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数学教学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下面是我们文秘站的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数学教师经验交流材料供大家参阅!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教师不仅要善于教,而且要善于研究教;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通过科研,培养自己,教研相长。一方面,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另一方面,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首先,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其次,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教师才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被动的工作,而是主动地创造;他便不再是一支燃烧得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是用科研不断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他便不再是一个只对教材做肤浅了解、按教案简单操作的工匠,而是必然成为攀登教育科学艺术高峰的实践者。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

全文阅读

明晰基本流程 掌握交流策略

挑战性学习任务是教师设计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份材料。之所以称为挑战性任务,是因为任务的完成或需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模块,或需要借助丰富的生活背景,或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对于挑战性任务,学生之间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面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和纷杂的信息,教师应如何调控课堂,才能实现乱中有序,在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力提升呢?这就需要教师明晰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掌握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一、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

任务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呈现任务、独立解决与全班交流。(如下图所示)

呈现任务环节建议教师采用板书或PPT等静态方式。这样信息可以在屏幕或黑板上保持下来。因为一个挑战性任务的学习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对起始任务不清楚,那接下来的学习交流就会处于游离状态,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呈现任务后,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解读“任务”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理解水平,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

独立解决环节是学生自我挑战的必要过程。在挑战性任务教学时,要留给学生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静静地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独立解决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个体劳动量。如果个体完成任务有普遍难度,可以通过小组研讨相互启发,再集体完成任务或继续个体探索。通过努力,学生或是找到了多种解决任务的方法,或是找到了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或是百思不得其解,正是这种差异资源与开放心态为全班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班交流环节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全班交流这一环节进行梳理,展现刚刚经历的思维过程,比较方法之间的差异,寻找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在方法与思维层面得到提升。

二、全班交流的组织策略

正如前文所述,全班交流是挑战性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智慧的挑战。教无定法,布置的任务不同、生成的资源不同、教师的理解不同,教学方法可以有多种选择。但面对不可完全预知的生成资源,教师需要有一般的方法、基本的程序,做到有章可循,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益。

全文阅读

促进交流经验形成的策略

有效的数学学习常常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交流经验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现以“素数与合数”为例,具体谈一谈促进学生交流经验形成的两个策略。

一、精选交流素材是交流经验形成的基石

1.交流的素材应具有典型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提供全面、典型的交流材料,为学生的大胆猜想、小组讨论提供思维的凭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在建构意义之后,教师提供的交流素材是:在小组中说一说:16、45、11、24、18、19、33、91中,哪些是素数,哪些是合数?你是怎样判断的?组织学生判断内化,以实现变式强化。这个素材的选择既巩固了对素数合数意义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2.交流的素材具有开放性

交流性学习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课的开始,老师组织了一个操作活动(从12个小正方形中拿出几个,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就选用了简单常见而又开放性的素材:12个小正方形可以全部取,也可以取其中的几个,都能拼出一个大的长方形。正因为在小正方形数量选择上的开放,才使本课从一开始就充满浓郁的交流味。

3.交流的素材具有丰富性

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所呈现的学习材料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数学本质的、散发数学文化韵味的材料。在“经历交流过程,感悟数学文化”环节,教师就在创设问题冲突以后,带领学生体验了2000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的“厄拉多塞尼筛法”,在了解“厄拉多塞尼筛法”的基础上尝试根据质数表判断哪些数是合数,进而把一个数写成两个或几个素数和的形式,从而自然揭示“哥德巴赫猜想”。

全文阅读

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学习行为作出回应

编者按:“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课题研究已历经三年,现暂告一段落。研究的第一年。课题组重点探究了儿童在活动区活动中的个别化学习以及教师如何观察和评价儿童,如何与儿童进行个别化互动(相关研究成果已刊发在本刊2010年第12期)。研究的第二年,课题组引入了新西兰学者Margaret Cart博士的学习故事评价法,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学习故事评价法对儿童的数学学习进行观察、评价和回应(相关研究成果已刊发在本刊2012年第6期)。研究的第三年,课题组在上海市的5所幼儿园开展了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观察、评价和回应儿童学习的实践研究。在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持对儿童学习行为的敏感,根据大多数儿童的情况或需要作出反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意味着集体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力争做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下面这组文章是课题组第三年的相关研究成果。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表象性,他们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学习材料,自主建构认知结构来完成。也就是说,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操作是学前儿童形成经验结构和智慧结构的主要方式。因此,学前儿童掌握抽象的符号与概念必须伴随具体的经验与活动。金斯伯格(Ginsburg)认为,将幼儿数学活动建立在具体实物和操作行动上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缺少具体实物和其他特殊经验,幼儿可能把数学活动看成无趣也无意义的活动。给儿童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是实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目标特别是数学活动目标的前提。现有的研究已经表明,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将会提高教育质量和儿童的学业成绩。与此同时,教师介入幼儿的学习对于幼儿认知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学习材料的互动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并作出积极的回应。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回应是使教学充满生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下面以大班集体数学教学活动“小老鼠买米”为例,探讨教师应该如何依据教学情境灵活地选择和利用学习材料,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支持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

【案例】

名称:小老鼠买米(大班)

目标:乐意探索,尝试用米做实验,感知容量守恒现象。

过程:

第一个环节:教师创设老鼠去米店买米的情景,激发幼儿思考,同时引导幼儿讨论是高而细的罐子里的米多还是矮而粗的罐子里的米多,并说出理由。幼儿通过目测各抒己见,说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比一比两个罐子里的米?”并让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二个环节:教师提供操作材料(米、形状不同容量相同的容器2套、大罐子1个、杯子1个),先让幼儿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观察这些罐子后,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用哪些罐子来比一比呢?怎么比?”在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交流后,教师让幼儿操作材料,用自己的方法去比一比,看看结果会怎么样。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的策略,给需要帮助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指导。

