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声乐教育论文

声乐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元素声乐教育论文

一、声乐教育中文化渗透的要求

1、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育学中,要求在教师在教学中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将声乐与文化完美结合。

1.1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歌唱技能技巧,有较强的演唱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进行示范,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实践能力是教师开展声乐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当文化元素渗透其中时,更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考验。

1.2审美能力。将文化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实际上是教师对于声乐的二度加工。例如:在演唱《歌唱祖国》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如果单单只进行声乐技巧和知识的辅导很难让学生感情饱满地诠释这首歌曲,这时对于教师的审美能力就提出了要求,能否带领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爱国思想的文化内涵,是对教师审美能力的考验。

1.3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是要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就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演唱《但原人长久》这类文化气息浓厚的歌曲时,教师如果适时地给予文化深度的教育,会对学生诠释歌曲有较大帮助,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

2、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

2.1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声乐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从唱法上来看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原生态唱法,声乐所涉及的内容页非常广泛,因此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在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的必然要求。

2.2教学理论的充实。曲谱教学是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教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较为有利,但对于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则相对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如:中外音乐史知识、音乐美学、声乐史论、声乐名作赏析、歌剧鉴赏、中国民间音乐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等,都是充实中渗透文化的体现。

全文阅读

音乐师资声乐教育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提高与发展。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推动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关键词]音乐师资;声乐教育;思考

声乐专长是音乐教育师资非常实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声乐教育的质量对于学生十分重要。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提高与发展。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革,教师的课堂生活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师的声乐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师的声乐教学水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深切地感到目前教学中存在弊端,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够掌握音乐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生出校之后不能立即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需要。新世纪中国的教师队伍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具变化的职业。同时,教师角色的转变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是学校确定师资培养方向的重要依据,必定会引发师资教育的深刻变革。

一、声乐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声乐艺术的发展同声乐教育的发展总是紧紧相联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歌唱艺术水平往往反映着声乐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的教学和演唱水平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高师声乐教学水平,必须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声乐教师队伍。

1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地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2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靠听觉去把关,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断学生发生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3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对症下药”的能力。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生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全文阅读

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一、在秉承传统与民族的基础上贯彻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当前,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和意识中,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种标准的外来文化,但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育从诞生、发展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质,可以说多元化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教育发展的肇端,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将这种思想和理念一直坚持继续秉承和发扬。总体来讲,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教育与建设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这时的民族声乐无论在教学和演唱上都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深入影响,无论是在演唱方法还是作品艺术风格层面,如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郭松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湾》等等。这时的民族声乐作品或改编自少数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戏曲曲艺的曲调,在演唱的处理与表现上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韵味。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十分封闭,动荡不断,一切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却仍在夹缝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否定外来文化的思想,武断的否认一切外来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而一批早年有过欧美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家则坚决的抵制这种思想,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张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土洋结合”的道路,这便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争”。而随着我国社会动荡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开始再次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争论的结果自然是“土洋结合”道路的胜利。而这次争论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从此明确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防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民族声乐也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学科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因此,这时“土样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展。通过以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演唱水平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歌唱家,如、阎维文、宋祖英、等等,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荣。而大量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专业化声乐作品也大批的出现,这些作品同这时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一样,鲜明的带有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上。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时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发动机的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尤其是欧洲美声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维,在坚持本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最终确立。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进步、发展和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演出市场和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

“原生态”的抬头“,跨界风”的盛行“,学院派”的坚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应而出,如融“民声”与“美声”为一体的吴碧霞,“民声”与“通俗”无痕跨界的谭晶,“神曲制造者”龚琳娜等等。多种多样的声乐演唱方式、表演方式、声音理念、审美理念纷至沓来,对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严峻和现实的拷问和鞭策。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层面上何去何从,是当前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民族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于传统的秉承和发扬。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重要部分与明显特质。重视传统民族声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从传统民族声乐中发掘和提取艺术养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彻底的贯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和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明确、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诚然,科学性的声音理念与意识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这是高水准声乐演唱声音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强调科学性,而忽视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识,或者对民族声乐作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那么无论如何完美的声音也不能引起我国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因此,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乐艺术作为必修科目系统的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并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本质与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才能最终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加强对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和意义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较详细,无需过多赘言,但需要之处和强调的是,当前,从民族声乐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民歌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我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类型多样,举不胜举,每种原生态民歌的自身性质、类型、状态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学习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是要从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核心审美特质,并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应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是浅显的学习某些特殊的发音方式、民族语言、方言或曲调,或是将其生硬的套装于课堂教学或者实践舞台、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切不要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精神与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步与完善。

