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受助感言

受助感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助外国影视感受英语语言魅力

[摘要]看电影学英语是一种很好的英语学习方式。外国电影赏析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对英语学习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本文分析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的使用优秀的英文电影,借助外国影视艺术,让学生在欣赏外国英文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英语语言力的发展,进一步的感受英语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外国影视;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的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敏感性,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实用交际的能力。将英文电影用于英语教学有效地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弥补了传统课堂英语教学的不足。

影视资源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素材,甚至有许多英语课本教材中的素材直接来源于外国影视作品。因此充分利用已有的影视资源用于课堂教学,把枯燥的英语文化知识和用法通过影视导看,转化为立体的、形象的、视听结合的教学内容,是英语学科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对于英语学科的教与学,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影视资源特有的性质,使学生在观赏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审美愉悦感,使学生从有声、有色、有形的感知向内部转化,从而产生浓烈的学习欲望。因此,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激发学生对英语习语以及俚语的兴趣,开始积累并积极交流有关习语和俚语的知识,甚至对原著产生兴趣。电影故事比为外语教学制作的录像更能从内在激发学习动机。其次,通过看电影可以了解欧美的文化及日常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西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西方人的生活点滴以及思维方式等许多实用的英语知识。了解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为以后和外国人充分沟通、无障碍交流打下良好基础。再次,我们能帮助提高学生练习听说能力。此外,看电影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眼界,学到多方面知识。如《探索》《动物世界》《走出非洲》系列纪录片。制作精美,原汁原味的英语,精良的音像效果,引人入胜,学生们不仅能学习英语,还能学到很多历史地理知识。好的影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看过电影之后,动听的主题歌总是让学生难以忘怀,如《狮子王》主题歌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埃及王子》主题歌when you believe, love story,my heart will go on, nothing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等。教师可以经常地播放,让学生学唱这些历久弥新的英文金曲,更进一步加深对电影的理解,同时可以激发更大的学习英语的热情。

首先,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要向学生们介绍、推荐和展示好的英文电影。最好是国际上获奖的优秀影片。影片的语言经过锤炼,而且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选择标准的美国英语或英国英语发音,避免有太多的专业术语。最好用既有英文字幕又有中文字幕的电影,或者中英文字幕可以自由切换。还有,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情节不要过于复杂晦涩,曲折离奇,或者感官刺激强烈,这些都会使学生过多关注电影情节,而不注意学习知识。长度适宜,最好是90分钟至110分钟之内。如果影片过长,分成两次放映的话会影响影片的整体感,而且学生也会淡忘一些情节。最好选择题材轻松、内容简单、长度适中并且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的影片,这样看英文电影比较容易。比如说《公主日记》,《律政俏佳人》,《音乐之声》,《怪物史瑞克》《狮子王》《阿甘正传》等。

其次,选出合适的电影之后,在看电影之前,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的姓名,提示学生观看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在观看时,可以找出经典片段,重复放映,作为听力素材,让学生做听写练习。在看电影可以在看完一个段落时可以及时暂停,提问刚才的对白内容,让学生现场重复,及时记忆。然后用英语复述一下刚才的情节,预测情节的发展。在遇到习语、俚语,以及难以理解的地方时,向学生做必要的讲解。还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记下电影中遇到的俚语、习惯用语等,注意平时的日积月累。还可以让学生写影评,写自己的感想,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复印一些经典对白发给学生,作为泛读材料的补充,分析其中出现的新词、短语以及习语,揭示其中的精华所在,同时也可以方便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背诵经典对白。然后可以组织学生扮演电影中的角色,要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场景感觉,充分感受电影人物的内心活动,掌握经典对白,学习正宗英语。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探究型的环境下学习,选择自己爱看的英文电影,自己爱听的英文歌曲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完全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学习兴趣也大为增加,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是空前提高,而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等也都获得同步的发展和提局。

全文阅读

爱心受助学生代表发言稿:站在感恩的殿堂

尊敬的各位爱心人士、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接受爱心捐助的学生李**,在此,我代表接受捐助的20名同学对各位爱心人士的爱心资助表示诚挚的感谢,谢谢你们;向辛勤培育我们成材的老师们说声"谢谢,你们辛苦了"!(鞠躬致谢)

