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纪实摄影和艺术摄影

一、关于纪实摄影的分析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二、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全文阅读

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

一、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二、关于纪实摄影的分析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全文阅读

论艺术作为摄影与摄影作为艺术

摘 要:在视觉文化的发展史中,摄影占据着重要地位,关于摄影理论的研究一直都是以“摄影作为艺术”为中心展开的。以往对摄影作为艺术这一课题的辩护是不成功的,并且以一定条件作为代价,而这一条件是屈服于原有的艺术理念。因此,从“摄影作为艺术”到“艺术作为摄影”这一艺术理念的转变,是推进艺术摄影理论进行革命性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文化视角去阐述“艺术作为摄影”以及“摄影作为艺术”这两个艺术理论的具体内涵,提出自身对视觉文化理念的见解。

关键词:艺术;摄影;视觉文化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24-01

摄影是具备记录性的一门视觉性艺术,这是摄影的一项重要特质,而这一特质决定了摄影需介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摄影具备表达传输信息的功能,摄影作品直接体现了摄影对象的客观形象。而在主观方面,摄影具备对摄影师个人情感、思维等主观因素表达的功能。正因如此,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理解“艺术作为摄影”和“摄影作为艺术”的真正内涵是本文研究的关键。

一、艺术作为摄影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摄影诞生的时候开始,就与艺术有着较为激烈的冲突。艺术作为摄影这一艺术理念的提出表达了摄影技术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技术,更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完善。在摄影技术和艺术的激烈对抗中,反驳“摄影作为艺术”这一艺术理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一种派别为“据斥派”,另一种派别为“辩护派”,这两大派别持有不同的观点,争议激烈。

其中,“拒斥派”认为摄影跟艺术与生俱来的高贵性不相符,摄影是不具备艺术审美价值的,摄影只是普通庸俗的事务,无法与艺术的神圣相匹配。它以固有艺术审美理念为思想阵地,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摄影与艺术进行融合,认为摄影与艺术之间本不该存在着关联。因此,在艺术领域,没有摄影的一席之地,摄影无法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

面对这一理论,相关摄影工作者开始对摄影进行辩护。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性的辩论中,大多数辩论局限在摄影作为艺术层面的美学思想上,而忽略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社会意义。在摄影与艺术的长期抗衡中,前者逐步的取得了优势与胜利,在艺术领域拥有合法的地位。在影像资料日益增多的当今时代,有部分人仍然抱有对摄影的偏见,坚持认为摄影是一门较为低级的艺术,但这一情况不会影响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存在。

全文阅读

艺术作为摄影与摄影作为艺术的研究

摘 要:需清楚地认识到“摄影作为艺术”与“艺术作为摄影”之间的转换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词语替换。这一看似简单的转换将引起摄影理论领域中的一次革命性改革,与此同时,也给摄影的具体实践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何真正领悟其中的内涵,掌握其精髓,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研究的核心所在。在进行简单地词语置换之后,原本的含义不再保留,置换前后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也大有不同。这就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讨,为以后摄影与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艺术作为摄影 摄影作为艺术 研究效果

中图分类号:J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30-02

摄影是具备记录性的一门视觉性艺术,这是摄影的一项重要特质,而这一特质决定了摄影需介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摄影具备表达传输信息的功能,摄影作品直接体现了摄影对象的客观形象。而在主观方面,摄影具备对摄影师个人情感、思维等主观因素表达的功能。正因如此,摄影在当代艺术领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理解“艺术作为摄影”和“摄影作为艺术”的真正内涵是该文研究的关键。

1 艺术作为摄影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从摄影诞生的时候开始,就与艺术有着较为激烈的冲突。艺术作为摄影这一艺术理念的提出表达了摄影技术不单单是一门简单的技术,更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不断发展完善。在摄影技术和艺术的激烈对抗中,反驳“摄影作为艺术”这一艺术理念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一种派别为“据斥派”;另一种派别为“辩护派”,这两大派别持有不同的观点,争议激烈。

其中,“拒斥派”认为摄影跟艺术与生俱来的高贵性不相符,摄影是不具备艺术审美价值的,摄影只是普通庸俗的事务,无法与艺术的神圣相匹配。它以固有艺术审美理念为思想阵地,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摄影与艺术进行融合,认为摄影与艺术之间本不该存在着关联。因此,在艺术领域,没有摄影的一席之地,摄影无法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

面对这一理论,相关摄影工作者开始对摄影进行辩护。值得注意的是,在一般性的辩论中,大多数辩论局限在摄影作为艺术层面的美学思想上,而忽略了艺术作为摄影的社会意义。在摄影与艺术的长期抗衡中,前者逐步地取得了优势与胜利,在艺术领域拥有合法的地位。在影像资料日益增多的当今时代,有部分人仍然抱有对摄影的偏见,坚持认为摄影是一门较为低级的艺术,但这一情况不会影响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存在。

