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证会计论文

实证会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证会计研究问题论文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我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解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以下仅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和一些建议,希望对研究者有所帮助。

近年来的实证会计研究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目前,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己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从各个角度介绍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使我国的读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以说早期的讨论对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第二,一些敢为人先的会计学者首先开始了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尝试,他们带动了一批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便研究人数逐步增加,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的各个领域都有实证研究的成果出现,虽然这些成果还只是初步的,但己经足以让人感受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前进的步伐和广阔的前景;第三,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培训的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这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笔宝贵财产,虽然在目前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还显得稚嫩,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他们将成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主力军,假以时日他们中或许会有大家出现;第四,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与实证会计研究密切相关的领域,如财务学理论、经济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和软件、数据库建设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这一代人要为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打造一个扎实的基础。

一、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1.实证会计研究的本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所回答的是“实际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实务。一个简单的类比是,如果你舅、一条河,实证会计研究告诉你的是以前人们是摆渡过去的,而规范会计研究告诉你的是应该从桥梁上过去,还是摆渡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证会计研究更重视科学性,规范会计研究更重视哲学性。

2.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原因。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瓦茨(RossL.Watts)和齐默尔曼(JeroldL.Zimmerman)认为主要是需求推动的,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1)信息需求,公司的许多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做出与会计报告有关的决策,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需要了解有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2)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解释各种会计程序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实证会计研究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3)政策需求,政府在制订政策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人士都为了一定的目标不断进行涛说,他们需要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证会计研究也符合了他们的需要,有时研究人员并不是有意为他们提供证据的,却被他们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对实证会计研究成果的需求没有美国那么强烈。在信息需求方面,我国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本身就不够重视,更不用说是利用会计信息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了;在教学需求方面,采用了实证会计研究成果教学的院校和教师还只是极少数,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我国在制订政策过程中的游说还很少,争论的各方也没有注意到实证会计研究成果的出现。这并不是说我国没有对实证会计研究的需求,比如说学者们对学术成果的追求就是一个重要的需求。近年来在实证会计研究的供给方面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证券市场的发展、数据的丰富以及相关学科的融大都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基础,也降低了研究成本,尤其是一批年轻学者的加入更推动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由供给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需求推动的。

3.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态度。虽然实证会计研究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但人们仍然不停地间:实证会计研究到底有没有用?我们猜想他们所关心的是实证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有没有贡献。回答是肯定的,只是贡献的形式有所不同。有些实证成果对理论和实务是有直接贡献的,但大多数实证成果不能直接作用于理论或实务,而只是有间接的贡献。一项研究(如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好比一堵墙,每一篇文章都只是一块砖,有些砖会被埋在墙里面,好像没有作用,但如果整堵墙可以撑起高楼大厦,那么我们就认为每一块砖都是有贡献的。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小步,“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这些研究成果对理论和实务也是有贡献的。我们相信“真理”是存在的,但我们并不知道“真理”在哪里,“真理”到底哪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进步,在向前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客观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实证会计研究中所用的数据是对客观环境的抽象,我们用这样的数据来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难免会顾此失彼,所以,每一篇实证文章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想做到十全十美是很困难的。实证文章应该允许批评,批评若能针对实证的过程(包括结论的解释),而不是以自己的逻辑对结论进行评价,则有助于实证会计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它说明一个理论只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实证会计研究才会有向前发展的动力,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我们注意到人们对研究态度和数学方法两方面的批评较多,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依靠数据来说话的,但研究的选题、方法和结论往往也会受到研究态度的影响,一个严谨的学者得到的结论会更可信。研究结论不仅要让别人相信,而且要让自己相信,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难的过程。一些学者在实证过程中,先经过了多次试验才找到最终的结果,而只对外报告最终结果,别人只看到最终结果当然容易相信,只有这些学者自己才知道选择这个模型只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结果罢了。规范的实证会计研究过程是先提出假设,再收集数据进行检验,而有些学者经常是先收集数据进行检验,再提出假设,这个过程已经违背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初衷。个别学者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只是他的个人问题,而不能代表整个学术界,作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应该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这样的学者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研究结论。人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另一个批评是数学方法太过复杂,在做数字游戏,这在美国也许比较突出,我国大多数实证会计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还很简单,不存在过于复杂的问题,但这也提醒我们,数学方法是否简洁与实证研究结论的可接受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全文阅读

