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申论写作

申论写作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例谈申论作文写作

2014年国考申论试题无论是副省级职位A卷,还是地市级职位B卷,作文题都是针对资料中某一句话进行作答。A卷的作答要求是: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B卷的作答要求是:加拿大女作家门罗曾经说过:“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题分值最大,对考生来说难度也最大,把握不好失分也最多。这道题既可以拉开考生成绩差距,又是对考生把握材料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考生面对“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与“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这两句话的理解,容易出现几种情形:一是望文生义,理解浮光掠影,不透彻;二是写作不知从何入手;三是写作中没有体现“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和“对给定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四是有的文体不符合申论要求,从而出现脱题现象,严重影响了申论成绩。以下是笔者结合2014年国考申论试题谈谈如何写好申论作文的一点看法。

一、要准确定位文体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拉开序幕,从2000年左右开始把申论作为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必考科目,这是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招考录用办法,结合我国公务员日常工作和职业需求而设定的。原来申论考试中的资料主题集中、单一、篇幅较短,作答要求模式化(分问题、对策、论证“三步走”),尤其作文题明确要求“就该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进行论述”,无疑作文题的文体应该是议论文。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指出:“论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意即综合各种见解而深入阐发某些道理。根据历年申论资料所反映的不同问题,论证有时偏向策论,有时偏向政论,有时偏向评论,不一而足。2014年国考申论A、B卷作文试题,虽然作答要求没有明确限制写作文体,但分析来看,应该写成议论性文章。

二、要准确理解主题句

下面分别以2014年国考申论A、B卷作文试题主题句为例,A卷: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B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这两句话都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富含哲理意味,隽永深刻,令人深思。

“慢”,并非刻意要‘慢下来’,而是一种生活情趣、成长心态、工作态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也大大拓展了人的发展空间,成才渠道多途径化,价值诉求多元化。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当人变成财富、名利的附属物,不计健康与时间的成本整天忙忙碌碌,超负荷工作,身心俱疲,这种生活还能自在有为吗?正如A卷资料反映的内容:“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工作节奏加快,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一项针对100万在职人员工作现状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感到压力较大,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材料略)”。因此,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把人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考虑,促进人对发展的心理认同感,把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作为发展的奋斗目标,不要让生活左右人,才是要“慢下来”的真正意义所在。只有“慢下来”,生活才能自在有为。

“幸福始终充满着缺陷”并非把缺陷看成幸福的不足,而是要如何看待缺陷、认识缺陷、理解缺陷。这里缺陷意在引导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调节心理对现实的认同,破解人生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缺憾、挫折、失意、迷茫,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幸福和缺陷重在心理感受,因为幸福感是主观感受对客观现实的心理认同程度,绝非用获取物质利益的多少可以衡量。饥寒交迫的人吃饱穿暖就是幸福,锦衣玉食的人仍有缺陷。正如B卷资料反映了小邹在工作、收入、买房、与女朋友的差距、结婚、生子等方面感到生活的压力,想跳槽又害怕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挑战。无疑压力会侵蚀幸福,放大缺陷,但并不是为了眼前的幸福而主动放弃挑战,畏缩不前,关键是如何在幸福和缺陷之间找到心理平衡点。多完美的幸福都有缺陷,正如B卷资料:“从此这部小说就教会我一个道理:生活原本可能是完美与残缺的统一。”因此,缺陷是幸福的伴生物,幸福与缺陷如同矛盾的两个方面,生活中既不存在无缺陷的幸福,也不存在无幸福的缺陷。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通过努力放大幸福,缩小缺陷,把幸福看成奋斗目标,把缺陷看成奋进动力,人生才会有意义。

全文阅读

再谈申论写作的构思

本文所谓“申论写作”,是指申论考试中继提出对策方案之后“申而论之”的写作行为;本文所谓“构思”,是指对“申而论之”写作行为的诸要素进行一系列设想、构成、定格的思想过程,是落笔行文的前奏。古人云:“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这是一个不可忽视和倒置的环节,它决定作文的成败,它又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须循序渐进而行之。

