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区建设原理初探 吴人坚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徐建华

可持续发展公理破缺与修正的理论探讨 杨多贵,牛文元

中国塔里木流域灌排环保工程的制度研究 李友生,朱晶

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厉伟

增强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是时代呼吁 盛世兰

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张国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综合思考 王闰平,高志强

全文阅读

经济生态化

[摘要]随着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生态环境压力的进一步加大,我国必须要走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发展道路。而要完成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要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产业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乐观的看待现代技术应用的前景,减少现代技术应用带来的负效应,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尤其是管理技术的优势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经济生态化;管理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文阅读

特色经济生态经济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决定了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全文阅读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论文

一、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循环经济作过相关探讨的学者为数不少。学者们纷纷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和描述循环经济。例如,张忠华、刘飞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①施春梅则认为:“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②郭晓岩和王玉辉则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重新定位了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不仅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一种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而且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生存方式。”

③尽管学者们对循环经济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核心内涵却是一致的。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或者说,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事实上,生态经济具有多种具体样态(如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循环经济只是其中之一。如果读者要再进一步追问生态经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呢?对此,复旦大学肖巍教授作了深入研究,肖教授在《可持续发展进行时》一书中这样写道:“生态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的经济。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工艺流程,使自然物质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环再生。如果人们能够以高效、循环和友好的方式来利用自然,使之进入生生不息的代谢循环(metabolism,即新陈代谢或物质变换),形成生态化的运作模式;那么,人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在地球资源的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促使人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续地发展。”

④从肖教授对生态经济的这番论述不难看出,生态经济的核心思想也恰恰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所以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的一种具体样态。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是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Reduce”,“Reuse”和“Recycle”,而这三个单词均是以字母“R”开头的,故通常简称为“3R”原则。学界一般认为,“减量化”是就“输入端”的角度而言的。我们知道,追求效率的最大化是企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效率”,就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产出/投入”。很明显,提高效率就意味着“产出相同的情况下投入减少”或者“投入相同的情况下产出提高”,二者至少要满足一项。如果“减少投入”和“提高产出”二者能够同时满足,那当然是提高效率的绝好方法。“减量化”正是从“减少投入”的角度来说的,“减少投入”意味着节约成本,旨在“从源头上”节约能源资源。如果说“减量化”是就“输入端”而言的,那么“再利用”则是从生产过程来说的。所谓“再利用”,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原料。要实现“充分利用”,并非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要通过多次利用才能实现。充分利用原料,目的就是提高原料的使用率,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废料,使工农业废料尽可能地减少。一方面要努力将生产排泄物的量减小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将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事实上,在原料和辅助材料的利用率都提高的情况下,客观上也就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物)的量,所以说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再循环”原则,通常具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有些地方也称作“资源化”原则,二者名异而实同。“recycle”这个单词显然是由“cycle”和前缀“re”这两部分构成的。我们知道,“cycle”具有“循环”的意思,而前缀“re”则表示“再次”、“又一次”。可见,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的话,“recy-cle”确实应该翻成“再循环”,然而这里的“再循环”实际上却内含着“资源化”的蕴意。人们常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再循环”意指生产排泄物的回收和循环使用,将垃圾重新转化为资源。所以,“recycle”原则无论是翻成“再循环”也好,译成“资源化”也罢,它们实际上所表达的蕴意是一样的,二者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再循环也就是实现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过程。当然,要实现生产排泄物的回收与循环使用也是有条件的,其中一项重要条件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化学工业的进步)。关于这一点,后文将会进一步谈到,故此处不赘。笔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个原则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内在联动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以及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方式,客观上都减少了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废料)的量。而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还是“再循环”,都是为了节约能源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而这也正是我们现阶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旨归。

全文阅读

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分析论文

1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加大力度,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发展畜牧业。

全文阅读

生态经济:学术版

基于土地生态位模型的王东沟流域农用地变化过程分析

宝鸡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经济协调度的影响研究

农户耕地劳力投入的影响因素——基于湖北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

山西平朔煤矿造林碳汇研究

成都市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以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为例

