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是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专题研究,主要内容是从几个基本理念入手,分析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比较现实的改革路径和目标模式。在观点上,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不适应性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新观点;在分析不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法治政府为中心的多重目标模式。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近30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地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一)政府自身的视角: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不适应性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的话,那么,这种不适应性究竟体现在哪些具体问题上?许多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认为,现在行政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编制不够、经费保障不足、权威性不高、监管手段不强等。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具体问题上。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资产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体制仍不够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第二,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督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未能得到全面地解决;第四,依法行政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比较普遍。
同时,从理论的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从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结构来看,主体结构上的问题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从行政管理体制的职能要素上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目前整个体制的根本性问题;从体制的运行上看,相关机制不健全是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体制的制度要素看,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是主要的问题。
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概括的讲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证,推进科学发展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这是从我们党近30多年来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即一般规律性上把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这是破除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实中,在人们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比如河北省在“干部作风建设年”中出改革重拳为科学发展清障,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房地产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的集中清理,由原先的166枚审批公章一下子“砍”到26枚。破除“公章围城”,打开科学发展之门。
三、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发展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关心和参与科学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力量源泉和希望所在。顺民心、应民意,就必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科学发展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科学发展征程上能够集中更多的群众智慧,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总之,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进而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促进科学发展,把改革开放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到科学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就必须确立新的改革观,使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新的改革观。没有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新一轮的大改革和大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依靠解放思想,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精神,破除了种种禁锢,脚踏实地地探索着中国的发展道路。现在,解放思想的任务不仅远未结束,而且变得愈加重要。因为客观世界的变化是永恒的,我们的主观世界要不断符合客观世界,就要不断解放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任务。因为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太重,不破除这些禁锢,不大胆地学习国外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中国就难于加速实现现代化。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而且方兴未艾,需要我们继续奋力前行。目前,我们面临的改革任务既包括思想方面,又包括体制、机制和制度方面,而且大多是深层次的问题,因此,深化改革开放的任务远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与此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改变保守思想观念。总之,坚持改革开放就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新一轮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过程也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勇于突破创新,敢于“杀出一条血路”,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我们就要支持;凡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方法措施,我们就要坚决破除或改革。
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表明,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为经济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才能正确处理好改革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各级政府才能围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胆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培育发展市场体系,学会利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调控宏观经济,才能逐步自觉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必须建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文化氛围上,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尤其是在较为落后的地区,要坚持靠创新求突破、以改革促发展,形成鼓励创新、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改革氛围。在管理体制上,要改革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税收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制,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决防止片面发展、不计代价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改革开放要顺应这个基本要求来设定其主要内容与任务,制定其战略规划。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要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使各级政府尽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必须把解决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与正义作为当前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要求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必须体现这些要求,把它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任务,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只有如此,改革开放才能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实绩来检验行政效能,以群众满意、基层满意来检验政府工作的效果,以依法办事、及时办事、办成事的事实来检验政府工作的效率,同时还指出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规定了今年重点要抓好的八个方面60件实事。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改革发展观。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关于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成为当前政府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如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改革中的核心与重点,成为研究人员与政府部门长期研究的问题。在此现状下,文章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简要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核心;重点;政府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都较为迅猛,在此现状下,企业的发展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我国当前发展中必经的路途。我国政府部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于此背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简要的剖析研究,以期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提供参考。
1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经贸文化等方面发展都较为良好,其中政治体制的发展,也获得了较多的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民众对于参政议政的热度也逐渐提升。在此现状下,笔者针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介绍。具体涉及的分析方向为: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助于政治理念落实和提升政府公信力。
1.1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团体的形成,乃至最终国家的形成。其中政治体制则为主要的核心问题,政治体制的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行政体制的改革需求也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分析,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社会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政党对国家的治理,并且能够提升民主政治的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众对行政体制发展的认知。
