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考核方案

声乐考核方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声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探析

摘要:当前,《和声学》课程的考试方式是写作试题为主,这种标准答案的考试方式很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衡量评价。因此,改变传统标准答案的考核形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和声学》课程的性质、考试方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和声学》采用非标准答案考试的改革思路,并从标准答案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评分标准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和声学》;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215-02

一、《和声学》课程的性质

在多声部主调音乐中,和声是构建音乐作品的调式体系,体现作品的时代风格特征的重要要素之一。它对于音乐的发展,对于加深和丰富音乐作品的表现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和声使用,可以使即使相同的旋律也能获得不同的、多样的感调与色彩。《和声学》则是专门研究和声写作、和声应用的一门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它是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继《乐理》之后的理论必修课程,是音乐专业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课程。通过《和声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方大小调体系功能和声基础上的多声部音乐语言与风格运用的规律和逻辑,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易的乐曲的和声编配与创作,也为更深层次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和声学》课程的考核形式

《和声学》以18世纪―19世纪西方古典音乐至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理论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和声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和了解多声部音乐在作品中的应用及发展规律,重在培养学生多声部分析能力,以及适应普通学校音乐教学及校内外音乐活动所需的多声部音乐写作、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鉴赏、表现及创作能力。作为理论课程,《和声学》一般按照传统的考核方法进行卷面的闭卷考试,考试的主要题型是为旋律(低音)配四部和声,包括和弦排列、和弦连接、和声进行、和弦选配等内容,采用传统标准答案的考试方式很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衡量评价。改变传统标准答案的考核形式,进行《和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采用非标准答案的考试是解决目前考试内容与评分等方面矛盾的重要途径。

三、《和声学》课程非标准答案考试

全文阅读

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声乐教学同其他普通的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且高校声乐教学的综合性较强,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要尊重其学科特点,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观察,从而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学生声乐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因材施教;高校;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9-02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然后针对这些差异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这样也就可以有效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与普通的课程不同,声乐教学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声乐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声乐教学还受到审美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较强的艺术性,还要将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声乐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和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就成为声乐教学的迫切需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在对细节进行处理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的音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小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应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声乐教学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改革从多年的改革实效来看,并非尽如人意,大多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办法、艺术实践等领域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问题;策略

有关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学术界已从多层面展开了论述,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他们仍习惯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示范——学生学唱——老师挑毛病——学生再学唱。这种口传心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造成了教学封闭、流于形式的问题。2.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个体差异设置的个别小组课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小锅小灶”演变成了“大锅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师资缺乏在高职院校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师生比严重失衡。为了满足教学,学校只能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多为地方兄弟院校或中学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很难做到同步管理,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4.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方式,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一首作品就完成了考核,与新时期的评价多元化要求不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5.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实际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严重不足,舞台表演机会太少,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也没登过几次舞台。6.声乐课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够灵活,缺少整体部署,缺少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过分偏重歌唱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改变现状,院校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和完善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型的结构,在遵循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情况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声乐教学的新模式,摆脱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适当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对声乐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声乐拓展课,把课堂充分延伸,多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决有些学生课上吃不饱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更新声乐教学方法,变换师生角色

尝试新教学理念,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授课方式,开放课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评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新拓展能力;尝试让学生走进不同老师的课堂,观摩其他专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换师生角色,开设评论课、辩论课以及学生科研课题研究等,在师生合作互动形式上多做文章,只要是有利于学习的就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声乐课程也不例外。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说:“声乐教学是一门赋予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和学的双方。”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唱法禁锢,讲授多种唱法,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只要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都可纳入教学计划。另外,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合唱,把合唱和独唱结合起来教学,可以让学生区分和感受共性和个性的唱法,为今后开展基础音乐教学提供很好的基础。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全文阅读

谈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摘要:高职声乐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结构、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从“应用型、实践型”的职业教育理念出发,提出了“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完善建议,和实践教学课程化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双师型;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科学规律,总体来说,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课堂为主体,以舞台实践为目的,注重基础性和个体化教学,依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呈阶段性发展。高职声乐教学属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以及培养模式的不同,使得已形成完善体系的本科层次专业艺术院校教育模式无法直接套用。如何在遵循声乐教学一般规律,以社会文化生活和市场需要为指导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实用、高效、适应性强的声乐教学的新思路,成为高职声乐教育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定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几乎所有与高职教育有关的文献,都反复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或称之为高技能型人才。声乐自身即属于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如何准确定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的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第一线”的问题。

