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美心理论文

审美心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论文

摘要:审美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已经被确立为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心理学研究的审美和美学家研究的审美不同,美学家以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是与记忆相关的简单心理活动;而心理学以审美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包括审美心理的系统结构、层次与历程,审美素质与审美心理的关联以及审美素质的形成,探索科学地分析和界定审美本质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心理学报》及《心理科学》从1994-2006年的所有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联系美学上的重要概念,试着将心理学研究中各个分散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概括出审美心理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儿童发展审美心理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问圣.奥古斯丁:“时间究竟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世界上许多习见周知的事物都是如此,最显著的就是“美”,我们可以很简单地应用这个字,但是哲学家和艺术家们摸索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没有寻找到一个定论。近代心理学的兴起,试图从心理研究的角度给予审美心理科学的解释。《心理科学》关于这方面研究最新的一篇综述是《审美的神经机制研究及其美学意义》(2006年第5期),这篇综述在以往神经美学的研究基础上,将事物引起的刺激反应是否适应神经机制作为定义和界定审美心理的标准。但是,如果仅从生理角度,并不能界定美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美感和的区别”。是生理上的协调适应,但是美感更是一种心理活动。除了神经机制,是否能从人生发展的角度找到更全面的研究方式?因为审美心理不仅是瞬时的刺激反应,更在于一种形成过程。这将更有利于把审美心理现象确定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基础的另一个含义是“有迹可寻”,审美心理不是凭空而降的,尽管各人的审美不会相同,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中审美感受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产生“美还是不美”的审美判断是有心理基础的,如果各人的心理基础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他们的审美判断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共性。

从美学上解释审美心理的形成有这样几个重要的概念:感觉、知觉、记忆、联想、移情、无意识。但是美学上的解释本身就没有达到定论,也缺乏实验研究。从神经机制上解释审美心理,也还局限在感觉的层次。其实对其他几个概念,从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最能清晰地看到形成过程,比如儿童什么时候具备整体知觉的能力?什么时候开始习惯性地产生联想?研究这些基本心理刚好可以概括出审美形成的心理基础。虽然现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还没有这样的概括,但是已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

二.相关研究

审美心理产生之前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不单指认识事物是什么颜色、形状之类的客观属性,还指包含什么样的记忆或者象征意义,因为审美不是停止在对事物客观的把握上,更重要的是产生了情感,事物的客观属性引起的刺激表现为神经的生理反应,而审美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联想,表现为大脑的心理活动。

以音乐欣赏为例,音乐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范畴,并且专长表现人的情感,心理学研究中关于音乐的实验有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胎教音乐的研究,另一个是对音乐的情绪判断研究。音乐欣赏和胎教并不是等同的,因为还不能确定胎儿是可以欣赏音乐的,但是,胎儿是能够听到外界声音的,并且胎儿出生后能够再认胎教音乐,他们一听到这种曾经听过的音乐就会立刻转头寻找声源,这可以说明人在胎儿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记忆能力和条件反射机制。同时,胎儿的性别及神经活动类型是影响其对音乐反应的重要因素,对音乐不能很好的反应就谈不上对音乐进行欣赏,这也可以说明审美的差异建立在心理机制的差异上,心理机制的差异中包括了神经机制的差异。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音乐民族审美心理透视论文

摘要:文章试图从民族审美心理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音乐发生、发展的流程,并揭示其内在审美机制:以“中和美”来展示内心体验的世界;以特有的“音色美”作为艺术品位的价值尺度;以“空灵美”作为心灵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审美心理;情感体验;天人合一;音乐品位;心灵境界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处于“百家争鸣”境况之中的古代艺术,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成熟期。以《诗经》为代表的春秋时期的音乐,引领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趋向,展示着决定民族艺术的民族审美心理世界。