基于结构突变理论的国内出游率趋势探析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

全文阅读

生态经济人综述

1“经济人”假设的局限

1.1价值内涵的结构性缺失“经济人”所指向的价值内涵结构性缺失、不均衡。一方面,人追求的价值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的综合体,除了经济价值之外也包括生态环境等价值,而非经济价值的单一体。在人的总价值追求中,经济价值是重要构成,但非全部。经济价值不能涵盖人的总价值(追求),也不能取代或替代人的其他价值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不能等同于价值最大化。与工业文明相适应的“效用决定价值”,局限日益突显。在工业文明反思中形成的现代价值观,最重大的变革在于把“有用”(效用或使用价值)与“无用”(存在价值)均纳入价值的内涵。在人的总价值构成中,随着时展,经济价值组份的一元主导地位日益后退。另一方面,在价值构成中,经济与其他价值组份之间并不是协调一致的,而是矛盾的,存在着冲突,如经济与生态的冲突。这种结构性矛盾会导致“价值结构失衡”“整体不经济”等。就微观个体人而言,表现为个体与其他个体的(经济、生态等)价值利益冲突、不均衡,即内部价值不均衡。就个体与外部关系来看,表现为个体与集体(或整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全体之间的价值利益冲突,即外部价值不均衡。如若把某时间点的人视为一个整体,在一定时间跨度下,一个时间区间人(整体)与另一时间区间人(整体)之间存在总价值或价值利益结构冲突,即时间序列上的价值不均衡。“经济人”强调经济至上和经济价值主导,而忽视价值的结构性、多元性,因而无法探析由结构性问题而决定的矛盾和冲突,是人性抽象判定上的重要缺陷。人性不是能以单一方面表征的,“经济”是人性的一面而不是全部。价值判断上的缺限,导致“经济人”模型与人的真实价值追求不吻合,甚至背离。在社会历史实践孕育出的现代文明观视野下,人性是“自然人”“社会人”[3~4,8]的综合,“经济人”局限、缺陷更为凸显。1.2理性动机与非理性结果悖论理性是“经济人”假设的重要方面,但动机理性与结果非理性的悖论是其面临的逻辑困境之一。首先,“外部性”是传统经济“结果非理性”与“动机理性”相悖的表现。个体主义、经济价值一元、数量主义的价值导向是传统经济的外部不经济、外部不均衡、整体不经济的伦理和认识根源。传统经济学努力自我纠错的“外部性”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基本假设上的问题。其次,“经济人”假设的价值界定并非理性。传统经济学不把生态环境作为财富,生态资本、资产不属于价值内涵或目标,也谈不上生态生产和消费,这显然是理性内涵的缺陷。最后,经济价值最大化并非理性。由于经济与生态或其他价值组份冲突的存在,在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理性”驱使下,在更大空间和时间尺度上考察人类福祉,经济价值最大化未必是理性目标和理性结果。生态与经济的价值矛盾冲突,在传统经济框架内,不会消减,只会转移、转化、转嫁[5~6],途径有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以一种往往是高代价的生态价值换取经济价值、以整体或自然、社会价值为代价实现局部或个体价值,这时,个体、局部的理性替代了整体、全局的理性。因此,经济理性往往是暂时、局部理性,有时甚至是非理性。这也可能是“外部不经济”的另一种解释。时间维度上,表现为时间序列上的风险、代价转移和价值取代,以牺牲未来人的价值换取当代人的价值。经济价值最大化,导致人的个体与整体、当代与未来的割裂,生态与经济价值冲突的时空转移、转化、转嫁,而不是消减,使“人地系统”熵增、失序呈现出无法扭转的定势[3,6~7]。这使得在经济动机考察中抽象出的“理性人”步入零增长、极限增长、负增长的困局。局部价值、短期近期经济价值并不是真实的、全面的、整体的价值,表现为不公平、不可持续,不能诠释理性的真谛。1.3个体人与整体人研究重心定位的偏失“经济人”假设强调人性的经济自利,传统经济学聚焦于个体需求及其经济目标最大化[4~5,8~9]。应该说是以“个体”为重心定位来研究人性。人是自然与社会属性、个体与整体的综合体,具有多层、多维、综合下的复杂性。个体人、整体人,社会人、自然人是人性的多重属性的表现。现代人的心理动机、价值取向、行为选择更具综合复杂性。人性考察,不能从个体、局部单一、单向地抽象,而要立足于整体性特征综合抽象人的本质特征:(1)确定人性考察的合理视野,从单一的经济系统拓展到社会系统,再从社会系统拓展到“人—地”系统。(2)在合理时间尺度上进行人性特征分析,从现在拓展到未来,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综合中把握人性基调。相对于“经济人”“生态经济人”,侧重于“整体人”而不是“个体人”,是“整体说”,而不是“个体说”。

