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计文化与文化审计的几点认识

说到企业文化,笔者还算内行之列。至于企业内部审计,尽管前后参与活动已有十年,总觉得还是行外人。就在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发表点看法,供各位同仁讨论参考。近年来,我们讲企业文化多,而讲审计文化才逐步引起重视实践。其实,企业文化本质上是管理文化,文化审计本质上是管理审计。当我们把管理系统整体纳入审计对象时,要把灵魂———管理文化纳入审计对象来思议的!在思考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时,不仅要意识到文化对审计的渗透,更要注意到审计对企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的功能,自觉把审计文化推进到文化审计。 一、从企业文化和内部审计的关系说起 (一)企业文化和内部审计的区别。凡是谈论关系,关系双方必有不同之处。企业文化和内部审计也是如此。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企业通过物质和精神活动所产生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文化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组织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共同信念、行为规范和凝聚力;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组织边界内部的、组织主体内在的、组织文化内层主导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内部审计活动的宗旨和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其预定目标。 (二)企业文化和内部审计关系的性质。可以用四个性来表述:①管理性:两者的关系是两种组织管理(文化管理与审计管理)之间的关系。②交叉性:两者的关系不是平衡的、简单重合的,而是交互作用、交叉综合的。③双向性:两者的关系是在交叉中相互导向的,而不是单一导向的。④结果性:两者关系双向交叉作用是有具体结果的:形成了审计文化和文化审计的两种果实。 (三)企业文化和内部审计关系的结果。首先形成了企业审计文化———就是把审计行为纳入企业文化覆盖范围,使企业审计行为也实现“文化化”:(1)企业审计也要讲究文化;(2)企业审计也要提升为一种文化;(3)企业审计也要体现企业整体文化。同时催生了企业文化审计———就是把企业文化纳入到审计对象中去,善于用审计视野(观念和行为)确认、反求文化管理,尤其要通过企业文化审计结果的雷达图、蛇行图等,真实地展现企业文化全貌,确认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四)企业审计文化与企业文化审计的交叉缠绕。也就是说,两者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而是缠绕式的交叉关系,共同形成企业文化审计系统。在交叉维度中,“文化审计”既有文化要被审计的含义,又有审计要被文化化的含义。 因此,本文主张用“企业文化审计”把“审计文化”交叉融合在一起加以研究和践行。企业文化审计既在企业文化系统之内,又要居于企业文化系统之外、之上加以审计监管,这是一种典型的系统层次自相缠绕的形态。 二、企业文化审计的界定 (一)企业文化审计的内涵和外延 企业文化审计是以企业文化及其建设工作为对象,通过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对其作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确认,为进一步建设企业文化(含审计文化)、提升文化管理水平提供咨询和帮助。把握企业文化审计的内涵,首先必须要有管理视野,意识到“文化审计”乃是“管理审计”题中应有之义;其次必须有交叉视野,意识到它是企业文化与内部审计交叉融合而成的文化管理行为;第三必须有系统视野,认清它与文化管理系统的层次自相缠绕的关系;第四,必须有主体意识,认识到它是企业组织内部的、管理(审计)主体内在的、系统营运内生的、需要超越经营行为而加以感悟的高级管理行为。企业文化审计从现已开展的业务看,已含盖到:企业文化内容、企业文化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程、企业文化功能发挥、企业文化本质特征的体现、企业文化与相关方面的匹配关系、企业组织各种行为文化(治理文化、领导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整体之内的分类文化(服务、执行力、品牌、伦理、安全、职场、团队、学习……)等文化。考察企业文化审计外延,首先必须跳出审计业务现状,不受“现状审计观”的束缚;其次必须树立“对标审计观”,以先进的国家、企业为标杆,认清企业内部审计(含文化审计)的应有状态;第三必须要有辩证观念,承认审计领域的扩展是无限的,又明白审计践行总是有限的,无限实现于有限之中。 (二)企业文化审计的本质和目的 从本质上界定企业文化审计———(1)意味着在竞争环境中企业组织靠文化制胜;(2)通过审计提高文化意识,使组织和个人有意识地在适当的地方、适当的时候采用适当的组织方式去做适当的事;(3)审计结果明确文化目的和文化方向,使组织成员与组织需要相适应,并为维护和推进组织文化作有益的贡献。总的目的已在内涵定义中阐明,具体目的是多样的,不同目的都有针对性,如组织文化模型、文化管理系统、企业文化现状、员工价值观取向、文化竞争力、文化领导风格等等。 (三)企业文化审计的内容 企业文化审计要“审”什么“、化”什么?