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十九大大感想

十九大大感想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李方树,籍贯:四川泸州,学校:西华师范大学,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班级:2010级8班。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本文将围绕《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是如何通过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和塑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抒情形象来表情、达意着手,体味《古诗十九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特色;语言艺术;抒情手法;抒情形象一、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

具有“五言之冠冕”①和“一字千金”②美誉的《古诗十九首》绝非浪得虚名。但是这种美誉并不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处处炼字斟酌,辞藻华丽,妙不可及,相反《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而是一种“真”。《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的“真”首先表现为自然,它有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那种自然朴素的基本民歌精神。但是“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语言”③,自然朴素的语言往往不具高度的概括性,当然也不容易做到精粹,更不容易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种情感上的饱满。但是集民歌和文人语言两种血统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既做到了自然、淳朴而精粹,又做到了情感饱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为何《古诗十九首》“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胡应麟《诗薮》)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是文人,但是他们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民间底层,饱经人间沧桑,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熟识人民的生活和语言,自然而然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对民间文学自然也情有独钟,逐渐形成一种自然生动的语言风格。比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孟冬寒气至》)”又如“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无论是写“游子”还是写“思妇”,这些语言就像一把亮锃锃的利剑直插人的心灵深处,让人毫无防备,因为这些语言是多么的自然而有力。诗人透过现实生活的面纱,用看似直白的语言自然生动地将栩栩如生的诗歌意境抒发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内心产生共鸣。这样的语言情真意切做到了真正的“言之有物”,“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十九首》自然朴素的语言不是偏偏一律的“直”而是富于变化的。正可谓是“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曲直成章”。但是这种曲直之间毫无矫揉造作之嫌,露骨之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浑然天成,正如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文心雕龙》)⑤。

二、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

现实与人生的结合表现为现实与人生的碰撞和现实与人生的融合两个方面,现实与人生的碰撞最终走向的终点是融合,但碰撞和融合依然是现实与人生的两个方面且没有两者都不存在的中立状态。《古诗十九首》里现实与人生的结合主要表现为:独自身在异乡的孤独感,追求功名的失落感,忧患人生无常的生命意识以及天各一方那种思念的苦楚和寂寞。

《古诗十九首》无论是表现现实与人生的碰撞还是现实与人生的融合,都显得天衣无缝,加到好处。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讲到“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⑥的抒情手法能让我们感觉到《古诗十九首》是如此的集中,说明诗人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概括。现实与人生的相融合表现为借与之情感思想相对应的现实来达到抒感的目的。试看《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文阅读

9·9重阳节手机短信祝福语参阅

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9·9重阳节手机短信祝福语参阅,供各位阅读,希望内容对您有所启示和帮助。

把酒对歌,迎风快活,重阳佳节,幸福得瑟,秋风清凉,秋景绚丽,等高赏秋,轻松快活,久久如一,友谊长存,祝福飞来,深情永在。

九九久久,重阳节送给你双重的祝福:祝你麻将常胡九;祝你活到九百九十九;祝你的福气财运长长久久;祝你的幸福天长地久。再送你一瓶吉祥美酒,痛饮。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傲霜满地香;久久思量,久久难忘,九九重阳胜春光;美酒一杯,秋雁两行,福泽深厚又绵长。祝重阳快乐,永远健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九九相逢祥瑞降。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秋高气爽喜洋洋。金菊飘香,归雁成行,健康喜乐福绵长。重阳节,祝你幸福安康!