2“生态经济人”视域尺度

生态经济学的视域,即在什么时空尺度上研究“人性”,是“生态经济人”分析首先要回答和明确的问题。生态经济学脱胎于传统经济学,但核心问题仍是发展。由于宏观视野不同,二者价值观定位、立论出发点和理论逻辑起点迥异。传统经济学在经济系统内看待和研究发展问题,生态经济学以“人—地”系统视野考察发展问题。尺度不同决定了二者在发展价值观、质量观、发展目标、发展衡量标准等方面显著不同。视域尺度的设定是生态经济学走向体系化的大前提。“人—地”系统是“生态经济人”假设研究的基本视域。生态与经济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地”关系是生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只有把人、地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揭示其相互关系,才能揭示整体目标的作用与实现机制,做到系统协调发展而不是局部发展或系统冲突的转移和转嫁,才能在“整体人”“综合人”的立场上,抽象人性特征。在“人—地”系统中,人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是个体的又是整体的,是现在的又是未来的,是集内外部关系和自然社会规定性的综合体。在“人—地”系统这一基本视域下,人与其支撑环境关系的层次性,使生态经济学研究也具有层次性。第一层是“星球文明”意义上的顶层研究,把地球作为一个单元,研究“地球人”存续发展进步;第二层是地球生态圈视野下的“人—地”关系,研究“人—地”系统和谐发展目标下的人类文化取向、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体系等;第三层是“社会—经济—技术—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复合系统整体与子系统关系、系统协同发展演机制、人类和自然供给消费等;第四层是生态经济微观系统实践,研究生态、经济、社会、技术基本子系统以及生态、人口、技术、制度、伦理等要素。四个层次的“人—地”关系研究,构成了生态经济研究宏观框架。

3“生态经济人”人性定位的整体性

以发展眼光看,“经济人”既不是“真实人”,也不是“完整人”。“生态经济人”定义的时代依据是:(1)人、地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人—地”和谐成为共有价值理念;(3)人类面临的问题整体性特征突出。相对于“经济人”,“生态经济人”立定于时空整体性,即“人—人”关系整体性,“人—地”关系整体性,人的价值诉求整体性。3.1“人—人”关系整体性人的整体性特征是指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概括、抽象人类的共性特征、本质,把未来人纳入到整体中来。整体性反对人与整体、当代与未来人的简单分割,强调价值目标的整体合理与最优,而不是局部合理或经济最大。整体性强调整体价值和全局价值,反对价值诉求和利益矛盾冲突的代价风险的转移、转嫁,强调通过时空维度协调,实现矛盾冲突的消减,实现价值与公平的最优。“生态经济人”是时空维度上的人类整体。3.2“人—地”关系整体性只有树立“人—地整体”主义价值观,才能摆脱以自然价值换取经济、社会价值导致的“人—地”系统非健康状态趋势,才能构建起自我修正“人—地”系统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缺陷的机制与路径。“生态经济人”集自然与社会属性于一身,着眼于“地球人”现在和未来,体现“人—地”关系的整体性、目标的整体性、演进的协调性。3.3价值诉求整体性“生态经济人”的价值主体定位于人的整体,强调整体价值而不是个体价值,把人类视为价值共同体,强调人的价值的结构性、完整性、和谐性、持续性。把人与其依赖的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的前途命运出发,把人的价值、价值追求定位于生态经济整体效益最优,时空维度上的整体协调最优。从本质上讲,价值的整体性,表达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益公平。