归纳起来说,“审”企业文化,应当包括:(1)企业文化四大层次(理念、制度、行为、物质),五大特性(科学性、先进性、指导性、统一性、创新性);(2)企业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及其有效性;(3)企业文化建设四大工程(塑造、整合、落地、创新);(4)企业文化构成的长寿金三角(战略、组织与文化交叉融合度);(5)企业组织行为文化(治理、领导、管理、经营)。企业文化审计中的审计,要能适应“审文化”的需求,自身必须文化“化”。就是要优化审计文化———使审计行为“化”得更有文化。(四)企业文化审计的价值从各界至今的认识看,企业文化审计的价值可界定为:(1)为企业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立文明坐标;(2)确认文化建设工程(塑造、整合、落地、变革)的方向和证据;(3)确认企业文化是资产还是负债,并通过咨询使之转化为资产;(4)促进运用文化价值来直接指导经营管理;(5)帮助企业开发文化力,促进文化力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6)创造软性价值,避免精神失败。#p#分页标题#e# 三、企业文化审计的践行 (一)首先要确立“文化审计”意识———明白为什么要开展文化审计企业什么情况下需要实施文化审计?从已有经验看,有下列几种情况:(1)企业文化塑造、整合、落地、创新的需要;(2)缓和文化紧张、规避文化风险、确认文化安全的需要;(3)文化制胜,开发文化功能、提升文化竞争力(软实力)的需要;(4)规避并购中的文化隐患;(5)跨文化经营和成效提升;(6)文化留人、文化尽职、激励心智、文化转承等的需要。 (二)企业文化审计方法。 目前已经实用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各种方法:让定性法引出量化法,用量化法通过定序、定比、定距、定类,采集数据,分析综合,得出定性要求的结论。系统化、规划化的审计方法在文化审计中的应用。 (三)处理好企业文化审计与文化调研、文化量化、文化评价、文化考核的关系 企业文化审计可以跟调研、量化、评价、考核同时存在、相互交融,但一定要使文化审计既贯穿其中又超居其上(使文化审计成为调研的调研、量化的量化、评价的评价、考核的考核)。企业文化审计既要充分利用好互相交融的成果,更要发挥自身独有的确认和咨询功能,达到改进企业文化理念和文化行为、优化文化管理和提升文化竞争力的目的。 (四)强化企业文化审计的实效性 1、实践和理论的区别正在于能取得实际的效果、效率和效能。企业文化审计也是有因必有果的。例如:(1)加强了组织愿景、价值观和企业形象的建设;(2)培养了组织成员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3)组织中文化更多元和开放;(4)管理的战略决策信息更灵通;(5)增强组织面对变化、重组时的抗干扰能力;(6)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等等。 2、企业文化审计的实效性,不仅在于满足开展文化审计的直接需求(见前)而且最终要从整体上有助于企业组织文化的优化和文化功能(文化力)的开发。 3、在企业文化审计践行中也要纠偏打假。4、为提高文化审计的实效性而接受相关咨询。目前,在企业文化审计的发展中,特别需要审计界的关注,以便用审计的视野去提升“文化审计”内涵;同时也要用文化视野完善“审计文化”的内涵(当“审计”独立成为企业行为中的一种“文化”时,它将显示出自己的局限性———依赖审计纠偏,而非靠文化理念指导发展)。 四、企业文化审计的发展———开创全新的企业文化审计新时代 企业文化审计正处在动态稳定和动态演化并存的状态之中。事物的动态演化,总是充满着变革、创新、扬弃和发展,企业文化审计也是如此。它将在动态演化中走向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形态。下面笔者从八个方面对它作概要描述: (一)紧扣需要———下一步企业文化审计将会紧扣“十二五”规划的需要,伴随第二个30年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更新自己的工作内容; (二)定位主体———企业文化审计的研讨和践行,将以审计界为主体,文化界、产业界共同推动,走向深度开发; (三)开阔视野———既要运用好审计视野、文化视野、管理视野,又要跳出审计看文化审计,运用好交叉科学视野、系统科学视野、组织长寿视野、多维审计基点视野、学习创新视野、社会坐标视野……,为全新的企业文化审计的开创提供智力基础; (四)拓展领域———在企业文化审计的践行中,以有限切入体现无限本性,以无限本性导引有限拓展; (五)提升高度———审计作为一门科学,必将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从具体的审计工程到审计的技术和方法再到审计学理论最后提升到审计哲学的高度。企业文化审计的发展是最需要向哲学高度提升的。如以价值观为核心贯通人生观和世界观、注重审计主体的感悟、从哲学高度认清自己的诸多关系和局限性等等; (六)完整坐标———企业文化审计和其他企业管理行为一样,必须以市场调节、政府引导为行为坐标,同时必须把“社会”看作与市场、政府并存的、完整的三维坐标中的重要坐标来规范自身; (七)夯实根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发展文化审计应当注重夯实中华文化的根基,例如:易(经)文化、道(德)文化、中(庸)文化、“无”文化等等。 (八)明确目标———为开创企业文化审计的新时代而努力,为构建中国式文化审计作出贡献。为此,要防止把共性和个性混淆起来或对立起来,既不要简单地把发达国家、标杆企业的文化审计等同于文化审计的共性、规律性的东西,以致否认中国和后起的企业也可以构建其符合规律又有个性的文化审计模式。也不要简单地用中国和相关企业的文化审计的个性去排斥发达国家、标杆企业文化审计个性中所包含的共性、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要开创的中国式企业文化审计是体现了文化审计共性、规律性的、又有个性特征的具体的审计模式,它的存在是不可置疑的,也是完全可以通过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开发和把握的。

