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理论论文

生态理论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科院校生态理论论文

一、生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应用研究

生态理论的观点繁多,与本文相关的观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生态位的观点:它强调任何生物在生物圈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而且只有在这一位置才能获得相应的物质配给,实现领域分明而消解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竞争,从而使之在生物群落中获得竞争性优势。胜汰性的观点:它强调两生物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环境大致相同时就会发生生存竞争,在竞争过程中,必然出现优胜劣汰现象。共生式的观点:它强调两生物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环境完全不同且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可能会形成相互的依赖、共存与嵌入关系,形成共同存在的范式。整体性的观点:它强调从系统的层面看,生态系统是由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存在、功能及其表达方式均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多元化的观点:它强调生态群落内部及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元的、单一的、平面化的,而是多元的、复杂的、立体化的,正是这一特性才使生态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平衡。生态理论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其思维范式要求人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其原理与方法日益拓展与深化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且产生了不少重大的影响。教育学者也尝试把生态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GreminLaw-rence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这一概念,由此拉开教育生态研究的序幕,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在深广度上均有重大突破,Bowers.C.AJ连续出版三本专著,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教育生态及相关理论给予探讨。我国学者对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比西方国家要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吴鼎福199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教育生态学》,引起强烈反响;范国睿借鉴生态学系统、联系、共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较早提出教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贺祖斌将生态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基于生态理论的价值取向,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给予了生态理论的考察。这些研究使站在生态理论的视域审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问题变得相对容易而现实,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认识、拓宽思路,找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变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需突破的问题

(一)过分的行政依赖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来看,高等教育的实质性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高等院校自主办学的张力相当缺乏,政府对高校集权式管理的惯性让高校产生了对政府的过度依赖。政府集主办权、管理权、评价权于一体,高校相对缺乏办学的自和决策权。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特色培育等方面,不少高校只需听命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只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负责,这从根本上弱化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学术型本科院校而言,其本质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变革思路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与社会、市场、生产等具有高度匹配性,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愿景还存在较大落差。

(二)稀缺的教育资源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其承载力已达到了最大的负荷,高校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有失水准、财务状况恶化风险增大、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就业供求失衡等使高等教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多为传统的大专甚至中专院校升格而成,均具有应用学科少、实验设备少、实训场所少、应用师资少、投入经费少等诸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人财物力,举办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

(三)淡化的教育特色

全文阅读

生态演替理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以及理论的验证。

生态学的顶极群落假说,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对以下两客观事实无法解释:①在无任何外力作用或生物内在生理机制的抗拒作用超过外界干扰破坏力的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在不断发展;②生物有其内在生理机制的局限。笔者经过潜心研究各种假说的内容、缺陷及其合理内核—单元顶极假说说明了演替的方向,镶嵌与格式假说说明了演替在空间、时间、信息五维空间的表达形式或存在状态。经过对上述假说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下面就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种状态—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个群落中,一个种群与其他种群相关联的位置为其生态位。即每个种群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群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机能地位(信息位置)。我们把这一种群与其他种群相互关联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信息位置分别称作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住处生态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①空间生态位是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的具体表现形式;②空间生态位是在时间生态位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或释放)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发展进化或下降退化的结果。③信息生态位决定着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的最终发展方向。④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对住处生态位又有改造或影响的作用。⑤信息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要依赖于空间生态位而存在和发展。

2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2.1Cause假说与意义

Cause假说是指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不能永久共存,它可表达以下意义:①如果两个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一个种终究将被消灭。②在一个稳定的种群中,没有任何两个以上的种是直接的竞争者,保证了群落稳定。③群落乃是一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空间、时间、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全文阅读

