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

摘 要: 摄影是技术和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本文从分析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在摄影教学开展美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艺术 摄影教学 美育教育

摄影课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摄影不仅是一门技术,而且是一门艺术,它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美育教育作为摄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其中,它影响着摄影艺术风格的走向,能够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提炼美的能力。

一、摄影教学与美育教育之间的关联

设计艺术作为引领潮流的创造性力量,在其创造过程中,搜集资料、表达概念、组织元素和表现设计等都会大量运用摄影手段。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为人们提供了普适的艺术表现模式。可见,美育教育对摄影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摄影通过对瞬间的艺术凝结,犹如一座桥梁,加深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呈现了人与自然、人类行为和社会问题,这就是摄影审美价值所在。

在摄影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承担着多重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和对自然、社会的感知与再现能力。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和美学在摄影中的传承和体现,构成了摄影师的知识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摄影课的教学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开展。从独特的摄影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点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使摄影真实而艺术地反映自然和社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

二、加强摄影美育教育的途径

全文阅读

谈谈摄影教育

由于我任教有关摄影的课程,时常有同学会与我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这次我们就专门聊一聊摄影教育的事。说实在的,在大学工作了20多年之后,我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就摄影教育而言,国内近年已就此召开了几次专门的讨论会,解决了什么问题呢?似乎什么也没有解决。再者说,无论学者还是教师、学生,虽说他们对教育的问题有很大的发言权,可是却对教育的改革几乎产生不了什么作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来讨论摄影教育,先来看看几位同学对摄影教育提出的批评。

小Chen希望能接受比较正规的摄影教育,但他不无忧虑地写来电子邮件:我正在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13期的学习),但我感到越是学习,我越感不足,想再参加别的地方学习,但社会办的各种摄影学校,良莠不齐,使我不敢涉足。

不管是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了“越是学习”“越感到不足”,“想再参加别的地方学习”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假如学过之后没什么想法反倒不正常了。前人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然而,你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目下“社会办的各种摄影学校”,的确是“良莠不齐”(至于小Chen说到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并不开展学历教育,经其结业的人当数万计,但它只是一个普及摄影的教育机构,因而对它的要求不应等同于高等学历教育――不过它对教育资源的使用也还存在可供探究的地方)。我们下面有关摄影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范畴内进行。

杨东同学来信说:现今的摄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满足了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双重需要,由于摄影教育沾了“艺术”的边,所以在入学考试中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要比非艺术类专业低得多,这必然会成为一些想混一张文凭者的天堂;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举办摄影教育的学校对此也并非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应并满足了这种需要,就买卖双方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投机的生意”,一种双向的畸形需要,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的亵渎。当然,这样的“买卖”肯定是难以长久的,终究是死路一条。

极对!切中时弊。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加入了“投机”的成分,难免不“畸形”发展,进而“死路一条”,高等教育包括摄影教育、艺术教育当中存在的这类问题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广西南宁的张力丰说:这学期我们开了摄影课(40学时),原以为多少能学到一些东西,现在课是上完了,结果却令人失望。

对于想在摄影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小Chen来说是应该有害怕上当的担心了。而杨东同学非但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至于设计专业的张力丰同学对40个学时的摄影课(虽然我们并不了解他们开了哪些课程)学习的结果大失所望,也就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了。

在我看来,这几位同学应该都是有志学习摄影的年轻人,他们青春年少,敏感而不乏血性,对摄影教育与高等教育中呈现的弊端直言不讳:杨东同学一定是那些有幸考入摄影专业学习并对学习摄影抱有浓厚兴趣者中的一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发现:摄影教育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存在着“畸形”的“双重需要”,“随意拼凑课程”,“请到什么‘老师’开什么‘课程’”――这样的事情我在不少地方也时有所见时有所闻。

全文阅读

高校摄影教育

策划_王战卡/李建军/李馨

起步晚,发展快,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摄影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而思维活跃的学生也常常以其彰显个性的作品带给摄影界一次次惊喜。专家介绍,目前我国设有摄影院系的院校100多所,有摄影专业的约200多家。他们的现状如何?面临着何种难题?来自部分高校的负责人,为我们做出了展示、回答。