实证会计研究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

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而对于实证会计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国近年来还处于介绍和初步运用阶段,所以对“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证”一词,我国会计学者在引入的过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绝大多数同志从“positive”和“positivism”(实证主义)词根的相似性入手,从哲学角度探讨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试图从中概括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对“实证”一词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来自“实证会计学派”(或称罗切斯特学派)。按照实证会计学派的代表——瓦茨和齐默尔曼的解释,“‘实证’一词来自于实证经济学,之所以将其研究冠名‘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意图是为了区别于业已存在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

全文阅读

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而对于实证会计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国近年来还处于介绍和初步运用阶段,所以对“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证”一词,我国会计学者在引入的过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绝大多数同志从“positive”和“positivism”(实证主义)词根的相似性入手,从哲学角度探讨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试图从中概括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对“实证”一词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来自“实证会计学派”(或称罗切斯特学派)。按照实证会计学派的代表——瓦茨和齐默尔曼的解释,“‘实证’一词来自于实证经济学,之所以将其研究冠名‘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意图是为了区别于业已存在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实证”一词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经济学文献(樊刚,1995;光,1997;张宇燕,1993)和典型的实证会计研究经典文献(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理论实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论实证过程包括(1)三个基本要素——有关会计问题的基本假设、一套逻辑严密的系统化的推理机制和方法以及最终的理论结论;(2)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三个紧密联系的步骤。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二、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之比较

全文阅读

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而对于实证会计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国近年来还处于介绍和初步运用阶段,所以对“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证”一词,我国会计学者在引入的过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绝大多数同志从“positive”和“positivism”(实证主义)词根的相似性入手,从哲学角度探讨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试图从中概括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对“实证”一词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来自“实证会计学派”(或称罗切斯特学派)。按照实证会计学派的代表——瓦茨和齐默尔曼的解释,“‘实证’一词来自于实证经济学,之所以将其研究冠名‘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意图是为了区别于业已存在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实证”一词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经济学文献(樊刚,1995;光,1997;张宇燕,1993)和典型的实证会计研究经典文献(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理论实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论实证过程包括(1)三个基本要素——有关会计问题的基本假设、一套逻辑严密的系统化的推理机制和方法以及最终的理论结论;(2)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三个紧密联系的步骤。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二、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之比较

全文阅读

实证会计探究中的问题论文

[摘要实证会计探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新问题需要探索,对这些新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我们对实证会计探究的理解和探究水平的提高,以下仅是我们所思索的新问题和一些建议,希望对探究者有所帮助。

近年来的实证会计探究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目前,我国的实证会计探究己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摘要:第一,我国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从各个角度介绍和评价了实证会计探究,使我国的读者对实证会计探究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以说早期的讨论对于我国实证会计探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第二,一些敢为人先的会计学者首先开始了对实证会计探究的尝试,他们带动了一批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便探究人数逐步增加,探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的各个领域都有实证探究的成果出现,虽然这些成果还只是初步的,但己经足以让人感受到我国实证会计探究前进的步伐和广阔的前景;第三,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培训的从事实证会计探究的学者,这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笔宝贵财产,虽然在目前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还显得稚嫩,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他们将成为我国实证会计探究的主力军,假以时日他们中或许会有大家出现;第四,目前的实证会计探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和实证会计探究密切相关的领域,如财务学理论、经济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和软件、数据库建设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这一代人要为我国的实证会计探究打造一个扎实的基础。

一、实证会计探究中的基本新问题

1.实证会计探究的本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规范会计探究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新问题,实证会计探究所回答的是“实际是什么”的新问题,实证会计探究的目的是解释和猜测会计实务,规范会计探究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实务。一个简单的类比是,假如你舅、一条河,实证会计探究告诉你的是以前人们是摆渡过去的,而规范会计探究告诉你的是应该从桥梁上过去,还是摆渡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证会计探究更重视科学性,规范会计探究更重视哲学性。

