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适合婚礼的歌曲

适合婚礼的歌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持司仪:适合婚礼的音乐歌曲流行歌曲

适合婚礼的音乐歌曲与大家分享

【仪式开始前】:

1 梦中的婚礼(钢琴曲)

2 爱的喜悦(钢琴曲)

3 爱的旋律(钢琴曲)

4 理查德(轻音乐)

5 i swear(westlife)

6 forever

全文阅读

超人气教堂婚礼歌曲推荐

近年来,教堂式婚礼越来越赢得人们的喜爱。在教堂婚礼中,新娘新郎站在十字架下面,在牧师的询问中,当着上帝及众人的见证下,许下那永恒的承诺,这样的婚礼早已不是浪漫二字所能形容的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今年年初,周杰伦与昆凌在英国Selby Abbey教堂举办婚礼,有别于一般婚礼走红毯时播放的结婚进行曲,周董为自己的婚礼写了一首曲子,再交由现场弦乐队演奏,唯美弦乐的浪漫曲风,让婚礼有了不同的情境!

教堂婚礼音乐有别于中式婚礼音乐,相对于中式的热情饱满,西式教堂婚礼歌曲风格更加丰富,今天,小编为大家搜罗了一系列适合教堂婚礼的背景音乐,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欣赏一下超人气教堂婚礼歌曲吧。

教堂婚礼歌曲:序曲

序曲,是在仪式前45分钟奏响的音乐,用一些古典、经典的曲目供宾客们欣赏。

1.《圣母颂》――舒伯特:以优美而欢快的旋律,带给人幸福的第一感想。这在仪式开始前,能很好的对现场气氛起到一个升华的作用。

2.《梦中的婚礼》――钢琴曲。充盈着幸福感的音乐将带着新人与来宾共同快速地投入婚礼的氛围之中。

3.《G旋上的咏叹调》――巴赫。可以用在挑高较高的教堂会场里,让人感觉神圣而庄重。

4.《That is way》――Michael Learns To Rock很合适作为背景音乐,给宾客带来舒畅的婚礼现场感。

全文阅读

浅析裕固族民歌特点

摘 要:裕固族民歌的内容丰富、既有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又有面对美丽草原时的直抒胸臆、对浪漫爱情的向往,还有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本文通过对裕固族民歌的调查简述了裕固族民歌的特点与种类。

关键词:裕固族民歌;肃南;曲调

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173-01

裕固族民歌不是一个独有的民歌种类,它和很多其他民族的民歌都有相似的地方,在曲调形式上继承了古匈奴的特色,又吸收了藏族“拉伊”、蒙古族“酒曲”、回族“花儿”、土族“宴席曲”的某些特点,并把各种风格融为一体。由于裕固族使用两种语言,所以民歌也有西部和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西部民歌以明花乡、大河乡为代表,曲调较为平缓柔和内在,继承了古代回纥的民歌特色,比如其中的《戴头面歌》、《奶羊羔歌》;东部民歌主要流传于康乐等地区,比较豪放、粗犷,代表歌曲是《青色的宝马》、《紫红的檀香》等。为了加以细致的研究和深入解读,本文把裕固族民歌按体裁分为以下几类:

一、叙事歌

裕固族民歌中最古老的就是讲述裕固族历史的叙事歌,在肃南庆祝自治县成立30周年而出版的《裕固之歌》中收录了两首叙事歌,《黄黛琛》和《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另外,还有《牙当姑娘》、《赛赛成》、《萨拉玛珂》、《太牧羊》等。《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是最著名的裕固族长篇叙事歌,《裕固之歌》中收录的这首是由白斯坦、白天祯等口述,才让丹珍整理的,在裕固族的东西部都有传唱,但内容有出入,曲调的差别很大。

《黄黛琛》也是裕固族有名的叙事歌,但它与上面讲的《尧熬尔来自西州哈卓》不一样,是一首爱情悲歌。《黄黛琛》至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记录本,《裕固之歌》上的这一首是1964年开始收集、68年又采取广泛征询和重点走访的办法就爱你个老歌手们提供的资料在尊重保持原故事情节语言的前提下经过适当的整理完成的。

二、劳动歌

全文阅读

浅谈青海海西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oid Folk Song of Haixi Prefecture,Qinghai Province

Liu Pin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歌舞团,德令哈 817000)

(Qinghai Province Haixi Prefecture Nationalities Song and Dance Ensemble,Delingha 817000,China)

摘要: 青海海西蒙古族民歌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Abstract: The article presents compon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ngoloid folk song of Haixi Prefecture, Qinghai Province.

