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蜀道难教案

蜀道难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蜀道难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全文阅读

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一篇课文可以教学的东西也是很多,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中该从哪些内容入手?教学的重锤要敲在哪个点上?也就是教学的内容如何取舍,在何处重点发力。建构主义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孩子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教师备课,虚构特有的阅读方式,设计教学流程,以“披文(文字、文脉)入情(知识明理)”为课堂结构,很难让学生“课前有东西想,课堂有东西探,课后有东西记”。[1]因此,面对一篇课文就该想到,学生已经学到什么,还需要教些什么?已经会了的,就不需再讲;学生没有学会的,这才是需要教学的重点。下面以《蜀道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发现学生困惑,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教参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展示现实状态中的学生水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设计,要有效把握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偏离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起点的模糊化。因此,在学情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已有基础,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才有可能找到学生的现实发展起点。

《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年级必修四的课文(第59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上课前,学生已经充分自学了本课。针对课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编制了一份导学案,早读课间,学生上交了导学案,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依然存在“夹生”的地方。

在导学案“我来质疑”的栏目里,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意义?3.作者写作《蜀道难》有什么意图?

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诗歌的文体特点,我调整了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弄明白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2.品读诗歌,结合诗歌中具体的句子,读懂作者表达的感情;3.联系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写作目的。

传统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目标难免或高或低,而前置性检测――导学案,明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抓住了学情,有效地规避了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目标的针对性。

全文阅读

浅谈现代民间工艺美术的创生

【内容摘要】民间工艺美术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创生形式,关注呵护新的民间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的应有之义。文章以新生的民间工艺美术“蜀绘”为例,追溯其在传统帛画基础上创生并获得学术与市场双重肯定的过程,归纳“蜀绘”的艺术特点,展现其作为四川丝绸产品“蜀中三绝”之一的风采,并通过对“蜀绘”发展的矛盾与对策分析,力图推动当下丝绸绘画行业新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促使“蜀绘”在文化、艺术、经济等层面获得多维共赢的前景。

【关键词】蜀绘 民间工艺美术 非物质文化

悠久的中华传统艺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民间画家,继承和创新是亘古的不变主题。民间工艺美术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创生形式,关注呵护新的民间工艺美术是非物质文化传承创新的应有之义。在巴文化和三国文化共同浸淫的嘉陵江曲流文化中心,被誉为“千年绸都”的南充,有一种追随“蜀绣”的新兴民间工艺美术――“蜀绘”,是上述观点的绝佳注脚。

一、“蜀绘”简介

所谓“蜀绘”,特指四川省南充地区的工艺美术家在真丝面料上运用特制染化颜料以及特殊的加工工艺,描绘出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或工艺图案。文气而华丽的艺术风格,使蜀绘的声名直追蜀锦、蜀绣,并称“蜀中三绝”。

四川历来以悠久的巴蜀文化闻名,桑蚕文化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川的文化名城中,南充号称“丝绸之乡”“千年绸都”,其丝绸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巴蜀人文圣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所以不难理解,南充的丝绸文化为“蜀绘”工艺美术提供了新型的媒材。总体上讲,“蜀绘”跟瓷器、漆器一样,依托不同的媒介基底,融合传统的工艺美术技法和纹饰,采用不同的科学工艺手段,打造出工艺美术的精华并在历史的传承中形成了民族文化传统。

就文化根源来看,“蜀绘”并非简单地在纺织面料上作画这样简单。一直以来,我国都有在真丝面料上绘画的传统,尤其是纸这种材料没发明之前。后来尽管有纸本艺术了,但在帛、绢等材料上绘画的传统一直延续着,体现着尊贵与品位的追求,例如长沙马王堆的T字型帛画,以及布帛上画的唐卡、人像、花鸟、山水等作品。尽管历史长河承嬗离合,然而却很难看到在丝绸上绘画的实例,因此,“蜀绘”工艺可以说是传统延续中的拓展式创新。

在“蜀绘”的创生中,最大的难度不在于“画什么”,因为中国画和西画技法和题材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其难度在于“怎么画”,必须解决颜料与固化工艺这两个技术关键问题。好比画瓷器,颜料是和釉色烧结就是其工艺的精华一般。

全文阅读

提升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语文课堂提问是门大学问,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课前预设

1.问题设计要配合学生的层次。教师面对的教材是一样的,面对的学生却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班的学生语文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好的教师的备课应是面对学生的备课,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既要设计适合大部分中等生的问题,也要考虑个别较优秀学生的提升要求,更不能忽略少数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考虑提问的对象,体现出民主平等的精神。