我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的多病,收入的微薄,高额的大学费用让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喜悦慢慢变成无奈的酸楚,今天,各位爱心人士的资助犹如雪中送炭带给了我温暖与希望,我知道,今天接受资助的同学大多和我一样的情况。有同学,幼年就失去了双亲;有同学,父母由于长年的劳累,过早地染上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有同学,身处单亲家庭,生活艰辛,但值得欣慰的是,在高中三年里,我们这些贫寒学子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还有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在学校老师们与各位爱心人士的帮助关爱下,我们没有屈服于生活的苦难,低矮的峡谷会变成巍峨的高山,平凡的荆棘照样开出了美丽的鲜花,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们没有辜负学校的厚望,没有辜负爱心人士的嘱托。今天,为了能让我们圆满完成大学学业,石家庄的多位爱心人士又一次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树高千尺不忘根本,溪流成海不忘源头。我们从内心深处深深地感谢向我们伸出了热情双手的爱心人士,是你们为我们营造了一片温暖和谐的天空,更给了我们心灵无限的支持和慰藉,在此,我代表接受资助的贫困生大学生向大家承诺:我们一定会合理使用资助资金,把它用在学习最需要的地方,决不会用它去与别人攀比、享受。爱是永恒的,爱是薪火相传的,是永远没有终点的接力。

心中长满感恩树,生在寒门福亦多。今天,站在感恩的殿堂,请老师们相信,我们不会辜负各位爱心人士的期望,我们更不会忘记今天刻在心里的这份感动,今天,我们从爱中汲取了力量,明天,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同样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努力、万倍的感恩,回报学校,回报家乡。

最后,我代表受助同学以最诚挚的感恩之心,向爱心人士再次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们!(深鞠一躬)

2017年8月16日

全文阅读

教育部如此评定助学效果是个危险信号

在教育部8月27日举行的例行新闻会上,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最近有一个讨论,有一些困难学生在获得好心人资助了以后,没有去报答,没有报恩,有些好心人断绝了对他们的资助,很多媒体进行了讨论。王旭明称,这正说明了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效果是最好的。

我没有想到的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居然会对“贫困生受资助不感恩”事件做出这么一个判断。国家助学政策固然值得称道,但是完全没有必要,也根本就不应该去和民间助学比“效果”。至于受助学生感不感恩,那完全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和助学形式与性质都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受助学生感不感恩并不能说明何种助学方式“效果”的好坏。

一个庞大的国家资助计划,在气势上肯定是压得住人的,而民间资助行为的存在,也正说明了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很多的不公平。本身的贫困暂且不提,在享受政策资源时,可能对很多贫困生来说,也不是十分平等的。虽然我们在媒体上经常会看到贫困学子被政策资助的报道,也不止一次地听到了“不让一个大学生上不起学”的豪言壮语,可我们依然担心国家助学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覆盖”程度是否理想。当然,民间资助行为并不一定就能完全弥补政策上的缺陷,但是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贫困学生没有因为钱的问题发愁。

再换个角度来看,假如我是一个去资助贫困学生的好心人,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被我资助的孩子没有感谢我的半点意思,我当然是有些感觉意外的,或许我也会停止给贫困学生汇款。这件事情对资助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而在这个时候,如果教育管理机构站出来说“我们的国家助学政策才是最好的”,我想,这样的言辞很可能会“伤及无辜”,民间资助者很有可能再次遭受情感打击,而且可能比第一次打击更加难以接受。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拿着“贫困生受资助不感恩”事件大谈政策“效果”,实有为某项政策的提倡者邀功的嫌疑,不管教育部做了多少工作,地方上贯彻得如何好,群众的眼睛是看得见的,完全没有必要一五一十地在全国人民面前列举出来。这和很多民间资助行为的“隐蔽性”相比,并不显得十分光彩,相反,倒是有点盛气凌人的感觉。说得更严重些,新闻发言人的说辞更像是在排斥民间资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民间助学和国家助学在客观目的上应该是一样的――为了能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对于乐善好施的民间助学行为,不管是任何个人和机构都不应该对其进行“效果”评定,首先是道德上找不出评定的理由,再者是法律上找不出评定的标准。因此不能说“好心人”断绝了资助行为,就“说明”。了另一种助学方式有多么优越,如果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说法,银行曝光不还贷的大学毕业生名单,是不是就可以说“这正说明了民间助学的效果是最好的”?

全文阅读

厚积的有效途径――朗读

摘要:语文,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思维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科目,中学生要学好语文,离不开朗读。朗读,有利于字词的识记和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加强读与写、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理解识记;文章内容;联想想象;表达能力

《语文新课标》从五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提出了要求,如果把《语文新课标》概括浓缩,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诸种能力、教给学生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但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价值观的形成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训练的过程,有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接触过大量的典范语言现象,才能悟出并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语文就是一门厚积薄发的课程,要达到语文课标的要求,方法很多,其中,朗读,不失为一条厚积的有效途径。

朗读,有利于字词的识记和理解。字的音、词的意,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才能引起注意,才会想方设法解决。同时,朗读,是将诉诸于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声音语言,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眼看,口念,耳听,心想,多种器官同时并用,这样刺激性强,就容易记得牢固,经久不忘。长此以往,何愁不能完成新课标规定的识记3500字的目标呢?