二、在坚持民族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多元实践探索与尝试。

近年来,谭晶、龚琳娜、吴碧霞等“跨界民族歌手”的不断出现,以宋祖英为代表的学院派歌手与其他类型歌手“混搭”取得成功效果,都不停的冲击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同时也在极大程度逐渐突破了人们以往对于民族声乐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但从严格的声乐学科种类划分的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不同类型的歌手都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吴碧霞本身具有深厚的传统民族声乐功底,她在艺校期间学习的是湖南花鼓,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始学习民族声乐专业,而在研究生阶段却转而攻读美声专业,这种中西合璧的学习经历极大的拓展了她的艺术道路,展现出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与表现力。但如果我们对整体声乐艺术或者声乐理论有一个较高的认知水平就不难发现,如果单单从演唱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来讲,吴碧霞的美声演唱只具其形,不具其实,是较为业余的,其根本性质上是一名非常标准的民族歌手,但即使她的美声演唱较为业余,只表现出一些皮毛,但这也极大的丰富了她的歌唱艺术层次,增强了她的艺术规格。再比如“民俗”唱法为代表的民族歌手谭晶,虽然她的民族与通俗唱法结合只是简单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演唱流行性质的歌曲,在声音的运用于表现层面上并没有突破民族声乐的范畴,但至少为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和演出实践上拓展和丰富了曲目的选择。再比如凭一首神曲《忐忑》,以奇葩形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的龚琳娜,则以民族声乐为基点,开创了一条极为独特的蹊径,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如果我们深入的分析它的演唱风格,不难发现其实她无论从声音的运用还是表现的方式上人属于民族声乐的范围,首先,她的声音具有明显的非常正统和规范学院派特征,但在具体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上融入了非常多元的艺术风格。比如《忐忑》、《金箍棒》因为编曲和配器上完全由她的德国音乐家丈夫操刀,所以表面上带有一定的后现代风格,但究其实质,她此类型的声乐作品则运用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元素,也正是这种民族与现代结合所产生的非常独特的,甚至有些怪异的、令人啼笑皆非的艺术效果才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使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认识了这位其实成名已久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同时,无论你对她的这种演唱风格是喜爱还是厌恶,认同或者唾弃,我们都无法否认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丰富和多元化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上述事例说明,首先,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的基点是民族性为基础与科学唱法相结合,而民族声乐多元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艺术元素、精神与气质,同时要继续秉承包容性与开放性,兼收并蓄的吸收外来音乐的艺术元素,从艺术处理与表现上不断的丰富和拓展自己,而现有的成功经验也为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更加彻底和完善的贯彻多元化的理念和思想,我们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坚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学生声乐演唱的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紧跟国际上美声声乐艺术发展的潮流,吸收先进的声乐演唱理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演唱的艺术处理、曲目选择、演唱实施上大胆的探索、创新和尝试,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艺术范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多元的声乐演唱实践。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融合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和课题,这本身也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多元化的最根本体现,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声唱法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概念、意识都源自俄罗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于美声唱法的理解和认知才真正与国际接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意大利的声音理念占据主流,而21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意大利的美声艺术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但在德奥地区美声声乐艺术则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这时德奥的美声声乐理念与风格独占鳌头,而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法国之间交流的广泛和深入,我们发现法国的美声声乐艺术风格与我们的亦有很多契合和相融之处,所以,可以说,我们对于美声声乐艺术的借鉴与应用要具有发展性和国际性的眼光和视角,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具普世性,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声乐舞台。同时,我们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对当前社会的艺术发展形势与艺术市场需求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并从社会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高等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高大上”的基本声乐演唱技能以外更要面对毕业后残酷的职业竞争,因此,在大学期间仅仅具有专业的歌唱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在保证学生专业演唱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不断的拓展教学曲目,传统的教学曲目固然很多是必须要学习的,但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实际表现,必须要积极鼓励学生演唱更多的新创作的曲目,而在选择类型上也不应拘泥于固有思维,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还是新创作的曲目,无论是流行歌曲还是音乐剧选曲,只要是符合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与特质就可以为我所选,为我所用。而在演唱的表演形式上也要尽量的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堂、考试和实践演出中选用对唱、重唱,甚至可以与流行唱法、美声唱法、民族乐器、西洋管弦乐器进行组合,然后教师要对其进行规范和指导,这样不但能够极大的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富有创造力的艺术思维和意识,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授人以渔”,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真正适应多元文化为主导的社会实际需要,成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同时这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杜绝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结语