应用型生态理论论文

一、生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应用研究

多元化的观点:它强调生态群落内部及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元的、单一的、平面化的,而是多元的、复杂的、立体化的,正是这一特性才使生态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平衡。生态理论作为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论,其思维范式要求人们从更高层次上认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其原理与方法日益拓展与深化到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且产生了不少重大的影响。教育学者也尝试把生态理论应用到教育领域。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GreminLaw-rence在《公共教育》(PublicEducation)一书中提出“教育生态”这一概念,由此拉开教育生态研究的序幕,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在深广度上均有重大突破,Bowers.C.AJ连续出版三本专著,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教育生态及相关理论给予探讨。我国学者对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比西方国家要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吴鼎福199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教育生态学》,引起强烈反响;范国睿借鉴生态学系统、联系、共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教育系统的变革与发展,较早提出教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贺祖斌将生态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基于生态理论的价值取向,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给予了生态理论的考察。这些研究使站在生态理论的视域审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相关问题变得相对容易而现实,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化认识、拓宽思路,找到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变革与发展的新思路。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需突破的问题

(一)过分的行政依赖

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来看,高等教育的实质性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政府手中,高等院校自主办学的张力相当缺乏,政府对高校集权式管理的惯性让高校产生了对政府的过度依赖。政府集主办权、管理权、评价权于一体,高校相对缺乏办学的自和决策权。在办学定位、发展目标、特色培育等方面,不少高校只需听命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只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负责,这从根本上弱化了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一致性,从而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对学术型本科院校而言,其本质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变革思路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与社会、市场、生产等具有高度匹配性,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然状态与应然愿景还存在较大落差。

(二)稀缺的教育资源

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其承载力已达到了最大的负荷,高校各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有失水准、财务状况恶化风险增大、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就业供求失衡等使高等教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这些高校多为传统的大专甚至中专院校升格而成,均具有应用学科少、实验设备少、实训场所少、应用师资少、投入经费少等诸多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人财物力,举办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

(三)淡化的教育特色

全文阅读

生态演替理论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以及理论的验证。

生态学的顶极群落假说,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它对以下两客观事实无法解释:①在无任何外力作用或生物内在生理机制的抗拒作用超过外界干扰破坏力的条件下,生物多样性在不断发展;②生物有其内在生理机制的局限。笔者经过潜心研究各种假说的内容、缺陷及其合理内核—单元顶极假说说明了演替的方向,镶嵌与格式假说说明了演替在空间、时间、信息五维空间的表达形式或存在状态。经过对上述假说深入分析,提出了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下面就从生态位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1反映植被演替的三种状态—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一个群落中,一个种群与其他种群相关联的位置为其生态位。即每个种群在群落中都有不同于其他种群的自己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机能地位(信息位置)。我们把这一种群与其他种群相互关联的时间位置、空间位置、信息位置分别称作时间生态位、空间生态位、住处生态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为:①空间生态位是时间生态位和信息生态位的具体表现形式;②空间生态位是在时间生态位的作用下,充分利用(或释放)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发展进化或下降退化的结果。③信息生态位决定着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的最终发展方向。④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对住处生态位又有改造或影响的作用。⑤信息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要依赖于空间生态位而存在和发展。

2生态演替螺旋式上升理论

2.1Cause假说与意义

Cause假说是指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接近的两个种不能永久共存,它可表达以下意义:①如果两个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一个种终究将被消灭。②在一个稳定的种群中,没有任何两个以上的种是直接的竞争者,保证了群落稳定。③群落乃是一个相互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空间、时间、资源的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能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全文阅读

美术教育生态理论论文

一、概念界定

(一)区域活动

所谓区域活动也常被叫做“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兴趣区活动、活动区教育等”。通俗地讲区域活动就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相关需要及兴趣取向,结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教育目标等因素,进行一些区域的划分,如积木区、科学区和表演区等,并在这些区域中完成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美术活动区域

