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索建筑美学生态学方法的意义

作者:薛富兴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艾伦•卡尔松(AllenCarlson)的环境美学有一个从自然环境美学到人类环境美学的转变过程,建筑美学既是其人类环境美学研究的具体起点,也是其整个人类环境美学思想的发源地。卡尔松关于人类环境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都在其对建筑的讨论中获得、确立。抓住了卡尔松建筑美学的核心观念,也就抓住了卡尔松人类环境美学思想之根本。本文欲对卡尔松最初的建筑美学思想成果略作介绍与评述,以便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必要基础。

一、对传统建筑观念的反思

卡尔松在其自然美学、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期,即开始了对人类环境的关注,建筑则是此种关注的最初着力点。1986年,卡尔松发表了一篇以建筑美学为主题的论文———《建筑美学再思考》(ReconsideringtheAestheticsofArchitecture),标志着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出现了新兴趣、新领域。更重要者,卡尔松对建筑的初步涉猎即为建筑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新观念。该文之开篇,即对传统建筑观念提出战略性质疑:依传统,建筑美学一直被视为艺术美学之一部分,建筑本身经常被当作一种低级的,然而又在统一的艺术美学中必有其适当位置的艺术。那些用于分析精致艺术或纯艺术的美学观念、理论已被用于分析建筑。因此,建筑美学一直集中关注那些与艺术作品相较而言,可被视为“建筑作品”,并带有那些我们在艺术品中所发现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愉悦特性的独特结构。建筑美学的焦点被集中于孤立、独特的结构,这些结构为建筑师作为艺术家而精心设计和创造。如果它们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艺术品,或者特别地是雕塑之类的东西,这便更好。简言之,建筑美学的重心已被集中于单个的巨型建筑物———艺术家的一种作品①。在此,卡尔松对传统的建筑美学观念提出双重质疑:首先是将建筑视为艺术品的观念,即在艺术范畴下观照和阐释建筑的观念;其次,在此基础上,将建筑美学视为艺术美学分支的观念。依传统,并非所有的建筑物,而是建筑物中极少数经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们精致设计与建筑工人们精心建造后,最终在外形上精致如雕塑的单个建筑物,才会荣幸地成为“建筑作品”,即类似于艺术,具体地,类似于“美的艺术”的建筑,特别是类似于雕塑艺术的建筑,才会引起人们的审美关注。确实,在西方,自从近代“艺术”,特别是“美的艺术”(fineart)观念确立之后,建筑就被列入艺术体系,成为空间艺术的基本形态之一,黑格尔的《美学》即将建筑与绘画、雕刻、音乐和诗歌相并列。此后,整个近现代西方美学,对作为艺术的建筑观念,鲜有存疑者。但是,卡尔松一进入建筑领域,即对此种传统建筑观念提出了深刻怀疑,因为他获得了观照建筑的新视野。传统的作为艺术的建筑观念之下,建筑的一些基本事实被长期遮蔽,人们长期对此视而不见。在此新视野下,卡尔松将它们呈现出来:作为建筑物,它们具有许多功能,因此,它们与人以及使用者的文化内在地相关,作为建筑物,它们亦与其他建筑物相关。它们不只在功能上与那些有相似用途的建筑物相关,并且在结构上相关于那些有着类似设计与构造的建筑物,甚至在物质上和与之相近的建筑物相关。再者,作为建筑,它们被建造于某处,因此它们也就不止与邻近的物理建筑物,也与存在于其间的都市风景和景观密切相关。基于此相互联系之网,抽象的“建筑作品”概念就很难有牢固基础。挑出特殊的“建筑作品”在人们眼里就开始变成一种武断的过程。简言之,一旦我们开始观察和思考建筑,便会意识到:建筑很难与类似于我们所钟情的艺术品观念相适应,那是一种独特、非功能,且通常是指审美欣赏便当对象的观念。①卡尔松在这里揭示了为传统建筑观念———作为艺术的建筑观念所遮蔽的两项基本事实:其一,建筑是被人们用来居住和使用的,是一种“功能性”对象。根据这一最为重要的基本事实,建筑就不应当被视为艺术,特别是旨在超越现实经验物质功利目的的“美的艺术”。如果说雕塑是近代艺术及美的艺术观念的典型代表,那么,建筑恰恰处于其反面。任何一座雕塑作品都只能用于非物质功利性的纯粹观照;但是建筑如房屋、办公楼、桥梁等,则首先是用来服务于人们的物质实用目的。就此事实而言,我们不得不承认:近现代西方美学将建筑列入艺术,实质是对建筑十分严重的方向性误解。其二,建筑物并不同于作为艺术的“建筑作品”,它不是一种孤立的单个存在物,相反,它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它处于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之网”中。在此方面,它再一次处于雕塑的反面。雕塑作品可以独立欣赏,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独立于环境,可以被安置于不同的美术馆或广场欣赏;建筑则不行,建筑是一种环境性对象,一座建筑物一旦与其相关对象、环境及其所使用者相脱离,它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丧其原初功能,也就会失去其作为特定建筑物的本质。如果说,一件从欧洲诞生地被运往美洲博物馆进行展出的雕塑精品仍不失为雕塑杰作的话,一座离开了河流的桥梁,一座不再有宗教崇拜活动的教堂,一栋无人居住的公寓,就会如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被彻底遗弃、荒废了的百年农场一样,成了一片萧瑟惊人的“鬼城”。建筑一旦获得独立,也就失去其灵魂或本质,就不再有引人的审美价值。