4“生态经济人”价值理性的内涵结构性与全面均衡性

发展观、财富观、价值观是经济理性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生态经济人”以人类整体发展最优福祉为价值取向,其理性价值内涵包括整体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全面福祉,多维度、多方向的协调最优价值。“生态经济人”的价值理性集中概括为价值全面与均衡。4.1价值主体的时空均衡“生态经济人”把理性定义在人类整体上,定位于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着眼于人的群体共同价值和长远价值,通过协调实现系统有序,达到整体最优。“生态经济人”时空维度上的价值理性,即人的自然与社会价值内涵结构统一均衡,现在和未来价值的协调均衡。4.2价值结构内涵的全面均衡“生态经济人”的完整福祉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文化精神福利等人类幸福的多方面。财富是价值的核心客体指向,“生态经济人”的财富是生态资本观下的社会物质财富与自然生态财富的统一体,是生态、物质、文化财富全面总和与构成均衡。服务于“生态经济人”的社会产品,从单一的经济产品拓展到生态产品、文化产品,是物质产品、生态产品、精神产品的统一。社会产品的生产,不是单一的物质产品,更不是以某种财富(特别是生态财富)为高昂代价换取另一种产品(物质产品),而是产品的多元与均衡。财富和产品效用的全面与均衡,就是人的价值的最优(而不是总量和单一结构的最大化)。多元构成与结构合理财富的均衡是价值“最大化”的真实含义。4.3价值配置的时空均衡“生态经济人”以时间和空间为基本维度,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等多方向的立体多维度的价值协调配置为总目标。“生态经济人”的价值诉求在空间维度上强调空间协调,包括内外(人与他人)、区域(地区或国家之间)、“人—地”系统等多层次水平上的协调均衡,以克服外部不经济、负经济和整体不经济。“生态经济人”重视人的“时间属性”,从时间价值观来考察人性,将人的意义考察视野从当代拓展到未来,站在人类文明永续的高度,统合过去人、现在人和未来人的价值。传统经济学现代推进中一直面对“人性”问题的困境与反思。在反思中诞生的生态经济学思想,已然动摇了传统经济学哲学伦理的人性假设前提。彻底反思并走出传统经济学的“人性”樊篱,意味着生态经济学的光明前景。“生态经济人”研究则是生态经济学首要的基础科学议题,其成型则是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

全文阅读

特色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

[摘 要]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点决定了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对青海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全文阅读

浅谈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

[论文关键词]特色 经济  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青海的省情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的优势,选择发展的定位,弄清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发展的思路更具现实性、可行性。故,发展特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特殊的 地理 环境 和生态特点决定了促进青海经济发展不仅对本地,而且对全国经济 社会 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有必要从青海实际出发,对青海经济 发展战略 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 通信 不畅;科学 教育 落后, 人口 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 市场 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 民族 文化 、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 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 药 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 旅游 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 历史 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 公共 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全文阅读

