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首饰技师培养的“双元制”与“双导师”制

摘要:深圳是世界珠宝的加工基地,目前却面临着首饰设计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深圳技师学院实施本土化“双元制”,实践“双导师”制培养,实行“在校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的管理模式,搭建校企共赢的合作平台,在强化企业实践、服务企业的同时,对首饰设计预备技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首饰设计师;双元制;“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53-03

深圳是中国国内珠宝首饰业加工集散地,如今的深圳珠宝行业,已从依靠客户来料、来图、贴牌加工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了依靠品牌竞争求生存的历史新阶段。深圳珠宝行业亟需打造企业本土化的首饰设计研发团队。为了满足深圳珠宝行业的发展需要,深圳技师学院首饰技师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首饰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应用型、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学院培养出来的技师能否成为企业认可的技师,决定着技师教育的成败。深圳技师学院2009首饰设计预备技师班已进入培养关键期——两年的企业实践阶段。在我国没有明文规定企业必须为学校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前提下,在这期间,如何实现“双元制”培养,将预备技师班的企业培养具体化,在学校宏观控制,企业实践培养为主,以实施“双导师”制,因材施教,来实现技师培养目标方面,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构建本土化“双元制”

模式,创新校企合作

目前,深圳珠宝企业面临着产业升级改造,人才招聘的难度日益凸显,这些都为学校寻找到合适的珠宝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首饰设计人才提供了契机,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的无缝衔接,客观上就要求“双元制”培养。

全文阅读

双导师制实践教学论文

一、酒店管理专业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对实践环节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目前,“双导师制”仍处于探索期,国内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教师的的素质来说,还不够成熟,仍需不断完善;同时,学校条件、师资条件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酒店管理专业所需的人才来教授各项专业课程。作为一个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教导是关键,然而学校目前无法长期稳定的提供这样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生掌握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不利于实际工作中的操作环节。

(二)校内实训课程缺乏

由于学校实训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教师多以课堂教授为主,实训课程安排较少,未能组织学生及时体验和操作课本上所涉及的专业内容,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动手能力较弱;问卷调查中,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考虑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认为情景模拟、多讲案例是更好的教学方式。

(三)校外实习基地不断变化,酒店实习管理制度不完善

酒店方面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态度存在简单用工问题。遵循正式员工—帮工—实习生的价值体系,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酒店人员流动性大,对员工需求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等待实习生的适应,大部分实习生到岗即上岗,酒店方面的培训较少;而且对实习生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团队负责管理,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得不到有效解决,实习生的权益没有保障;酒店方对大学生岗位缺乏正确的分析与设计,只提供部分岗位实习、从始至终的单个岗位实习,且主要的岗位为一线基层岗位,不利于学生全方面了解酒店行业,得到综合锻炼。问卷调查中,97%被调查学生未受到正式员工一样的管理或者部门经理直接的管理,大多数酒店实习生只参加了酒店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技术知识培训,涉及管理技能等其他培训较少,在实习后期也只有42%的实习生受到了后续的培训。

(四)学生对专业认识不够,缺乏职业规划

全文阅读

心理学专业双导师制到三导师制实施探索

摘要:本科生双导师制是我国高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一种新机制。文章以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双导师制为例,探讨双导师制的实施和作用,同时结合实践探讨双导师制的改进创新,即增加实践导师,实施三导师制。最后对本科院校的双导师制提出改进的建议,对未来“三导师制”的实施与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本科生;双导师制;三导师制;起源与发展;实践与创新

一、导师制的产生背景与现状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科生导师制由温切斯特主教首创,起源于牛津大学[2]。随着时代的发展,导师辅导逐渐取代私人辅导,成为剑桥和牛津各学院中的一种制度化的本科教学模式[3]。牛津大学的新生在入学报道的第一天,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取得进步[4]。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实行的一种个别化的、全方位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及学习生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制”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在20世纪末开始对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北京大学于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且取得较大的成果,随后,我国其他高校也开始接受这种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模式。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促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的优势渐渐被埋没,制度本身也显示出许多瑕疵[5]。第一,导师“供不应求”。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但师资力量没有随之增长,导致每位导师所要指导的学生过多,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第二,部分导师身兼数职,无法抽出时间对本科生有针对性地指导。第三,导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术能力,忽略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不能顺利实现就业,或进入就业单位却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等问题[6]。可见,现有的导师制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业、就业方面的需求。因此,急需一种新的导师制度打破僵局,真正发挥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并帮助学生在学术和就业上实现双赢。