全文阅读

浅谈摄影艺术

[摘要]摄影艺术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艺术是以其形象创造为目的的,摄影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现代造型术。真正的摄影就是在生活的状态里寻求一个生活的态度。

[关键词]摄影艺术 形象 演绎

1839年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其历史仅160余年,然而摄影的发展和其艺术地位的确立和摄影科技的发展紧紧相连,随着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追求层次的提高,摄影者已经意识到摄影作品应在题材上向多样性发展,摄影家要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审视,对周围司空见惯事物的感受中去抓取看似平常又让人称绝的摄影题材,摄影题材的多样化、摄影手法的多元化将使都市的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面去欣赏更多更广更好的摄影作品,这是摄影艺术发展的表现

一、摄影艺术

不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

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

(1)空间感,亦称深远感,在中外摄影史上,一些经久不衰的作品,多是摄影家们娴熟地运用透视规律成功地表达出深远空间感的结果。摄影艺术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所用的艺术语言主要是线条和影调。因为摄影作品对空间的表现,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形体透视,即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即影调透视。所谓线条透视,就是通过线条的交织关系来表现景物的远近、大小,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所谓影调透视,就是借助影调的浓淡明暗对比,来表现景物的远近和空间的层次。画面上的影调越暗,表现景物就越近,影调越淡,表现景物就越远。摄影家们常常利用丰富的影调层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深处,把观赏者的想象渗入深远的空间。

(2)摄影画面的立体感,即体积感,是使摄影作品生动自然,真实可信的重要一环。摄影艺术与雕塑艺术不同,它是借助占有两度空间(平面)的画面来塑造形象的。要克服平面造型的局限,塑造出栩栩如生、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主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运用自己所固有造型语言在两度空间上表现出客观对象的三度空间,即表现出所摄对象的立体形状。摄影艺术表现立体感所运用的技术技巧手段和具体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它所运用的语言材料基本上是光线和影调。逆光和侧光以及富于变化的影调,都可以较好地表现立体感。

全文阅读

摄影纪实艺术性

一、关于艺术摄影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性”,艺术性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程度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的完美的程度。摄影起源于绘画,在最初的几十年里,摄影创作主要是仿效绘画的经验,整个艺术摄影的历史,实际上是那些模仿绘画的摄影家在试图证明摄影也能够创作出像绘画那样的作品来。然而,在这一阶段,摄影并没有得到承认,人们普遍认为: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制作出来的照片,并不能称为艺术,只有通过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为是艺术,所以许多摄影家在制作照片的时候,特别注重摄影画面的画意效果,把一张张照片制作的虚无缥缈,其实质是借助于摄影手段进行的一种绘画创作。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纯影派摄影的出现才让人们的观念产生了改变,纯影派摄影提出“只有通过纯粹的真,才能得到完美的美”,通过他们的图片让人们发现原来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摄影艺术是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纯影派摄影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摄影的美学价值。

二、关于纪实摄影的分析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

三、关于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概念的两个层次含义:广义上它泛指一切用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照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新闻摄影则专指以相机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我国老一代行文摄影家蒋齐生认为利用摄影技术,用画面形成,在新闻现场对新闻进行形象的传真、纪实(或对新闻进行形象纪实)就是新闻摄影的特性,也就是新闻摄影的定义。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它又有别于纪实摄影。

四、关于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及新闻摄影的关系

摄影具有纪实性的特征,纪实乃摄影的天人属性,一张照片能够瞬时框取局部形象,并且令瞬间变为永恒,这既是一种对现实真实的纪录,一种对社会真实的反应。然而,纪实摄影同样具有艺术的特性,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比如说提出决定新瞬间理论的布列松,以及法国著名摄影大师罗伯特-杜瓦诺,细细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纪实摄影作品)往往不但其纪录的事件耐人寻味,通过艺术角度如用光、构图、瞬间抓取等方面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其与众不同的优点。比如布列松拍摄的《巴黎穆费塔街》这张作品,作者采用瞬间抓取得手法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前提下给与被摄体以完美的形势,这张作品首先打动我们的是小孩子那纯真自然的表情——好像刚刚完成一件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兴冲冲走在回家的路上,把儿童那种天真无邪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服摄影家对瞬间的敏感、对构图尺度的把握都是那么天衣无缝,深层次体现了摄影的艺术价值。美国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用特写拍下一棵大白菜的剖面,善于表现出天性的形状中出乎意料的美,说的确切一点,就是用创造性的纪实行动补创了这种美。这幅照片揭示出这类植物的结构美,并且正是摄影的特别强有力的纪实的方法来揭示的。我们看到了纪录的极其精细的细节:大白菜叶子的纹理。这幅照片是严格纪实的,其中体现了具体的一棵大白菜的独特性,同时又有作者对世界观的看法,有美的内容。我认为,艺术中即使是最深刻的思想,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不是根据文字或口头上的解释,也不是根据标题,而是直接从作品的内容就明白作者的意图,这就印证了“艺术的天性,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民性和普遍性”这句话。

