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时间格言

时间格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时间格言作文100字

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

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

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

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奉献,

全文阅读

关于时间格言的感受作文200字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会有的。”这是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用在我妈妈身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的妈妈一名医生,平时工作非常的忙,有时连节假日都不能休息。但是,她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便加倍努力的学习。晚上,吃晚饭,她总要挤出时间来看手术录像,听专家讲座。睡觉之前,她总要听听英语录音磁带才睡觉。

多年来,妈妈就是用这句话来当做自己的座右铭的。我要以妈妈为榜样,把这句话也当做我的座右铭!

全文阅读

卖“格子”妙招实现淘金梦

两年前,英国一个叫亚历克斯・图的小伙子因在自己网站上叫卖“格子”而风靡全球。上海女孩莫小言从中得到启发,将“格子”从虚拟空间“搬”到实体店铺,然后分租出去,一时间成为上海最新颖、最流行的创业方式。在“格主”们实现赚钱的愿望时,莫小言也实现了自己的淘金梦。

1983年,莫小言出生在上海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2006年大学毕业时,她跟其他充满梦想的女孩一样,想尽早穿上漂亮的衣服,用上高档的化妆品,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由于莫小言毕业的学校不是名牌,专业也不紧俏,折腾了一个多月。结果还真应了“毕业就失业”那句话。

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莫小言多少有些沮丧。这时,男友打来安慰的电话,建议她在网上去找找有没有合适的机会。晚上,莫小言漫不经心地在网上浏览着,突然,一则“另类致富”的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2005年8月,一名叫Alex的英国大学生建立了一个名叫“百万首页”的网站,然后将这个网站的首页平均分成1万份,每一份只是一个小格子,他将每个格子以100美元对外出售。买家可以在自己购买的格子中随意放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网站的LOGO、名字、链接等。很快,一万个格子销售一空,Alex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

原来赚钱可以这么容易!自己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建一个中文版的格子网?俗话说,跟风者必死,再说莫小言也不懂这方面的技术。突然,一个新奇的想法在她脑海里浮现了出来:我可以把“小格子”搬到实体店铺中来经营啊!莫小言立即拨通了男友的电话,兴奋地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他。男友有些不明白,莫小言解释道:“现在市面上的店铺,都只是卖自己的东西。如果我租一个门市,将铺面分割成若干个小格子,然后将它们分租给别人,租户再利用这些空格子爱卖什么卖什么,我负责替他们看管、销售。”男友有些迟疑,“想法倒是很新鲜,可这行得通吗?…商场不也是把偌大的空间分割开来出租给每一个摊主吗?只不过我出租的空间小巧罢了,可我的优势在于租金便宜啊。反正我也没找到工作,我觉得这个点子值得一试。”男友觉得莫小言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遂同意了她开格子店的决定。

由于这是一个全新的点子,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一切得靠自己摸索。首先,莫小言对“格子店”进行了定位:它的出租对象应该是跟自己一样有着致富梦想,但因缺乏资金或时间而开不起一个实体店铺的年轻人。受格子大小的限制,销售的产品应以新、奇、特小产品为主,显然,顾客目标应瞄准追逐潮流的白领一族。莫小言越想越觉得可行,于是连原本计划的市场调查这一程序也省去了,直接开始筹款寻找门面。经过考察、对比,莫小言最终在有“都市生活的橱窗”之称的购物大街租下了一个门面。这里的房租虽然较贵,但分摊到每一个格子上实际上并不算贵。

店铺装潢时,为了显得整洁、有序,莫小言将格子的规格统一为40×30×25cm,用透明玻璃割开,看上去小巧别致,三面墙共计320个格子。为了方便“格主”存放货物,在店铺的里屋还特地设计了储物室。与此同时,她马不停蹄地办理开店所需要的各类手续,准备好好在商海博一博!