关键词: 狩猎歌曲 牧歌 赞歌 婚礼歌 宴席曲 短歌 长调与短调

Key words: hunting songs;pastoral song;paean;wedding song;banquet song-dance;ballad;long song and minor

全文阅读

试述楚人的联姻风习及其历史嬗变

摘要:婚俗既是社会风俗和伦理关系的重要表现,又是内涵深广值得认真研究的基础科学命题。由于楚国社会直接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所以,它比中原地区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社会的习俗。其奇异的婚俗和充满浪漫的情调与中原地区大异其趣。特别是楚人在婚姻方面能打破繁琐的礼节,比较尊重人的个性。这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楚婚俗;伦理观念;独特形态;神韵风采;历史嬗变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89-05

婚俗既是社会风俗和伦理关系的重要表现,又是内涵深广值得认真研究的基础科学命题。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一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制约着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环境,生长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果实。楚地物产丰富,山雄水秀,云烟多变。客观环境造就了楚人奔涌跌宕,神秘浪漫的心理结构。但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只能是一种启迪,真正决定这一社会文化面貌的,是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变幻多姿的自然条件,天造地设的山川逶迤之态和风物灵秀之气,南北混融、多族杂居的生存状况,使楚人的生活色彩异常丰富。楚地的文化土壤既受过华夏文明的熏陶,更直承南国蛮风越雨的滋润。与中原文化相比,楚文化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气息、自然色彩、神秘意味和浪漫精神,表现在婚姻方面就是比中原人显得开放、自由、充满浪漫的情调。特别是楚人在婚姻方面能打破繁琐的礼节,比较尊重人的个性,这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楚人的婚姻观念及其独特形态

中国古代婚姻重礼轻爱。举行正式仪式的婚姻才被社会和家庭认可。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与中原诸夏相比,楚人不仅在婚姻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婚姻礼仪和嫁娶方式上也大异其趣。这是古代婚姻文化的差异性特征。

楚国与对男女交往限制严格的中原在婚俗方面的差异十分显著,浪漫气息浓郁,男女交往不受礼法限制。楚人在婚姻方面与中原人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不大注重婚姻仪式。《仪礼·士婚礼》对从求婚到成亲的每一个环节(“六礼”)都作了极细致、具体的规定。所谓“六礼”:一曰纳采,即男方送彩礼给女方;二曰问名,即男方派人去询问女方的姓名;三曰纳吉,即占卜婚姻是否吉利;四曰纳征,即男方送现金给女方;五曰请期,即选择结婚的曰期;六曰亲迎,即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去迎亲。楚人从订婚到结婚却没有如此复杂。就通婚的彩礼而言,中原地区要隆重其事,需要纳彩礼。由此可见,古代婚姻文化的经济性表现得比较突出。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大多考虑双方家庭财产多寡。婚姻在缔结过程中非常注重聘礼,聘礼越重,女子的身价筹码越高。而女子出嫁时陪送嫁妆,也体现了婚姻当事人的经济动机。清代赵翼谈及古代婚姻时说:“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根据史载规定,“先纳聘财而舌婚成”,“入币纯帛无过五两”②。彩礼的数量虽然有限,但在恩格斯看来,这是对偶婚中,女方氏族向男方氏族索取女儿赎金习俗的残余③。而楚婚俗则不拘这些礼仪,男女之间有情是以随身穿戴的衣物、装饰物作为定情之物的。《离骚》:“解佩壤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九歌》也写道:“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襟兮醴浦”(《湘君》)。“佩壤”是男子腰间装香料的袋子,玉环有缺称块(块古音同缺、袂,象征缺偶),为男女随身饰物。楚人通常以自己穿戴的物件赠送情人,用以向对方表示自己对婚姻的看法,因而湘君、湘夫人所弃的块、佩、袂、襟(指衣物)都是当时楚国民间的定情之物,而不是彩礼。在“六礼”中,楚人最多选择二、三项,甚至有时完全撇开这一套。在许多情况下,男女之间只要相中,就可以托人说媒,或直接向对方提亲。甚至跑到对方家中成亲。据《左传·昭公十九年》载:“楚子之在蔡也,郧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太子建。”(杨伯峻注:娶女不依礼曰奔,犹近代之姘居)“郧阳封人之女”爱上楚平王,便不顾一切地私奔到平王身边,结为夫妻。郧阳封人之女私奔楚王,不仅没有遭到拒绝,受到轻视,反而被楚平王立为夫人,所生之子建立为太子。太子建的母亲后来因为楚王另娶秦国之女赢氏而回了娘家。