总之,多元文化是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潮流,作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前进发动机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要想真正取得实际性的发展就必须具有全球化的视角,开拓思维,锐意进取,实事求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将多元化的意识和思想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全面深入的贯彻和实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发展,并最终在国际的声乐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艺术之真正魅力。

全文阅读

美育声乐艺术教育论文

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融通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是融通的,也是互动的。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一致性上。互动点之一: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声乐艺术教育是通过声乐艺术的专业训练,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技巧之中,融入美的教育,灌输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美育则是通过艺术美、形式美、社会美、自然美等活生生的形象体系的具体展现,供人观照、感受,从中得以实现美的陶冶、培育。互动点之二: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声乐本身就是不折不扣的一种艺术,声乐教育就是实打实的艺术教育,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艺术技能,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提高艺术修养进行的。而美育是把艺术教育作为核心,把艺术美作为主要载体,通过艺术教育的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修养就要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在艺术欣赏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得到美的愉悦。互动点之三: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有助于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就是要展开人们想像的翅膀,感知世界的奥妙,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声乐美学讲“三情”,即:诗情、曲情、声情。每一首好歌,都是一首好诗,都有一个优美的旋律,都需要用真心真情去演唱;动人的歌词、动人的曲调、动人的歌声,需要人用心去感知、体味、想像。这就是声乐艺术的独特韵味,美育的独到之处。互动点之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都属于一种情感教育,声乐艺术讲求声音技巧,讲究专业技能,但是更注重情感,不仅要求“字正腔圆”,更注意“声情并茂”。美育是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激发学生情感的活动、心灵的感应,促使思想的升华。通过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的这种情感教育,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从而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进而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构建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美好的生活,不能没有美好的歌声,美好的歌声能充实美好的人生,这就是凝结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无穷魅力所在。

二、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径

声乐艺术教育与美育既然是相互包浅谈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张晨晨摘 要:声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分支,音乐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分支,而艺术教育在美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美育在艺术教育中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声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思想认识,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工作态度,必须要有一个严谨的治学理念。这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和推进美育建设与素质教育,提高声乐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关键词:声乐艺术美育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193-02(连云港艺术学校 江苏连云港222000)容、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我们就要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我认为其主要途径有三个: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专业技能技巧

训练之中。从声乐艺术技能技巧训练的表面看,是纯技术、纯专业的,例如发声的训练,讲人体器官,讲共鸣体,讲正确的发声方法,教育学生声音是从什么地方发出来的,原理是什么,声音怎样才能好听、动听,原始的声音与艺术的声音、科学的发声有什么不同,怎样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等。如果不融入美感,没有审美意识,那么,发声训练就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就不会产生美妙的歌声,声乐就不能称其为艺术。

全文阅读

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声乐属于直觉艺术,同时也属于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乐理,而且还能具备基本的声乐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声乐教育给予浓厚的兴趣,高校声乐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给予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完善的措施,以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成效。

1声乐教育现状分析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2强化作品内涵理解

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深入挖掘作品本身的独特性,从而明确作品的情感基调。对于作曲者来说,他们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且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他们的情感基调有着加大的差异性。这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与领悟,并且思考如何向学生传递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作品本身需要传递的情感,而且彰显作品风格,从而帮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本身的风格,这对于声乐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有利的一面。只有这样,声乐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彰显作品真实性与完整性,学生能够轻松自如的驾驭作品,同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震撼力。从整体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这在某种层面上决定了教学的走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真正体现出学生主人翁的地位。