开业前夕,莫小言在同城BBS上了题为《我的店铺你做主,100元也能做老板》的招租信息:“你是否因缺乏本钱而将创业的梦想搁浅于心底?你是否因缺乏精力而无暇兼顾工作之外的小生意?现有这样一家店铺,它地处最繁华的购物大街,铺面被分割成了许许多多的小格子,根据位置的不同,你每月只需付100―400元租金,即可以在格子里摆放任何小商品让店主替你销售,不需要承担风险,不需要时刻操心,甚至不需要多花时间,自己便可坐收‘渔利’……”

此帖一出,立即在论坛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跟帖称赞:“有创意!……高,实在是高!”……发帖不到一刻钟,便有人打来了电话。对方称,她在购物大街附近的一家日企上班,一直想开一家日本小玩偶专卖店,但高额的房租风险让她一直不敢行动,看到莫小言的帖子后,心中藏匿已久的愿望再次活跃起来,“花300块钱就可以把东西摆进购物大街啊,真划算!我预定一个格子,要最好的位置!”

全文阅读

试分析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与比兴

摘要: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结构严谨,意思完整,情节动人。其具有寓意深刻、音韵铿锵、生动感人、语言流畅、精炼等特点,不仅是藏族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藏族文学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对格言诗进行解读,有利于藏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因此,本文对藏族古典文学中的格言诗与比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藏族;古典文学;格言诗;比兴

格言诗不仅是藏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藏族哲学的一种载体,是藏族历代高僧智慧的结晶。藏族格言诗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例如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社会、教育等,因此给予人们许多的启示。众所周知,藏族文学是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形成的以民族为依托,展现了一个民族多样的生存现象、生活智慧以及生命特质。所以格言诗表达的不仅是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状态,而且由审美情趣向多维角度进行延伸,充分体现出了民族精神,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藏族格言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特征

(一)藏族格言诗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公元七世纪时期,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那个时候的繁荣、国力强盛,赞普从尼泊尔和唐朝引进佛教。但是在佛教传入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还没有形成体系;传统的苯教仍然占据着统治的地位,而这个时期的佛教传播主要是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吐鲁番社会阶级与奴隶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并经过王室几次的佛苯之争,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发展,提高了佛教的地位。到了赤松德赞时期,第一个佛教寺院,桑耶寺成功修建。在赤松德赞之后的赞普也大力扶植佛教,并建立了僧人供给制度。但是赞普的兴佛措施引起了许多贵族不满,导致他们谋害赞普,并开展禁佛运动。此后,朗达玛的两个子嗣云丹和奥松为了争夺王位而开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底层的劳动人民渴望稳定和谐,而各个政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笼络民心,又继续扶持佛教。因此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支派,各个支派的高僧也为了宣扬教法,纷纷著书立说,格言诗因此而产生。

(二)印度和藏族的诗赋传统

藏族格言诗其实都是由佛教各个高僧撰写的诗歌体裁作品,在文学领域中属于写作形式,但是由于是高僧所写,因此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印度佛教时期,就已经有许多诗歌散布在佛经中,例如《佛所行赞》,其对释迦牟尼的一生进行了记叙。除此之外,还有《三身赞》、《八如来赞》、《一百五十赞》、《三宝赞》、《法界赞》、《圣度母赞》等。而藏族的格言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吐鲁番时期,在《贤者喜宴》、《五部遗教》中,都可以看到吐鲁番时期所吟唱的一些诗歌。但是藏族格言诗政治兴盛的是在的后宏时期,关于这点可以从《水树格言》、《萨迦格言》中得以佐证。

全文阅读

略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摘 要: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之中,语言是海德格尔后期思考的重点。他借用荷尔德林的诗作――“词语,口之花朵”――将语言的本质与花朵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作为气息来自于大地,具有命名、敞亮、生成万物的力量。而甲骨文中的“帝”字恰如一朵盛开的花朵,蕴含着创造万物的力量。通过解析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

