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

世界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方历史决定论研究

摘要: 本文试介绍西方史学史上出现的几种历史决定论,并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给予简单解析。

关键词: 历史决定论;唯物史观;辩证的决定论

决定论,在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关于事物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理论。学术界根据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的不同回答,把历史决定论分为四大类: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机械论的历史决定论及唯物史观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是把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物来决定。这种观点表面上看神或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缘由,实际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自身的因果性和规律,因而从本质上说属于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西欧中世纪时的圣・奥古斯丁,他在《上帝之城》中将上帝引入历史,把世界分为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认为整个历史就是一部这两个世界的斗争史,同时也是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史,它必然要按照上帝预定的目标前行①。

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却否认历史运动的客观实在性。它把精神性的东西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历史过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力。例如维科把人的“常识”或“共同理性”视为历史前进的终极原因;康德把造物主赋予人的天性中诸如傲慢、贪婪、自私、妒嫉等恶的一面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人类是通过这些恶的天性走向理性和进步的②。而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人的精神力量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它(理性或精神)是自己的本性的判断,同时它又是一种自己回到自己、自己实现自己、自己创造自己,在本身潜伏的东西的一种活动。依照这个抽象的定义,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他潜伏在自己本身精神的表现。”③黑格尔以所谓“绝对精神”作为一切变化的主体和轴心,因而真正现实的物质世界和历史主体,成了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转化环节和工具。因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又具有神秘色彩和宿命论倾向。

机械决定论是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简单地把物理学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这种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拉普拉斯精灵”说。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假定存在着一个“拉普拉斯精灵”,它可以在一个力学公式中,根据宇宙此刻的状态去推知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在近代机械决定论观点支配下,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荷兰的斯宾诺莎把承认偶然性视为认识的无知,法国的拉梅特利提出“人是机器”,霍尔巴赫用人体内分子的机械运动来说明历史事件的发生等等。近代唯物主义决定论与科学结盟,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把一切视为必然的,否定偶然性,把所有的联系都归结为必然的因果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多样性。这样,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绝对化,势必要导致宿命论,与宗教的神学目的论殊途同归;另一方面,用机械的原因解释一切,这就意味着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等同和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从而否定了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否定了社会历史规律的特殊性,因而无法揭示社会生活的特殊本质和发展规律,陷入谬误和唯心史观。

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它以现代概率论的发展为基础,认为并不存在严格的普遍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决定论和必然性。在广大的领域,现象只是具有一种倾向性或概率性,只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决定论。这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相关,反映出普遍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本质上看,它是承认偶然性与必然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决定论。因而机械决定论和统计决定论的结合为后来的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开了先河。

那么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究竟包不包含“决定论”呢?且看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

全文阅读

高职机械专业开设“中国机械史”的必要性

摘 要:通过机械史的学习,让机械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发明及辉煌成就,同时了解中国机械发展的曲折历程。使机械专业学员明确历史赋予的职责、承担振兴中华的重任。

关键词:机械史;社会发展;爱国主义;学习热情

作者简介:林志平(1955-),男,山东沂南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与加工;章轶鸣(1972-),男,安徽太湖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4-02

一、中国机械史与历史发展简述

在我国“机”和“械”二字有着不同的含意,有时分开使用,则“机”为机关之意;“械”为器械之意,如《新唐书・李密传》有“以机发石,为攻城之械”之句。在《韩非子・卷十五・难二》中又有“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多”的记述。至于二字何时合二为一尚无定论。但不管如何机械一词都有“用力少而致功多”的作用。因此,任何满足这一条件的工具都是“机械”。

根据这一论说,我国古人类在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器和木棒进行的狩猎与采集等劳动都是古人类使用最简单的机械器具在生产、生活。为此也揭开了中国机械史发展的序幕。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开采石料,生产工具的种类也较多。后期出现了原始织机和制陶用转轮,工具的改进明显加快了生产力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