全文阅读

摄影艺术概览

摄影艺术是一门现代化的造型艺术。它是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景物、动物、器物等拍摄下来。再经过暗房工艺处理或电脑等其他技术手段处理,塑造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摄影者思想感情的一种平面(二维)艺术门类。

对摄影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进行概览,有助于摄影艺术水平的提升。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探索性见解,以与广大摄影爱好者共同讨论。

一、技术性

摄影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产物,首先以技术性为重要的本体审美特征。

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技术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一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来,摄影艺术一直以技术性作为它的智力支撑与发展动力。不仅原有的镜头、快门、相机零件等,技术含量很高,而且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电子显微摄影仪、天文望远摄影机、红外线摄影仪,以及全息摄影,数码相机等。摄影技术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科学实验、太空探险、水下考察、新闻报道、教育卫生等各领域,几乎都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二、纪实性

摄影艺术作为瞬间完成的艺术样式,以纪实性为本体审美特征之一。

摄影与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造型艺术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它的纪实性。它在瞬间逼真精确地将现实生活已经客观存在的被摄对象拍摄下来,纪录在一个框架画面之内。因此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物、事件、环境、景物、动物、器物等等。不仅抓拍、抢拍如此,而且摆拍也如此。这种纪实性的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全文阅读

浅析摄影与艺术

摘 要:本文从摄影者的切实感受,论述了摄影的创作源泉、摄影方法,诠释了摄影的生活美,艺术美,思想美和形式美。

关键词:摄影;艺术;抓怕;摆拍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40-01

摄影这门艺术,和其他文学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一种对客观社会反映的意识形态。这是因为,在舞台上所塑造的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的艺术形象,经过摄影者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判断,在连续不断的一纵即逝的活的艺术形象中,必须具有比其他艺术更加迅速的有选择性地作出决断的高度剪裁,高度概括,高度集中的艺术表现技巧,以一当十地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成为一刹那之间最美妙的艺术形象的再现,并以其优美的画面形象引起人们的美感,使人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陶冶性情、激发斗志的积极作用。

新闻照片、体育照片、风光照片、纪实照片等等都来自生活。因此,搞艺术创作的必须在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用较多的时间去接触各个的生活层面,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和瞬间抓拍的各种技巧。

搞摄影艺术最能反映真实的生活,如果要“蜻蜓点水”式的去拍摄,难免有时只能接触到表面的形象,不够深入,太浮浅,只有通过实际的较深入的接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祖国的山河是美的,人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摄影创作大有可为。从摄影艺术的角度来看,生活美,艺术美,思想美和形式美,四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从日常的生活现场去进行抓拍,一般是会有着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以借着熟练的抓拍技巧,去达到捕捉“瞬间动态”的效果。

全文阅读

论摄影技术在艺术摄影的运用

作者:白杨 单位:北京传媒大学

1引言

摄影是指利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将生活中的真实景物记录或者反应在平面里的过程。根据其创造意图的不同,可分为艺术摄影、商业摄影及记录摄影等。艺术摄影指的是以表达创造主体审美情感或者艺术情趣为首要目的,通过摄影技术对社会生活进行平面视觉效果艺术反映的图片摄影。

2在艺术摄影中采用摄影技术的意义

艺术摄影作品的拍摄必须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诠释照片才有价值,它没有固定的构图、采光或者什么公式性的技法,完全要靠拍摄者自身对艺术摄影的造诣素养而赋予照片生命力。但是没有固定的技术手段不代表不需要摄影技术,瞎拍、乱拍就能称之为艺术摄影,它需要更高的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此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果不能在构图、采光以及其他摄影技术上有所突破的话,就会落于俗流,虚有其表。

3摄影技术在艺术摄影中的应用

根据艺术摄影的造型因素,可将摄影技术分为构图、用光、影调、气氛等,下面我们就这些技巧在艺术摄影中的应用进行讨论。

3.1构图

全文阅读

摄影艺术之死

摘要:可以称之为摄影艺术的艺术创作有几个本质性的特征:纪实性、选择性和技术性。“总之,摄影进入艺术界,从纪实性、选择性和技术性三个方面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超级写实主义、达达派和包豪斯运动可以说从艺术观念上对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作出了认可。并且,摄影从空间性向时间性的推进,导致了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电影的诞生”。然而随着电脑制作技术的发展,摄影的纪实性特征已经被逐渐消解,摄影创作主体的选择性和使用的技术也不仅仅是针对摄影媒介本身而言。那么,从本质意义上原本定义的摄影的概念已经死亡了,摄影艺术有了关注媒介、注重观念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我们可以艺术家的个案展开分析。

