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民族音乐论文

世界民族音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各具特色的,其在中国音乐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推动着中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前进。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我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加强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在文化方面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交流,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是独居特色的,带有中国传统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情,其被看作是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融入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不仅丰富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形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地位和作用

一、引言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音乐文化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文化层面的交流也在日益加深,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深受世界音乐文化尤其是欧美音乐的影响,其对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国发展现状的分析

实施和开展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当今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其在提升学生专业音乐素养及音乐发展多样性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国一些院校及有识之士在推动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国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需求。一些音乐素养较高的专家或者学者就世界其他的音乐文化展开了介绍,并组织翻译了一些经典的音乐歌曲和类型,这些音乐极大推动了我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和层次性,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非常有用的,对中国音乐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借鉴作用。然而,我们在传递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与我国本土音乐发展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音乐,有些少数民族的音乐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世界音乐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音乐教育中,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尤其是欧洲音乐文化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我国传统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则仅仅是起辅助作用。换句话说,我们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是非常少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被纳入音乐基本课程的内容是少之又少的。毫无疑问,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缺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是不利的,也影响着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缺失,这是需要我们认识到并积极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及其研究现状的介绍

(一)少数民族音乐内涵的概括

全文阅读

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应时之作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曾几何时,由于中国对外的封闭与隔阂,在近代的音乐史上曾留下不少西方人对中国音乐的误读乃至文化歧视的记忆,如在柏辽兹、利玛窦等西方人眼里的中国音乐竟然是“刺耳、喧闹、作呕、乱作一团”的代名词。这些误解的形成无不是因为“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盛行和中国音乐缺乏与他民族的交流与沟通所造成。同样,在近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之初,中国人始闻外民族音乐时除了觉得“繁音促节、礁杀无序”之外也是几无它感。回顾这些并不久远的记忆,不禁令我们反思甚多。

即使是时至当代,若论及对世界音乐的了解,我们除了欧洲的创作音乐以外也是可谓知之甚少,如在课程设置上表现为用《欧洲音乐史》替代《外国音乐史》,造成用西欧古典音乐概全世界音乐的历史性偏差,把学生的视野搞得很窄,对欧洲古典音乐以外的音乐几乎一无所知。随着人们音乐文化视野的日益扩大,发现越来越多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正展示着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文化,还是美国的爵士、布鲁斯,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在新世纪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世界各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曾一再提到:“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①

近年来,对世界民族音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也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各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音乐的固步自封,一致在音乐教育中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如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中就特别包括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也已被多元文化所取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分别采取了相应的举措来贯彻执行这一现代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教育部在新世纪伊始最新颁布的《国家音乐课程标准》中,也将“理解、尊重多元文化,树立多元文化观”作为“新课标”中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加以强调。虽然对世界民族音乐的学习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它尚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目前专门从事这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能够完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也寥寥无几。其中,教材的缺乏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此形势下,2004年10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由王耀华、王州编著的《世界民族音乐》,也正如作者在书中“后记”所写:“为了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已成为必然。顺应这一发展趋向,我们编写了这一教材。”②该书作为以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了全国17所高师音乐院系通力合作推出的“新世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教材系列”中的一部,集中体现了这一集体项目以“适应《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初衷。

这本按教材体例编写的著作也是王耀华先生在“世界民族音乐”这一研究领域里多年辛勤耕耘,继他六年前《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一书之后的后续研究成果。从篇幅来看,全书洋洋四十万言只保留了《概论》少量的文字,而三分之二强的篇幅是重新充实的内容,与原《概论》的主要区别是更多着力于具体的各个地区、国家的传统音乐题材形式、乐器及其音乐的介绍,并增加了大量的“曲目赏析”,试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体会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传统音乐特色,进而从理性上做简要总结。

全书的体例安排科学得当,条理清晰。分为绪论、主体正文与附录三大部分,与《概论》相比略有调整:将原《概论》中的第一章的全部内容或删、或并入绪论中,而更显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绪论中首先对“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问题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和阐述。其中包括相关概念的界定、世界民族的数量、地理分布、经济类型、人种构成、语言系属、,以及作为文化脉络中的音乐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上层建筑等意识形态的关系,还有对世界音乐文化区划分的理论依据的阐释。绪论中,作者还提出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而后进一步特别说明由于篇幅的限制,也为了更便于理解各民族音乐的固有特征,本书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的“民族音乐”是以狭义的“民族音乐”(即各民族的传统音乐)为主。

