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结构调整

市场结构调整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市场调整产业结构

制度是一套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则,而这些规则只有内生于社会或内化于社会才能顺利运作。于是,当我们发现并理解一套优于现行制度的新制度时,即使政府以引介、试点、鼓励等手段去推动,仍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内化和内生调整的时间

经济学的进步速度还蛮快的。

在科斯影响力鼎盛时期,经济学家思考的概念是交易成本,操作的方向是制度调整。由于巧逢东欧体制转型,他们热中于比较各种可能体制的交易成本,也强调较低交易成本的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当时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制度调整:如何由一个交易成本较高的制度转型到交易成本较低的制度。

经过了30多年的探索,经济学界已大致理解:制度是一套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则,而这些规则只有内生于社会或内化于社会才能顺利运作。于是,当我们发现并理解一套优于现行制度的新制度时,即使政府以引介、试点、鼓励等手段去推动,仍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内化和内生调整的时间。

经济学家并非都有等待制度内化的耐心,尤其是期盼着早点超英赶美的学者。他们认为,只要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拷贝过来,就可以跳过那段不必要的制度内化过程。对于习惯操作生产函数的学者,这并不是什么新的发现,因为生产函数罗列的生产因素就只有土地、劳力、资本和技术。不同的产业对应着不同的土地、劳力、资本和技术。政府只要挑选新产业并在国内打造所需的生产因素,就能调整产业结构。对他们而言,制度调整反而是“理论上不相关”的干扰。 产业机构与生产结构

当然,我们得先厘清产业结构的内容。

第一种内容称为统计图表,是政府在施政报告中用以陈述经济状况的工具。统计图表以特定的属性层别去陈述对象之组成成分所占比例。譬如谈论产业结构时,我们可以各级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来陈述:第一级产业占9%、第二级产业占43%、第三级产业占48%。当然,也可以各级产业所雇用之劳动力占整体劳动力之比例来陈述,或者以各级产业去年增长率占全体增长率之比例来陈述。若觉得三级层别的区分太过笼统,我们也可以直接跳到次一级的产业别,譬如:农业、林业、渔业、电子业、纺织业、石化业、信息业、运输业、金融业等。对于这些产业,同样可以产值占GDP之比例、所雇用之劳动力占整体劳动力之比例、或去年增长率所占全体增长率之比例来陈述。

又如贸易结构,其统计对象可以是商品别,也可以是国家别。若统计对象为商品时,可以出口值或进口值之比例来陈述。政府公布的统计报告书都是以这类统计图表去陈述对象。这也不限于经济事务,譬如以种族别或年龄层别来描述的人口结构,以性别、年龄层别、职业别、行业别、教育程度别等来描述的劳工结构等。

全文阅读

失衡与重构:城市住房市场的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长期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能因为一段时间、某些方面、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片面地否定我们20年来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违背价值规律来解决住房问题。但在始终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市场体系的方针,加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

不能谋求在短期内解决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

住房消费本来应遵循梯度变化规律。但目前住房消费普遍追求“一步到位”或“尽快到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明显,在造成使用价值浪费的同时,导致了需求膨胀,引起价格上涨,而价格上涨和房地产信贷的支持又刺激了投资性需求的膨胀,形成“财富效应”,形成“租房不如买房”、“迟买不如早买”、“买小不如买大”的消费预期,进一步加剧了住房需求膨胀。当前,一方面我国住房消费的整体水平已经超越了应有的经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真正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由于住房建设的拉动,宏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结构性矛盾。相对于住房建设,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文化教育等与同等经济条件下的其他国家相比,则差距较大。城市居住环境恶化,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

不能用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的住房水平

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西方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5~60%,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35平方米/人以上。在此期间,约有3亿到3.5亿左右的新增城镇人口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加上城市危改和住房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以及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用地需求,中国有没有这么多土地可以用于城市建设?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增长”,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依赖“土地+信贷”,吸引外资依靠“减税+减免地价”。按照以上标准进行住房建设定位,在短期内形成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对其他行业尤其是钢材、水泥、建材等高能耗产业的拉动,将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的过热,加剧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紧张,以及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我们必须认真反思20年来逐步形成的房地产业发展政策,科学合理地量化城市土地规划控制指标体系,重新定位未来城市建设模式和居民住房消费模式,以及消费水平的评价指标,重新定位未来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格局。

