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利测量培训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精选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技能型人才;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46-03

《水利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下,坚持“理论够用,实践突出”的指导思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适应学生特点,使学生既掌握在生产实际中够用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直接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的实践能力,成为《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所要讨论探索的重点。

1 目前《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1.1 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的学时的矛盾 《水利工程测量》系统性非常强,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测绘学基础知识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知识的讲解,而且还需介绍在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的新技术、新仪器,如全站仪、GPS、RTK、测深仪等。在“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方针下,目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工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30学时,另有3周测量实习。测绘学基础知识包括测绘基本理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误差分析、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部分,这些理论教学和实验占去了总学时的大部分,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只能进行选择性讲解。为了能熟练掌握水利施工测量,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测量系统知识讲解和训练,这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必然要压缩最后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

1.2 测绘仪器更新快且价格昂贵与实践教学条件需要改善的矛盾 测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其设备随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而快速更新。20世纪80年代前,生产上普遍使用传统的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开始取代传统的光学测量设备,测量技术也随之改进提高,以前的三角测量方法也慢慢被淘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更新,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全面代替以前的测量仪器,特别是卫星测量定位技术的发展,使测量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测量技术,卫星定位设备GPS接收机已成为主流的测绘仪器。测量技术和测绘仪器的更新如此之快,且每一次升级,测量仪器价格一套比一套高,这样学校内实训仪器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如果仅进行传统仪器和测绘方法的讲解,学生觉得所学内容过于陈旧,整本教材中较多的先进技术内容不讲,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测量教学内容和实训设备的与时俱进,尤显重要。

1.3 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 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传统测量实习,一直都是围绕测量水平角、测量两点间距离和高差来组织实施的。实训内容多为测量一个导线、量距、测角、水准测量、内业计算的复制,反复强化学生对测量基本操作的认识,而与实际水利工程脱节。对于测绘学分支,涵括在工程测量技术中的《水利工程测量》,很多教材,甚至教师也是延续了测绘学传统的“测角量距测高差的测量基本操作”的中心思想,测量理论教学和测量实训均以“会测角、会量距、能测量高差”为中心,偏重于测绘学,工程测量技术基本操作,而针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讲解较少,这种水利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的弱化,必然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就业的需要,教与用存在矛盾。

2 《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整改和特色专业建设,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定位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解决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 理顺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秉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共同承担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构建面向生产一线“产学联动、实境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训基地训练和工学交替实习,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解决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并能成功培养学生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以模块一“普通测量”为主,安排30学时。课内实验安排16课时:测角4学时、测距2学时、测量高差4学时、导线4学时,主要强调普通测量的基本操作。3周测量实训中用1周时间安排基本测量工作,强化测量基本技能与应用。模块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在教学中安排8学时课堂讲解,6学时在校内进行各项施工训练。在实习中安排2周进行训练,学生利用“实习基地”在老师带领下,并在“实境育人”实习中不断加强。模块三:“测量新技术”思想贯穿教学始终,强调全站仪等新设备的使用,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习,在水利工程实际中学习测量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各类实习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延伸,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定位和教学设计,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相互融合,在学时缩减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可以有效解决庞大的测量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

2.2 建立校企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工学交替”作用,让学生能充分接触到新的测量设备,解决好实训与生产脱节的矛盾 首先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满足基本专业课程要求为宗旨,购置基本的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GPS等,满足平时课内实训的基本要求。同时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生产创收,不断更新最新的测量设备,让学生在校内能接触到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新设备,如全站仪、RTK、测深仪等。此外,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科研、人才服务,而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场地、配备实训指导教师,并提供学生的工作报酬,实现校企共赢,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融入到真正的生产中,学会并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技术与方法。

“工学交替”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利用暑期和顶岗实训时间,让学生深入施工第一线,把将来的工作环境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当作课堂学习内容,既可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又能真正学习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弥补自己在学校中新设备操作和学习的不足。本着牵手企业,联姻社会,搭建学生步入生产就业的阶梯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共赢,为学生操作最新最先进的测绘设备创造条件。

2.3 精化理论知识教学,增强实验与实习的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弱化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 随着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测量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类专业对测量课的要求是:理解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地形图;初步掌握施工测量及典型水利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应用和分析测量成果为水利工程服务[1]。可见,测量实践中不能太多地重复测量基本操作技能,而应当将他们从事各种工程设计和施工时所需用各种测量方法列为实践教学内容。况且,随着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现代测绘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基本的测量手段在不断变化。一般工程部门的水利建筑技术人员,不可能仅只会某几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而是从事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地形图分析、应用和施工测量的机会却非常多。

基于以上对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测量能力的分析,新的水利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应调整为3个模块[2]。模块一:普通测量,是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误差理论、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测绘、地形图应用。模块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即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在工程方面的具体应用。包括水工建筑放线、线路工程测量 、桥梁工程测量、变形观测等。模块三:测量新技术,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宽,包括GPS、RTK、测深仪等。新的课程体系,将为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测量基本操作的学习,更强调了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使测量基本操作在工程实践中更好地得到应用,从而解决了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

3 结语

《水利工程测量》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但要重点把屋3点:一是改革课程重点,合理利用有限课时,在课堂上精化理论教学、课外加强实践实习;二是建立校企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解决仪器设备缺乏或不足的问题,对接生产岗位,提升“教学做”一体化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生产适应能力;三是实现理实融合,测量教学应紧贴社会所需,与时俱进 ,有效依托校内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校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习平台,将测量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认可的人才,真正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国辉.工程测量实践的改革适应社会需求[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03S):109-110.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建设

一、专业建设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基础建设领域也得到飞速发展。在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程建设市场急需大批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其中工程一线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就是十分紧缺的一类技术人才。

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仅重庆市2011~2013年工程测量专业需求预测人数就将达到每年约2000-3000人,2014~2020年仍然会不低于这一需求。就重庆直辖市而言,开办工程测量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所,在校学生规模不足1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年启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名列其中,通过三年建设,使其服务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测绘行业及水利建筑行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的载体 [1]。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一是开展“基于工作过程、项目载体、能力核心”的项目化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开发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体系;二是开展“做中学、学中做、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 [2],在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重视营造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三是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技能大赛,丰富人才培养方式,学院通过企业赞助、企业冠名、校企联办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四是探索中高职人才系统化培养方式,针对在校的高中起点与中职起点的学生采用分班、分层次教学方式,针对毕业工作几年后的学生,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职业技能拓展课程和素质提高训练项目,实现职后持续学习,以至终身学习。

(二)课程体系系统化建设

1、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强调终身教育,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针对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多数课程实践性强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3、实施“毕业证+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评价、考核制度,即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同时考取测量员证、施工员证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制度。

(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工程测量与监理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以工程测量服务为核心,将职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融入教学改革之中,整合岗位技能项目课程内容,重点建设《CASS软件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测量数据的平差处理》、《GPS原理与应用》共4门核心课程,最终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2门课程建设成为院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并编写2门特色教材。利用数字化校园网和现代化图书馆,为学生自主学习、技术查询和信息获取提供服务和帮助。选取典型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录播,作为网络资源共享共用。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现有的地形测量实训室、地籍测量实训室、数字测量实训室、数字化成图实训室、变形监测实训室等实训室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加大投入,计划经过两年的建设,新建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房屋施工放样实训场和水工建筑放样实训场;改扩建3个实训室,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新增3个集教学、培训、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开发4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学生顶岗实习远程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教研室与校外顶岗实习单位的融合度,强化顶岗实习教学,采取学校评价和实习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引聘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借助与多家企业的合作关系,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作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采用进修、考察学习、企业锻炼、技术服务和科研等方式 [3],培养现有的专业教师,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3名专业骨干教师,培养5名双师素质教师,在原有兼职教师6人的基础上,再聘请4人,把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实力更强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提高测绘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规模和面向区域内企业的培训工作,拓展教育培训服务功能。积极承担测量及工程类行业培训、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实用人才培训;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加强测量及工程类行业和社会通用职业技能鉴定站建设,进一步拓宽鉴定站工种范围;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服务;推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方面的成果,促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七)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