全书主体部分的结构依据作者对世界民族音乐按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黑人非洲、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等九个音乐文化区的划分而分为九大章。每一章又分为三个部分(三节),第一节是“概述”,对所介绍的文化区的地理、历史、民族、哲学、宗教、语言等整体情况作总览式的扫描,使读者对该文化区首先有了一个全面、概括性的印象,这种理论的先行则非常有利于对随后介入的具体音乐形态的感知与认识。

全文阅读

民族高校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的思考

摘要:本文章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分析在民族高校的音乐教学中,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开设的优势、必要性及其意义。

关键词:民族高校;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57-02

《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以“尊重多元文化、拓展音乐的国际视野、提倡音乐文化认同”为主旨,介绍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增强对各民族音乐的了解。因而,加强这门学科的研究、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一、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在我国的开设现状

“世界民族音乐”在中国是一门新兴课程,在尊重多元音乐文化、拓展音乐的国际视野的理念指导下,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在我国已经开设多年。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的中央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新疆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有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目前,国内关于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层面,涉及课程的构建[1];世界民族音乐教学对于教师教育的影响[2];世界民族音乐在高校公共音乐课中的意义[3];而对于民族高校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研究,目前仅有王宝龙分析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在新疆艺术学院的影响和价值,但是并未将此升华到民族高校的层次。[4]

二、目前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各音乐教学单位开设的课程均以欧洲音乐为主。以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为例,该学院现开设的专业理论课有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外名作赏析、曲式与和声技术理论课程等;专业技术课有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视唱练耳、曲式分析、和声课程等,这样的课程设置,基本建立在“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基础上,学生所获得音乐知识基本以欧洲音乐为主。虽有些课程介绍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但实际上学生们还是以西方的文化观和音乐感来理解其他音乐的。这就不利于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无疑是音乐教育的缺憾!因此,将多元的音乐元素渗透进民族高校音乐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强化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全文阅读

世界民族音乐全球共享

9月2日至5日,以“研究世界民族音乐、共享全球音乐资源”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此次由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办的学术研讨会,共汇集了来自中央、上海、中国、武汉、福建师范大学、台湾以及美国和非洲等100多名学者,对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传播、世界民族音乐与音乐教育等相关的论题,进行了紧锣密鼓的研讨。

壮大队伍 开拓视野

1996年9月,以“世界民族音乐与中国”为主题的第一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在老音乐家吕骥和学会主席陈自明“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了解世界”的倡导下,将全国各大院校的学者以及国外的部分专家40余人,汇聚旗下,提交论文30余篇。9年后的今天,参加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会的人数已经翻了一倍,参会人数多达112人,60余人提交论文并做了大会发言。陈自明教授欣喜地说道:“我们原本定于两年之后举办第二届研讨会,尽管由于各种原因等待了9年,但第二届研讨会无论从规模到研讨的议题及其学术水准,均有很大的拓展和提高。而且这一届研讨会的主题也更加明确,研究的地域也有所拓宽。我们不但邀请到了美国和来自非洲的的音乐学家,还邀请到了其他学科领域的音乐家、理论家,如作曲家金湘、理论家童忠良、赵宋光教授等,他们不但参会而且还发表了相当有学术份量的论文。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世界民族音乐对于我国多元化音乐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重新审视“世界音乐”

本次研讨会上,多数与会者围绕“打破中心、着眼全球”中心议题各抒己见。

音乐理论家赵宋光教授就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五个问题,提出: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成果,要有全球的眼界,特别要注意突破欧洲中心主义和华夏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要关注对边缘文化的研究。同时,他还指出,文化学的研究要有文化的整合性和系统性,要突破十二平均律为中心的观念,对自然存在的音律的多样性,要进行科学的考察与研究。台湾学者赵琴博士在题为《我的“世界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从全球化的音乐新趋势探“世界音乐”教学与传播》一文中指出:“世界音乐”知识已是必需品,应该打破传统概念的音乐教育实践,让学生能知道眼前“世界”之外的“大世界”意识,有共享世界音乐的概念。“全球视野”的文化现象已是21世纪音乐教育的趋势,面临音乐价值观念和音乐教育的转折点,培养国民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陈铭道在对中国音乐学院的“世界民间音乐”教学的情况介绍中也提出:“要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学习,我们必须创造出一种使学生能够认同人类各种种族都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教育哲学。这种哲学的精神内涵是:存在着各种互不相同却又同样卓越的文化。尽管有识之士早就提出音乐教育要有乡土内容,要着眼于世界,但是中国中小学的课程表却一直没有对世界音乐教育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出任何反映。不仅如此,中国的学校反而成了顽固坚守欧洲音乐和欧洲传统观念的阵地。”