在周代,“聘者为妻,奔者为妾”。而楚人置若罔闻,并非楚人有意违背周礼。只能说氏族社会的遗风在楚人的婚俗中还有较大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改变。中原人的婚仪是十分周到的,纳徵亲迎之礼和嫡庶之分都是十分清楚的。在楚国,则还没有意识到礼仪的重要。《左传·昭公五年》记晋国韩宣子如楚送女一事,楚灵王想趁晋国上卿、上大夫来楚之时,侮辱他们,但为蔫启强所劝阻。与韩宣子同行的上大夫叔向说:“若奉吾币帛,慎吾威仪,守之以信,行之以礼,敬始而思终,终无不复。从而不失仪,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度之以二国。”这番议论,说咀晋人恪守礼仪。楚王起初根本不重视这一套,然而,最终却不得不屈从了,待韩宣子等人以厚礼,并且在第二年命“楚公子弃疾如晋,报韩子也。”④当然,随着楚国与中原各国交往的曰益频繁,中原的部分礼法也逐渐为楚人所接受。《左传-定公五年》记:“王将嫁季芈,季芈辞曰:‘所以为女子,远丈夫也。钟建负我矣。’以妻钟建,以为乐尹。”楚昭王的妹妹逃难时让一个叫钟建的男子背过,后据理提出要嫁给钟建,其理由是:女子之所以为女人,就是要远离男人,既然钟建已经背过我,我就应当属于他了。于是楚王把她嫁给钟建,让钟建做了乐尹。表明楚人已渐趋重视礼仪和贞节。

全文阅读

米酒与民俗文化论文

依据郭真义教授的看法,秦城酒业的兴起和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秦代之前,中国人就从稻谷中发现了酿酒的酒曲,并用这种酒曲和谷物酿出了谷物酒。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屠睢率军50万征战岭南的时候,北方将士不适水土,减员严重,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秦军将领为解决这一难题,一边命史禄修凿灵渠,转运粮饷,一边用当地土居民的酒解决将士饮食的不适。酒能祛寒祛湿,秦军战士的身体借此得到恢复,战斗意志有了很大的提升,为秦军征服岭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岭南统一后,秦始皇在此设立秦城“,发谪戍备之”。秦灭后,汉王赵佗在此设立汉城,即汉代的始安县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于此同时,秦城的酒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酿酒技术日趋成熟,酿酒的酒曲也从“散曲”进一步发展成了“曲饼”,进而通过对谷物酒酿造技术的改进,发明了“九酝酒法”,酿出的“堆花酒”后来发展为秦城米酒,俗称“米酒三花”。酿酒作坊当时遍布秦城周边,发展成系列酒类三花。纯稻米酿造,酒质晶莹,蜜香清雅、入口绵甜,落口爽冽,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佳品。又因为酒质纯正而成为中国五大白酒之一,享誉区内外。