二、建筑美学的生态学方法

将建筑从传统的艺术观念中解放出来后,卡尔松要将建筑置于何处?他郑重地向我们提出了欣赏建筑的一种新思路、新视野———“建筑美学的生态学方法”(anecologicalapproachtotheaes-theticsofarchitecture):生态学方法要求我们在最广泛意义上将建筑感知为我们自己自然的人类环境,即感知为我们自己创造的景观、城市风景,以及与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相类似的建筑物和结构。要将功能适应作为欣赏人类自身创造物,及其发展、可持续生存的指导性观念。①卡尔松的“建筑美学的生态学方法”要义有二:首先,将建筑从传统的艺术观念中解放出来后,将建筑在本质上理解为一种环境性的存在,具体地,理解为人类环境中的存在物,理解为人类环境对象,或构成此环境之一部分。如此一来,建筑审美欣赏的观照视野大变:从微观的单个对象欣赏,转变为在特定整体环境背景下欣赏建筑。生态学方法给我们的主要教导是:在人类环境中,如同自然环境,没有任何东西可被孤立而又完善地欣赏。每座建筑,每种城市风景或景观,我们都必须根据存在于建筑物内部,以及该建筑物与其更大环境之间的功能适应关系欣赏,不能做到这一点,便会失去许多审美趣味与价值。②这便是建筑审美欣赏重心的变化。不再是特定建筑物的形式、形状或结构,而是关系,特别是功能性关系成为我们建筑审美欣赏新的重心。在“建筑生态学方法”的新观念之下,卡尔松概括了建筑审美欣赏的三个要点:建筑物与其环境,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物与其居民之间的关系。作为环境性存在的建筑,审美欣赏到底要欣赏什么?就是要欣赏建筑的“功能适应”,即建筑物因各相关要素间的相互适应而使建筑整体具备特定的价值利用功能,欣赏的正是这种因相关适应而实现了其预先设计的特定功能。在其他美学家从建筑中发现了形式美时,卡尔松却从中发现了其实用功能。“功能适应”就是一种功利主义观念,它正处于传统建筑美学以及整个传统美学之反面,它为建筑美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很多情况下,一片景观或城市风景,甚至一处特殊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已自然地生长为一种有机物,它适应了人类的需求、兴趣和关注。于是,它有了一种并不需要有意设计的适应功能,人类的需求铸造了它,因此,要素间的适应便自然发生了。③在这里,由于观照视野发生了由微观而宏观的变化,建筑欣赏的内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所谓“功能适应”,卡尔松在这里所欲强调者,并非建筑师在单个建筑物设计中其预定功能目的的实现,即建筑师作为艺术家,其艺术创造行为———精心设计的特定建筑功能目标的实现。恰恰相反,它指的是一组处于人类环境中,或作为人类环境的建筑物,在其长期的服务人类生活、实现人类生活价值目标的历史过程中,“无意识地”相互适应、配合,最终因相互适应与合作而“自然地”成长为一片为人类生活价值而存在,因而实现了其对于人类的文化功能的人文景观。确实,作为人类生活整体环境或景观而存在的一群建筑物的功能适应效果并非任何一位建筑师在特定时间内有意设计的结果,而是许多建筑物在漫长的历史时段内前后相续、自然磨合的结果。其审美价值也是一种群体效应,而非任何单个建筑物的魅力。由于卡尔松将建筑欣赏的重点确定在欣赏一片建筑物长期磨合、相互适应,“自然的”历史过程上,于是,传统的建筑欣赏之背后主人———作为艺术创造活动的建筑师对单个建筑精品的精心设计,在此便渐渐淡出建筑审美欣赏的视野,作为艺术家的建筑师之艺术创造才能应用、情感表达及其独特的艺术观念等,这些传统建筑欣赏中的决定性因素便都失去其往日的审美价值。代之而起,进入建筑审美欣赏中心地带的,是如自然生态形成过程般的建筑整体适应、功能实现效应。由于这种整体效果显然超越了任何一位建筑师的努力,它是所有相关建筑物前后相续、长期磨合的结果,虽然其中的每座特定建筑物仍然是特定建筑师精心设计的结果,但是,由于我们所关注者是作为环境与景观而存在的建筑集团,而非其中任何一座单个的特定建筑物,所以,在这样的作为环境的审美欣赏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功能适应”是一种“自然”过程,它似乎与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同样“自然”。