全文阅读

民族声乐教育论文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融合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民族声乐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如果仅是一味地采用西洋唱法,而忽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民族唱法,那么就可能影响到民族唱法的传承和发展。在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后可能会走上过度西化的发展道路,而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知识却大多被忽视。此外,如果学生不能接触到拥有56个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唱法的教学,就可能使其缺失传统声乐教学基础,影响其对声乐唱法的辨别,不利于其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也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本土性特点,会影响其今后的规范化发展。因此,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在处理“土唱法”与“洋唱法”的融合方面还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

二、促进我国民族声乐教育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

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发展,努力传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造更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培养具有民族声乐素养的专业音乐人才。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切实转变,即要树立与时展相符合的新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转变过去那种唯西方化的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多元化的民族声乐价值观念。切实转变民族声乐教育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1.加强对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研究我国的声乐艺术从原始社会一些简单的声乐符号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经验道德不断累积,相关的声乐理论也在日益积累和发展中逐渐丰富起来。而随着民族声乐在唱法上“土洋之争”的展开,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理论遇冷。但是从我国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但是,目前这些传统的民族声乐理论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目前最应加强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研究,注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寻其在传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对传统声乐理论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进行修正和创新,积极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在新时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2.尊重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发展理念现今,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步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一标准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在民族声乐教育中体现多元文化因素,其关键就在于必须确立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新时代,强调在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还应该平等地对待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思维来理解和尊重其他形式的世界文化,让学生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具有平性的多元文化发展观。多元化教育理念的形成能够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使得民族声乐教育的格局变得更加宏大,给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不断强化和完善民族声乐教育,就应该积极加强民族声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发展,努力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在民族传统声乐教学中落实多元化教学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平等地对待民族声乐教学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同的文化。

(二)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民族声乐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实践基础,没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活动做支撑,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各项内容就无法得到落实。加强民族声乐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1.改革课程设置应该遵循的原则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改革首先要确立“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的课程教学原则。将实践性切实落实到民族声乐教学之中,这是由民族声乐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所决定的。民族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技巧、唱法等内容的实际掌握和运用上。因此,加强民族声乐课程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仅是实践教学是无法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名优秀的表演者还必须具备很好的理论知识素养、娴熟的歌唱表演技巧以及扎实的舞台表演功底。加强民族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专业的民族声乐歌唱家方面还比较欠缺。这种缺乏系统性的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和衔接,进而影响到民族声乐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在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的计划性也十分重要。2.建立完善的民族声乐课程体系加强对民族音乐课程的建设,主要包括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和民族声乐表演课程建设两方面内容。加强民族声乐理论课程建设,就是要加强文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应加强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等课程在文化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以此来帮助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音乐教学文化基础,强化其对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应在开设西式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中国传统乐理基础课程,实行“双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同时学习专门的声乐技能知识与本土的民族音乐文化。扩充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内容也是帮助学生增加音乐理论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开设戏曲艺术、说唱艺术等课程也十分必要。这些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民族声乐理论知识体系。3.加强世界音乐课程的建立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要注意加强西方音乐课程的建设,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程,将世界各国优秀的音乐积极引入到我国的民族声乐课程教学中。目前,这一想法在我国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这三家专业院校在开展世界音乐课程的建设活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入世界音乐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其视野,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以此来丰富其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其确立多元化的音乐价值观。