关键词:摄影艺术;纪实性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54-01

在王文娟分析傅文俊早期的作品的文章中,就注意到了像《凉山》系列那批偏纪实性的作品中的文化微观叙事的问题,注意到了查尔瓦在新一代彝族人身上的逐渐消失。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但这并不拒斥宏大叙事的人文关怀。在彝族地区,像是查尔瓦及彝族的各种服饰和文化样式相比现代化程度较深的中国其它地区而言,文化传承是较为连续的。其中有孤岛式的地理隔绝的原因,也有生产水平世代之间相对稳定的演进状态的作用,这些因素都使彝族不同代人之间有了相似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支撑,这成为他们可辨识的共通经验的基础。近期,《读书》杂志围绕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来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演进问题刊登了一些文章。其中很多提到了辛亥和五四引进的民主科学的思想及现代化的进程将中国传统以家庭为纽带的社会维系结构逐渐打破,然而却没有建立起一种普遍的信仰状态。这当然也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给人类带来的普遍的文化碎片问题,但这种问题在中国更为突出。二元对立和理性科学分析或是反讽嘲弄艺术创作背景之下,越来越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这个革命百年回顾的时刻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精神资源。这是一种以艺术方式介入社会精神建构的积极提问方式。这为中国人从传统精神脉络中进行身份自我检索和查询提供了参考的维度。也是把功利化的各个狂热状态的领域包括宗教纳入讨论视野的方式。

王林在评论傅文俊的《无界》作品的时候,将这些作品视为向死而生的言说方式,同时看到了对当代消费文化和享乐主义风尚的反拨。

其实除了宗教内容带来的对人生死的终极追问之外,摄影本身与死亡联系密切。照片曾被看成是死亡的象征。罗兰巴特称摄影为“关于独特存在的不可能成立的科学”。他强调了照片的观看者和拍摄时间之间的距离。所以我们拍摄下了进行中的死亡。人的死亡曾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家庭中的亲人的死亡过程成为家庭成员共同凝视的心灵记忆。摄影记录死亡,同时塑造死亡的仪式进程。然而随着科学特别是医学的进步将死亡彻底的生物化之后我们也就不再有对死亡浓厚的敬畏和崇拜之感。人们对彼岸未知也包括宗教世界的敬畏逐渐被现性所驱散。

随着摄影后期处理技术的发展,相对于传统以快门瞬间记录真实为诉求的传统摄影而言,人们也在宣告摄影已经死亡。就像人们不断宣告艺术的死亡一样,这是一种逻辑的转换和其他媒介及观念的扩张。傅文俊早期的作品有一种宏大叙事和人文关怀,而展出的这批作品却显现了一种向摄影自身语言的回归状态。但是这批作品中对色彩和形式感的把握上还有些问题。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傅文俊前期作品进行了当代艺术媒介的实验特别是探索绘画语言和摄影之间的跨界问题。比如前期创作的退场、关注工业化进程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浓重的线条和画面色彩完整的观感。针对内容而言,观念摄影在自身发展中其一通过嘲弄、戏拟真实,更多使用的是图像的引申义,他与其他的相关文本之间而不是与社会现实之间构成一种讽喻的关系。在与其他文本的矛盾中颠覆或是生发新的意义场景。另外一种情况是通过主体的导向性直接介入社会现实,这种情况下的摄影同样具有较强的图像和场景的纪实性特征。前期傅文俊像《警戒线》之类的作品便具有这些要素特征。而在我看来对摄影自身媒介语言的探索在这批作品中表现的很明显,是一种从摄影媒介自身可能性的探索。从傅文俊作品CT造影的不断简化和抽象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但是过程性的,特别是摄影语言自身的过程呈现却并不明显,所以我觉得有些作品太“美”了。观者在写实的图像并置中直接指向了佛像的实体联想,而没有在一种冲突中找到意义的呈现。艺术语言的提取和纯化未被呈现。油画的形式感很浓厚。只有从摄影自身语言的发展而不是作为其他媒介扩张载体的时候当代摄影的自足逻辑才会更为完善。就如同艺术批评史从罗杰弗莱到格林伯格再到丹托、比格尔的转换演进的线索,摄影发展也可比对当代艺术有着多种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