本研究中美术活动区域是指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以美术教学活动为主的区域。

(三)材料生活性

材料生活性指材料是来源于幼儿生活的,能为幼儿理解、接受。

(四)材料操作性

全文阅读

信息生态理论下企业生态系统论文

1信息生态环境下的企业生态系统

1.1信息生态的内涵

信息生态学是信息科学与生态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构成其理论的基础是生态学与信息科学理论基础的总和。由于信息科学的范围过于宽泛,信息生态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其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生态学系统的研究对象为多种生态要素在复杂的动态时空中发生极其复杂关联的生态系统。信息生态问题是人们在信息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且跨越多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投身信息生态的研究中,其研究内容涵盖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环境、信息生态平衡、信息生态危机、和谐信息社会等多主题,呈现出多级分层和不断演化的形态。目前学者们对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包括对它的学科范围进行研究,以及对其中的关键要素的研究,例如:信息生态圈、信息生态链、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系统以及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等。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每个信息因子处于不同的信息位上,信息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为每一信息因子的存在提供了可能。信息生态具有协同演化的特性,同样在信息生态中新思想、新技术、新专业的涌现或者是信息人自身态度的变化也将影响信息生态的演化。

1.2信息生态系统要素

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自身与生命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狭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发轫于本世纪中叶,当时它不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仅局限于生物信息的产生、传递和接受等内容,如今广义的信息生态研究应包括人和社会环境的内容【1】。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决定其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以及演化性的基本特征,且这些特征具有普适规律,所以本文将信息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大的环境来分析其背景下的企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管理规律。

1.3企业生态系统

企业生态系统就是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来解释企业组织内部及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组织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与生活在他周围的其他相关企业和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其外部环境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企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受到变化越来越剧烈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企业生态环境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异常复杂;此外,企业生态系统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转化过程离不开人类的活动,企业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当显著,比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体制的改革等等都会使企业生态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化【2】。对于企业外部来说,物质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以及发展的重要信息因素。企业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生命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生命主体存在的条件的各种物质实体和社会因素。除了物质、经济以及社会环境之外,企业的竞争对手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也是企业在制定和确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制定企业战略重要的参考因素【2】。企业生态系统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特别是拥有核心能力的主导企业,从其构成成员的紧密性和重要性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生态系统、扩展生态系统、完整生态系统。核心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主导企业及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要素:扩展生态系统是在核心生态系统包含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加上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顾客的顾客要素;涵义最为全面的是完整的生态系统,他还包括政府组织、风险承担者、竞争机构以及外部宏观环境要素等等。对于企业内部环境来说,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生态系统根据职能划分为驱动力(信息生产者),工作流为主线(信息传递者)将信息反馈到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企业外部的供应商(信息消费者),进一步进行信息处理工作,在企业内部每天处理业务的同时,会有大量的信息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产生,形成大量的信息流在各部门或层级之间流转,从而推进工作流的进行,信息的产生、传递、消费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以目前较为发达的SAP系统为例,其中包含了生产计划(PP)、物料管理(MM)、销售管理(SD)、财务会计(FI)、管理会计(CO)、财产管理(AM),以上6个模块为企业运营的核心模块,另外还包含了:质量管理(QM)、项目管理(PM)、人事管理(HR)、信息管理(IS)、工作流(WF)、项目系统管理(PS)。SAP系统是高度集成化的企业管理软件和信息生态系统,支持多接口可与多种系统集成,内部有开放的代码编写环境,开发人员可以进入软件的底层,直接利用系统提供的计算机语言或者自定义表结构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由于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模块的紧密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相互作用为一体的负责的企业生态系统,因此也决定了SAP系统的高度集成化,每一个业务模块从采购到库存以及生产相关的环节都在业务流程上有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在受到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时,企业有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经历共生发展、协同发展以及蜕变或者企业种群变动的变化。

2企业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网络

全文阅读

水生态补偿生态理论论文

1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面临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国生态补偿实践中对与水有关的补偿已有大量涉及,国内部分学者也针对水生态补偿进行了初步探讨[1-5],但总体看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特别是与水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水生态补偿的范围和对象不够明确