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虽然我们没有赏,但我却有一瓶酒,请你和我一起享用。

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

三三令节春时松更高,九九芳辰重阳鹤添寿。

全文阅读

痛苦人生的写照

摘要: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在确定其东汉末年的创作时代及失意的下层文人创作的基础上,探讨其蕴含的痛苦人生的内容及表现,并寻找这种痛苦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失意文人;痛苦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03-02

一、《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及作者阶层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所编著的《文选》,是一组无主名的五言诗。共十九首,总题为“古诗”。由于古诗十九首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故其创作年代也很难确定。这就成为了后世聚众颂说的焦点。

在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时代上,大体形成了四种观点:第一,主西汉说。古人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及《文选》卷二,古诗十九首唐李善注,都主张此说。第二,主东汉说。近代文学史家多数主张其为东汉晚年作品。如顾炎武、朱彝尊、徐中舒等。第三,主两汉说。隋树森在其《古诗十九首集释·考证篇》中认为“两汉之说最为可信”。这种主张未免太过于宽泛。第四种主张认为古诗十九首应产生于建安十六年至景初年间,即文学史上建安曹魏的中后期,其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在曹丕登基的黄初之后所作。这种主张木斋先生在其《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中有详细的论证。

本文赞同第二种说法,即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已经是成熟的五言诗。从其思想内容来看,它多叙述政治紊乱、民生疾苦,触及作家伤痛之处,表达了作家丰富复杂的感情。就其形式技巧来看,十九首都是五言诗成熟阶段的作品,而五言诗的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文学自身发展的过程,这只有到东汉晚期才能形成。

古诗十九首创作于东汉末年,但它并不是作于一时一地。关于其作者的争论更是一直以来的一个焦点。他作为一组组诗,其作者并不是出于一人,应是由多人完成的。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多叙写的是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怨,这样的作品应该不是由上层社会的人士完成的,对于生活优裕的他们来讲,不可能对黑暗政治、现实生活和悲痛人生有如此深刻的体会。因此,其作者应该主要是下层的文人。尽管十九首中有多首是写思妇闺怨的,但并非这些诗歌就是出自女子之手,对于身居闺房,遵循三从四德的汉代妇女们来讲,她们不可能吟唱出“思君令人老”“空床难独守”这样大胆露骨的诗句。这些诗都是这些久处异乡的下层文人们站在女性的角度上所写的。而且这些文人久别故土,离家千里,功名未就,游于四方,多为失意之士。所以他们才能更加体会到人生的苦楚,咏唱出这样的诗句。不管古诗十九首的具体作者是谁,它都应该是失意的下层知识分子。

全文阅读

“隐秀”视角下的《古诗十九首》

摘 要: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观点为切入角度,赏析《古诗十九首》,同时在赏析过程中也明晰、深化对“隐秀”的理解。“隐秀”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古诗十九首》以“隐”为总基调,其中“秀”句具有一些特点,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分为两类:抒感、感想性质的和叙述描写性质的。

关键词:《文心雕龙》 隐秀 《古诗十九首》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写道:“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1]他把《古诗十九首》抬到“五言之冠冕”的高度,可见《古诗十九首》是颇为符合刘勰的文学审美理想的。《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文学审美内涵,即“隐”与“秀”。本文就试图从“隐秀”之象的角度来赏析《古诗十九首》,而着重点是探究《古诗十九首》“隐”的总体格调和其中“秀”句的分布和文本特点。

一、“隐秀”内涵探讨

《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残篇,其从“始正而末奇”句开始,至“朔风动秋草”句之前,其为后人伪作“已无疑义”。[2]《隐秀》篇有一大部分的缺失,我们只能细读残本揣摩其精神主旨,好在该篇的首尾都被保留下来,其框架没有丢。

何谓“隐秀”?在该篇开头,关于”隐“,刘勰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思为工”,“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故互体变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潜水,而澜表方圆”;关于“秀”的论述则是:“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以卓绝为巧”。直观而言,似乎“隐”是含蓄的、蕴含深厚余味无穷的;“秀”是突出的、灿烂的、明丽的。那么“隐秀”这一组文学审美概念,细致严谨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历来有不同说法,如修辞论(周振甫等)、艺术形象论(张少康等)、风格论(刘师培、詹)、创作论(牟世金)、“言”与“意”的关系论(王仲陵)、鉴赏论(刘文忠)。[3]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角度和道理,但我认为都不够准确。