一、民族审美心理流变的历程

在音乐领域美学所涉及的问题是音乐的价值问题。春秋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部体系完备的音乐理论著述——《乐记》;进而,乐律理论方面的“三分损益法”问世,加之孔子所编纂的歌辞集《诗经》,标志着古代音乐艺术从自发走向了自觉阶段,为此后中国的音乐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石和创作的物质借鉴。中国近现代学界趋向一致地认为:“中国古代最早形成自觉并真正走向成熟的艺术是音乐。”它为华夏艺术的民族化,即民族审美心理的对象化,其中包括欣赏的习惯、口味、评价的标准等勾勒了草蛇灰线。

《诗经》中,以“风”为纲目的庶民百姓音乐,流丽婉转,多繁音促节,直率地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朴实美。以“雅”为纲目的奴隶主阶级享用的音乐,其节奏舒缓,旋律平稳,呈现出一派庄严、肃穆的氛围。其乐舞阵容浩大,乐器穿透力强劲,给人以崇高、壮丽、恬静美的感受,显示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吕氏春秋》)的统治者心目中的社会现实。以“颂”为纲目的宗庙祭祀的乐舞,节奏沉郁,声调悠长,彰显了远古图腾崇拜的遗风和神秘的宗教象征美的特征。

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既是儒化音乐的确立期,也是俗化音乐的滥觞期。

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传人中国,宫廷乐舞除继承“颂”的传统外,又融入了佛教音乐的色彩,社会整体的审美趣味,则向“天人合一”的方向倾斜。以乐琴、相和声、商清乐为特色,或借景抒情,或寄情山水,或状物寓意,显示出人l生和自然的和谐美。

全文阅读

不同审美心理取向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时尚消费流行的原因;时尚消费中不同消费者审美心理取向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时尚消费是在消费活动中体现的大众对某种物质或非物质对象的追随和模仿、它的载体不仅是物质的,更多的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东西、时尚消费流行,起因有很多、想与众不同,希望突出自我、不愿出众,不想随便改变自己、人类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变化,对习惯的突破产生了流行、人类社会性模仿与自我表现的行为动机促进了流行、消费时尚是一种选择,而选择又基于某个特点鲜明的变化、消费时尚作为一种资讯,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可供参考的“形象模型”、敏感型消费者对消费时尚有极敏锐的感受力、敏感型消费者对时尚的需求和宽容性都非常大、漠然型消费者并非对美与审美持漠然态度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时尚消费是一种消费行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消费文化。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审美心理。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敏感型消费者、主观型消费者和漠然型消费者的不同审美心理取向进行了分析。

时尚消费是在消费活动中体现的大众对某种物质或非物质对象的追随和模仿,是人们对于消费活动的时尚张扬。它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质文化的形式而流通的消费文化,因为,它的载体不仅是物质的,更多的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东西。时尚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消费爱好,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等内在的东西。在消费活动中追求时尚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本文拟从审美角度谈谈时尚消费的审美心理活动。

一、时尚消费流行的原因

时尚消费流行,起因有很多。比如,时尚服装的流行,崇尚优越的身份和地位、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对方便生活的向往或是出于商业目的的人为创造等等,都是产生流行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人们心理上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想与众不同,希望突出自我,不安于现状,喜新厌旧,不断追求新奇和变化的求异心理:另一种是不愿出众,不想随便改变自己,希望把自己隐藏在大众之中,安于墨守成规的从众心理。

综上所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因素是流行的成因:(1)人类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变化,对习惯的突破产生了流行;(2)人类社会性模仿与自我表现的行为动机促进了流行;(3)环境的不断人工化,广泛的广告媒介和信息传播,促进人们的行动有意无意地趋同化、模式化,形成流行现象;(4)商业、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知识的日益丰富,多种知识的互相渗透,又促进了新流行现象的产生;(5)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会诱发新的流行趋势和走向;(6)社会文明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伦理观、价值观的变化)推动了流行的产生和更新;(7)物质丰富、生活水准的提高,提供了流行生存发展的土壤。另外,大众市场与流行理论中的符号互动学说则认为在社会领域中所发生的某种人际互动,可对时尚的流行产生影响。