合理划定水生态补偿范围是开展水生态补偿的前置条件。根据“庇古税”理论,水生态补偿可大致归纳为两类:一是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区域的补偿,即“谁保护、谁受益”;二是对资源开发造成水生态损害的补偿,即“污染者付费”。无论是水生态保护或治理抑制了当地经济发展,还是资源开发活动导致了水生态损害,受益主体都有必要向受损主体予以补偿。从各地实践看,目前对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区域的补偿主要集中在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区,资源开发造成水生态损害的补偿则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开发和水能资源开发等领域。一些重要河湖修复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水生态补偿尚未有效开展。比如,近年来随着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中蕴含的大量虚拟水发生了由北到南的隐性转移,导致南北水资源失衡加剧、北方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等,反观南方地区,则通过“进口”虚拟水,将节约的水资源用于经济效益更高的工业和服务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也存在地区间的利益补偿问题。而目前的水生态补偿框架对此并未体现[6-7]。

1.2水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和方式比较单一

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和科学合理的补偿方式是保障水生态补偿效果的重要支撑。从资金渠道看,目前水生态补偿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从“大账”来算,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占了所有生态补偿资金的“大头”。与此相比,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投入、优惠贷款、社会捐赠等所占份额明显不足。从补偿形式看,目前开展的水生态补偿多以“输血”为主,普遍做法是将生态补偿资金以“一卡通”的形式支付给利益受损主体,优点是可以直接弥补水生态保护个人和地区的利益损失,但缺点是由于监管不足,因此资金不能确保高效用于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难以增强受损地区的后续经济发展能力。从补偿方向看,目前水生态补偿多以“纵向补偿”为主,即由中央政府作为补偿主体开展对地方的补偿,或者地方政府针对区域内某一领域进行补偿,而由于水的流动性、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因此区际间、流域上下游的利益失衡较为普遍,长期以来利益双方对补偿责任、补偿标准[8]等难以达成共识,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仍在“摸着石头过河”[9]。

1.3严格的水生态补偿责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严格高效的责任机制是规范水生态补偿行为的重要制度约束。我国水生态补偿长期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责任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水生态补偿难以有效开展。从补偿主体看,水生态保护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补偿主体存在“搭便车”心理,缺乏补偿意识,难以就补偿责任与履行生态保护义务的主体达成一致。特别是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利益主体对水生态补偿的义务、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认定上分歧较大,缺乏有效协商,导致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迟迟未能建立。从补偿对象看,对“造血”补偿的方式过度依赖,补偿资金与保护责任脱钩,补偿资金并未完全用于水生态保护,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边享受补偿、边破坏生态”的现象。从事中事后监管看,目前对水生态补偿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比如在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缺乏与水生态有关的评价指标,从而影响了补偿资金效益的充分发挥。

全文阅读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通过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利用文本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办法,提出并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系?它的内容又是什么?它在生态道德方面有什么样的新内容?这个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否适用?客观论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吸取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道德;生态危机;福斯特;奥康纳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32-02

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的绿色运动思潮的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由威廉・莱斯、本・阿格尔、安德烈・高兹、詹姆斯・奥康纳、约翰・贝米拉・福斯特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创造、发展的,并引起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切关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快速传播为各个国家探索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借鉴。那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什么关系?它的内容又是什么?它在生态道德方面有什么样的新内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有借鉴意义?本文意在从以上几个方面把握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为党的十以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种理论上的借鉴。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关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历史上争论不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关于生态学的相关思想或者直接论述,据此认为马克思不是生态主义者;另一些西方学者则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是伟大的生态学家,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是最早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两派的观点再加以考察,以便厘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

英国著名的生态学者戴维・佩珀在《生态社会主义:从深层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中提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扎根于生态学,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解释强调的是人类如何改变自然并贬低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和自然经济的规律”[1]89马克思所在的年代是19世纪中叶,大量的工厂兴起,资本家雇佣大批的劳工生产大量的产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生活困苦,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特别突出。马克思看到的都是带着血的钞票、肮脏的交易和裸的剥削。因此,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更关注的是如何使工人从资本家的奴役和剥削中解放出来。正如美国著名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斯・奥康纳所指出的“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只给自然系统留下了极少的理论空间,而把主要内容放在了人类系统方面。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阐述中,决定物质生产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主要是生产方式,或者说是对劳动者的剥削方式,而不是自然环境的状况和生态的发展过程。……自然界之本真的自主运作性,作为一种既能有助于又能限制人类活动的力量,在该理论中却越来越被遗忘或被置于边缘的地位”[2]7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无法从马克思的原著中直接找出关于生态学的明晰的文本。