关键词:海德格尔 语言 花朵 舌头

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此在(人)”操劳着寓世而居,“此在”与世界始终有着“在之中”的结构。语言所揭示的就是以境域(Horizont)方式展示的世界的含义整体。因此,对语言所命名的“世内存在者”的含义,必须将其置于整体的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之中才能得以理解。对语言所表达的人的存在方式,也必须将其放回“自我绽出地生存”(Ex-istenz)所分解出来的含义整体之中。诗歌是最纯粹的语言,在诗歌中,这个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得以纯粹地呈现,使得我们本真地栖居。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能被理解为语言哲学,而要放回“此在”的生存之中。相对于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age)与“言语”(Parole),海德格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Sprache)与“言谈”(Rede)。他认为,语言的存在论基础是“言谈”(Rede)。“话语”(Rede)是海德格尔对古希腊“逻格斯”(Logos)一词的翻译。

相对于“说”,更为本真的是“听”。海德格尔将巴门尼德残篇中的“Logos”理解为“言说”,而在《新约》中,“Logos”就是耶稣基督。对基督的信仰,首先是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独立地认信和拒斥耶稣基督的上帝的选择。从“人意”的角度看,神学也的确属于人聆听上帝的话(神言)的产物。

“沉默”是言谈的另一种本质可能性。为了能够沉默,“此在”必须有话可说。“沉默”这种言谈方式以充分的力量说明了言谈对于“此在”存在的“先天性”。

海德格尔思想的出发点是“存在”与“时间”,要理解他的语言思想就必须先理解他的时间思想。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以时间性所展开的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他一生都在追问时间,他认为真实的时间乃是“曾在者之到达”。这“曾在者之到达”就是指太阳的离去与复归,而太阳的离去又是月亮的到来,日月交替所形成的时间观在他的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这从他将康德的时间观解释为“天时”,将尼采的时间思想归纳为太阳、月亮交替的“永恒轮回”学说,在他对荷尔德林、特拉克尔等人诗歌的解读之中处处可以见出。在作于1966年的《赫拉克利特研讨》一书中,海德格尔和芬克(Eugen Fink)探讨了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永恒的活火”(π?ρ ?ε?ζωον),并指出这“永恒的活火”就是“尺度”,就是“带上前来的东西”(bring-force-to-appearance)。而“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时间“?ν”“?στι”“?σται”(“was”“is”“will be”)就来自于“?ε?ζωον”(常在、永恒)①,因此,“永恒的活火”使得三维的时间成为“四维”时间,而本真的时间就是四维的②。关于“永恒的活火”,笔者认为指的就是太阳。

他的既“显现”又“遮蔽”着的真理观(?ληθεια)也与太阳密不可分。海德格尔实际上继承了西方真理“光”的传统,他所说的“遮蔽”与“显现”不断争执的动态的真理观,实际上就是形象地表达了太阳被浮云所“遮蔽”以及重新“显现”出来的动态的过程。海德格尔后期用“Ereignis”代替了“Sein”作为他思想的主导词语,而“Ereignis”与“φ?σι?、?ληθεια”是同义的,都表达了日月交替所形成的时间观。

全文阅读

从经济原则看俄语格言的变体

摘 要: 经济原则力求用最少的消耗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出现了各种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俄语格言的变体正是以其简洁明了的特点方便而且加强言语交际,研究俄语格言的变体对于掌握俄语格言及灵活运用格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经济原则 俄语格言 变体

一、引言

语言的发展除了与语言自身系统相关外,还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丰富的信息成为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追求。为既完成交际功能,又减少力量消耗,达到信息传递快速、言简意赅的交际要求,经济原则便应运而生。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А.Мартине)在其著作《语音演变的经济原则》中从历时的角度论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他认为语言的革命一般来说是由人们需要交际、表达又追求最小的心智、体力活动之间矛盾产生的,其中人的惰性是一个不变的影响因素(Алпатов,2005:290)。在马丁内之前,俄罗斯学者杜恩・德・库尔德内曾提到过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在早期著作《关于语言学和语言的几个普遍意见》中,他提出了促进语言发展的五个因素:习惯(无意识记忆)、追求节省、无意识忘却、概括和区别(Алпатов,2005:126),其中“追求节省”是经济原则的完善体现。