生态经济发展动态分析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区域复合系统全方位的趋向于结构合理、组织优化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演化,既可以满足本区域人员的需要,同时又不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发展,同时也不会威胁到本区域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1-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7年提出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这些指标体系携带的信息来判定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8]。目前,国外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已经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论转变为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论,国内的研究只要集中于学科理论系统的建设,注重应用领域的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相关学者主要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框架出发[9-11],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五指山市生态经济系统现状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市内的生态经济系统,计算可持续发展系数,对五指山市2004~2010年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动态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五指山市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土地合理规划使用等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五指山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地(18.49~18.59N,109.40~109.48E),海拔1867m,年平均气温22.5℃,最热月均温25.7℃,最冷月均温18.0℃,有短期霜冻。年降水量2350.7~2488.3mm,但雨量分布不均匀,80%雨量集中在5~10月份,形成明显的干湿季。土壤多为花岗岩风化形成的铝质简育常湿淋溶土、简育常湿淋溶土和黄色铝质湿润淋溶土,自低海拔到高海拔发育着赤红壤(550~700m),黄色赤红壤(700~1100m),灰化黄壤(1100~1600m)和南方山地灌丛草甸土(1600m以上)[12-13]。五指山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目前该区植被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 2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1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实质属于对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评价研究。针对其结构的复杂性,层次的多样性、联系的相互性的特点,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以下原则[9]:(1)系统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从总体出发,为总体目标服务。(2)科学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是对一个复合系统进行评价研究,因此指标的选取是较为复杂的。依据科学的知道方法,应选取不同的指标使其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系统的特性和共性,并使其具有代表性,可靠性,独立性。(3)实用性和开放性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同时好要注重实用性,数据取得可靠性和易得性,尤其是要结合昌化江流域的特点形成一定的规范。 2.2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本文中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指标遴选方法,将五指山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包含3个子系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共16项指标(见表1)。 2.3研究方法 本研究依托海南省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利用2005~2011年海南省统计年鉴。本文研究从客观性的角度出发,选择熵值法作为研究方法。在信息论中,熵是信息无序度的度量,熵越大,信息的无序度越高,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小,该指标的权重越小;反之,熵越小,信息的无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值越大,权重越大[14-15]。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化程度结合熵值法来确定权重,能够为系统的评价体统科学客观的依据。 3五指山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 3.1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根据指标构建的原则,结合所取得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海南省统计年鉴》),利用熵值法中的公式(1)对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见表2),随后利用公式(2)到(5)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万泉河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见表3)。从准则层出发,五指山市7年内经济系统成为了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子系统,其权重值最高,为0.4539;其次是生态子系统,权重值是0.2973;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值最低,只有0.2491。说明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同时要注意以经济发展拉动社会的进步,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指标层出发,农药使用量的权重最大(0.0992),表明人为的原因已经成为了一个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控和改进,促使生态环境的改善;教育指数中学毕业人数的权重(0.0880)排在第2位,表明教育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符合科教兴国的政策;排在第4位的是工业总产值(0.0697),表明工业为五指山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和生态、社会的协调性;五指山市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而森林覆盖率的权重值为0.0655,处于第5位,符合实际状况;人均生产总值的权重值0.0511处于下游值,表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要注意人均的问题,注重社会因素;从业人员的数量权重值是最低的,表明人力资源在五指山是的发展中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今后要加强人力资源的使用,发挥其最优作用。 3.2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及预测 3.2.1五指山市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根据数据计算得出五指山市可持续发展系数(如图1),分析7年内五指山市生态经济发展状况。7年来,五指山市的可持续发展系数呈下降趋势,2008年达到了最低0.2566,2009年较有增长,但是2010年可持续发展系数再次下到了第二低谷0.2618,可持续发展系数的持续下降原因是五指山市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3.2.2可持续发展动态预测 将五指山市2004年~2010年可持续发展系数作为因变量,时间序列作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中的预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指数平滑法中的非季节性简单模型、线性趋势、指数模型、阻尼趋势以及ARIMA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情况进行筛选,结果发现线性趋势的误差较小,拟合度较高。根据图2可以看出,五指山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下降,根据线性公式可以计算的出未来几年的可持续发展系数,如表4。数据表明,由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与日俱增,使得植被种类较为单一,且沙化严重,原生植被遭到很大程度破坏。如若不改变当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五指山市的高速经济发展必定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因此,改变发展模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p#分页标题#e# 4结论 通过对五指山市2004年~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分析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子系统,发现经济子系统在五指山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491,成为了三者中得分最低的系统,表明五指山市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注重三者的协调发展。根据指标体系的指标层权重值,可以看出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药使用量的权重值是最大(0.0992),恢复与保护自然环境刻不容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因子也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0.0880),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要注意到财政收入(0.0512)、人均生产总值(0.0511)和从业人数(0.0471)的权重值较小,成为了阻碍五指山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因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社会因素的协调发展。 通过软件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五指山市2004年~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系数的线性预测模型,分析近年来五指山市的可持续发展系数在下降,根据预测可以看出未来6年,五指山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走下坡路,为改变今后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有力说明,要注重今后集约型经济模式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合理规划自然资源,维持生态经济系统平衡发展;利用科技、人才走科学的发展道路,深入开展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居民环保意识,使五指山市能够稳定发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