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能将学生视为“容器”或被“灌输”的对象,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解除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禁锢,将“授之以渔”,即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首位。首先,以学生为本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绝不能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也应该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导演的角色。[2]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用生活化的实践语言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化语言开展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语言实践课程;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探究性的思维方法,开发创新一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鼓舞和思想升华又能灵活运用的商务语言素材作为实践课程的材料;此外,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强调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侧重思想交流和共鸣。
(二)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岗位群设置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应该以学生将来预期要参加工作的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商务英语专业的岗位群模块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外经贸领域的业务工作岗位,就业岗位包括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外贸助理人员、企业营销人员等等;第二类岗位主要涵盖中外事业单位涉外秘书兼商务英语翻译岗位,就业岗位有接待员、业务谈判人员、涉外秘书、陪同翻译等等;第三类岗位主要是指各类涉外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岗位和拓展岗位,包括外贸业务管理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人事专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岗位群方向的不同选择开设适合本专业方向的实践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
(三)以专业特色为抓手,从服务地方经济出发设置实践课程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职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商务英语实践课程设置,要依据学校办学能力和特色,同时做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调研,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结合当地某外资企业参加广交会的需要,专门开设交易会系列集训;根据当地某大型涉外接待活动开展涉外秘书、陪同翻译等系列集训等等,根据市场需要动态调整实践课程。在常规实践课程中,可以试行整周的全外教语言实践教学和整周的商务操作流程实践教学等等。总之,要根据社会市场调研、企事业专家的建议、毕业生反馈等相关信息,将语言交际能力、商务业务能力和办公设备操作能力等职业能力融为一体,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软件等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与时俱进、富有职业特色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形成富有一定影响力,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毕业后能顺利上岗的特色实践课程。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创新
[摘 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和就业导向原则,结合地方经济和专业特色,按照岗位群设置实践课程。要以学科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分级建立相对独立的商务英语实践课程体系;以产学合作和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抓手,不断改革创新,优化实践课程结构。同时,建立科学的商务英语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考核,强调过程性评价,全面促进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实践 课程设置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03-03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语言与国际商务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从事商务活动应用英语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践性。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需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情景中的问题为中心构建实践课程内容,积极开展校内商务情景模拟综合训练、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实战演练,通过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实践课程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1]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置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能将学生视为“容器”或被“灌输”的对象,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解除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禁锢,将“授之以渔”,即教会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首位。
首先,以学生为本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商务英语实践课程绝不能是老师的“一言堂”,老师也应该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导演的角色。[2]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用生活化的实践语言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化语言开展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语言实践课程;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探究性的思维方法,开发创新一些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鼓舞和思想升华又能灵活运用的商务语言素材作为实践课程的材料;此外,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强调学习中的体验和感悟,侧重思想交流和共鸣。
【摘要】本文从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评价环节入手,以培养学生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英语实用能力为目标,探讨了从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四个方面革新现有评价体系的可行方法,以期形成教师与学生、单门学科与整体知识、知识考核与职业证书获取、科研成果与教学改革等广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动态考评体系,从而推动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职业能力之间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职英语 阶进式 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
按照国家教育部“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高校教学评估”(《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的要求,构建一个综合性、多元化、根据高职教学实践所建立的、动态化评体系不仅能成为检验教学模式改革成效的手段,更成为不断推动教学模式调整和改革的体系标准。在传统评价体系中教师稳居评价主体,学生则是评价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标准多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pet A、pets―3等语言类考试为标准;评价内容仅涉及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及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评价方式多为平时30%+期末70%或平时10%+期中20%+期末70%等固定形式。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评价结果片面,主观性较强,不能客观、公正、真实地评价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按照市场行业标准及主要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建立专业的课程标准,又如何按照市场标准和就业要求来检验教学成果,成为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高职英语课程评价标准的确立