大约从四千多年前直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古代机械经历了一个由迅速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再趋于缓慢的演变过程。迅速发展阶段铜和铁相继得到广泛应用,用金属制作了高效工具和机械的重要零件。机械的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到繁、制作技术由粗到精、机械加工方法日趋完善。运输用车拉,耕地用畜力,提升重物和灌溉用了辘轳、滑轮和绞车,打仗用了弩箭和战车,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到了成熟阶段。大约是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冶炼、铸造及锻造水平都已很高,尤其是冶铁技术发展很快,创造了迭铸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时的一些机械上出现了复杂的齿轮传动,还有绳带和链条传动。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以及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都是当时的科技成果。可见当时冷热加工的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还有农业上出现了连续提水的翻车、精选粮食的风车和手摇纺车等。到宋元时中国的古代机械发展到又一个高潮,尤其是天文仪器方面,出现了莲花漏法、水运仪象台、水银浑仪、巨型浑仪、五轮砂漏和简仪等众多发明。苏颂的水运仪象台中已先于世界各国应用了擒纵装置;郭守敬的简仪应用了滚动支承。火药开始用于实践,出现了火炮、喷射火箭等武器。至明代以来的几百年间,由于封建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阶段除兵器和造船方面有较为可观的进展,与机械相关的方面几乎没有出现过有价值的重大发明。这一阶段也称缓慢前进阶段。

全文阅读

对车辆工程发展的分析

摘 要:车辆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领域,侧重于理论,对土地,包括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和工程车辆的移动设备的设计和技术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车辆工程的发展史进行分析来让大家更加详细的了解车辆工程的历史以及现状。

关键词: 车辆;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不仅影响了车辆的运输行业和汽车行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对农业和国家的防御装备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车辆工程范围从原来的力学,机械设计,材料,流体力学和化学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和控制技术,这不仅是相互渗透,也进一步与医学结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包括多重的高科技和工程技术领域。

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在许多研究机械工程史著作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机械工程史、近代机械工程史、现代机械工程史。

机械始于工具。公元前3000年以前(史前期),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就已使用这类工具。公元前3500年后不久,苏美尔人已有了带轮的车。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钻和制陶器用的转台。弓形钻由燧石钻头、钻杆、窝座和弓弦等组成,用来钻孔、扩孔和取火。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的早期,开始将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用于农业。约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叙利亚在公元前1200年制造了磨谷子用的手磨。

公元前600~公元400年的古罗马称为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广泛使用的还有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石轮磨。这是机械和机器方面的一个进展。约在同时,古罗马也发展了驴拉磨和类似的石轮磨。

表是1500年前开始制造的。重要的改进是用螺旋弹簧代替重物以产生动力,此外还加了棘轮机构。机械式钟表创造的成功,不仅为现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动了精密零件的制造技术。机械式钟表后来又得到全面改进,如单摆式时钟取代了原来的天平式时钟。1676年英国为格林威治天文台制作了摆长不同的两种精密时钟。怀表采用双金属条,解决了平衡轮的温度补偿问题。

全文阅读

张衡科技成就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摘 要:张衡在地震学、天文学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张衡;科技成就;地动仪;浑天学说;木圣

世界文化名人、“科圣”张衡是我国汉代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他对世界地震学、天文学及机械制造方面的卓著业绩彪炳千秋。他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 地动仪:地震测量的先驱

公元132年,张衡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和力学的惯性原理,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据范晔《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公元138年,陇西(今甘肃省东南部)发生了地震,张衡的地动仪准确测出了距京师洛阳一千多里的地震。自此开始,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台测量地震的科学仪器。它揭开了地震科学的新纪元。它表明,人类在同地震作斗争的历史上,中国天才学者张衡写下了最光辉的一页。正是在张衡奠定的坚实基础上,当代地震科学家才得以成功预报多次地震。[1]

1976年英国《金融时报》载文称:“地震预报的第一次实际应用是中国人进行的。因为早在公元130多年就出现了中国张衡地动仪――现代地动仪的先驱。”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4章“地震学”中指出:“地震仪的鼻祖出在中国,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这是张衡卓越的贡献。关于张衡,不少现代的西文地震学家,如米尔恩、西伯格、贝尔拉格等,都曾坦率地承认张衡在这一方面的巨大功绩。”1703年,欧洲人德・拉・奥特弗耶根据振动时水银从盘中溢出的原理制成现代地震仪。其制作原理和制造工艺,尚没有张衡地动仪先进。1751年,英国学者比纳试制成一架垂直摆的地震仪,其制作原理和张衡地动仪类似,但当时还不能投入实际观察。至1879年,英国人埃文才制造成有实际效用的地震仪。1889年,德国学者伯希维茨用设在波茨坦的地震仪,第一次记录到日本发生的地震,比张衡地动仪成功验震晚了1750多年。1906年,德国人维歇尔研制一台地震仪,它和张衡地动仪尽管外型有差异,但其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基本一致,都是应用处于不稳平衡的倒立摆结构和相对运动的原理,同为机械传力方式。不难看出,当年维歇尔在研制该仪器时,在设计思路上可能受了张衡地动仪的启迪,然而却比张衡晚了1700多年。[2]