无论某个消费时尚现象所体现的是上述哪个或哪几个决定因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消费时尚是一种选择,而选择又基于某个特点鲜明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在当时看来符合审美的标准。这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消费时尚与审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明了在消费时尚的成因中,审美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正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人们才会选择消费时尚,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消费时尚。

二、时尚消费中不同消费者审美心理取向

全文阅读

消费者审美心理分析论文

[摘要]时尚消费是一种消费行为,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消费文化。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审美心理。本文着重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敏感型消费者、主观型消费者和漠然型消费者的不同审美心理取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时尚消费审美心理价值取向

时尚消费是在消费活动中体现的大众对某种物质或非物质对象的追随和模仿,是人们对于消费活动的时尚张扬。它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质文化的形式而流通的消费文化,因为,它的载体不仅是物质的,更多的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东西。时尚是思想上、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消费爱好,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等内在的东西。在消费活动中追求时尚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本文拟从审美角度谈谈时尚消费的审美心理活动。

一、时尚消费流行的原因

时尚消费流行,起因有很多。比如,时尚服装的流行,崇尚优越的身份和地位、对新奇事物的追求、对方便生活的向往或是出于商业目的的人为创造等等,都是产生流行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一点是由于人们心理上往往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想与众不同,希望突出自我,不安于现状,喜新厌旧,不断追求新奇和变化的求异心理:另一种是不愿出众,不想随便改变自己,希望把自己隐藏在大众之中,安于墨守成规的从众心理。

综上所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因素是流行的成因:(1)人类生理及心理上的需求变化,对习惯的突破产生了流行;(2)人类社会性模仿与自我表现的行为动机促进了流行;(3)环境的不断人工化,广泛的广告媒介和信息传播,促进人们的行动有意无意地趋同化、模式化,形成流行现象;(4)商业、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知识的日益丰富,多种知识的互相渗透,又促进了新流行现象的产生;(5)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会诱发新的流行趋势和走向;(6)社会文明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伦理观、价值观的变化)推动了流行的产生和更新;(7)物质丰富、生活水准的提高,提供了流行生存发展的土壤。另外,大众市场与流行理论中的符号互动学说则认为在社会领域中所发生的某种人际互动,可对时尚的流行产生影响。

无论某个消费时尚现象所体现的是上述哪个或哪几个决定因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消费时尚是一种选择,而选择又基于某个特点鲜明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在当时看来符合审美的标准。这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消费时尚与审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明了在消费时尚的成因中,审美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正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人们才会选择消费时尚,并且不断创造新的消费时尚。

二、时尚消费中不同消费者审美心理取向

全文阅读

论体育文化审美心理特征

摘 要:本文对体育文化审美心理进行研究分析,从审美心理特征、审美要素、审美心理过程三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讨论,并结合体育运动实践,从心理学的角度得出体育学与审美心理学两学科通过文化之大不同,相互渗透,以引起学界对当前体育文化审美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体育文化;审美;影响;心理;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2

一、引言

人类的生活实践是一门以科学发展为前提的实践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断地改善自己的体能和智力,逐步发展为身体活动,形成了体育学。并从混沌蒙昧状态中历经了精神上的觉醒,开创了审美心理学。两学科共同处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统一体中,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迅猛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而在新的时期,两学科通过文化之大同,为人们提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以及相互渗透,人类这种争斗互动涉及到新世纪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试图探讨体育文化的审美心理特征。为学界提供一个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二、审美心理特征

(一)体育运动审美心理素质

审美心理是以审美心理素质为基础。审美心理素质由美的能力和美的性格所组成,两者之间相互调节,不过一般说来,美的性格较之美的能力在审美心理素质中更居主导地位,运动员的性格决定其技术动作的表现。当运动员的审美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将能动地调节他的审美心理活动。

全文阅读

论文艺社会学研究中审美心理的中介作用

摘 要:文艺社会学作为文艺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以研究文艺这一社会性的审美实践为中心,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探寻审美实践的内涵与规律。通过立足中介论,分析文艺现象和问题,可以发现审美心理机制这一中介因素在文艺社会学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文艺社会学;中介论;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31-01