摘要:在市场结构不断变革下,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深化,已经成为目前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而加大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需要真正掌握改革意义与特征,并对其核心和重点进行具体明确,从而根据行政体制发展现状,对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对管理职权进行划分,管理结构的完善等。基于此,文章详细分析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和重点,意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核心;重点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现阶段,在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下,我国社会文明水平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有效改革,更是我国政府工作的核心,其中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与重点为创新,在不断创新后,才能更是好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政治和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全面发展。另外,这项改革还能改善政府的公信度,使其具有较强的民主行政能力,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下文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下,其核心与重点内容进行具体研究。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和重点
一方面,确定基本思想。在深化改革中,应先合理确定基本思想,并将核心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因此,对改革方向进行明确,是当前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实现政府、企业与社会职责分工,从而及时掌握改革中心思想。另外,由于我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更好完成调节工作,因此,在对体制改革进行规划时,可以将这一内容进行重点关注,并将责任制贯穿整个体制改革,确保政府权力得到具体优化,使其更加规范化。
另一方面,完善管理体系,对宏观调控进行优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下,不仅需要关注自身利益,而且还应对发展隐患给予不断加强,降低社会发展在环境、就业与人口上带来的不利影响,保证宏观调控相关管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对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还应加大宏观调控工作的开展力度,确保管理体制得到有效优化,从而真正落实各项措施,并为实现创新发展的目的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我国在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深化改革工作所具有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实现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需要政府积极参与其中,并严格遵守社会发展需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内容。全面监管、调节市场经济,确保社会稳定发展。第二,以党的宗旨为前提。所谓党的宗旨具体是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行政管理体制具体是由制度和权限等项目组合而成,将党的宗旨作为前提条件,可以更好完成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05-01
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规定了深化课程改革的任务和要求。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的学校,若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必须具有完善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但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文献成果虽然丰富,关于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的研究却不断,本研究尝试对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机制予以探索性研究。
一、教学改革信念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根本动力
教学改革信念,指的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改革所持有的确信的观点和看法。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学改革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和思想。教学改革是对我国传统教学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完全的抛弃,是改变传统教学中与实现培养目标不相符的部分,以使教学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而教学中固有的传统和教学习惯往往具有根深蒂固的特点,虽然在日常教学中可见其不足和危害,但是要割除和改变很不容易,教师只有持有坚定的教学改革信念,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使教学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其次,表现为对有关教学的新观点的信念。这些新观念包括对教学过程的看法、课程内容的态度、对教学方法的观点、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对教学价值的把握等等。例如,对教学的认知,不再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凭借的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终结不单单是学生记住了多少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了多少,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在心理、个性、情感等方面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否促进了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有新的看法,从认知主义角度来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否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这些关于教学和学习的观点成为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力,促使教师改变以往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观点,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信念的指导下,从事教学改革的行为才不会终止,因为新的教学信念给予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以不懈的动力。
二、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是课堂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关键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教学过程的展开,学生是展开教学的依据,目的是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不是教师强压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和学生以知识为凭借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掌握和习得的。因为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表现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往是教学改革深化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必须以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为中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师以权威的身份对学生发号施令,迫使学生接受知识。因为,只有在平等关系下,学生才能明白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事,更主要的是自己的事情,教师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起到的是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才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积极性。这种师生在课堂教学的关系换转才真正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实现,也才能是教学改革得以深化的关键。
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创设是教学改革深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因为,它关系到教师以何种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环境条件的改良包括教学环境的改善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改良。良好的环境包括良好制度环境的保障、积极心理环境的营造、和适宜物理环境的改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教师课堂改革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和依据,使得教师的改革没有后顾之忧;积极心理环境的营造,可以使教师自觉主动的原意进行教学改革的实施,毕竟积极的心理环境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锦上添花,使教师能够更好的获取进行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教学条件往往指的是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包括教学场地、教学工具等,其实教学条件还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同的教学设施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选取和采用,毕竟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以一定的教学设施为基础的,没有相应的教学设施,往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就会变得具有局限性。但是,教学的创新往往基于方法的更新,方法的更新能促进教学的变革,教学方法的革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当然,在环境条件中,心理环境和制度环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物质环境,因为他们为教师从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安全条件,物理条件虽然能够影响教师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己动手进行教学工具的制造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要多推进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和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12月5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提出的“四个有利于”原则,极富针对性,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来说,是一项重大指引。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简单回顾即可发现,中央深改组30次会议,3年来共审议通过了约200份改革文件,不断为深改完善顶层设计、注入实践动力。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第30次中央深改组会议,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首次系统提出了上述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有利于”的工作指引,为更好地完善深改思路、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指明了方向。实践已经证明,只有贯彻好“四个有利于”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加凝心聚力、积厚成势,形成不可阻挡的强大气场和浩荡潮流。