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的政策错位

全文阅读

资本市场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由弱变强之路,可以说就是一个产业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不同的产业中重新分配社会资源,使资源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都离不了资本市场的参与。

关键词:资本市场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激烈的竞争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要想赢得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就迫在眉睫。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离不了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有限的资源流向技术含量高、效率高的行业,控制资金的流向就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破口,我国需要一个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来支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效率的配置,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一)资本市场的相关理论

资本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现代经济的显著特点就是社会化大生产,这就要求企业应扩大规模,而资本的投入是企业规模扩张的前提。在现实社会中资金持有者与投资者并不是相同的,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两者很难自己有效地达成协议,资本市场将两者连接起来,促进了资本的形成,因此资本市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资本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是现代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三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融通资金,把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有效的沟通起来,动员社会闲置资金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其次,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资源从效率差的行业流向效率好的行业,从而淘汰落后的产能;最后,能够根据资本市场上的参与者的风险偏好和资金实力来分散风险,资本市场上有大量的金融产品,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是不一样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建立投资组合,从而分散风险。

全文阅读

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内容摘要:文章在回顾就业市场需求与专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策略。

关键词:就业市场需求;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640

一、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不匹配。在2010年,教育部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同时通过专业结构改善,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教育部还表示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硬性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以就业率调控专业规模,这项政策除"主攻"大学生就业问题外,还预期对高校培养自身特色、形成专业优势产生助推效应。本研究即从就业市场需求角度谈谈高校专业结构调整。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国外,早在上个世纪初,美国学者帕森斯(1909)就指出,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围绕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毕业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日本小川一夫(2008)指出,正是因为日本高校广泛设置的电子信息专业和汽车制造关联的专业,为日本电子信息以及汽车制造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力支持。与此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学会的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大量开设的服务类关联专业,为美国近年来的服务业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在国内,著名教育学者郝克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2002)一书明确提出中国教育结构有待调整,阳荣威(2006)年对就业难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进行了研究,邓岳敏(2007)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适应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0)全面分析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结构和专业配置的要求。贾万刚就大学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相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进行了总结等。

全文阅读

农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制约与缓解路径

内容摘要:文章在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市场的依赖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我国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制约,提出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以土地市场为重点不断完善要素市场体系、以价格机制为核心不断健全市场机制等缓解市场对农业结构调整制约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 市场制约 缓解路径

农业结构调整对市场的依赖

(一)农产品销售依赖于农产品各级市场

我国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产品市场范围广,产品流通量大,需以不同程度的集散为条件才能顺利进入消费领域。因此,农产品的销售首先要通过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然后进入消费领域。农产品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市场价格较容易波动,为有效地调节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散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风险,还需要有成熟的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可以实现农产品套期保值,同时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帮助农业结构调整走出“蛛网困境”和走向规模化、计划化。

(二)农业生产要素的获得需要经过各类要素市场

首先,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资金依赖于资金市场。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户资金累积有限,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也不多,而产业结构调整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资金市场对农业生产融资显得极其重要。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0%以上的农户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如种植经济作物、转变生产方式等需要向别人借款,其中90%的农户愿意向银行贷款,10%的农户愿意向亲朋好友借款。其次,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耕地依赖于土地市场。目前我国一些农民因进城务工流转的耕地只是使用权的暂时让渡,土地经营仍然是分散的,而且规模经营也是短期的。要实现土地统一集中并长久经营,必须通过土地市场有偿流转土地使用权。再次,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及劳动力等要素也要通过相应的市场。如农户种养新品种、扩大经营规模,需要学习技术,需要雇请人力,这些都离不开市场。

(三)农产品顺利流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赖于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全文阅读