2 天文学:浑天学说和浑天仪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写下了天文学著作《灵宪》。该书从哲学和科学的高度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和结构,解释了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他指出,天地万物及其变化并不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因此具有无神论的性质。张衡明确提出宇宙无限的科学概念,他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即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张衡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了日月食形成的原因。

全文阅读

日本动画电影中的“蒸汽朋克”幻想

[摘 要] 日本动画电影中以“蒸汽朋克”式幻想手段终极探索的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人类未来的社会走向等一系列主题,正是“蒸汽朋克”始终关注的主题,与“蒸汽朋克”创造一个不同于现实的“平行宇宙”初衷也正好契合。日本动画电影里大量的“蒸汽朋克”式的幻想机械和故事背景怀旧的特征,是想借此营造一个在工业科学的基础上,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比现实更加简单的幻想世界,带给观众美好愉悦的享受。这也正是日本动画电影迥异于世界上其他地区动画电影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 动画;“蒸汽朋克”;幻想

所谓的“蒸汽朋克”(Steampunk)是“蒸汽”(Steam)和“朋克”(Punk)的合成词,原指另类故事的一种特定类型,常指幻想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科技得到夸张发展的小说、电影和漫画。“蒸汽朋克”源自“赛博朋克”(Cyberpunk)的代表人物威廉•福特•吉勃逊(William Ford Gibson)在1911年曾和另一名“赛博朋克”大师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合写的一本关于平行历史的科幻小说《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这是至今最权威的“蒸汽朋克”小说。Cyberpunk多描述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后的人类未来社会,多弥漫黑暗悲观的乌托邦色彩。Steampunk同样关注科学技术的影响,不过将故事依赖的技术背景移至一百多年前。“蒸汽朋克”多以19世纪或更早的科学技术为本,掺杂神秘社团或阴谋理论之类的元素,安排由蒸汽引擎和齿轮发条组成的庞大机械装置。结构外露,功能至上的威猛武器,成为“蒸汽朋克”最明显的视觉特征。

19世纪西方世界,产业革命刚刚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发明不久的蒸汽机缠身的强劲动力,支撑着红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人类的近代史由此发端。掌握新科技的发明家被视为改变人类命运的超人,对社会动荡中无所适从的普通人来说,这又是个茫然的时代。科技第一次显现了超人的力量,也同时成了电影人构架对现实隐喻的绝佳题材。

19世纪前,日本一直受到来自中国的亚洲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明治维新后期整个日本社会被西方的先进技术所震撼。善于改变和学习的日本转而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先在19世纪引入日本的就是西方的蒸汽文明,这成为当代日本人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为后来日本文化怀旧的“蒸汽朋克”情节打下基础。当“蒸汽朋克”文化在西方再度兴起之时,日本动画和漫画领域大量借用这一元素,已成为当代“蒸汽朋克”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日本动画的第一位大师手冢治虫就在1947年以“蒸汽朋克”风格的漫画《新金银岛》开创自己的事业,他的名作《失落的世界》《铁臂阿童木》和《大都会》也是风格类似的作品。从手冢治虫开始,日本动画常使用混合欧洲与日本的历史搭建故事背景。不少影片借助“蒸汽朋克”手法以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为基础展开“蒸汽朋克”的机械幻想,以至于对于日本动画来说,机械设定几乎成为每部动画影片必备的工作职位,多由插图或工业设计的专门人才担任,这在其他国家动画业中非常罕见,如今已成为日本动画风格独具的魅力所在。

