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用管理基础论文

实用管理基础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算管理:国内文献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以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会通讯》、《财务与会计》、《中国管理科学》 等五种刊物上的预算管理文章为样本,通过多视角的概况总结,系统分析了这10年间我国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评述,得出一些结论。

关键词:预算管理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一、引言

预算作为一种系统的财务计划被应用可追溯到13世纪英国的政府部门,我国对预算的最早运用则原始于1953年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然而我国预算真正地被引入企业作为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则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因此,本文侧重对2000年至2009年间发表在相关期刊上的文章进行较为系统地回顾和评述,以期寻找出我国预算管理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由于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期刊,因此,本文选择了刊登预算管理相关内容较多且影响力较大的《会计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会通讯》、《财务与会计》、《中国管理科学》五种学术性、专业性期刊。 通过文献检索及期刊查阅,在上述五种刊物上共找到275篇预算管理研究方面的文章,本文的研究正是以这275篇文章为样本而展开论述的。值得说明的是,本文将预算管理的内涵界定为将企业的目标及其资源的配置方式以预算形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一般来讲,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评等环节。

二、预算管理研究分类综述

( 一 )按照研究内容分类 预算管理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既包括预算管理的发展演变、预算管理的概念、本质、目标、方法、实施状况等,又包括预算管理的模式探讨、模式选择、预算松弛、预算强调等问题。为了能较好地说明问题,本文以预算管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基本理论、一般对象应用理论、特定对象应用理论和其他四个方面对其研究内容进行细分归纳 。(表1)是对这275篇文章的分类情况汇总。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界定(表1)中基础理论包括有关预算管理的基本范畴(概念、本质、目标等相关基础问题)、方法、体系框架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一般对象应用理论包括有关预算管理普遍适用或通用的编制、执行与控制、评价与反馈或预警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特定对象应用理论包括预算管理在特定对象(如集团企业或跨国企业、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中有关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反馈与预警、模式选择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其他包括有关预算管理国外理论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更为详细的文献情况汇总,见(表2)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基础理论占了绝对优势,特定对象应用理论的研究文献多于一般对象应用理论的研究文献,位于第二。再结合(表2)的结果,发现基础理论中基本范畴的研究文献又占了绝对优势,特定对象应用理论中对集团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研究文献相差不大,由此可见,预算管理作为综合性的管理控制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各种形式的组织内。

(1)基础理论。这部分共有128篇文献(占46.55%),探讨的热点伴随预算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经历了从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特征研究到从不同视角研究预算管理的本质及其实施路径的选择。其中,基本范畴研究文献占绝大多数(69.53%),重点探讨了预算管理的概念、本质、预算的起点、预算目标、预算松弛和预算参与等问题。关于概念的研究,传统上对预算的理解主要从财务角度出发,认为预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表达形式表现出来的财务计划(汤谷良等,2004)。而如今,学者们纷纷依据不同理论和视角对预算管理进行了重新界定,包括以网络条件为基础、以战略为视角、以市场为导向等等。关于目标的研究,主要以王斌的效益规模论和汤古良的企业战略视角下多元化目标体系为代表。郑石桥等(2006)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将研究集中在紧预算目标对业绩提升是否有作用和预算目标的紧度如何衡量等方面。关于预算松弛 的研究,国外主要是从组织环境角度即权变理论的预算松弛和从个人的行为和性格特点方面来研究的行为理论的预算松驰(郑石桥,2006)。而我国研究较晚,且多为预算松弛的原因探讨。张朝宓、曾维林、何红渠、宋岩、潘广伟等学者分别从职业道德、组织安排、企业战略的文化渗透、企业内部上下级员工之间目标不一致及利益冲突等方面研究了预算松弛产生的原因。潘飞等(2007、2008)则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以理论和权变理论对预算松弛成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理论和政府干预比权变理论更适合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预算松弛行为。郑石桥等(2008)采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预算参与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参与式预算被认为是效果显著的一种预算机制,比起营销部门,在研发部门中,预算参与和管理绩效之间有更强的正向相关关系(Brownell,1985)。我国对这方面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本文所统计的文献中只有一篇),程新生等(2008)依据序贯理论研究了不同企业背景下的预算行为特征,认为与传统预算激励制度相比,对下属实行真实导向的预算激励制度时,会产生更高的预算值和更低的预算松弛,且预算成本小、效率高。另一方面,方法和体系框架的研究文献比例不大(30.47%),但这些文献却为预算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着预算与战略、与奖惩制度、与作为预算动因的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不能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等问题,对此,学者们提出了改进预算管理的思路,作业基础预算、战略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新型的预算管理方法应运而生。丁红燕、潘飞等均探讨了作业基础预算的方法,并融入价值链、企业战略的思想。但如何将这些指标具体化使之更具有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马军生等(2006)则将“联合确定基础法”应用到预算管理中,解决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目标偏离的情况。但这种方法还要依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灵活设计。此外,模式、体系框架的研究文献虽数量不多,但均匀分布于各年,其中,于增彪、李忠国等分别研究了集团公司的预算管理运行体系及预算控制模式等;陈晓芳等(2006)提出了基础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框架的构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预算管理的体系框架研究还尚未成熟,人们还在积极的通过多视角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预算管理发展的体系框架。

