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

世界著名建筑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出中国建筑的误区

王澍此次荣获被称作“建筑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他本人持续不懈的努力探索。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他的陶冶之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事实再次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仍然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它是中国建筑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砥柱之一。

那么,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呢?在此,我将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的情况列了一个表(见表1)。介绍如下: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的“奥斯卡”,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我以为当凯悦基金会主席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之后,第二天会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见诸报端,但是,没有。这时我才意识到王澍获奖这件事还只是建筑圈子内部的一个讨论,没有扩展到公众。(顾云端语,《中华建筑报》2012年3月6日14版)这也是我答应写这篇文字的原因:在中国建筑圈外的反应寥寥可数,其原因就是很多人不了解普利兹克建筑奖,不了解中国建筑界的情况,亦不了解王澍何许人也。

因此本文从普利兹克建筑奖说起。

美国凯悦基金会(The Hyatt Foundation)设立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认为是建筑师最具声望的奖励,人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商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长久以来以支持教育事业、社会福利、宗教、科学、医学及文化活动而闻名。

普利兹克建筑奖设于1979年,其评选程序与奖项均依照诺贝尔奖的做法而设定。向每年度的获奖者颁发10万美元和一张获奖证书。从1987年起增发一枚铜质奖章,次年又增发一尊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铜质奖章的设计是以芝加哥著名建筑师――人称“摩天楼之父”的路易斯・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正面刻有“普利兹克建筑奖”字样,反面刻有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该奖接受所有国家的提名,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评论家、学术研究人员、建筑师、建筑社团或工业家,实际上对提高建筑水平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而不论其具有何种国籍、种族或意识形态。

全文阅读

季度荐书榜

没有郊区的城市

作者:[美]鲁斯克著

译者:王英、郑德高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3月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问题专家之一,曾经做过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的市长,现为独立的城市政策问题顾问,出版过多部有关城市与郊区问题的著作。本书作者将问题分析与政治实践相结合,应用详细的人口调查分析来证明大部分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是“弹性的”,即城市在区域政府的管理下能使其郊区具有很高的吸引力,拥有较低的贫困和犯罪率、较好的教育体系和财政预期。

乐活世界(揭秘全球购物中心)

作者:香港理工国际出版社主编

全文阅读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9[海口]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召开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9[海口]年会暨学术研讨会10月24、25两日在海南省会海口市举行,包括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潘祖尧先生在内的协会会员与地方专业人士2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年会期间,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六次全体会议,理事会举行了第二届第三次会议和2009会员年会。会议总结了2009年协会工作,研究部署了2010年的任务并决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将在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于上海举办。

在本次年会召开前的晚上,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举办了新书《数字营造――建筑设计、运算逻辑、认知理论》酒会。这是该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本译著,是该学术委员会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密切合作的产物,主要翻译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字建筑学者的论文。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最短的时间出版。百余本新书在会上被抢购一空,可见人们对数字营造建筑的关注与热爱。

本次会议由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海南省土木建筑学会和世华建协四家会员单位具体承办。海南省姜斯宪副省长出席了学术研讨会并从省政府施政角度全面介绍了海南省的建设和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决心与规划。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建飞先生和土木建筑学会会长葛守信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建筑新作评论――兼论国际旅游岛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围绕这一主题,世华建协理事、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建筑师杨经文先生、著名加拿大华人建筑师方为之先生和世华建协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许安之先生分别以热带、生态建筑设计、外籍华人建筑师在中国建筑创作的体会和墨西哥坎昆国际旅游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在分组互动式学术研讨会上,建筑新作评论组、世华建协城市特色学术委员会、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和协会地域建筑学术委员会分别进行了学术活动。热烈地讨论了各自学术领域的问题。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领导向荣获协会200术奖的2个金奖项目、9个设计奖项目颁发了奖杯与证书。

金奖获奖项目如下:

全文阅读

世博的建筑之美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如果说世博会带给世界经济的是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世博建筑则给世界人民留下了诸多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世博会每一届几乎都会产生出比较有特色的世界性建筑,有的被誉为西方的著名建筑,有的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的建筑奇迹,更有甚者,被列为历史文化遗产。