现今日本动画界的两位大师宫崎骏和大友克洋的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和《蒸汽男孩》都深具“蒸汽朋克”风格。宫崎骏对欧洲的痴迷是众所周知的,曾多次专赴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以获取影片背景的灵感。他对飞行器的爱好,也让“蒸汽朋克”风格的飞行器首次出现在动画作品《风之谷》中。随后1986年的《天空之城》宫崎骏一人兼任了原作、监督、脚本和角色设定四项重任,使得这部纯粹的宫崎骏理念的作品更是将“蒸汽朋克”式的幻想发扬光大。《天空之城》中小男孩醉心于机械,具有超强威力的机械巨人、高架铁轨上的旧式火车、黑漆漆的矿洞以及古老的飞艇等都是“蒸汽朋克”故事的经典桥段。宫崎骏把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幻想,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改造成关于人与科技的宏大史诗。

与宫崎骏相比,大友克洋自一出道就以机械设定而闻名,更是忠实于“蒸汽朋克”风格的动画导演。大友克洋是日本第一代动画电影总监、导演,也被誉为电影感最强的日本漫画家。早在1982年的长篇漫画《阿基拉》、1983年的短篇漫画《童梦》两部作品中均以机械设计闻名。《童梦》获第四届日本SF大奖。以前,这个奖只会颁给科幻小说家,大友克洋成了首位获此殊荣的漫画家。此后的大多数作品:《阿基拉》动画版、《老人Z》、《回忆三部曲》之《大炮之街》《大都会》《蒸汽少年》等影片,无一不以大友克洋独特的“蒸汽朋克”的机械幻想为主题。大友克洋的动画带着那种“颠覆人类文明”的悲观情节。在其作品的风格特点上,他追求细节真实,在画工上的投入不遗余力,其动画的背景和活动主体虽然写实,却刻意制造粗砺、荒诞、诡异的效果,体现着后现代社会的环境畸变,与宫奇峻表现的乌托邦、追求工整秀丽的写实画风全然不同。

全文阅读

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局限性的评析

摘 要: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将以近代机械力学为中心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用机械力学的规律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形成了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把物质的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的位置移动,把一切质的区别都归结为量的差异。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角度看,这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及不彻底性。

关键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力学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近代自然哲学家以近代机械力学为基础,与唯物主义相结合,概括和总结自然观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自然观。它是历史上相继的自然观状态的一种形态或一种阶段。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与哲学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从15世纪到18世纪,工场手工业替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技术逐渐改进,自然科学逐步冲破宗教神学观念的束缚,其中力学发展最快,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各方面。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伽利略将试验方法和数学演绎方法相结合应用于物理学领域,使机械论自然观表现出了“自然的数学化,质还原为量,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上帝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特征。牛顿统一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他认为物体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惯性是其本质属性,运动需要借靠外力,宇宙是一个依照某一运动规律被设计出来的机械装置。之后近代的自然科学都以力的概念和机械运动的规律去研究自然科学的其他现象。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法国的笛卡尔奠定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他认为世界的运动都是按照力学的定律来运动的,并用这种机械的观点去解释一切物质运动,包括宇宙中星体的运动、复杂多变的人体运动,甚至是生命有机体的动物生理运动。这种物质的运动并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可以为事物所主导的运动,而是无生命的运动。他认为世界被严格区分为形体世界和精神世界两个部分,它们都有上帝这一个共同的来源;伴随着这种区分,他同时也将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与人文同自然哲学和科学进行了分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批判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西方近现代的自然科学、哲学、宗教等各个领域均受到来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影响,然而仍然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对其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批判,对其扬弃后发展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全文阅读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20世纪后半叶影响力最为巨大的社会文化思潮,其对世界平面设计的影响亦是不可磨灭的。本文从意识形态方面系统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79-01

一、哲学思想转向

(一)世界观的嬗变

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即为世界观。后现代主义反驳并否定了现代性的机械论宇宙观。这种古老陈旧的宇宙观把世界比喻成一个大机器,其中每个“零件”的运作都根据其最初的设定执行,这些设定是有迹可循、可以预见并精确设定的。在这样的世界中,每一个“零件”都遵循特定的轨迹准确运行,偶然性就好比机械故障,是不在常规内的。

然而,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战后的社会发展证明,以这种观点去看待自然和社会的时候,许多现象已经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与此同时,各种各样平衡的、有序的、规则的、线性的、稳定的、渐进的规律被打破,各式各样不平衡的、无序的、不规则的、非线性的、不稳定的现象冲击着人们的眼球。而作为这一时代典型的新生代力量――后现代主义,则对这一切应对自如,它们反对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死板的逻辑、公式、原理等规律来衡量世界,而主张多元的、以承认区别性为前提的兼容并包,支持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