依据测绘、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引入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乃至社会来评价。设计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流程,进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建立符合专业教学实际的教学质量信息的渠道、手段,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整理、分析、处理方法和程序,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平台,引入行业典型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内容设计时效评审机制。

三、结语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水利局直属的行业高职院校,也是重庆及西部地区较早开办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本专业瞄准行业基层单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测绘工作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近几年来为西南地区测绘、水利和建筑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人才,特别为重庆的测绘、水利、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力争通过专业建设,使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实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龙艳,楼晓春,邱英杰.提升高职汽车类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8)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项目;节水设施;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102-04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设施农业在生产上已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温室内将节水灌溉设施与无土栽培技术相结合采取智能自动化控制环境的特点,使蔬菜的生长不仅不会受外界四季环境变化和地域的影响,同时使环境达到最适于蔬菜生长的条件,可使蔬菜的生产过程像工业流水线一样,周年生产周年收获,生产出高产无公害的农产品。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我院于2007年建成了农业节水灌溉实训基地即山西省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课本讲解的节水灌溉设施与生产中具体应用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了生产型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与教学实训内容融为一体的高职教学特色,通过利用真实的职场氛围,形成了工学紧密结合、集理论实践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设施配套使用的新特点,2011年,我院又在学院农业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示范区二区新建了一座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并已于2011年11月投入运行。

无土栽培简介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将作物栽培在营养液或基质中,由营养液(水培)或基质(附着和固定作物根系的材质称基质,水分养分的供给仍然依靠营养液)代替天然土壤向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并完成其整个生命周期的生产过程。因此,无土栽培的核心是营养液,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是依靠营养液(即根据不同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特点以及吸收养分的特性,利用无机盐类肥料,按一定数量和比例人工配置形成含有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的溶液)来供应的。

无土栽培改变了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壤的种植习惯,极大地推进了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无土栽培通过人工调控来尽量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所以温室无土栽培可以实现周年进行生产、年产值显著提高的目的。无土栽培还可提高土地和空间的利用率,特别是在不宜耕种的盐碱地、荒山和废弃地等处可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无土栽培中营养液是在不易渗漏的容器中,几乎可实现水肥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我国的水资源严重不足,无土栽培也为节水农业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另外,城市家庭阳台的种菜、养花以及无土栽培在太空农业上的应用都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可见,无土栽培可以不需要土壤。但现阶段我国蔬菜无土栽培也存在一些问题:(1)投资大。温室无土栽培设施平均每亩投资达70多万元,难以被普通种植者所接受。(2)技术上要求高。营养液调配以及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调控,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3)管理水平要求高。在温室内生产,其环境条件既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某些病源菌的生长。如操作不规范,种子、基质和设施等的清洗和消毒不到位,易造成病害的大量繁殖而使种植失败。

我国温室无土栽培面积仅占温室生产总面积约千分之一,其发展潜力巨大。迫切需要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研究解决无土栽培在技术推广和生产应用方面的各类问题,走教、产、研、销相结合的道路,以推动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

温室无土栽培实训场概况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总面积576m2,工程所用材料以阳光板为主,内部主体工程由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包括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及室外的风速、风向、降雨量、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全自动智能控制设备(根据监测参数对天窗、内外遮阳幕、湿帘及风机系统、降温加湿系统、灌溉系统、供暖系统、环流风机等的智能控制,使温室内环境达到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条件)、营养液供给系统、滴灌系统和无土栽培蔬菜(主要为生菜和小白菜)等五部分组成。

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完善了我院农业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的结构体系,扩大了节水灌溉设施的推广应用领域。通过配备国内领先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全自动智能控制设备、营养液供排水管道系统、滴灌系统和无土栽培蔬菜的生产过程,为水利工程专业、给排水专业、水质分析专业以及学习相关课程的学生掌握节水设施的应用、管理维护、维修以及将节水设施与无土栽培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

我院温室无土栽培的形式包含基质培和水培两种,无土栽培设施共分10种。(1)基质栽培。包含6种不同的设施:LT立体架4套(每套宽0.4m,长4m,高2.1m,PVC材质,马槽形8根,附滴灌系统);A字架3套(每套宽1.2m,长1.2m,高0.8m,PVC材质,马槽形8根,附滴灌系统);水泥砖槽基质栽培5套(宽1.2m,长6m,高0.2m,附微灌溉系统);长方形基质盆栽50套(塑料材质);可活动式苗床基质栽培5套(每套宽1.5m,长6m,高0.8m,附育苗盘);三层基质育苗架8套(每套宽0.6m,长2m,高1.2m)。(2)水培。包括4种不同形式的设施:PP平铺管道式水培2套(每套宽1.9m,长4m,高0.8m,管径75mm,栽植根12根);平面槽式水培3套(每套宽1.2m,长4m,高0.8m,水培槽为泡沫材质);LT立体管道式水培3套(每套宽0.4m,长4m,高2.1m,管径75mm,栽植管道10根);A字架管道式水培3套(每套宽1.2m,长4m,高1.9m,管径75mm,栽植管道10根)。

各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与探索

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作用,推进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在2012~2013学年,课题组成员在温室节水无土栽培实训场运行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温室的环境管理、自动化设施的运行和维护、营养液的配置、营养液循环管道工程系统、微灌环境加湿设施和滴灌基质栽培技术等条件探索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训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实训项目。

(一)温室设施的功能及温室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的操作实训项目

学生第一次进入温室需要熟悉温室内各种设施的功能,了解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的内容,初步认识温室节水无土栽培的设施和环境状况,为后期进行有关课程内容的实训奠定必需的基础。

实训内容包括认识各种设施和熟悉温室管理内容。(1)认识各种设施。温室内设施主要为水培设施和基质培设施。(2)温室管理的内容。主要为环境管理、营养液管理和蔬菜管理三大部分。其中,环境是温室无土栽培的基本管理内容,营养液管理是关键,蔬菜管理是防止蔬菜发生病虫害的根本。

环境管理即为应用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对天窗、风机、湿帘、内外遮阳幕和降温加湿系统等进行自动化操作控制,使温室全自动环境监测系统的内容控制在最适宜蔬菜生长的状况(如温度控制在20℃~28℃,湿度为65%~85%,光照在30000~50000lx)。同时,通过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设置电磁阀的工作时间,确保水培营养液循环的供氧条件满足蔬菜根系生长对氧气的需求量,保证根系的正常呼吸;通过设置基质营养液滴灌的放水时间来控制基质培的营养液供给时间(每次约3~5分钟,槽角和槽头滴灌不足处用洒壶人工补灌,注意应适时用清水滴灌以防肥害),保障基质正常供给蔬菜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谨防基质内产生积水造成透气不良;营养液管理主要为浓度管理和酸碱度管理;蔬菜管理为种子、基质和设施等的清洗、消毒以及清除病叶和枯叶。该内容主要由温室实训场的实训教师讲解,相关课程的实训教师将学生按班级分为两组按照安排的实训时间轮流实训。学生通过该实训可初步熟悉温室内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对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信心。