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解决改革推进中出现的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多推进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就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潜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开辟新空间,以改革创新实现发展突破,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多推进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改革的最大共识度。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广泛群众基础的根本保证,也是确保改革获得持续内生动力的根本保证。当前,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都处在爬坡过坎、闯关夺隘的改革攻坚期,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更加强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把发展“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也把发展“蛋糕”持续不断地“分好”。唯此,深化改革才不会偏离航向,最终驶向成功的彼岸。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多推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就是要始终坚持以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应瞄准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受益,不断增强获得感。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回望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实践上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都得益于人民群众的智慧与胆识。多推进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就是要确保群众不做改革的旁观者,而是改革的主力军和创造者。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人民立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蕴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让改革活力竞相迸发,改革事业奔涌向前。
中国发展将更有效率、更加
公平、更可持续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指出,全会在总结35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基础上,重申发展是第一要务,强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给社会各界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人们未来中国仍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将坚持改革开放。
过去35年,是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35年,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5年。
“回顾发展历程,没有农村改革,就没有农产品的极大丰富和农业基础的稳固;没有国企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就没有今天工业大国的地位;没有恢复高考,就不会有今天那么多的建设人才。是改革,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祖新说,“实现蓝图靠发展,发展要靠改革。过去的经验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面向未来,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标”,还要完成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一系列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
新的历史起点上,靠什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顺利完成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按:最近,省委政研室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召开了全室干部研讨会,大家亮观点、提建议,畅所欲言,相互启发。现将有关研讨情况综述刊登,供大家参考。
这次研讨会,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历程作了系统回顾,对党的十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作了认真学习,对我省正在推进的一些改革举措作了分析研究,着重研讨了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具体举措。
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启示
研讨会简要回顾了浙江三十余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大家一致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积累的成功经验,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从历史经验来说,主要概括为四条:一是始终坚持创造性地把中央精神和浙江实际结合起来;二是始终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充分激发民间活力;三是始终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我省目前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以及多项省级改革试点,在推进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总结这些做法和经验对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弥足珍贵,必须因地制宜地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完善。比如,认真研究梳理浙江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和主要进程,比较分析我省与兄弟省市在改革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明确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使浙江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推进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牢牢把握中央精神的同时充分体现浙江特色,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回应社会需求。一方面,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好全面和深化、整体和重点、底线和红线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基层的迫切需求。大家建议,以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摸清广大企业、群众、基层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诉求。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关决定,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二、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理念
大家提出,解放思想是上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和源泉。因此,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只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才能保证改革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和道路前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古今中外各国发展史反复证明的一条真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对改革发展的参与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下发展,正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和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依靠力量,充分调动和凝聚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不仅关系到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更关系到改革的成效甚至成败。在视察江苏时提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得到人民群众普遍赞同,为江苏把脉指向,作了最新定位。《群众》杂志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光荣使命,我们要努力把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好、宣传好,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部署解读好、贯彻好,把杂志办在群众的心坎里,办在群众的实践中。
为全面深化改革鼓与呼。我们的改革“为了谁,依靠谁”?指出“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鲜明地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人民既是我国改革的推动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人民与改革组成紧密型利益共同体。与人民利益相吻合的改革,始终会受到人民的欢迎;缺乏人民利益驱动的改革,终究会被人民所抛弃。因此,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确立“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将“富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优先选项,构建全体人民福利最大化的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在新形势下,《群众》杂志只有坚持党刊姓党、好读管用,不断策划精品文章、品牌栏目,创新宣传的方式方法,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作用和各地好的做法和成功探索,关注群众心声,表达百姓意愿,才能彰显党刊的导向、教育作用。
贴近群众宣传江苏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执政党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切实举措,必将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积极参与。党刊的生命力就在实践当中,就在人民群众当中。离基层群众越近,离真理也就越近。因此,要深入群众,倾听他们有什么期盼;要深入基层,了解广大群众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有哪些探索和创举。通过党刊展示基层的风貌,弘扬不懈努力的精神,宣传群众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成功做法,抒发江苏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迈步从头越,谱写新篇章”的豪情壮志。
创新工作方式提升宣传质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攻坚战,这对我们是一次重大考验。因此,党刊在如何总结好、宣传好广大群众在深化改革中的实践成果方面也面临创新的问题。从2014年第二期开始,本刊开辟群众路线征文专栏,重点对全省各行各业一些好的群众工作方法进行宣传,把《群众》杂志作为全省群众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毫无疑问,在媒体融合、时代潮涌的今天,如果墨守成规地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宣传,吸引力和影响力必将和我们的主观愿望渐行渐远。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手段,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结合,把《群众》办在群众实践中,运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和广大群众所能接受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来充实丰富传统手段和工作方法,才能提升党刊的宣传效果,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汇聚民心民力,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最大程度地传播建设新江苏的正能量。
(作者系群众杂志社总编辑、江苏省党的群众工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