一、背景审定

申论考试作为一种考查选录公务员的专用考试形式,为了准确有效地测查考生真实的素质和潜能,命题者往往有意地设置许多限制条件作为考点来测试考生,有人将申论考试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并不过分。申论写作是申论考试中最后一个最大最综合的考项,它综合了前面所有的限制条件和考点,以测查考生个人的总体素质和价值,在写作构思之前必须把这些背景条件审定明确,作为构思的依据和基础,才不会偏题。首先,要牢牢掌握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这是考试的依据和申论的基本材料,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脱其外;第二,要固守命题规定的虚拟身份,时刻都要以虚拟身份为立足点,从拟定的角度和定位的情境去进行思考,包括心态,语态、视角、论断、文字等等,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文章失体;第三,要紧扣前面所提出的对策方案进行思考,“申论”是通过对处理某种社会问题的对策措施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引申论证,以测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录各级行政工作人员的,故对“对策”的引申论证始终是考试的焦点,要注重在申论中表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必须在对申论写作命题进行缜密透彻的审题、确定申论的立意和方向之后才进行写作构思,在实际考试中,申论写作命题的内容、类型、指向各式各样,审清题意,构思才不会偏题。

二、腹稿构思

腹稿构思就是在脑海中对申论文章进行总体的策划和设计,或曰“谋篇布局”。这是初始的、自然状态的思维方式,在审题环节就已经开始渗透。鲁迅先生动笔前往往是“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说的就是腹稿构思的情态;清朝李渔所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指的就是腹稿构思的作用。申论的写作构思,是考生根据申论写作命题的要求,以及自己所要论述的主题,结合给定的资料条件,虚拟的身份、情境,所提的对策方案,限定的篇幅、体裁,写作的方法、材料等等前提条件进行综合、搅拌、筛选、构成……最后趋向一个结果的思维活动。这个活动犹如雨前翻滚的浓云,思前索后、或张或弛、时缓时急、激烈错综的运动和跳跃,最后凝成雨点降落。这个过程搅拌得越充分,滚动得越活跃,构思就越成熟。腹稿构思应包含四个基本内容;第一,酝酿并确立申论的中心论点;第二,拟定好文章的标题;第三,选定论据材料和论证方法;第四,考虑好文章的结构布局、段落层次、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字。腹稿构思的过程应做到对所有的问题、要求、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理出头绪,理清思路,设想出文章的整体规划和具体的组织安排,使全文布局轮廓鲜明地勾画于胸。腹稿构思的效果应达到:主题是什么,标题是什么;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论;全文分几段,每段论什么,各段分几层,每层论什么,如何过渡,如何展开,如何照应;全文用哪些材料为论据,论据如何安排使用;全文用哪些论证方法,如何使用;哪些问题详论,哪些问题略写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定数,脑中有框架。

三、聚焦标题

申论的标题,要求反映文章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和论点,让读者一眼就能看清全文的内涵和处延。标题虽短,却反映文章的构思和主旨,往往是文章的标题拟好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晰了,主旨也就明确了;有人说:“题好文一半”,意思是说标题拟好了,文章也就成功了一半,可见拟定标题在写作构思中的重要地位。标题不仅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的旗帜和面目,好的标题,体现作者高超的概括技巧和表现艺术,使评卷者赏心悦目,感受鲜美,这对于以赢取高分,谋求录用的申论考试来说,多了一层意义和价值。所以,如何定好标题,是申论写作构思的一个焦点。申论标题的拟定有两种形式:

1.命题式标题

全文阅读

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

随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趋热,申论的写作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写作教学中也应重新调整教学方案,把申论的教学和实践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或者说需要适当地加大比重。

