,将初中生融入探究知识内涵要义活动范围内,引导初中生自己通过“已知、求证”的格式,进行性质定理1内容的书写活动,并共同合作进行初步分析活动。教师实时向初中生指出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应具备的条件,使初中生深刻认识到,其相似条件要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来。并在以后的教学举措中进行利用和实践,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成效。

三是放大教学指导功效,推动教学活动进程。教学小论文的撰写,其目的之一,就是推进教学进程,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实效。实践证明,经验成果重在应用,贵在运用。教学小论文是具有深厚“底气”、科学“指导”特性的经验成果,教师不仅要善于“写”,更重要的是善于“用”,要由拿来主义精神,吸收其精华,应用于教学实践,最大限度放大教学小论文的指导功效,推动教学进程。如“切线的性质和判定”习题课教学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借鉴夏桂云老师所撰写的《关于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习题变换》此篇小论文,认真阅读体悟,认识到切实的判定和性质的条件变换主要有互换条件结论、角动线定、线移量变等形式,并借用该论文所提出的典型案例,在此节习题课讲解中,现对教材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讲解,然后采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对所讲案例进行条件或结果的变化,组织初中生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条件下或不同结论下的切线的性质及判定,并且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套路,从而在多样变化的变式练习中,思维得到开阔,增强驾驭复杂数学习题的能力,提高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以及增强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教学小论文的运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中,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教学课题,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形成的成果相对较少,还望同仁积极参与此项课题研究,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矩阵论是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基础课程,在很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文章首先阐述了矩阵论课程概况和研究生数学基础,然后提出课件板书结合、学生参与讨论矩阵论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理论研究专业问题的能力。

【P键词】矩阵论 教学改革 数学文化 应用

一、引言

矩阵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应用,矩阵论课程与很多专业密切相关,学习该课程有助于为学生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数学基础;加之本门课程的选修人数多,专业杂,因此,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矩阵论课程在许多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是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更有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习兴趣,我们希望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矩阵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部分,采取的形式为教师介绍,学生讨论。目前已有一些文献对研究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例如罗尧成、谢安邦(2008)在《论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理论基础》中研究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基础;黄敏(2010)、刘碧玉(2013)等研究了矩阵论课程的教学方法。

本文针对研究生矩阵论课程探讨了板书与课件结合、将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等教学改革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授课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矩阵论课程概况和研究生数学基础

矩阵论的基本内容包括线性空间与线性算子,内积空间与等积变换,若当标准型,赋范线性空间与矩阵范数,矩阵的微积分运算及其应用,广义逆矩阵及其应用,矩阵的分解等。矩阵论课程的定理和例题的推导部分很多,理论性较强,因此目前我校授课以讲解和板书为主。上课学生来自不同院校20余个不同专业,班级人数达200多人。相对于小班型授课而言,大班型授课的质量更容易受教师的音量、板书的轻重、光线的明暗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更易受到影响。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听课质量、课堂秩序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应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由于研究生本科阶段属于不同的院校,所学专业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基本功差距很大。矩阵论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线性代数。对于线性代数这门课程,一般工科院校教师只重视计算方法和计算技巧的传授,不重视推理和证明;而矩阵论课程的推理与证明内容很多,这对于学生能力而言是一个挑战。另外,对于不同专业,线性代数课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就授课学时而言,有32学时的,有40学时的,还有48学时的;就授课内容而言,有线性代数A、线性代数B、线性代数C之分。尽管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希望80%以上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快地适应教学,不放弃,不掉队。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与讨论,打牢数学基础,提高思维能力。

全文阅读

以数学建模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摘 要]数学建模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的一门数学课程,是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数学建模可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数学建模活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了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再到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这样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 应用能力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63-02

数学建模是目前大学各个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是数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数学建模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的一门课程,它所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程度是其他数学课程所不及的。而每年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计算编程能力、文献检索能力、相互沟通和表达能力、中英文科技文的写作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特别是三人为一组的合作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数学建模课程的以上特点使学生学习该课程以及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很高,也因此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笔者多年从事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建模竞赛的指导工作,针对数学建模课程的特点,就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文献检索能力以及科技文写作能力等谈谈有关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应用能力,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1]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2]

(一)巩固和拓宽基础理论与方法,是创新能力的立足之本

数学建模的教学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选择最优化理论与方法、微分方程、图与网络算法、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巩固基础理论为主,并拓宽知识面和加强知识的应用,以达到对数学理论和方法的融会贯通。在这个阶段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课后练习为辅。在课堂教学环节,以问题分析开场,引入理论知识,再以解决问题结束,同时把解决问题需要用到的相关工具软件介绍给学生。课后练习以应用型题目为主,学生以自由讨论、分组协作的方式完成。由于大学数学教材中配套的例题和习题中应用型和综合性的题目很少,虽然这些习题的练习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学生只停留在会做一些题目和考试拿高分上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加强应用型题目的练习,题目类型与讲授的理论知识相匹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这些应用型的题目来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全文阅读

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如下是一篇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1、课题名称: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众多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课题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改革尝试的还鲜有人为。

(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多元智能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充实。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新的《数学课程标准》10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验。

全文阅读

浅析数学应用的常见误区

作者简介:袁重林,凯里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

摘要: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学习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校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知识的能力,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在数学应用中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数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教育者应当重视这些误区,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促使数学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应用;误区;应用意识;应用能力