考评价体系通常包括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以上海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为例,该校应用英语专业09、10、11级共有毕业生266人,专业对口率66.17%,语言对口率28.57%,其中专业对口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五大市场领域:行政助理和文员、客户接待和市场、外贸和跟单员、语言培训和教育、专升本和出国留学,分别占到了38.07 %、29.55 %、13.07 %、6.82 %和12.50 %。行政助理和文员岗位主要的岗位证书是《全国商务文员岗位专业考试》、《行政管理师岗位证书》,客户接待和市场服务岗位主要的岗位证书是《客服服务管理师》证书,外贸和跟单员岗位的证书是《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和《外贸跟单员资格证书》。
按照“以岗导学,以岗教学,以岗评学,以岗促学”的方针和“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现以某毕业生在某会展公司从事业务拓展的实习岗位为例,进行考评设计。该岗位主要的职责是拓展海外业务,开拓海外会展项目,联络并协助国内客户办理出境签证,带领国内参展商到国外参加展会或订货会等,主要涉及联络、接待和翻译三个方面。从这个岗位职责和范围可以分析得出,该岗位从专业知识层面要求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交际能力,一定的翻译能力,较高的会展英语专业词汇及一定的会展策划和管理能力;从岗位能力要求来看,需要较强的沟通能力,较高的工作协调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应变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踏实沉稳、抗压耐劳、心思缜密等综合素质条件。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应分解到专业的具体学科中,就成为了行之有效的考评体系标准,为课程教学、实训及顶岗实习设立了行业标准和要求。
二、高职英语动态考评体系的构建
在确立了考评体系后,考评主体,考评方式以及考评内容都必须围绕培养与市场岗位群所匹配的英语应用能力做出调整和改革,最终形成点、线、面,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循环推动的动态考评体系。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从教学目标、内容、模式、管理监控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的高校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市场需求;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0引言
商务日语专业是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据笔者前期调查发现,目前商务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着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匮乏、相关评价体系及激励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多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其内容也多是个案和经验的简单介绍,或是对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如,李义楠对本校商务日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进行了阐述;杜鹃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对策和具体实施步骤;郭立提出通过整合“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这些研究从微观角度出发,力求解决日语实践教学中的技术问题,但应用领域相对狭窄,对于培养语言实践能力的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未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利用需求分析理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以对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本文通过对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语言习得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研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1市场对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需求状况
从近几年就业市场整体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多样的变化,无论在专业需求、人才类型还是能力素质要求上都有了新的转变,总体上已由理论型转为实践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也备受欢迎[1]。为了弄清目前市场对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需求状况,课题组对用人单位进行了深度的调查和访谈。配合此次调查的企事业单位有15家,共计60名工作人员,其中单位、部门管理人员共计8人,在职员工共计52人,全部为有效答卷。所涉及的有河南省内许昌、郑州、洛阳共计8家企业,包括河南瑞贝卡公司、东风日产、洛阳网商会等;北京、上海、广州等共计7家企业,包括松下电器机电(深圳)有限公司、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广州拓达电子有限公司等。通过调查得知(见表1):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日语人才技能为“工作踏实、团队合作较强”(占96.7%);其次为“日汉沟通、跨文化能力比较强的复合型”(占93.3%)。与此相对应,在日常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较强的日语基础知识能力”则仅占60%,排在第4位。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更加重视毕业生的复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从回答优秀的日语人才最应具备的能力中“实践能力”“日语、汉语沟通能力”分别占有96.7%、93.3%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在对于“您认为日语教学中最应突出培养学生的知识或能力为”的选择中,“日语语言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表达沟通能力”“不同行业领域知识”分别为96.7%、100%、53.3%;而回答“日语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的仅占16.7%。这说明高校教师在日语教学中要注重市场需求及适应社会需要,督促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日语语言,而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通过此次调查,可以明显地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经变得更加务实,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毕业生。根据对访谈记录的整理,用人单位对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按照重要程度依次为:能够熟练运用日语;熟悉商务流程、掌握商务技能;具备良好的交际沟通技能。由于中日文化的差异性,在日企工作的中国员工往往会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而影响到工作。对双方文化差异尤其是日本文化的理解及有效的沟通能使员工之间达成共识,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商务谈判、贸易洽谈等重要场合,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有时甚至可以决定谈判的成功与否。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工作,发展职业能力,达到行业或企业岗位标准和水平。文章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旨在为外贸企业培养出既懂英语又精通国际商务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商务英语人才。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课程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英语又精通国际商务操作的应用型、技能型的商务英语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历史较短,不少高职院校还缺乏“以技能实践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在专业实践教学上还存在认识不足、实践目标不明确、实践项目不具体、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不突出、实践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考核不规范等问题。近年来,我校商务英语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提出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浙教高教[2011]168号)提出的“增强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的要求,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遵循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根据生未来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技能培养方案。