这样的世界观奠定了后现代主义的平面设计富有活力、形式多样的、多元化,而又以人为本等的设计理念。

全文阅读

从机械论到生命论:教师专业化的哲学转向

摘 要:

教师专业化存在机械论与生命论两种哲学。前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存在的外治过程,是教师专业素质目标化、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系统化与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化的过程;后者则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自治过程,是一个创造绵延、历史绵延与关系绵延的过程。从生命论的视角,机械论的教师专业化存在抑制创造,放弃历史,割裂关系等问题;生命论倡导“专业自治”的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形式是释放以激扬创造,冥想以沉淀经验,联结以融入世界。

关键词:机械论;生命论;教师专业化;精神自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5014005

一、机械论及其教师专业化

机械论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直接成型于近代以来的现实主义与实证主义。它是一种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秩序,建构人类合目的性的行动。它坚持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1](P235)。机械论中的教师专业化,建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秩序与规律之上,建构相应的专业素质目标、知识技能与评价标准体系,并以此系统地作用于教师,完成其专业化。所以,教师专业化仅仅是机械论的产物,是一个外在于主体的机械运动过程。

全文阅读

试析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

摘 要: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说明“实践一元论”的过程中提出了“绝对历史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物质观、客观、人、哲学四个方面解读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的内涵和实质。

关键词: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体现

中图分类号:B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027-02

一、引言

在20世纪初期,随着马克思、恩科斯的相继过世,以唯意志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康德主义和实证主义为代表的哲学派别不断加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反对理性和科学,反对唯物主义是辩证法唯意志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的局限所在,所以他们很难站住脚。与此同时,实证主义和新康德主义则打着主张理性、拥护科学旗号,吹响了反“形而上学”的号角,私下里却一直拥护实证主义者和新康德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达尔文主义”,攻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过时”、“陈旧”了,否定辩证法,这一时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有伯恩斯坦、考茨基。同期,意大利著名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受到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迫害,身陷囹圄。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时间里,他身心倍受摧残。但也是这样一个契机,让他可以静下来认真思索社会主义的革命问题和策略。在狱中,他仔细阅读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经过自己的独创性思考写下了《狱中札记》这本至今对世界有着深刻影响的著作。在这本书中,葛兰西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集中体现在这本书中。他把马克思主义精辟的概括为绝对历史主义。葛兰西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哲学,这也是他发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体现。同时,他提出“实践哲学是绝对的‘历史主义’的论断,思想的绝对世俗化和此岸性,一种历史的绝对人道主义”。葛兰西充分地认识到唯意志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或是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是错误的。唯意志主义、新黑格尔主义依据的是人的情感意志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以此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因素。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的依据是“物质的自然进化”或“卑污的经济利益”,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因素;两者路线不同,而目标一致。

葛兰西指出应该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著作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人类的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完成改造世界任务,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且通过人类的各种组织的行动,改造世界的任务才能实现。所以,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意义。实践离不开实践的主体,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与人或人类历史必然相关。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践又与历史紧密联系,所以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为“绝对历史主义”,那么,绝对的历史主义的内涵体现和实质是如何体现的呢?对此国内学者的态度不一。本文中,笔者就物质观、客观、人和哲学等四个范畴,对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和研讨,以揭示绝对历史主义原则和实质。

二、物质观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并且他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根据“绝对历史主义”,它“不应被理解为自然科学所获得的意义,也不应被理解为人们在各种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中所发现的意义。组成物质本身的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力学的等特性应被考虑,但只有当它们成为生产‘经济因素’的时候才能被考虑”[1]。这个问题理解可以借助恩格斯的论言来阐明――“世界的物质性都是通过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艰苦的发展过程来证明的”。物质属于历史范畴已经在自然科学领域被证明,反映了人的本质。“可以说在实验活动中发现了典型的现实统一的过程。这是人和自然辩证结合的模式,是第一件历史工作。通过它,人们运用技术手段认识、统治自然,从而开始与自然发生关系。”[2]同样,在哲学领域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物质反映了人的本质。显然,离开人去谈论物质或是离开物质去谈人都是毫无意义的。

