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适合朗诵的散文

适合朗诵的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简论朗诵的艺术创造与作品选取

内容摘要:本文从朗诵艺术实践的角度,对朗诵艺术创造的基础性致美要素——文本作品选取,从朗诵与文本文体的基础性契合、朗诵与文本风格的风格性契合、主题与朗诵文本的环境性契合、观众与朗诵文本的接受性契合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概括和分析论述。

关键词:朗诵 美感 作品选取

朗诵是一门富有美感的、高雅的有声语言艺术。朗诵艺术的美感源于多方面的致美要素,笔者认为,这些致美要素包括基础性、决定性、关键性、特殊性、辅和补充性六个类型,各类要素在朗诵当中的有效累积实现和共同作用,构成了朗诵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所有致美要素中,最为原始的要素来源于文本作品本身,合适的文本是朗诵艺术创造的基础性致美要素。任何朗诵艺术创造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字作品,而文字作品与朗诵艺术创作活动之间的契合度,则决定着创造活动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可以说,文字作品对朗诵艺术创造构成了最基础的支撑或者限制。文本选取不合适,不仅不利于朗诵者自身所进行的创作实践效果体现,对听众来说也会既难“达于耳”,也无法“入于心”。

朗诵材料的“合适”,体现在思想内涵优良、艺术品味上乘上,还体现为诸多相关要素的和谐相融。学者陆澄就作品的选用从“文学作品的规定性”、“朗诵者的适应性”、“选材的能动性”、“语境的制约性”四个方面[1]进行的客观剖析不无道理。笔者以为,从朗诵学习实践者的主观视角来看,文本选取若要称得上“合适”,应该尽可能实现朗诵与文本文体、朗诵与文本风格、主题与朗诵文本、观众与朗诵文本这四对关系之间的高度契合。

一.朗诵与文本文体——基础性契合

朗诵与文本文体的契合度,是对朗诵美感创造构成影响的最为基础的一对关系。任何一篇文字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体特点和构成因素,这些特点和因素,本身就客观决定了其文本内在可供进行朗诵演绎和美感创造要素的有无和多少,并由此形成了适合不适合用来朗诵的条件。换言之,受不同文体作品自身规定性特征的制约和影响,并非所有文体的文本都是适合拿来进行朗诵演绎的。具体而言,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一文本文体分类来看,适合选取作为朗诵对象的,主流的还是记叙文体的作品,纯粹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则基本上不适合作为朗诵对象。如果再把文字作品的范畴缩小为文学作品的话,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一文本文体分类来看,诗歌和散文基本可以称得上是朗诵对象的首选,而小说和戏剧作品则次之。诗歌、散文之所以更适合于作为朗诵文本对象,其根本原因在于诗歌散文具有集中的形象性、情感性等主体特征,这些特征成为朗诵艺术处理的直接材料对象与艺术表现的有效元素,系统全面地作用于朗诵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形成过程之中;此外,独立成篇、篇幅适中、适合表演也是其胜过小说、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说、戏剧甚至说明性质的文字也可以被拿来作为朗诵处理的素材,但基于此类朗诵活动与诗歌散文在朗诵作品创造数量以及作品经典性上的明显差距,其在成为主流朗诵对象上的受限性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像动物世界、国宝档案等电视节目当中的说明性解说,虽然经典,但终究是辅的解说,不能离开画面拿来单独欣赏,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朗诵艺术创作。

全文阅读

“朗诵”里的学问

数年前,笔者所在单位参加朗诵比赛,有幸请来张家声先生做指导,方知朗诵里实有大学问。但承张先生指点不过短短十余天,只能得到一点感性的认识,还是入不了朗诵的门。近日细细读了张海燕所著《经典诗文台词朗诵技巧》一书,才算是窥到了一点关于朗诵的门道。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教你朗诵诗文并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书。作者有意淡化了理论色彩,而着重于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着重于具体朗诵篇目的指导。以下就本书的重点内容简略地谈一谈。