那么,卡尔松为何能提出这种关于建筑美学的新观念呢?对任何农业景观而言,这意味着作为功能性景观欣赏之。在一处总体的功能性景观中,人们创造它和为之铸型,是为了实现人类的目的。这种景观典型地经过精心设计,用于实现其必要功能,达到相对重要的目标。①卡尔松在一篇关于农业景观欣赏的文章中就使用了“功能”这一概念。农业景观与建筑不同,它不是典型的人类文化环境,而是处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中间地带。但是,农业景观中,农场各类建筑、设备与其所服务的各种农作物、农田,以及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须相互配合,“功能适应”,在这一点上二者当彼此相同。因此,卡尔松是从农业景观这种不太典型的人文环境中为建筑这种典型的人类环境对象提炼出“功能”这一核心概念。可是,他在农业景观欣赏中使用的“功能”概念又从何而来?我也对自然环境美学感兴趣,认为自然环境美学里有建筑美学可资利用的资源。②我们需首先注意:自然环境由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构成,它有我称之为“功能适应”(func-tionalfit)的特征。每一生态系统自身必须与各种其他系统适应,同样,任一系统内要素间又必须相互适应。③“自然”在卡尔松的建筑美学中并非一个形容词,一个隐喻。卡尔松关于建筑审美欣赏的核心观念———“功能适应”,若对其思想过程追本溯源,实得之于自然领域,而非人文领域;得之于自然环境美学,而非人类环境美学;得之于自然,而非得之于建筑。经卡尔松考察,“功能适应”首先是一种在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中行之有效的自然法则、自然智慧,然后才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建筑审美欣赏的建筑原则与人文理念。卡尔松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道法自然”或“师从自然”的理论命题,但是,这实际上正是其建筑美学核心理念提出的真实逻辑脉络,是他所积极拥护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理解,卡尔松为何将自己关于建筑美学的核心观念———建筑审美欣赏的独特方法命名为“生态学方法”。这意味着:虽然我们可以在建筑创造与审美欣赏中大力提倡“功能适应”观念;但是,若对“功能适应”这一原理做认真的知识根源、现实背景的考察,我们不得不承认:它首先是一种生态法则。大自然生态系统早已据此而产生与维持,这是大自然生态系统得以生生不息之根本秘密。人类环境中的建筑,只不过是在效仿与应用自然智慧、自然原理而已:我在此强调生态因素,仅就如此认识而言:建筑作品并非一种艺术品的类似物,而是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就像组成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那些要素一样。④以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学法则重新阐释作为人文环境对象、人类文化创造成果之建筑,乃卡尔松建筑美学的根本特色、核心秘密。但问题是,卡尔松为何能在建筑美学领域提出这样的新观念,其建筑美学思想为何会如此独具特色呢?我们不应忘记:卡尔松首先是一个自然环境美学家,然后才是一个建筑美学的讨论者,自然美学是卡尔松环境美学的学术起点。卡尔松的环境美学之路可以追溯到10年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此文发表的20世纪80年代,正是卡尔松自然美学及自然环境美学的积极建构期,卡尔松在本时期成功地建构起其独具特色的自然美学及环境美学理论———“科学认知主义”(ScientificCognitivism),对自然对象及环境的思考是其本时期的学术重心。卡尔松首先在自然美学、自然环境美学领域卓有建树,对自然对象与环境有了深入的考察与理解,然后才进入到人文领域,进入到对建筑的关注。这也就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何他一进入建筑美学领域即可有所建树,并用自然智慧、“生态学方法”来解读人类建筑了。

