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习基地考察报告

实习基地考察报告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察报告格式

考察报告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派出的有关人员对有关的人和事进行实际考察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对人的考察报告主要有选拔任用干部考察报告,干部人事考察报告,模范人物考察报告等。对事的考察报告主要有外出参观考察报告,重点项目考察报告,市场状况考察报告等。关于干部人事类考察报告的写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有专门的规定和要求,本文不再赘述。这里仅就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谈几点意见。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全文阅读

高等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修编研究

摘要:植物解剖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实验报告是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结果、教师评价考核实验效果的重要途径。实验报告内容及形式合理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设计及总结分析能力。通过修编《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及其试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效果,为相关院校的相关专业实验报告册修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实验报告;修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71-02

植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涉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解剖学实验是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植物解剖实验的内容包括:(1)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有丝分裂、组织的类型及植物各器官的结构等。(2)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形态描述,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正确操作仪器设备、加强观察分析、实验设计及对结果的分析总结能力。(2)通过完成实验报告,验证并理解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达到对所学内容总结和巩固的目的。实验报告内容的科学设置有助于学生有目的地完成实验内容,将课堂内容与实验相结合,提高实验课程的效果。近几年,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设计、实验报告册的修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4]。本文作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在参考总结相关课程《实验报告册》修编成果[2]的基础上,修编了《植物解剖学实验报告册》,并且通过2年的试用,对《报告册》内容进行了完善。以下对本《报告册》特点及应用结果作简短报道,希望能为相关农林院校植物解剖学实验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

植物解剖学课程是新疆农业大学农学、园林、草业及农业资源类专业的必修课,每年为相关专业25个左右班级的学生开设该课程,课程计划46学时,实验课20学时,分十次完成。该课程有统一的大纲、指导书[4]及完整的考核体系。通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曾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但是,实验报告一直沿用传统的图画本或实验报告单方式,报告内容根据不同老师的要求而不同,主要是绘制结构图并注字。该实验报告单存在以下几个缺陷:(1)不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不能将实验内容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2)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结构图的绘制,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在没有搞懂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参照挂图进行结构绘制,出现只要图画好了,植物学实验成绩就高的错误倾向,影响了实验课程的效果。(3)实验报形式单一不能够完整地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完成及总结情况,削弱学生对实验课程的积极性。

二、修编《实验报告册》的特点及优势

1.实验报告册的形式及内容多样化。根据试验大纲的内容,本实验报告册设置了10个实验。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报告。学生在了解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内容及实验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包括绘制结构简图并注字、完善结构简图的部分内容、根据实验内容完成表格、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填空,以及根据实验结果对课程关节内容进行总结等。该实验报告册形式多样化,解决了以往所使用实验报告单中报告形式单一的缺点,能够比较系统地总结和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状况,较好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材料结构特点的实验态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实验结果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实验的效果。

全文阅读

关于提高试点专业野外地质实习质量的探讨

1选好实习地点和路线是提高实习质量的重要前提

选好实习地点和路线,是完成野外地质实习任务的重要前提,实习地点应是地质现象丰富典型、且附近有已建或拟建水库,以便结合工程进行有关内容的实习。本届试点专业水电专科94-1班野外地质实习,具体在长春、四平地区(当天都能返校)安排一周实习,选择了五条路线,该五条路线上有已建水库三座(大型二座、中型一座),地质现象较齐全,另外在施工工地(满台城水电站)安排两天地质实习,主要参加灌浆实践,这样能够全面完成实纲中所规定的任务和内容并为提高实习技师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习质里的关键

2. 1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

人们认识一种事物,首先从观察事物的外部开始逐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如认识花岗岩,首先观察岩石的颜色(肉红色)着手,然后进一步观察其矿物成分·结拍与构造特征,得出酸性深成侵入岩中花岗岩的结论。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在每一条路线和地质观察点上首先观察岩性并反复进行观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识别能力,后来的岩性考试证明了这一点(80%铸以上同学得了优)。