为了充分展示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魅力,此届研讨会还专题性地安排了世界民族音乐表演专场,将印度音乐与舞蹈、非洲音乐、拉丁舞、蒙古的呼麦等艺术形式,近距离地展现在与会者的面前。表演者与与会者的问答式交流,将理论与表演实践融为一体。

全文阅读

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元音乐文化”的国家。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56个民族在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音乐财富:但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地位还值得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多元;世界民族音乐

所谓“民族音乐”,广义的说法是“各民族的音乐,是在民族或者一定的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有并被继续传承的音乐总体”:狭义的说法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的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从狭义的说法的角度可理解为中国民族音乐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但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则不然。

“多元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由多种独立的、不互相依存的实体构成的,跟一元论相对的。世界民族音乐是由多元构成的,多元的世界民族音乐是指文化多元的音乐。“文化多元”是相对世界多民族、多文化彼此尊重和谐共存的概念,所以,“文化多元的音乐”是在世界音乐体系中各个民族或国家的音乐都能够受到同等尊重和喜爱的共存共荣的状态,就像世界文化需要多元构成一样,世界音乐也需要多元构成。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在多元的世界音乐体系中,每个国家或民族都希望自己的音乐能够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受到同等尊重和被其他国家或民族喜爱。但是这种希望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期望的和展现给世界的往往只局限于本土的原生态传统音乐,而与之并列展现给世界的西方艺术音乐,本土原生态音乐原处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压根不是为了到世界音乐大家庭中去展示,而是有着生产、生活和信仰、宗教的功利性目的:西方艺术音乐从民族音乐中脱胎而出以后,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展示给人欣赏,当两者并列展示时,民族音乐就处在一个十分不公平的位置。所以,多元的世界音乐体系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各民族、国家的本土原生态传统音乐,亦即民族音乐;一个是作曲家个人创作的各民族或国家的艺术音乐。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概况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56个民族在古往今来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音乐财富。我国的民族音乐。包括以时期分属的传统音乐与现代新音乐两大部分。现代音乐,一般来说,是指“五四”时期以来的专业性音乐艺术。诸如各种体裁、题材与形式的声乐曲、器乐曲,包括大合唱、交响乐、歌剧、音乐剧等等。传统音乐,大体是指“五四”以前的音乐艺术。

中国的众多民族中,除汉族之外,已确认的少数民族共55个。据1990年中国大陆人口统计。在全国12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广大的边疆地区,如、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等民族自治区(这五个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总和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1和黑龙江、吉林、四川、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有许多属于跨界(境)民族,即同一民族的人分别定居于不同国家境内,分属不同国籍。分属不同的族群,由于中国人民的定居地域之广所带来的中国民族音乐的辐射面积是很广的。

全文阅读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在音乐教学上的拓展和延伸,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围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目前国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完善措施进行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多元文化 本土音乐 世界音乐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09-01

引言

在音乐领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概念成为热门议题。世界音乐教育已开始把眼光转向全球,传统的“欧洲音乐中心论”已不再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大势。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国家对多元文化理念的倡导说明,音乐学科建设必须要重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思想必须得以树立、深化。

