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选目的缺失及改进建言

摘要: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但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存在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的缺失。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了改进选目之我见,即在合理划分正附选功能,合理分配诗词曲各体数量及各时期数量,适当减少唐宋分量,适当减少个别大家名家的分量,充分兼顾到各时期、各种体裁题材、各种风格流派的基础上,拟出了一个具体的作家作品分配方案,从而真正达到一斑窥豹,取精用宏之目的。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缺失;改进;分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92-04

作者:周萍,长沙外国语学校教师;湖南,长沙,41000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历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自汉武帝时将《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后,各种教育读物无不将诗歌作为重中之重。旧时许多文人无不接受过“柔日读诗”的严格训练,传统蒙学中就有《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等。

现代教育的初中阶段(约12~15岁),是人生接受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阶段。作为现行重要的初中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同样继承了我国诗歌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全部一百六十九篇课文中,有中国古代诗歌(包含诗、词、曲)三十首(以下简称“正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还选取了六十首古代诗歌作为课外背诵(以下简称“附选”)。毫无疑问,无论正选还是附选,这总共九十首中国古代诗歌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大有教益的(附带说明,课文中还有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但非本文论及对象)。所选诗歌无疑都是历来公认思想意义较深、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就其可接受性而言,无疑都是历来流传较广的优秀篇什。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本人以为,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古代诗歌选目仍不无缺失,其主要表现为:时期分布失衡,体裁分布不均,作者分布面偏窄。本文旨在对此三大缺失作出详细分析后,提出改进选目之我见。

全文阅读

诗律规律简析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是的国度,诗歌创作历史悠久、诗作丰富;创作队伍庞大,上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下至市井百姓、青楼歌伎,无不热衷创作。诗可言志、诗能抒情,所以喜爱者甚多。格律诗创作有章可循,精要之处必须弄懂,借鉴诗谱简洁明了,指导创作悠哉自得。本文意义就在于此。

【关键词】格律诗;常识;简析

我们国家是诗歌创作的大国,我国的诗歌源远流传,最早的诗歌创作集,当数《诗经》和《楚辞》。

一、诗歌韵律小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部诗集《诗经》《楚辞》虽属诗作,但不讲平仄,韵律,为了呤诵上口,已使用韵律了。

汉朝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未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作大约产生于汉代,尚无明确定论。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后人一般称之为古诗。其中诗作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乐府:原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乐府的职责是负责到民间去采风,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后来人们这些乐谱的歌词也一并称之为“乐府”。)

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作,但在用韵上不符合规律。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之三。

全文阅读

曹植对诗史发展剖析

论文关键词:曹植中国诗史“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论文摘要:中国诗史“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文质彬彬、情文并茂,追求“壮美”的美学定位,以抒情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诗为主的诗体形式,皆由曹植垂范并师法千秋。曹植“一代诗宗”的诗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贡献奠定的。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座里程碑,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然“邺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后世言建安诗,也莫不首标曹植。然曹植诗歌的里程碑意义何在?他究竟对中国诗歌有何独特贡献?本文拟从四个方面略抒己见。

曹植诗隐括《风》、《雅》,组织《庄》、《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继往开来,初步确立中国诗歌“二源合一流”的嬗变大势。

