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语操活动总结

手语操活动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存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已的努力解决问题、荻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的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1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

2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步骤,使教具、学具等直观手段发挥应有的作用

动手操作前,应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准确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动手操作要求,提示操作方法。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应先让学生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9÷4=( ),操作步骤:先用教具或学具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问每份有几个?有几份?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然后增加l根小棒代表1个苹果,使苹果由原来的8个变成9个,仍让学生用小棒把9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问每份有几个?如平均分成5份呢?分不了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如“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掂一掂”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3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1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辅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把重点放在基础比较薄弱、动手操作比较困难的学生身上,对那些成绩比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多鼓励他们创新,采用多种方法去动手操作。

3.2在学生发现和感受到一种知识或一种方法后,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分析,形成共同认识。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不能很正确地选择是用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用外圈刻度去读角的度数,我就让他们用铁丝或者小棒在量角器上摆出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角。学生操作后,再交流所量的结果,并说说是怎样量的。最后总结出量角的步骤和方法,即:“用量角器量角,先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线是多少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经过这样的操作与交流总结,学生就不会停留在操作感知的水平上,而是通过回忆陈述,再现动手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逐步建立起准确、清晰、完整和稳定的表象,从而促进物化向内化过渡。

全文阅读

重视动手操作 让孩子轻松学习

常常在办公室听见老师笑谈,因为语数老师常占领其他学科的时间,只要看见其他学科以外的老师走进教室,那种场面简直跟名星演唱会没多大区别,孩子们掌声和欢乎声真叫老师感慨!

为什么我们的语数老师不能还给孩子快乐的天地呢?其实我们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语数课也能让孩子兴趣盎然,他们也会爱上语数学科,爱语数老师。我想从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中谈谈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使孩子成功体验学习的快乐和兴趣的必要性,从而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达到教学的目。

动手操作在课堂中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营造一个趣味盎然的课堂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探索数学知识。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

全文阅读

论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摘 要】 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可以把外部的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它对学生获得数学交流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听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数学语言;教学;小学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知识的透彻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学生不再感到数学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这样也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如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运算时:44×25=( )我教给学生一种算理:44×25=11×(4×25),是根据把一个数分解为两个数的乘积,再运用乘法结合律。我讲述后,又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算理,并且出了几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接着再问,还有比其他的解题方法呢?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转为学生讲,老师听的氛围轻松,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全文阅读

怎样利用电教手段进行英语句型教学

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几乎每课都设有体现语法重点的句型。其意图在于通过这些句型的操练,使学生掌握英语的语言结构,养成语言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在初中阶段,句型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传统的教授句型的方法是:教师领读一句,翻译一句,再让学生自己朗读,直至背诵。这种方法使课堂语言平淡,学生表情呆板,注意力分散,很难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很差。我们对本校两个普通班进行了电化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句型教学,在句型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语音室的各种设备,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尝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创造情景,引出句型。初中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我们根据这一特点,从第一堂英语课起,就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并充分发挥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的作用。为了上好每堂课,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准备各种必要的实物教具。不能用实物的用图片,不能用图片的用手势、表情帮助说话。我们还注意利用课堂的实际环境进行句型操练。如:This is adoor,Look at the blackboard,,rhere is a book On my desk,Whose chair is this?等等。使英语与实物或情景建立直接的联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他们学到的语言生动、自然,表达准确,印象也较深刻。

2 形式多样,操练句型。重复是最简单的一种操练方式,在机械性操练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单一的操练形式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疲劳,不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操练句型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运用电教手段,采用了“两个相结合”,即:①运用录音磁带,单纯模仿和换字练习相结合,先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景,跟着录音机逐句模仿,再用类同的情景,进行换字练习(如:把场景或人物改变一下)。②运用语音室的主控台,集体操练和个别操练相结合。先进行集体操练,或齐读,或一部分读问句,一部分读答句,或教师问,学生答,但有的学生在操练时不用心,随声附和,有的甚至不愿开口。为了弥补这一缺欠,在集体操练以后,马上进行个别操练。利用主控台的“示范”按钮,让学生或单独朗读,或一问一答,或一问群答。然后让其他学生指出操练者在语音或语言结构上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教师最后做指导。这样既便于检查操练效果。纠正操练中的错误,又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注重实践,归纳语法。课本各课的句型是按照体现各课语法重点编排的。因此,适当地总结语法规则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句型做为例句,集中精力进行语法讲解,其结果是,把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死条条,学生不爱听,不理解,记不住。有的虽然背过了语法规则,但不会用,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不知所措,作业中错误较多。