(三)加强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全文阅读

声乐教学学前教育论文

一、以普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目标

1.重视技术训练练声是声乐课上非常重要的环节,练声曲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能力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练声曲并把握音域范围,或者从每次课上所学的歌曲中提取素材,改编适合发声训练的练声曲。突出朗诵重要性在声乐艺术里,歌词本身传达的情感需要学生有具体细致的了解,而且只有真正将歌词用气息支撑的感觉朗诵出来,才能增强声音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教师要有意识突出声乐朗诵的重要性,强调呼吸、音量、咬字、共鸣的训练,通过朗诵帮助学生体会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在自然状态下的协调运动,获得气与声的统一,使每一个字的发音都做到清晰精准,衔接紧密,转换自如。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在发音过程中的不规范动作,并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通过朗诵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避免随意换气或气息不合理现象,而且为深刻理解歌曲内涵、抒发音乐情绪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选曲要广泛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选曲应兼顾“幼儿歌曲”与“艺术歌曲”两种。首先要明确我们所培养的对象是幼儿教师,那么幼儿歌曲教材里有什么作品,我们就得学什么作品,要让每一个学生所了解和掌握幼儿歌曲的演唱方法和音乐风格。幼儿歌曲就其总的音乐风格来说是单纯天真,充满情趣的。从音域角度来看,通常在一个八度内,真声较多,音色明亮,音区统一。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十六分音符处应唱的灵活连贯,用气息把声音连起来,保持喉部的稳定,注意腰部肌肉的力度和对气息的控制。再有学习艺术歌曲有助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嗓音特点发挥声乐演唱的潜力,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例如《桑塔露琪亚》诗一首意大利民歌,应注意三拍子的强弱关系,唱出船歌的特点,还要注意声音整体的统一,以音色的变化和声音的张力来表现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前四句声音柔美舒展,托出星夜宁静的意境,后四句声音饱满明亮,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歌唱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充分的实践锻炼,不但会影响歌唱的正常发挥,甚至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幼儿教学过程,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成功完美的声乐必须是技巧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充分结合,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展现自身的表演魅力。启发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让学生在演唱中能够达到放松、自由的境界。运用多媒体进行声乐教学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应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去。将视听教学和音乐鉴赏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听觉刺激,刺激学生的生理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教学效率。

二、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出发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应当是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学生专业技能不够精、专业范围不够广、音乐素养相差较大。在声乐方面几乎是“白丁”,没有什么声乐基础。而声乐教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发展学生个性特征的学科,要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势必要打破常规声乐教学手段,需要从培养目标、教材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标准,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要求。程度好的学生可采取“个别课”授课方式,曲目范围要广,注意培养歌唱技巧和声乐艺术表现力,为她们向更高层次学习打下基础。程度一般的学生可采取“小组课”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难度,多从声乐理论、作品方向引导学生,意在培养其应用知识能力。程度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集体课”的授课方式,曲目可以参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声乐技巧不做过多的要求,而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扩展专业范围。近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提倡教学改革,伴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并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予以解决。本文从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的、以普及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目标、从社会发展需求角度出发这三方面进行粗浅分析,旨在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更好的促进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应现代学前教育的合格工作者,也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静 单位:邯郸广播电视大学

全文阅读

多元化声乐教育论文

一、在秉承传统与民族的基础上贯彻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当前,在绝大多数人的概念和意识中,多元化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思想是一种标准的外来文化,但正如前文已经提及的,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育从诞生、发展之初就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质,可以说多元化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与教育发展的肇端,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新的世纪,新的时期将这种思想和理念一直坚持继续秉承和发扬。总体来讲,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我国的民族声乐学科教育与建设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这时的民族声乐无论在教学和演唱上都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深入影响,无论是在演唱方法还是作品艺术风格层面,如郭兰英演唱的《一条大河》、郭松演唱的《乌苏里船歌》、王昆演唱的《秋收》《南泥湾》等等。这时的民族声乐作品或改编自少数民族或地方性民歌,或源自戏曲曲艺的曲调,在演唱的处理与表现上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民族声乐的唱腔和韵味。

第二阶段是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对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来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很多特殊的原因我国的社会十分封闭,动荡不断,一切艺术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但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却仍在夹缝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极端的思想影响,在我们的学术界出现了一种否定外来文化的思想,武断的否认一切外来文化的作用和价值,而一批早年有过欧美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家则坚决的抵制这种思想,并与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主张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必须走一条“土洋结合”的道路,这便是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发展史中非常著名的“土洋之争”。而随着我国社会动荡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开始再次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而争论的结果自然是“土洋结合”道路的胜利。而这次争论的积极意义则在于从此明确了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理念与发展防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育重新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重新开始发展和完善,民族声乐也正式作为一种艺术学科进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因为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一直完整的沿用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因此,这时“土样结合”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贯彻和发展。通过以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声乐教育家不懈探索和努力,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演唱水平的民族声乐教育家与歌唱家,如、阎维文、宋祖英、等等,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和繁荣。而大量具有新时代气息的专业化声乐作品也大批的出现,这些作品同这时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和风格一样,鲜明的带有欧洲古典音乐的艺术特征,无论是在音乐形式还是在音乐风格上。可以说这一时期堪称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在演出市场的繁荣程度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学科建设上。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这时我国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完全起到了民族声乐艺术进步发动机的作用,在借鉴和吸收外来声乐文化,尤其是欧洲美声唱法上完全做到了多元化的理念和思维,在坚持本民族艺术特征与审美特质的前提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开放性与包容性,兼收并蓄,才使得我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形态最终确立。