(二)“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课程实训项目

根据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安排的“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课程,结合温室中应用的滴灌基质栽培设施和微灌环境加湿设施等节水设施探索了滴灌设施安装实训和温室自动化设施控制灌溉量等2个实训项目。实训工作由授课教师和温室管理工作人员共同承担(二者均为课题组成员)完成。

具体实训方法。(1)分组。将每班学生分为不同的实训小组,每组10~15人(温室的环境条件限制)。利用课程实训时间轮流实训,每小组每项目实训一次,每次实训时间2小时。(2)实训内容安排。第一次实训内容为滴灌设施的安装;第二次为温室自动化设施控制灌溉量以及灌溉量的测定。通过将节水灌溉设施的应用与温室滴灌基质栽培技术的内容相结合并在真实的职场氛围中现场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理解滴灌的工作原理、滴头的安装方法和维修要求,掌握相应的安装技能。特别是通过自动化设施控制灌溉量的实际操作过程,学生更加理解了灌溉量对蔬菜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温室整个环境条件的控制对蔬菜生产的意义,取得了一定的实训效果。

由于该实训项目为首次开发,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如每组人数偏多需要进一步改进。或通过实训组建有兴趣的3~5名学生构成实训小组,对温室日常节水灌溉设施运行中遇到的维修、维护和安装等问题多加参与解决,并引起更多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不断总结实训经验,逐步提高实训效果。

(三)“给排水工程”课程实训项目

“给排水工程”课程实训项目主要为以下两项。

给排水管道布设实训项目 利用温室水培应用的设施,从水源地(蓄水池)用水泵提水后通过输水管道将自来水引入营养液池。在营养液池内将无土栽培的专用肥料按一定的肥料配比溶解后形成满足蔬菜生长所需要养分的水溶液,通过微型水泵提水使营养液逐级输入水培栽植管道,首先进入最上层(第四层:高约2.5m)管道,通过不断循环流动逐步输入以下各层,随着营养液在各级管道中不断循环保证营养液的供氧量,使根系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氧气供给,因此蔬菜根系虽浸泡在水中却保证了根系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营养液在通过各级管道循环流动后最后进入埋入地下的回水管道,再由回水管道回流进入营养液池。这样通过营养液在水培栽培管道的反复循环过程将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与给排水管道设施应用的基本原理有机结合,并以真实的职场氛围进行实训,使学生掌握从水源地(蓄水池)引水通过各种设施进行引水(或排水)的基本原理。

给排水管道工程的安装和维修实训项目 温室水培技术中的管道工程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内容相联系,在温室管道设施的安装以及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维修和维护等技术问题,通过让学生以实训课程的形式进行参与,掌握有关管道安装、使用、运行、维护与管理等相关知识及技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内容主要采取兴趣小组(每班3~5人)参与实训的形式,有待不断摸索实训方法,逐步扩大实训学生的数量,以有效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水质分析”课程实训项目

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制、营养液电导率的测定和PH值的测定等可与我院水质分析实训室有关仪器的使用结合起来进行实训,达到既能熟悉和掌握仪器使用方法,也能定期监测营养液的浓度。

“水质分析”课程实训项目为:营养液的配置方法和浓度测定。

实训组织形式:将安排“水质分析”课程的班级,按学生人数分为5~8人的实训小组,每组安排一个月的不定期实训。主要根据温室内环境状况与营养液的消耗情况进行营养液的配制和浓度调节。各组按月轮流实训。根据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进行实训操作。实训项目的操作过程如下:(1)配置营养液浓度。将营养液池引入原水2m3,在塑料桶或塑料盆取水适量,在水中放入无土栽培1号专用肥料1袋(按2m3原水匹配的肥料),不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倒入原水中,一次溶解不完可多次取水溶解直至溶解完后倒入原水,搅拌原水使原水浓度均匀;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溶解2号专用肥料和3号专用肥料各1袋(注意不能取原水溶解,可用清水多次溶解)。此时营养液调制完成,再充分搅拌配置好的营养液,使其均匀融合。(2)使用雷磁DDBJ-350电导率仪测定营养液池营养物质离子的浓度(即Cond)、固体物质总溶解度(即TDS)、含盐量(即salt)并使用试纸或PH仪测定PH值。根据栽植的蔬菜种类的不同,配制成不同的营养液浓度。如生菜在栽植后的1~2周内,适宜的Cond值应为1.8~2.0ms/cm;2~4周Cond值应控制在2.0~2.1ms/cm;4周后Cond值应控制在2.2~2.3ms/cm。TDS值应略低于Cond值,salt浓度最大应不超过0.11%。每7~10天定期测定一次,以便根据蔬菜生长阶段、季节、温度、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及时加水调试和测定营养液浓度。(3)用PH测定仪测定营养液的酸碱度。每7~10天定期测定一次。针对当地水质碱性偏大的特点通过测定PH值后及时调试。当PH值超过7.0时及时用磷酸溶液调试,使PH值保持在6.0~6.5之间,最大不超过6.9,以满足无土栽培中生菜生长对酸碱度的要求。

上述各实训内容尚处于初步开发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如根据水质分析课程的内容结合营养液池的条件还可增加某种具体养分的测试,达到实训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的目的。还有些具体管理内容可通过部分学生如2~3名学生组成的实训兴趣小组参与各种实训任务,以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话机测培训策略培训成效

[作者简介]姚若冰(1973-),女,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180-0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目的

经过多年的努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对我国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和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在增强全民语言规范意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日益显现,可以说,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经成为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各地普通话测试机构坚持“以测促训,以训保测”的原则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07年上海与安徽两地率先开始采用机测后,目前机测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已步入一个更为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时代。与人测相比,机测具有测试过程更优化、测试效率更高、测试信度更强等优点。但作为一种新的,与以往人测有明显差异的测试方式,必然在测试环境、测试过程和操作方法上给应试者带来一定的障碍和不适应,这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试人的发挥。

二、课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了解与分析机测中出现的新特点与新情况,在培训中采取相应的对策,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机测与人测的不同之处及影响分析

1.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状态完全不同。在人测环境下,测试员可以通过提醒等方法干预应试者出现的失当行为,帮助应试者规范地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由测试员掌控,应试者处于被动应试状态;在机测环境下,整个测试过程基本上由应试者自己掌控,应试者处于主动应试状态。而应试状态的不同,必然会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技巧以及最终的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测试方式不同带来的应试状态的变化,并在培训时注意讲解和引导。

2.机测与人测的测试环境不同。这对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水平的发挥。相比较而言,人测环境比较单一,尽管应试者直面测试员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但现场没有其他干扰因素,应试者可集中精力应对考试。而机测环境则有明显不同。目前全国主要有采用专用测试室与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两种环境类型。专用测试室即每个测试单间设一个机位,应试者可以在一个独立、安静、私密的空间里完成测试,受周围干扰的因素极少。但在对上海市语测中心专家的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的应试者,会因为在测试单间中没有人可以“依赖”而产生焦虑。限于场地、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多数考区都利用现有计算机房或语音室等作为测试室,在同一试场设置多个机位。由于各机位是非封闭性的,因此不能避免考生间的相互影响。在对应试者的访谈中,大家普遍反映周围考生的朗读声让自己分心;在进行说话项目测试时因无文字凭据,需要边思考边说话,受周围考生声音的影响更明显;机房里人员的走动也对应试者造成一定的压力。可见在人测和机测的不同环境中,不同环境会给应试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如何让应试者熟悉和适应机测这种全新的测试环境,是培训者应该加以考虑的。