中国诗歌发展,明显地呈现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势走向。“二源”即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诗学体系,以《楚辞》、《庄子》为代表的南方诗学体系。建安诗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风》、《雅》、《骚》人之气骨”,二源交汇,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产物。唐代诗歌革新运动,标榜“汉魏风骨”,正是要恢复或再次确认这个大势走向。然建安诗人真正融二源于一流,远继《风》、《雅》、《庄》、《骚》,近承《汉乐府》与《十九首》,下开盛唐李白、杜甫诸人,得首推曹植。曹操诗21首,全为乐府诗,内容上槁目时艰,肠断民瘼,艺术上古直悲凉,通脱自然,显然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和刚健质朴的风格。曹操长于四言诗,似有《诗经》遗风,然许学夷的《诗源辨体》卷四谓其“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吴乔的《围炉诗话》卷二也谓曹操四言诗“不受束於《三百篇》句法”。曹操的杂言诗,包括一些游仙诗,也似有《庄》、《骚》韵味,但主要还是源于汉乐府的杂言体和游仙诗。所以沈德潜《古诗源》卷五称“孟德诗犹是汉音”。曹丕诗一半以上为乐府,并且“乐府酷是本色”(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曹丕工于言情,大量抒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怨,这也显然“源出于《十九首》”(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相比之下,他受汉乐府和《十九首》的影响较小一些,王粲存诗20首,乐府诗仅有5首,其诗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皆与《十九首》相差较远;王粲诗更多地受到诗、骚的影响,这正如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所说,王粲诗乃“小雅、变风之余”,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王仲宣诗出于骚”,其余“六子”存诗太少,不足论。而曹植乃“风、雅之苗裔”(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曹植自己也以“有应风雅”相标榜(《与杨德祖书》),读曹植《送应氏》、《泰山梁甫行》、《情诗》、《门有万里客行》等,这一点,不言而自明;同时,曹植《飞龙篇》、《远游篇》等游仙诗,“与《楚辞》同意”(郭茂倩《乐府诗集》卷64),《杂诗》六首,“原本于《离骚》”(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所以刘熙载《艺概》卷二也谓“曹子建诗出于骚”;并且,曹植诗也多乐府,“参其乐府,皆汉氏之韵”(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南国有佳人》等游子思妇诗,“全法《十九首》意象”(同上)。因此,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五谓“子建之诗,隐括《风》、(傩》,组织屈、宋,洵为一代宗匠,高踞诸子之上。……然不能不推子建为极者,盖有得于诗家之正派的宗也。”将曹植作为《风》、《雅》、《楚辞》的正宗传人来推崇。丁晏《陈思王诗钞原序》也谓“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也将曹植作为诗家“正轨颛门”,作为上承《诗经》,下开陶潜、李白、杜甫的“诗家正宗”来标榜。

建安诗歌,正处于承上启下,“二源合一流”的历史交汇处,“三曹七子”皆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真正以诗歌实绩确立这个嬗变大势者,当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好:曹植诗,“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惨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制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卷上),初步确立中国诗歌“壮美”的美学定位和文质彬彬、情文并茂的发展道路。

所谓“骨气奇高”,是说曹植诗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气,充满气势和骨力,充满追求和抗争,显得慷慨刚健,悲愤沉郁,以气取胜,以骨取胜;所谓“词采华茂”,是说曹植诗风流倜傥,文采斐然,工于起调,善为警句,锻字炼句,声色和美。相比之下,曹操诗骨气高,然词采质朴;曹丕诗词采美,然“婉娈细秀”(钟惺《古诗归》卷七);王粲诗“文若春华”(曹植《王仲宣诔》),然“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卷二),“文秀而质赢”(钟嵘《诗品》卷上)。建安诗人唯曹植华丽其容,风骨其实,“词采华茂”因“骨气奇高”而不致流于浮艳纤柔,“骨气奇高”又因“词采华茂”而不致陷于平浅粗豪,真乃文质相称,情文并茂,壮哉美哉,美哉壮哉!所以成书《多岁堂古诗存》称“魏诗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伤于弱,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吴质《答东阿王笺》即以“文彩巨丽”赞美曹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一文中,将“华丽壮大”作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征E3;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也指出:“曹植的诗中,这一点(华丽壮大)表现得最为明显,并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建安以前,《诗经》天然古拙,《楚辞》风华流美,到《汉乐府》则刚健质朴,《古诗十九首》则平淡自然,而曹植熔铸《风》、《雅》、《楚骚》,得《汉乐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终于锻炼出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壮美品格而“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钟嵘《诗品》卷上)。

全文阅读

略谈小学诗歌写作教学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诗词诵读和欣赏水平,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共选取了约80首古诗词列入教学内容。因此大多数小学生都能背诵数十首古诗词,但小学生中会作诗的却寥寥无几。学生背诵起诗歌来有板有眼,而要他们写一首诗歌却非常艰难。为什么呢?因为写诗至少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要有一些诗歌写作的基础知识,讲究一些技巧,不像写文章那样自由、那样通俗;二是要有写诗的兴趣;三是要有写诗的氛围。这是近年来我校开设校本课程――诗歌写作指导课期间,本人为师生开办诗歌写作讲座和诗歌写作兴趣班得到的感悟。现就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诗歌这个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认识。