全文阅读

审计文化论文

审计文化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力量,从承认、接受到内化、自觉,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系统的综合性工程,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除了加强教育引导之外,还需要积极有效的落实途径。

1、创新思想理论,发展审计文化。所谓创新,就是要把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理论、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核心,与时俱进,为我所用,推动审计文化的发展。党的十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计署提出了“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两个“核心价值观”,是统一的,是融合的,是包含的。发展审计文化,必须统一这些理念,融合这些思想,弘扬这些精神,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这些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一种共同追求,根植于灵魂深处,内化于心灵深处,成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素养。

2、丰富文化载体,展示审计文化。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广泛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传媒,展示审计文化,要逐步全面开放,根据审计文化的发展需要,设立丰富多彩的频道和栏目,要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向发展,要满足审计文化的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

3、科学规划建设,推动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把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审计工作整体规划,整体建设,整体发展,同审计任务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总结、同表彰。努力探索审计文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审计文化建设短、中、长期规划,切实从人、财、物上做好充分准备和投入。

4、提高社会参与度,宣传审计文化。审计工作是综合监督部门,审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离开了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被审计单位、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审计机关是很难履行职责、发挥监督作用的。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社会参与度,能让社会更加了解审计,认知审计,支持审计。审计机关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审计文化建设,应当切实提高审计文化建设的开放度,努力把审计文化建设溶入社会文化建设之中,加强与相关行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5、整合资源精品,打造审计文化。审计机关的各级领导不仅要做带头倡导和实践审计文化,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而且要为审计文化建设配置好所需的资源;审计文化建设中所需的经费和专业人员,不能单一的依靠政府解决,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作、共建等形式合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审计机关内部应当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合作,同时还应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打造审计文化精品。