3.机测与人测应试者的应试心理不同。从容、放松的应试心理会让应试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而在紧张、焦虑的考试状态下应试者的原有水平会被压抑,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谭和平等人的“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课题中可知,在人测方式下,应试过程中与测试员直接相关的因素中使考生焦虑等级最高的是“测试员的频繁记录”,紧随其后的是“测试员摇头与测试员人数超过一名”。由此可见测试员已成为让应试者产生焦虑感,干扰应试者发挥正常水平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培训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成了机测后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机测后培训内容与要求的调整

其实,采用机测后,测试的内容与题型等所有的考查要素与人测并未发生任何改变,机测后培训的最重要的内容与人测时一样。而对测试的方式与环境的变化对应试者的应试状态与应试心理等带来的变化与影响,就需要培训者予以重视。

1.机测后最基础的培训内容依然是如何提高普通话水平。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测前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讲解每个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帮助学生发准声、韵、调,掌握语流音变。针对不少应试者在朗读短文时只偏重于字词句读音的准确,很少顾及文章内容的表达,培训教师也应在课堂上做些朗读技巧方面的培训,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声音、节奏、速度和情感。而在即兴说话项的培训中,针对当下应试者,尤其是应试的学生群体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普通话口语表达中规范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运用普通话进行思维,以及根据特定话题进行审题、选材、构思并即兴表达的能力。

2.测试方式不同造成了测试的环境和应试者的应试心理、应试状态都有相应的变化。因此,在培训中增加机测流程和相关应试技巧的培训是必需的,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首先,针对测试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培训教师需要从心理层面对应试者的心理加以辅导。培训教师首先应该让应试者熟悉机测流程,了解机测特点,调适好他们的应试心理。针对专用测试机房中考生担心出现意外无人帮助的担忧,应给应试者介绍机测系统的基本情况,且专用测试室是最佳的测试环境,从而树立起他们对机测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并鼓励学生利用良好的测试环境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针对采用兼用机房,数名应试者在同一试场测试的,要引导考生专心于完成自己的考试任务,不要去关注其他考生的声音,尤其在无文字凭据的说话项目中更要做到心无旁骛。安排应试者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测试,让他们对机测有更直观的了解与实践,打消应试者对机测的陌生感与抗拒。培训教师则可统计分析考生的得分情况,有侧重地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的效率。

其次,针对机测中考生对声音大小、无交流感、可能产生机器故障等因素的心理担忧,教师在培训中可逐一分析讲解打消考生的顾虑。比如应试时声音大小的选择,一般采用二三个人之间交谈的音量,切忌说话声音太小,而且要提醒考生试音和考试过程的音量尽量保持一致。针对说话时缺少交流感,可指导考生调整心态和测试状态,想象自己是面对着朋友在说话。针对应试者对机器故障的担忧,告诉他们机测的基本情况外,还应告诉他们基本的求助方式——举手示意。当然,也应要求应试者遵从应试要求,不随意操作设备,不拉扯各种连接线。

再次,针对机测时要由应试者操作计算机,主动掌控测试进程,并需要应试者自己把握音量、语速、说话内容这种情况,培训时要把相关细节一一加以讲解指导。忽视了对某个细节的关注也可能导致对考生成绩的直接影响。比如第一项试题读单音节字词时语速的掌控,要求逐字念清楚,吐字清晰完整,速度稳当。在第一项与第二项试题中如果发生漏读或读错,应及时重复读一遍,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进行识别。又比如第四项命题说话,在培训中教师一定要让应试人明白,说话项最能考查应试人真实的普通话应用水平和能力,测试时尤其应注重心态放松,根据所选话题按照一定的思路来层层阐述,尽量避免因紧张引起不必要的结巴或语塞。同时,也必须讲清楚虽是机测,但说话项依然由测试员根据录音人工打分,打消学生背稿、离题、用无效语料填充时间等投机行为,进而要求学生注重平时对话题的准备与练习。

最后,虽然机测较之人测在某些操作上似乎更为“冷酷无情,铁板一块”,但许多机测的应试者反而在访谈中感觉压力更小些。人测时发挥若不是很顺利,测试员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都会对应试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时会被误读成某种暗示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而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试者面对机器已无太多的心理障碍,机测时虽无人提醒,但可以大胆由自己掌控整个测试过程,更有利于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鉴于此,培训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应试者经过机测的培训再加上模拟测试的体验,最大化利用机测的优势,顺利地通过机测并取得好成绩。

三、建议与对策

如前所述,机测与人测相比既有一定的优势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不足。如何利用机测的优势,帮助应试者克服可能面临的问题,需要培训者能更多深入测试现场发现问题,归纳总结,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根据所做的调查与访谈,我们认为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能给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顺利推广与实施,为真正提高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带来实质性的收获。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引起各方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日益频繁,普通话已成社会的通用语言。在大学校园里普通话的使用频率与程度较之社会更高,似乎人人都会使用普通话,造成学生自认为普通话水平不成问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没给予应有的重视,再加之现在是信息社会,考生普遍比较熟悉计算机操作,这往往就忽视了机测前的培训。所以从学校的角度看,宣传和引导就显得甚为重要,学校应努力营造使用规范普通话的氛围,利用学校广播台、校园网作为一个很好的宣传的媒介与平台,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更多说规范普通话的元素。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除了自身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外也要提倡与督促学生多学习使用规范的普通话。通过对普通话的学习还可增强学生对母语的认同与热爱。

其次,机测后普通话水平的提升依然是培训的核心。机测后,无论是应试者还是培训教师都可能会因过多关注测试方式,而忽略了测试内容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任何改变,因此培训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内容依然是对应试者存在的各种影响普通话规范发音等问题的廓清与更正。只有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的正确发音原理与方法,摒弃了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方言影响,才能真正提高普通话水平,也才能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

最后,强化机测方法的培训,最大化发挥机测效能。除了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外,对机测方法的熟悉与掌握能让考生在测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训中对机测流程、机测操作、机测时音量、语速及时间的把握、意外情况的处置等各种细节的讲解与培训也非常的关键。要充分利用与发挥机测更严谨、更规范、更公正的优势,充分发挥人测时被抑制的潜力,使机测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随着机测的普及与实施,一定还会有新情况、新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目前机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一定的培训建议与对策,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和平,马红英.PSC过程中引起应试者产生焦虑的因素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

[2]叶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人应试心理状态评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工程测量与监理;产业服务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年启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首批支持1000个左右专业进行重点建设,经过层层筛选,我校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有幸入围。

一、专业简介

1.专业建设现状。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重庆市水利局直属的行业高职院校,也是重庆及西部地区较早开办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之一。校内建有“工程测量实训中心”,有地形测量实训室、地籍测量实训室、数字测量实训室、变形监测实训室、数字成图实训室等5个专业实训室,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瞄准行业基层单位需求,着力培养学生测绘工作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近几年来为西南地区测绘、水利和建筑行业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人才,特别为重庆的测绘、水利、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将是我国水利、建筑、道桥等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的大发展时期,其中工程一线的工程测量技术人员就是十分紧缺的一类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国每年需要新增工程测量人员5万多名,重庆市每年需要新增工程测量人员2000人左右。