1800年法国的斯达尔夫人发表《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这成为文艺社会学的开山之作,标志着文艺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直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艺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共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实证主义经验派、批评辩证派、发生学结构主义以及苏联的艺术社会学。这四个流派,究其理论而言,都清晰地指明了文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即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但是似乎又都没有说清文艺与社会的关系究竟如何,正如约翰・霍尔所说:“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的主要弱点之一,是不能确定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确切联系。”要确切弄清文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首先要从本质上分析。文艺,就其根源来说应属于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因此文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它的各种要素身上都充满了社会的气息,但是,文学并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忠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它作为人类思想领域的存在,需要通过各种中介环节反作用于社会,因而更显现出与社会变迁不相同步的相对独立性。

中介,指的是在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两极之间起居间联系作用的环节。中介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他在《逻辑学》里说:“不论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他认为作为事物之间联系环节和事物转化、发展中间环节的中介,是普遍存在的。的确,在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就大量存在着这种中介因素,因此文艺与社会生活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从而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和文艺问题。

在文艺与社会之间的诸种中介因素之中,审美心理是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中介之一。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性的审美实践活动,是一个主体全身心参与的过程,在整个审美活动过程中发挥效能的主要机制就是心理因素。

全文阅读

论宋代文人审美心理对汝瓷的影响

内容摘要: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文人审美心理与前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外向转为内向。宁静淡泊和妙法自然成为当时的两大审美主题,在此影响下,汝瓷在造型、釉色、开片等方面迎合了宋代文人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汝瓷 宋代 审美心理

一.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简析

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段都会形成具有自身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人审美心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汉代之审美心理侧重宏放;魏晋崇尚风流通脱;洋溢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则是恢宏的盛唐气象,所以唐代文人更加积极昂扬,胸怀气度开朗豪爽,个体意识极其张扬;有宋一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国力、对外关系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宋代文人审美心理出现了新的特征。

宋代文人审美心理由外向转为内向,价值取向上由外王转为内圣,同时加之理学、禅学与老庄学说的影响,宋人文人展现出与前人所不同旷达、超然、深沉、内潜的人生态度,因此宋人文人的审美心理所追求的不再是气势恢弘的外在物象和狂热的情感,而是对“宁静淡泊”与“妙法自然”这两种境界的崇尚。

二.宋代文人审美下的汝瓷

汝瓷,是宋代汝窑烧制瓷器的统称。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地处汝州而得名,以生产青瓷而著称。汝窑盛于北宋晚期,专门烧制御用宫中之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从其开窑至其消亡前后不过二十余年,由于烧造时间短,其传世品极其稀少,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并有“宋瓷为贵,汝瓷之最”的美誉。如今存世的汝瓷,全世界仅有60余件,多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少量被世界各地私人收藏家珍藏。汝瓷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缺,还在于它独特的魅力。中国的瓷界素来有“名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说。汝瓷器型古朴典雅,胎质细腻,釉面晶莹温润,釉色清高淡定,犹如羊脂美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雨过天晴云,汁莹音润汝州瓷”。汝瓷从釉色到造型无不体现宋代文人宁静淡泊、妙法自然的审美心理。

1.釉色

全文阅读

简析新时期文艺美学"六大家"对学科的确立

摘要:文艺美学被誉为20世纪中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是中国文艺学对世界文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贡献。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历经百余年,在新时期由当代文艺学者揭开了新的篇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期文艺美学在以胡经之为代表的"六大家"的努力下得以确立,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理论探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学术盛景。

关键词: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确立;胡经之等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30-01

中国现代文艺美学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民初时期,但在上世纪50、60年代,民国学者的文艺美学探索曾出现某种中断。20世纪80年代,为了恢复被中断的文艺美学的理论探索,胡经之借用王梦鸥《文艺美学》之书名,率先在全国首届美学学会中构想建立"文艺美学"学科,此举立即获得当时长期钻研文艺学和美学理论的周来祥、杜书瀛、童庆炳、朱立元、曾繁仁等学者的拥护与响应,他们纷纷创建各自的文艺美学理论体系并撰写文艺美学专著,确立了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学科地位。