关于朗诵的方法。开篇“朗诵基础”一章,讲的是“发声方法”“共鸣控制”“吐字归因”,教朗诵者掌握呼吸、发声、共鸣、吐字方法,使声音呈现出强弱、高低、刚柔、明暗、虚实的变化,以适应作品朗诵的需要。这些是朗诵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后,针对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演讲词朗诵”一节,以林肯的经典演说词《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理解稿件、技巧运用、根据文体特点选用表达方式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演讲词的朗诵方法。这种分析细致、到位,使人_看就明白。

关于朗诵的技巧。专辟“朗诵表达技巧”一章,说的是更具体的朗诵技巧,比如运用“重音”“停连”“语调”“节奏”“模拟”“颤音”等等。难得的是,这些指导并不空泛,而是具体、可感。其中“语调”一部分,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为例,以二维坐标图的形式,剖析了五种基本的语势形态。“诗句‘夕阳无限好’,‘夕阳’从中间3度起,‘无’字到达5度,处于波峰的位置,‘好’字再降下来,整个句子的语势呈中间高,句头、句尾略低的波峰形态”,此为一例。通过图文对照,读者—下就明白了这句诗该以何种语调起势,之后又如何变化,如何根据文字及其蕴含的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这样细致又形象的指导,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但朗诵与朗读不同,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方法与技巧,所以本书还讲到了体态语。这部分概括地说,是指导朗诵者根据朗诵场合、自身气质、朗诵内容选用恰当的服饰,采取适宜的站姿、行姿、手势动作,辅以适当的表情,传达自身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增强朗诵效果。这部分同样注意结合朗诵实例进行分析。如“面部表情”运用以散文《听潮》中的句子——“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为例,作了如下分析:“这段话是在大海咆哮的语境下说的,朗诵时可以根据内容来调整表情;有战鼓、金锣敲响时惊喜和振奋的表情,有呐喊、叫号时凄厉的表情……最后朗诵到‘混战’起来时,眼睛微闭,眉头紧蹙,面部紧张,以示声音的混乱与场面的嘈杂。”这种准确的分析相信正是本书的读者们急需的。

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大量适宜朗诵的篇目。有古诗、现代诗,也有古文、白话散文、寓言、话剧对白等等,各种文体皆备。对于《再别康桥》《海燕》这样的经典篇目,均有数百至数千言的朗诵指导;其他篇目,也有简练的朗诵提示。这对于朗诵初学者是极为有用的。

本书虽然是艺术类考生和朗诵爱好者学习朗诵的指导用书,但笔者觉得,一线语文教师们也应好好地读一读。众所周知,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条捷径。现在的语文课堂虽然不可谓不重视朗读、诵读,但据笔者所亲历的数十节语文课堂来看,语文教师们的示范朗读大多数是不过关的。大多只是做到了正确、流利,甚至有感情都做不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便做到这三点,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能通过朗读或朗诵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进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对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层次认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文与审美素养,这才是语文课最终的教学目的所在。这本《经典诗文台词朗诵技巧》当可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一点助力。

全文阅读

诗歌散文的朗读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

摘 要:胡适、郭沫若等大力倡导诗与歌之间的分离,强调诗的自由属性与内在价值,这种属性导致新诗向着散文化的方向发展,对诗歌、散文题材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在新诗发展的不同时期,皆有一大批学者倡导新诗与歌之间的融合,在创作实践中大胆尝试,重新厘定诗歌观念。笔者则是从诗歌散文的朗读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入手,探索两者的内在价值,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诗歌;散文;朗读;音乐表现力

诗歌散文的音乐性是什么,看似是一个很陈旧的话题,但想要理清诗歌散文的朗读与音乐表现力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继续研究。笔者认为想要理清诗歌散文的朗读与音乐表现力的关系,则应该找准诗歌散文的内在音乐性与外在音乐性,最终表现出文学张力与文学美感。

一、音乐的音乐性与诗歌散文的音乐性

传统对于诗歌散文音乐性的认知方面,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则是这里的音乐性无法走出诗歌散文本身的范围。诗歌散文当中的音乐性不仅关系到诗歌,与音乐也有较强关联性。