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

帕克斯顿把温室建筑的结构大胆应用在设计上,整个建造时间只用了6个月。虽然在建筑风格上受制于古典风格,但打破了欧洲石砌建筑传统,建造了全新的空间体验,并成为引发以后有关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和思潮的起点。这座建筑由于其晶莹剔透的效果,被称为“水晶宫”。水晶宫是第一座运用当时的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是第一座能够在同一天容纳10万人的大型建筑。

1889年巴黎世博会―――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同被誉为西方三大著名建筑。

1925年巴黎世博会―――新精神馆

1925年巴黎世博会的主题是“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精神馆。现代建筑的开创者之一勒・柯布西埃设计的这幢建筑,犹如一架机器,舒适、实用而又美观,应用了工业生产的纯净产品,提倡城市生活的新形式。

全文阅读

亚洲的生活态度:鸿茂.八墅对话威尼斯双年展

脱胎于六百多年前元朝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原址的“鸿茂八墅”,作为实体建筑,国内唯一受邀参展世界三大艺术展之首的第12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六国顶尖建筑大师的智慧,被展会视为东方建筑的缩影。

9月9日,刚刚载誉归来的鸿茂控股携胡润百富,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了新闻会暨亚洲的生活态度(上海)论坛,近百余家媒体分享了他们的荣誉。新闻会上,胡润百富创始人、首席调研员胡润先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2003年IBM形象代言人顾晓鸣先生,香港著名的华裔跨界设计师马兴文先生,亚洲生活态度创意发起人、鸿茂八墅缔造者刘斌先生出席论坛讨论,阐述了他们关于亚洲生活态度的诠释,并与与会的媒体记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鼎强手盛会东方建筑耀“水城”

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2010年8月29日(意大利时间)正式开幕。预展首日,来自中国的“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本次双年展的特别邀请参展项目,于威尼斯摩纳哥大运河酒店召开了参展启动仪式,并举行了“亚洲的生活态度-威尼斯论坛”。 “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得以受邀参展排名世界三大艺术展首位的威尼斯双年展,象征着该项目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最高文化、建筑展示平台的认可,并跻身当代世界具有权威认可艺术魅力的建筑行列。

在新闻会中,8名建筑师携本项目进行了集体亮相。之后,“亚洲的生活态度・威尼斯论坛”隆重召开,作为以“亚洲的生活态度”为主议题的双年论坛,是继中国杭州举办首届后的第二届。本次论坛分为“影响世界的亚洲建筑”、“影响世界的亚洲生活”两个环节,分别由日本建筑师古谷诚章、胡润百富总裁吕能幸主持,除本项目的设计团队外,意大利托尼区官员Roberto Ciambetti、威尼斯副市长AntonioPa ruzzolo、著名地产人梁上燕女士、华裔艺术家马兴文先生等知名人士均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双年展总主题“相逢于建筑”的旗帜下,本项目形成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具有历史跨度的相逢,闪耀“水城”威尼斯。因具备独特艺术价值与影响力,在威尼斯参展的“鸿茂・八墅”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予以跟踪报道。

传名画意境让梦想变成现实

在各国建筑大师云集的威尼斯双年展上,“鸿茂・八墅:亚洲的生活态度”项目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原因之一在于其与中国600年前的名画《富春山居图》结下的不解之缘。

全文阅读

建筑世界的话语权

作者简介:宋建华,男,现从事建筑理论美学研究,先后在全国刊物上发表过18篇论文,代表论文为《建筑雕塑结合论》、《建筑评论深层观》、《建筑壁画论》、《保罗・安德鲁光语言探索》等

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任务就是由建筑语言构成的词组、句组组成话语如何显现建筑客体存在意义、事件、文本审美观的理论价值与时代价值,是建筑语言的概括与反映,也是建筑语境美好硕果的塑造与主导者,更是宏观建筑语义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说得通俗点就是对建筑世界理论权威、舆论主流、建筑评价的高水平规范发言权,其深层内涵大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独领时代阶段潮流理论、学派、流派、风格的创造发送者(又称输出者);公认的建筑巅峰之作,是经典的佼佼标榜者与标新立异之推崇者。二者具有知识产权的独创性的特点,毫无二致的代替,独立鹤群。