尽管马克思没有关于生态学的直接文本,但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而且这种世界观是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的”[3]3。当代所指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并没有发生生态危机,因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人们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和感恩。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立场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并要求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的,马克思实际上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提供了一个深刻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因此,我们发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生态学方面的延续和发展,二者的立场和目的完全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和“补充”。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和延续。

全文阅读

媒介生态学管理论文

【摘要】本文着重考察媒介生态学的起源和发展,对媒介生态系统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界定,提出了媒介生态系统结构的“六界”说。并对媒介生态学的建构和发展提出提出来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观点。

[关键词]媒介生态,媒介生态系统,媒介环境,媒介生态学

Abstract:Thispaperemphasizesontheorigina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anddeeplystudiesanddefinestheconceptsofmediaecosystem,andthenadvancesthe“six-boundary”theoryonmediaecosystemstructure.Thispaperalsoputsforwardseveralenlighteningandforecastingthoughtsonthe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mediaecology.

Keywords:MediaEcology;MediaEcosystem;MediaEnvironment;MediaEcology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

一、为什么“媒介是条鱼”

媒介是什么?是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籍、杂志;是通讯、网络、计算机;是手机、是信纸、是工具、是机器、是CCTV、是新闻集团、是时代-华纳……是信息传播的中介。不!媒介是条鱼。

全文阅读

生态经济伦理研究论文

【摘要】生态经济伦理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内容之一,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生存的最佳抉择。文章试从藏族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生态经济伦理及其藏族传统文化对此的贡献所在。

【关键词】生态经济伦理;藏族;传统文化

近年来,关于人类的另一种伦理——生态经济伦理受到广泛关注。这种伦理既是对传统伦理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种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伦理观。这种伦理有其产生的行为根源,是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渴望。藏族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态经济伦理,对保护青藏高原藏民族的繁衍、生存具有一定导向意义,从藏族传统文化的视野剖析生态经济伦理,对于更深刻理解生态经济伦理及其内涵有一定的意义。

一、生态经济伦理及内涵

自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一经问世,便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而其后的《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著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反思,是对“理性经济人”、“帕雷托最优”、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和革命。

针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始终处于对自然的“主宰”地位,而无视自然的生存权利,直到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的环境意识才被唤醒,生态运动由此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生态经济伦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生态经济伦理。

早在1923年A.施韦兹曾提出尊重生物的伦理学(《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在他的伦理学中,道德的基本原则:“善就是保护生命和发展生命,恶就是毁灭生命和妨碍生命”;人对其周围的所有生物负有个人责任。后来,A.莱奥波尔德从生物伦理学发展并提出《大地伦理学》(1993),提出了两个决定性概念:第一,伦理学正当行为概念,应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第二,道德权利概念,应扩大到生命和整个自然界,赋予它永续存在的权利。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这种新经济伦理熔铸了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环境文学、环境社会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社会科学学科的丰硕成果,代表了当代人类从道德视角审视和关注人—社会—环境关系所达到的一种新的道德视角境界:它立足于追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重价值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把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它的终极道德关怀,体现了人类在生态危机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不断追求道德文明的执著和智慧。生态经济伦理基本特征是:生态经济伦理意识的特殊性,生态经济伦理关系的独特性,生态经济伦理实践的特别性。生态经济伦理具有导向、调节、效率、教育、激励的功能。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第一,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第二,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平衡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具体来说,首先,生态经济伦理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尊重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其次,生态经济伦理呼吁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自觉维护人类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平衡;最后,生态经济伦理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平衡各种经济协调手段。第三,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态经济伦理对传统农业经济伦理思想和工业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可以归结到一点上,这就是它崇尚一种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理想。其实,生态经济伦理所关注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既具有一切社会道德现象共有的一般本质、特征和功能,也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道德现象的特殊本质、特征和功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