啤酒广告 邸京 摄 北京印刷学院

永远的F50 许宁超 摄 四川美术学院

故宫角楼 辛志秀 摄 北京印刷学院

喻鱼 刘帮国 摄 四川美术学院

巴黎童年 刘永 摄 北京电影学院

Black pool海滩 郭杨 摄 大连医科大学

全文阅读

互联网+摄影教育

在当下媒体传播逐步向分众化、移动化、互动化和个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公众的摄影教育需求已然在各个平台上开花结果,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包括系列课件付费收听、微信群在线教学、个人微信公号等自媒体平台互动在内的在线摄影教育正在蓬勃兴起,尤其是在今年,其发展趋势可以用“井喷”二字来形容。

这种现象既成为一种新兴的摄影文化产业业态,又为摄影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渠道,与之相结合甚至衍生出的出版物市场、摄影界“网红”品牌打造等现象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曾经有一段关于“粉丝的力量”方面的比喻在网上的转发量很高:

有100个“粉丝”,你就是本校园读物;

有1000个“粉丝”,你就相当于一个公告栏;

如果你的“粉丝”超过了1万个,你就是一本时尚杂志;

如果超过了10万个,你就是一份生活都市报;

如果超过了100万个,恭喜你,你已经晋升为全国性报纸了;

全文阅读

香港的摄影教育和香港青年摄影师

说过香港50、60后的中坚摄影人,香港的新一代摄影人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而谈到青年摄影人,从70后到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的创作理念、拍摄手法和艺术眼界,都与艺术教育和摄影教育关系密切,不可分割。这个专题中,我们特邀三位长期活跃在摄影教育一线的摄影人,冯汉纪、高志强、黄启裕讲讲他们对香港摄影教育的总结和看法。

在对香港优秀青年摄影师与摄影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当代的香港摄影和教育界一种声音愈唱愈响,即摄影越来越以一种表现终端的形式呈现;各种装置艺术、书法、绘画等艺术变现形式与摄影结合得更加紧密,共同作用表达创作者的观点。虽然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是否还可称作是摄影创作”的质疑,但无法否认,摄影是它们的最终表现形式,而且二维化的表现形式更好地达到了传播创作者意愿的意图。这也正是摄影作为可复制的二维视觉媒介在当代传播现状下的优势所在。

香港摄影发展及香港正规摄影教育的十年兴衰

冯汉纪/文

1975年我开始在理工大学任教,后在加拿大进修艺术专业,1987年毕业后回到香港继续任教。理工大学摄影系在1990~1991年间开办,至2000年停办,采取三年毕业制。香港理工大学与内地的教学方法不同,除了第一年有技术理论课程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如曲线等知识原理外,基本上不教授技术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学习掌握。香港理工大学开办近10年间共有7届学生毕业,每届20余名学生,共约100多名毕业生。据冯汉纪了解,毕业的这百余名学生中大约有两三个人是职业的商业摄影家,其他有在博物馆、学校等地任职。

纵观香港过去的摄影发展,香港摄影的初级阶段,约从19世纪90年代,英国将摄影带到香港开始。到20世纪初,香港摄影学会在20世纪30年代成立,并与英国皇家摄影学会建立关系。在后者的影响下,香港开始了“画意摄影”的潮流。当时的香港摄影学会的成员基本上一半英国人一半香港人,再加上购买相机的成本非常高昂,要加入香港摄影学会,必须需要一定的财力,简单说,要有钱、有空闲时间、要会英文。到了20世纪50年代,为了让更多讲中文的华人也能有自己的摄影群体,又出现了中华摄影学会。之后的二三十年,香港摄影的主流是沙龙摄影。这时的沙龙摄影和之前的画意摄影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沙龙摄影是摄影师用拍摄的画意摄影作品投稿参加沙龙比赛。沙龙摄影可以说一直流传到现代。

而纪实摄影是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开始繁荣于香港,那时有几位在国外读摄影专业的摄影师回到香港,为香港摄影人带来了许多未见过的拍摄题材和拍摄方式,获得许多的认同,便开始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当代摄影。当代摄影与画意摄影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当代摄影发展到现在包括纪实摄影、观念摄影,有很强的学术性。