全文阅读

国外建筑的多元化解析

日本建筑流派的多元化梳理多元意味着不同流派的共存,作为建筑文化的传播者,建筑师在建筑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日本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背景下,结合日本传统的禅文化、自然观,通过模仿—融合—创新,使日本现代建筑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为了清楚地理解和辨析日本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局面,下面以建筑师和建筑思想为线索,对日本现代建筑的主要流派进行了如下归纳和梳理(表1)。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位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和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演变也很丰富多彩,表中所列仅为建筑师主要创作时期的思想。日本现代建筑的多元化解析日本有与众不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日本学者界屋太一认为:“日本善于学习和改造外来技术的特点是带有历史性的,无论任何时代,日本往往后来居上”。日本通过吸收西方现代建筑文化,从模仿为主,逐渐过渡到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最后走向创新,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衍生出历史主义模式、自然主义的回归、机械主义情结、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再生四种主要建筑流派。历史主义模式通过挖掘东西方的建筑历史思想,找到其与现代建筑的契合点。这种历史主义模式不仅来源于对日本传统建筑的重新发掘与解读,而且也来源于对西方传统建筑的重构,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矶崎新在世界文脉中寻找可供使用的视觉语言,筑波中心引用西欧建筑样式,他超越了现代建筑运动的冷漠,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把目光转向世界,形成了建筑设计的多样风格。而黑川纪章则是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他的国立文乐剧场引用了日本传统建筑的样式,通过体现地方特色来表达文化共生的重要性。

当日本处于经济腾飞、人口增多、城市扩展的状态时,出现了对建筑传统文化、地方性等自然观的向往。日本建筑师将这种自然观融入现代建筑中,用以指导建筑的设计与构建,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主义风格。例如,象设计集团对现代日本的消费经济论和高度系统化的产业社会持反对态度,致力于发展民俗世界、生态世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他们的建筑均体现出建筑与自然、与场所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伊东丰雄设计的长野县取访湖博物馆赤彦纪念馆是建筑与环境同化的流动体建筑的典型。机械主义情结日本民族在近代具有一种机械情结,这在日本的文化作品中多有体现,如宫崎骏的《天空之城》、《风之谷》等作品都表达了对机械的痴迷。对机械的热爱极大推动了日本近现代工业化,而这种情结在建筑上逐渐得到体现。例如,高松伸反对传统的保守和束缚,他的建筑打破现存的条条框框,方舟牙诊所形状怪诞,像一台过于庞大的蒸汽机。渡边诚把机器般的金属造型与计算机技术联系起来,使设计更靠近科学,他的饭田桥地铁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自动生成程序设计并实现的建筑。

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再生这一流派在当今日本建筑界占有重要地位,继承和发展了以包豪斯派和密斯为主流的建筑思想,讲究纯净、均质、抽象,多用素材的原色。初期现代主义的这些主张,吻合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传统建筑所拥有的特质:轻盈、透明、简洁精致的构成、素材感、细部的精美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永恒感在这一派建筑师的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3。例如,安藤运用源于西方的现代建筑语言,用混凝土创造出一种能够隐喻日本文化的空间本质,让人们思索宇宙与自然,用现代手法来表达多元化的、丰富的物质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日本本土气质的现代建筑。面对日本现代主义发展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上四种流派基于不同的思想或世界观,分别从历史、文化、技术、建筑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找出路,形成了日本现代建筑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大江宏曾这样评价当代日本建筑的成就:“我们是运用现代西方的方式及其既定原则来思考和看待日本文化的。透过拮取日本文化的独特一面,并仅就此一面作深入探求,才使我们充分了解它。如果存在有任何文化上的奇特性的话,那就是日本以一种催化吸收的方式来接纳不同的文化,以不同阶层相共存”4。日本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使日本现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建筑的发展还是当代的多元,都始终没有离开日本的传统文化观念。共生思想、禅意空间、机械情结、注重细部、简约而有意蕴、创新而不失传统,赋予日本建筑文化以新的生命。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在现代建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本土建筑文化的回归,关注建筑发展的多元性,这为中国建筑师在开创新时代中国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中如何继承传统带来启示。

作者:赵春梅 张长锐 高谨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