(2)一般对象应用理论。这部分共有28篇文献(占10.18%)。对于一般对象应用理论的研究一直以来从未间断,这一方面的文献不如特殊对象应用理论研究的广泛(108篇,占39.27%),一方面基本理论研究的还不够成熟,对于在基础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研究有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实务中预算管理的快速发展使得特殊对象应用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针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企业类型所适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不同,因此,找出普遍适用的通用理论也很不易。在一般对象应用理论中,预算管理的编制和控制占绝大多数,分别为9篇(32.14%)、12篇(42.86%)。预算管理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开始和关键,控制是预算管理的中心,因此学者们首先重视这两方面的研究。预算管理的编制中编制起点的探讨占了3篇,于增彪等(2002)认为以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现代公司应以每股收益或利润为编制预算的起点。卢丽娟和牛丽文等则分别提出以企业的核心预算指标和治理结构特点为起点编制预算。其他的文献分别探讨了不同预算管理方法的编制问题,包括全面预算管、零基预算等。预算管理的控制实质上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对预算控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预算控制系统的内部构建开始,结合预算编制即事前控制、预算执行即事中控制和预算评价即事后反馈来建立全过程的预算控制系统。预算的评价和反馈问题近几年才开始受关注,学者们一般都是从探讨如何建立有效预算考核指标开始入手。 程明(2005)认为企业预算目标的选择应根据“信息量”理论,选择经理人可控的并能够反映经理人行为敏感度和准确度的指标。张芬等(2009)提出运用平衡积分卡重新设置预算考核指标体系,使其更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环境适应性。新绩效预算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重视预算的绩效评价功能,并进一步将绩效与预算挂钩,将其运用到企业组织中。

全文阅读

体育公共管理论文

1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在2002-2010年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2005年到2006年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05年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2005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2002年到2004年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06年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2008年开始变得较为稳定。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全文阅读

物流管理专业专本衔接课程体系探讨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针对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衔接问题,探讨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思路策略,为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物流管理 课程体系 专本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2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convergence problems, explore idea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application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effective cohesion method,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training interfac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system; Faulty-to-undergraduate Teaching Linkup

1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1.1 课程总门数差别

通过比较(表1)可看出,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门数差异也存在,课程总门数本科比专科多,其中专科总门数有33门,本科总门数有49门,出现此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本科学习年限比专科长,因此课程总门数也增加。

全文阅读

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

[摘要]科学的理论逻辑、合理的框架结构、突出的案例教学、明显的时代特征、科学的编写体例、务实的应用模式是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文章总结了管理学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针对教材主要特点,提出了教材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 管理学基础 教材建设

[作者简介]赵善庆(1961- ),男,山西襄汾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中心主任,教授、高级统计师,研究方向为高校财务管理与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153)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46-02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高校没有统一的管理学基础教材,大多只能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的版本,造成了教学迥异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影响管理学基础教学质量的因素中, 虽然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考核等环节十分重要,但更需要一个好的教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问题。

一、管理学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国内学者参考国外著名管理学家撰写的管理学教材而编著的。代表有周三多主编(2005年第二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管理学》。其特点一是教材体系全面。按照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过程展开全书的讨论,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教材内容新颖。充实了管理的内外环境、绩效考评、组织行为基础、群体和团队管理、控制方法和技术以及信息化与管理等内容,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成果。三是教材体例活泼。既有管理学理论的系统讨论,又有管理名家及其主要管理思想的介绍。四是通俗易懂。语言流畅,理论、实例相结合,充分关注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加深其对管理学概念和原理的认识。另一类是由单凤儒编著的《管理学基础》。该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高职高专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管理学基础的配套教材,先后被全国二百余所高职院校使用,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形成了以下特色:一是在内容上,探索研究重心下移。从传统的以整个企业(组织)为研究对象转为以中层部门或小单位为研究对象;从以高层管理者战略管理为研究重点转为以中基层管理者管理实务与技能为研究重点。二是在结构上,体现职能—技能导向。针对高职教学要求与管理学的学科特点,设计了以“管理职能+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教材结构模式,即按照管理职能(管理者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功能)设计宏观结构;按照管理技能培养单元(主要包括知识研修与技能训练两大模块)设计微观结构,实现了按照管理过程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将管理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置于实际管理情景中,在介绍知识前让学生先接触管理实际:每章从管理职责与实务开篇,使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未来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每个单元从初露锋芒开篇,让学生先处理棘手的管理矛盾,再学习所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练,既熟悉了管理的过程与实务,又提高了管理的技能。但仔细分析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版本泛滥。通过网上搜索可以发现,管理学基础教材版本很多。有李英与任莉于200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张小红于2009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蒋永忠与张颖于2007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版本、王凯与陈超于2006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季辉与林维柏于2002年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系列教材、叶萍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单凤儒于2007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钟金霞等于2007年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规划教材、王福胜于2010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应用型高职高专教学的管理学教材等。从表面看 ,管理学基础教材呈百花竞放之势 ,但不能否认很多教材在内容上的空泛与肤浅。