1.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具有必要性

1.1世界音乐具有多样性。音乐是文明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美术、建筑、民族风俗等共同组建了绚丽多彩的世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有音乐的踪迹,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音乐种类和音乐体系。不同的音乐种类只有特色不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所有的音乐都体现了它背后的社会背景,对构建世界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西方音乐,尤其是欧洲音乐并不是评判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音乐优劣高低的标准。音乐文明多样性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和民主平等的观点,积极吸取民族音乐的养分,保护发扬本民族音乐;同时以开阔的眼界尊重、认同各地区的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2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已经逐渐融入世界大家庭中,我们的脚步必须走在世界前沿,我们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文化、政治、经济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文化受政治、经济决定,同时又对政治、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开阔的世界文化格局和西方文化入侵,推行音乐教育改革、树立文化多样性理念、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我们要立足本土,保护音乐文化生态环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力争把我们的民族音乐捧向世界舞台;另一方面,要站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角度,尊重认同各种音乐体系,积极吸取世界上一切优秀音乐,开拓我们的音乐视野,密切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联系。

全文阅读

音乐教育中的多元化教育观念

摘要:伴随着国家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一门新的课程――《世界民族音乐》已经在全国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全国开展。新课程开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教育者对新课程内容、教育思维等方面的一系列思考。笔者试图通过本文,去谈一谈关于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过程中音乐教育思维的调整问题、进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暂时存在的困难及对《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暂时存在的困难问题的解决等几个方面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教育思维

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中明确指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提倡“宽口径”“应用型”应当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型、创新型的多面手。为此,课题组成员对高师音乐教育开设的课程做出了调整,其中,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来讲,一门展新的课程――《世界民族音乐》脱颖而出。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切身教学体会,就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过程中暂时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案,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开设《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过程中音乐教育思维的调整

1.《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开设前的音乐教育思维

从前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从课程的设置来看,基本以中国、西方(德、奥系统)的传统音乐为主线,个别学校根据办学条件适当将其它部分国家的音乐加入进去。各所高等师范院校对于除了中国、西方以外其它国家的音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基本以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德奥系统音乐双线条式音乐教育思维为主导。

2.《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开设后音乐教育思维的变化

《世界民族音乐》的参考教材是由王耀华、王州先生编著的。这门课程以民族音乐学为基础,从世界上存在的各民族入手,按照世界民族的地理分布为讲授线索,对德奥系统音乐及中国传统音乐以外的世界各民族音乐分别进行介绍。为了更好地了解与掌握世界各民族的音乐形式,参考教材中还增加了世界民族音乐欣赏内容。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整体教育思维应该做出调整――从原有的双线条式教学思维过渡到多元化音乐教育思维,即不仅仅向学生介绍欧洲德奥系统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其它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音乐现象也都应该成为音乐教学中介绍对象。

全文阅读

中美“世界音乐”教育漫谈

摘要:本文首先从教育体系和音乐商业两个角度对“世界音乐”进行初步界定,在强化中美世界音乐教育差异的同时,对中美世界音乐教育生成与发展的历史和社会语境进行比照,并进一步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的教学策略和世界音乐教学中的参与式教学法。

关键词:世界音乐;多元文化主义;参与式教学法

近年来,“世界音乐”一词频繁出现处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音乐唱片、网络媒体等各种不同的领域之中,但这一概念的内涵究竟有多深,外延到底有多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笔者首先将“世界音乐”的概念作一初步的界定。

一、“世界音乐”的概念

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世界音乐”是一个极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概念,该词与它的英文“world music”一样,是个复合名词,由“世界”和“音乐”两个单词组成。其中,“世界”具有地理范围的意义,从字面上来看意味着包括了世界上所有的音乐文化事项(特别是非西方的音乐文化传统)。而“音乐”也是一个包容性的概念,它可以涉及西方与非西方、城市与乡村、古典与民间、现代与传统、宗教与世俗、经典与通俗、严肃与娱乐等不同范畴和类型,以及相关的行为和活动的音乐。以此推理,“世界音乐”似乎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无所不有的音乐文化集合体。包括了人类音乐活动的所有方面。但是如果过于泛化“世界音乐”的概念,显然是无利于相关研究以及教学活动的。对这一概念的清晰界定毫无疑问要从历史发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深究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方式。

笔者认为,“世界音乐”这一概念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涵:其一,在教学与科研的领域中,“世界音乐”主要是作为一种教育课程体系而存在。它以非西方艺术音乐传统的世界诸民族音乐为教学内容,以多元文化主义为教育的基本策略,以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为学科基础,以“参与式”教学为特色教学方法,是一门迎合时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课程。其二,在音乐商业的领域中,“世界音乐”是音乐的唱片和影像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与欧洲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新世纪音乐等种类型的音乐并驾齐驱,共同组成了唱片工业中丰富多彩的消费品,满足了各类消费人群的需要。