2.避免简单问题。课堂教学应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提问。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难度,能够起到训练思维,深入理解文本的作用。问题设计能让学生知道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知其然;第二,知其所以然;第三,知其未然。

3.问题的设置不能功利性太强。在有效教学被演化为唯分数论的今天,有些教师为了追求高分,只注重技能训练。如诗歌教学,直接做高考题目,根本不顾诗歌的教学的特点。这样学生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些表现技巧手法等支离破碎的东西,很难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感,也根本不能提高诗歌的修养。

二、采用大问题导读法

所谓大问题导读法,就是以一个中心问题作为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本内容的主体线索。这样既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蜀道难》这篇课文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全诗内容可用三个“叹”字来概括,大家想用哪“三叹”来概括呢?用文中句子证明你的观点?这样学生通过问题的引领就对这首诗歌有了整体把握,明白原来《蜀道难》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道战祸之惨烈。这时教师可追问三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明确正因为蜀道之高险,才导致它连年的战祸。那么李白写作本文的一个重要缘由不言而明了,那是在提醒唐朝统治者要防止蜀地成为朝廷的祸患。

大问题导读法遵循了语文阅读由整体-局部-整体的规律,让学生有了全局观念,是非常值得倡导的。当然要提炼出总领全文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如何把文章上得细致深入,一篇完整的文章往往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我们的教师成了外科医生,懂得肢解却不懂得还原。还有些教师也想把文章完整地呈现给学生,但找不到好的方法。大问题导读法能做到深入浅出,让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当然,所有的“易”都是建立在“不易”的基础上的。为了做到浅出,教师必须要深入,这也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考验。我们的教师必须花更多的精力研究文本,提升自身文本解读的能力,才能让课堂提问更出彩。

全文阅读

蜀学研究十年纪略

西汉初年蜀郡郡守文翁治蜀,采取系列措施发展文教事业,引入中原文化,此后蜀中学术得以发展,在宋代出现“蜀学”兴盛的局面,在晚清以来又呈复兴之势。近世关于蜀学的论述,有刘咸炘的《蜀学论》、谢无量的《蜀学原始论》和蒙文通的《议蜀学》。以“蜀学”作为中国学术文化史的一个分支学科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则始于2002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举行的“蜀学研讨会”。该年10月,省文史研究馆文史处处长安山征询我召开一次学术会议的意见,我建议对蜀学进行讨论。此建议受到隗瀛涛馆长的重视,遂于12月21日由他主持于本馆召开了“蜀学研讨会”。议题为:蜀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意义和研究计划。参加会议的有馆领导及馆员和本地学者:陈信远、胡湘莲、邓卫中、吴天墀、蒙默、谢桃坊、马宣伟、曾绍敏、冯广宏、杨正苞、张绍诚、胡昭曦、张邦炜。会议工作人员为文史处的李殿元、屈小强、安山、陈雅蓉。我在会上介绍了近年地方学术研究概况及开展蜀学研究的必要性。胡昭曦认为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应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蜀学是巴蜀文化的一个方面,有必要加以研究。吴天墀谈到过去王利器先生曾提出要振兴蜀学,我们研究蜀学要找出它的特点,最好不要以狭隘的眼光去讲蜀学,以国家事业为前提来讲。张邦炜说:上次开巴蜀文化讨论会有个偏向,老是讲考古;蜀学研究的要点是反映四川的文化内涵,容易区别。蒙默认为蜀学的特点是它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关于蜀学资料的整理很重要。曾绍敏以为近代蜀学是古代——特别是宋以来的继承、转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王文才先生和龙晦先生因事未到会,但却以其他形式表述了意见。王文才先生认为,蜀学从汉代一直沿用下来,代表地域文化,从学术来看与全国一致,但有特点:巴蜀文化主要为考古,蜀学则是四川文化的核心。龙晦先生也认为,蜀学偏重历史、哲学,不能因巴蜀文化而放弃蜀学,有成立蜀学研究中心的必要。会议决定: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组建蜀学研究中心,以本馆文史专家为主,联系省内文史专家及国内外蜀籍学者,准备在成都召开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蜀学研讨会。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与西华大学相商,拟共建蜀学研究中心。2003年7月3日下午,文史馆派我与安山到西华大学四川工业学院第五会议室商议有关问题。西华大学四川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叶耀培、西华大学统战部部长曾加荣,副部长赵永涛及文科教师陈国先、迟乃鹏、郑家治、纪国泰、邹礼洪、官性根参加了此会。会议由我介绍蜀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并说明共建“蜀学研究中心”的愿望。会议围绕成立蜀学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如何展开工作进行讨论,达成以下共识:西华大学与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合作共建“蜀学研究中心”,宗旨是“研究蜀学,弘扬蜀学,为四川文化建设作贡献”;主要任务是开展学术研究,加强学术建设,开发文化资源,汇聚和培养学术研究人才。此后拟订了《蜀学研究中心章程》。组织机构为:

名誉主任:隗瀛涛 罗中先 陈信远

主 任:曾德祥 邓卫中

学术组:组 长 谢桃坊

副组长 曾绍敏 迟乃鹏

成 员:冯广宏 徐志福 曹方林

邹礼洪 张 帆 纪国泰

全文阅读

蜀绣归来:一针一线绣出千年的传奇

民间那些散发着浓郁民族特色的“绝活”不仅仅是美那么简单,像泥塑的造型、剪纸的变幻、杂技的创意……它们都称得上是“民族精粹”。

前不久,中国“第一夫人”在参观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时,赠送的国礼中,一款大熊猫图案的蜀绣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在重庆,提及蜀绣,自然就无法回避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康宁。她是重庆市唯一一个国家级蜀绣传承人,也是中国仅有的两位国家级蜀绣传承人之一。康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手中的针线,被赞誉为“巴渝第一针”和“蜀绣皇后”。

穷工极巧的蜀中之宝

蜀绣又称为“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和重庆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关于蜀绣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赋家杨雄的《蜀都赋》:“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另在《绣补》一诗中,作者对蜀绣技艺进行了高度赞誉。

晋代《华阳国志·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他的物产,包括壁玉、金、银、珠、碧、锦等,皆可视为“蜀中之宝”,充分说明蜀绣作为地方工艺品的珍稀独特。

蜀绣与蜀锦一样,都是萌芽自古蜀时期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据文献记载,在蜀国时期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而且作为珍稀而又昂贵的丝织品,蜀国经常用它来交换北方的战马和其他物质,是蜀国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支柱。唐朝末期,南诏进攻成都,除了大肆掠夺金银财宝外,蜀绣以及蜀绣工匠被其视为奇珍异物。到了宋代,蜀绣的名气传遍神州大地,文献更是称蜀绣技法“穷工极巧”。

全文阅读

多管齐下 分析利

摘 要:教学的有效性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实施中的永恒话题。根据教学实践进行简要论述,提出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转变教学观念、调动学生情感,加强交流、沟通、讨论的具体措施,促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多管齐下 有效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0-0078-02

作者简介:章建(1976―),江苏泰兴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近年来,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但是问题仍然存在。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代表,多媒体设备为现代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也正因为多媒体设备为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和帮助,所以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将多媒体设备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但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并且要善用多媒体设备,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如在教学古诗词《锦瑟》《琵琶行》《蜀道难》等篇目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音频文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在教学现代文如《记念刘和珍君》《我有一个梦想》等文时,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以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观看中更好地理解有关的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李蜀光:错位谋篇 布局精品

在省、地、县三级医疗综合网络中,本应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地级市医院难免略嫌尴尬:比上不足人才、资源及大环境优势,比下缺乏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尤其当域内拥有众多优质医疗资源时,医院如何积极应对、探索适宜发展道路?面对这一疑问,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下称“佛山二院”)院长李蜀光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其五年多的院长生涯娓娓道来。

最初以博士后身份来到佛山二院开展临床业务的李蜀光,处事作风并无一般的“领导范儿”:他个性谦和,语速不疾不徐,总是带着善解人意的微笑。作为院长,五年光阴并不算长,但在他的引领下,佛山二院于规模、环境、软实力与社会口碑等多方扭转,由一家基础薄弱的二级医院迅速步入三甲医院行列,顺利通过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评审,并获得国家人保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等多项成果。他为之付出的心血可见一斑。

避短扬长

2008年初,李蜀光履新刚刚一月有余,就经历了数次重大考验:医院1.4亿元的贷款到期,四大国有银行前来“逼债”;医院地处佛山市中心,本就空间有限,又处于基建过渡期,还被政府要求马上搬家;院内人心涣散、凝聚力差―整个佛山二院都处于低谷,与周边医院的差距越拉越大。

面对种种困境,他并未盲目提出追赶目标,而是根据整个佛山市医疗资源配置格局,冷静地思考未来的出路:既然无法在规模上与其他老牌三甲医院相比拟,那就根据自身实力定位,打造精品医院。“一年出困境,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的口号也就由此提出。