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情况看,基本为群艺馆、文化站、企事业单位公会文宣岗位、小学音乐教育及社会音乐培训等,即群众文化生活及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因此说,高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服务的“第一线”即为,服务与群众文化生活、活跃于群众文艺舞台、进行音乐普及教育活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声乐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于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具备演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能力四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是有其合理性的。1,从岗位需要(市场导向)看,群众文化生活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岗位需要的不是以歌唱家为代表的高精尖人才,而是能适应多种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工作中,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表演只是工作中的一项,教唱、编导、钢琴伴奏、合唱指挥等工作都有可能落实到一个人的身上。从岗位设置的角度讲,作为非专业院团的群艺馆、企事业单位等也不可能每一项工作都安排一个岗位。2,从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唱、教唱、艺术指导、节目编排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对其适应岗位的长远要求和专业的进一步深造都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阅读

声乐小组课分组问题初探

提 要 在目前高校普遍采取声乐小组课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是进一步提高小组课教学效率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声乐小组课相近化分组原则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一些实践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 声乐小组课 分组模式 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规模的,在学生数量猛增的同时师资力量没有得到相应增长,高校音乐系的师生比出现严重失调。尽管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方式更能因材施教,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为了缓解教学压力,各普通高校普遍对声乐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个别课为主,小组课为辅的教学方式。尤其近几年来,声乐小组课更有完全取代个别课之势,这种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因其节约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正被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广泛接受和采纳,成为重要的声乐课教学模式。然而,但由于学生的本质条件及声乐训练基础不同,造成了小组课教学中,教师精力有限难以全面兼顾,学生时间有限难以表现自我。因此,本文拟对声乐小组课差异化教学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一些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对提高小组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声乐小组课教学效率。

1声乐小组课教学分组的现状考察

声乐小组课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分组,优化分组形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声乐小组课的教学在学生分组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组的形式决定了后续教学与考核的方法,但在以往的声乐小组课教改研究中往往忽视这个前提性的问题,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后续的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因此,系统地梳理在声乐小组课教学分组时出现的问题,才能找到教学问题出现的根源,更好地提升小组课的教学效率。

1.1声乐小组课分组的基本程序

现在的本科专业音乐院校分组的一般程序是,在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会组织一次专门的考核,要求每个学生在所有声乐教师面前演唱一首歌曲。教师在每一名学生演唱过程中做下记录,例如声音条件的好坏,是否有基础,声音偏美声还是民族,乐感的好坏,对歌曲的把握程度等等,对学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打分。这个分数汇总之后便成为分组的一般依据,最后把分数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有时候教师分组还会考虑生源的地域性以及是否是自己招进来的学生。这只是一个大概性的分组,基本上还是会存在各种问题。

全文阅读

高中音乐课程下素质教育论文

一、丰富考试内容,“知识考核”转向“全面评价”

在以往高中音乐教学中,常常采取相同的考核内容、统一的考试要求与评价标准,以“一把尺子”来评价每位同学,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特点与原有基础,就有可能扼杀了他们的个性与潜能。如有的同学擅长器乐,却不善舞蹈;有的学生擅长舞蹈表演,却不善声乐、演奏……倘若在音乐考核时,教师只凭学生某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予以评价,显得随意、不全面。而素质教育注重“全体发展”与“全面发展”,力求发掘每位同学的优势与特长,让每位学生均能释放音乐潜能,有所收获与进步。

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在高中音乐考核时,教师要改革现有考核评价制度,打破音乐课程考核内容与标准的绝对化,尊重个性差异,由“知识能力考核”转向“全面评价”,避免考核变成一种形式与任务,远离音乐教育本质与素质教育要求。如根据音乐课程特点,既对学生在音乐常识、音乐欣赏、器乐与歌唱等方面的评定,考核音乐基本技能。同时,也还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考核,将单一的考核内容转变成综合音乐素质测定。如设计“我与音乐”等话题,让学生书面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认识与感受,关注他们体验与评价音乐的情感。另外,考虑学生的音乐基础,制定分层性的考核目标、选择性的考核内容,让学生结合自身条件,扬长避短。而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幅度,调整评分标准,以便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使其保持学习动力与热情。