2. 2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总体目标,我们在实习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用罗盘测定岩层的产状要素是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为了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这一项操作技能,在第一天实习中,我们用2-3小时的时间分组进行了罗盘的使用方法训练,然后在后来的实习中对岩层、断层和裂隙的产状,要求必须进行测定记录,后期还进行了测定岩层产状要素的现场考试,这样反复训练.使绝大多数学生较熟练的掌握了罗盘的使用这一项操作技能.再如,通过绘制地层实测剖面图,画各种地质现象紊描图等工作,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参加施工工地灌浆实习.不仅了解了灌浆操作工艺,而且掌握了有关灌浆基本知识,如灌浆类型、灌浆压力的确定.灌浆孔布里等,这些内容只有在施工工地才能解决。这就说明在施工工地安排2天地质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全文阅读

精心编制实验报告

摘 要: 作者针对初中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热闹而无序、低效等问题,探讨教师如何通过自编实验报告,促进生物实验课堂落地生根,增强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报告案例 实验教学目标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效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性高,好奇心、参与意识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好动爱玩,自控力差,注意力不容易较长时间集中,实验过程中喜欢动手而懒于动脑等。因为绝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学生数量较多,使得实验教学课堂气氛过于活跃、热闹而无序,甚至教师难以掌控。这不仅降低了实验教学效率,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如何既能充分调动、鼓励学生勇于实验、大胆操作、积极探讨,又能使课堂教学收放有序,营造良好的实验课堂科学研究的教学氛围?除了加强学生实验课的课堂教学管理等措施外,笔者进行了“精心编制实验报告、促进有效实验教学”的积极尝试,从以下方面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自编实验报告案例及评析

实验课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观察和鉴定性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实验、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等。不同实验课,实验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完全相同,概括起来,包括如下方面:①引起学生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②巩固和深化习得的知识,③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④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⑤学习水平的诊断性测试。因此,不同的实验内容,教师编制的实验报告风格也不尽相同。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系统阐述,只列举如下案例简单说明。

(一)观察鸡卵的结构

全文阅读

考察报告写作格式

常见的科技考察报告有三类: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科技会议考察报告;学科研究考察报告。

一、科技情况考察报告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其内容深度是介于科技论文和科普作品之间的。比起科普作品,它常常使用专业词汇和术语来介绍抽象、深奥的科学知识和复杂的生产技术;比之于科学论文,则不像科学论文那样注重论证说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是运用通俗易懂、明白入理的文字直述其所见到的科学技术事实,为科技工作者传达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而为科研提供情报线索。

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步深入,科技写作的研究也硕果累累。在体裁上,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由过去的类别单一发展为现时的多种类别并存,其中有:某一国家科技情况的考察报告;某一国家某一学科的考察报告;几个国家某一相同学科的科技情况考察报告。体裁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了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表现力度,为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写作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科技情况考察报告的格式为前言、概述、考察细目三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简单地介绍本考察团的名称、组成,考察过程中所访问的国别、城市、机构、参观的具体单位等。

“概述”,也有单独写,或者和前言放在一起写的。这部分主要是交待考察的总体情况。写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写得通俗易懂,而且要清楚地写出考察的内容和收获。

“考察细目”是考察报告的主体,主要内容都在这部分。写法上,可把考察内容分成若干条,然后逐条详细介绍考察所获得的专业内容。可以使用科技术语,语句力求简明扼要。

全文阅读

高中地理野外调查与考察能力的培养分析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倡导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不尽如人意,研究如何有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野外调查与考察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落实新课标要求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实践能力;基本步骤;基本要求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全文阅读

环境科学实践教学论文

一、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不但涌现而发展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危机。环境教育也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地接受与肯定,由此拉开环境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环境教育的定义不断清晰,也被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重视和执行起来。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环境教育和培训国际会议上的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人和群体意识到自己的环境和学习的知识、价值观、技能、经验以及从个人和群体层面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应对当下和未来环境问题的决心[2]。我国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环境科学专业科班培养的本科生,无疑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受体,通过系统的环境专业教育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环境专业领域知识,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倡导者。