1秦城米酒与民俗

酒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日,庆功宴客,林林总总。秦城米酒,与民俗密不可分,农事节庆、祀天地、离不开酒,缅怀先祖,无酒则情感无以寄托;婚嫁无酒,忠贞不二的爱情,无以明誓;丧葬无酒,后人忠孝心无以表述;生宴无酒,人生礼教无以显示;饯行洗尘无酒,真情友谊无以表达;壮士出征无酒,悲壮情怀无以倾述;修造乔迁,祭拜天地,无酒诚心无以表述。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早在夏、商、周三代,秦城米酒与人们的生活习俗、礼仪风尚就已紧紧相连。《诗经•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描绘的是先秦时期农村中乡饮的风俗画,人们屠宰羔羊,以酒庆贺,相互祝愿,生活富裕。秦城承袭周代的风俗礼仪中,就有冠、昏(婚)、丧、祭、乡、射、聘、朝八种,大多与酒有关。“嫡子醮用醴、庶子则用酒。”男子年满20要行冠礼,表示已为成年人,不过在秦城演变为男做十八,女做十六,冠礼之后,均为成年人。生宴,上有父母健在,子女一般不做寿。男女大寿时,男做虚,女做实,意思是男大寿要提前一年做,女大寿当年日满时做,酒的贵贱使用,以寿星的经济能力为准,一般没有固定的规范和程式。

2秦城米酒与文化

酒文化在各民族间、各地域间有所差异。北方喜欢烈,南方喜欢柔,或藉酒自适,或亲朋聚会,把酒言欢,有所讲究,才能尽饮。文人墨客和酒的渊源更深,晋代陶渊明把酒与文学创作融为一体,“诗中有酒,酒中有诗”。唐代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送别之情。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孤独之感和对家人的思念。酒、诗之间的关系,让人产生浪漫的遐想。秦城米酒以醇正米香、清冽剔透、回味悠长深受人们喜爱。当地婚嫁、丧葬、月米、生期、节日、祭祀等都以秦城米酒为活动的主要用酒。婚嫁是人生大事,婚前下聘礼定日子,吉日大礼前一天的酒,女方称嫁女酒,男方称贺郎酒。女方亲友到女方家祝贺,男方亲友到男方家祝贺,主宾之间相互敬酒,唱敬酒歌。酒歌是中国民歌风俗歌的一种,具较强的娱乐性和实用性,通过互唱酒歌,可以交流双方之间的感情,增进友谊。酒歌的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猜拳行令,见物唱物;表示祝贺,欢迎、感谢;歌功颂德;介绍习俗。歌词,多以5字4句或4句为1段。演唱酒歌,一般都在席间进行。酒席结束时,唱致谢歌,特点是内容连贯,自成系统。酒歌的曲歌,基本上由一个基本腔调反复叙唱构成,节奏、节拍自由,音调口语化,演唱形式,一般是一领众和或对唱。酒席间,女方家唱“花园歌”,男方家唱“贺郎歌”,歌词通俗易明,却情深意笃,如《花园歌》:“姊妹亲来姊妹亲,嫁到别家改性情,家婆骂你莫答嘴,丈夫讲你莫做声。”“贺郎歌”唱前,先要唱一段开场白:“初开天地,吉地乾坤,尧王出世,燧人巢氏,伏羲玉女,姊妹二人,在须眉山前,以树为媒,结发为婚。方有世间,定位四时八节,分为春、夏、秋、冬,乃是太平之年,流传至今。恭喜新郎入位,主请各九亲六眷,陪伴新郎、准备洞房花烛。”贺郎歌也是即兴之作,因人而异,因地而别。如:奉敬新郎四杯酒,一杯酒天生富贵,二杯酒百岁荣华,三杯酒三元及第,四杯酒鸾凤和鸣。还有“新郎入位奉三杯,慢慢同饮不用催,今晚离门三尺浪,明早平地一声雷”。除此之外,男方还有迎亲歌:“二杯酒,是一双,劝妹吃酒心不慌……”贺郎歌,是人们祝贺新郎娶亲,或大闹洞房时咏唱的集文学,歌舞、表演、礼仪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仪式分“贺郎”、“移花”、“送郎”三大部分。各个部分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展示酒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是当地土著文化与移民文化互相融合崔生出的民俗文化,是兴安独特的风格。