朗读,能促进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阅读是中考的一个重点,更是难点,要想回答准确阅读文章的问题,首先必须具备理解文章的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培养,就离不开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遍数越多,对书中意思的理解就越透彻。边朗读,边思考:这里该用哪种语气、语速读,为何要这样读?细细咀嚼,慢慢揣摩,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读熟了,还可以随时默念,体会感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而然就能更加深刻,更加透彻。即使一时还不很理解的课文,熟读以后,假以时日,在获得了更多的生活体验之后,常常会记起这些课文而更好地理解这些课文。这样,学生靠自己下功夫得到的理解,比从教师那里听来的要深刻得多,感受得深。

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朗读是眼,口,耳,脑多钟感觉器官的同时并用,在口里念出、眼里看到、耳里听到的同时,脑里也会出现文字语言所描绘的画面,画面哪里来的?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得来的,众所周知,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可就是这种语言却能营造出多种的意境,这种意境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朗读,能将这种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展现出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其实都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达到的。

朗读,有助于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情感方面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新课标提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形象化的语言材料来感染、熏陶和发展学生,使人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以形象化,而不是抽象说教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人格品位和人文素养”。”有学者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悟,”朗读,是学生和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当面对话,走近他们的情感世界,因他们的命运或喜或嗔,或爱或恨,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并从中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进而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这样,就能对学生起思想导航和激励作用,使学生不断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朗读,还能感受到文章的节奏感,音乐美,能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进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全文阅读

浅析从朗读中提高学生素养论文

“朗读”一词由来已久,唐代李商隐《与陶进士书》:“出其书,乃复有置之而不暇读者,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宇坏句不见本义者。”元代贡奎《雪晴》诗:“闭门谢尘鞅,展卷自朗读。”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还有助于情感的传递。笔者认为,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郎读教学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这对学生的素养提高是大有帮助的。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种综合性语文能力,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教学是训练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如果仅按照文言文字字落实的要求讲解,学生固然能应付考试,但又怎能体会作者那酣畅淋漓的文气,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在反复诵读中,学生领会到洞庭湖气吞山河的壮阔景象,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通过朗读课文,书面语言转化成了立体语言,有情语言。在读出语气、语调、语势的同时,也读出了文字“不可言传”的深沉意蕴。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熟练地翻译课文,更重要的是对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文风有了整体的把握。

二、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时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朗读者进行朗读,听者听别人朗读,都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们学校进行小班化开放时,李老师上《金色花》的情景。铃声响过之后,李老师在未对课任何分析讲解的情况下,就用她甜美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动情地朗读《金色花》。读完,她的脸上充满着幸福和愉悦,学生也是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沉浸在这浓浓的母子情中。在接下来的课文讲解中,老师带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成为课堂最大的亮点。它以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让学生通过感官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接的感知判断,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得学生不用等待老师讲解,就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表达出来。可见,朗读正是课文理解的催化剂,只有以朗读为基础,才会实现理解能力的质的飞跃。通过朗读唤醒沉睡着的意蕴和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朗读有助于情感的渗透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通过合理的朗读,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心灵受到启迪,情操得到升华,品质得到锤炼,人格得到完善,这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共同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我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先让学生“看”课文,学生对课文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于是,我就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情绪状态,进入角色去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反复体会,凑着读着,学生的声音低沉了,脸色庄重了,文章中的父子深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还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中,被压低的电视声,降温时的一件衣服……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此刻才体会到其间饱含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全文阅读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摘 要: 英语的语感对英语教学和英语的运用起着重要作用。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语感来自与语言实践,又指导语言实践,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本文作者就中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进行探析,旨在指导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语感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语感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力体现之一就是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的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对语言的综合悟性。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虽然语感随着语言实践的积累必然会产生,但教师认识到语感的存在和它的积极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会加速学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理过程。一个人一旦形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它将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感就应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培养着手。

1 听力训练,感知语感

目前初中英语教材都有配套的由美人规范朗读的录音磁带,这是学生听力材料的首选。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和示范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音像材料,尽量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多听、多感受、多模仿,认真感受声情并茂的情景会话,使学生充分感知标准的语音、语调、意群停顿,句子重音,节奏语气等,建立声音图式记忆,从而形成英语语感的第一性感觉。

同时,在教室上课时,应当坚持多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的教学原则,加学生感知英语的次数,使课堂英语气氛更浓。当学生们遇到不理解的英语单词或短语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猜测、理解。这样既可以为学生的理解做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量,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习惯。