作为发展崛起的大国,其建筑市场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大有万里建筑疆土争风流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仅1979年至1995年15年间住宅建筑面积就达127亿m2,其总面积相当于22个新加坡或近似一个科威特的国土总面积,再续加到目前的建筑面积,就会更令人吃惊可观。另外,再加又有众多相匹配的建筑院校、设计研究机构和规模宏大的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按理说应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精品的大好机遇时光,也理应相应地具有某种完整的建筑世界话语权的称颂,推崇文本内涵而闻名(名家、名建筑作品、名理论课题)诞生并钦誉世界。但事实上却令人失望,似乎我国目前仍然是建筑世界话语权的少语、失语者,占有一席之地的位置尚没有确立,实在令国人失望和百思不解。对此并非空穴来风,单从国际建协(UIA)的几届大会这个世界建筑论坛最高平台,就是对中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做了很准确的折射和映象。

通过1999年北京国际建协(UIA)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交流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既没世界认同的优秀建筑作品,也没有出现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建筑师”。会上有的建筑师还批评“中国正走向一个误区……盲目地追求现代、追求形式……”没有“把精神融入建筑中”。并批评“北京的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抄袭西方盒子或建筑的结果,太缺乏自己的东西”②“其要害是走最省力的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的美丽外壳的捷径,没有植根本土将民族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为一体,产生出有民族之魂的作品……。”③从一个侧面映像出我国缺损了的建筑世界话语语境基础的支持。

事隔六年于2005年在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国际建协(UIA)第22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权仍然没有改善。大会邀请了领引当代世界潮流的著名建筑师28人做主题发言,并将2005年国际建协(UIA)最高奖――UIA金奖授予日本建筑师安滕忠雄。这样截止今年再加过去21年共有8位建筑师获得UIA金奖的殊荣。以上均未见到我们这可称得起当代东方万里建筑疆域上的儿女们。

现代建筑世界话语权的主流基本都属于西方世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有机建筑等等都是出自欧美各国,也是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英、法、美、意是社会科学大理论的主要输出国,社会经典学说主要也是按照这五个强权民族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而形成理念、学派、流派、风格的理论思想体系。不难看出,表面上具有普世性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实质上带有先发现代化民族国家的强权性质。也很自然容易形成欧美中心主义的话语霸权倾向。④建筑学术领域的建筑世界话语也是以欧美中心为主导地位,他们同样也会自然形成建筑“话语霸权”倾向。我们的任务不是疏远欧美等先进发展国家的建筑话语主导地位,而是积极吸取、学习其先进科学文化内涵,补充自我的不足,力争积极对话交流,变他者为自我。并认真地进行异国建筑世界话语理论的解读、悟读(甚至是误读),结合我国具体建筑实践建立自己的建筑世界话语体系方式。

如何建立自己的世界建筑话语权地位问题,已摆在我国建筑理论学术界面前,应通过自己的长期奋斗,以开放的视角总结出符合国情又有利国际接轨的理论,甚至是科学假说和中国的建筑之'道';应“走出最省力地搬运西方司空见惯美丽外壳的捷径”模式,创造出具有新的民族时代精神的鼎峰之品;应积极地开辟、搭建建筑评论通道与评台,活跃繁荣建筑评论,提倡不同层次参与的广泛性、常态化,做到不同形势理论类型紧密结合。④做到不唯名、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对建筑作品进行品头评足的评价、批评,推出佳作、精品、经典鼎峰之品。贬弱欺世骗众、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败笔媚俗之作。同时也应将‘民主政治’原则引入建筑评论学术领域,允许学派、流派、风格的不同审美价值取向各领千秋,也允许对某些建筑工程项目、作品的不同看法、评价,像对北京国家大剧院及中央电视台新楼的争论。对于前者有的认为是严重地破坏了长安大街建筑风格、景观的和谐,有的则认为这是难得的新突破,为北京增添了光彩;对于中央电视台新楼建筑方案有的认为这是新北京建筑国际接轨的前卫标志,反之有的认为其方案如工厂丢弃的加工件图像显得粗、重、笨、拙,看不到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之处,其复杂结构难题势必靠超预算资金支撑,在经济上也得不偿失。综合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建筑世界话语仍处在被动的话语阶段,与建筑业发展规模宏大的世界地位极不相称,其建筑世界话语地位也仍处于复读、解读、模仿、迁移西方建筑图像的状态,还没有自己建筑思想者的建树理论、作品、成果出世,也缺少形成蕴含具有开拓性、首创性、输出性的规范、启迪、支持建筑关联领域发展的建筑世界话语宏观战略规划措施,距离主动建筑世界话语,占有世界建筑话语主动权,当需漫长时日。