6、挖掘地方文化,丰富审计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底蕴,充分梳理本土文化脉络,挖掘地方历史人文资源是文化建设继承与创新的基础。对一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应当组织力量认真研究,结合审计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提炼历史精华中创新,在把握时代特征中发展,从而打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和广大群众容易接受,又有时代气息的审计文化。

全文阅读

审计文化的浅论

审计 文化作为特定领域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审计事业获得更好发展空间的重要支柱。审计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对推进审计创新转型、凝聚审计力量、实现审计科学发展等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一、审计文化的立足点

1、要把立足点放在审计核心价值理念。“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审计人践行审计核心价值理念是审计文化最好的精神层面体现。审计核心价值理念包含了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践行好审计核心价值理念就等于抓住了弘扬审计文化的核心要素。要努力从四个理念中下功夫。一是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瞄准工作大局和重心,从服务上做文章,在结合上出亮点。以实践行动践行审计核心价值理念,彰显审计文化的魅力;二是突出精诚团结的理念。在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时要特别突出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激发审计人员的内动力,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三是突出开拓创新的理念。从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变革中,从审计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创新机遇,积极总结提炼,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审计创新成果。四是突出审计制度文化的建设理念。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审计管理制度,包括工作规范、业务管理、质量管理、廉政建设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做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养成按章办事的良好氛围,使审计文化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要把立足点放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审计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的拓展和延伸,是审计部门在实践中践行职业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是关于廉洁从审的思想、信仰、知识、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的总和。审计廉政文化对于营造崇廉尊廉的社会氛围、净化从审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要发挥潜移默化作用。审计廉政文化以相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在不同层次上使广大审计人员联系、聚焦起来,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引导审计人员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审计廉政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中形成的,可以借助媒介工具,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弘扬主旋律,鼓舞和凝聚人心,对于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舆论导向作用。三是要发挥规范约束作用。审计廉政文化可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提供一种限制、一个标准,让我们理性认识并把遵循规范作为一种需要,从而有助于促进审计人员的廉洁自律。

3、要把立足点放在提升审计管理文化。确立审计精神,遵循“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审计宗旨,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方式和交流研讨等形式,使审计精神、审计理念为审计人员所接受,并逐步在审计人员头脑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评判和行为标准,从而有效地规范、协调和指导审计实践活动。审计管理既是人的行为,也是针对人的行为。因此,提升审计管理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标”,审计领导者要用心管理,创造高绩效的团队文化。夯实以法制与道德为基础的审计管理文化,建立完善审计公示、项目考核、审计审理、审计评价、处罚听证、执法督查、责任追究、备案审查等一系列制度办法。把审计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在审计执法中倡导和坚守法纪意识、平等意识,践行“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职业道德,更加有效地规范审计人的行为。

二、审计文化的着眼点

1、从制度层面上着力建设常态化的审计文化。按照审计文化涉及的领域,构建审计文化长效机制,抓好审计机关各项制度的完善更新,明确制度落实目标,使制度不流于形式,激发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审计机关的活力。以制度弘扬文化,以文化促制度建设,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内容,注重发挥制度的强制性约束作用,将廉政文化成果转化为廉政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审计干部的行为,是推进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治本之策。把廉政文化融入审计机关日常管理和业务管理运行过程中,渗透到审计干部日常行为中,让制度在实践中发挥导向和约束功能。审计机关经过多年实践,制定实施了比较完备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审计文化提供了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进一步形成了把廉洁思想变为廉洁规范,把廉洁规范变为廉洁行动,构成了推动审计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2、从精神层面着力强化审计文化的影响力。在建设审计文化中,把先进的文化思想作为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将审计楷模金岚岚等典型事迹作为教材,开展经常性的道德主题实践活动,让审计人置身于一个时时处处讲正义、讲正气的氛围中。应当把教育放在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上,注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教育内容为基础,围绕审计文化核心内容,针对审计机关工作特点,采取不同的主题、内容和载体,着力加强审计干部文化教育。二是以教育形式为创新。本着教育形式多样化,活动内容人性化,将廉政文化寓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培育内容健康、格调高尚的廉政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将组织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先进典型示范教育与剖析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相结合。三是以教育机制为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起审计文化建设责任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动审计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全文阅读