2.开展实证会计探究的原因。实证会计探究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瓦茨(RossL.Watts)和齐默尔曼(JeroldL.Zimmerman)认为主要是需求推动的,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1)信息需求,公司的许多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做出和会计报告有关的决策,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需要了解有关的实证会计探究成果;(2)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解释各种会计程序的差异,从而使学生轻易理解,实证会计探究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3)政策需求,政府在制订政策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人士都为了一定的目标不断进行涛说,他们需要证实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证会计探究也符合了他们的需要,有时探究人员并不是有意为他们提供证据的,却被他们用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我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对实证会计探究成果的需求没有美国那么强烈。在信息需求方面,我国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的目前状况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本身就不够重视,更不用说是利用会计信息而得到的探究成果了;在教学需求方面,采用了实证会计探究成果教学的院校和教师还只是极少数,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我国在制订政策过程中的游说还很少,争论的各方也没有注重到实证会计探究成果的出现。这并不是说我国没有对实证会计探究的需求,比如说学者们对学术成果的追求就是一个重要的需求。近年来在实证会计探究的供给方面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证券市场的发展、数据的丰富以及相关学科的融大都为实证会计探究提供了可能和基础,也降低了探究成本,尤其是一批年轻学者的加入更推动了实证会计探究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实证会计探究主要是由供给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需求推动的。

3.对实证会计探究的态度。虽然实证会计探究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从事这项探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但人们仍然不停地间摘要:实证会计探究到底有没有用?我们猜想他们所关心的是实证会计探究对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有没有贡献。回答是肯定的,只是贡献的形式有所不同。有些实证成果对理论和实务是有直接贡献的,但大多数实证成果不能直接功能于理论或实务,而只是有间接的贡献。一项探究(如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探究)好比一堵墙,每一篇文章都只是一块砖,有些砖会被埋在墙里面,似乎没有功能,但假如整堵墙可以撑起高楼大厦,那么我们就认为每一块砖都是有贡献的。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前人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小步,“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这些探究成果对理论和实务也是有贡献的。我们相信“真理”是存在的,但我们并不知道“真理”在哪里,“真理”到底哪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进步,在向前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客观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实证会计探究中所用的数据是对客观环境的抽象,我们用这样的数据来探究一个具体的新问题,难免会顾此失彼,所以,每一篇实证文章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想做到十全十美是很困难的。实证文章应该答应批评,批评若能针对实证的过程(包括结论的解释),而不是以自己的逻辑对结论进行评价,则有助于实证会计探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实证会计探究的哲学基础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它说明一个理论只能够被证实是错误的,而不能被证实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实证会计探究才会有向前发展的动力,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实证会计探究,我们注重到人们对探究态度和数学方法两方面的批评较多,实证会计探究主要是依靠数据来说话的,但探究的选题、方法和结论往往也会受到探究态度的影响,一个严谨的学者得到的结论会更可信。探究结论不仅要让别人相信,而且要让自己相信,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难的过程。一些学者在实证过程中,先经过了多次试验才找到最终的结果,而只对外报告最终结果,别人只看到最终结果当然轻易相信,只有这些学者自己才知道选择这个模型只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结果罢了。规范的实证会计探究过程是先提出假设,再收集数据进行检验,而有些学者经常是先收集数据进行检验,再提出假设,这个过程已经违反了实证会计探究的初衷。个别学者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只是他的个人新问题,而不能代表整个学术界,作为探究社会科学的学者应该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这样的学者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探究结论。人们对实证会计探究的另一个批评是数学方法太过复杂,在做数字游戏,这在美国也许比较突出,我国大多数实证会计探究所使用的方法还很简单,不存在过于复杂的新问题,但这也提醒我们,数学方法是否简洁和实证探究结论的可接受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全文阅读

实证会计研究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我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解和研究水平的提高,以下仅是我们所思考的问题和一些建议,希望对研究者有所帮助。

近年来的实证会计研究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目前,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己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从各个角度介绍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使我国的读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以说早期的讨论对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第二,一些敢为人先的会计学者首先开始了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尝试,他们带动了一批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便研究人数逐步增加,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的各个领域都有实证研究的成果出现,虽然这些成果还只是初步的,但己经足以让人感受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前进的步伐和广阔的前景;第三,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培训的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这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笔宝贵财产,虽然在目前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还显得稚嫩,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他们将成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主力军,假以时日他们中或许会有大家出现;第四,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与实证会计研究密切相关的领域,如财务学理论、经济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和软件、数据库建设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这一代人要为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打造一个扎实的基础。