在上述对建筑传统观念的反思中,卡尔松着力指出:不应当把建筑理解为像雕塑那样的孤立存在的单个对象,而应当将建筑放在与其他建筑物、其所存在的整体环境,以及使用这些建筑的人的文化与生活价值相互关联的“网络”中欣赏建筑。他为何能提出这样的反思?我们只要重温一下卡尔松关于自然环境欣赏的某种核心观念就可恍然大悟。先看他对传统自然审美欣赏模式———“景观模式”(LandscapeModel)的反思:这一模式要求我们将环境视为一幅静态画面,这种画面实质上是“两维的”。它要求将环境简化为风景或视角。但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并不是一幅风景,不是画面,不是静态的,也不是两维的。问题在于:这种模式要求我们欣赏环境,并不依环境之本然与特性,而是依据某种自身并非如此,并无此特性的东西来欣赏。①再看他所极力推许的新的自然审美欣赏方法———“环境模式”(EnvironmentalModel):它强调自然是一种环境,它是这样一种我们生存于其中,每天用我们全部的感官体验它,将它视为极平常生活背景的居所。②在讨论自然审美欣赏时,卡尔松极力强调不能把自然当孤立的对象欣赏,而要把它理解为包围着我们,我们正生活于其中的整体环境。以环境观念代替对象观念,以宏观视野取代微观视野,这正是卡尔松在其自然环境美学领域中已经取得的重要成果。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当我们考察其建筑美学时,发现他极力地要把建筑从孤立的艺术作品中解放出来,并将建筑重置于人类生活环境,又用“功能适应”关系解读建筑的核心审美价值,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在此意义上,即强调建筑的环境性存在、建筑欣赏的整体性视野上,我们似乎也可以将卡尔松的“建筑美学的生态学方法”理解为“建筑的环境模式”(EnvironmentalModelforArchitecture)。

全文阅读

浅谈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之比较

摘 要:本文主要浅谈了希腊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异同,从对建筑的态度、布局以及欣赏性等几个角度当中可以看出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古希腊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异同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显现出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的特点。而且经过对外贸易和通商传播,已经影响到周边的国家的建筑风格。

而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的爱琴文明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的最终走向没落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化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地,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特别是希腊建筑的经典代表――希腊柱式。由此可见,希腊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建筑体系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之间的基本态度、基本布局理念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横向分析其二者的异同。

一、二者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不同

古希腊文化视建筑为艺术。希腊建筑是瑰丽多彩的艺术,尤其是希腊的柱式。它是凝聚了希腊人的无限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我们所熟悉的柱式就是源于希腊建筑。希腊的柱式的匠心独运的设计从侧面上反映出了希腊人对人体曲线的完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崇敬,即有表现男性健美及刚强的多利亚柱式;有表现女性柔美细腻,均匀轻巧的爱奥尼亚柱式;以及有用叶子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的更为纤细更富装饰性的科林斯柱式。而希腊的这三种柱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演变出古罗马的另外两个重要的柱式,即混合式与尹特拉土坎式。可见希腊柱式对建筑界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中,建筑物本身是为享用此建筑的人所服务的,而并不是作为艺术来欣赏。在希腊,不仅遍布着古建筑遗迹,而且至今流传着那些艺术大师们妙趣横生的故事――建筑是作为活的历史渗透在西方文化中的。中国的情况却正相反,传统的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而同样地,中国建筑的历史也不是充满着艺术大师人格魅力的历史,浩瀚的典籍记载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典故轶闻,却没有为我们记下几个建筑大师的名字。①

全文阅读

浅析建筑的艺术美

摘 要:通过阐述建筑的本质引申出建筑美的内涵以及建筑美的美学特征、功能、原则等几个方面的一些认识和理解,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

关键词:美学 建筑美 学赏 审美价值

建筑自古便被视为一门高尚的艺术,而美学自产生以来,似乎便与这门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学思想和人类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引起了建筑美学的不断变化。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建筑美学则是研究建筑美的特性及其构成因素和规律。建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与其他各门艺术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存在着。”因此,我们需要把探究建筑的本质作为研究建筑美学的起点。