现在社会提倡数学教育的改革,改革的主要不仅是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现如今,数学考试的方向是知识联系实际、着重数学知识、教学途径的应用,这不仅是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更是素质教学的方向,是推动社会学科发展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可以自在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去迎接社会带来的挑战。

一、什么是数学应用在一项学生调查中有75%的学生认为,毕业后,数学的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少,除了一些基本的运算,即加、减、乘、除。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误区,就是他们没有理解到数学应用的概念和广泛。数学的应用并不是简单的应用数学的理念和方法去找寻科学依据和现实生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而是指应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不仅包括我们学习的课本知识、算式运算、分析、推理、设想、画图、测量、估算等,还包括一些数学应用的事例,如古代的田忌赛马、韩信点兵、诸葛亮布阵等名垂青史的历史故事,在现代的股市、贷款、商业信息、建筑以及生活中乘车等都是关于数学应用的。

二、数学应用常见误区数学应用在生活中如此普遍,但是存在了一些误区,阻碍了数学向更高层面的发展和进步。

2.1 忽略数学的文化价值人们存在普遍的意识就是:数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学科学习的工具。但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数学存在的文化价值意义,将数学和文化区分起来。他们把数学的学习当做乏味复杂的符号运用和繁琐的大量计算,而把文化认为是一种品质、高端、生动、有趣的事物,两者难以相容。这些不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的人,就以文化的历史性去排斥数学,认为数学不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坚决不使用数学方法去运用到人文的研究方面,致使人文研究缺乏理论性、逻辑性。也有一部分人就以数学学习的理论性去排斥文化,就致使数学研究困于一个怪圈,使数学学习越来越难,失去了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背离。

2.2缺乏应用意识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应用意识,而忽略了数学思想的目的,即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指导意义。数学思想的特征是逻辑化、抽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数学的学习目的就是应用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那么如何让数学意识运用到生活中呢?在研究问题中,就要分析问题存在的条件,联系数学思想。在高中数学中常见的数学学习就是导数,导数是一个很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在理解掌握了变化率的思想后,就可以很简单的运用到有关变化率实际问题中,例如:速度就是路程的变化率、电强就是电流的变化率、实际收益就是收益的变化率、切线的斜率就是曲线的变化率等。这些数学思想对生活中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当学习掌握好导数的意义,能正确解决导数问题时,就可以在实际生活生活中运用变化率的方法,证实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此外,电脑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但是它运用的不是数学定理、公式,而是数学计算。在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这种思想不应该是死板的、机械的,而是灵活的去思考。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对数学理论的质疑和验证的过程。

全文阅读

浅析利用数学的文化功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论文关键词:数学 文化功能 数学素养

论文摘 要:数学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因而,数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这样一个观念:“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具有技能教育功能外,还具有文化教育功能。它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是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深刻而有力的文化素养。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进入社会几乎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快会遗忘殆尽,而忘不掉的是铭记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这些会使数学学习者终身受益。

由此可见,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文化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数学美学熏陶。数学美感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是对数学事物间所存在着的一种和谐性关系。对于数学学习者而言,数学美感可以激发兴趣、增添动力,美还会常常引起冲动,从而激发人的探奇和创新欲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之一。

一、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之一:充分发挥新数学教材的文化价值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编撰的新人教版教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注重通过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新人教版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增加了一些与现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分期付款问题,储蓄利息率的计算、住房建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生活背景,这样让学生时时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直接联系,具有广泛的生活应用性。

新人教版数学教材注意了数学概念、公式的引入和建立的方式,并据此展开数学文化价值。如引用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引出数列全章内容,并以此为例引入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用小高斯的故事引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众多的概念、公式都由相应的一个或几个实例引入,遵从了数学从具体情形上升为一般概念和结构,又从一般返回到具体情形加以印证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再结合多样化的实际问题,可有效地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新人教版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材重视给学生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从不用的角度理解事物,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给学生大量讨论问题的机会,创设了一种自由交流、敢于发表意见、积极讨论的崭新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意识。

全文阅读

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概率统计课程是传承数学文化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授概率统计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适当分析产生概率统计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存在的美,帮助学生进入数学文化氛围中,进一步奠定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学文化的含义,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文化;概率统计;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216-01

一、数学文化的含义

数学是人们定性把握客观世界,定量刻画与抽象概括,并且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特定的方法与理论系统。基于这个角度分析,非物质世界的事物便是数学研究的对象,也是组成抽象思维体系中的主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在人类文化中数学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要求教学者基于文化的角度对概率统计教学进行审视。一般来讲,我们学习学校的数学知识以后,虽然很少能够应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但是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通常会采取数学的方法、推理方式处理各种问题,并且随着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如此的数学方法就会变成文化载体。

二、概率统计教学中数学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第一,作为文化重要表现方式的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促使数学研究与学习形成更加广泛的范围,领域越加多样化,这样不但对数学知识极大进行了丰富,还有效调整与优化了概率统计教学的结构。第二,在概率统计教学融合数学文化时,可以很好的塑造数学文化修养,最大程度避免了高数传统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与判断概率统计教学理论知识,为学生发展创造力奠定了基础。第三,在概率统计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学理念,形成较好的数学思想,通过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问题。

三、数学文化在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