审计文化培育

摘要: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在履行法定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所恪守的理念、追求的价值、遵循的规范以及所展示的形象等,它具有独立、公正、进取等特定内涵。以方法论的视角来看审计文化,既要从“共时性”的角度对目前各种审计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并列性归纳、分析与讨论,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并列性归纳;也应从“历时性”的研究角度,就这些并列的研究成果其具体生成过程及其相应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条件,以及实际生成这些“成果”的现实社会个体的作用及其相应特征。因此,我们应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两个维度来把握和相应地建构新时期的审计文化体系。

第一章:研究背景及意义

文化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国外(主要是北美和欧洲共同体)对审计职业的学术研究是从多个角度展开的,而专门的审计文化研究却比较少见。一方面由于是北美国家的历史比较短,如美国;另一方面又是大量移民的国家,其国家文化多元化,但基督教的是其具有广泛的文化包容性。

国外审计职业的文化研究一般散见于他们制定和不断修订的制度文本中,经常出现的、体现其文化特征的语音表述:独立性:形式独立与实质独立;责任:对社会、委托人、客户以及第三方;称职能力:技术能力、克尽职守与职业谨慎;职业道德的遵循;不断学习:就业前和就业后,典型的是审计职业领域大规模开展的后续教育;职业风险:执业风险和道德风险;审计中的权力对等;压力集团:社会公众、新闻媒介、独立司法的诉讼等均含有西方文化的元素。

审计文化是一个集合,它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审计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审计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具有何种的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将决定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能否有效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审计文化同时又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在历史维度下审计文化具体生成的过程及其相应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条件,以及审计个体在审计历史过程中适应能力、学习态度和行为选择。中国的审计历史源远流长,历史过程中传承启合的文化密码仍自然地镶嵌在我国审计的理念之中。如政府审计人员并没有树立纳税人利益至上的现代观念,执法的思想状态保留牢固的“国家至上”的遗传密码,因此在审计执法中“禀公”的含义就褪色不少,而“强制”的色彩却加重了许多。除此而外,审计语言、文字、组织设置、审计法律等全部或局部都表现为对中国审计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改革开放这一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的审计事业有序发展的今天,在对中国审计问题逐步深化的研究过程中,反映中国审计现象的内核基因--审计文化渐渐浮出了水面。我们之所以会把审计文化作为一种审计思想提出来,是因为它有着别的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文化手段,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其它管理资源、管理要素的作用机制不同,审计文化的作用机制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来说,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文化使审计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人的行为受其思想观念的支配,审计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是由其审计精神、审计心理、审计道德等观念支配的,而审计价值观则又构成上述观念的核心。在拥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审计群体中,人们完全了解自己工作的重大意义,其行动的动力不仅来自制度、纪律的约束和奖金的刺激,而是在更大程度上来自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目标的自觉追求。这就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觉地为实现审计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全文阅读

寻绎审计文化

有关文化的定义繁丰而复杂,本文拟搁置关于文化涵义的争论,借用辞书的一般释义,直接讨论审计文化。审计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审计文化的特征

1、审计文化属于管理类文化

文化可以与生产活动有关,可以与社会活动有关,可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在人类发展的较高级阶段,还必然与管理活动有关。审计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是一种对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的管理行为,因而由此而产生的审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从现代社会角度讲,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的管理,民间审计是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内部审计则是对各种类型组织的管理。

2、审计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

审计是一种管理控制活动,是一种监督和证明性质的管理控制活动。一般而言,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要使经济责任受托人忠实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就必然要赋予其一定的职权。在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权责关系中,权力和责任应该是对称的,否则就会出现,疏于责任,损害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利益的现象。为了保障这种权责关系的顺利实现,古今中外的审计委托人或授权人都想通过立法定制来建立一种制约经济责任受托人的机制,通过专业的监督和证明活动,来维护这种权责关系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际上,审计活动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作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而它是一种制度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审计文化中制度层面的内容才显得十分丰富。