2.专业发展与建设目标。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城乡规划、土地整治和工程建设,紧跟测绘行业科技发展,顺应高职教育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校企双赢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改善等建设,全面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两年的建设,使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服务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测绘行业及水利建筑行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1.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标准建设:一是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坚持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衔接,强调终身教育,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核心职业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对不同生源学生采用分班、分层次教学方式,开设更具针对性课程;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企业全程参与,分析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以此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从而调整课程设置,并根据调研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学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企业需要和不同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就有进行再培训的需求,特别是实践技能的培训。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还应强调职后教育和终身教育。二是课程标准建设方面,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因此,需要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建设好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和配套教材。专业的课程标准采取统筹安排、逐年编制、修订和完善的方式,在顺序上按照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排序依次建设完成。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第一,强化技能培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与授课计划,规范安排教学,保证实习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达50%以上;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技能培养环节,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经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单一到综合,逐步适应工作岗位。第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对学习领域中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分析,结合课程特点创新和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全站仪测量技术应用、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法”,即:典型工程项目测量任务目的、任务分析测区现场踏勘与所需仪器操作熟悉测量方法及技术要点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教学过程点评工程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分析学生形成测量成果的文件学生之间互审教师评价任务完成。变“学做分离”为“做中学、学中做”。

3.考试和考核方法改革。开展学校与企业结合、过程与效果结合的多元化学生考核和能力评价方式,加大企业考核的力度,突出技能考核的比重,继续实施“毕业证+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评价、考核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的考核制度。

4.专业课程建设。根据工程测量与监理工作过程的典型任务,以工程测量服务为核心,将职业岗位标准、技能要求融入教学改革之中,整合岗位技能项目课程内容。依托工程测量教研室,由学院骨干教师与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资源和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内容,最终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2门课程建设成为院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并编写2门特色教材。同时以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为载体,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其他主干专业课程的建设,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如表1所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开发网络教学,形成教学资源库。(1)教学资源库建设。进一步丰富、完善现有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网站,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课件,收集建立专业电子教材库、图书资料库、音像资源库、行业信息资源库、教学仿真软件库、技能测试系统、师生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逐步形成立体化、能够共享、具有辐射示范作用的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优质共享教学资源库。(2)开发网络教学,形成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内网络,建设以教学软件、电子课件、专业资料、视频资料、技术动态为主的信息资源库,使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对口院校提供教学资源的支持。

三、结语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专业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将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为基础建设工程输送大批一线测量人才,对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测绘、水利、建筑等行业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是基于教改项目“央财普惠专业建设对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课程建设作用研究”(项目编号:201402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秀伶.提升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服务能力研究[J].教育界,2014(5)

[2]要永在.关于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2(12)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TU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5)05015803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工程测量在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中属于必备的基本工作技能。该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工程测量问题的分析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提出、研究和解决建筑工程测量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1]。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突出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

针对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把理论教学与实训紧密结合,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作为开展实训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系统有序的实训项目的有效实施,使学生的测量操作技能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磨练和显著提升。

(一)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要紧密衔接

该课程理论与实训课时比一般为1∶1,比较合理的教学安排是理论课在前,实训课在后(各2课时),形成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当学生刚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对知识点的印象深刻,不容易遗忘,随即进行相应的实际动手操作,所学的理论知识能迅速在实训过程中得到理解和应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测量实际操作技能。另外,随着一课一练的交替进行,两者的教学时间也能得到有效整合,节约了实训课前再次对实训课的教学目的、所用仪器、操作步骤和方法以及成果整理等内容的说明时间,

提高了一定课时内的实训效果[2]。

(二) 合理取舍授课内容,适当扩充新知识与新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课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包括:概论、平面控制测量(经纬仪水平角及竖直角观测、电子经纬仪、视距仪、激光铅垂仪及全站仪的使用、钢尺量距)、高程控制测量(水准仪的水准测量、电子水准仪的使用)以及建筑施工测量(基础施工测量和主体施工测量)。一般的授课顺序是先高程控制测量,再平面控制测量。针对北方秋季开学的特点,可先讲授平面控制测量,再讲授高程控制测量。其优点是由于平面控制测量的内容较多,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要求相对严格,这样做可以避免寒冷天气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平面控制测量进行室外操作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学生对关键技能的熟练掌握。

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应满足在施工现场中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工作需要,授课时应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与实践技能,特别是对电子经纬仪、激光铅垂仪、全站仪等测量仪器的实际操作方法,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授并安排实训。对过时的和实际应用很少的内容,如三、四等水准测量、经纬仪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等,可作为学生熟悉和了解的内容进行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狠抓课堂和实训教学效果

1.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多媒体课件既有理论教学的内容,也包含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选取大量的相关图片,对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加以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课件中还包含部分视频教学内容,供学生在实训前对相应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作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板书的方式加以推导和演算,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师生互动为主的设问与解答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方式是以教师精心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知识与技能应用方面的提问、学生作答以及教师点评来实现的,相关问题的提出与解答也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最好的引领与把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教学设计,编写好教案,并准备好相关支撑材料[3]。

2.实训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实训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的实训设备,培养学生在水平角和竖直角测量、距离测量、高差测量以及建筑工程定位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该课程实训教学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每组学生4-5人。实训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在各个实训项目中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训成果数据的分析和内业计算能力;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细致、勤奋敬业的职业素养。

实训教学项目与理论课的内容紧密衔接,共分为15项实训项目。每次实训学生动手操作前,先由教师进行必要的现场讲解和示范,使每位学生都能真正清楚实训的步骤、方法和所应取得的成果数据,避免走弯路。在实训过程中,教师采取巡查的方式,及时查看各组的实训做法,及时进行相应的答疑解惑。

分组实训要求组内学生相互配合而不分工,要进行必要的角色互换,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实际训练,以提升每位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如果某组出现实训任务未完成的情况,可以由教师安排其在课余时间跟随其他班级进行实训,保证其完成相应任务。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实际工程的测量实训工作以及新校区建设工程的野外实训。这种做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工程测量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与未来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强化学生工程测量实践技能的培养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需要考核来了解,因此合理地制定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标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调动和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指挥棒[4],必须充分加以利用,实现以考核促进对学生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技能培养的目的。

(一)强化教学全过程的跟踪考核,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与正确信息的反馈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出勤、课后作业、实训报告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全面考核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工程测量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按照平时出勤成绩占20%,作业实训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比例来确定该课程考试的最终成绩,改革了主要由期末考试来考核的传统做法,既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严格做到对出勤情况每课一考核,并将其作为平时成绩;每次理论课后的作业以及实训课后的实训报告均按标准评分、记录,作为作业及实训成绩。对作业和实训报告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专门讲解,及时把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全体学生,以帮助学生对实际问题能有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二) 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严格考核与及时的辅导

针对少数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笔者严格执行每课一考勤,督促学生保持较高的出勤率。在实训课教学中,对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逐一指导,使其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充满信心。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其能力水平确实也在逐渐提高,学习动力也大大增强。

三、加强与学生的课内外交流,向学生提供专业与学业方面的指导

在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之间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得到学生的认可与理解、尊重与喜欢。除了精选授课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外,笔者在课余时间主动了解学生各自的特点,建立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有效渠道,帮助学生妥善解决课程学习和学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开课前学生缺少对专业知识的必要储备,因此,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建筑识图能力进行必要的初步培养。对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主动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和学业乃至就业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在课堂内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在课外以学业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咨询为主。实践证明,笔者主动服务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影响较大。

四、 结语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把学生对工程测量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动手操作的实践技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强化对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实现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领域实际操作技能这一核心目标。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测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生的学习意愿也非常强烈,学习效果良好,较好地实现了培养学生建筑工程测量实际操作技能的核心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的几点体会是:(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学习首先要选好合适的实训项目,突出实训项目的实用性,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

(2)授课方式要灵活,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要详略得当,使学生能把握核心知识和技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技能应用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要尽可能地进行实际应用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4)要严格要求学生,确保出勤率与课堂效率,要通过课堂内外的实际训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工作领域的动手操作能力。参考文献:

[1]燕志明,周显平.《工程测量》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J].职教论坛,2009(6):28-29.