其次,作为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利用英语,接触英语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增强语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合理且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广播影视节目、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软件、英语报刊、图书馆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2 口语训练,体验语感

全文阅读

汉语教学浅谈

一、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汉语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学习汉语,喜欢学习汉语。曾经有学生对我说,他们其实很喜欢汉语,喜欢看汉语图书,但不喜欢上汉语课。这种现象促使我深刻反思。学生不喜欢汉语可能与升学的压力有关,学生参加内地高中招生考试,汉语是必考科目,学生有一种强制学习的感觉,部分学生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反而失去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将生动有趣的汉语内容模式化,导致了课堂的紧张沉闷,严重影响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两者相权,我觉得后者的问题更为严重。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汉语的兴趣,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学习汉语,这已迫在眉睫。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首先汉语教师必须和学生拉近关系,不能还像以前一样总是强调师道尊严,放不下身段,习惯于居高临下,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往往让学生对教师进而对学习产生厌烦与抵触。其实,教师与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教学”这个战壕里并肩作战的战友,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前进的引路人。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而且这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有助于学生独特个性的形成。其次,学生对汉语知识的学习、理解、接受是离不开教师的讲授的,无论怎么改革教学方式,语言依然是汉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汉语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注意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否则汉语教师喋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在所难免。比如,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汉语教师可以讲一些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关的书本之外的小故事,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汉语故事的过程中语言要幽默风趣,但也不能把低俗当有趣,更不能偏离主题,为了有趣而有趣。汉语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修养,平时要注意积累和运用,努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做到胸有丘壑,收放自如。

二、借助肢体语言

对初学汉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让他们在浓浓的汉语氛围中学习汉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面目表情、肢体语言、手势、实物,有时借助一些母语,让学生感悟,而不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快的动耳、动口、感悟其意。比如:“起立!”,“坐下”,“看黑板”,“打开书”,“请你回答问题”,“你真聪明”,“你回答的正确”等等,这些课堂用语教师都可借助手势和面部表情来让学生明白其义。“请跟我读”,“请上黑板写”,“请第一组的同学跟我读”等等,如果借助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借助母语说一遍,这样几堂课下来学生就能明白其义,这时,再脱离母语完全用汉语讲,就可以为“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目标打下基础并实施。久而久之,学生掌握的课堂用语就多了。我们就能够实现把汉语作为课堂教学语言这一教学目标了。

汉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创设情境

学习的兴趣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教师情感丰富的教态对于学生来讲当然是一种情境,同时,教师还应该努力创设更多的情境。教师的教态、录像、录音、幻灯都可以创设一种具体的、现实的情境。而诗歌、音乐、故事、都可以创设出由学生自由想象的情景。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学汉语的兴趣。

四、指导学生用汉语直接思维,培养良好的语感

全文阅读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对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外语教学衍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丰富了外语教学模式。虽然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但是情感因素也会影响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外语教学界十分关注情感因素在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和影响。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应用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否存在积极影响。

【关键词】情感因素 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 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 CALL

一、引言

计算机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计算机朝着网络化方向全面发展并且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由此应运而生的;20世纪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便是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在外语教学界,外语教育专家与外语教师发现,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能够有效的促进二语(外语)习得者的二语(外语)习得。鉴于此,二语习得相关的理论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相结合成为外语学界的热点话题;而在相关的二语习得理论中,颇为流行的便是克拉申的监控模型。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因素包括学习者自身的情感因素且监控模型中的一个假说便是“情感过滤假说”,基于此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是:在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应用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否存在积极影响?

二、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

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将心理语言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并且提出了与二语习得相关的 “监察模型”,其核心由五种假设构成:习得-学习假设,自然次序假设,监督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其中,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克拉申教授指出学习者之所以存在差异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情感屏障会阻碍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可理解输入进而影响习得效果。因此,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能够促进语言习得,而情感过滤则会对语言习得产生限制的作用。因此无论在何种语言学习中,必须适度地对学习者的情感进行过滤。

三、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在计算机辅助英语学习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已成为计算机领域的重大应用。其中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发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正在起步阶段。在一些大学或重点中学,传统教授英语的教室已经配备了能够连接互联网的多媒体设备供英语教师使用引导学生们的英语学习。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有利于学习者在情感上产生正反应,促进学习者的外语习得。