我们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例如:第一册第9课出现了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我们首先利用实物、幻灯片等,反复进行操练,使学生们能熟练地说出本课所接触的每个名词的单、复数。这时引导他们找规律,比较名词的单数形式与复数形式的不同之处,总结归纳出几个要点。最后,教师用投影仪把要点投在幕布上,使大家一目了然。这种方法简捷、易懂,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反映,用这样的方法学习语法规则,学得快,记得牢,能运用。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后,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全文阅读

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理解”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兴趣,把知识从形象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愉快。

关键词:动手;操作;理解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实践操作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可激发学习兴趣,把知识从形象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在自主活动中获得知识,这样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愉快。

小学生动手操作,总是在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就以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他们在操作时必须同时思考,如何摆放,如何分拆,如何移动,如何剪拼,如何折叠……而在操作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着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由于操作活动更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所以在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念以及加强意义识记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操作活动是一种动态过程,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又可集中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在“亲自创造的事物”中快快乐乐地获得“真正的理解”呢?

1.要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数学课的操作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体或群体的动态过程。由教师的指导,才能保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开展的心理活动是有目的、有结构、有层次的,因而也是有成效的。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规定必要的操作程序,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使学生的操作带着明确的目的。教例中,在学生分苹果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要使每个盘子里放的苹果个数一样多”的操作要求,学生才能在操作中正确地感知余数的具体意义。

2.把操作与观察结合起来。操作是手与眼协同活动的动态感知过程。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内化的手段,当它结合于各种形式的动手操作,使视觉与触觉、运动觉协调起来,便能更充分地发挥内化功能。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加上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使学生积累起多种多样的表象,不仅发展了形象思维,而且推动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展开。教例中,在学生分苹果的操作中,教师每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分到最后的情况是怎样的?”当学生看到分到最后还有剩余时,从对比观察中理解了余数的意义,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又特意组织了以下操作:把9个苹果,每4个一盘,一盘一盘地分,引导学生观察:分出1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分出2盘,剩下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这样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观察思考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全文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好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化的过程,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操作效果。因此,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我们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师的语言指导,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和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在操作前,教师要设计好探究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操作的欲望,引导学生把探究引向深入;在操作时,教师又要以明确的语言指导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让操作与思维同行,发展操作活动的逻辑性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操作活动必须与思维活动同时进行,才能促使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把直观感知内化为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操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按一定的逻辑思维逐步发现知识建构规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应该伴随着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总结、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样才能促使操作活动得到提升,成果得到提炼,体现出动手操作的科学性。

全文阅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新形势下的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小学生语文教学时,都要求以一些实验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喜悦和追求感,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引导各自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并以此促进学生的主动和个性化学习。

据有关专家调查资料显示:现在2-4岁的儿童,活泼爱动占93.1%;5-13岁的儿童,具有观察思索身边事物能力的占83.6%;而目前农村亦或者是城市教育教学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加之教学硬件设施较差,有的教师教学没有辅助教具,只是教师讲书本,学生看插图,存在教师干巴巴地讲,学生软绵绵地听,不适应现代儿童学习欲望的发展格局。同时,这样的教学不但违背了现代儿童成长的需求和心理特征,而且挫伤了学生探讨语文知识,掌握理论逻辑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个性化发展。为此,为进一步有序推进课程改革,改变传统不适用时展需求的教学模式,自己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围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出如下观点:

一、以“新”焕发小学生“欲”,触动他们动手操作

新鲜的事物最能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欲望,会激发出浓厚而神奇的兴趣,同时也会自然消除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畏惧,更会主动融入教师设计教学课堂。因此,教师的语文课件设计,必须围绕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力求活动内容新颖,方式独特,思维灵活,关系紧密,用“新”焕发小学生“欲”,让小学生感到活动新鲜有趣,并主动积极投身到活动操作中,精心观察活动中的每个细节,认识活动中的内涵,掌握其演变和规律。这种活动式的教学,即融入学生平时的生活,达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目的,也拨动学生爱动的心弦,调动学习的兴趣。呈现出教学有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来解决的欢快氛围。

二、以“奇”诱发小学生“学”,激发他们动手操作

惊奇的画面和神奇的课堂设计可以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尝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目前中、高年级儿童喜欢模仿拟造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借助活动惊奇和神奇间接或直接吸引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带着模仿拟造心理追求,积极投身于活动操作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深层次掌握活动的技能和要求,同时可以全面透彻学习语文知识。例如:教师教学复杂汉字的组合时,先出示一些零乱的不同颜色的笔画让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复杂的感觉,然后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瞬间把零乱字拼组好,形成一幅漂亮的图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提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样随着教师的安排和引导,结合学生平时所玩的玩具及心中烙印的喜爱图案,会积极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拼组出不同的图案,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动手操作、思考分析、乐于创新的过程中,有力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以“疑”促动小学生“思”,鞭策他们动手操作