二、创新考核方法,“单一考试”变为“综合评价”

由传统音乐课程考核形式看,通常是笔试(理论性试题)与口试(学生唱歌与表演)。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而枯燥,标准较为统一与绝对,偏重结果,以考试分数为评量尺度。这样,虽然可看出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与素质,但很难反映出不同智能优势与综合艺术素质,容易抹杀他们的个性特点,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与热情,与素质教育倡导的“育人为本”,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高中音乐课程考核时,教师要丰富音乐考试手段与方法,探究更具综合性、深受学生欢迎的考核形式,由“单一考试”变为“综合评价”,让音乐考试变得更灵活有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

如①整合指定、自选与抽签的考试方式。比如者规定若干测试主题,同学抽签选取测试题目,再结合自身特长与智能特点来自选表现方式,譬如自弹自唱、以曲填词、自编自蹈等;②组合表演或编演短剧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可组织戏剧表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选主题,自由组合,融入多样音乐形式与项目,比如舞蹈、小品相声、器乐等,进行戏剧竞赛表演,并将竞赛情况按存入学习成长档案袋,纳入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之中。由考核现场来看,同学们热情高涨,准备充分,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多元新颖的音乐组织形式,突显了他们的智慧才能、协作表演能力。此外,还有音乐分析短文、观察记录等形式,多视角考核学生,使其在音乐考核中感受音乐之美与乐趣。

三、拓宽评价主体,“单边武断”转向“多元评价”

在传统高中音乐教学中,考核主体趋向单一化,通常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技能考核,带有较多的片面性、独断性、随意性,而少了些许民主性与互动性。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考核与评价并非单边武断,而是多边互动与对话协商,要打破“老师说了算”的考核弊端,将学生家长、社会以及学生等主体引入评价体系,让考核变得更民主化,更具互动性与多样性,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主体意识与个性发展。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拓宽考核与评价主体,尤其是增加学生自我评价,从过去评价主体的“单一化”逐步向“多元化”转变,更公平、更公正、更全面的评价学生,以考核促进师生交流互动,以评价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

全文阅读

中职学前声乐教学质量提升

【摘要】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声乐课则是要紧紧围绕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教学模式;职业素养;岗位需求

声乐课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根据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得知,我校的大多数毕业生目前在他们的日常教学中,声乐的教学与演唱能力还是不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所以,作为专门进行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要,反省我们的日常教学在那些方面存在问题,并拿出整改的方法扭转目前不利局面,使我们的教学满足岗位需求。

一、中职声乐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生源质量差,专业基础弱。学校每年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很多,但具有较好音乐素质和具备歌唱嗓音条件的学生却很少,专业招收无门槛单凭个人意愿,也没有通过面试等手段进行筛选,大多学生专业基础弱。

2.现有的声乐教材不足以完全体现专业特点,现行的声乐课教材中的曲目内容过于专业化并且缺乏时代感。选择的一些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技巧要求比较高,这对学前专业的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虽说教材里有选用些幼儿歌曲,但又在声乐技能技巧上缺少针对性专项训练,不能获得系统完整的声乐技能。

全文阅读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

摘要:实践教学是艺术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演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让学生不断经历舞台实践的锻炼和感受,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以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为例,从规范管理制度、创建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

关键词:声乐;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27-02

随着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加大,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院校培养的声乐专业人才面对是更广阔的音乐市场,这就需要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能够适应文化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也是新时期声乐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积极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规划专业设置、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程序的基本文件。为适应新时期音乐人才培养的需要,天津音乐学院近年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普及公共课、扎实基础课、拓展专业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指导下,对声乐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完善和修订,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调整学分比例。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学分体系,形成了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学分的比重,并且提出了专业选修课32学分中的12学分可以由艺术实践的学分代替。为了突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不再是单纯的声乐演唱,而是由声乐演唱和合唱排练两部分组成,其中合唱排练的权重至少占50%。