全文阅读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以阅读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对文章的阅读理解,需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而促使这一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既人们通常所说的语感。所谓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也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语感能力强的人很快便能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甚至包括连作者自己也难以用语言确切地表达,然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中的种种妙处。正如夏沔尊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吕叔湘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的作用是语感的根本作用。例如《荷花淀》中,当我们读到水生嫂等人商讨去探寻丈夫的对话时,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是不费吃灰之力的,但若我们要想真切地感受到其中不同女性的形象特点时,是非要有一种直觉、顿悟,即较强的语感不可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有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较强的语感能力,才能使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阅读教学的语感培养就是要训练学生感知语言的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的理趣,从而推动阅读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强调语感,就是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一种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对语言的真切领会和深刻理解,甚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的默契和领悟。而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计算机多煤体的出现,为语感教学提供了可能和极大的便利。

之所以有此结论,是基于对语感自身特点及计算机多媒体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直接可感性的,我们去阅读理解,必需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感。从阅读的实际情况看,正是因为了有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的参与,语感才能显得具体、生动、真切。然而,想象、联想是否丰富,领悟是否深刻,体验是否真切,是与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水平等知识、情感的储备等密切相关的。中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希望他们有多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多广博的知识积累。那么该怎么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等能力,从而培养起他们的语感呢?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影像、动画、演示、图片等等资料,正好可以排除中学生这些方面的缺陷的不足,使他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切实可行的。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加以实际操作方面的探讨。

(一)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品味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提高语感。好的作品的语言一定是准确、鲜明、生动的。所谓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就是引导学生努力去理解课文语言何以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去具体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究竟有哪些好处。例如《阿房宫赋》,尽管学生读得认真,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也不一定能想像出阿房宫的形貌、气势,也就为品味作品的语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像读“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雕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样的名子。如果我们恰当地演示一些图片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较容易地进行表象组合,形成接近于作品的所描绘的形象,再联系作品语言,从而就为其进行深入地体味分析语言地表现力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奠定感性基础,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再如《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文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似的梦。这种宁静的意境,这“泻”、“浮”等字的精妙,没有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很难加以联想和想象的。想要让学生想见月光的清澈,皎洁润泽和素静柔和唯有借助多媒体才能给学生以真切的感受,从而去品味这段段几个句子的传神之妙。

另外,品味作品的语言从实践上看,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那便是诵读。当然,一般来说,学生的朗诵能力都是较差的,你也很难指望他能想象出优秀的朗诵是一种什么样。但诵读对语感的提高又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时,便可以借助磁带,影像等朗诵资料,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含义,从听读、跟读到独立朗诵,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当然,在实际运用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注意语言的启示性,二是要注重突出语文因素,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是能有效地培养自己学生的语感来的。

(二)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从品味语言的情意感受入手,培养学生语感。阅读课文,能领会其中丰富的情感,捕捉其中细腻的情趣,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鸣。这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一种较高境界。要达到这一结果,除了要对作品语言进行精细琢磨,反复咀嚼,纤正要调动阅读者的情感体验。对于情感不够丰富的人来说,是不太容易形成感动的,这时,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声音、图像等方面加以引导,是能较容易把读者带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的,这也是看电影容易激动而看书籍却相对平静的原因,以《背影》为例,那浓浓的父子深情是通过作者的四次流泪一点一点传递出来的,四次流泪,同中有变,多彩多姿,在感情的内涵上也各有侧重,怎样来分析讲解才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恐怕光靠一张嘴是不够的,毕竟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借助多媒体将文字形象化,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老态龙钟的父子,惨淡的家境,凄凉的晚景,特别是那一幕幕令人心痛的背影,再辅之以合适的音乐,我想那怕是再怎么感情苍白的人也会为之伤感不已。

从上面的实践中可以看到,一方面,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及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及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又能很好地实现培养语感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耳濡目染,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情感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

全文阅读

从授受补助动词的使用来看日本人的恩惠意识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日本人的恩惠意识深植于日本社会及其传统文化中,并在语言中得以彰显。

【关键词】补助动词;恩惠意识;授受补助动词てくれる

一、补助动词与授受补助动词

补助动词是日语中接在其他词语之后起补助作用的动词,不具有原来的实质性意义,仅表示形式上的意义,作用类似于助动词。而授受动词在大多数场合都当做助动词来用,称作授受补助动词。授受补助动词的功能和助动词一样也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在使用时,授受补助动词之后不能接续格助词「を,必须接续「て型。例如「てくれる、「てもらう、「てあげる。例如:

(1) 写真を撮ってあげる。

(2) お皿をあらってもらう。

(3) 新しい靴をかってくれる。

在以上的三个例文中,授受动词「くれる、「もらう、「あげる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实际意思,接续在「て之后作为授受补助动词来使用,带有一定的感彩。本文将以授受补助动词中的「てくれる为例分析日本人的恩惠意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