二、双导师制的实施

“双导师制”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形成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机制。原本“铁饭碗”式的就业模式被打破,高校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必须面对自主择业、择优录用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变革中,“双导师制”应运而生。心理学专业的双导师制是指在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给每名学生配备两位指导教师:全程学业导师和学术科研导师。在大一时,给学生配备全程学业导师,全程学业导师负责本专业全体学生的学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社会实践等工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在大二时,配备学术科研导师,学术科研导师帮助学生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系统性的学习专业知识,带领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学术旨趣并确立学术志向。全程学业导师以集体指导为主,每月至少指导学生一次,指导时间由导师和学院商定;学术科研导师则以个别指导为主,每星期指导学生一次,指导时间由导师和学生自主商定。学术科研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并且导师以严谨勤勉的专业态度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步入大学伊始,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对学科很难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心理学院的导师先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让其跟随研究生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术兴趣。进入大二或者大三后,学术科研导师结合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尝试公开,同时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随着学生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学术科研导师还指导学生把握基本知识概念、深入理解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领悟各个课程间的联系与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7]。

三、双导师制的作用

1.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全文阅读

推动高职双轨教学完善双导师制研究

摘要: 国内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伴随而来产生的教学问题也逐渐突出。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但其有巨大的局限性。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是摆在众多教育参与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积极进行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推动学校和企业两类教学人员进课堂,形成双轨教学,进一步发挥企业技术能手在学生实习期间的导师作用,完善双导师制研究。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必将带来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ts teaching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but it has great limitations. 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front of a large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t is improtant to actively carry ou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 promote the school and enterprise staff into the classroom, form the double track teaching, to further develop the enterprise technical experts during the role of mentor students, improve the study of double tutors. Double tutorial system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ring the win-win situation for the three parties.

关键词: 教学;双轨;双导师;实践;优势

Key words: teaching;double track;double tutor;practice;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94-02

0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也得以显现。国内高职教育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可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显露出来的问题,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为教育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以教育模式双元性为特点。国内很多高职院校虽也采取了“教、学、做、考”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原有精力从原理分析上转移,更加强调实用性,但与“双元”的真正含义还有一定距离。

全文阅读

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双导师制

一、组织领导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是“双导师制”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

1、成立高校、教学单位及教育部门三级领导小组

高校领导小组的职责为:对高等院校的指导教师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的选聘,职责,培训,监督,考核与激励等方面做出规定,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教学单位领导小组的职责为:结合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工作及师范技能训练与达标工作等,扎扎实实,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双导师制”工作顺利开展。教育部门领导小组的职责为:推荐中小学名师作为双导师的遴选对象,加强对高校教师到中小学工作的管理。

2、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参照《高等院校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试行)》和《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试行)》(教师[2012]828号)文件精神,高校制订《高校指导教师聘任办法》,联合当地教

育局制定《中小学、幼儿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结合《高校教育实习管理办法》,科学编制《“双导师制”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从而保障“双导师制”工作的扎实推进。

二、科学规定“双导师制”教师的任务是“双导师制”工作取得成功必要条件

1、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在中小学、幼儿园跟踪指导实习生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专业的特点,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上课不少于60课时。被高校聘为“双导师”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到高校开展观摩课、案例教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教学,指导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授课不低于20课时。

全文阅读

卓越工程师体系下“双导师”制的构建

摘要:

对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下的“双导师”制的构建进行探索,对“双师型”教师和“双导师”进行界定,并提出“双导师”应该区别于普通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特质,同时对“双导师”的评聘与考核、引入与退出机制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双导师制;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自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以来各省相继启动了省级卓越计划,按照卓越计划实行“双导师”制的要求,就“双导师”制的建立展开探讨。

一、“双导师”与“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职业教育中,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学的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又具有与从事专业教学相一致的本专业实际工作领域的专业技术职称的双从属性。“双导师”是严格执行卓越计划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四年必须累计一年到企业学习经历;必须有五门以上专业课由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承担,为满足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阶段的实际要求,学校和企业指定或者选拔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而构成的卓越计划特有的“双导师”,并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标准和培养计划,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定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联合指导和参与培养质量评价。

二、“双导师”的队伍构建

全文阅读

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探索

摘要: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指出了他们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教学经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发展经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阐述了高校实施青年教师“双导师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双导师制”的实施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19-01