一、学写诗必须多读诗

清乾隆蘅塘退士孙洙给《唐诗三百首》的题词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对唐诗的极高评价,说明唐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说明唐诗对人们的影响力相当大,对人们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古代流传下来的诗作多数是优秀作品,特别是《唐诗三百首》,诗中优美深邃的意境,耐人寻味;有规律的节奏、韵律、平仄,充分体现了古诗的形式美,让人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熟读古诗的人,谈吐优雅,文化品位较高,一般也会写一些诗歌。很难想象,一个连唐诗宋词都不熟悉几首的人能写出上乘的诗作。所以,我在开办诗教班时,首先要求学生背诵所学过的古诗,然后检查学生还能熟读多少课外的诗歌。在课堂上,我运用“开火车”的方法,让学生轮流背诵古诗,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的热情高涨。我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课外古诗,为进行诗歌创作作好 “热身”准备。当然,我也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理解诗歌大意,不能囫囵吞枣地读,不能对诗意、主题和创作技巧一无所知,否则读诗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二、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

我们所读的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因为这些诗歌讲究押韵、平仄错落有致、节奏分明、用词准确精当,所以,我在诗歌写作教学时首先为学生讲了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分类、什么是律诗、什么是绝句、什么是押韵、什么是平仄等。讲授这些知识不免让小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而,我结合具体诗歌进行讲解,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如讲到押韵,我先列举了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一、二、四句最后一个字是同韵的,即“光”、“霜”、“乡”的韵母都有“ang”,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读起来“顺口悦耳”。一般来说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然后,我又举了另外几首诗讲解“押韵”。

在讲到字的平仄声时,我引用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这首诗从第一句到第四句,每句一个声调,四句分别是一、二、三、四声:“今天张先生归东山,明晨杨同学来河南,请你往酒馆打好酒,路过万寿路叫舅舅。”读后,我问学生这首诗的读音有什么特点。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边读边思考,并很快回答了我的问题。然后我给大家讲解: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一、二声)基本上是归入平声(有个别特殊的归仄声),上声、去声(三、四声)一般归入仄声。平仄交错运用是为了读音的起伏变化,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样让学生初步有了平仄的概念。

全文阅读

王士禛诗文集的删定与清代文字狱

【摘要】今陕西汉中市勉县武侯祠保存的《阮亭题诗碑》题有王士禛《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传世王士禛诗文集都未收录。此诗系王士禛于康熙十一年闰七月十一日谒沔县诸葛武侯祠时所作,晚年感觉到文字狱有山雨欲来之势,故删去,未收入其诗集,《熙朝新语》中的相关记载可以印证。通过《日下旧闻考》删诗和《列朝诗集》被禁毁两例事件,也可以从侧面印证《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被删的原因。结合诗歌押韵和格律形式,可以断定其首句当以《阮亭题诗碑》所录为是,《熙朝新语》卷二所载“青”字当作“侵”。

【关键词】王士禛;《带经堂集》;文字狱;集外诗;《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

【作者简介】杨晓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2-0056-05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清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继钱谦益之后,王士禛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在清代诗歌史和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士稹一生创作五千余首诗,晚年刊刻的诗文集对旧作重新进行了删定,抽换和删削了一些作品,其中原因可能较多,清代文字狱应当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一、陕西勉县《阮亭题诗碑》所见王士禛集外诗

在今陕西汉中市勉县武侯祠中,保存有很多纪念诸葛武侯的题诗碑文。其中有一座是《阮亭题诗碑》,清碑,碑高44厘米,宽90厘米,青石材质,保存较为完好,只有个别文字漫漶不清。该碑题诗四首:《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二首》《武侯琴室》《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其中《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不见于传世王士禛诗文集。

此录沔县武侯祠中《阮亭题诗碑》的《过沔县谒丞相武侯祠》第二首诗如下:

全文阅读

答题与解诗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夔有《过德清二首》:

其一

木末谁家缥缈亭,画堂临水更虚明。

经过此处无相识,塔下秋云为我生。

其二

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针对这两首诗,有人设计了这样两道考题:

全文阅读

《孔雀东南飞》未入《诗品》原因浅探

【摘要】钟嵘《诗品》品评了自汉至梁一百二十三位诗人,其中品评了无名氏所作的《古诗》,但却没有品评无名氏所作的《孔雀东南飞》。本文从《诗品》的撰写体例、《古诗》与《孔雀东南飞》的文坛地位比较以及钟嵘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标准这些方面,对钟嵘《诗品》品无名氏所作《古诗》却不品《孔雀东南飞》的原因进行浅探。

【关键词】《诗品》;编纂体例;文坛地位;文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钟嵘《诗品》品评了自汉至梁一百二十三位诗人,其中品评了无名氏所作的《古诗》,但却没有品评无名氏所作的《孔雀东南飞》。对于《诗品》这样一部倾注了钟嵘一生心血的作品,其中品评的作品自然有其品评的道理,不品自然有其不品的理由。假若排除钟嵘未及目睹《孔雀东南飞》这一可能性,分析钟嵘《诗品》未品《孔雀东南飞》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撰写体例

(一)《孔雀东南飞》难以符合钟嵘《诗品》的撰写体例

“《诗品》评五言诗,更是评五言诗人”,但《诗品》不评无名氏的作品,这是撰例。《古诗》和《孔雀东南飞》虽都作者不详,但细细查究,仍有不同之处。

《古诗》是组诗,虽说“人世难详”,但约略可以推知为建安以前东汉末期的作品。《古诗十九首》见《文选》第二十九《杂诗上》,次序在伪苏、李诗的前面。萧统之所以这样排列,其用意和《诗品》所说的“固是炎汉之制”相同,只能肯定是汉代的诗篇,而不敢说是西汉或东汉的作品。李善注《文选》,据“驱车上东门”“游戏宛与洛”二句谓“辞兼东都”。意思是说,基本是西汉的诗,其中夹有东汉之作。近世研究《十九首》的人绝大部分则都认为《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期。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综合现存的汉代诗歌来看,不到东汉末期,不会而且也不可能会出现《古诗十九首》这样成熟的五言诗。这十九首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但是同时代的产物则完全可以肯定。即我们可以说:《古诗》作者虽不详细,但其在汉代古诗系统中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类型的意义,这个类型的古诗,就是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抒情五言短诗。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

学习古典诗歌的首要条件,是通读全文后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大致内容,只有在了解诗歌字、词、句表达含义的基础上,才能对这首诗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因此,读懂一首诗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从诗歌全文内容来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注释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而在对诗歌进行赏析时,可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如,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的描法、诗歌的中心思想等。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分析诗中关联的内容与表达方法。当学生通读全文后,往往会对整首诗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此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疑问,如诗人想要透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背景下作了这首诗等等。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对古典诗歌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大部分诗人均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所作的每一首诗,都有可能彰显着他此刻所处的不同环境与不同心境。从某种层面上来看,诗人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内容、风格与中心思想是息息相关的。所以,“知人论世”完全是古诗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对诗人进行介绍时,教师可将诗人生平经历分为不同时期,如读书壮游时期,该时期诗人涉世未深,往往有着远大抱负,诗歌也尽显豪迈之风;战乱纷飞时期,诗人作诗往往会赞颂出征将士,表述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仕途不顺时期,诗人一般会遭到无数挫折,创作诗歌多半吐露了怀才不遇的心声。总之,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对学生深度学习诗歌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务必给予重视。

三、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比较倾向于课外拓展,主要是为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懂得如何举一反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教师在带领学生学完一首古典诗歌后,可选取诗人的典型故事,使学生对诗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课下进行拓展阅读的兴趣。另外,围绕教学素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充分探讨,去感悟与体会诗歌中蕴藏的道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构建,要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落实三个目标,促使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典诗歌的深层底蕴,提升自身文化内涵。