“申论”的语源出自孔子的话语“申而论之”,即申述、论述、论证、引申的意思。申论考试是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考察应试者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申论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应试者的发挥主要看平时的功底,不一定需要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因此,自从20__年公务员考试设置申论以来,无论是专家、应试者、用人单位,对这一考试形式都表示赞同。以20__年11月份进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讲,考生从考场出来后的感觉都比行政能力测试轻松。但考得轻松不一定等于考得好,要把申论写好亦非易事。

一些有关申论考试的辅导材料中,是这样给“申论”下定义的:“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并就此阐发出议论。”这个定义最早出自国家人事部门编写的辅导教材。笔者觉得,这种概括似乎还不全面,它让人觉得,申论就是剖析社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谈对策的,正如许多人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印象,觉得该栏目的功能就是专门进行曝光的。其实不然,“焦点访谈”栏目也有不少是歌颂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赞美著名科学家或其他著名人士,赞美某种新生事物、赞美某种新的做法的。同样,申论的考题中也有要求围绕某单位的成功经验来谈的,比如曾有一道模拟试题所提供的资料讲的就是“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应试者的角色认定是模拟省经贸委的工作人员。“要求你通过‘海尔’的成功,探询其成功的奥秘,从而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有见地的方案和对策。”按照前面关于“申论”的定义,“找出问题的症结”这句话的感彩就不太吻合。因此,申论的定义还应周密些。笔者觉得可以概括为:“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进行引申论述;或者就某一新生事物、某一成功经验、某一新的做法引发议论。”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申论就是特殊的、较高层次的“供料作文”。并且是“供料的议论文”、“供料的策论”,这就决定了,申论的写作更需要注意客体与主体的双向建构,是“料”与“申”的辩证对立统一。材料是一种客体,客体影响、支配着主体的思维方向、思维进程,但主体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可以反过来影响客体,通过中介环节,把自己的某种优势有机地渗透、发挥到客体中去。

在心理学领域,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1896—1981)提出来的,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的序言中说:

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字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皮亚杰对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新的看法,也基于他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皮亚杰深刻地指出,在心理学中运用条件反射学说,走的仍然是旧的传统的道路,因为它对有机体本身在形成条件反射过程中的主动性仍然是估计不足的。没有主动性也就没有内在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没有内在的结构。皮亚杰冲破了巴甫洛夫学说的某些束缚,在心理学领域内独树一帜。就其最一般的状态而论,皮亚杰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可以称之为“系统结构分析方法”。皮亚杰又指出,在运用系统结构分析方法时,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能成为科学地说明现象的完备工具的,只有通过研究事物发生的条件和结构发展的规律,才可能说明它们的机能作用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发生学方法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理的论点。他强调了系统结构分析方法与发生学方法两者必然的不可分性,于是,又概括这两种分析心理的研究方法为“结构发生法”。这种“结构发生法”,是与所谓“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和“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那样两种理论所持的方法相对立的。前者如斯宾塞、泰恩、李播等联想主义理论和当代美国的一些理论就是“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的”理论。在斯宾塞等人看来,联想的发生、发展现象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些离散个体处于经常变动之中的结合;“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理论,代表人物是生物学中的魏斯曼主义、心理学中的胡塞尔学派和格式塔理论的信奉者。持这种理论者企图研究现象的结构而不揭示现象的发生过程。皮亚杰针对两种理论的弊端,而综合出“结构发生法”。

皮亚杰也非常重视认识的中介作用。他说:“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1-

全文阅读

申论写作构思“四法”

历时十年的申论考试告诉我们:申论测试是一种通过写作来展示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在写作训练中,科学地认识构思,机智地寻找快速构思的技巧,灵活地把握快速构思的方法,有助于考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凡作文之道,构思为先”,这是古人写作经验的总结。申论写作的构思,就是作者以抽象思维为主导,包括形象思维、潜意识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根据题目要求,在阅读、体验给定材料的基础上,抓住给定材料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和自己独特的感悟点,提炼文章的主题,选择最佳表现方式来谋篇布局,并借助一定的技巧快速构思成文。下面着重谈谈申论写作构思的几种方法,以供应试者参考,并期望各位大方之家指正。