“追求节省”体现了经济原则,但经济原则并不是越省越好,而是相对的,它要求在不影响传递信息的前提下尽量缩减所使用的言语量,使用简洁、明了、缩略的表达方式,从而节省听说双方的时间,使言语交流变得快捷而流畅,反之则会造成歧义或失误。

受经济原则的影响,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俄语格言的变体正是经济原则的体现。人们在运用俄语格言时往往只取其中一部分或者替换其中的某一部分,既汲取格言中的精华达到运用格言的效果,又结合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俄语格言变体的发展符合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既为人类的言语交际带来了便利,又为语言的丰富作出了贡献。

二、俄语格言的变体

格言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短小精悍,一语中的,不亚于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而且反映人们共识的格言是无可争议的,具有权威性,人们通常会借助格言表达或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人们在借助格言表达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经济原则。В.Г.Костомаров指出,借用格言表意的同时往往会伴有格言形式的变体,他们会被截短、补充或改写(Костомаров,1990:80),这是交际主体的人发挥积极性的重要体现。

全文阅读

方言与居民性格相关性的新猜想

一、《方言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要讲述的是我国目前对方言的研究情况、方言的大致分类、影响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方言与移民史、方言与地方文化、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内容丰富,结论准确。如在文中方言与移民史部分提到的杂居式移民和掺杂型方言中,作者认为移民到新地后与土著杂居,方言中往往会掺杂的土著语言的成分,掺杂程度不等,最常见的是吸收一些词汇。[1]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比如在笔者的家乡吉林,吉林是满族的发源地和故乡,随着汉族人口不断迁移和发展,逐渐与其混居并在语言中吸收了大量满族词汇,虽然满语现今已几近消失,但从东北方言特别是吉林方言中还能找到许多满语影响当地语言的证据,吉林话中有一些特有的词汇,如音读作“畏的罗儿”,意思是“带盖子的能拎的小桶”,音读作“皮儿片儿”,意思是“形容东西摆放较乱,到处都是”。这些都是来自满语的词汇,充分证明了作者杂居式移民和参杂型方言的理论。

在文中作者提到的板块转移式移民和相似型方言中,作者认为移民从祖辈的大本营大规模的转移到与旧地不临近的地区,去开辟一个新天地,他们带来的方言至今与旧地方言相似,仍属同一系统。笔者对此也十分认同,前段时间笔者与朋友聊天,朋友是位于安徽北部的宿州人,本以为徽北与东北相距甚远,在方言方面很难有相似型,但在聊天中朋友说出的一些方言词汇却让笔者感觉很震惊,如“撩撅子”,本意是形容牲口发怒用蹄踢人,后也形容人发怒脾气暴躁,“吭哧瘪肚”,形容人说话不流利,吞吞吐吐。一直以来笔者都认为这些词汇都是东北特有,却没想到在安徽北部的宿州竟也有同样的用法,为求证这些词汇是否只有东北和宿州地区相同,笔者特地询问了徽南、江苏、四川、福建等地的朋友,均没有听过类似词汇,因此笔者认为这很有可能是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板块转移式移民和相似型方言的观点,有可能是东北地区的居民曾有部分整体迁居到宿州,也有可能是宿州居民曾迁到过东北,经过长期与当地融合虽然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却仍然保留一些相似型,虽然笔者搜集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徽北和东北相互迁移的相关记载,但笔者仍然认为这两地一定存在过某些联系。

在文中作者还提到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也很大,特别是其中的行政地理、交通地理和经济地理。笔者在江苏地区感触较深,受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的影响,江苏省方言复杂多样,特别是南通方言,甚至不同的县之间方言也不同。笔者从一位启东的朋友那里了解到,单单是启东方言就分为好多种,最明显的为“坝上”和“坝下”的区分,启东靠海,在沿海边一带居住的居民由于海边地势较低,故被称之为“坝下”人,“坝下”人多以打鱼为生,因此每天都要用船出海,拉纤,喊号子,因此坝下方言较坝上方言相比,语气较重,句式较短,尾音较长,像在喊着说话一样;而坝上方言则相对语气温和,句式较长。