一、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1.实证会计研究的本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所回答的是“实际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实务。一个简单的类比是,如果你舅、一条河,实证会计研究告诉你的是以前人们是摆渡过去的,而规范会计研究告诉你的是应该从桥梁上过去,还是摆渡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证会计研究更重视科学性,规范会计研究更重视哲学性。

2.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原因。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瓦茨(RossL.Watts)和齐默尔曼(JeroldL.Zimmerman)认为主要是需求推动的,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1)信息需求,公司的许多利益相关者都需要做出与会计报告有关的决策,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需要了解有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2)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解释各种会计程序的差异,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实证会计研究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3)政策需求,政府在制订政策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人士都为了一定的目标不断进行涛说,他们需要证明自己的见解是正确的,实证会计研究也符合了他们的需要,有时研究人员并不是有意为他们提供证据的,却被他们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对实证会计研究成果的需求没有美国那么强烈。在信息需求方面,我国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决定了他们对会计信息本身就不够重视,更不用说是利用会计信息而得到的研究成果了;在教学需求方面,采用了实证会计研究成果教学的院校和教师还只是极少数,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完成;我国在制订政策过程中的游说还很少,争论的各方也没有注意到实证会计研究成果的出现。这并不是说我国没有对实证会计研究的需求,比如说学者们对学术成果的追求就是一个重要的需求。近年来在实证会计研究的供给方面却出现了一些变化,证券市场的发展、数据的丰富以及相关学科的融大都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基础,也降低了研究成本,尤其是一批年轻学者的加入更推动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由供给推动的,而不是主要由需求推动的。

3.对实证会计研究的态度。虽然实证会计研究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但人们仍然不停地间:实证会计研究到底有没有用?我们猜想他们所关心的是实证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有没有贡献。回答是肯定的,只是贡献的形式有所不同。有些实证成果对理论和实务是有直接贡献的,但大多数实证成果不能直接作用于理论或实务,而只是有间接的贡献。一项研究(如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好比一堵墙,每一篇文章都只是一块砖,有些砖会被埋在墙里面,好像没有作用,但如果整堵墙可以撑起高楼大厦,那么我们就认为每一块砖都是有贡献的。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小步,“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所以,这些研究成果对理论和实务也是有贡献的。我们相信“真理”是存在的,但我们并不知道“真理”在哪里,“真理”到底哪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进步,在向前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客观环境是错综复杂的,实证会计研究中所用的数据是对客观环境的抽象,我们用这样的数据来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难免会顾此失彼,所以,每一篇实证文章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想做到十全十美是很困难的。实证文章应该允许批评,批评若能针对实证的过程(包括结论的解释),而不是以自己的逻辑对结论进行评价,则有助于实证会计研究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它说明一个理论只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而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实证会计研究才会有向前发展的动力,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我们注意到人们对研究态度和数学方法两方面的批评较多,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依靠数据来说话的,但研究的选题、方法和结论往往也会受到研究态度的影响,一个严谨的学者得到的结论会更可信。研究结论不仅要让别人相信,而且要让自己相信,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难的过程。一些学者在实证过程中,先经过了多次试验才找到最终的结果,而只对外报告最终结果,别人只看到最终结果当然容易相信,只有这些学者自己才知道选择这个模型只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结果罢了。规范的实证会计研究过程是先提出假设,再收集数据进行检验,而有些学者经常是先收集数据进行检验,再提出假设,这个过程已经违背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初衷。个别学者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只是他的个人问题,而不能代表整个学术界,作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应该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这样的学者才能得到真正有用的研究结论。人们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另一个批评是数学方法太过复杂,在做数字游戏,这在美国也许比较突出,我国大多数实证会计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还很简单,不存在过于复杂的问题,但这也提醒我们,数学方法是否简洁与实证研究结论的可接受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全文阅读

会计毕业论文-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

近年来的实证会计研究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一股新鲜空气,它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目前,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己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我国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从各个角度介绍和评价了实证会计研究,使我国的读者对实证会计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可以说早期的讨论对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第二,一些敢为人先的会计学者首先开始了对实证会计研究的尝试,他们带动了一批学者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便研究人数逐步增加,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在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的各个领域都有实证研究的成果出现,虽然这些成果还只是初步的,但己经足以让人感受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前进的步伐和广阔的前景;