第四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都进步、发展和转型。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实际需求的变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演出市场和舞台上出现了很多新鲜的元素。“原生态”的抬头“,跨界风”的盛行“,学院派”的坚守,等等。一批新生代民族歌手也相应而出,如融“民声”与“美声”为一体的吴碧霞,“民声”与“通俗”无痕跨界的谭晶,“神曲制造者”龚琳娜等等。多种多样的声乐演唱方式、表演方式、声音理念、审美理念纷至沓来,对我们高等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严峻和现实的拷问和鞭策。我们的高等民族声乐教育在教育理念与思想、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等层面上何去何从,是当前我们民族声乐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正视和重视的一个重要课题。前文已有所提及,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民族性是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想使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忽视对于传统的秉承和发扬。而民族性的保持本身就是多元化音乐教育理念与思想重要部分与明显特质。重视传统民族声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从传统民族声乐中发掘和提取艺术养分本身也是多元化思想更加全面和彻底的贯彻。“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我国的戏曲艺术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我国每个地方和民族戏曲艺术都有着自己明确、鲜明的发声理念和规范系统的发声方法。例如我国的最大地方戏曲剧种京剧,其演唱发声方法就极具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与美声唱法相比甚至在很多方面更为具体,要求更为严格,有很多专用的声乐演唱学术名词,如:真嗓、假嗓、左嗓、调嗓、喊嗓、丹田音、云遮月、塌中、脑后音、黄腔、冒调、走板、不搭调、气口、换气、偷气、嘎调、长吭、杂夯等。每一个名词都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声乐演唱要求或声乐演唱标准,并且这些声乐演唱术语与西洋美声唱法中的学术名词相比更加易于国人的理解和掌握,如果能够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和融入诸如此类的一些声乐名词和声乐演唱概念和要求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都是大有裨益的。”诚然,科学性的声音理念与意识对于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作用、价值和意义是不容否定的,这是高水准声乐演唱声音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但如果在演唱中一味片面的强调科学性,而忽视或者忽略了民族性的概念和意识,或者对民族声乐作品本身没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知,那么无论如何完美的声音也不能引起我国听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

因此,在我们的民族声乐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和声乐艺术作为必修科目系统的纳入我们的教学计划,并有效的开展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艺术本质与内涵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才能最终在演唱中完美的表现出来。另外,加强对于各地方,各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也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原生态民歌的概念,价值和意义我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了解也比较详细,无需过多赘言,但需要之处和强调的是,当前,从民族声乐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原生态民歌一定要避免矫枉过正的态度。我国原生态民歌众多,类型多样,举不胜举,每种原生态民歌的自身性质、类型、状态也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们学习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是要从其中理解和掌握更多的核心审美特质,并将这些潜移默化的应用于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而不是浅显的学习某些特殊的发音方式、民族语言、方言或曲调,或是将其生硬的套装于课堂教学或者实践舞台、这样才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尊重艺术发展的科学规律,切不要形而上学。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符合了多元化的艺术发展精神与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进步与完善。