全文阅读

论陆机拟古诗和乐府的不同创作方法

摘 要:陆机拟诗大致可分为拟《古诗十九首》和拟乐府两类。陆机在进行拟制时采用的原则和方法有所不同:拟《古诗十九首》追求“貌同而心异”,拟乐府则“貌异而心同”。拟作中保留了古诗产生时曾经的拼凑痕迹。区别在于乐府诗具备现实性和叙事性,古诗往往给人一种主观的情绪和感受;乐府用字平易,句式流畅,古诗追求生新绮丽,意巧词妍;乐府具有人生训诫意味,古诗则肆意谈论,无所依傍。

关键词:陆机;拟古诗;拟乐府;《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拟诗多以拟《古诗十九首》和古乐府为对象,唐人刘知几针对“模拟之体”提出:“盖模拟之体,厥略有二:一曰貌同而心异,二曰貌异而心同。”{1}近人刘师培针对模拟文学提出“神似”和“形似”之分,{2}可知文人拟作主要从外在形式技巧和内在精神体验方面进行模拟。陆机拟诗大致可分为拟古诗和拟乐府两类,清陈祚明针对此点即说:“拟古乐府,稍见萧森,追步《十九首》,便伤平浅。”③可知陆机两类拟作有诸多不同之处,所以有必要将其作对比,发掘出陆机学习前人的不同态度和原则:拟古诗,追求貌同而心异;拟乐府,强调貌异而心同。进而从拟诗的角度对古诗与乐府的关系一探究竟。

一、拟《古诗十九首》:“貌同而心异”

陆机模拟汉代古诗共计十四首,其中十二首即《拟行行重行行》、《拟今日良宴会》、《拟迢迢牵牛星》、《拟涉江采芙蓉》、《拟青青河畔草》、《拟明月何皎皎》、《拟兰若生春阳》、《拟青青陵上柏》、《拟东城一何高》、《拟西北有高楼》、《拟庭中有奇树》、《拟明月皎夜光》,并载《文选》。剩下的两首为《驾言出阙行》(拟《驱车上东门》)和《遨游出西城》(拟《回车驾言迈》)。以往学界对其评价集中于从字句角度亦步亦趋对原作进行仿真等方面的研讨。此说虽较公允,但仍有偏颇之处,陆机拟古诗在替换原作意象和辞藻的同时,诗意上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已经脱离了原作的意旨,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一)《拟今日良宴会》吕向注曰:“此盖劝人仕进以趋欢乐”。{4}古诗《今日良宴会》略写宴会,详写壮志未酬之苦闷;拟作“齐僮梁甫吟,秦娥张女弹。哀音绕栋宇,遗响入云汉。四坐咸同志,羽觞不可g。高谈一何绮,蔚若朝霞烂”。对宴会之事极尽铺陈渲染,劝人及时行乐之意。清贺贻孙评曰:“古诗从欢愉后,忽而感慨,似真似谐,无非愤懑。士衡特以‘为乐常苦晏’,申上文欢愉而已,何其薄也。”{5}

(二)《拟青青河畔草》和原作虽都为游子思妇之作,但原作抒情主人公为娼家女,拟作则为良人妇。原作最后是“空床难独守”的躁动不安;拟作“中夜起叹息”则凸显良人妇的贞静自守。清吴淇评曰:“词虽句句模拟原诗,而义迥不同。原诗是刺,此诗是美。……‘空房’二句,之子一腔心事,也只是一声叹息,并无如许态度,如许话说。就此一声叹息,也只在空房无人之处也,只在中夜无人之时与良人之举止也。”{1}

(三)《拟兰若生春阳》,拟《玉台新咏》载枚乘《杂诗》之《兰若生春阳》。原作与拟作差异较大:原作写思妇之忧思,拟作以比兴的手法突出松柏之坚贞,有所寄托。

全文阅读

古诗整合真出彩

当下,语文教学提出上单元整合课,听了几节教师上单元的课,感触颇深。回想起曾经对于古诗的教学,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一组古诗教材,对相关的古诗知识点进行整合,在求同存异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情感美有过一些点滴做法。现将六年级语文S版《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诗进行渗透整合思想课堂教学案例,与大家交流。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教学实录片段】

(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之后)

师:同学们,《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诗,这三首诗我们已经了解意思,现在让我们再次把三首诗联系在一起,去探究他们求同存异之处,发现主题相同的古诗写作特点。

默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