(二)一体化原则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语言能力与商务技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毕业实习是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传统的毕业实习形式主要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集中实习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单位,派教师跟随学生至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便于管理和检验实习效果。分散实习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实习计划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习形式分散灵活,但管理难度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供过于求。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用人单位缺乏接受实习生的动力,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冲突等原因,高等学校毕业实习日益困难。在此形势下,课程实践特色不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较少的一些文科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更多的困境,毕业实习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新闻出版等部门从事写作、文化、宣传、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主要进行与文字材料撰写相关的工作,如单位文字材料书写、办公室文件撰写、公司宣传材料书写等等。
和国内大多数高校一样,吉首大学文学院作为老牌院系,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采取分散实习形式。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院里制定统一的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实习计划,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学生于大四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自主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提交撰写的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附件材料(即实习期间的成果)等。从院内近三年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情况看,与汉语言师范专业的集中毕业实习相比较,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实习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每届毕业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人数较多,全部采取分散实习形式,部分学生没有及时联系到实习单位,部分学生因考研和考公务员而不愿进行毕业实习。第二,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实习要求、毕业实习目的认识不清,个人毕业实习计划和安排混乱。第三,从提交的毕业实习材料看,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日志填写敷衍了事,没有达到毕业实习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管理难度大,难以及时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现在还没有可行的分散实习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毕业实习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实习难度大,毕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认识不清。院内管理难以到位,对分散实习的调控和评估不足。
二、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毕业实习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生的动力不足,导致实习难度加大。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使大学生实习机会减少,实习难日益突出。用人单位人员调度充足,没必要也无心接纳实习生。实习单位担心接纳实习生会扰乱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计划,占用单位资源,造成单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导致用人单位不愿接纳实习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盈利个体的公司、 企业、单位等都追求利润,觉得接纳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毫无利润,因此,也拒绝接受实习生。所有这些,都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实习难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之下,汉语言文学“万金油”专业与理工科、职业指向明了的专业学生相比,落实实习单位更加困难。
其次,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经济欠发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再则因为学科特点所限,学校对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实习投入不够,重视不够。与实践性课程较多,实践操作环节较强的电子通信技术、应用化工、临床医学等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像汉语言文学之类的文科专业课程实践特性不明显,专业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环节缺乏可操作性,专业实践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室配套、实习基地建立、专业实习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专业实践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摘 要:本文从“输出驱动假设”的界定、“输出驱动假设”广泛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的必要性和途径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并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输出型英语教学比输入型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应该加以重视,以期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高职英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一、“输出驱动假设”的界定
“输出驱动假设”由三个子假设构成:第一,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看,语言输出要比单纯输入更有助于外语技能的掌握;第二,职场对于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具备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第三,从学习外语的角度考虑,语言的输出更能够体现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实践环节,变语言输入为语言输出,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1]
二、“输出驱动假设”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的必要性
1.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对于语言学习来讲。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制力和求知欲,希望自己的大学学习不再类似于高中的应试教育,而是能够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学生从高中考入大学之后,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也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这样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并且意识到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值也随着心理状况的变化而有所提高,学生希望能够在大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初、高中时的输入型英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长期以来的实践也证明,输入型英语教育是一种单一的教育方式,这种单一型的知识传授过程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将“输出驱动假设”广泛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发挥主观能动性,符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新知识,从而将输入型英语教育转为输出型,使学生能够在高职教育中掌握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摘 要】本文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入手,结合浙江省外向型经济特色与用人需求,提炼出该专业毕业后需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从而倒推出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课程,构建以培养这些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并付诸实践。