在近年来探讨《隐秀》篇主旨的论著中,我认为诠释较为准确的一篇,是发表于《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的《主题新议》,作者为秦海英。该篇根据《隐秀》篇在刘勰创作论中的位置和地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认为可以把《隐秀》看做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既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过程,又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结果。[4]这篇论文的结论,我是非常赞同的。从《隐秀》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对“隐”、“秀”的态度,是崇尚而珍惜。他通篇谈及“隐”、“秀”,用的都是评价很高的措辞。“隐”、“秀”在他看来,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隐篇“照文苑”,秀句所“侈翰林”。同时,他在文字间又表明了“隐”、“秀”的难求。“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并思合而自逢,非研虑之所课也。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可见,“隐”与“秀”是轻易难达到的高标准,的确是理想状态。用“修辞”、“艺术形象”等都不足以概括。

二、《古诗十九首》和《隐秀》篇的联系

全文阅读

朋友,舍不得离别作文1000字

九十九,最绚丽的风景,我们要永远在一起——题记

中考在即,朋友们,你们舍得说离别吗?虽说平常我们九十九班平日里吵吵闹闹,可却一直很团结,我相信九十九班的记忆会永远留在我心底的最深处,快离别了,别怪我现在才说舍不得,我多希望时间就停在剩下的这几天,我真的不愿意它从我们眼前溜走而却无能为力,我很害怕毕业,很害怕有一天到了学校后再也见不到朋友们一张张笑脸。

记得以前,雨辰一直陪我玩,陪我闹,陪我一块闯祸,却又很喜欢生我气,让我急得不知所措,可最后又忍不住要逗我笑,以前,楼道里一直有我们的身影,教室里,我们绝不会安静一下。现在虽然他变了,可我依然很怀念以前的他,很希望永远留住仅有的这一点依赖。我会一直守护着他。

豆子,她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这辈子我都不会忘了她。总是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我身后。在我心中,她是九十九班最绚丽的一道风景。同学们都仅着她让着她,生怕她摔着碰着,她是我们班的秘密武器,所以每个同学都懂得谦让她,好像她才是我们班最小的一个。反正不管怎样,她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一辈子的朋友。

二帅,在学校,我没这样叫过你吧?可我真的很希望能永远这样叫你,你像我的一个大哥哥一样,永远庇护着我,让我感觉刮再大的风,下再大的雨,我也不怕,什么事我都会先想到你,嘻嘻,当然了,不论好事坏事。可是你知道吗?每次看着你对我好,可你自己有事的时候,我却帮不上一点忙,虽然每次你都会成功,可是还是感觉好对不起你,所以,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做一辈子的朋友,让我对不起你一辈子好吗?

瑞瑞,琦瑞,表边上看上去你很霸道的,可你那单纯的眼睛还是透露出了你的心思,为我们告了密,你的霸道也是一种可爱。我承认,你确实是是我们班最帅的男孩,你给我们大家的感觉,好像一个永远都不会长大的孩子,可你却是我们班最帅,最可爱的。我真的很喜欢你,什么时候你才会长大?一辈子的朋友哦!

小辰哥,你对我很好,你总想我叫你哥,可我一直任性不叫,其实我真的很想叫,可又怕……我们之间的兄妹感情,一定要延续到生命的尽头,记住哦,小辰哥!

“心有千千结,不愿吐离别。”我们永远都要记住哦,九十九班无可代替。大家记得吗?我喜欢星星,其实除了我本身就喜欢星星外,最近我还莫名奇妙的做了一个梦,让我更加喜欢星星,我在想呢,我们的九十九班,就像一个小天空,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天空中的一颗小星星。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共同构造了和谐美丽的九十九班,而每个人都理所当然的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九十九班要永远在一起。

全文阅读

评邹惟山组诗《九凤神鸟》

内容摘要:湖北诗人邹惟山的《九凤神鸟十四行抒情诗九章》展现了诗人对楚地楚俗的长期观察,表现了诗人对楚文化图腾“九头鸟”形象及其所体现的精神内核的深入理解,以超越的想象力与语言把握力创造了一曲山重水复、曲折多姿的当代“楚辞”。意象丰满、语言华美、形式新奇、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是当代汉语格律诗创作取得的重要收获。