二、在坚持民族与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多元实践探索与尝试

全文阅读

民族高校声乐教育论文

声乐教育,一般的理解易将其简单化为以声乐为主要或单单以声乐为其内容的教育,如若这样,必将是为了声乐而声乐的教育,声乐将是其内容、手段与终极目的,无论是声乐的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必将在声乐编制的一个周而复始的不见其起点与终点的“怪圈”中打转转。这种声乐教育中无论对声乐施教者还是声乐受教者而言都是将自己所谓的艺术生命机械的对等化为声乐教育的长河中,毫无质的提升与飞跃,只有量的延展,更无创造性而言,可以毫不困难地发现这种声乐教育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声乐比赛的最终结果。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种声乐教育就是以声乐为路径的一种艺术教育。声乐固然是施教者与受教者达到艺术教育这一阶段性目标的手段与重要内容,但声乐本身与艺术教育本身绝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如果任何教育的内容与可预期的产生“实用性的目标”是其目标,必将会偏离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本真与终极目标在于以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要义。《礼记•大学》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在亲民”,朱熹将“亲”解释为“新”,即“新民”,而“新民”必然具备“明明德”、“至善”之要义。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教育仅仅是“人”的存在于发展的一种手段,“人”的逐步完善与意义的体现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声乐教育是声乐比赛的先导,正是正确的声乐教育指引着我们走出某些非良性的声乐比赛的怪圈,实现我们对“人”的意义上教育的追求与完善。“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表现发生在灵魂隐秘深处的行为和经历的手段。”

声乐教育正在以单向度的“老师学生”的传播路径走向互动的“老师学生”的双向路径,从对音乐的理解转向师生共同理解与探讨对某一音乐作品或知识不断趋向一致的行进模式,老师由一个“主导的”、“垄断的”地位转向一个音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先行者”及向“后来者”传递“先行者”对音乐的心得,即先行一步而学习、理解的心得体会。音乐的语言与语言的音乐是声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与重要的特征,两者的和谐交融方可将声乐教育推向一个更高质量的层次,教师应更多地用音乐的语言去引导学生,而学生则应更多地是用语言的音乐去感悟音乐的本真及在此基础上收获快乐与幸福。师生由此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合流”,这种“合流”为以后将课堂延展至比赛的舞台设置了极好的路径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对于作为走向舞台的比赛者而言,切磋、交流与探讨而得到的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毕竟比单纯地接受式的学习而显得深刻得多,所以在舞台上更多体现的是自己与作品的交融及在交融基础之上的创造性的发挥与升华,唯有如此,作为一个音乐比赛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与其说是一个音乐的表演者,不如说是一个音乐的创造者,因为其较好地完成了作为一个在此刻所承担的对音乐的“历史担当”。

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都是展露心迹与个人情感驱动的不可或缺的双轮。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成功取决于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主体施动者对其所处语境下音乐元素与音乐本真的深刻洞彻与现实体验。思绪终止的卡点,便是音乐飞扬的起点,同时也是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发挥作用的地方。声乐教育对声乐比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在声乐比赛中诠释的艺术真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与教育者本身条件的局限,对声乐的教育往往囿于对声乐技能的传授、对声乐流行性因素与风格和内容的追逐,往往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严重缺乏对声乐受教者学生自身条件与兴趣的认知,严重缺乏对声乐作品本身所处语境的关注,严重缺乏对音乐作品所传递出的文化的感知与洞彻,严重缺乏对声乐本身所承载的“以人为本”的声乐的历史担当,往往出现为了音乐而音乐,即为了功利的音乐而进行功利的音乐教学。由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确的声乐教育是正确的“载满”声乐比赛内容的这艘艺术帆船驶向正确彼岸的“压舱石”与“指南针”!

音乐比赛中的舞台效果绝不仅仅是局限于音乐性,而是融合了音乐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等多种因素于一体对音乐受众者甚至对音乐表演者而言同样造成的视觉、听觉、思想、观念上的冲击与震撼。表演者的舞台应是融合了音乐的文学与音乐的要素于一体的舞台,舞台不是目的,而是通向本真音乐的方式与途径,舞台是有期限且会随着音乐比赛的完结而告一段落,而舞台上折射与反应的音乐文化与艺术影响却是永无谢幕和终结之时,且对音乐教育的反思也将是长期的。声乐教育并非单纯地以语言为主的艺术教育,而是将语言、音乐、表演三者有机融合的艺术教育,这就意味着教育者根据具体的教育语境,即教授内容的艺术元素、受教者、教授的方法而因地制宜采取不尽一致的教育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有的语言教育的比重较大,有的则侧重于音乐教育或表演内容,不一而足。但是在声乐比赛中,其情形却与声乐比赛有不同之处,更侧重于以歌唱语言和以节奏、旋律、器乐音响等来传递音乐创造者对音乐的诠释、理解给受众者,而表演(此处仅指单纯的表情与形体上的表演)则往往退居次要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重要或被加以忽视。不难看出,语言、音乐、表演等要素都对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的成功实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忽视。但由于声乐比赛与声乐教育二者的差异,也必然会导致语言、音乐、表演等这些因素的运用的技巧及程度上不尽相同,需要声乐的施教者、受教者及声乐比赛的表演者针对其作品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当然,这必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艰辛历程。