[2]魏静,林华.关于提高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质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21):156-157.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16-0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工学结合能否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能否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随着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推行,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我院建筑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力学、建材、土工实验室,以及测量、建筑技术、建筑装饰等实训室。自2006年被立为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项目以来,经过实训场地扩建、实训装置建设、新设备扩建,以及实训环境建设等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

一、基地建设思路与实践

1.根据职业能力需要整合实验实训室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首创了具有高职建设类特色的以培养建设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学交替为途径,以实现就业即能顶岗为目标的“4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试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制定课程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出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出合理的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推行,完全颠覆了围绕理论课程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2]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411”人才培养模式中专项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重构要求,我们将先前分属力学、建筑材料、地基基础等课程的实验室整合成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一方面,按照学习工作任务和项目要求调整实训场地的布局和实训设备的配置。比如,压缩了验证脆性、韧性材料的应力应变的实验场所,用于增加钢筋取样与性能检测设备的台数,将演示、验证型实验项目改革为应用型、综合型实验项目。另一方面,实验室整合的同时进行了建筑材料检测室的计量认证工作,根据实验室计量认证的要求建设实训场地。在检测设备、检测环境等方面按照检测标准要求配备,同时在检测程序、检测报告等方面都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设置。还结合工程实际需要配置了技术水平高、操控性能好的仪器设备。如增加了数字回弹仪、钢筋扫描仪、混凝土超声仪等用于建筑实体检测的先进仪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训练。

2.按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的要求创建实训环境

我们在测量实训室扩建过程中,结合建筑测量技术和高端测量仪器的使用,启动了5000m2仿真测量实训场地建设,利用校园及周边区域布设四等级以下测量控制点位200多个,并进行数字化成图。又购置了先进的GPS定位系统、智能全站仪等先进的工程测量仪器。学生可以在实训场地边学边练,完成集测量技术、测量仪器应用、计算机应用和绘图训练等内容的学习训练,包括工程涉及到的导线测量、高程测量、地形测绘、工程放样等项目。实训场地还可供学生完成四等以下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为地形图测绘、数据采集和定位放线提供了可靠的检核依据。我们还在各实训室设置了配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区域,自制了仿真的节点展示、检测构件、钢筋绑扎、砌筑抹灰等多种实训装置,提供了相关的规范、标准、图集等资料,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3]

3.按照互惠多赢原则校企共建实训室

例如,由我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组建的“喜利得建筑紧固技术实训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各自在教学、人才培养、技术等资源的优势,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工学结合的特点,使实训基地增强实训效果,强化岗位技能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培养。

喜利得公司是一家在建筑及建筑维护领域内为专业客户提供高质量及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全球知名企业,“喜利得建筑紧固技术培训中心”将喜利得(中国)有限公司的紧固、防火封堵等先进技术和钻孔凿破、射钉固定、测量定位等尖端设备引入到我院的实践教学中来,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和技术培训,又根据喜利得公司产品的需要,通过现场演示和讲解,在中心开展产品推介和技术培训。同时,培训中心还为相关院系的师资培训、为科研以及社会服务搭设一个高水准的平台。

再如,我院与德国萨克森州建设协会、德国凯莱国际公司下属的长兴伊通公司合作,增加了砂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实训的校内实训项目,考核合格的学生可取得由德国萨克森州建业促进协会及长兴伊通公司颁发的合格证书。学生实训所用的砂加气混凝土砌块全部由长兴伊通公司免费提供,学生学到了新技术新工艺、企业的新产品也得到了推广,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4.建设装备水平高、教科研共享的实训基地

在实训基地的设备配备上,既加强与课程建设的联系,更新、添置、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仪器设备。同时也注重创造教科研条件,增加高、精、尖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建设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例如,我院配置的微机控制电液伺服动三轴试验机,它可以比较灵活地改变和控制试样应力状态直接模拟各种动力作用,还可以有效地控制固结度和孔隙水压力的消长,较好地模拟不同排水条件下饱和土的动态应力应变关系。它既可用于岩石、砂土、岩浆的轴向压力和侧向压力的强度试验、土动力学试验,也可用于测定细粒土抗剪强度和有效抗剪强度参数,是目前室内土的动力特性试验先进的试验设备。然而,由于设备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我们在为我院教师顺利开展科研项目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向周边企业和院校开放,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二、基地建设的成效与问题

在基地建设中,我院注重跟踪技术前沿,优化实训设施,营造真实的岗位环境,努力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既是建设类专业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又是具教科研项目开发、行业技能培训鉴定、行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

1.基地建设的成效

(1)促进了“4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411”人才培养模式专项能力培养阶段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将专项能力培养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构,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课程,更好的贯彻了工学结合的要求。依托基地的实训条件建设,完善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各专项能力培养所需的实训条件,突出了专项能力训练的重点,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专项能力训练体系。在2007级、2008级的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如建筑材料检测训练、建筑识图与构造基本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基本训练等多门独立的专项职业能力训练课,不仅与理论课程构成了良好的对应补充关系,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也是工学结合的有益尝试。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中注重真实情景的布置,强调完整工程的体现,在提供了完整的专项能力训练条件的同时,也提供了用于感性认知、参观学习、工艺流程等多方面实训的设施。实训基地使“4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认知实践、校内实训、跟踪实践、仿真模拟、顶岗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认知实践、校内实训、仿真模拟三个环节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得以完成。

(2)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的开展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多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整体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依托完善的实训基地,专业开发了基于工作课程体系,开设了多门尝试工学结合的实践课程。另外,实训基地还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轮岗训练,迅速提高了年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于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为从事专业课程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实训条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专业对于能力培养和能力评价的重视。完善的实训条件为能力培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能力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景。

实训基地建设使学生获得了更广泛的培训机会,培训的内容和专业有较大突破。学生除获得各种如测量放线工、钢筋工、施工员、质检员等职业技能证书、岗位证书外,还可获得校企合作开办的各类如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紧固技术等培训证书,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4)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基地资源共享。

建成的实训基地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经济管理等专业承担了实训教学,校内共享专业达13个。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实验场所和技术服务,有多项省厅级教科研项目和精品课程在基地进行。同时,还为我院周边院校开设相关的实训课程,以及开展了材料检验检测、测量放线、钢筋绑扎、砌筑等工种的技术培训和鉴定;为浙江省中职师资、全国高职师资开展了高技能教学能力培训;为农民工开展了钢筋、抹灰工等技术培训;还相继举办了省高校学生“天地杯”工程测量员技能竞赛和省中等职业学校工程测量技能大赛等。