一、建筑的本质

建筑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所以一切建筑活动都带有人类的目的。建筑是人类目的的产物。最原始的房子解决的是自然矛盾,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是古人对这种矛盾的形象概括。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要解决的矛盾已经渐渐的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如宫殿的建造,以壮丽的形象达到重威的目的,教堂的建造,满足人类与上帝的交流,摩天楼的建造,实现了资本家标榜财富的欲望,所有这些目的的实现,已经不是单纯的房子所能比拟的了。可以看出,建筑目的的核心是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人才是建筑的本质。现在建筑的建造,营造出人的尺度的空间,以满足人的物质或是精神的需求,或者是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或者是强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人的接受活动,没有人生活其间,建筑就好比一个没有演出的舞台,这是毫无意义的。

二、建筑的美学特性

建筑美具有时间性,我们对建筑美的欣赏必然要置于历史长河之中,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对建筑美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及要求;同时建筑美又具有空间性,建筑空间是人化的“四度空间”,它是建筑美的独特魅力所在。建筑美是不能脱离特定时代的,它是一定时代意识形态的显现,必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在建筑上的烙印。密斯先生在《谈建筑》一文中指出“建筑依赖于自己的时代”“它是时代内在结构的结晶”,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时代性,才使建筑的美具有活力。建筑美在属于时代的同时,也是属于地域和民族的。建筑美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概括和升华。因而,建筑美必然是属于时代与民族的,只有把个人的情感思想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乃至全人类的情感表现中,从而在时代情感中抽象出共同的元素。这样创作出来的建筑才更具有魅力。

三、建筑美的欣赏

全文阅读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引入多媒体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采用学科知识互渗互阐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能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鉴赏 多媒体 创新 实践

高中《美术鉴赏》是以美术理论、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文化为主要讲授内容的,和相关技能的介绍,属于理论课。以往的美术鉴赏课的课堂模式单调呆板,很多美术教师感慨,鉴赏课难,难于上青天。自从有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网络收集各种图片、文本、视频录像等资源进行编辑处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引入多媒体的优势分析

(一)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

多媒体技术能为美术课创设理想的视觉条件和环境,能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美的情绪反映,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绘画的艺术语言是指为形象地揭示绘画的内容而使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手法的总和,它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同样丰富多彩,包括形体与结构、透视与空间、明暗与光影、色彩与色调、肌理与质感。所有的精彩与经典都是无法直接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得清楚的,必须通过视觉感官和内心体验来完成鉴赏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这些精彩与经典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欣赏品味绘画的艺术语言。

(二)将听觉艺术引入美术课堂

全文阅读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建筑艺术论文

一、建筑艺术的特点及其教学优势

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是用理性思维对建筑之美做出的高度概括。建筑的艺术性往往来源于设计建造者的灵感与创意。从建筑中寻找美、发现美,对于中等职业学校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比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欣赏更加直观、更为生动。因为建筑作为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能激发学生的认知热情,学生的参与性较强。

二、建筑艺术的独特性

建筑是用结构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它虽然是凝固的,但蕴含着人文思想。在西方,“建筑”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古希腊人称建筑师为“architecton”,意为“创始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原始石器时代的洞穴、巢,到古代文明的宫殿、神庙、陵墓建筑,再到近现代的高楼大厦、大型体育运动场馆、工业建筑,无不是自然的人工化过程。建筑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是自然与人工、个体与社会、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体。

三、基础模块——如何进行建筑欣赏

在对现代建筑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建筑大师所设计建造的精美作品,了解其在具体环境中的位置,在特定历史背景和建筑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揣摩建筑大师对审美理想的追求,让学生充分想象,深层次感知建筑艺术之美。教师要选择具有经典性、代表性的现代建筑,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用艺术的眼光进行比较欣赏,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建筑艺术的审美视野,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手段探索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四、多媒体电影探索式教学