关键词:《九凤神鸟》 汉语十四行 楚风楚俗 当代楚辞

湖北诗人邹惟山(邹建军)先生近年来坚持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以少有的努力进行诗歌思想与艺术的追求,终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体式与艺术风格,在当今诗坛产生影响。惟山的诗歌,无论是在思想情感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有所创新,达到了很高境界。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组汉语十四行诗面世,并编有诗选一部与中英对照本的汉语十四行诗集一本。《九凤神鸟十四行抒情诗九章》[1]是其最新力作之一,限于篇幅,在此选择其中四首进行分析与探讨:之一:以启山林;之四:惊采艳艳;之六:风雨莲花;之八:彩云飞翔。对故乡与世界范围内的自然山水进行描写与观照,一直是惟山诗作的主要题材与主体思想,他创作的自然山水诗代表了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派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在《九凤神鸟》组诗中,我们看到古老楚地重重叠叠的山峦、溪涧纵横的大川名流、雕栏画栋的亭台楼阁、云蒸霞蔚的人文荟萃等等自然山水意象,集中体现了丰富的诗意想象与诗美发现。这些古旧而又全新的意象及其组合,恰似诗人心中山环水绕的曲曲歌吟,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意味,表现了诗人对博大历史时空的建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组诗呈现了幅幅情感性与诗意化兼具的自然山水地理图式。因此,它是当今世界难得的诗歌艺术精品,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九凤神鸟》的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曲歌吟”上:

第一曲歌吟:诗人以生长在山环水绕地理环境中的一只九凤神鸟,作为中国中部地区楚人的古老图腾而展开丰富的联想,深情地讴歌了楚地文化以及相关风物的瑰丽多姿与深厚神韵。古老的楚文化之奇丽浪漫与神秘浑厚,是诗人着力歌颂的对象之一。诗人在“之六:风雨莲花”中写到:“楚国的文化妣美于古老希腊/有人在亚洲东南部妙笔生花/长远的文脉支撑着整个华夏”,将楚国的文化成就放在整个世界的视野里进行考察,并作出了独立而科学的情感评价与美学评价,由此可见诗人对于楚文化传统的高度肯定,以及明确的自我的情感倾向。楚文化是华夏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河流之一,在历史上曾经蔚为大观,足以与古希腊文化的成就相比拟。据资料考证,楚文化在青铜冶炼水平、漆艺台榭水平、驱车陷阵水平以及音乐艺术水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超过了希腊文化,对亚洲东部、东南部与南部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诗人满怀对楚地历史与文化的深沉热爱,以及为能够生活在这片古老文化之地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楚人的勇于进取与超越创新的智慧,也是诗人倾情歌唱的对象之一。在组诗的开篇,诗人就这样唱道:“筚路蓝缕她捧起了苦难的土/以启山林她敲响了欢乐的鼓/以处草莽她跳起了绚丽的舞”(《之一:以启山林》),是对楚国先民生活处境与精神气度的一种诗意揭示。历史表明,远古时代的楚国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面对艰难生存处境而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其执进取与智慧勇毅之根性,一直流淌于楚人的血脉中,历千年而不变,亘万古而长新,从而“楚国人才能以才智引领时代”(《之八:彩云飞翔》),开拓了广阔的疆域并发展出灿烂的文明。“九凤神鸟”作为楚文化精魂所具有的象征意蕴,也是诗人所发掘的重要对象之一。那一只悲伤的“九凤神鸟”,自有史以来就盘旋在楚地的上空久久不肯离去,那双悲悯的眼睛其实就是诗人的双眸,深情地注视着楚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以及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它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深情地倾听着人世间的风云变幻;同时,诗人也看到一些外乡人对“九头鸟”形象的误解,更时不时地有一些旁人对“九头鸟”形象的恶意中伤。历史上所发生的与此相关的事件,一度让诗人陷入深深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历史事实与诗人情怀,让诗人更多了一些对楚国文化传统的深度思索,以及对楚地自然山水的精细观察。诗人大胆地提出一种全新的观点:“九头鸟”就是楚文化的精魂,它本是智慧与聪明、独立与顽强的象征,并非象有的外乡人所指称的“狡猾”与“奸诈”的代名词。于是,诗人这样深情地唱道:“天上九头鸟不是地下湖北佬/九凤神鸟的羽毛里全是忧伤”(《之九:东海之上》)。因此,我认为《九凤神鸟》是一组歌吟楚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情之诗,是一曲诗人对楚人情格与心性的热情之诗,是一组有意为“九头鸟”形象辩护的具有鲜明批判精神的思想之诗。