【关键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体系;自主学习
一、 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让企业、行业等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一)明晰培养目标
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从开设以来课程内容设置历经多次调整。2003年我校开设了实用英语专业,当时专业定位方向还不够清晰,虽然加强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仍属于高中式的应试教育。2006年,第一届实用英语毕业后,增加了一些商务课程,但选用的是本科的教材,理论偏多,难度偏大,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脱节,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还不是很明确。2007年实用英语专业改为应用英语专业。但仍然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从哪个方面就业,没有就业优势,学生找专业对口工作较困难。
为此,2007年开始,我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并召开英语专业毕业生座谈会。调查结果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一个人的诚实正直的品格、敬业的精神、踏实勤奋的工作态度,在这基础上要拥有英语运用能力、全面的商务基本运作知识、了解组织和与他人需求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以此,我们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系,并将培养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掌握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服务于各类外向型中小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
(二)让企业和行业参与课程建设
为了配合考证和学生就业,2007年我校将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语、外贸英文单证、外贸跟单基础知识等纳入了课程体系。2010年,我校聘请了企业行业专家作为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顾问,开设了新的专业方向(涉外行政助理方向),把涉外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交际纳入限选课的课程。每年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涉外会展企业实习,努力实现学生实习由企业指导,学生就业由企业消化。努力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高、对口就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重视建设“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除了持有教师资格证外,还持有国际商务师、商务单证员培训师、外贸跟单员培训师、外贸物流师、商务英语考官证等资格证,保障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与实施。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加速,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复合型高标准的特点。而商务英语教学作为ESP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承载着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的重任。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也应将重点聚焦于拥有复合型技能的人才培养,满足时代的需求。
一、商务英语教学问题分析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原本自身专业多为英美文学和语言学,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商务知识相对欠缺;多数教师没有企业从业经历,远离商务实践工作环境。根据2015年出台的《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商务英语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教学技能,还应当具有实践能力,“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与教学改革。”[1]商务英语教师若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则无法在一线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习。
(二)授课教材单一化
商务英语专业教材中,有的教材倾向于以篇章阅读的形式介绍商务理论知识,大段的英文专业词汇叠加出现,虽然附上生词表,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另外,国外原版教材的商务环境与我国有一定的差异,教材中的案例有很多直接来自于他国商务实例,与我国商务实践的融合度不高。虽然在某些领域有较先进的商务理念,仍然存在教材无法很好地本土化的问题,学生的接受度和融入度不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评估不合理
教学效果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单方面的力量,传统的卷面或口语考核占主导地位,评估模式较单一。评估大部分依赖传统的口语书面考核,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抽象的商务沟通能力的衡量有一定的难度。
[摘要]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打造应用技能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获得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实践教学在应用英语写作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据应用英语写作课程的特点及课程定位,提出应用英语写作实践性教学开发的途径,实现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外语人才。
[关键词] 精品课程;应用英语写作;实践性教学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 先进性 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体的优质课程,其内涵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高职精品课程的定位应体现在“职业性、技术的应用性和示范性”上,其评审指标规定,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因此,承载着国家“示范性”大任的高职精品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是其必然选择。
二、 高职应用英语写作教学呼唤实践性教学
高职英语应用文写作是特殊内容与基本内容的结合,前者与特定的企业管理与服务工作领域或行业相关,后者则是指在企业环境下基本的、有效的语言沟通能力。应用英语写作是应用英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课程目标应定位在:从现代涉外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涉外业务文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着眼点,融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通过涉外应用文的基本写作技巧的现场讲解和实训, 使学生熟悉涉外业务惯用词汇的正确表达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能根据不同的情形处理并符合商务信函要求、体现商务信函特点;掌握基本商务项目的撰写与主要社交信函的写作技巧,进行及时业务联络、沟通、磋商、交易,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待能力、宣传能力、信息收集、整理及处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扎实, 适应性较强, 对相应的生产环节熟悉, 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具有与群体合作的团队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其培养模式应以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学习为基础,以涉外行业工作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开发力度,不断改进实践性教学途径,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应用英语专业毕业生能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无缝对接。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打造应用技能型外语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获得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三、高职应用英语写作实践性教学开发的途径
(一)高职应用英语写作实践性教学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