附 注:

全文阅读

关于《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教学的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贺州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乡村建筑与景观设计教学团队(编号:hzxytd201309)摘要:《中外建筑鉴赏》教学在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作为理论课程,往往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设计;建筑鉴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外建筑鉴赏》课程是环境设计本科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建筑艺术鉴赏与剖析能力。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往往受到学生冷遇。文章通过对《中外建筑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从而实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与进步。

1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中外建筑鉴赏》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通过对各世界著名建筑实例分析与鉴赏,从中汲取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精华,增强学生建筑艺术鉴赏能力,开阔设计思维、提高专业修养等,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鉴赏》是安排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的专业理论课,但由于入学之初专业方向划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倾向于强调实际动手的专业实践课,而专业理论课往往受到忽视。在此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对课程相关各方面做出调整,达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有:第一,学生普遍认为理论课知识对实际设计能力提高不大,以后很少有机会从事建筑方面工作,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建筑相关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前就会提出“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很多理论课都是没有意义。”等问题,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这门课程在环艺设计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教学内容多而广。《中外建筑鉴赏》课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及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建筑流派等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安排里,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还是学生的接受程度来说,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文史类基础知识较弱。而建筑蕴含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记载着关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学生很难在短短几十节课中体会建筑艺术所带来的魅力。面对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成为任课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3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更应通过不断地创新教育模式来顺应时代的需求。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拓宽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开展:

全文阅读

国际化乃建筑文化的复兴

呼唤建筑文化的复兴在业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如何复兴,确是必须讨论并从实践上予以关注的。这里有一个该如何寻找复兴内容的问题,中国的建筑文化之复兴究竟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力。现在被媒体炒得火热的是“大国崛起”,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的建筑师能为世界建筑界提供了哪些新思想及创造力。即不能光读“圣贤书”,光学诸子百家,还要分析并借鉴西方人的经验。

2007年6月23日是北京第五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在和路今铧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文选》的编后记中说“为什么我们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来一次热情的讴歌呢?奥运会虽然主要是在一个城市举行,但它代表并动员的绝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国家;它所展示绝不仅仅是中国的文明,更要代表整个世界的文明”。所以借“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建设向世界展现中国奥运场馆设计创作的理念及北京奥运文化是非常适宜的事,本期杂志为此做出新的专刊。新西兰当地时间6月26日中午12:40,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21国代表一致通过了对我国云南“三江并流”的整治方案,并提出将在2008年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再度“验收”,否则,将可能列入“濒危名录”之中,至此我国已有六处“世遗”被亮黄牌,这则事件深刻地反省我们,该怎样对待我们已经“复兴”了的世界遗产。可喜的是6月28日,代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第35项世界遗产。7月1日正直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本刊早于2007年春即与团中央中青国际共同策划主办“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评选活动,以此作为对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的建筑文化纪念活动;此外7月1日是中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先生逝世八周年纪念,它再次提醒人们生关注文化复兴时要以特殊的情感去关注那些建筑界的名家“瑰宝”。近来读了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的《香港赋》惑触颇多,香港得兼中西方交汇之利,实施自由港外贸之制,可喜的香港精神是夹缝生存、自强不息。回溯记忆中的香港,不仅有都市文明的素描,更有维多利亚港湾的光芒:现代的建筑非常现代,而传统的建筑非常传统,这里有中国银行大厦及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新十大建筑,更有香港太平山上的云霄阁及诸多保留着内地建筑风格的飞檐和窗棂。