从音乐的音乐性角度来看,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对音乐的音乐性研究多数集中在音乐性内容层面,有关于音乐性方面的研究仅属于少部分。但事实上,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而言具有鲜明的特点,音乐以声音作为基础材料,构成一个新的形式结构,包括音色、节奏、音程、速度及力度等个基础要素,并结合旋律、和声、对位、调试、调性、配器等基础的组织手段,最终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正式音乐的音乐性最直观的表现,也能够依据音乐表现力传达情感。

从诗歌散文的音乐性来看,诗歌散文的朗诵过程,想要将整个诗歌散文的内在价值表现出来,则需要依托于音乐表现力。诗歌散文朗读过程配合适当地音乐,一方面能够放大诗歌散文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够让诗歌散文情感表现更深入人心。诗歌、散文本就是以歌词的形态存在,这其中表现的音乐性则是歌词的音乐性。

从音乐的音乐性与诗歌的音乐性角度来看展开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散文的朗读过程实际上依靠音乐表现力的拓展,结合音乐内涵与音乐的艺术魅力,对诗歌、散文内在音乐性与外在音乐性表达作用显著。

全文阅读

在朗读中体味语言的韵味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大意是说苏轼在玉堂署任职时,问一个幕僚他的词和柳永相比较如何,这幕僚说了上面一段话,引了他们各自代表性词作中的千古名句,说明了柳永词娇婉细腻,苏轼的词则是豪情万丈、睥睨天下,确实道出了苏轼词的豪迈气概。豪放与婉约,风格不同,思想不同,情感不同,而其中的美感,却是品之余味无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需要在不同的朗读实践中去体验,去品味。

不同的文字,情感不同,意境不同,朗读的方法也要灵活多样。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美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诵读等等。

一、范读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如上面提到坡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婉约词《雨霖铃》,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其中情感和韵味,这时老师可以范读一下,以对比中让学生对苏词的气势磅礴、格调雄浑和柳词的缠绵悱恻、俏丽多情有个初步的感悟,从而产生朗读的欲望,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境界中去。

二、美读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音韵、节奏,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读出其中的节奏美、情感美。在学习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先是播放了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朗诵的诗文,然后找了班上一个很有演讲天赋的女生,配乐诵读这首诗,那读得真是声情并茂,震撼人心,全班学生无不为之倾倒。

三、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其中人物众多,王利发,驼背五少爷,松二爷,常四爷等等,各具性情,各有特点,他们在茶馆聚会的时候,场面是很热闹的,各人都找到了展现自己的舞台。这里可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的身份、特点,分角色表演,朗读台词,这样,即便老师不引导着分析课文,学生也能很好地把握人物和剧情,感悟到老舍先生的大家风范。再如《荷花淀》中水生和水生嫂嫂以及那群妇女去探望丈夫时的言语,都很典型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读来津津有味,感悟颇深。

全文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诵指导

摘 要: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课堂上朗诵水平的提高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很多散文、诗歌、古诗词、说明文等,不管哪种文体的文章,朗诵都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朗诵指导;朗读示范;阅读能力

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人文性,一个是工具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这两个特点贯彻始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朗诵是语文教学的常见形式,一篇文章的学习首先要从阅读开始,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最佳途径。所以,阅读和朗诵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说阅读的重要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课堂中的朗诵水平培养也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特点。