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寻找更加贴近学生、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能带给人们最为直接的信息资讯。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赏析建筑电影,从平面转入三维世界,更好地营造艺术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筑艺术欣赏,分组讨论电影中建筑艺术的特点与功能,合作学习,感受建筑的魅力,从而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影《安东尼奥•高迪》,导演是敕使河原宏。这是一部拍摄于1984年的影片,用亚洲视角审视伊比利亚半岛的风潮,高迪用建筑设计征服世人,默默证明着“艺术无国界”的理念。影片对高迪建筑作品内外都有详细的拍摄,神秘、异域、另类、梦幻般,仿佛唯有童话里才会出现的城堡和房子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影片感受巴塞罗那这座充满“高迪味道”的城市的魅力。电影所呈现的艺术情境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其他的建筑电影还有很多,如《贝聿铭的光影传奇》《建筑大师:赖特》《壶中:日本现代建筑之美》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教学内容的需要放映。

全文阅读

试论姊妹艺术门类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摘要: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应积极寻找音乐与姊妹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对跨学科的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关键词:姊妹艺术门类 价值和作用

人类的学习历史和认知规律告诉我们,综合认知是知识传承的最好和最有效的方式。虽然音乐有自己专业化的教学内容,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来自于对某些音乐课题的研究和创造中。因此,在音乐欣赏课堂上,应积极寻找音乐与姊妹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对跨学科的研究,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体验音乐的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对会大大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一、舞蹈

古人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对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来说,音乐与舞蹈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共同肩负着表现主题内容的使命。正如当代舞蹈家吴晓邦所认为的那样:“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①音乐属于听觉范畴,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凸显主题,有声无形。舞蹈属于视觉范畴,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有形无声。音乐与舞蹈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要求它们必须站在统一的战线,共同战斗。此外,音乐和舞蹈还有很多互通性。如,在节奏上。音乐是靠节奏来构成整体韵律的,舞蹈靠节奏来表现情感的。舞蹈作品中,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不仅能够触动人的心弦,更有助于丰满舞蹈形象;在抒情作用上。音乐与舞蹈都具备长于抒情的特性,这也是它们之所以能够被人们用来表现情感的重要原因。

以乐助舞,以舞现乐,两者相兼相容,更有利于学生体味音乐的真谛。以音乐剧《妈妈咪呀》为例,它的首次演出就打破了伦敦票房记录,伦敦交通更为之瘫痪。截止到2010年该音乐剧已经巡演全球240座城市,从美国拉斯维加斯到汉城东京,创下了一个有一个票房奇迹。笔者认为,《妈妈咪呀》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除了它因为包含了《妈妈咪呀(Mamma Mia)》、《舞蹈皇后(Dancing Queen)》、《胜者为王(The Winner Takes It All)》、《钱、钱、钱(Money, Money, Money)》以及《给我一个机会(Take A Chance on Me)》等22首超级乐团ABBA乐队脍炙人口的经典金曲外,活力四射的舞蹈也是它成功的基石。观看过该剧的人一定深有体会,随着音乐的旋律,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站起来,挥动四肢,随歌而舞。因此,在欣赏这部音乐剧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座位,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来感受音乐。另外,我们可以先把音乐和舞蹈分离开,听音乐就是听音乐,看舞蹈表演就是看舞蹈表演。之后再把音乐和舞蹈结合起来展现给学生,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能够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

二、美术

音乐的某些外部形态和美术有一定的对应性。如,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和曲式与美术作品中的构图;音乐中的旋律与美术中得线条等等。在色彩方面音乐与美术更是有着惊人的对应性。有研究表明,音乐创作的过程就是声音与色彩的发展变化过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艾认为,音乐中的7个高音,与美术作品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紫色,7种颜色有着惊人的对应性。法国作曲家梅西安更是说过:“要理解我的音乐中的音色和声及声音的组合,你就必须热爱色彩,对色彩敏感,懂得音乐和色彩的联系。”由此可见,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座相互融合的桥梁,在这座桥上,你可以聆听音乐的同时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应情应景的水墨画,亦可以在看一幅画的时候耳边荡漾着动人的旋律。

全文阅读

建筑艺术魅力的分析与探寻

【摘 要】建筑艺术魅力是一种综合了社会物质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美感效应,是审美动力系统运动的产物,它所涵括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的。本文通过对建筑艺术魅力的本质、建筑艺术魅力的静态分析、建筑艺术魅力的动态分析、建筑艺术魅力的群体发生和建筑艺术魅力探寻的方法论的阐述,试图分析与探寻建筑作品蕴涵的艺术魅力的一点线索。

【关键词】建筑艺术魅力;本质;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方法论

The Analysis and search of Architectural art Charm

Lou Shi-feng

( Pingdingshan City Planning Bureau Planning Center, Pingdingshan,henna 467000 )

【Abstract】The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is a combination of social and material conten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beauty effect, aesthetic power system is the product of movement; it includes the con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updated changes.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m of architectural art, architecture artistic charm of static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 artistic charm, and artistic charm of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roups in exploring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methodology described in an attempt to explore with the architectural works of art contains the charm Some clues.