1.胡经之首倡建立文艺美学学科

开创了新时期文艺美学学科范式和理论研究。他将"文艺美学"定义为"不是传统的艺术哲学,也并非过去所说的文艺理论,而是和美学、文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1],认为文艺和审美存在着一种交叉联系,应将文艺美学看作成美学与诗学的融合。他从生命本体论上打破了先存已久的美学与艺术视阈隔阂,以生命本体论视角来重新审视文艺活动的审美规律,打破了我国文艺理论界长期以来的主客体反映论的理论范式。他摒除静态的审美观念,推崇动态的审美体验,并将之确定为艺术审美活动的核心和本质,同时又不断引申探讨审美活动、审美体验、审美超越、艺术意境等概念,最终建构出"体验论"文艺美学理论。

2.周来祥作为文艺美学学科理论范式的共创者

为文艺美学研究和兴起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和谐论"文艺美学思想开拓了新时期文艺研究的疆域。周来祥认为在经历近代西方科学分化后,文艺美学因自身规律性而独立自主,它是美学的分支,并不是文艺理论的附属支部,应当是从古典美学中分离成长出来的。他强调艺术掌握"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实践,也不是单纯的精神思维,而是两者的融合","它是感性与理性、心理与认识、情感与理智、具体和抽象、物质实践性和精神意识性的和谐统一"[2]。他提倡"美是和谐"的基本理念,运用系统的方法论,重视美的艺术要置于关系之中进行研究,"美在关系说"展示出主客体间充满和谐的联系。

全文阅读

深究文学概论课审美化构思

《文学概论》是中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对象之一。近些年来,北京师大、湖南师大、重庆师大、东北师大及其他许多高校都推出了本课程的教改成果,但纵观这些教改成果,基本上都是集中在理论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上做文章;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虽也有所涉及,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未见能够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的教改成果。就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而言,观念的更新、理论架构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拓展已经达到了较理想的境界。但是作为一门专业术语繁多、概念范畴艰深、理论思维抽象的课程,如果不能在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取得突破,则往往使听课的大一学生(本课程一般规定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视为畏途,甚至不知所云,使这门至为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据此现状,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对《文学概论》课程进行审美化教改的结构设想和实施方案;意在从教学模式和方法上较为全面而深入地改变现状,以期取得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

一、本课题主要教改内容

本课题教改内容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第二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第三板块为“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释义文学理论课程中的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和学术范畴;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阐述文学创作和鉴赏规律;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艺术形象来示范文学理论的运用方法。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形象化的言语描摹形式、具象性的文学形象形式和艺术音像材料展示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课堂言语描摹之技法、课堂情境设置之技法、多媒体音像展示之技法、电脑动画展示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情感化教学之理念,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感性感染手法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体验,始终以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教学手法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审美情感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以文学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以文学人物形象来传情达意、以文学细节情节来传情达意、以文学场景情境来传情达意。审美情感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触景生情法、借景传情法、托物言情法。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理念;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形式;文学理论的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审美意境化教学之形式主要包括:情景交融之教学形式、虚实相生之教学形式、动静相成之教学形式、意在言外之教学形式。审美意境化教学之技法主要包括:以言语描摹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情境设置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艺术形象呈现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以电脑动画的方式来营造意境之技法。

二、本课题预期教学目标

本课题预期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其一,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抽象解说理论术语的教学现状,以具体鲜明生动的审美形象,将艰深晦涩玄奥的学术范畴和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可感可触的审美形象,达到明显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学习兴趣、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的教学目标。其二,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理性阐释学术范畴的教学现状,以感染性、动情性、愉悦性的审美情感化教学,达到化“苦学”为“乐学”并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和师生课堂生活的质量的教学目标。其三,改变目前国内各高校《文学概论》课程刻板点缀具体例证的教学现状,以具有意蕴暗示性、象征启发性和自主创造性意义的审美意境化教学,达到让学生自主发现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对艺术意义做出个性化有创意的理解,将所掌握的文学理论知识活用于自己独自进行的文学欣赏和批评活动中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题预期教学效果