香港的摄影教育发展比较晚,正式在1990年香港理工大学开办摄影系才算开始。香港摄影教育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正式的本科教育。现在虽然拿照相机的人多得很,可真正要研究摄影的并不多。现在的照相机太方便了,但对相机技术、原理等问题很多人可能都一窍不通。技术性强的摄影师一般都来自职业摄影是这一类。现在香港有一些职业学校会有摄影课程教授基本的技术性很强的摄影教育,但是冯汉纪认为这样的教育没有观念的培训。观念上不到位,训练时也缺少这方面的东西。就现在香港摄影教育的发展的情况来说,我不太满意。我这一辈的摄影人已经老了,年轻的还有一点赶不上。

全文阅读

摄影艺术教育研究

摘 要: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摄影艺术教育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作为现代高层次的摄影艺术教育,首先要研究确立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摄影艺术教学体系。必须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学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课程设置要科学系统,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摄影专业人才。高等摄影教育要健康顺利的发展,必须以高素质的专业摄影教师作为保证。

关键词:教学理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6)03-0149-03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作为现代高层次的摄影艺术教育,必须根据摄影艺术教育的特点,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完善、充分、系统有中国特色的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这将对解决当今我国摄影艺术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指导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正确,健康顺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将对我国高等摄影艺术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建立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首先要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的成功经验,学习国外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摄影美学思想,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外摄影艺术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管理方法。深化对有中国特色摄影艺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教育理论体系应包括下面一些具体内容:

1.中国摄影艺术教育理论首先要探索影视文化的时展特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文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摄影文化。正确处理民族化、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全文阅读

通识教育摄影艺术论文

一、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摄影器材,作为一系列复杂的工具,不仅包括照相机,还包括各种应用附件,具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无论社会人士或在校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经济条件,择优选择适合自己的机型,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照相机实际上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它集物理、机械、人体工程、电子、材料、数学等学科为一身,融科技知识和专业学问为一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拥有着多种功能,良好的效应,便于入门,充满趣味及那神奇的奥秘,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的能力。所以说在通识教育中,选择摄影工具来培养与提高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是很合适的。

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人的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核心的思维力外,还体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等水平上,而观察是诸种智力因素的先导。常言有云:摄影是一种减法的艺术,摄影实践需要摄影者在纷繁复杂的景象中抽取出其中精华的部分,在平凡的世界中发现闪光的东西。因此,摄影可以训练学生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捕捉美,在时间的长河里猎取美,在空间的坐标中塑造美,在百姓日用的凡俗中择取神圣。摄影家的观察具有细致入微、深刻洞察、反应敏锐、迅速发现(按快门)的特点,这种观察力素质是摄影家特有的基本素质。因此说,学习摄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教师的责任是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摄影创作中,教师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拍得清楚,而且要构思新颖,角度独特,运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技巧来创作。鼓励学生运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创作作品,有利于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掌握摄影技术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穿插发散、联想、类比、逆向等思维训练,让学生利用这些思维方法,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尝试拓展性的创作拍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灵活性、独特性的思维品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摄影实践,既训练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其创造能力。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实践不但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且教会了他们去欣赏美,享受美,使学生成为美的创造者。

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成人”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成人与成长,而通识教育核心是在使人成为人,也就是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作为高校的通识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要打破专业的限制、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评的精神,也就是使得学生“成人”,从而可以独立思想,拥有独立的人格,从而映照伟大哲人康德的思想: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现实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作为弱势的大学生们不得不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几乎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另外,课堂上还存在着一种灌输式教学,把所谓的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从而在他们的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域越来越小,导致了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领悟、灵气,看问题做事情往往呈现出模式化、刻板迟钝、思想僵化。在校大学生二十来岁,正值风华正茂的时期,却不能给人一种意气风发、阳光洒脱的精神风貌。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这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心理背景的深刻影响,也有学校自身专业教育的问题。同时,也强烈地折射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严重缺失,而作为大学生通识主要内容的摄影艺术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启发和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瞬间的领悟和捕捉能力,丰富的表现力和无限的创造能力。摄影艺术是个“我影照我心”的艺术形式,只要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镜头释放,就一定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进而使大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摄影艺术教学不同于高校一般理论课或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因为摄影艺术是艺术与技术的集合体,学习摄影艺术不仅要了解基础理论,还要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就是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脑、用心、动手的实际能力,并通过实践采风,专题创作,参加摄影比赛,参观摄影展览等实践环节,进一步开阔摄影艺术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美育资源,把摄影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扩大到整个社会,把美的欣赏、美的体验和美的创作结合起来,使摄影艺术教育活动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摄影艺术的创作实践就是让大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他们亲自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能力。综上所述,通过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开展摄影艺术教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全文阅读