货币供给结构调整与市场流动性萎缩

摘要: 本文基于我国基础货币供给结构调整,对市场流动性萎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剖析。同时,利用2007―2015年相关数据,构建出BVAR模型,对引致流动性萎缩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的背离,是流动性萎缩产生的根源;国内市场风险增强和实际融资成本上升起到助推作用;为遏制市场流动性萎缩加剧,就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将调节的重心放在有效降低市场利率和减轻实体经济实际融资成本等方面;还应对资本市场进行调控,遏制虚拟经济逆周期过度上涨,为市场活力的发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关键词:货币供给;市场流动性;融资成本;B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10-0068-06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回落,国内市场的流动性也快速从持续性过剩向结构性短缺转变,以“钱荒”和市场流动性萎缩为代表的货币供给失衡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常态形式。流动性萎缩的持续存在,引致经济运行的内在矛盾日益加剧,突出表现在:内外经济失衡程度加深,商品与资产价格波动幅度加大,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高企,虚拟经济偏离于实体经济的程度加剧。为缓解国内市场出现的流动性萎缩,中国人民银行先后设立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设借贷便利SLF,以及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创新型调节工具,对市场流动性进行反向调节。之后,为进一步遏制流动性萎缩的加剧,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4月起,先后两次定向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分别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00―2个百分点,2015年2月以后,又两次对国内大中型金融机构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计1500个百分点,四次降准共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近3万亿元。同时,为调整市场预期,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还从2014年11月起,3次降低金融机构基准利率水平,降息幅度分别为0400%、0250%和0250%。虽然,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整频次和调节力度已属历史罕见,然而,市场流动性萎缩的程度并未得到缓解,甚至还在进一步放大。从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速来看,广义货币M2增速已从2011年1季度的高点16600%降低到2015年1季度的11600%。同期,狭义货币M1增速更是从15%下跌到2900%的历史最低点。以M1/M2所代表的市场整体流动性更是从0350持续下降到0260,市场流动性萎缩的程度甚至要比2013年2季度国内银行体系出现“钱荒”时更为严峻。这就说明,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所执行的货币政策在应对流动性萎缩方面效果欠佳。为何在货币政策逐步放宽的背景下,国内市场流动性萎缩更加显著?如何有效遏制流动性萎缩的加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货币金融领域需要深入分析和探讨的焦点问题。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流动性是世界各国金融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课题 [1],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经济结构调整下创业板市场研究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我国创业板市场会计信息披露研究》(1101B―0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间接融资存在困难,创业板市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作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助推器,正式开板不到三年的创业板市场还有待改进和完善。本文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出发,探寻创业板市场问题所在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创业板的建设和关键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业板市场 经济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企业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市场导入,而我国金融体系并不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很难通过直接的信贷关系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资源配置和流动更需要市场化机制的导向。为此,我国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正式开板。创业板自设立至今,已有281家企业上市,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62家,占创业板上市公司总数的93.24%。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净额1828.76亿元,平均筹资净额6.51亿元,创业板已经成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然而,创业板市场在我国的发展不到三年,其发展规模很难满足我国创新型企业的需求,创业板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所发挥的作用还存在很大上升空间。

创业板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软肋表现

(一)创业板规模远赶不上需求,大量创新型企业转向海外市场

虽然创业板的设立,对于拓宽我国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庞大的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数量相比,创业板市场上市企业数量无异于九牛一毛。据测算,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在全国的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中,中小企业比例超过了70%。2010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占比达到82.6%。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生力军。但是自创业板设立以来在该板上市的企业总数才200多家,在中小板和创业板A股上市的企业只占到上市企业的25%。A股上市企业数量比例见图1,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市值比例见图2。

全文阅读

我国先进制造业市场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

内容摘要:先进制造业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提升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战略使命,却呈现出自主创新不足、综合效率偏低、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内资的行业主导力不强的发展态势。本文将从市场结构层面寻找阻碍我国先进制造业扩容升级的根源,并据此提出面向市场结构的先进制造业政策调控方略。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 市场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升级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就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国产业体系进而经济结构的高级程度是由与本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决定的。先进制造业的形成可以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和先进技术引进,但要真正转化为具有国别特色的优势产业,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产业扩容和技术创新。因此,探索先进制造业产业扩容、技术创新以及结构升级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并由此明确我国产业调控政策的有效着力点,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的政策指导意义。