全文阅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刍议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专业,2004年首次在高校中开设本科专业。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本专业也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形成本硕博层次齐全的高等教育专业。在这几年教学经验与学术讨论的积淀之下,反思最初的课程体系,正是一个恰当的时候。通过对非艺术类普通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这一个层级课程设置的讨论,探索其内在规律和科学性,理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本性思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本科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1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24-02

一、课程设置的框架

我国高校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五大类别。公共基础课包括“两课”、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体育和军事理论。这几门课程是大学本科学生任何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和课时占本科生毕业所需学分和课时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识课是为了使大学生广泛地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而开设的限选课。一般学分设置在10学分左右,课时数在150~200课时左右。实践课包括军训、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通识课和实践课的学时学分占总学时学分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是本科课程设置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不同本科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不同专业的本科学生学习不同知识的重要体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学分一定会占到总学时学分的一半以上。在一些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区分的比较明显,专业基础课是指专业所在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或者所在学院的平台课;专业课是指本专业所特有的,明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专业课。而有些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区分并不明显,而统称为专业课。

有些学者认为现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杂乱无章,在专业课方面需要开什么课、开多少门课、每门课教授多少学时,课程之间的层次和先后顺序都没有统一的认识,更缺乏严密的论证。大多数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是仓促上马,课程的设置多是依据所在院系原有的师资情况而定。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一定需要全国一致的课程设置,可以从开办高校自身的特色出发,通过实践得到不同特色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办学的经验,这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目前,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大致可以分为艺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政法类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其中,艺术类院校多以经纪人、艺术管理和院团管理为其特色;财经类院校多以文化产业经济、金融管理为其特色;政法类院校多以政策与法律问题和版权法为其特色。后三类院校的情况较为近似,特色不足的问题也比较一致。但总的看来,如果课程设置差异性太大是不利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如果课程设置完全不同,无论科研项目的涵盖范围,学术评价的标准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如果所学内容没有共通性,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同度会大为下降,学生就业也就成了问题,跨学校考研升学也会有障碍。所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必须有几门必开的核心课程:如文化产业概论、大众文化研究、文化管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资源学、文化产业法规与政策、文化市场营销和传播学。无论哪一类的院校都应该在这八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建设自己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二、课程设置实例

如同济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安排。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被分为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三个部分。

全文阅读

审计的理论基础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审计;审计理论基础

论文摘要: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审计理论的发展也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蓬勃发展,该文分析了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和应该具备的条件,提出了审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知识是一种社会战略资源,科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前后,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审计理论日益完善,科学的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的审计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审计理论基础是审计学科理论大厦的根基,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理论才能蓬勃发展。本文对审计的理论基础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1.审计理论基础的界定

研究审计理论基础,必须弄清楚审计与其理论基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审计理论基础和审计基础理论的区别。所谓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和起点,形象讲就是事物从哪里开始产生与成长,“基础”中蕴涵着事物最初萌芽与发展所需的相关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源头”。那么审计理论基础运用基础的语言学定义,可以理解为:审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其产生与成长的源头,审计学只是科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的理论基础是位于科学母体中的生长点,即与其他科学共同的关节点处。

2.审计理论基础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与审计学有联系的学科都可以成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它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1)作为审计学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基础是理论产生与成长的源头,作为审计学的理论基础必须能够体现审计的本质和特征。2)从审计学包括其理论基础的意义上看,理论基础应当构成整个审计体系的自然的逻辑起点,是审计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交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审计和其他学科紧密联系,构成整个的科学体系,孤立的理论是不能成为审计的理论基础的。3)作为审计理论基础的理论必须要早于审计理论体系产生的时间。审计学大约产生于1930年左右,所以,作为基础的理论必须早于1930年,这样才能符合时间序列顺序,这样才能对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促成审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3.审计理论基础的内容