第三,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培训的从事实证会计研究的学者,这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笔宝贵财产,虽然在目前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还显得稚嫩,但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深入,他们将成为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主力军,假以时日他们中或许会有大家出现;

第四,目前的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与实证会计研究密切相关的领域,如财务学理论、经济学理论、计算机技术、统计方法和软件、数据库建设等,这些都预示着我们这一代人要为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打造一个扎实的基础。

一、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基本问题1.实证会计研究的本质。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所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所回答的是“实际是什么”的问题,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实务。一个简单的类比是,如果你舅、一条河,实证会计研究告诉你的是以前人们是摆渡过去的,而规范会计研究告诉你的是应该从桥梁上过去,还是摆渡过去。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证会计研究更重视科学性,规范会计研究更重视哲学性。

2.开展实证会计研究的原因。实证会计研究在美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瓦茨(RossL.Watts)和齐默尔曼(JeroldL.Zimmerman)认为主要是需求推动的,这种需求主要来自三方面,

全文阅读

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名称考辨入手,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优点和缺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得出了两者需要互补的必要性;然后探讨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互补的可能性,随后作出笔者的六点小结;接着对规范—实证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并指出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应用;最后笔者对在我国进行多样化的会计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建议。

勿庸质疑,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之中的两种主流。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两种研究的支持者们互不相让,曾掀起一场理论大“论战”:规范会计研究者们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只注重对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不休,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人们已经熟知的既定事实,因而对整个会计理论并无贡献;实证会计研究者则抨击规范会计研究方法的不科学,认为规范会计研究忽视对已有会计理论的检验。结果,整个会计理论框架仍摆脱不了“空中楼阁”的尴尬〔1〕〔2〕!而这场论战也恰恰反映了我国会计研究者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存在着的普遍模糊认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西方会计学界已经开始平心静气地评价这两种各具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3〕,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来客观地评价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希望能对我国的会计研究有所启发。

一、名称考辨关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本内容,马克·图恩曾作过一个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4〕,即:

实证是手段事实现实描述真或假精神的问题解释分析

规范应该目的价值理想规定好或坏心灵的问题评价政策

我们可以看出,上述的区分涉及语言形态、研究领域、内容性质和作用特征等多个方面,如果具体到会计理论研究中来,多数会计学者首肯实证会计研究主要回答会计“是”什么,认为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时应该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考虑建立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之中的会计处理程序之间关系的规律;而规范会计研究一般着重回答会计“应该是”什么,因此往往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需要提出某些准则,作为进行会计处理的标准和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进一步详细来讲,规范会计研究(NormativeAccountingResearch)的范式是(1)研究、分析大量的会计实务,从中概括出良好、理想的会计实务,并作为日后指导会计实务的标准;(2)规范会计研究并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而是试图从逻辑性方面指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3)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以演绎法为主,但是并不排斥使用归纳法〔5〕,而恰恰从利用归纳法得到少数基本概念出发,然后演绎出会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再从中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程序与基本方法,用来指导会计实务。

而对于实证会计研究(PositiveAccountingResearch),由于我国近年来还处于介绍和初步运用阶段,所以对“实证会计研究”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关于实证会计研究的“实证”一词,我国会计学者在引入的过程之中存在不同的理解,绝大多数同志从“positive”和“positivism”(实证主义)词根的相似性入手,从哲学角度探讨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试图从中概括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般范式〔6〕。但是,对“实证”一词最权威的解释应该来自“实证会计学派”(或称罗切斯特学派)。按照实证会计学派的代表——瓦茨和齐默尔曼的解释,“‘实证’一词来自于实证经济学,之所以将其研究冠名‘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意图是为了区别于业已存在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WattsandZimmerman,1990)。那么,“实证”一词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经济学文献(樊刚,1995;光,1997;张宇燕,1993)和典型的实证会计研究经典文献(WattsandZimmerman,1978,1979,1990;BallandBrown,1968;)以后认为,实证会计研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理论实证的目的是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理论实证过程包括(1)三个基本要素——有关会计问题的基本假设、一套逻辑严密的系统化的推理机制和方法以及最终的理论结论;(2)提出理论假设、建立分析模型以及进行逻辑推理和证明三个紧密联系的步骤。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二、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之比较