中外大学里的摄影教育

摄影教育的扩大化

摄影在今天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的基石。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将数字相机、手机、电脑、网络、微博、飞信以及明天可能出来的新名词叠加在一起,“摄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众认知度,人人似乎都可以无师自通地在短短的几个月里,拍摄出几千张照片,甚至上万张照片,并能将影像传播出去,与人共享。

也正是因为摄影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再一次降低技术门槛,促进了摄影教育的蓬勃发展。无论中外,摄影基于档案资料性质的影像实证功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于是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稳定专业水平的摄影人员完成工作。数字影像知识体系的建立,摧毁了像柯达这种曾经的神话企业,也催生了无数新的摄影相关行业。摄影教育的市场在全球都在扩大。特别是对于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这一技术革命使我们获得一个与西方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共同前进的时代契机。中国大学近十年摄影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数字影像技术发展的速度并肩而行。

在普通高校,增加摄影选修课,摄影的讲座活动越来越受到欢迎。在综合性大学,艺术系多增加摄影专业方向或者摄影课程。一些大学、艺术院校新设立了影视专业,或摄影方向。而专业性的影像学校在不断地扩大规模,民办的艺术类大学很多都设立摄影专业,私立的摄影培训机构更是比比皆是。

数字摄影教育新知识体系的建立

摄影教育的扩大,与摄影知识体系的变更紧密相关。摄影教育从胶片时代完全过度到数字时代,知识体系的更新迫使并促进了教育领域摄影知识体系的全面更新。数字影像设备的体系,包括前期物理光学原理的数字相机和数字虚拟环境下的后期图像处理,最后到明室打印输出而构成整个系统。摄影的理念范畴,包涵了对社会生活、自然世界最忠诚的影像记录和还原,也包涵了导演摄影和后期图像再塑造而建构的虚拟社会与自然影像。

摄影知识体系的变化导致课程设置的变化,必然也带来了教师结构的重组和教育思想的新面貌。无论中国、外国,大学的摄影教育都经历了这个转变。

中国摄影教育必需用繁荣来描述。在前两年前的统计数据,大学设立摄影专业的学校已经达到100多所,去年摄影专业毕业生达万人。中国的大学有不同的规模和性质,摄影专业依托于不同背景的大学,其特色也不同。在一些资深的传统艺术类院校,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京电影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仍然维持着20人左右的小班级教学。按照艺术教育的传统规律,师资比较低,目的是让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培养有创造力的摄影创作人才。现在艺术院校都有摄影专业或影视专业,多数在摄影的大范畴内设立了多个专业方向,扩大规模,如商业摄影,图片摄影,数码摄影,影视摄影等等。各省的艺术院校、师范学院,摄影专业招收学生规模常常较大,30、40人一个班,一届两个班。综合性大学以及理工科大学,也有不少开设艺术专业,视觉传播专业,影视专业,摄影成为普及性的课程。

全文阅读

漫谈摄影美学教育

巴塞罗那1936、西班牙战士之死1937、回家路上的拣煤者1937、那不勒斯的母亲们1943、印度大干旱1951、美国军人聚会1964、医院里的杰吉1984……这些图片。或愤怒或冷静,或忧伤或焦虑,它们静静地流淌在观者的心中,它们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极为重要的事实。这事实,正如阮义忠所说:侧重摄影的社会与道德立场:陈传兴的表述:把握摄影的文化涵义。于是,我有了这样一种设想,即如何通过摄影美学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并将此种情感带入到摄影实践中去。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时,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牵引着人类的视线去观看、去思考、去解读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以及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运用摄影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运用摄影语言体现出来。摄影美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发散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摄影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发掘提炼,并以摄影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摄影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摄影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更应该启迪他们对摄影的感觉,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对人类悲苦感同身受的大爱。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摄影大师们关于自己作品的表述。法国摄影家迦克昂利・拉帝格有句名言:“我用爱来拍照,所以我试着使爱成为艺术的对象……”出生于沙皇时代俄国的摄影师罗曼・维希尼克是推动《关心摄影》最为有力的人之一,而《关心摄影》的主旨是:“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如果我们观看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只有拥有一颗挚诚挚爱能够感知宇宙之博大、生命之美丽的感恩的心,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撼人心弦的画面:如果我们了解摄影作品及影像文化在西方社会中持续、广泛而深层的影响,我们更会深刻地意识到摄影美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迫切性。