全文阅读

守好科学教学的底线

一、存在的问题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一句话:“听过了我就忘记了,看过了我就记住了,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确实,“实验是科学之父”,没有实验的科学,犹如人失去了灵魂。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底线”。

笔者观察现今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现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

(一)实验走过场

通过教研活动、随机听课观察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习惯于书面备好课就去上课,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纸上谈兵式的“讲实验”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利用科学教学参考书后的光盘,让学生看看实验,把“看”实验等同于做实验。

(二)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没有把实验材料准备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在上课之前往往不提早准备材料,临上课时才找材料,能找多少算多少,也不管够不够用,能不能用,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多。

(三)指导不到位

全文阅读

大班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分享与交流

摘 要: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任务,全面发展幼儿的知识、态度、情感、能力等。学习性区域活动是十分灵活的教育幼儿形式,可以顾及幼儿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学习性区域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须站在幼儿生活经验角度考虑,根据他们的学习特征、兴趣爱好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适宜教育。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学习性区域活动 分享交流

1.引言

大班幼儿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关键转折期,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中班、小班幼儿有很大差异,他们的有意性渐渐增强,自我评价能力逐渐形成,情感趋于稳定。大班幼儿学习性区域活动是按照大班幼儿的这些发展特点制定出的适合大班幼儿参加的活动。在大班幼儿学习性的区域活动里,孩子们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按自己的意愿活动,满足个性化兴趣,激发学习的原始动力,通过这种学习,可以让幼儿得到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机制。区域活动的开展,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正确的活动目标,选择合理的活动场所,投放科学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凭借意愿自己动手操作、学习并探索。

2.活动区域创设

学习性区域活动多数都安排在教室内,幼儿园的活动区域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区域有:益智区、建构区、阅读区、数学区、科学区、美术区等。创设学习性活动区域时,必须根据各区域特征合理安排,例如:可以把相对安静的益智区与阅读区安排在一起,并布置在教室角落处,区域间的分隔要合理、科学,才利于形成和谐氛围。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各个空间必须相互分隔,才能让他们感觉教室规正有序,产生稳定情绪。

3.目前大班区域活动中存有的问题

3.1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方式不当

全文阅读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之我见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将“双基”发展为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基本知识;数学活动;思想方法

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并驾齐驱,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

验。这种经验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和提升,在将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中,就能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从而实现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高效对接”。例如,学习图形的变换,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图形变化或变换的现象,对于这些变化或变换的现象,学生自己本身也有丰富的体验。如坐电梯、地铁,钟面上的指针,自行车的车轮,风车,电扇扇叶等转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为学生学习图形的运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素材。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认识和把握这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的现象,发现、研究并确认图形的性质,有助于建立和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从而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二、提供有利素材,积累数学操作、探究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具体事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探究活动经验。

全文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内容及教师作用的思考

一、小学数字探究性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以其特有的课程性质更适宜展开探究学习。要因教材内容而异,分析学生、教材和教师三个要素的特点,选择小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一般说来,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应该蕴含着较强的问题性,对学生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对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生成性。下面这样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是适宜的。

1.直观性较强的学习内容

小学阶段有关几何初步知识中图形特征的认识、位置与方向的认识,还有计量单位的认识等,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需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表象,形成抽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通过量一量、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议一议等探究活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获得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2.规律性明显的学习内容

数与代数领域中基础性的知识,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商不变的性质,小数、分数、比、比例的性质等,这些知识联系紧密,相似度较高,规律也较为明显,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的规律能很快内化,所以这部分内容也适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3.开放性较强的数学问题

开放性较强的问题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并且具有一定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巩固深化这一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猜一猜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

实现数学课堂有效互动方法谈

摘要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具有双向的,师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交换”位置的“互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改善课堂交往的形式,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互动 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各种角色相互作用并发挥独特的功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教学诸因素间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呢?以下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相长”是促进互动交往的保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交往、交换,要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都是既在学也在教。这种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式的互动作用是十分有效的。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演“独角戏”,离开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就没有了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离开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同样会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规范,课堂的意义也失去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具有双向的,因此师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交换”位置的“互动”。

二、灵活选择学习材料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基础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因此,灵活选择学习材料成了互动交往的基础。

1.选择学习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使提供的学习材料发挥最大的作用。

全文阅读

虚拟仿真技术在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有效缓解当前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设包括管理和虚拟系统两个部分在内的虚拟仿真课堂,每一个实验项目包括全局演示、指导教师操作演示、主观操作模拟实验和互动交流四个部分。通过试推广表明,仿真技术与实物实验相互配合,可增强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缓解了当前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实验对教学资源的依赖性。

关键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材料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67-02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工科院校历来特别重视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培养材料学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职责,尤其是实验性质特别明显的材料学科更是如此。当前,国内多数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高校均实行大类培养,对所有材料学科的本科生均开设了诸多专业基础课。由于实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破坏性,其呈现出课时多、班级多、实验项目多、实验消耗大、耗时长、设备仪器复杂和占地面积较多等特征。尤其在招生规模扩大和实行小班分组教学之后,使得实验教学的困境越发明显,实验教学经常呈现顾此失彼、疲于奔命的情况。

二、传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当前,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方式一成不变,学生在接受实验授课时为“多对一”的培养模式,也就是一个老师要为一个班甚至一个学院来做服务;(2)由于课时关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经常是一知半解,课后的习题和报告册也是草草了事,效果非常不好;(3)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很少有参与感,亲身感觉还不够到位;(4)实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不够高,个别教师长期为一线实验操作人员,难以科学地、直观地展示所有教学内容,展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5)实验教学资源平台各司其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没有充分系统化和条理化,各个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共享,没有使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三、虚拟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