进入7月更不应忘记的是北京申奥成功6周年及备战奥运的研讨,尤其不可忘记那属于时代悲壮的”七七事变”的联想。今天在“七七事变”七十周年之际再驻足宛平城下的抗日雕塑园,会唤回记忆、忠魂不朽的现实感。作为对国际化建筑文化复兴的思考,要充分认识日本对中国武力的侵略,更要反思迄今不止的文化“占领”,以唤起国人永恒的警世精神。

全文阅读

芝加哥的建筑

芝加哥一向是美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号称“美国的超级市场”,拥有许多全美乃至世界“第一”:世界上最大的股票期权交易所、粮食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全美最大的铁路和公路枢纽、会展中心、期货交易所……所有这些,会让不少人认为它只是一个热闹喧嚣的大都市,并没有令人期待的风景。实际上,芝加哥不仅是一个工业城市,也是一个旅游城市,东倚浩瀚宁静的密歇根湖,又有巨大的城市公园和壮丽的博物馆,既充满现代气息,又保存着传统色彩,在工业化的现代建筑中依然保持着审美上的艺术追求,就是这个城市的最大特点。

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是这个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传说失火原因有很多,如据说是一头牛踢翻了油灯所致。由于芝加哥的风特别大,加上当时许多建筑都是木质材料,这场大火蔓延得非常快,很短的时间里,芝加哥市中心笼罩在冲天的大火之中,市中心基本上全部被烧毁。凶猛的火势让救火队员完全没有办法,最后只有放弃,撤离燃烧区域。两天后,这场大火自行熄灭了。大火烧毁了1万7千多幢建筑,包括歌剧院、市政厅等,9万多人无家可归,几百人葬身火海,芝加哥1/3的财富化为灰烬。

然而,这个城市很快在大火后重生。无数的捐赈款从四面八方涌来,无数的人开始重建这个城市。大火后的22年,芝加哥举办了世界博览会,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城市。这次大火后的重建,成就了一批著名的现代建筑师,历史上称他们是“芝加哥流派”的建筑师。他们开始用钢架结构建造摩天大楼。他们放弃哥特式或者纯古典式的建筑风格,开始追求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追求建筑的垂直高度;有些建筑师则采用在现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古典的因素,并使古典风格和现代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称之为“新古典主义”。他们的这种努力开创了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先河,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建筑风格。芝加哥成为美国高楼大厦崛起最早、数量最多、风格最新的城市,高层建筑设计从此形成了一个闻名于世的“芝加哥流派”。今天,世界上许多建筑设计者都慕名而来,探访这座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之都,这也许是芝加哥大火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芝加哥的建筑主要分成两种风格。前一种称为新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从1885年到1935年高速发展时期的建筑。这些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开创了现代建筑的先河,广泛采用了钢架结构和高层建筑,但是在建筑物的装饰上继承了许多古典建筑的风格,在建筑物的顶上广泛采用哥特式、钟楼式或者人像式的装饰风格。这些建筑物庄重沉稳,具有各自不同的装饰风格,融入历史的气息,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另外一类建筑是从1950年之后修建的,这些建筑完全是现代建筑,没有古典元素的风格,基本上是笔直的立方体结构。这一类建筑形成了所谓的“第二次芝加哥建筑风格”。1963年,一位大胆的建筑师法日勒・克汗采用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来修建这里的摩天大楼,他的这种建筑形式被称为框架式。它不仅减少了原有建筑的承重梁,扩大了使用面积,而且使建筑物的外墙可以全部敞开,使建筑的透光面积大幅度增加。采用这种建筑方法的建筑物有些通体采用深色玻璃墙的外形,就像一面闪闪发光的镜片;有些建筑物采用钢条的编织结构,就像一座铁塔,高高矗立;还有的建筑采用银白色的铝质材料覆盖,显得像白玉一样耀眼。这种立方体形式的建筑从这里开始出现,影响了整个世界建筑的潮流。20世纪80、90年代之后的一些建筑物,更具有了后现代的建筑风格:有一幢双子大厦的外形酷似玉米棒;还有一幢大厦的外形,模糊了传统的立方体结构,而变成了流线型的螺旋结构。芝加哥的建筑让人惊叹,这里是现代建筑博物馆!它们在芝加哥河的两岸延伸,在密歇根大道上舒展,层层叠叠,让人目不暇接。从未见过一个城市被如此精巧地设计成这样一个建筑的博览园。