二、关于方言与当地居民性格具有相关性的新猜想

在《方言与中国文化》一文中,除了提到上述笔者举例的两个观点外,文中还提出了方言与当地文化如服饰、习惯、地方戏等具有相关性,以及方言与人文地理如行政地理、交通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关系很大。观点清晰可靠,内容丰富。笔者又查阅其他与方言相关资料,却都鲜有提到方言与自然地理、方言与居民性格有关的猜想。笔者故乡在吉林,因学业迁居到南京,众所周知,在居民性格方面,东北居民以豪放、耿直、慷慨、热情著称,而南方(本文中以南京为代表)居民则以温柔、委婉、精打细算、思维机敏著称,而笔者从东北迁到南京后除气候方面感到差异很大外,最直观的最强烈的差异感受便是两地方言完全不同。因此,笔者很早就开始猜想,方言与当地居民的性格是否存在联系。

语言是行为的反映,性格又影响行为,方言与性格是否相关?

方言与性格具有相关性的观点也不是完全没有被提出过,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方言显一类性格,著名学者季羡林很早就提出过:我相信,一个人方言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的性格来。[2]笔者对此深有认同,笔者家乡在东北,曾经多次到过北京、西安,现生活在南京,从生活中方言应用的细节,总是能感受到这四个地区居民性格的细微差异。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公交车上,车上人很多,很挤,且人都聚在车门口,此时各地的公交车司机会用方言表达让乘客别挤在门口,往后走的意思。

全文阅读

视觉语言在室内陈设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当前艺术美学中视觉语言的运用被越来越多的设计领域所接受,并逐渐被重视起来。而室内陈设教学也越发注重视觉语言的运用。本文以视觉语言为基础,主要探讨室内陈设教学中的色彩搭配和风格搭配,以期为室内陈设设计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关键词:视觉语言;室内陈设教学;设计原则

室内陈设教学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基本理论和知识,了解陈设与室内设计的关系,掌握一定的室内陈设品的选择和规划设计能力,进而创造更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环境。室内陈设设计需要了解视觉语言的理论和实际运用,来实现对室内空间的整合与构造,从而制定符合室内生活应用要求的艺术方案。视觉语言中的色彩元素、形态元素、材质元素、空间等,都影响着室内陈设设计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1 视觉语言基础下室内陈设设计中的色彩搭配

视觉传达中的视觉语言表达,就是通过将视觉基本元素进行一定程式的组合,进而达到一定的艺术美感效果。通常我们所说的视觉语言中的基本视觉元素,就包括物体的空间性状、质感、具体形态、色彩等能够被感官捕捉、具体感知的内容。而在室内陈设设计中,通过对陈设的空间设计,运用物体的各项视觉基本元素的表现,则是当前室内陈设设计中对视觉语言应用的具体方式。

在对视觉语言各视觉基本元素的应用中,色彩搭配的具体实践最为常见。并且色彩搭配也往往是影响室内陈设设计所产生艺术美感的一大关键。[1]以下简单列举了在室内陈设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室内陈设设计色彩搭配方法。

1.1 色调配色法

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常见的配色方式,根据色彩的基本色调来实现色彩的和谐。目前较多的色彩运用一般遵循的色调规则划分为冷暖色调、深浅色调、灰色调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明确并且为大众所接受的色调规则。

全文阅读

家庭语言交际格局的动态研究

双语家庭是双语社会相对稳定的最小运作单位。在这个“最小单位”中,包含了社会双语运作的一般模式和基本规律,所以,家庭双语的研究对社会双语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双语双方言的研究起步较晚,始自20世纪80年代末,其代表性的成果有陈恩泉《双语双方言》系列论文集、李如龙《福建双方言研究》等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偏重于社会双语的接触与渗透、双语政策及地区双语现象的静态描写。90年代,陈章太先生发表《四代同堂的语言生活》(1990),祝畹瑾先生发表《家庭谈话语码转换剖析》(1997),将双语的研究深入到我国的汉语家庭。在家庭共时双语生活的平面上开始涉及双语交际语码的结构形式、双语语码转换等动态的研究。