一、教师自身朗诵水平要提高

俗话说,艺高为师。老师之所以称为老师,是因为老师具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并能把这种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朗诵水平要具有一定的高度,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诵。朗诵和默读、自由读等形式不一样,首先朗诵是对文章的声音包装,是对文本内容的有声解读。朗诵时,融入了朗诵者自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对人物、情节的理解,所以朗诵好了,对文章的理解肯定是达到目标了,否则是不会有好的朗诵效果的。教师要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尤其是要学习一些专业的朗诵知识,保证给学生范读的时候能够做到抑扬顿挫、情感饱满,并且对学生的指导也能精准、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要提高朗诵能力的指导,需要以提高自身能力为前提。用自身高水平的朗诵给学生做示范,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学习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了,对文字的应用娴熟了,更能准确地把握文本内涵。语文素养的含义很广,如阅读能力、阅读量;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这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如果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那么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自然提高,在用声音诠释文字的时候,就会更加娴熟和游刃有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高,朗诵水平也高,这二者是相互伴生的。其次是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这是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更好地和作者心灵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老师要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一篇文章的学习要以读为前提,延伸教材内容,寻找和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阅读,或者是搜集同一个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适当延伸是拓宽学生阅读面的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三、正确指导学生的朗诵

全文阅读

诵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既古老又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在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代诗词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及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提出实施诵读教学应着重指导学生进行美读和科学的背诵,指出诵读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能使语文教学取得较佳效果。

关键词: 诵读教学 语文教学 教学应用

1.引言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统读书方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诵读就是具体地利用有声语言对语文这一学科进行深入的学习,进而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再一次创造的过程。应用这一方法可以准确而生动地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反映的深刻主题,直接从文章本身的内容中切身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使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让读者进入作者反映的那个不同世界的美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使用诵读教学法,并在长时间的使用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地对诵读法教学进行逐步完善,使诵读教学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贡献。

2.诵读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任务不只是教授一种语言,更是使学生掌握文章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境界提升。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语文的人文关怀,并不仅仅是在传递词语、句子的含义,更是让学生从此爱上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教学各环节中均有出色表现。

2.1调动学生乐读的积极性

抓住学生这个年龄段需要被人欣赏、夸赞的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这一心理,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参与朗读,同时对学生给予称赞,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从中领悟课文,体会文章的美感,最后使学生认识自我,理解文章主旨。古代诗歌、辞赋等题材最适合朗读,其中不仅蕴含了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而且诗词赋本身就是言语对仗、富有美感的。散文的语言更是优美典雅、生动凝练、清新脱俗,有独特的美感。

全文阅读

谈谈朗诵技巧

【摘要】朗诵是一门极富魅力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朗诵前必须要理解作品,分析作品,确定作品基调,运用适当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正确的呼吸气息和吐字发声方式,适当的停连和重音,采用合适的语速和节奏,用标准的普通话,以情带声,将语言文字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关键词】朗诵;基调;内部技巧;外部技巧

朗诵是极富魅力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朗,即朗读,声音要清晰、响亮;诵,即有感情的吟诵。朗诵,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引起听众共鸣的有声语言创作艺术。

那么,怎样才能朗诵好一篇作品呢?

第一, 用普通话朗诵

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有利于各民族人民沟通,而且,普通话特有的抑扬顿挫的美感和音韵美也能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

第二, 理解作品

朗诵作品的题材范围一般大致可分为:古诗、词,古文;现代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在开始朗诵之前,无论何种体裁的朗诵作品,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关键词:现状特殊作用训练与指导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诵是朗读的更高层次,它是指清晰、准确、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达出来,它在语言活动中的影响远比文字大得多,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理应受到重视,否则就会像吕淑湘说的那样:“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分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随着语文学习的日益功利化,即唯考试为中心,朗诵逐渐由本来应该占据的中心舞台上退了出来。近些年,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相继出现,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仔细思考,这样那样的模式大都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朗诵,真正把朗诵作为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还是很有限。走进初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笔者曾做过调查,初中学段三个年级分别抽查了20人,分别从现行的初中各学段六册课本中各选一篇散文和文言文,让他们进行朗诵训练。结果显示,散文达到朗诵要求的仅5人;读完后不出语音差错,注意了停顿的9人;无读音错误,仅为认字读书的13人;文言文情况更糟,不出读音差错的仅11人,会断句、知道停顿的简直凤毛麟角。初中学生的朗诵情况实在令人堪忧。

二、朗诵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目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具体来说,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作用:

(一)阅读方面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朗诵艺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全文阅读