第二曲歌吟:诗人以重峦迭嶂的山峰、水流盘曲的江河湖海、生长于山水之间的丛林鸟兽等具有楚国特色的自然山水与神话传说作为主体意象,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诗人长期以来的所思所想。诗中涉及到楚国西北地区的“列列长山”,如神农架、长江中游、古老襄阳等地的绵延高山意象,也涉及到楚国东南部地区的平原与谷地,如云梦古泽、鄱阳波涛、汉水南流、洞庭湖、大平原等地的平原湖泊意象,可以说整个楚地的自然山水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再现与重生。在组诗里,南国楚地的自然地理景观多种多样:东西南北之间,高山与平原错落而有致,湖泊与河流九曲而三弯,大江芳泽云蒸霞蔚,山野丛林鸟兽日夜出没,风雨晴晦朝夕不同,形成一个山环水绕的地理空间,这就是以楚国为中心的中国中部立体的、真实的与完整的自然地理空间。正在此自然地理想象的基础上,诗人将楚国文化与古老希腊文化两相比照,将楚文化放入华夏文化进行考量,再将华夏文化放入亚洲地域进行观照,于是诗人将东方的楚国文化精神认同为西方的“巴比伦”精神等等。诗人笔下的自然山水,不仅是中国的自己的,也是世界整体的,因为诗人具有一种世界视野与人类情怀;这些自然山水意象不仅出于诗人自我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感受,多半也出自于诗人的种种艺术想象。与楚国相关的东西南北中的自然山水,与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与神,还有那些楚国神话里的动物与植物,如九凤神鸟、美人香草、风雨莲花、大鹏、神鹰、神龙、白虎等等,在组诗里都得到了生动而充实的诗意展现。如果说英语十四行诗特别讲究音韵结构等形式要素,并不特别讲究意象艺术的话,汉语十四行诗却不能离开意象而存在。因此,惟山先生所创作的一系列汉语十四行组诗,既有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象营造与呈现的特点,又有英诗十四行在形式上特别讲究的音韵特质。正是众多新鲜而独特的意象营造与呈现,使其诗歌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远超当代许多诗人的诗情与意象之美。