总之,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二者的关系,必将会在声乐教育者、声乐受教育者即声乐比赛参与者、广大的观众数者之间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也是教师、学生、观众共同努力与探讨与共进的地方!

作者:王菊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全文阅读

普通高校声乐教育论文

一、中国近代声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现代声乐的教育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在这一100多年内中国现代声乐通过对自身的不足之处的改进,以及创新发展自身优秀的声乐艺术文化,同时还不断接受、吸取国外优秀的西方声乐文化精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声乐艺术文化的现形式。中国近现代教育是在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曲折前进的,声乐的发展也不例外,中国现代声乐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发展教育进程早在清朝末期20世纪民国初期,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的侵略,使封建的中国社会制度逼不得已进行社会制度改革,从而使得中国与个西方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现代声乐随之应势出现学堂乐歌的教育传承形式,这是一种脱胎于中国传统声乐教育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新音乐教育传承形式。在这一中国声乐发展时期,许多在日留学的海外游子开始带着满腔的热血回国,正是他们开辟了中国学堂乐歌的创作先河,直到1927年中国才拥有了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也就是上海国立音乐院。虽然这一时期传唱最为广泛的声乐歌曲还比较稚嫩,但这些声乐创作歌曲已显出中国创作艺术歌曲的雏形。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声乐发展开始逐步走入正轨,这一时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师生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问》、《海韵》、《红豆词》等,现今仍旧被传唱和改变成现代流行唱法广为人知。进入四十年代后,由战争的硝烟弥漫,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爱国为主体的歌曲大量涌现,并传唱进了几代人的心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行也成就了我国声乐发展的大好春天,老一辈的优秀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的歌唱人才,有些至今还活动在舞台上,比如宋祖英、等。与此同时声乐的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通俗唱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各种歌唱比赛此起彼伏,成为了推动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开始形成了专业与业余的区别。我国学校声乐教育的问题,直到90年代开始至今,随着不断的改革逐步为国人所认识和接受,但这种认识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吸收。因此,从现代声乐发展的历史看来我国学校声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继续发展,以及当下我国声乐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都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继续开辟的领域。

二、中国现代声乐的发展

从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始日趋频繁,中国的声乐教育开始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于音乐的要求越加渴求,各种新颖的唱法开始渐渐浮出水面,激荡在人们的心中。例如原生态的唱法、饶舌、摇滚等,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等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影像时代。就声乐而言,随着这样发展的普遍化,平民化,虽则彼此之间无联系,但音乐就是亘古不变的传送情感的纽带。声乐教育从体制到体系逐渐庞大与成熟起来,一个世纪对于一个名族的发展太短了,中国的声乐教育也是将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的。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民族声乐概念还不是完全认可,但是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么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怎能不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的中国民族音乐未来一定会受到世界的瞩目的。声乐的教育从口教到书本,再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历经了长时间的摸索才形成现在这个文化繁荣的氛围,而未来的发展也必将是漫长的。

三、结语

声乐是一种具有音乐艺术声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各种丰富多彩的不同声乐共同存在组成的绚丽独特的音乐艺术世界。我国现代声乐经过这一个世纪的创新与发展,尽管一百多年对声乐艺术来说是一个比较短暂的历史进程,但是,经过我国广大声乐艺术传承教育家的倾尽一生的热情投入此中,通过这一百多年的实践验证,得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声乐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接下来的岁月长河是中国声乐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发展、创新阶段,必会有惊涛骇浪的历程,而历史会记住每一个为之奋斗的背影。

作者:包佳玉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