全文阅读

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写作范式解析

随着美国会计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经济学实证理念为重心的实证会计研究的兴起,会计学渐渐与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交叉在一起,这种交叉一直推动着会计研究的快速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达高峰。本文是基于1986年威廉・R・凯尼(William-R.Kinney)发表在美国《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简称AR)上的《实证型博士论文设计》(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 DesignFor Ph.D.Students,简称《设计》)所形成的。该文主要是向博士生介绍实证会计研究设计的方法,包括基于主题或观察数据的研究和评价会计实验的框架、将重要独立变量的影响与研究期间以前变量的影响隔离开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以及同时期的变量,并讨论每一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同时也讨论了第一类错误和第二类错误风险之间的关系、样本容量和研究设计。此外,该文还强调了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包括理论发展和减轻随机变量影响的方法,或许在会计实证研究中作为实现研究目标唯一实用的方法。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介绍会计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并建议在博士教学的第一学期课程中就开始开设或涉及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知识,为日后的研究设计和深入研究会计实质性领域的问题提供一个基础技术知识背景。

一、作者介绍、文献背景与基本框架

(一)作者介绍 威廉・R・凯尼就任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会计学院。他于1963年在俄克拉荷马州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学位,同样在俄克拉荷马州大学1966年他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并在1968年获得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从1988年至今他一直在德克萨斯州大学任教,此前也在密西根州大学、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等大学任教过,但时间均较短。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审计学,所以亦曾在美国上市公司监管委员会任职。从2005年至今他一直担任美国《会计评论》(The Accounting Review)编委;从2003年至今,他还在担任《会计地平线》(Accounting Horizons)编委会委员;并任KPMG专职顾问委员。同时在博士选拔委员会等部门任职。因此,可以说他是一位教学、学术和行政工作“三线通”的会计专家。

(二)文献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进展,为会计研究方法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等)和可供借鉴的方法与模型,再加上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科学研究中去,而一些大型的数据库也先后建立,缩短了实证研究所需要的分析时间,也降低了研究费用,一时间,实证会计研究即成为会计学术研究方法的主流。但在当时的会计博士教学和科研计划中却遇到一个问题: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在会计实证研究方面没有相关技术背景,包括在工商管理学士(B.B.A.)、工商管理硕士(M.B.A.)或者会计学硕士(M.Acc.)的计划中,都没有过实证研究的课程,许多学生也没有认真考虑它的本质。为此,该文针对此现象专门对会计实证研究的相关基础定义,以及相关统计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以便给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博士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尽管此文成文于二十多年前,但我们今天重读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三)《设计》的基本框架 该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其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介绍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义和理论、假设和事实。也定义了“依赖的”、“独立的”、前期和同时期的变量;第二部分,讨论了将前期和同时期的变量的影响与独立变量区分开的可供选择的方法;第三部分,探究了显著性、检验的功效和研究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给出了概要和结论。

二、《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会计实证研究框架 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的目的是让我们理解、预测或控制环境的某个方面。研究在这里将被定义为:对“世界是怎么运转的”这样一个新理论的发展和检验,或驳倒现有的被广泛认同的理论。对于会计来说,这些理论涉及与会计实践有关的世界怎样运转。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1986)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践”。实证方法(世界是怎样的?)和传统的规范方法(关于会计实践应该是怎样的?)形成对比。

本质上,实证研究涉及理论、假设和事实。“事实”是在真实世界中可以观察的情况或事件;“理论”对几组事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试探性的解释;“假设”是对事实的预测或断言。这些事实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假定理论是有效的。最后,观察事实,如果这些事实与在假设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预测或断言一致,理论或是可信性的。

全文阅读

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实证文献综述

【摘 要】 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信息观、计价观和契约观。目前会计盈余功用的实证检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和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

【关键词】 会计盈余功用; 价值相关性; 盈余质量

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革命性的巨变,其直接的动因是研究者“设问方式”的改变。纵观会计学科的发展史,其“设问方式”大致经历了三次角度的转换:第一阶段,侧重于从“语法”(syntactical)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怎么做会计”(how to do)的问题;第二阶段侧重于从“语义”(seman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什么是最好的和应该采用的会计方法”(what to do)的问题;第三阶段侧重于从“语用”(pragmatic)角度对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回答“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有什么用”(why to do)的问题。在此阶段,会计盈余功用理论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计价观(valuation perspective)、契约观(contract perspective)就是会计盈余功用理论的代表性观点。目前,会计盈余功用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研究