2.基地建设的问题

我院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虽然已注重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但如何保持实训基地科学、有序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要建立基地的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基地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推进基地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绩效评价是将资金支出与效益产出挂钩,应结合专业做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调查、研究与论证工作,应包括项目建设工程预算表、工程进度计划的详实的建设实施方案,验收合格后应对新建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教研结合,提高设备利用率,确保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应有效能。

(2)要建立与企业长期合作机制

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应主动与企业沟通联络,本着互惠互利实现多赢的原则,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4]在政策、经费、组织和人员等方面提供充分保证,在人员培训、技术服务、横向课题研发等方面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3)要加强基地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引进校外专家和企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授课,要注重选拔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企业或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实践教学,改善现有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引进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建成一支能保证完成实践教学、科研和开发任务的业务优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

总之,学院要总结以往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广泛调研,勇于创新,形成实训基地整体建设、评价考核方案,推出适合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的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2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0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发展;技术培训;培训教师

随着对环保事业的逐渐重视,环境监测人才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要求也随之提高。可见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提升职业素养,而多参加技术培训就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环境监测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一、环境监测人才的发展问题

我国环境监测人员的技能水平有很多不足之处,造成人才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相关部门未能认识到环境监测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误认为是先进设备采购,致使监测人才的技能难以提升。另一方面,某些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人才短缺的现状缺乏合理认知,认为学历高、职称高的监测人才是提升监测水平的唯一方法,忽略了对人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利于监测人才的后期成长,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使人才的评估标准缺乏公正性,对人才的专业发展、技能创新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在监测人才的招聘上,监测机构应该分清主次,根据岗位需求招聘具有发展潜能且可长期工作的人才,而不是一切流于形式。具体应体现在面试与笔试独立进行上,不能把试用期与实习期概念混淆,以提升人才的选拔标准。另外监测人才的培训方法不合理,培训过于形式化,达不到以补充专业知识、提升技能为目的的培训目标,难以实现创新工作理念的培训目标,培训效率低下。还要重视检测人才的日常工作,一切问题都来自实践,实际工作是检验监测水平的标准,重培训轻实践的结果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对接,导致培训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不大。

二、基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监测技术培训

从我国环保事业对监测技术的要求上分析,技术监测培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训师资的分布区域不均匀、培训人员的任用不严格及培训人员能力不足等原因影响了培训成果。为确保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支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

(一)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组建优秀师资队伍的首要工作是培训教师的选拔,因为培训教师关系到培训的最终成果,只有师资队伍过硬才能保证后续的各项工作。针对我国目前的师资状况,相关部门可考虑建立国家级或省级师资队伍,同时增加培训教师数量,可以根据各地情况组建不同特色的师资队伍,各地政府不同师资机构相互关联,最终构成培训师资库。构建师资库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便掌握各地培训队伍的相关动态,使不同地域的培训工作协调进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除了严格规范培训教师的选拔标准外,还要鼓励思想先进、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人加入队伍之中。

(二)完善评估考核制度。健全的培训师资机制是培训工作高效开展的前提,例如做好培训教师的调动工作,完善评估考核制度等。具体内容为做好详尽的培训教师调用计划,对教师授课任务早通知、早准备,以避免因为培训教师不足或时间冲突而导致无授课人员的状况;在教师的评估考核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估奖励制度,通过学员抽查反馈、跟班听课等方式监督教师的工作状态,使师资队伍的整体培训水平得到有效保证。还要定期开展全国优秀培训专家的评选活动,对在培训岗位任劳任怨的工作者给予晋升或薪资奖励,以此激励广大培训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全国师资培训队伍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三)教学标准统一化。从各区域质量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来看,不同区域或同区域不同教师的培训标准不同,最终的授课成果也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达到更高的培训目标,实现对培训各环节的动态掌控,教学标准的统一化十分必要。根据各领域人才的培训需求,主管机构要对重点课程内容及主要授课方法进行划分,如背景分析、重点解读、技术实践、分组讨论、技能创新等环节,并且对各环节所用时间进行规定,以保证课程内容丰富、比例均衡。并且对培训教师的课件提前审核,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确保教师的授课内容在规定标准内顺利进行,提升授课效率。

(四)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提升培训师资队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培训教师打造成培训专家,这样可以同时兼顾技术、教学两大难题。培训专家不仅要十分精通监测技术,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培训队伍专家化,可以培训出多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是环境监测事业的重点工作,专业化的方向可以从知识理论与授课方法上着手,提升培训教师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广大培训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现教学方法、实践操作的创新。同时国家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组织不同区域的培训队伍进行教学水平的切磋,以实现师资队伍的更高发展。

三、结语

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保事业的最终成果,而今的监测人才技能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区域环境监测人才的技能水平,在基于人才发展上的环境监测培训策略十分关键,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完善评估考核制度与教学标准的统一化是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其它后续工作也要积极进行,如教材的编订、培训基地的建设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会成为我国提升环境监测人才发展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FLASH;技术;培训;应用研究

地方民兵及武警抢险队伍的抢险技能培训工作,在黄河防汛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工作的不断发展,农村人也流动性大大增加,农村在家的劳动力经常外出,加上现在国家实行的两年兵役制度,地方抢险人员流动性过盛不可避免,这给抢险队伍培训带来了年年培训新人的难题,近几年更是人员年年新,教材年年印,每年为了培训地方抢险队伍都要印制大量教材,而代价不菲的教材往往难于保存,成了一次性材料;并且由于受时间所限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参与了利用Flash技术制作培训课件和试题的研究,现就Flash技术的优势和应用研究情况提出几点个人观点。

1 Flash技术的优势

1.1 易于节省

无论是制作课件或者试题集,仅需项目研制的一次性投资,学习者可通过拷贝、下载等途径免费获得,无需任何手续或附加费用。

1.2 易于共享

既可在单台机算机间任意拷贝,也可任意放置在互联网及各种内部网络上对公众开放学习,甚至学员可以在手机间互相传输进行学习。

1.3 易于使用

软件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参与防汛抢险的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为使软件能为大多数人所用,软件力求简洁明了,确保了即使不懂电脑的人,也可一经指点顺利上手。

1.4 易于教学

设计人员精心编排软件内容,设置测试题目,力求少而精,使得教与学都变的相对容易。

1.5 易于自学

软件集知识与测评与一体,几乎可以传输到任何带处理器的电子设备上,为个人随时随地的自学创造了条件;软件实现了测试题自动打分功能,提交答案后,学习人员可自行测评学习效果,对每道题的对错进行提示,便于纠正错误,发现盲点,快速提高。

1.6 易于应急

软件针对对地方防汛抢险地方人员流动性大,今后可能出现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培训大量巡堤抢险人员的情况,设置内容及测试题,能够胜任应急培训的任务。

1.7 易于更新完善

FLASH文件有着易于修改的优势,在测试题部分开发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模块,这将省去今后试题更新需要输入大量代码的繁琐过程,对于今后软件的完善充实,以及系列软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软件的制作,为今后FLASH技术在治黄工作中的应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奠定了基础。

2 FLASH技术在防汛技术培训方面的研究

为解决上述培训教材浪费、保存困难的问题,研发人员想到了利用制作培训软件,由于FLASH文件易于传播可在单台机算机间任意拷贝、任意放置在包括互联网及各种内部网络上对公众开放学习,甚至可以传输到手机上进行学习,研制成功后将解决传统培训无法克服的难题。