第三曲歌吟:以楚地山环水绕自然意象的反复呈现为基础,以艺术结构的起承转合作为依托,形成了循环往复的诗歌艺术形式之美。其诗无论是在艺术构思还是在艺术表达上,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方式。诗人采取英语十四行诗的艺术结构,又以汉语诗歌的音韵特点对之进行改造,终于形成了在艺术上的种种讲究。组诗里每首诗共五节构成,前四节诗每一节都是三行,最后一节以两行作为总结,于是形成了一种三、三、三、三、二的艺术结构方式。这种艺术结构与英诗里的种种十四行诗完全不同,也与20世纪中国的一些诗人的十四行诗相异,与惟山从前的以自由体式为主体的十四诗也不一样,因此,组诗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制。这样的艺术追求,让组诗在艺术结构上有了一种与英诗十四行同样的起承转合之美:层层上升又层层下降,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有一种玲珑精致之美。从每首诗的体式来看,诗人故意用了一些反复的句式,或者一些反复的词语,这些词语分别处于组诗的不同位置,比如第一首诗中第二节三行诗都是以“也许是”开头,而第四节三行诗又是以“八百里”开头,从而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结构。这样的讲究不仅加强了诗歌的气势,也让组诗具有了与英诗十四行并不相同的整齐划一的形式之美。从诗歌的整体形式来看,全诗以“九”这个数字串联全篇:组诗共由九首组成,诗的主体意象是“九凤神鸟”,在每一首诗里面还都有与“九”相关的意象:“九头鸟”、“阳数九”、“九只樱桃小口”、“九凤鸟”、“九重彩笔”、“九凤形象”、“九凤翅下”、“九凤之香”、“九凤女神”、“九双迷人的眼睛”、“九天寻觅”、“九个人”,如此等等。可见,“九”这一神秘的数字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与主体词汇,不仅有着其特定而独到的象征意义,而且作为诗歌艺术结构与艺术形式的主要关节点之一,让我们在阅读与欣赏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起承转合、曲折反复的艺术效果。惟山先生认真地研究了西方十四行诗的种种形式,并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十四行诗有机统一,对中西诗歌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再融合与再创造,从自我的人生体验出发,以创造性的想象为起点,通过将近十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汉语十四行诗诗体形式[2]。

用汉语写作十四行诗,也并不自邹惟山先生开始,现代诗史上有冯至与志摩等诗人的艺术探索,当代诗史上有屠岸与卞之琳等诗人的艺术试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诗人在创作汉语的十四行诗,钱光培先生曾经编有篇幅较大的《中国十四行诗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他人编的中国十四行诗选有也在十种以上。然而,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并不只是表明在其首创,更是体现在其思想与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自然有着太多的讲究,如果只是能够按照西方的十四行诗的体式用汉语来写一点诗作,也许算不上真正的十四行诗大家。然而,惟山先生与此有很大的区别。从总体上来说,邹惟山先生的汉语十四行诗对诗歌的题材是有所选择的,常将自然题材、山水题材、爱情题材、人生题材以及艺术题材等等入诗,具有一种广博、自由、开阔之气,同时也具有一种精致与典雅之美;更为重要的是,惟山先生汉语十四行诗有其独特的情感特质,既有对故乡自然山水的描绘,也有着自我人生的体验,更多的则是对人类命运与世界演变的深入思考。最为可贵的是惟山先生诗中的一切,全都出自于一个自我,一个活生生的思想者的自我,一个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一个汉语诗歌形式的探索者的自我。那只一再哀鸣的“九凤神鸟”,那只从远古而来日夜飞翔的大鹏,那个以九重彩笔重铸九凤形象的诗人,其实都是诗人自我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影像。如果没有诗人的自我,如果没有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独到观察,如果没有诗人对于人类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诗人对于世界重大问题的探索,那就没有开阔自由的思想,那就没有独立而适中的艺术形式,那么,独特而意味深长的汉语十四行诗,也就不会出现在当代中国的诗坛。

全文阅读

《第十个烧饼》读后感作文500字

《第十个烧饼》读后感 江苏省无锡市 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六(1)班 王依 《第十个烧饼》这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大汉饿了,于是买来十个烧饼充饥,吃了九个之后,可还觉得饿,吃完了第十个终于感觉饱了,大汉抚着肚子说:“早知道这样,就只吃第十个烧饼了。”

你听了这个笑话,有什么想法呢?反正我有了一些感想。这个大汉怎么不想想事情的联系性呢,难道没有看到前后九个烧饼的积累吗?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习,不就是有点像大汉一样的想法吗?只想到了成功。我们漫长而艰辛的学习生活就像大汉从第一个烧饼吃到第九个烧饼的过程,可我还没吃到第九个就想放弃,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再想到如果放弃了,那以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就永远不会成功,吃九个烧饼和吃一个烧饼的效果就变得一样了。所以,我告诉自己,我已经走了几年的学习之路,也就是吃了九个烧饼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努力,就能吃到第十个烧饼,到那时,我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迈向目标,大步向前吧!