一、提纲构思法

申论写作是考场作文,考生以虚拟的政务身份,在规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给定的材料范围和条件内以限定的篇幅进行写作。在阅读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构思的时候,其思维往往犹如夏雨来临之前天空中滚滚跃动的浓云,上下翻腾,异常活跃。作者的思路必须经过一番思前索后、而张而驰、而缓而急的运动和跳跃,最后才趋向一个结果。也就是说,在题意的控制和指导之下,考生要先审定文章的虚拟身份、写作对象、体裁、取材范围、题旨中心、写作方法,然后再定下一个大致的框架——怎样开头,如何展开,分几个段落,写几个层次,怎样过渡,如何照应,怎样结尾等。在确定一篇文章的框架时,采用“提纲构思法”是考场作文的有效方法之一。提纲构思法的具体操作可按照下面六个步骤进行:①拟标题(在试题未给标题的情况下);②用判断句式概述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③全文应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阐述基本观点或中心,确定大的层次,布局全文的结构框架;④逐个考虑大层次内的段落,写出段旨;⑤依次考虑各段的安排,把准备的材料按照构思的顺序标上序号,排好队;⑥全面检查提纲,作必要的增、删、调、补。有时还要标识一下具体材料的使用方法,如大致标明说明文各部分该用什么说明方法(如作比较、分类别、列数据等)、议论文具体的论证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对比法等)。这样构思下来,文章的骨架已经立起来了,有了明确通畅的思路,确定了清晰合理的布局,考生才有可能将那些各自游离、互不联系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通过提纲可以圆满解决“言之无序”的问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提纲,从头至尾急就华章,思路明晰,畅通无阻。

这里笔者以2008年申论国考卷的第四题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题目是: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写作提纲参考:

本文中心论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水电开发)之间的关系,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开头:精炼引用材料中水利部负责人的讲话,强调对怒江的13级水电站的开发将造成对资源的掠夺性破坏。由此引发如何解决目前我国在水电开发方面所带来的生态保护问题。

过渡:或是对开发水电的两种态度给予列举,或者分析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经济却相对落后,亟待脱贫,由此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全文阅读

申论终端写作六要

申论终端写作,是指“申而论之”的写作过程中,经过了审题、构思,明确了虚拟身份、论述主题、文章标题,拟定了写作提纲之后,直接落笔写作正文的最后环节。这是申论考试全程的“最后决战”。“引论―本论―结论”是议论文最基本、最通用的结构形式,申论写作是考场作文,讲究时效,考生又多是缺乏专门写作训练的学生,故采用此法比较稳妥,但必须掌握好相关要点。

一、引论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引出题旨

引论即文章的开头。引论的任务就是要把文章要论述的本质性、核心性问题“引”出来,即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好让下面的本论部分进行分析论述,以“解决问题”。引论无论如何起势,目的都要迅速进入话题,准确展开论述。好的引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切中要害,概括提示问题缘起;二是开门见山,直捷道出申论主题;三是新颖深刻,引人入胜;四是文字精要,简洁明了。例如《加强药品使用监测工作》一文的引论:“曾经是抗感冒良药的康泰克,如今却让人为之害上了一场‘大感冒’。含PPA的药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政府禁止,公司撤药,患者拒绝,各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有人指出,PPA对人体不利,药厂早知却不公开,试问公众健康权利谁来保障?社会呼吁加强药品使用的监测工作。”引论先以“抗感冒良药”却让社会“害上大感冒”的反常现象作为议论的缘起,然后揭示“药厂早知却不公开”的真象引人震惊,接着用一个反诘句过渡,直接将自己下文要申述的问题端上台面。简捷、切要、引人,采用了典型的“概述――过渡――论点”引论“三步法”,可谓精彩绝妙之笔。