全文阅读

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在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进行教学定位,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和确保该模式顺利进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ing on the problems of“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teaching to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t locates the“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teaching to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Then it put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mode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make sure them smoothly.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logistic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applied undergradua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物流信息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物流信息管理基础知识及物流信息技术,理解物流管理业务流程及物流信息系统,了解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及物流信息安全,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水平,为其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的《物流信息管理》教学改革研究,主要是关于校内理论与实验教学及课程开发。如姚志英(2009)、梁雯等(2010)和赵浩宇等(2013)在分析本课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案例教学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谭狄溪等(2009)和章文燕(2012)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研究本课程的开发问题。因此,如何对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信息管理》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使之更适于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概述

全文阅读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功能与创新

摘 要: 我国几代图书馆学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使我国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逐渐的发展和创新,对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体系逐步健全,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本文针对图书馆基础理论的功能和创新做出了进一步探索,以便能对图书馆学的发展起到促进其系统完善的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

关键词:图书馆学 基础理论 功能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41-01

一、引言

所谓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是指一种由图书馆的普遍性认知及其相关的各种其他学科的同种问题所构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是图书馆的普遍现象。而研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不是对图书馆理论实践和图书馆学术领域的复制或者叙述,而是对于图书馆理论的实践与图书馆学的普遍问题总体的研究、总结、归纳及分析,从而在图书馆理论在发展中起到对其他相关学科的辅助作用,并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引作用。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呈现出百家争鸣、繁荣发展的局面。特别是由于现代信息的迅猛发展,以信息知识为本质的网络迅速形成,人类的科学技术体系正从物质文明型体系过渡到信息技术型体系,在这种时代历史变迁中,与信息技术、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直接联系、休戚相关的图书馆事业也必将经历其历史的巨变。图书馆学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其功能和创新对于促进它的传承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地位

某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决定了其学科的发展走向的同时也决定了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整体构建。所以,我们不能够否定或者忽视对其理论的研究。

全文阅读

文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物流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所有管理类课程内对数学基础要求最高的一门课程。对于文科学生而言,这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本文首先分析目前物流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感知、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课程安排建议等维度出发,提出了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文科类高等院校;对策研究

1013939/jcnkizgsc201520165

1 引 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不少的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都将物流管理作为了本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或是限定选修课程。然而,物流管理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一门包含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管理学科,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数学、管理运筹学等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无疑是学好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对此,有必要针对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物流管理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包含的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上的探讨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来保障管理类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相关知识,并初步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2 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目前的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目的不明确。事实上,同样是一门物流管理课程或者是同样一本物流管理的教材,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而文科类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源,既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尽管一般来说文科生所占比例大于理科生所占比例,因此对物流管理理论进行介绍,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更符合文科学生的口味,但物流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的知识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拓展,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对于数学知识和运筹学知识的基础要求就比较高。正因如此,对于文科类高等院校的管理类学生而言,究竟让其在物流管理这门课程中学到怎样的知识?是只学理论知识,还是让学生具备利用数学与运筹学知识来解决物流运作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所有这一切,让该课程的教育从业者在思考的同时也深感头疼。

全文阅读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重要文献述评

论文摘要:首先,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研究文献进行概述。进一步,对12部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著作进行批判性评论,并对国内与企业知识管理直接相关的5篇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按主题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作者认可的知识管理及企业知识管理定义,并给出了oem企业知识管理的定义及概念模型。

论文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 文献研究 oem企业知识管理

1导言

20世纪9o年代开始,受到知识经济有关研究的影响和推动,企业知识管理逐渐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从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来看,当前的研究重点正由第一代知识管理向第二代知识管理转变,与第一代知识管理只强调知识集成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生成和知识集成,同时强调两者的平衡。从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进展看,英国石油公司、施乐公司、ibm公司和中国惠普公司、tcl公司等的知识管理实践是其中的代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更多地是把企业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来对待。分析国内外知识管理战略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知识管理战略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战略管理中的资源观和市场观;知识管理战略划分为基于资源观的、基于市场观的以及基于流程导向的3个流派;知识管理战略的应用研究主要在企业中进行。在操作层面,可以在总结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类型、选择依据及评价要素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分析工具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构架o

通过以上基本梳理,我们可以对企业知识管理研究有一个大致了解。为了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理论及实务研究,作者将在本文中对重要及新近的有关书籍、博士论文等重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可靠基础,同时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2 12本重要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之知识管理》一书,是国际上知识管理乃至企业知识管理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读物之一。该书包括了8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主题依次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型企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个人的学习能力、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学习型历史文献、再造公司的研究活动和专业智能的管理,作者对之的系统化概括见图1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