汉语家庭语言交际目前尚缺少历时的动态研究。横向的观察,家庭语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纵向的观察,家庭语言的格局并不是一个定式,个别家庭成员的变动往往会引起家庭语言交际格局的改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人分别对两个家庭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追踪调查研究。我将两个家庭的语言生活面貌分别按不同时段切割成若干个相对静止的断面,以便对每个断面作静态的观察与分析,再将不同的断面按时间的顺序一个个连接起来以分别显示这两个家庭语言生活历时的变化轨迹。两个家庭所反映的共同轨迹与规律即是本文的结论。

为方便起见,“双言”“双方言”本文一律统称作“双语”;“语言”一词在不同的地方分别指“言语”或“语言”两个概念。所谓的“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实为汉语范畴内的普通话或不同方言,“语种”一词实指不同方言。个人语言习得依排列顺序的先后,标志其熟练程度。调查材料以“时段”标志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每一个阶段。

一 两个家庭语言格局变动的追踪调查

家庭甲(追踪时间:1979年—1999年)

家庭甲先后有5位家庭成员,他们分别是男主人(干部)、女主人(教师)、父亲(商人)、岳母(无职业)、女儿(小学生),在20年的时间里,该家庭语言格局发展变化的情况如下:

第一时段(1979年—1981年)

全文阅读

3~5岁幼儿语言词性与语用风格相关性的研究

【摘要】在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关注到了词性和语用风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了60名3~5岁幼儿的语料并进行编码分析,结合词性和语用风格的总体使用情况,分析性别和年龄因素对词性和语用风格的影响,并对词性和语用风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3~5岁幼儿动词使用频数差异最大,形容词使用频数差异最小;不同性别在词性和语用风格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3岁和5岁幼儿在副词、名词和动词的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岁和4岁幼儿在指代性语言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影响表达性语言的词性是代词和介词,影响指代性语言的词性是名词、形容词和副词。

【关键词】词性;语用风格;表达性语言;指代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44-05

一、问题的提出

词性是“作为划分词类的根据的词的特点”〔1〕,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接词、感叹词等。幼儿的语言运用,是指幼儿在学习和获得语言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2〕语用风格指交流中所体现的不同风格,Nelson(1973)将语用风格区分为表达性语言(expressive language)和指代性语言(referential language)两类。她认为,表达性语言风格的主要表现是:非常明显地、较多地使用有关个人-社会的和功能性的词汇;为了更好地与人交流,而使用一些固定短语或语言。指代性语言风格的主要表现则是:更关注“物质世界(thing world)”,包括关注对事物的命名,用例证的方法讨论事物,或讨论实施者和被实施者之间的关系。〔3〕Nelson认为具有表达性语言风格的幼儿对社会交往更感兴趣,具有指代性语言风格的幼儿则对客观事物更感兴趣。〔4〕

很多研究者认为,在幼儿早期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幼儿所掌握词汇的词性与其语用风格有一定关联。例如,Nelson(1973)提出,具有表达性语言风格的幼儿更多地使用代词和功能性词汇,并使用较丰富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行为和状态。〔5〕Klein(1980)指出,具有指代性语言风格的幼儿的母亲在早期亲子语言交流中可能更多地使用名词。〔6〕Wallace(1997)认为,具有指代性语言风格的幼儿使用名词和名词性结构短语的比率相对较高。〔7〕

已有研究为我们理解词性与语用风格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也给后继的研究者带来启迪。但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这些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性总结,缺乏实证性研究;其二,已有研究均是对英语为母语儿童的研究,而没有关于汉语为母语儿童的研究;其三,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幼儿早期语言发展初期研究,对幼儿语言发展爆发期的3~5岁阶段的研究尚不多见。

为此,本研究试图对3~5岁汉语为母语幼儿所掌握的词性与语用风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