芝加哥论坛报大厦

1922年《芝加哥论坛报》想要修建一座新的总部办公大楼,于是面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并且开出5万美元的奖金,目标是要设计出“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吸引眼球的建筑”。两名来自纽约的建筑师夺得了这项奖金,他们是约翰・豪威尔和雷蒙・胡德。胡德后来还设计了著名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他们采用了新哥特风格的摩天大楼,在论坛报大厦的顶部设计出了一个精美的哥特式的花冠,牢牢锁住了大家的视线。这座大厦在1925年建成,高141米,精美的建筑风格和吸引眼球的哥特式花冠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美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设计者还受到当时流行的装饰艺术(Art Deco)的影响,在大厦底部的墙上嵌入各种从世界各地采集到的历史建筑碎片:如希腊万神殿的石块、罗马斗兽场的石块、埃及金字塔的残片、巴黎圣母院的一块方砖、伦敦塔的一块石头、美国白宫的垫脚石,还有一块石头来自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及一块中国河南洛阳寺庙里搬来的武士方砖。墙上一共嵌入了136块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历史遗迹的碎片。而且,这些历史碎片还正在被嵌入中,新近被嵌入的是倒塌的柏林墙的碎片和刚被炸毁的纽约世贸中心的一块钢铁碎片。还有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在这里展出,由于美国宇航局对于所有的月球石拥有全部的所有权,因此这块石头无法嵌入墙体,只有在这里的礼品店里展出。这座大厦被设计成一个历史的活动展览馆,历史的著名碎片慢慢被嵌入其中,它本身也就承载了独特的历史价值和分量。

箭牌大厦

论坛报大厦的对面是另外一幢风格独特的大厦,这是世界著名的口香糖制造商雷格里公司的总部所在地。这个公司生产的“箭牌”口香糖和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可乐一样,几乎成了美国商业文化的标志。箭牌大厦的建设时间和竣工时间几乎与论坛报大厦同期。它采用双塔的形式,分成高矮不同的南楼和北楼,南楼有30层,130米高,北楼21层,南楼的顶上有一个面向四方的座钟,两楼中间在14层的地方用一座天桥连接,整个风格采用了教堂风格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风格。建筑的表面采用亮光釉质材料,整个建筑在阳光之下,呈现口香糖的那种乳白色。站在对面的广场上,望着中间的天桥,人们禁不住会惊叹这种建筑艺术令人震撼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这种视觉的冲击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够体会。

全文阅读

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综述

摘要: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老城区内遗存的大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涉及建筑、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在传统建筑特色、盐商建筑特色和建筑砖雕装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相对滞后,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进步的空间,部分观点仍存在着深入研究的可能性。

关键词: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综述

中图分类号:J59;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3—0101—08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2 500年的历史。其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自然风景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经济繁荣。扬州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亦居显赫地位,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园林、扬州漆器、扬州雕版、扬州美食等等,精彩纷呈。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扬州的传统民居建筑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存扬州传统民居建筑大多位于扬州老城区内。老城从明清时期遗存至今,面积5.09平方公里,城内400多条老街古巷纵横交错,50余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绝大多数保存良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陈从周教授在《扬州园林》一书中这样评价扬州传统建筑:“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因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民居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追求和艺术审美趣味,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和某一地域的特色。对扬州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研究,对扬州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文脉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扬州老城区保护和更新工作的进行,对传统民间建筑特征的研究,则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继陈从周教授的研究之后,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扬州传统民间建筑进行了考察研究,成果包括文史专著、学术论文、科普读物,等等。本文对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研究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及主要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明确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