二、本论要浓墨重彩、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本论是申论文章的主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的核心部分,它要求论据充足,论证充分,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是体现考生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主要部分。

本论内容的展开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是纵式,又称递进式或掘进式,即紧扣一个中心,层层分析、步步推进对问题进行论证;第二是横式,又称并列式,即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问题进行论证,几方面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主次或从属之分;第三种是合式,又称纵横交叉式,即根据实际论述的需要,将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交叉并用,这是最适用最常见的形式。在考试中,应根据实际表达的需要,采用适当的展开方式。

要写好本论,应抓住两点:一是要有意采用“分兵合击”的方法,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论证,揭示本质,或采用“剥笋”法,由外到内,层层解剖,直切内核;二是要着意提炼层次主旨,以主旨句作为路标,引导分析途径,显示论证线索。一般来说,本论部分可安排3―5段,即3―5个分论点(或说方面、角度)去论证中心论点,每段首句应是该段概括提炼出来的主旨句,即分论点。这样写有两大好处:第一是对于创作者而言,提炼主旨句的过程就是确定本段论述方向和重点的过程,有了明确的论点定格,本段论证目标就会十分明确,由几个分论点引导本论写作,全篇就能紧紧扣住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条理清晰,写得轻快;第二是对于阅卷者而言,看了首句就可明白本段分论点,综合几段首句,便可掌握全文中心论点,这样的文章眉目清秀,读得轻松。有的段首主旨句还采用了句式相同或相似的排比句,效果更佳,如《城市管理急需改进》一文本论中的四段主旨句分别为“城管观念要转变”;“城管面子要抹煞”;“城管方法要柔性”;“城管法规要宽容”。这四个句子,不仅显示了论证中心论点的四个不同角度,也显示了这四个分论点之间紧密贯通的内在联系。这样的结构形式,会倍增阅卷者好感,提高评分档次。在实际写作中,也可采用数字序号加上小标题的形式标明各段大意或分论点。

三、结论要响亮、强化、凝练、精要

全文阅读

申论写作的创新思维

国家招录公务员的申论考试已历经十一年。打开2010年的国考申论试题,历史似乎翻开了新的一页。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不同的试卷。在本次申论考试中,两类申论试卷无论材料本身,还是题目设置都有所不同。于是,许多考生发出感叹:“申论年年考,年年有不同;材料一大片,规律难找寻。”其实,根据职位的不同考查考生不同的能力,更能体现公务员申论考试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考生可透过洋洋洒洒的给定材料和具体的题目要求,发现其命题规律。例如,2010年国考申论尽管它有两类不同的题目,但透过给定材料“海洋污染”这个话题,细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宏观上是以科学发展观做引领,用现代科学理论指导海洋的保护和开发;中观层面考的是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样一种协调发展的关系问题;微观上是针对主要问题,用具体的办法和措施,攻克“海洋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因此,申论应试者应透过申论试题的新变化看命题的实质,在系统思考的前提下,开拓申论写作的创新思维,实现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