笔者认为,将“世界音乐”进行清晰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世界音乐教育与国际的世界音乐教育相接轨,理清“世界音乐”与民族音乐学之间的关系,分清大学课程体系中的“世界音乐”与音乐产业中的“世界音乐”类别究竟有何区别。也才能进一步地理解世界音乐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意义,以期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世界音乐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二、中、美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全文阅读

加强对话交流合作唱响世界民族音乐

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共同协办的“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于2007年9月22日至2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办。本次大会的主题为“世界多元文化音乐与教育研究”,来自海内外一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代表们就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研究、世界民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与世界民族音乐资料建设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教授致欢迎辞。宋校长认为,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发展,世界民族音乐以其多样化形态、深厚的文化根源、原生态的音乐特色,日益受到众多音乐学研究者、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音乐界的热点问题。研究世界民族音乐对形成文化的全球视野、培养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观念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是中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体现。相信本届年会的召开将在此基础上促进世界民族音乐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的交流、传播与教育。

一、世界民族音乐教育研究

世界民族音乐教育是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论题。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理念,中小学校的音乐课程中也相应地增加了世界民族音乐方面的内容。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也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这为世界民族音乐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无疑是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并对我国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如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教授在《努力工作,加快步伐,让祖国大地盛开世界民族音乐舞蹈的鲜花》报告中指出,自2005年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第二届年会以来,经过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世界民族音乐这一学科在中国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育方面,现在许多师范大学(学院)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专业已将世界民族音乐定为必修课程,有些院校中也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公选课,国内的一些高等院校还举办了世界民族音乐的学术讲座和活动。其次是大众传媒方面,传媒和音乐界开始注意到世界上多元的音乐文化。再次是视听资料方面的日趋增加。但世界音乐在教材、视听资料、人才培养、音乐界和社会对世界民族音乐学科的认识、学科的基础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明瑛结合自己四十五年的世界民族音乐舞蹈的学习过程认为,世界民族音乐舞蹈的学习不但可以增加对世界音乐的了解,还可以加强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由此,她介绍了正在筹办的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阶段的专门从事世界民族音乐学习的“北京国际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情况。

杭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杜亚雄做了《世界音乐教学应与母语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报告,指出母语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没有母语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便没有中心。而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欧洲音乐为圆心所画的直径不等的同心圆,连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也必须围绕着这个圆心才能进行。当前欧洲的音乐语言是中国学生的音乐母语,中国学生也只能站在欧洲音乐的立场上来认识和审视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世界音乐和母语音乐结合的原因有三个:一是中国音乐教育应以母语为中心;二是中国音乐是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三是中国音乐分三个音乐体系,学习中国音乐对理解其他国家、民族音乐有很大帮助。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分别采用了中国、欧洲和波斯一阿拉伯三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学生若能掌握这三个体系的音乐特征,便会更容易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世界音乐教学与母语音乐教育的两项具体的措施,一是使中国传统音乐和世界音乐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有所呼应和衔接;二是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世界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中指出,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可分为三种内容不同的教学体系:一是以专题性内容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主要是以代表性音乐体裁、音乐要素、音乐与文化、国家和地区性专题为基础的世界民族音乐的介绍;二是以音乐文化区的划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三是以音乐本身的特点来划分的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教学体系。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体系的选择也不相同,中小学的教学可以以专题性内容为基础,高校的世界民族音乐选修课应以地区性、乐种为基础,高师可以采用音乐文化区专题比较合适。同时要加强对音乐体系的研究,可以把世界民族音乐体系划分为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南岛一日本音乐体系、印度音乐体系、非洲黑人音乐体系、玛雅印第安人音乐体系、大洋洲音乐体系、新兴民族音乐体系等。音乐文化、音乐体系可以按照音乐律制、音阶和调式、旋法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全文阅读

浅论多元文化中的民族音乐教育

[摘要]当前,多元音乐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普通音乐教育观念的国际潮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音乐教育的实际现状,吸取一切外来音乐教育思想,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潮流同步的教育体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这一国际音乐教育潮流,探讨发展我国现代民族音乐教育应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关键词]多元文化 世界文化的交流 民族音乐 现代音乐教育观