作者:唐伟雄

全文阅读

土族民歌特点文化特征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在土族民歌形成、发展,以及“互助”、“民和”两大土族民歌色彩区区域性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除土族传统文化及周边汉、藏民族民间音乐外,汉、藏民族的、民俗风情、民族语言等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引言

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着人类的社会生活,而民间音乐所处的社会、文化等生态背景又影响着音乐形态特征的形成。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由于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不断撞击与交融,民歌文化区往往又是相对的,在同一音乐文化区内,实际上也会存在各族民歌间的碰撞与交流。笔者就土族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的形成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等生态背景因素之关系做初步探析。

土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生息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东北角,其所居住的河湟谷地是非常典型的民族杂居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带,各历史时期不断有不同民族迁徙流动,是我国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地。土族在漫长且复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周边汉族、藏族分布地域与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土族在长期与汉、藏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除保持了本民族传统婚恋、仪礼等文化、习俗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汉族、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宗教、民俗、语言、艺术等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其民歌在形成的过程中,除受到本民族固有文化形态的影响外,自然也受到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以下仅从土族及其周边民族的、民俗风情、使用语言、民间音乐四方面对土族民歌种类、音乐形态、唱词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及区域性特征的成因加以尝试性探析。

一、的渗透

音乐常常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土族作为一个有着长期史,且宗教活动在其生活中和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族,宗教文化对其民歌(特别是宗教仪式曲)的发展定会起到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初外来宗教在土族中传播时,就曾注重以音乐等艺术化手段增强传播效果。13世纪的藏传佛教宗师、大学者萨迦班智达·贡葛坚赞在其著作《乐论》一文中从一个宗教传播者的角度阐明了音乐在藏传佛教中作为传播手段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在其向土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中,便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对原有土族的某些民歌进行改造和吸收,使自己原先带有汉族或藏族艺术、文化特征的宗教音乐产生一定的民族化、世俗化倾向,在土族中的普遍现象也自然会使藏族音乐文化被土族原有音乐文化所吸收、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土族民间音乐特征。由于宗教活动中民歌的意义常常超出宗教仪式阶段功用而进入到表演和创造的艺术化审美阶段,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起到了继承和发扬土族文化遗产的作用。

由于土族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其宗教文化蕴含着多民族文化因素,现状颇为复杂。土族地区周边汉、藏民族在人口、地域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汉、藏宗教浸入并被接受,甚至占统治地位时,便形成了以土族原有传统宗教、文化观念为主,继而结合其他民族某些宗教、文化观念的一种特殊的宗教哲学观,藏传佛教、汉族民间信仰和土族原始宗教萨满教并行不悖,在土族信仰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土族聚居地与汉、藏民族交往的程度不同,这两种对土族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形成了新的土族分布。其中藏传佛教是土族接受藏族文化的标志;而地方保护神信仰(如龙王、二郎、四郎、娘娘)、阴阳和风水信仰、祖先崇拜等几种信仰显然源自汉族民间信仰。大体上说,互助、同仁和天祝等“互助民歌色彩区”(以下简称互区)受藏族宗教影响较深,而“民和民歌色彩区”(以下简称民区)则受汉族影响较大。

全文阅读

将爱情电影进行到底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再唱不出那样的歌曲,听到都会红着脸躲避,虽然经常忘了我依然爱着你……”一首《因为爱情》,将爱唱得如此美丽。并不是每个人的爱情,都能像杨峥和文慧一样牵动着一代人12年的记忆。但是,每一对新人的爱情,都有一样的刻骨铭心,都值得成为珍藏在影像中的最佳爱情电影。当新人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妻,一段独属于这段爱情的电影更能穿越时光、穿越记忆,让这一刻变恒久。婚礼爱情电影《将爱》,就是用精湛的影像制造了平民百姓的爱情传奇。