宏观引领兵贵神速

战场用兵贵在神速,考场犹如战场。申论写作是考场限时作文,犹如行军打仗,赢得时间就是胜利,无疑要急就华章,讲究快速。这种“快速”从何而来?有考场经验的人都知道,“带着问题”“有针对性”这两点,是阅读给定材料的前提和条件。这里的“带着问题”,是指申论试题的“申论要求”;“有针对性”是针对“申论要求”的题目。考生拿到试卷后,首先要做的是看申论试题给定材料后面的几项要求,而不是从头到尾地先直接阅读这些材料。否则,阅读过后很可能印象空泛,心中无数,甚至在看到有关具体写作的几项要求后,可能还得回过头来再读,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快速行文的关键是带着试题提出的问题,从给定材料中找寻出引领答题的方向。这个方向,也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和题目要求中的宏观引领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论政策的高度”。我们不妨回顾前几年的国考申论试题:2010年是从“海洋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引入话题,引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海洋保护与开发”问题;2009年是以目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产业问题,即以农业中的“粮食问题”和“工业产业升级转型问题”为主题进行命题,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产业结构和粮食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008年是从“怒江水电开发”引入话题,主要测试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观点,也是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命题……万变不离其宗,以上的国考申论命题,都是以科学发展观这一基本理论作为考试热点的。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涵盖面广,诸多内容都可融入试题。但应该看到,在科学发展观底下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即经济维度。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等,都可把它放到经济维度底下。宏观引领的理论,从主体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利益(国防、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秩序管理、经济秩序管理等)、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水土耕地、资源能源节约等)和个人利益的问题。如果在申论答题中,能这样精确地抓住试题指向的宏观引领的理论,行文就会迅速,就会相对减少考生精力的巨大消耗,减轻考生的写作负担。但如果我们面对申论给定材料和试题,思前想后抓不住宏观引领的方向,一方面可能导致离题万里,无的放矢;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浅尝辄止,难有深度。因此,考生应特别注意理论热点思维的立体运用,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就如前面所分析的近几年的国考申论,考生只要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宏观主题,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就能纲举目张,以不变应万变,把试题中提出的问题都囊括其中,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中观把握凌云健笔

申论试题的中观问题,就是给定材料中既不抽象宏观,也不具体琐碎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蕴含在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根据既往十一年的国考申论试题,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不会大到漫无边际,也不会小到微不足道。申论关注的往往是一些中观问题:那些事关国计民生利益的焦点或热点问题,那些具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像生态保护、环境污染、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一定影响范围、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这个特点是由申论考试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考生应从申论给定材料的阅读中,快速找出材料给出的中观问题,即主要问题。申论试题的有些给定材料,表面在说这个事情,其实在说那个事情,寻找和把握主要问题,有一定难度。如历年申论国家卷所涉及的问题,生态文明、安全生产、网络建设、交通拥堵、农村农民问题、公共突发事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粮食安全等等,都是主要问题,但并不是一拿到申论试卷就能一目了然。如2010年申论国家A卷(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内容涉及“中国南海石油资源丰富”、“主席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要求”、“日本濑户内海曾出现过的海洋污染及其治理”、“荷兰的退耕还海”、“我国汕头西郊牛田洋军垦农场被淹”、“中国海岛资源的开发”等等,考生只有透过这些纷繁芜杂的材料仔细分析,才会明白试题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中观层面的问题,就是海洋的生态文明。请看2010年国考申论A卷第二题,“依据给定资料,谈谈你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得到哪些启示。荷兰的‘围海造田’与我国的‘围湖造田’有着相似的初衷,而‘退耕还海’与‘退耕还湖’都反映了人类可贵的自省;还应该注意到,荷兰人的‘退耕还海’虽然只涉及3平方公里的海域,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是很宝贵的。”(不超过300字)题目虽然表面没有出现“生态文明”之类的字眼,但联系背景材料、透过字里行间仔细琢磨,我们脑海里即可搜寻到给定材料中所蕴含的主要问题:无论是“退耕还海”还是“退耕还湖”,都是牺牲人类社会的眼前和局部利益,来复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只有实现海洋的生态文明,才能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主要问题抓住了,后面的几点启示就会凌云健笔,一挥而就:第一,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开发要科学、适度、合理,要适合大自然的承受力,否则会导致严重后果。第二,对人类经济发展中曾经损害自然生态的一些错误做法,要勇于承认和纠正,要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从子孙万代的长远利益出发,采取得力措施恢复自然环境。无论过去毁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多么微小,都要有错必纠。第三,对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存在的错误,要进行自省和纠正,不断改进和完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确保人类社会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微观切入击虚就实

《孙子兵法》上的“避实击虚”,意思是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的薄弱之处。我们今天的申论写作要反其意而用之,不妨来个“避虚就实”。即摒弃给定材料中那些虚张声势的、细枝末节的次要问题,以给定材料中某一中观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考察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对策。那么,申论对策可通过哪些途径达到这一写作要求呢?