指导教师:徐金凤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全文阅读

常想一二 第7期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

朋友买来纸笔砚台,请我题几个字挂在新居客厅墙壁上。我便在朋友面前展纸、磨墨,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

朋友说:“这是什么意思?”

我说:“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朋友听了,非常欢喜,抱着“常想一二”回家了。

几个月之后,他来探视我,又来向我求字,说是:“每天在办公室里劳累受气,一回家之后看见那幅‘常想一二’就很开心,但是墙壁太大,字显得太小,你再写几个字吧!”

对于好朋友,我一向有求必应,于是为“常想一二”写了下联“不思八九”,上面又写了“如意”的横批,中间随手画一幅写意的瓶花。

没想到过几个月,我再婚的消息披露报端,引起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流言的困扰,朋友有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正坐在客厅我写的字前面,他说:“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你,念你自己写的字给你听: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接到朋友的电话使我很感动,我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后,在生活中大概都锻炼出宠辱不惊的本事,也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与挫折,也经历了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寻索出生命中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理念,这种理念,正是“常想一二”。

全文阅读

《第十个烧饼》读后感作文400字

《第十个烧饼》读后感 江苏省无锡市 无锡市堰桥实验小学六(1)班 王依 《第十个烧饼》这个笑话是这样的:一个大汉饿了,于是买来十个烧饼充饥,吃了九个之后,可还觉得饿,吃完了第十个终于感觉饱了,大汉抚着肚子说:“早知道这样,就只吃第十个烧饼了。”

你听了这个笑话,有什么想法呢?反正我有了一些感想。这个大汉怎么不想想事情的联系性呢,难道没有看到前后九个烧饼的积累吗?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学习,不就是有点像大汉一样的想法吗?只想到了成功。我们漫长而艰辛的学习生活就像大汉从第一个烧饼吃到第九个烧饼的过程,可我还没吃到第九个就想放弃,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再想到如果放弃了,那以前的努力不就都白费了吗?就永远不会成功,吃九个烧饼和吃一个烧饼的效果就变得一样了。所以,我告诉自己,我已经走了几年的学习之路,也就是吃了九个烧饼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好好努力,就能吃到第十个烧饼,到那时,我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迈向目标,大步向前吧!

指导教师:徐金凤

全文阅读

《古诗十九首》传播特点刍议

内容摘要: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研究很多。本文主要就它的传播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古诗十九首》能够成功传播,得益于其传播内容的文化特征,得益于其经久不衰的艺术要点,得益于天时地利的历史际遇。这些就是本文所要阐释的内容。

关键词:传播特点 文化特征 艺术要点 历史际遇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它深刻地再现了汉末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文人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些不能实现时的失落和绝望。在语言表达方面,《古诗十九首》没有采用古雅深奥的表达方式,而是大量运用质朴清新、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所以不论当时还是现在,读起来都很生动。加上它所传达的情感具有共通性,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古诗十九首》是一个诗学传播的成功典范。

一、《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文化特征

(一)跨时空

沈德潜《说诗语》说:“《古诗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一部作品能够成功传播,它的内容应该是跨越时空的界限而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有,而《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死别离、爱情的离愁和哀怨、友情的浅淡伤感、权力地位的变幻莫测,以及面对这些时人们因无力感而产生的及时行乐、逃避社会现实等心态,这些都是不同时代上演的共同戏码。正是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亲历的情感和情绪,成为了《古诗十九首》成功传播的基础之一。从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秦观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等,这些都是《古诗十九首》传播内容的延续。

(二)跨群体

陈祚明《采菽堂诗话》说:“《十九首》所以成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呼?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但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极致。”富贵者、贫贱者、得志者、不得志者……谁都逃脱不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唏嘘感叹,这也正是《古诗十九首》至今还能够感动读者的原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