为了规范实践教学工作,学院专门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管理实施办法》,各教学单位可以对学生参加演出、比赛、学术讲座、社团活动、音乐会或艺术展演等实践创新活动进行学分认定。声乐系根据学院的文件精神,制定了《艺术实践学分认定细则》、《艺术实践考勤制度》、《合唱团管理条例》、《毕业班实习工作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管理细则,形成了院、系二级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进一步落实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

二、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全文阅读

高等音乐教育实施声乐集体课教学之必要性

[摘 要]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高等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音乐教育人才,既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又要具备能力的“师范性”。依照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改变以往的沿袭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模式,通过改革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以“声乐集体课”取代原来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

[关键词]集体课 一对一 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138-02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课程作为主干课程之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的设置和模式上基本一致。事实上,两类学校的声乐学生在音乐基本素质、声音的条件上有着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来看,两类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就声乐专业而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突出声乐的专业性,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突出师范性。声乐集体课既能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声乐的技能技巧。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培养目的就是要注重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两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用上虽有部分交叉,但主导思想截然不同。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声乐集体课程的教学方面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的知识和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学生真正能够学习必要的声乐理论知识,进而达到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机融合。鉴于此,在音乐教育的培养方案中必须提高声乐集体课的学分,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设置,从而加强音乐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课堂教学技能。因此,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对声乐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多维知识结构

单纯采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已不能满足音乐教学需要,亟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新的“声乐模块”课程,将传统声乐教学的个别课的教学模式(即一位声乐教师对一个学生)改变为大班课,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有计划的开设声乐基础理论课、声乐技巧课、声乐欣赏课、声乐教学实践课、声乐自弹自唱课、声乐理论研究课等系列课程,对其课堂教学、艺术实践提供保障,对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多年以来,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难体现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笔者呼吁,高等音乐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音乐基础理论课、专业技巧课、教学导论、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等内容。在声乐集体课上和个别课上分别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使个别课和集体课按照一定的比例,有计划的按照方案逐一实施声乐教学。强化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

二、声乐课程模块

全文阅读

余音未了一岁末

每逢年末,总有些事情要像快刀斩乱麻一样结束

岁末显得匆忙混乱,专家们在忙着年度最后的辩论,媒体在忙着总结造榜,做出各种各样的榜单和各种评选,电信部门在忙着修光缆,政府在忙着造报表,大学和明星忙着作秀,人们显得比任何一月更忙碌。

在世界的忙碌中,马季走了,他成为2006年12月最令人怀念的人,将近一半的投票者选择他为12月月度人物。马季所代表的马家军,曾经是中国新相声的代表,中国人微笑的源泉。

但传统的幽默方式正在离开我们,人们已经从静静地听相声,转变为参与哄制新闻,家喻户晓的马家军,逐步从相声演员转变成真正的娱乐明星,相声的内容也渐渐从讽刺转变为娱乐。今天,每个人都成为讽刺家、段子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些本来都是相声的看家本领。当每个人都会讲段子的时候,人们还需要相声吗?

马季没有给出答案,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对中国相声的滑坡进行过批评,他说,相声的讽刺艺术正在变得圆滑和没有生命力,好的本子少之又少,使相声渐渐式微。其实式微的不是相声,而是讽刺,真正致命的讽刺在这个圆滑的时代变得艰难,今天的电影、小品、相声,平淡得像白开水。

然而讽刺在2006年也不是毫无建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疯狂的石头》,都是年度讽刺精品,讽刺艺术后继有人,但不一定是相声。

年底的时候,总有些狠角放出些狠话来,发誓要在来年如何如何。山西省省长岁末的一番讲话成为月度狠话,他说,“宁愿不要GDP,也要把山西的污染治住”,这话让他获得的投票紧跟马季之后。人们不知道是否能真说到做到,在他治下的山西,2006年做了一份发人深省的调查,结果显示,97.5%的民众赞成用环保指标来考察官员的政绩,而91.95%的官员(主要调查者为市厅局干部)认为GDP比环保问题更重要。

的话语获得了网民的投票支持,然而,许多与他平级的官员正在用脚投票选择与他相反的立场。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选择了10个市和3个省作为绿色GDP考核试点,考核结果本该在2006年年底公布。但2006年底爆出的新闻是,许多省市要求退出试点,因为“绿色GDP考核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长的狠话能否在2007年坚持贯彻,还有待观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