1.从法律、制度建设入手提出对策

全文阅读

政法干警考试申论指导 《申论》写作文体选择

申论是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申论考试成绩的优劣,对公务员考试的广大考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老说,申论试题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概括题;二是对策题;三是分析题;四是申论文章的写作,多为议论文。四类题型中,申论文章的写作占总分的40%,也就是40分。因此,写好申论文章对与考生最后的成绩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申论文章呢?首先,申论文章文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申论文章的文体要求大都是议论文,对议论文加以细分,可以分为三种重要的文体:一是策论文,侧重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政论文,侧重于对某项政策的意义和目的分析;三是评论文,侧重于阐述各种不同的观点。三种文体各有千秋,选择哪种文体进行写作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申论考试大纲。

以2010年江苏公务员申论职业培训教育网纲为例,它主要考察考生四个方面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所以,文体选择策论文更符合大纲的要求。

二、考生自己的实际情况。

考生各自的情况有所不同,选择文体时,要尽量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考生理论水平比较高,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比较熟悉,那么选择政论文能很好的表现出考生的政策理论水平,从而取得不错的成绩。

三、依据材料。

全文阅读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申论写作攻略

一、请用不超过I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理解题意:

(一)字数限定。1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二)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罗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三)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旁征博引或随意发挥。(四)轻重权衡:反映的主要问题,也即表述的主要事实或观念。答题时不要圃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可以认为,主要问题是在文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它在文中决定或支配着思路的走向或观念的变迁。

答题步骤:(一)在阅读的过程中勾划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内容。(二)将勾划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成分。(三)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答题方法:通过对书上所有答案的分析,我认为,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述句+分述句+道理句。(一)关于总括句的提炼:总括句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主要问题。句式模型为“这是一篇关于主语+事件1+事件2+事件3的文体。”其中,主语是文章涉及的主要任务的姓名或所涉主要单位名称。文体是指所给材料的文章体裁,如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讲话、案例等。多数时候是案例。事件1是指主语的第一个动作,也可理解为事件的第一阶段。对于个别文章只有一件核心事件,就只需要事件1就够了。如“这是一篇关于纯净水广告论战的报道”。(二)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里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注意:由于《申论》考试的答案一般都是客观的、有一个基本确定的答案,因而以下各种方法只是切入角度不同,但最终答案都应该是相同的,所谓殊途同归是也,考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不然,就会违背答题要求)

二、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理解题意:1、字数限定:350字。弹性限度只能在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2、解题对象:针对给定材料,提出解决方案。问题在给定材料之内,一般是近涉关系,很少是远涉关系。3、适用性。由于招考的公务员,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人才,因而,所思所想,都必须站在政府的角度,提出的方案要就事论事,可以执行,不能大而空,要切实可行。

答题步骤:1、根据前边所述的方法,勾划出文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这是保证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依据。2、寻找问题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这是保证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可行性的重要依据。3、根据环境和条件,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提出解决方案。答题方法:1、分层法:有些问题,可以从观念、制度、具体行为三个层面来提出解决办法。"a、转变观念,改变现有的……观念,通过……,树立……观念。"。b、建立……制度(体制),……"“C、加强……管理,(实际行动)"。2、职能分类法:很多模拟试题,都与法律有关。因而答这类题时,方案可以是按"企业或单位"、"政府"、"法律"、"个人"四方来分。通常情况都是"企业应当做些什么","政府应当做些什么"、"法律做些什么的方式"、"个人应当做什么"。3、核心元素分析法:抓住核心元素,提出解决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关于人的解决问题上,一般都需要从观念和行动两个方面来提出解决方案。4、参与方分析法。就是一个事件的双方或多方,各有什么问题分别解决什么问题。这种题要忌讳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解决办法。5、焦点问题分析法。找出矛盾斗争的焦点,解决它,就如解开争斗的死结一样。