>> 小爱情 大制作

卉卉和振哥是一对相爱12年的恋人。婚礼电影版《将爱》的十几分钟,由泛黄质感的旧画面,到步入成年之后的岁月穿梭,浓缩了两人4380天的爱情经历。到从中学时代的青涩初恋开始,意外的结缘到相知相惜,从离别到再次重逢。这12年的爱情经过制作团队鬼斧神工,重新编导制作出的爱情精华,让亲朋好友在婚礼上共同分享了两人漫长而执著的爱恋。

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场景的设置、道具的准备还是特效的运用、音乐的配合,尽管是平凡人的爱情,依然是精益求精的电影级大制作。制作团队的精心策划,为小爱情的大制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法宝”。

法宝一

剧本――真实+经典

电影创作需要吸引人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制作团队基于新人爱情故事的真实性和电影要求的戏剧化,在编写剧本时采用70%的真实经历和30%的夸张虚构。

卉卉和振哥的爱情始于学生时期,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在制作团队让他们看完《老男孩》之后,有痕迹斑斑岁月感的校园故事让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穿着高中校服的男女主角从偶遇结缘到校园里一起上课、一起玩闹的无忧无虑的纯真爱情。

全文阅读

河曲民歌蕴含的民俗文化调查分析

摘要:民俗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它是一方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中积淀下来并世代相传的文化内容。民间歌曲是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它在另一个方面能够直接地体现当地的民俗文化。本文将站在民俗视野的角度,分别从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及民俗信仰四个方面来对河曲的民间歌曲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河曲民歌;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民俗信仰

河曲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与陕西省府谷县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着黄河西北相邻,素有“鸡鸣响三省”的美誉。河曲自古属于晋国边地,与戎狄等北方少数民族有文化、贸易等活动,长久以来都是北方部族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汇点。因此,作为山西文化的边缘地区,从物质生产、文化生活到人生礼仪、岁时节日,河曲的民间音乐艺术中都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民俗文化更是极具地方特色。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河曲传统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文化,笔者曾经数次到河曲进行了田野调查工作,在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之后,将从物质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民俗信仰四方面对河曲传统民歌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物质生产

(一)衣与食

物质生产民俗在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河曲位于山西、陕西及内蒙的三省交汇处,历史上为汉族、蒙族与戎狄的杂居地区,因此在服饰上既保留了汉族传统,同时也带有蒙族人民喜穿动物皮毛的特点。尤其是在解放前夕,每到秋冬季节,跑了一年口外的穷人们就盼着能够挣下银钱买一身白茬子皮袄来防风御寒,但就连这一身皮袄也经常成为土匪们掠夺的目标,歌曲里唱到:“跑一年口外卖一年艺,强强地挣下身绵羊皮。讨吃回家走到沙蒿塔,被土匪刁抢浑身剥。走口外穿回双烂不踏踏鞋,老母亲看见眼泪涟涟。”(《唱起曲子刮野鬼》)河曲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势东高西低,由于地面植被稀少、沟壑纵横,再加上气候干燥、霜冻期长,因此粮食作物多以不挑地势,不苛求水肥的高粱、糜子、小麦和玉米为主,其中用糜米做成的酸粥更是当地人的特色美食。河曲民歌中唱到:“山药酸粥辣角角菜,你是哥哥的心中爱。喝上酸米汤不口渴,想妹妹想的心难活。”糜米酸粥被当地人称为“保命粮”、“救命饭”,据《河曲县志》记载,北宋时期辽兵常常侵扰百姓,百姓措不及防经常丢下泡在水中的糜米被迫躲入深山,回来后由于不忍丢掉将就煮熟充饥,却意外地发现其香气袭人、酸爽可口,由此酸粥就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习俗世代相传。聪明的河曲人为了在西口路上也能够吃上家乡的糜米酸粥,还配备了浆米罐,当地盛传:河曲人能离开乡土,离开家中的妻儿老小,但是离不开这个浆米罐。走口外的河曲人,无论是停脚在包头,还是在河套,都要吃上家乡的酸捞饭。歌曲中也唱到:“西口路上没好饭,西包头找浆米罐。糜米酸饭豆腐菜,你是哥哥心中爱。”解放以后,随着生活的提高,聪慧的河曲人民更是把糜米配合各种食物发挥到了极致,做成了各式花样,比如:山药酸粥、葫芦酸粥、玉米酸粥、糜米窝窝、糜米黄儿等。除此以外,像歌谣中唱到的“船湾的葡萄,樊家沟的蒜。唐家会的胡萝卜,大梁上的海红子。翠峰山的莜面山药蛋,赤泥也的西瓜蛋”(《河曲名产谣》)等都属于河曲有名的特产。