自1968年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在《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发表“An Empirical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一文以来,实证研究范式就被广泛应用到会计学领域当中。目前有关会计盈余有用性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上。Holthausen & Watts(2001)指出,虽然这些研究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是其所使用的模型都是相通的。从理论上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根源于各种证券定价模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型,最终都能转换成会计盈余和股票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模型。例如,信息观下的收益模型是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而计价观下的价格模型则是由现金股利折现模型演化而来的,如Ohlson模型就是在现金股利折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干净盈余”假设(clean surplus)推导出股票价值与净资产账面价值及未来盈余的关系。此后有关“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通用模型――证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

最早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的文献仍然是鲍尔和布朗(Ball & Brown,1968)的那篇经典文献。该文采用事项研究(event study)方法,将1957~1965年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261家上市公司按照盈余未预期增长分为“好消息”和“坏消息”两组,通过观察两组上市公司的市场反应发现在盈利公布前后一个时窗内,资本市场确实能对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做出反应。应当注意的是,Ball & Brown(1968)在进行研究时假设所有公司在收益与报酬率的关系是同质的,即不考虑样本公司的报酬/收益关系在横截面上的差异。同时他们也指出,在平均意义上市场未预期盈余对股票的非正常报酬率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但通过统计技术的处理后,也许掩盖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市场是否会对某家公司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比另一家公司报告的盈余“好消息”或“坏消息”反应更加强烈?Beaver、Clarke & Wright(1979)选取1965~1974年(NYSE)27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市场未预期盈余和股票超额报酬率进行回归(即收益回报模型)。研究表明,不同上市公司盈余的市场反应实际上是不同的,开创了盈余反应系数(ERC)研究的先河。此后,有关盈余反应系数的研究逐渐成为信息观下学者们进行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的主流方法,但也备受质疑。Lev(1989)研究发现,已有研究文献所得出的可决系数(R2)普遍偏低,短时窗(2~3天)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通常在2%-5%之间,长时窗(一个季度或不到两年))收益回报模型的可决系数(R2)也只有5%-7%。对于可决系数(R2)偏低的原因,学者们给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市场投资者的非理,这显然有悖于资本市场有效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价格模型(Ohlson模型和Feltham-Ohlson模型)打开了股票估价的黑匣子,确立了会计盈余在决定股票内在价值中的直接作用,对从计价观视角进行会计盈余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产生了深远影响。Frankel & Lee(1998)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对价格模型进行检验后发现,绝大部分国家价格模型对股价的解释力度都超过了70%。此后,国内外学者尝试使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两种研究设计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Francis & Schipper(1999)同时运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1952~1994年间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价格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呈逐年递增趋势,而收益模型的回归结果则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Ely & Waymire(1999)对APB会计准则时代(1960~1973)和FASB会计准则时代(1974~1993)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支持了Francis & Schipper(1999)的观点。Lev & Zarowin(1999)的研究却得出了相悖的结论,他们发现无论使用收益模型还是价格模型,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均呈下降趋势,Lev & Zarowin(1999)将出现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归结为研究区间的不一致。

国内对于此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有,王跃堂、孙铮、陈世敏(2001)采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1997年、1998年自愿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和未执行三大减值准备政策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从价格模型来看,三项减值准备政策的执行并没有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是从收益模型来看,这一政策的执行降低了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提高了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赵春光(2003)运用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5年至2001年经历了一个先升再降的过程,并且在1996年或1997年达到顶点。其中,每股收益和收益与净资产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当期盈余和当期盈余与盈余变化联合的价值相关性均存在上述趋势。可以发现,独立进行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非常之少。国内首次把盈余质量价值相关性从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中分离出来进行独立研究的文献是柳木华(2003)发表的《盈余质量的市场反应》一文。柳木华(2003)在借鉴Lev & Thiagarajan(1993)和Haw et al.(1998)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3类共8个基本信号对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进行计量,并以此为基础对盈余质量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或者说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反应与基于财务报告基本信号的盈余质量计量正相关,即盈余质量高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比盈余质量低的样本组的盈余反应系数大,并且盈余质量对未来一年的盈余变化具有显著预测力。

二、以价值相关性作为评价标准对会计准则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