“那个时候,无论是社会认知还是兄弟医院的反馈,大家都认为我们不行。”回忆起当初的艰难,李蜀光的话语中满是感慨,“我告诉大家,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我们首先要自己肯定自己。”

“扭转负面口碑并非易事。改造环境、提高临床、学术水平都不是一时半刻能实现的,唯一见效最快的就是提升服务。通过服务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变化,认识到我们确实是为患者着想;其次是要逐渐在整个医院内形成我们独特的服务礼仪文化。”深思熟虑下,李蜀光在院内提出“创优服务工程”,以此扭转医院品牌的社会认知度。

“现代医学教育很大的缺失在于,就算大家希望为患者做好服务,却也不知道怎么正确去做。”为了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李蜀光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提供相关培训,通过教师授课、场景模拟,让员工们编剧本、扮演情景剧,从患者角度探索最佳服务方式。付出很快得到回报。患者对佛山二院的印象有所改观:服务不错,流程方便。就医人数逐渐增多。

全文阅读

蜀山外传(一)

之一 初入蜀山

报考蜀山其实是我爹我娘的意愿,他们说蜀山是名牌门派,将来就业比较容易,伙食好住宿条件也不错,更重要的是我表叔在蜀山做执事,可以关照我,这样他们才会放心。我知道根本原因并不是这样,而是他们相中了蜀山招生办的一件赠品,仅此而已。

我太了解我爹娘了,他们生活得太随意。我五岁的时候,爹和娘打赌,看我能不能认识回家的路,于是把我带到离家二十几里的月牙城,然后就扔下了我。最后我娘赢了,她赌的是我回不来。他们找到我的时候,我已经七岁了,在丐帮整整呆了两年。

蜀山就蜀山吧,人总要离家的,总要有新的生活。在蜀山的山脚下,我拜别了爹娘,独自一人登上了这座被武林中人交口称赞“这里的麻辣烫可好吃了”的千年仙剑山。

上山的路况很不好,我不明白堂堂蜀山派竟然不花心思修修上山的路,“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都不懂吗?路牌也没有,我只得在一个分叉路口停下,向路边的茶水店老板问路。

“指路十文钱,概不讲价。”

我转头就走,心想着算了不考蜀山了,我还是去少林吧。“少侠,回来,五文钱。”老板叫住了我。

西向是蜀山正门,考试就在正门内的比武场中举行;东向是去往后山的仙剑林,说是只有佩戴仙剑的蜀山派弟子才可进入后山。我刚要向西启程,一个清瘦的姑娘站在了我的面前。

全文阅读

茶馆式课堂教学尝试

【摘要】当前教育界正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彻彻底底的革命风暴――高中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教学人员,是革命的一分子,我义无反顾、责无旁贷地参加进来。在一次平常的“逸仙茶庄”之聚,我受到了启发,课堂教学新模式――茶馆式课堂教学的尝试应运而生。因为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实践,用实践检验其可行性,所以我便以《蜀道难》课堂教学为例,精心布置预习作业,用心设计教师主导问题,诚心与学生平等交流,虚心进行教学反思。事实证明,茶馆式的《蜀道难》课堂教学是成功的,值得继续摸索、提升、完善和推广。

【关键词】茶馆式; 课堂教学; 蜀道难; 尝试; 反思

1序言

时下提倡一种休闲式生活的理念,休闲内容林林总总,生活是万花筒嘛。某日,我的一个老同学邀我到他的“逸仙茶庄”休闲一下。我应约而至,咦,都是老同学,气氛自然温馨而热烈。在茶庄掌门人的主持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起茶道来。虽然都是些凡夫俗子,但言语间偶然会迸出思想的火花。夜深人静,茶过N巡,便各自满足地离去。我靠在床头,看着妻儿洋溢着甜蜜的梦容,我也美美地回味着“逸仙”之趣。猛悟到:要是我的课堂教学也这样设计,不是挺好吗?暂且把这种课堂教学美其名曰“茶馆式课堂教学”,我带着颇有成就感的梦设计了《蜀道难》的教师主导内容。第二天,我结合早备好的课案,尝试了茶馆式课堂教学。下面,以追述的形式记下这堂课,肯望得到专家老师的指导斧正!

2《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学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泡一壶“茶”,把教室当茶馆,大家是茶客,我权当茶庄主,我们一起赏茶论道。那么,这壶“茶”是什么呢?李白的《蜀道难》(教师板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