(二)住与行

由于河曲地理环境特殊,雨水偏少,所以过去的河曲人多住在黄土打成的窑洞中,背靠山崖掏洞穴,为了方便晾晒粮食,还把窑洞的顶部打制成平整、瓷实的打谷场,歌曲中唱到:“一苗苗白菜房檐上晒,自瞅对象心中爱”,又如“山药萝卜土窑窑里放,那就是咱的总地方。土窑窑不高低倒头,黑洞洞世界咱为朋友”(《黑洞洞世界为朋友》),因此,这一孔孔窑洞不仅是当地民众安身立命的家园,也是晾晒谷粒、存储粮食以及小妹妹站在房檐上深情瞭望情哥哥的相思台:“穿上红鞋房上站,瞭不见哥哥瞭山畔。三九天黄风四九天雪,因为瞭哥哥冻了脚。十冬腊月数九天,因为瞭哥哥冻了妹妹脸。”(《房檐上瞭哥哥好心焦》)河曲农村山路崎岖,为了方便运送货物,常常以驴、马、骡子、牛和骆驼作为代步工具,因此在民歌中也有体现:“不大大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买不起马子买上一头牛,娶不起老婆为朋友”、“黑赤墨毛驴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等。

全文阅读

柬埔寨少女婚前必须学会吸烟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是人生大事,自古以来,各国各民族都有一些传统的婚俗。在柬埔寨,农村的女子一般在十五六岁、男子则在二十岁左右就要结婚,其婚俗也十分独特:当今许多国家都有反吸烟的行动,但柬埔寨的少女们却必须学会吸烟。

当女子长到六七岁时,父母就为她们准备好了烟斗,开始教她们吸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父母认为,吸烟可以使孩子懂得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苦辣酸甜的滋味,尤其是烈性烟能使人提神,在茫茫的森林中行路不管多远都不会迷路。

适婚少女的“禁锢”

柬埔寨人口共约1000多万,以高棉族为主。该国男女成熟较早,而且流行早婚,否则会被世俗所轻视,而传统婚俗对女子的约束也甚为严格。女孩子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就要把她关在房间里,请僧侣来诵经祝福,到了规定日期才能出门,这期间被称为“蔽日期”,吃饭、睡觉、洗澡都只能在自己的房间里,不能见任何男子,即使是父亲和亲兄弟也不能例外。

蔽日期的长短按照家庭的贫富程度不同而不同,可以是3个月、6个月或者一年。蔽日期结束前父母不会允许女儿找对象结婚,而女儿也不能吃鱼和肉,否则就将遭遇不幸。

柬埔寨人对婚姻的看法和做法都很传统,作主的通常是男女双方的父母。到了结婚年龄,男青年的父母会设法了解自己看中的姑娘的生辰八字,并且要请人计算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宜,合适才会托媒人向女方家求婚。而此时,女方的家长也积极地调查男家的情况,经过仔细权衡和认真考虑后才有可能把亲事答应下来。女方同意后,男方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由男方亲族的妇女列队前往女家给女方送聘礼。

聘礼按规模的大小分为小礼、中礼、大礼,有衣服、金银首饰、蔬菜、水果、鸡、鸭、鱼、肉、酒等。聘礼一旦被女家接受,就等于是订婚了。由于受传统的约束,男女双方在订婚后还有互不认识的情况。

程序繁杂的婚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