基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的先进制造业涵界

先进制造业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产业形态,具有较鲜明的梯度演进特征:从最初级的轻纺制造业到重化制造业,再到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立足于当前国际经济技术发展前沿和我国制造产业体系演进路径,可以大致确定,与我国产业梯度演进阶段相适应且与传统制造业相对应的先进制造业是通过不断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先进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营销服务等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实现更高市场效率和更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

基于上述基本判断,依据国家统计局的产业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将先进制造业大致涵界在医药制造业(含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含通信设备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含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含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以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含飞机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五大类十七小类子产业范围内。这些产业构成了我国当前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升级的产业主体。

产业升级视角下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考察

作为一国引导制造业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应该在发展速度、投资强度、竞争能力、研发力度、经济效率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先导性特征。只有自身形成了良性正向的发展态势,才可能有效承担产业发展的导向职能和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先进制造业近年来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产值规模连年提升、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领域,在产业投资和研发投入方面都有所侧重,但产业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具体而言:

全文阅读

证券市场发展和金融结构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正式加入WTO的临近,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迈出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相继出台了一些充实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的政策,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结束了试验期,开始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这标志着中国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市场。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又成为进一步政策调整的出发点。

一、面向市场的银行结构调整

1、调整的背景。

1994年,我国银行业接受了一个国际准则,即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制定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这说明我国的银行业开始走向市场、走向开放。巴赛尔条约要求银行的核心资本与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4%,其总资产或净值占其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至少为8%。这是一个保证国家金融系统安全的有效准则,不仅为35个契约国所接受,而且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承认,我国还将该标准正式载入商业银行法第39条中。按巴赛尔标准,商业银行必须要按照有风险的企业来进行经营,而不能以空壳银行通过转手经营储蓄者资金来生存。这与空手套白狼的传统银行理论不同。按照传统的银行理论,银行是将资金所有者“典当”的资金视为自己的资金贷给需求者,银行本身并不在经营中投入资金。由此造成了银行的道德风险(高风险经营)、破产威胁及信用下降,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困难,所以,为控制风险,提出资本金标准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这就是巴赛尔条约的含义。

80年代,我国的银行与财政分离,开始承担独立的职能,但是,由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遗产,再加上国家财力因放权让利而削弱,政府为控制经济,我国银行业采用了近乎垄断的国有银行体制,国家通过该体系将收集的资金投于国有企业。为了使该流程不至于被中间截流,国家通过各种手段限制居民的资本选择,如取缔民间非正规金融,限制证券市场发展,控制直接投资等,但是,随着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单一的资金获取渠道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于是,90年代初我国银行业经过了一轮自由化的改革,出现了一些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国有银行垄断了社会资金的分配,不利于正在兴起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于是在一些地方开始自发形成以信用社和基金形式出现的金融组织,担负着地方性的资金融通工作,成为乡镇企业和城市非国有经济资金供应的主要渠道。至1994年,全国的城市信用社达5000家以上,其贷款的一半以上流向城市集体企业,8%左右流向私营企业。据估计,提供给私营企业的贷款相当于国有银行的5倍。但是,这些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先天不足是信用度低,资金量小,只能以高利率来吸收社会资金或从国有银行借款,然后以较高利率借出,这就增大了经营风险。在经济高涨时期,风险通常被掩盖起来,而一旦经济紧缩,普遍出现经营困难,不仅资金来源成了问题,而且贷出去的款也难回收。国家借此进行了金融整顿,合并了机构,走上了金融集中化的道路。这些合并后的机构又成了另一类垄断型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来源由此也被切断。与此同时,国有银行也搞起了第二银行,即信托投资公司。在银行的带动下,其他机构也加以仿效,于是成立了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名义上从事委托存贷业务,实质上是利用关系以低利息从国有银行弄来资金,然后以市场利率贷放出去,或干脆自己从事房地产等高风险高盈利投资,这实际上是国有银行逃避国家信贷管理进行风险投资的手段。据估计,到1995年底,国有银行对信托机构的放款数额达5500亿元,这也是国有银行呆坏账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整顿金融秩序,央行采取了压缩信托投资公司规模使其与商业银行脱钩的办法,其数量从1994年底的393家降到1996年底的244家,但其造成的资金损失大多已无法挽回。