3、审计文化的结构以精神元素为主

审计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也无关,因此物质元素不多。审计活动是脑力劳动,是智力作业,因此无需使用更多的实物工具和用具,这也是审计文化中物质元素稀少的原因之一。审计文化与财政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和会计文化等同属于管理类文化。由于各种管理活动内容相关,因而所使用的工具和用具也相近。因此审计文化的物质元素与管理类文化的物质元素基本相同,这是造成审计文化的专属物质元素少之又少的重要原因。由于审计文化的专属物质元素极少,因而审计文化是以精神元素为主。但这并不是说,审计文化绝对没有自身所特有的物质元素。

全文阅读

信息化审计论文

一、影响审计工作效率的因素

(一)审计队伍素质不强

基础薄弱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审计内容和范围的不断增加,审计职能对所从事的人员应该具备的业务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熟练掌握财会知识,还要了解基本建设、物资采购、法律法规、商品价格等等各种知识。而现在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所学的专业都比较单一,要么是专门的财会人员,要么是专业的工民建专业,或者是法律专业,没有形成一支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这就导致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准确识别良莠,对各类被审人员利用自身熟练的业务水平从中作弊的情况看不出或拿不准,现翻资料,现学现问,使问题迟迟不能披露,这必然推延时间,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二)选用审计方法不当

浪费资源审计方法是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衔接各项具体工作的纽带,审计人员采用正确方法,就可以及时查清问题,取得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而实际操作中,如果对审计项目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将各种方法结合运用,一味追求齐、全、深,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顾此失彼,因小失大,抓不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浪费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益,从而制约审计效率提高。

(三)法律法规不熟悉

定性不准审计依据就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判断经济活动合规性、合法性、正确性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的种类很多,包括法律、法规、计划、合同、业务规范、会计制度等等,审计人员因自身所学限制不可能掌握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所有政策,因此在审计过程中,要么是不知道依据,到处收集、寻问,认定不准,难以一锤子定音;要么是不能全面、历史、辩证地使用审计依据,造成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无所适从,欲用不得,欲弃不舍。延误时间,错误判断,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四)论据不能说明问题

全文阅读

强化审计文化建设,增加审计幸福指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1-000-01

摘 要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满足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和价值判断。幸福指数则是衡量这种心理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近些年来,幸福指数一词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提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审计文化建设也开始引入审计幸福指数。本文通过对审计幸福指数的内涵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增强审计幸福指数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审计文化建设 审计幸福指数 幸福感

审计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事业的发展中,审计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动力。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必须要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角度着手。文化,作为幸福生活的支撑,优化人的存在是其根本使命。文化改变着人,是人类提升幸福的深层基础。审计人员,只有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职业幸福观,深刻认识到审计工作的神圣和伟大,才能够真正的对工作产生自豪感和荣耀感,才能进一步的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一、审计幸福指数内涵

审计人员的幸福感主要是指单位职员从事审计工作之时,在该职位上由于实现自身价值而获得的满足感。一旦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愉悦感,就会对该职位产生倦怠。这也就代表了幸福指数开始下降。审计人员幸福指数的高低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对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的热爱程度。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审计机关性质、自身职责、审计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特征等的了解。其幸福感与从事审计工作动机纯正程度成正比;其次,对审计工作被社会认同的满意程度。幸福指数与社会认同满意率成正比;最后,政治经济待遇的满意度。幸福指数与自身从事工作的政治经济待遇和其他机关政治经济待遇对比值成正比。相对应的,审计人员幸福感下降也是有原因的,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主观方面。少数审计人员心里不平衡,其受西方腐朽思想侵蚀十分严重,虚荣心很强,纵向比职级,横向比待遇,在攀比过程中导致心理失衡,加之审计机关对其心理辅导比较少,审计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都没有及时的引起高度重视,引致审计人员的幸福指数逐步下降。