2.1 技术原理

该软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巡堤抢险知识学习,其内容分别放置在FLASH的每一帧(帧相当于电影胶片的一格)上,在巡堤抢险知识目录页面,使用loadVariables命令,将目录中的小标题一一链接到相应的学习页面。并在每个页面,都做到达主页及测试页的链接,便于快速学习和测试;第二部分为防汛知识测试题,利用FLASH特有的ActionScript动作脚本语言进行选择、评分、反馈设计。主要是使用动态文本框动态显示信息,给按钮和特定的帧分配动作,使用LoadVariables动作载入文本文件设置变量,在软件制作中使用totalquestions变量设置了题目总数、使用correctanswer变量设置了正确答案序号、使用EOF变量设置了题目读入结束标志变量、使用qnumbe变量设置了题目序号、使用Answer变量设置了用户选择的答案序号、使用curquestion变量设置了当前答题序号、使用utput变量设置了正确答案序号、使用score变量设置了累计测试分数、使用myscore变量设置了测试总得分。通过对变量的一系列的设置和代码的输入实现了自动评分,每题对错提示功能。在测试题部分开发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模块,这将省去今后试题更新需要输入大量代码的繁琐过程,对于今后软件的完善充实,以及系列软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软件的制作,为今后FLASH技术在治黄工作中的应用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奠定了基础。

2.2 推广应用情况

堤防防汛抢险简明培训测试FLASH软件开发完成后,在2011年、2012年阳谷县民兵、武警部队培训及阳谷局新入职职工培训工作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受训人员及单位争相拷贝,节省了大量印刷费用,为受训人员自学防汛抢险知识提供了良好的软件环境。该软件占用磁盘空间小,传输速度快,易于传播,无任何成本,使用简单,内容简明,适用性强,可快速检测学习效果,发现学习盲点,易于在较广范围内迅速推广开来。

3 经济效益分析

往年进行防汛知识培训,技术部门或地方政府往往每年都要印刷大量的纸质培训教材和测试资料,需要支付大量的印刷费用,而所印刷的资料也因为接受培训人员的变动而造成浪费。防汛抢险培训FLASH软件的研制成功,不仅减轻了技术部门印刷资料的工作时间,避免了重复劳动,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培训工作上来,而且减少了印刷费用。据不完全估计,每年可节省印刷费万元以上,如此逐年类推,该软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水利测量培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阅读策略 策略培训 阅读水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Strategy training to the

Reading Level of English Majors

WU 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anning University, Xianning, Hubei 437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impact of strategy training on the reading level of English majors. The experiments selected Xianning College English major and a grade two natural classes for the study, one of the classes as a test class, another class for the control classes. Two classes in the same questionnaire and reading proficiency tests before and afte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eight weeks of training of reading strategies, tested students were able to u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more frequently and reading scores also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control clas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t showed the reading strategy training is effective and feasible.

Key words reading strategy; strategy training; reading level

阅读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做大量的阅读,可以说阅读能力是学习者发展语言的其他能力的基础。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能够进行有效阅读的学习者。随着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发展,阅读策略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阅读策略一方面是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另一方面是指阅读者为达到预期目的,在阅读过程中采取的主观的有选择性和控制性的行为。阅读策略培训在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学习者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方法,增强其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内关于阅读策略的研究多是比较成功与不成功学习者使用阅读策略的差异,以及阅读策略与阅读成绩关系等的描述性研究。以省属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策略培训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的样本还比较少。基于此,本实验主要探究策略培训对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并且希望通过有效的策略培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对咸宁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两个班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的调查,深入探究阅读策略培训对学生阅读水平的影响,同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通过调查,了解英语专业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情况。(2)针对调查的结果,如何进行阅读策略培训?(3)阅读策略培训是否会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产生影响?

1.2 研究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咸宁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两个自然班。以高考的英语成绩为参照,选取高考英语平均分相近的1班和2班, 1班共43名学生为试验班,2班共45名学生为控制班,并且这两个班的阅读课是同一名老师教学。培训前对两个班级接受相同的阅读水平测试,结果显示,两个班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当,这就为本试验提供了可行性。试验班接受为期八周的阅读策略培训,控制班没有策略培训,按照常规教学,两个班的学生在策略培训前后均参加相同的问卷和阅读水平测试。

1.3 研究工具

(1)问卷:参照Oxford 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设置问卷,共有30个问题,Q1-Q20侧重认知策略调查,例如:速读,跳读,综合推理,猜测词义,预测等阅读策略,Q21-Q30侧重元认知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调查。每个问题有五个等级供学生选择(依据“1-5 Likert-Scale”),问卷结果用SPSS 13.0进行分析。

(2)培训前测:试验班和控制班组学生在策略培训前参加相同的阅读水平测试,测试题选自CET-4(1998,1和2005, 12),四篇阅读理解,共2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要求学生在35分钟内完成。

(3)培训后测:八周的阅读策略培训结束后,试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再次参加阅读水平测试,测试题选自CET-4(2002, 6和2006, 12),题型及要求与培训前测相同。

1.4 实验步骤

(1)第一周,填写阅读策略问卷,调查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情况。试验班和控制班参加培训前的阅读水平测试,比较实验前两个班级的阅读水平是否大体相当。

(2)第二周至第八周,每周两个课时,每课时有20分钟的时间进行策略培训。依照O’Malley和Chamot(1990)提出五部框架策略培训:准备、呈现、练习、评估和扩展。

(3)第八周,试验班和控制班参加培训后的阅读水平测试和问卷,比较试验班培训前后的数据,试验班与控制班的数据,以及控制班培训前后的数据,从而检验策略培训是否对学生的阅读水平产生影响,为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培训结束后,对试验班的五名同学进行访谈。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结果

在培训前的阅读策略问卷中,试验班的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频率为3.16,控制班为3.13, p = 0.37>0.05,两者无明显差异。培训后的问卷显示,试验班的策略使用频率为3.54,控制班为3.20, p = 0.02<0.05,两个班级有明显差异(如表1所示)。从培训前阅读水平测试的结果来看,试验班和控制班的成绩分别是22.87和22.30,p = 0.25>0.05,两个班的阅读水平比较接近,不存在显著差别(如表2所示)。在培训后的阅读水平测试中,试验班的成绩是27.51,控制班的成绩是23.46,p = 0.03<0.05,两个班级差别明显(如表 3所示)。

表1 General use of reading strategies

表2 Results of EC&CC in Pretest

表3 Results of EC&CC in Posttest

2.2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阅读策略培训前,试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频率都基本处于中等水平,部分学生了解阅读策略但存在使用不当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系统的训练。阅读策略的培训之后,实验班的学生能更频繁地使用训练过的阅读策略,阅读成绩也明显提高,而控制班的变化不明显。试验班和控制班在策略培训前阅读水平是相当的,但在培训结束后,试验班和控制班的差别明显,试验班的成绩比控制班高4.05分,试验班比其本身在前测中的成绩提高了4.61分,而控制班的提高不明显。试验班的学生在接受了策略培训之后,能够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使用阅读策略,更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任务。阅读策略培训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基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培训能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同时教师可以及时给予指导,也更有利于教师组织各种训练活动,师生更好地交流。

3 结语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策略培训能够有效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能积极地将阅读策略应用到学习任务中,促进学习成绩。实验为教学提供的启示:(1)大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策略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效达到阅读课程教学的目标。(2)策略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完整合理的培训计划,注重培养学生使用阅读策略的意识和兴趣。(3)鼓励学生多做课外阅读,利用更多的机会使用阅读策略,同时教师要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 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O’Malley,J.M.&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