本课题预期教学效果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审美形象化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其二,审美情感化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其三,审美意境化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

1.审美形象化教学所能产生的积极心理效应人的自然天性倾向是喜好形象的东西而厌恶抽象的东西。而《文学概论》恰恰是一门完全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课程。这些抽象概念知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发展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文学理论的审美形象化教学改革致力于抽象概念知识的审美形象化,将使抽象概念的教学一改过往的抽象、枯燥、乏味的特点,将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扫过往的沉闷和消极气氛。课堂里充满具体、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抽象概念知识则完全消融在具体、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这种寓抽象概念于感性形象的教学方法,必能最大程度地扫除厌学情绪,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阅读审美教育中学语文论文

一、近十年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概述

近十年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主要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

(一)论著方面:黄良著的《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2004)、曹明海著的《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2005)、潘纪平著的《语文审美教育概论》(2005)、韦志成著的《语文课程教育学》(2005)、张弛著的《语文教育人文论》(2006)、朱绍禹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7)、曹明海著的《语文陶冶性教学性》(2007)、王尚文著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2007)、翟京华著的《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与审美教育:走向智慧语文的思考与实践》(2010)、李剑著的《教育审美和教育批判》(2011)等。

(二)论文方面:近十年有关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论文很多,笔者在知网中输入“语文阅读审美教育”检索后有6000篇文章,从2004年到2014年成增长趋势。包括:曹爱明的《中学语文审美式阅读教学探究》(2004)、刘国敏的《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2006)、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7)、张英的《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08)、杨莉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问题研究》(2009)、杨进红的《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2010)、沈云振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2011)、贾文娟的《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3)等。此外,各类期刊也刊载了很多有关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的文章,其中核心期刊有四百多篇。包括:任炜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2006)、杨萍的《论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重要性》(2006)、孙杰的《高中小说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2009)、薛猛和高丰的《审美理智主义视野下审美教育的特性及态度分析——以阅读教学为例》(2011)、雷鹄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2011)等。

二、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内容简述

杨进红在《语文阅读审美体验研究》中提出:1.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野;2.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3.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4.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刘卫红在《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中则创造性的提出:审美性阅读的特征即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创造性;审美阅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语音字形层面、语义层面、意蕴层面;在如何设计审美性阅读教学上提出:审美态度的形成、审美感知的获得、审美体验的展开、审美创造的实现。秦春蓉老师曾在《怎样在阅读中感受美》一文中提出审美感受力的前提在于发现美,而发现美就必须具有感受课文的灵敏性和统摄力。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感受作者情感的桥梁和渠道,所以要提高阅读审美感受还须加强美读的训练。文中表明在阅读中把自然、社会、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从而感受到美的观点详尽地阐释了阅读中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能力的措施。张玉枝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问卷得出中学语文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有:1.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学习兴趣不高;2.语文阅读课服务高考、重在使用;3.阅读课上老师注重讲解分析,忽视学生的独特感悟;4.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阅读能力培养;5.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情调单一等。她也提出了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2.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3.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4.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标准》理解、重视不够。在《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李月梅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有:1.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强化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美、评价美的能力;4.在教学中创设审美情境。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思路是:发现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缺失的问题,进而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内容归结为一个核心问题上即施教者、受教者、教材等主要教学构成要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自的义务和责任,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三、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的缺憾

(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很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摘抄、诠释方针政策和新课标层面上,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现条件、操作保证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开展中学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首先要深入教育第一线、其次要有层次性,采取实地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语文阅读审美教育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真正深入一线的研究并不多,即便深入一线做问卷调查的也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某一个学校的调查研究,缺乏层次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