二、中西(欧)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差异对比

1.实践课程设置。国内环境科学的实践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下面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进行阐述:一类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实验课程,比如普通化学实验、环境检测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等等。该类实验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学习相对应,内容多为专业课原理的演示或验证实验。该类课程分布在教学周中,需要实验前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另一类是参观实习类的实践课程,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组织的参观云南水务集团、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等实践,这些实践课没有对应的专业课程,而是在培养计划中作为暑期实践单独出现,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性,时间上它们分布在暑假开始的阶段,一般为期两周。学院组织以系(或班)为单位,集体前往参观地点进行实践,而地点和参观的企业分布广泛,有上海市内的环境企业,国内的污水处理公司(云南水务公司),也有国外的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环境基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需要撰写对每个场所的心得体会和报告。在参观时,所参观的企事业单位机构的专业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这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费用方面,远途的参观考察基本上是学校学院的经费承担,但是也有同学自费的部分如机票和其他一些费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国内的实践课程种类比较多,时间地点都很多样,而目的就是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课程的评价体系则主要参考学生的报告评价,如实验课的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考察报告的评分等。此外,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试验区为例,通过组织小班教学,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参与创新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观教授实验室,大学二年级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导师和课题组。这样,学生可以进入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更早地接触到科研和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欧洲的环境科学实践课程设置与国内有所差异。以试验区同学交流学习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为例,环境科学实践形式也分两种,和国内一样,是实验课程和参观实践。但是欧洲的实践课程强调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强。这里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分家,如环境生态学,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和实验室,同学们进实验室的频率也是一周一次到两周一次,此外,同学们无须撰写预习内容,但实验报告和国内相似,区别在于这边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标准,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由老师收集,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参观实践也是与课堂结合的,并不同于国内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往往在某门课程学习当中,安排整天的实地考察(fieldtrip)。实地考察地点则由课程的性质而决定,例如地理课会选择附近的山体,而环境修复会安排在周围的某个垃圾填埋场。偶尔也会有远途参观的课程,行程从3~4天至一星期不等,这些课程通常出现在大学高年级如大四阶段。这种远途实践是自愿参加,部分自费。如同学因为费用问题不参加将另外安排任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由于自然场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课老师担任解说员的职责,因此需要老师对该场地有一定的了解。据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叙述,当地的课程设置和西班牙相差无几,也是实验课和理论课相结合,而实地考察也是根据具体课程来安排,有的课程会固定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有的课程则不定期举行。而且普遍没有长途的行程,时间最长则只有3~4天。课程的评价和国内相似,也是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不同的是,该分数是理论课的一部分,并不像国内有单独的实验课分数。

2.学生态度。在国内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背景下,实验和考察这种非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践考察中,同学们普遍对轻松的行程比较感兴趣,而在具体的企业和工厂参观热情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和讲解人员的表达能力,积极主动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学对实验预习报告和考察报告的撰写不够重视,仅仅是完成任务,会沦为“形式主义”。在西班牙或者德国的环境科学主修学生则对实验和考察有不同的态度,学生们普遍乐意接受实验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国学生,他们更有兴趣参加实验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学们普遍为实践课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恼,在西班牙尤为严重。因为西班牙18~24岁学生平均翘课率为23.5%,为欧盟国家首位。此外,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不是必须的,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

三、小结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西环境科学实践差异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学生的态度。以中国同济大学为例,实践课程独立于理论课之外的课程体系,时间和距离的跨度比较大,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反观欧洲的实践教育,以与同济大学有交流合作关系的国王大学为例,更注重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在学生的态度方面,欧洲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高于国内的学生。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环境学科实践教学的优势,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复合型创新性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的环境科学领域的人才发挥作用。