要提高审计幸福指数,就必须要让审计人员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适,具体来说,就是要牢牢的树立起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以增进幸福感,对当前的审计工作要有工作满足感,对自身所处的地位有知足感。随着审计工作开始进入发展机遇期,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经济待遇也开始逐步提高,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的办案经费、工资福利待遇也开始不断的提高层次。当审计工作开始逐步得到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理解和认可之后,审计人员势必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更多的满足。当工作变成一种享受和幸福,那么审计幸福指数也必然会提高。

二、如何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增强审计幸福指数

全文阅读

审计文化思考

审计文化是审计工作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关于审计制度、规范和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工作宗旨等的经验积累。研究审计文化,可以了解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增强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通过不断的文化传承来推进审计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一、审计文化构成

审计文化的构成是多元复合的,概括来讲,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本文化。审计人本文化,是指将审计从业人员作为审计行业的根本,由个体文化集合而形成的行业群体文化。人本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职业素养、行为导向等等内容。价值观念是人本文化的核心,由于个体是群体的基本单位,个体的价值取向、工作宗旨影响着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部门的整体文化也可以反作用于个体的价值观念,通过群体统一的价值标准,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素养分为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两个方面,专业技能指从业人员的审计业务水平,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对树立审计形象、提高审计威信、打造高质量的审计产品都能起到重要作用。而个人的敬业精神则可以使审计队伍形成号召力、凝聚力的价值体系,为审计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行为导向主要包括领导决策导向和模范典型导向。部门领导处于部门工作的顶层,领导的驾驭能力、领导艺术、思维素质是审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模范典型对群体的导向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在群体中成功地树立一个模范,就等于成功地传播了一种文化。基于价值观念、职业素养、行为导向在文化中的巨大作用,人本文化是审计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审计文化的灵魂。

(二)制度文化。审计文化是通过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和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所反映出的行业文化规范。制度文化由编制组织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两方面组成。编制组织制度约束了审计的规模、形式、组织架构等内容,反映了审计的开展程度和对经济的监督力度,也反映了审计在经济建设整体中的地位。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已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权利义务规定等。

制度文化的发展程度,反映了审计文化的发展程度。审计制度的优越性也决定了审计职能发挥的大小,能否在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审计制度文化就是审计文化的脉络,直接呈现出审计发展的“脉象”。

(三)物质文化。审计物质文化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创造出的以审计产品为形态的文化表象。主要有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有形产品就是以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审计决定等为书面载体的审计成果。这种有形产品的审计成果,反映了审计创造的经济价值效益,直接促进审计行业的发展。无形产品指审计的形象、威望和信誉。在注重有形成果的同时,不能忽视打造无形产品的重要性,通过提高审计的形象、信誉,可以增强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和自信心,也可以增强审计部门的威严,促成有形成果的取得。

物质文化与人本文化、制度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优秀的人本文化和先进的制度文化能创造丰硕的物质文化,而丰硕的物质文化又能吸引优秀人才、促进制度建设,推进人本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发展。物质文化是审计文化的精华表现,是审计文化的窗口。

全文阅读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推动审计事业发展

摘要:审计文化源于审计实践,是审计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好的审计文化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阐述审计文化在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中的意义,并提出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方向。

关键词:审计文化,部队审计文化,建设方向

审计文化对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现役部队长远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好的审计文化不仅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为现役审计创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为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智力支持和精神激励。加强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研究,是部队内部审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是公安现役部队在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是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包括审计理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等。

服务大局是审计文化的主要表现。服务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审计监督的重要工作方针,也是构建审计文化的起点和基石。审计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公安现役部队中心任务,始终强化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服从服务于部队中心任务为导向,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监督与服务、原则和变通的关系,始终将工作思路与部队中心任务保持一致,加强形势研判,科学谋划实施,保障部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形式上的独立性体现为审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尤其是组织、人员配置、经费保证上的利害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思想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保持超然性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依赖、屈从于内外压力和影响的精神状态。