以读代讲 感悟《春》意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渐渐地淡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本文从朗读教学法入手,通过听读玩味,积累春天的情趣,接着让学生听读与自读比较,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然后在背诵指导中,整体把握全文,最后在朗读比赛或配乐朗读中品味出优美的语言,克服了老师不厌其烦的分析,让课堂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质中来。

关键词:朗读法;感悟《春》;背诵;品味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99-01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春》意,比老师不厌其烦的分析要有趣的得多。《春》(朱自清)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作为一篇朗读教学的范文再合适不过了。而通过朗读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清晰、响亮地表达出对春天的和赞美之情,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因此,将各种方式的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是本文教学的最佳手段。

首先让学生听读玩味,积累春天的情趣。象《春》这样文质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求新的心境上来,主动配合学习。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和配以春天的影像及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通过朗读把学生引入春的佳境,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春天的景象。让学生静静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收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正如莱辛所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通过声情并茂准确的听读,就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准确的语音节奏,不同的语言、情感的变化,会逐步将学生带到课文的情感氛围之中,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调。

其次是通过学生对听读与自读比较,让学生用心读、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学习抒情散文的朗读技巧,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生的想像力对文章进行初步分析和感悟,使自己对春的感受和作者对春的感受进行碰撞,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只能意会“美”而不能言传“美”,所以要让学生拿腔拿调地读,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如:山――朗润,水――涨,太阳――红,又如春草通过“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来表现出春草嫩绿;通过人的动作“坐”、“躺”、“踢”、“滚”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接着再引导学生进行变句朗读,如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和“小草从土里长出来”,以此体会“偷偷地”表现出小草不经意破土而出,而带给人们的喜悦;“钻”表现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学生边读、边想、边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再进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使每个人都有收获。

其三、背诵指导,整体把握全文。背诵的关键在于熟读和技巧。熟读的句子按巧妙的顺序进行背诵就能很快地背出来。经典文章总是以逻辑顺序,或以时间、空间等顺序来行文的。课文盼春赞春学生很快就能背了,而绘春部份则要边指导提问边求证,学生就能很快的背诵课文。如春草图就适合理解记忆法,正面特征结合侧面几种活动和通过风写草一下子就记住了。春花图和春风图就适合分层背诵法,按照春花秋实花下地上的顺序就能试背了,春雨图就适合提纲挈领法,特点、远近及想象三部份。还可以用一人朗读,一人欣赏,以读带背,彼此交换练习。或相互陪背,以背带背等方法。也可在学生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无妨采用一些活动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或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或由几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或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这些方法有趣,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通过背诵指导同时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写法,基本就能解决我们平常上课要完成的任务了。

其四、通过朗读比赛、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点看法

【摘要】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要解除这一难点,学生对文言文要强化朗诵,积极讨论,发散思维,教师的指导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求全求细。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强化朗诵 突出重点 发散性思维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的必需。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新教材加大了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阅读量,并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较之以往,出现了两大特色,一是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阅读量加大了;二是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只注重朗读、背诵及对基本内容的理解,而对虚词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已不再作具体要求。为此,我有两点看法:

1.突出重点,强化诵读

生动活泼的新课导入,也只能是个开头,在具体的指导阅读阶段,务必强化诵读,突出学习重点,切忌求全求细,面面俱到。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彻底摒弃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多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强化学生的诵读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吟诵。

每一个文言文教学单元都有其特定的学习目的要求、学习重点难点,具体到每一篇文言文也亦然。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必须确定好该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做到讲评分析时有的放矢,“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以《孙权劝学》为例,这是一篇篇幅短小却能引人深思的文言文。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先确定本课的阅读要求、重点:①朗读课文,正确断句、停顿;②理解文章大意;③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④领悟并学习文章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语言上的言简意赅,选材上的详略得当,人物塑造上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具体教学过程可作如下设计:

(1)用成语“刮目相待”导入;(2)学生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整体感知课文,粗晓大意,教师适时点拨任教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3)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情况;4.分角色竞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5)研读课文,学习写作特色,思考吕蒙的变化给人怎样的启示(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6)背诵课文。

这样设计导读过程,就能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休性,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