【Keywords】architectural art charm; nature; static analysis; dynamic analysis; Methodology

1.前言

全文阅读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中进行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小学生欣赏美术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同时具有随意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还善于联想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 进行美术欣赏的策略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2.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2.3 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有些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我们上一册《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大自然里有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全文阅读

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拓展

【摘要】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及时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对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加强对建筑的鉴赏。从而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

【关键词】教学内容;美术鉴赏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全文阅读

课程教学建筑艺术论文

一、教学理念与思路

从国内、外在基础美术教育中关于建筑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部分进行了粗略比较,从而得到了中外对高中美术课程设置内容方面的分析。在国内普通高中建筑艺术教学的内容是包含在美术鉴赏模块中的,一般包括建筑艺术的特点、分类、中外建筑作品鉴赏以及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等内容。教学方式多为鉴赏形式。在国外一些国家高中美术课程设置各有特点。英国高中美术选修课中有立体制作的内容,德国较注重在游戏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俄罗斯较强调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学前教育,许多城市都设有建筑艺术高中。从国内外的教学状况及以上分析比较,国内较重视鉴赏,国外则较重视实践与操作。在我国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建筑艺术的概念是这样的,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和绘画等视觉艺术类似。梁思成先生从建筑与其它艺术的异同对建筑艺术的概念进行了分析,他提出建筑艺术应当既强调它的艺术性,又不能忽视它从属于经济方面的要求。相比较我国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更强调与其它视觉艺术的相同之处,因此在课本及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的规律及给人的美的感受,而对经济方面的要求及建筑材料和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较少。建筑艺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来看,它是不能脱离实用、工程和经济的问题而独立存在的。而建筑艺术教学不仅要了解建筑艺术的基础知识,感受建筑艺术美的韵律,也需要深入生活,考察并了解社会中的建筑实体,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探究,综合地分析研究建筑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设想与教学实践

在我的建筑艺术课程教学中本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根本目的,并结合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注重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践以及联系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参与欣赏、参与社会实践。1995年,尹少淳教授在《美术及其教育》中提出“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即融合情感、智力、技术创造,四个价值系统于一体,注重它们之间综合效应、群体功能的美术教育综合目的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从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发生的各种关系,了解建筑与相关各学科的逻辑入手,使所学各个学科、相关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建筑属于这个世界,诉说着关于世界的种种”。如果学生有机会通过了解建筑设计前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并且能从设计师的角度考虑问题、研究问题,深入实践,考察实体建筑,让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对美的追求和理想,从而以艺术来净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其实所有的人类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着相同的主题,因为有想要表现某种东西得欲望才可能会有优秀的作品产生。因此在建筑艺术课程的教学中,在社会实践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表现的机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大多数学生很难长久保持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理论多于实践,高中学生的课程设置本身就很紧张、枯燥,如果美术欣赏课依然一味的理论灌输,势必会给学生造成负担,因此如果有机会安排实践,一定是学生欣喜并期盼的。柏拉图曾说:“生活应该当成游戏来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建筑艺术教学当成生活来过。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实实在在的培养实践能力。让学生尝试对所在学校、家庭或城市的某个建筑进行实体研究,一定会受益匪浅。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建筑一课之后,让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城市的古建筑张家口堡(堡子里)古城,体会古建筑风格布局、屋顶形式以及沿角装饰,并且能更深一步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沉稳、大气以及构造的科学严谨,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谓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我国普通高中的美术课程设置与实际课时相差甚远,学校往往为了给高考科目更多的课时而挤掉艺术、体育等科目的课时,而使基本课时不能保证完成,更别说这建筑艺术只是欣赏课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如果在建筑艺术课程中加强社会实践部分没有足够的课时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且在足够的课时前提下,更需要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

三、总结

基于以上情况,作为教师则应该利用现有条件把握好每一堂美术欣赏课,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及节假日的实践与学习来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本身往往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正是由于"欣赏无定法",也给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空间。

作者:桂一芳 单位:河北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