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操守,也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元素。遵循规范作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求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理性,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始终遵循规范程序的约束,这样才能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全文阅读

基于审计文化视角的审计质量探讨

一、引言

审计质量是财务信息质量的保证,提高独立审计质量,以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呈现给社会公众是审计职责所在。为此,国内外学者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审计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计师在审计三方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的责任(叶琼燕、于忠泊,2011)。从制定审计目标、计划、实施到审计报告的形成,与审计师的行为是紧密相关的,据高层梯队理论和审计质量形成的机理可知,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师认知和审计过程中所作的行为决策(Hambrick & Mason,1984)。审计文化是在审计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审计师在长期审计执法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精神风貌、思想意识、审计形象等,解决的是审计师个体或群体(组织)活动的取向和目的问题,决定审计师个体或组织“做什么”和“怎么做”,引领审计师行为导向的意识形态(王爱国,2011)。然而,从审计文化视角研究审计行为和审计质量的文献鲜有,审计文化影响审计行为,审计行为决定审计质量,有必要去探索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一逻辑前提,构建了审计文化——审计行为——审计质量关系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审计文化与审计行为

审计抑或审计工作之成败,不仅仅在于审计准则和制度是否完善、审计行为是否规范和审计队伍的素质高低,而更为重要的是否有正确的审计文化价值观,即审计信念、态度、作风、意识等(王爱国,2011)。刘家义(2008)审计长在审计署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要求审计工作者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凝练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和中国模式的审计文化。审计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依靠道德及习俗观念来约束审计行为,对审计师个体和组织起导向作用,引导个体和组织的态度、观念和行为。审计文化是在审计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般可以分为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审计物质文化是审计文化的物质形态,包括审计办公工具、文教科研设施、生活福利等各种物质设施与文化环境。生理的需求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底层,只有基本需求满足了,才能逐级递升其他层次需求,从而决定了审计物质文化在审计文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审计物质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完善的审计基础设施,为优质、高效地审计工作提供物质保证(高玉华,201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评价安然事件时,安然公司的崩溃不只是一个公司的问题,它是一个制度的瓦解。制度对于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等属性特征,而审计制度文化正是为了约束审计师个体和组织行为应运而生。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经过演变上升为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师个体和组织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活动,包括审计价值观、审计伦理、审计道德、审计风气、审计思维等,是审计组织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对审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审计文化凝结审计师个体和组织理想和信念,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共同拥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审计文化中的审计价值观、精神文化都向审计师个体和组织传递着诚信、实事求是、独立的信念,诚实公正、作风正派、以身作则、坚持独立性的审计组织会被审计人员认同推崇的信号。审计文化约束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规范审计行为。审计文化中的审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指导和约束审计组织的行为,使审计人员有章可循,形成良好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审计人员理解审计文化,形成于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心理定位,从而审计文化才能融入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之中(安世民,2006)。健康的审计文化能够使审计组织稳定有力的进行审计行为,做出独立的判断,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杜绝审计作假和财务欺诈行为。一个诚信独立、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审计组织必将不受企业规模大小、审计收费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不公正独立的审计报告。而有着这样审计文化的审计组织需要的正是细心、严谨、勇于坚持原则的审计师,从而形成从审计文化到审计行为的良性循环。

三、审计行为与审计质量

审计报告是由审计师签发的,审计师行为偏差(如过度自信、实施不当审计程序等)产生信赖过度风险或误受风险,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审计行为是由审计师作出的,职业判断不同审计结果也尽不同。审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行为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审计环境、行业客户压力、事务所和个人利益以及审计道德等制约,必然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审计质量也有高有低(孙永军等,2011)。一般认为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所提供的审计质量比较高。面对繁重的工作条件下严格的预算,审计师可以被引诱从事各种质量减少的行为(Olivier Herrbach,2001)。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可能不会一视同仁,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同重要程度客户发表的审计意见取决于违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霍波,2009)。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