还有一个因素也要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迅速在全国布网经营,但由于实行地方的分权式管理,这些机构成了地方政府的钱口袋,再加上银行经营管理不善,许多基层机构成为国有银行的包袱。90年代中后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推进,巴赛尔标准的实施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银行不仅追求效益的冲动开始占了上风,而且金融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于是,在国家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形势下,各个商业银行开始收缩战线,压缩基层银行机构,上收贷款权力,货币市场出现了逆细分化倾向,一方面存贷款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其垄断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也从基层行集中资金,进行大额度放款,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的渠道进一步萎缩。这一格局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变得更严重,银行收得越来越紧。由此可见,在垄断和集中化的主导趋势下,我国的银行体系还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国有银行包袱重、经营管理水平低,且资源垄断严重;二是非国有银行实力有限,信用度不高,规模过小,抗风险能力差;三是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率决定机制,致使银行经营风险大。在这种格局下,因为国有银行的资金主要投向国有企业,资金的流向不尽合理,所以给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这是银行业调整面临的基本矛盾。2、调整什么,怎样调整

从一国的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看,个人获得的各种资金有三个流向,即消费、储蓄和其它投资,社会资金流入银行业暂时或长期地存放,银行所能动用(贷款)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银行能够完全履行其作为资金集散中心的职能,则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应是基本平衡的,因为资金供求者与商品市场上的商品供求者正好地位相反(不考虑外部因素)。但是,在经济剧烈波动或资金流动存在结构性失衡时,上述的对称性被打破,就会形成资金供求失衡。在我国的资金流动过程中,这种失衡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银行吸收分散资金集中供给国有企业的结果是,资金过多地流向并没有那么大需求和能力的国有企业(甚至有些充当了资本金),而其它需求者的资金无法满足,于是形成资金的二次分配和多次分配,人为地造成资本高价和配置扭曲,而且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资金食利链,滋生腐败。不仅如此,国家控制储蓄利率也是对供给者的利益剥夺,因为储蓄者被取消了资金使用的选择权,只能以低价获得利率。对于从事资金集散的银行来说,更是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垄断地位,资金支配权成了获利的最佳工具。通过低价收集资金剥夺储蓄者的利益,并没有通过商品的低成本和低价格返还消费者,而是成了各类中间取利者的收益和无效益的投资,结果是银行反而背上了重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正常的融资渠道,为高利贷的盛行大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我们调整银行结构的基本出发点,即疏通资金流通渠道,形成有效率、市场化的资金集散中心。由此而涉及的政策问题相当复杂,主要有:

一是要坚决消除资金无效分配机制,使资金流向合理化。目前,国有银行给国有企业服务的情况并未改变,国有企业提供了二、三产业整个产出的不足40%,但却占用着60%以上的资金投入,这是造成银行业困境和社会资金失衡的主要因素。使资金能真正按市场规则进入资金的真正需求部门,是体制和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

全文阅读

应对信贷结构调整\做好市场营销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主基调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国家不断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特别是加大产能过剩行业调整和银行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格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发生着巨大变化,金融业正在进入一个分化加剧、竞争激烈、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发生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升值等变化,这些都对我行现有客户资源和传统盈利模式形成很大冲击。我行在宏观调控政策下,已经作好业务转型、信贷结构调整的应对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基层行的营销人员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宏观政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首先,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自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机制以来,已累计升值10%,这对销售利润率在5%以下的企业影响最大。而我市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纺织企业,以及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利润会下降6%-10%。受此影响,我市部分行业的出口增速回落,目前纺织、服装、化工等行业出口等萎缩明显,导致企业产值和效益增速下滑。

其次,原材料的涨价影响效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5.2%和4.1%,导致成本的大幅上升,企业需要在内部消化部分原料价格上涨因素。我市大中型企业又对原材料价格的依赖度较高,导致效益波动剧烈,面临严峻境况。

上述方面已对我行部分信贷客户造成一定影响,不仅在我行新客户的准入和审批中对这些问题加以逐户研判,也有必要对存量信贷客户作些专题研究和压力测试,防止客户经营风险向信用风险转移。

二、信贷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为应对宏观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我行信贷资产安全带来的不确定性,降低系统性风险引发的不利影响,在全行信贷结构调整中取得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风险管理策略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