走进二十世纪的音乐画廊,我们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画卷: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以其顽强的艺术本质,保持着自身的丰富多彩,勾勒出东方和西方的互补框架,呈示了世界各民族音乐的共存,表现出“古老”与“现代”并举:“高雅”与“通俗”竞相争辉:“传统”与“革新”鼎立相助的共时性,使音乐文化的多元依存局面已成为不争的现实。作为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其相互间的开放、交流与文化寻根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同时也使自己能够认识到外部世界对本文化的需要,从而起到促进本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作用。

多元文化,是指多种文化的同时存在,他们的存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多元音乐文化则是指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音乐文化思潮是针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人类原有音乐文化之间狭隘的目光,同时也增强了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粘合力和动力。面对多元文化,我们的学习与吸收,不仅要重视文化的来源,还应该学习音乐手段的运用方法以及音乐背后的原则。如:可以从西方古典音乐中学习线性节奏;从印度的塔拉乐曲或非洲的杰姆比音乐中学习循环节奏;从土耳其民间音乐中学习无规则节奏等。我们只有采用这种灵活的学习态度,才能理解以使用乐音为主的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多样性,理解音乐文化的特殊性,知道音乐行为的普遍性,掌握双重视角的方法,客观记述和分析音乐,从而领悟到各不相同的音乐美的尺度。作为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只有在全面了解世界各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把中国音乐放在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才真正明确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特点和位置,才能真正的去挖掘、保护和发展本民族音乐。如果不了解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是很难与各国进行深入的音乐文化的双向交流的,因为人类文化的多元状态,造成了各国音乐文化既具有相异之处及自身的价值,同时又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各民族之间只有通过不断的双向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才能达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世界需要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同样需要了解世界民族文化。学习和交流中,一定要注意立足本民族,不失自我的去学习和领受。

一、民族音乐教育现状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深厚、悠久音乐文化史的国度。但是自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受到西方音乐很大的冲击,面对声势威猛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自我,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某种特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而学堂乐歌是直接从西方引进的群众歌咏运动,和我国的传统音乐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2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留学生的进出,欧洲音乐教育体系逐渐移植我国,并迅速得以充实和完善:大教室取代了小私塾,西洋曲调、中国歌词的学堂乐歌,取代了口传心授、师徒帮带的本土音乐,音乐的政治功能成为首要的问题,削弱了音乐艺术本身的审美功能及它自身的文化传承。中国音乐教育几经波折,最后在越来越多的被西洋技法武装起来留学生的影响和传播下,从教师,教法,教材统统“洋为中用”。加之我国对外籍教师的引进,进一步导致我国学校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忽视,对民族音乐形成了事实上的排斥。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在逐渐消亡,这一点逐渐被很多教育家都意识到了。为了挽救传统音乐文化,北京市教委创编了一套乡土教材,里面介绍了流传在京津地区的京剧、京韵大鼓、单弦、天津时调,可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无法胜任而搁浅。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再看看我们的专业音乐教育,按说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是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阵地,但是民族音乐理论课只开设了《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两门课,且课时少的可怜。作为教材,全国尚没有统编的,加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可用作教材的音响资料又严重匮乏,目前民族音乐发展状况可谓喜忧参半,整体上呈现衰弱趋势。广大青年学生喜欢通俗音乐,民族音乐缺乏广泛听众群体;各种媒体及出版业宣传的大多是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的市场范围窄小;一些地方戏曲、说唱面临失传的危险;全国中小城市都掀起了“钢琴热”,而对我国具有几千年演奏历史的传统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笙等学的人却很少。

二、现状思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就是音乐文化中的“母语”。不论你走到那里,对祖国音乐艺术的亲近感情是决不会改变,正如张明敏在《我的中国心》里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任何文化首先是属于民族的,如同一个人一样;任何人都属于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无不在其身上打上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证”。在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传统的继承是一种基本成分。假如离开有形的国土。传统便成为人们的民族身份特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里,一个不了解自己民族音乐的人会被认为缺乏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现代的中国音乐教育是在欧洲音乐教育体系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育模式,青少年对中国音乐的母语知之甚少。传统音乐在自身文化内部如得不到系统的传递,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必将面临断裂的危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