全文阅读

2012政法干警申论辅导:申论文章写作四点关键

首先,审好题才能做好题

审好题才能做好题,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给出的阅读资料通常在3000到7000字之间,在申论150分钟的考试时间里,一般用于阅读的合理时间不超过40分钟,这一点在考试的要求上做了明确的提示,阅读参考时限不可超过40分钟,因此,对阅读时间的把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考生只能快速阅读、精读和跳跃性阅读,而非逐字逐句地细读,要有很强的阅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的意思,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论,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又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申论都是围绕一个问题给一堆资料,这些资料都是不够全面、准确、清晰的半成品资料,要求考生善于透过资料的表象抓住事物的实质,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辩证发展地看问题。这就需要考生锻炼快速阅读,归纳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阅读任务。

其次,综合分析能力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综合分析能力集中体现在考生对资料的提炼与加工上。综合分析能力是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必须具备的应用性智能思维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基础。一般情况下,人们常把综合分析能力作为判断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这个“能力”主要指的是观察、思考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申论获取高分的关键,因为综合分析几乎贯穿在整个申论考试中。调查研究少不了它,整理资料少不了它,实 它。申论给定的资料具有普遍性,大部分资料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摘录组合而成,集中反映社会生活中有一定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想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必须对各项给定资料的含义、性质、价值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既要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又要分清有价值问题和无价值问题,可解决的问题和不可解决的问题。只有具备了综合分析能力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不仅有赖于思考能力和洞察能力,同时也和知识面、信息流动及平日占有资料的多少有关。要坚持多学习、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勤动脑、善思考,这是有效地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的机制。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源泉,要善于抓住每一次实践的机会,将其视为培养、锻炼、提高综合分析能力的良机,倍加珍惜,这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考查的主要目标

提出和解决问题是申论的主要考查目标,也是申论考试的核心。申论本身就是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考生必须进入材料给定的角色,以“政府官员”或所给的其 行思考,提出决策方案。考生在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考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也是激发考生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具体事物,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综合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拥有处理一般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还要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这就要求考生有宽泛的知识积累,掌握扎实的行政基本理论,学会辩证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公务员日常行政能力的最好体现,是履行公务员职责的根本保证。

最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考生整体能力的显示板

申论的答达能力的要求较高,主要表现为语言规范、用词准确、简明扼要、行文流畅、说理透彻,遣词造句不能模糊。文字的表达只能使用现代汉语,不能用古文,且字迹工整。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无论是归纳分析论述部分抑或是议论文的写作,要掌握这些文体的写作方法,仅以口才论口才是远远不够的,君不见那些伶牙利齿的“巧舌媳妇”,尽管能说会道,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及知识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多关注时政、要闻。反复练习,多背多看政论文写作范文和名言警句。 此外,在做真题时,一定要精做。所谓的精做就是要按照考 的答案写出来,而不是只动脑、不动手,那样做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考生只有在备考中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复习,才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全文阅读

2012政法干警申论指导:申论写作十大经典开头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

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著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文章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没有来头,材料便失去了灵魂,没有主体,不但观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连形式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没有结尾,观点和材料皆失去变为现实的载体,文章三要素按着一定思维方式的组合结合体。文章的开头是总的方向。高尔基曾说:“写文章,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一篇好文章,注定要有个好的开头。别开生面、新颖别致的开头,才有震撼力、吸引力,让人产生一种欲读之而后快之感。所谓“凤头”,亦是这个道理。然而,申论文章开篇的方法众多,特归纳如下几类经典开头,仅供参考。

一、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