质疑是路,实践是脚。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可以从疑惑的角度出发,本着疑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动手操作。但是不能让疑难问题超出小学生学习语文内容范畴,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做到有疑难,却不困难,让在一定的疑难问题上能够自行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实践、分析、总结,从而调动学生借助各自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认真分析,以此来解决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诸多探讨处和质疑点。

全文阅读

小学数学实际操作教学刍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大纲强调:“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借助于直观形象的学具展开的动手操作,是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个人对小学数学实际操作教学活动的一点看法。

一、实际操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这一论述,阐明了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既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又是手与脑的密切沟通。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变“学会”为“会学”,从而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智力。

二、加强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在组织实际操作课时,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物质准备。为了在课上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参与的机会,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的教具。最好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来合理选择教具。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有些则需要教师自己提前准备好课上发给学生。教具的准备情况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动手操作的课堂效果。二是心理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考虑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以便积极应对。操作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适度困难”原则,既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的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通过操作有所收获。另外,学生的心理准备工作也很重要,要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实际操作课上的学习要点、注意事项等,以便让学生有准备地展开操作。

2.操作目的和步骤要明确。实际操作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一般教学新的概念、法则,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难于理解的,宜从操作开始。一是要告知学生“做什么”。明确本次实际操作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通过操作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有目的地展开操作练习,这样学生的操作才会有针对性,避免有些学生因为只把兴趣放在好玩的教具上而忽略实际操作的具体目的和步骤。二是要告知学生“怎样做”。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还要告知该怎样做,需要注意些什么,展现操作的程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加以具体的演示、启发、讲解,并要注意随时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问题:“怎样把9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然后拿出9支铅笔、叫来3名学生实际演示操作,指导学生观察怎样分?每次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支?分得结果怎样?之后再让学生按这种分法进行操作,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了分法,在此基础上再出示问题“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支?”再让学生实际操作,加以巩固练习。

需要指出的是,就课堂实际操作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重在做好操作示范,并注意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把操作过程演示清楚,为学生的模仿操作创造条件;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可在讲解操作要点之后,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探索,以便形成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3.分析和总结不可少。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操作的全过程之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分析,让他们在操作的基础上加以总结,这是对实际操作过程的认知升华,是整个操作活动的核心。通过分析和总结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探究。比如我常在操作课的最后这样总结:同学们,这堂课上你通过动手操作学到了哪些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等。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一来总结了教学要点,二来给学生创造了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自己的总结语言也更丰富,更生动,更贴近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三来可以实现教师讲解与学生探究的双向互动,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全文阅读

如何设计英语语法课

英语学习中,语法课往往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因此如何设计英语语法课就非常重要。以下是我在语法课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总结。

一、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大量图片展示和句型操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此语法的基本结构和用法,达到能灵活运用的目的。

3.鼓励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讨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传统英语教学中,单纯的语法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昏昏欲睡。语法课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先让学生感知语法;再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生活;进而在游戏“To be a reporter”中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采访小组成员的生活情况。这样就完成了模仿――操练――运用的认知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使学生在用中学(Learning by doing),玩中学(Learning by playing),其乐无穷,记忆深刻。在此基础上适时让小组讨论归纳语法的结构和用法,自然水到渠成。紧接着的“幸运擂台赛”(Lucky Match),既是对刚总结的语法规则的实际运用,又把本节课推向新的高潮。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研讨,总结归纳语法的结构和用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全文阅读

优化数学学科的语言文字教学

摘要: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好数学和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语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直观感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注重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学好数学和问题解决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在平时数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突出语言文字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加强直观感知,理解数学语言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有一定过程的,正如列宁所说,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 。”学生认识和掌握概念通常是“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过程。感知是掌握概念的开始,书本上往往是以文字形式描述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感性形象,架起“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桥梁,促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讲解“三角形”的概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理解“首尾顺次“和“围成”的含义,我除了从正面让他们观察不同形状、大小的三角形外,又提供了反面的感性形象:

图(1)还有一个缺口,没有全“围”起来;图(2)围的方法不对,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图(3)三条 线段没有“围”起来,都有缺口。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

二.提供描述载体,发展数学语言。新教材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总结法则,在过程中提供丰富具体的知识载体,作为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例证。例如教学“乘法结合律”时,通过以下三个等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