作者:刘爱荣唐凯彬张伟贤黄菊文陈玲单位:同济大学

全文阅读

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专业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自生态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部分高校开始招收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在生态学本科教学过程中,植物学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学生基础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如何利用自身的基础研究优势为生态学科建设服务,如何利用原有的生物科学教学资源为生态学课程服务,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团队加强生态学教学力量,是高等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改革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植物学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积极性不高、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实验技能掌握不扎实、对学科研究技术方法不熟悉等问题,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重新设计和规划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为学生提供操作性强、趣味性强、应用性强的实验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后续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 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验证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具有理论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植物学课程改革和植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植物学实验课程的调整和改革的相关实践也日益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关于植物学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式的探讨等相关研究较多。植物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 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

部分高校仍沿用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对实验目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听课后开始验证性观察。这种授课模式中没有给学生提供理解、掌握理论内容,明确课程目的,设计并验证实验结果的机会。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主动性受到抑制,观察对象被强制设定在实验材料部分,虽然有学生好奇,想观察更多的内容或了解更多知识,但碍于是上课,并不敢同教师交流沟通提出更多的观察及实验要求,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没有得到鼓励和支持。

2 实验内容单一,验证性实验多,基本技能得不到提高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地理考察活动

有人对中国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比较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能力培养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地理考察是地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考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掌握各种地理技能,让学生亲近自然,树立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考察就是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调查和观测。地理考察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地震观测、地形地貌观察、游园、探险、露营、休闲游、登山观光、定向越野、垂钓、漂流、野炊等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地理考察,组织性、目的性都很强,是未成年人参与的团体活动,具有一定特殊性。

探索总结出地理考察活动的规律、原则,让地理教师掌握地理考察的基本方法,不仅对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的信心。

一、组织中小学生地理考察活动原则

第一,组织性原则。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关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相关规定,办理各种报批备案手续,争取相关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般来说,规模较大(1个班以上)、外出时间较长(6小时以上)的应由学校牵头组织,规模较小(1个班以下)、外出时间较短(6个小时以内)的可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织。成立活动组织机构,机构一般由领队(校领导、班主任)、后勤保障人员、安全卫生人员(校警、校医)、考察管理指导教师等组成。为便于管理,将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指导管理教师。明确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自己担负着确保学生安全的重任,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制定考察活动纪律要求,印发给师生,人手一份,并组织他们开展学习,逐条弄清要求。严格的组织纪律是地理考察活动的根本保证。

第二,安全性原则。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考察活动安全的各种因素:(1)目的地应选择无地质灾害,无危险动植物,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2)选用证照齐全合法、状况良好的交通工具。(3)注意收集目的地天气的预报,避开台风、雷阵雨、大风雪、高温酷暑、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4)准备一些应急物品、用具,如干粮、饮用水,防暑、防冻、防虫药品,镰刀绳索等,条件许可的每人配备一个安全应急包。(5)制订应急预案,万一出现险情或事故时,师生能够得到及时、妥善、有效处置。严密细致的安全措施是地理考察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1)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心智相适应,学生只要作出努力便有所收获,让每个参与者都享受到活动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不宜对大多数学生要求进行深度的研究。(2)考察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先实践课本中的地理方法,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印证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进一步过渡到掌握课外知识与能力的要求。(3)考察地点选取,由校内再到校外,由近到远。例如有关地形方面的考察活动,先要求学生收集本校地形地貌资料,观察、了解本校地形地貌,再到校外考察,了解本村镇或本市的地形地貌。

全文阅读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可以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化学离不开实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近几年我们在加强高中年级实验教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效果很好。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验素质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前提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验能力的学生。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验素质,我们每年都定期开展演示实验竞赛,开展实验改进汇演,让有实验专长的教师对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实验举行专题讲座,解决实验中的疑问。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实验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做好演示实验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关键

1.明确实验的目的。

任何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要在熟悉全部实验内容和教材本身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思考,以达到预期目的。

2.演示实验要规范。

演示实验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此教师应以自身规范的操作技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切不可草率从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