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于15世纪初期最早提出导师制,导师制最初主要是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业问题上得到专职导师的指导,后来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相继采用。[1]我国早期的“双导师制”主要针对本科生,是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分别担任学术导师和思想政治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生活。[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双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日渐成熟,并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完善。[3]

目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培养大学生的主力军。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中的青年教师队伍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较好,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二是适应能力强,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三是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高校青年教师也有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认识不足

全文阅读

“双导师”制:音乐教师教育的“绿色通道”

摘要:音乐师范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重任。为使培养出来的音乐教师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学生。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育系的教师创立了“双导师”制,运用于教学中,取得了很好效果。本文对“双导师”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音乐教师教育 音乐教育 “双导师”制

随着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教师为了培养出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使其能在未来社会中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快速、有效地成长,搭建了一个宽广而坚实的平台――校内外“双导师”制。

一、立足社会需求,探索教师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教师十分关注基础音乐教育。郑莉教授把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视为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摇篮”,她常说的一句话是:“音乐教师教育脱离了基础音乐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当他们看到“准音乐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缺失在短期内难以弥补等问题时,就考虑在建构音乐教育学课程框架时从“三个需要,一个角度”出发,即从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出发,从音乐教师的成长需要出发,从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从中国音乐教师教育与世界音乐教师教育接轨的角度出发,将音乐教师教育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教育模式――校内外“双导师”制。

传统音乐教师教育主要由校内教师单方培养学生,校内外“双导师”制则是校内教师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学习、观摩、实践等活动。在实际工作中。指导老师之间既有协作,又有一定的分工。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名指导老师,后者侧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项工作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同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派往音乐教育系所提供的多所中小学中,在那里选择一名校外指导老师,他们将对学生教育实践方法、课堂教师教育进行理论与实际接轨的指导,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包括课堂驾驭能力、课程的设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这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对音乐的热爱都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学生能尽早地进入角色,把新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对05级师范班学生进行了“双导师”的培养,学院将他们分配到校外教育基地,将原先每学期3―5次的教育见习改为每周至少1次的教育教学见习活动,学生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观摩教学、与学生座谈、帮助导师组织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见习毕业班学生示范课教学、观看优秀教学录像、听取特级教师或专家讲座等,深深感受到:“仅有理论上的准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尽早加入到音乐基础教育的一线,跟从校外导师学习、积累经验,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再将其带进校园使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更加有的放矢。为就业积聚能量。同时。参与基层一线导师的实践研究,为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阔了眼界和思路。”这就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良性循环的“产物”,它强化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地方音乐教育的联系,形成了优势互补、交叉互动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新型教育模式,培育创新人才

全文阅读

师范教育将实行“双导师制”

针对师范教育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教育部日前出台《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内容、形式、师资、基地、经费等方面,对师范教育进行全方位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的培养质量。

改革六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

二是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要求教师教育院校制订教育实习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工作规范,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监督、实习后有考核评价。建立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

三是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由教师教育院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充分发挥高校指导教师的理论与研究优势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院校还应联合行业企业,遴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指导教师。

四是建立健全指导教师激励机制。教师教育院校对教师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要在折算工作量、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要将中小学教师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业绩,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作为评选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条件。

五是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本地区师范生规模结构和服务方向,与教师教育院校共同遴选建设长期稳定、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各省(区、市)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

六是切实保障教育实践经费投入。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完成师范生教育实践任务的需要。

全文阅读

论会计硕士双导师制校外导师的若干问题

摘 要:会计硕士双导师制下校外导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mpacc教育的成败。因此,必须明确校外导师的职责与任务,加强校内、校外导师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做好校外导师的选任、培养、考核与汰换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出现“校外导师成为花瓶、mpacc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的情况,若如此则违背了设立会计硕士的初衷。

关键词:会计硕士;校外导师;协调;培训 ;汰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二??九年五月十九日“学位办〔2009〕23号文件”的附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中有几项与本文有重要关系的条款。第五项培养方式第一条规定,“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 第四条规定,“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第六项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的第四条关于实践课的规定,“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应提交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以此作为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第七项学位论文中规定:“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正确的解读文件精神,是各办学单位做好mpacc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基础。

一、对双导师制的理解

指导方案中所说的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前者还好解释,后者则可以有多解,比如一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或者一名研究生有校内、校外两位导师指导。从实践中来看,后者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本文亦持此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与校外导师相关 的问题进行讨论。

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导师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也可以由已被聘任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深讲师和博士担任。校外导师亦可称之为社会导师,按照指导方案的精神,应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各行业中的会计专家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人员担任。

二、职责与任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