很明显,学生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摄影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尤其是做人的根本。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欣赏摄影艺术的趣味和评价摄影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摄影美学教育是包含在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空荡荡的摄影教育,将会是怎样盲目的和不成熟的摄影教育,是与实际不相联系的空洞美学。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以考虑学生的未来生存就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关注他们现在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将同样重要。摄影作品应该囊括了人生和自然的灵魂。而这一理念,正是通过摄影美学教育所要首先提及的。

今天的摄影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日新月异的摄影科技成果,但却忽略了摄影过程中情感和精神的内容。由于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许多学生的人文情怀日趋淡薄。这是摄影美学教育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道德、美好感情,令他们真正意识到:获得哲学、文学、诗歌、绘画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强有力的支持。

发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也同样是面对摄影美学教育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拍摄实践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经历。去体会自然的美丽与世事沧桑……也就是说,要鼓励他们运用摄影技术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充满情感的美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在摄影美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或思考,他们就可以把握自己或其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次,进而,将其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作品。

全文阅读

英国艺术摄影教育

【内容摘要】近几年,我国迅速拥有了数量庞大的摄影爱好者,国内开办摄影课程的高校与日俱增,同时,许多摄影比赛也出现了艺术类别。因此,开始有人拿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大肆宣扬其为艺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在摄影教育普及中出现的漏洞密不可分。文章通过伦敦艺术大学的实践经验,并从硕士毕业生的作品出发,阐述并分析英国高校艺术摄影教育的重点,以促进中国摄影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摄影 摄影教育 艺术性 思维方式 摄影技术

在我国摄影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大众,都在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不足,并一直追随着欧洲摄影的技术和潮流。然而,多数人看到和学到的只是表面上的技术和表现手法,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欧洲摄影教育的精髓。如果仅仅把艺术摄影看作是对科技的炫耀和潮流的吹捧,那么,艺术摄影便会彻底变质。

一、欧洲艺术摄影的发展

摄影是否属于艺术?这个话题已经被争议许久,但仍没有也很难出现一个固定的答案。50多年前,摄影几乎没有被艺术领域所认可,只有极少数的美术馆或者博物馆会收藏摄影作品或者举办摄影展览。Newhall曾指出,“摄影术在当时所处的地位正如同1862年的艺术在历史上的地位。它们同样不被学术界所认同,并且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激进的体系。” ①

1960年代早期,英、美的摄影教育中出现了早期的艺术摄影(fine art photography)本科教育。之前,众多摄影课程的目的在于教授学生技术技巧,并没有融入综合性的艺术思考。Nathan Lyons为了更好地推进摄影教育,改变摄影现状,在美国举行了由28位学者参加的研讨会。会上提出了摄影要从观众的反响出发;图像是人类与世界的交流互动,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摄影是一种视觉语言,应该学会思考和运用这种视觉手段去交流等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大部分的论文都指出,在摄影教育中应该涉及哲学、人文等教育,并且艺术是摄影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最后要用艺术来影响人类的生活并产生更丰富的文化。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课程的宗旨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摄影师,而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艺术教师、更多的艺术家和更优秀的人。由此可见,艺术摄影中所指的艺术是切入实际的对本质的思考,也是摄影师个人意识和情感等各方面在作品中的体现,更是各种精神与文化的结合。

当下,在英国高校开办的艺术摄影课程(fine art photography)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包括皇家艺术学院和伦敦艺术大学等高校。其中,英国伦敦传媒学院创建于1894年,是伦敦艺术大学6所学院中最早开办摄影课程的学院。由于其摄影硕士课程培养了很多英国领先的、新兴的艺术摄影家(fine art photographer)和艺术家而在英国享有盛誉。

二、摄影技术不是体现摄影艺术性的唯一手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