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构社会主义道德高地

摘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人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中国传统道德观,这一道德观维系了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然而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开放”——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两次“开放”在客观上都促进了“西学东渐”。正是这种西方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形成了巨大冲击。由此产生了当代中国在道德上的种种困境。而对道德问题困境及原因的探究与分析,有利于我们在道德问题上寻求突破与解决路径,从而建构起社会主义道德高地。在当代的中国,这对公民道德情感的激发、对和谐社会的形成、对民族凝聚力的产生,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困境及原因 道德修养 经济发展 道德法律化

何为“道德”呢?这是人类文明发展里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虽然这一命题探索历史悠久,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前人都留下了巨大成就,但它依然吸引着当代各社会学学者所为之孜孜求索。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不是一个无法无天的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一个熟人社会,它无讼,不需要诉讼。这个更加显示了“道德”在中国社会运转中的重要地位。在众多学说中,形成了以中国“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东方道德观”,以及古罗马奴隶制基础上产生的“西方道德观”。而这两种分别植根于东西方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土壤上的道德观也以其切合实际,顺应时代而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在当代的“道德”研究中,普遍认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例如:扶奶奶过马路少了,个别官员生活作风腐化,等,向我们展现的是,人们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忽视。如果人们不再热衷于 “尊老爱幼”,不再有“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公民自觉与光荣感,而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极其有害的。而“家”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在社会稳定,国家的发展中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美德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大事。“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同样是不容轻视的。

那么,为何当今的社会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道德问题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西学东渐”的冲击。传统道德是以 “儒家学说”为核心,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这一道德观维系了中华人民几千年的发展。然而近现代以来,历经两次重大开放:1840年的“鸦片战争”与1978年的“改革开放”。虽然这两次开放的历史大背景有着显著不同,虽然两次开放都是以“经济”为目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两次“开放”在客观上都促进了“西学东渐”。正是这种以“资本”“民主”“开放”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固有的传统道德观形成了巨大冲击,打破了人们对“拾金不昧”“贞洁”“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道德观的“绝对信仰”,从而给当代中国人的“道德抉择”带来了一定混乱。

第二是经济发展不够成熟。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筑。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道德水平。从人类本身而言,“人”首先是动物,然后才是人。正所谓“环境显然给予人类生活一种极大的限制。虽然人类可以在极端条件下短期生存……但是,没有人类群体会在这里繁衍发展”,当资源十分有限时,人们不得不舍弃“道德”而选择“生存”。例如:在今天依然贫穷的非洲,部落之间,国家之间为争夺粮食,水源战乱不断,大灾之年甚至出现人吃人的可怕现象。

罗国杰教授认为,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时展的要求,是现实生活向我们提出的一项重要、艰巨、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是“以德治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民族精神能否得到更好弘扬、道德风尚能否日益改善、社会秩序能否长期稳定的重要关键。而这也正是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界所为之孜孜求索的重要原因。当代的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改革进一步深入,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如何突破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道德困境成为今天我们道德研究的重心。

全文阅读

道德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兼备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理想之双重特性的社会伦理概念,它是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和谐社会并不否认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实际存在,但确信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与运作,通过人类自身的道德努力和责任行为来逐渐消解。因此道德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需要我们整个社会和社会中每一个成员共同的不懈努力。

一、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一)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道德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职业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秩序,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非常必要。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即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信守承诺,讲求信誉。

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但是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干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建设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2.道德建设在公共生活中的必要性。人类社会是由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组成的有机整体。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道德,另一个是法律。在公共生活中,道德可以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产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道德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它能够调整许多法律效力所不及的问题,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个体道德素质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为法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3.道德建设在家庭生活中的必要性。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注重把握婚姻家庭演变的规律和现实状况,妥善协调婚姻家庭关系,既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又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乃至社会的长治久安。

全文阅读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建设的支撑,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我们要在分析当前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道德建设的方法和思路,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

[关键词]和谐社会 道德建设 道德能力

[作者简介]王素斋(1973―),天津农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马铭启(1973―),天津农学院食品系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为之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兼备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之双重特性的社会伦理概念,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②。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公共准则,能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精神支撑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因此,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道德的感化和示范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

“和谐”体现的是一种公正有序、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的社会。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基础的支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以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作为社会意识范畴内的道德建设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们在享受社会赋予权利的同时,也被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权利的过度享用毫无疑问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而人们对责任和义务的逃避更是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通过道德建设,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理智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从而发挥道德的认识、教育与协调功能,为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所决定。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利用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高效地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如何解决由此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从当前道德现状出发,通过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进而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相互作用

提到“近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国民财富论》这本著作。其实不然,亚当•斯密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同样影响深远。而这两本书也正是被德国学者称为“亚当问题”的主角,这一问题也正是现代意义上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问题的来源。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很大原因归结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从而引发行为的不道德性。因此,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是一个必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使国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在既没有先例学习的条件下,又没有教材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转型发展期,我们的国家面貌日新月异,中国人民收入水平日渐提高,财富积累增加,科技水平也日趋发达,某些方面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金融业也逐渐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但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道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西方思想随着经济模式的转换也愈来愈影响我们国人的传统思维,在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下,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一)诚信缺失问题

“诚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北晋南徽,不管哪一个商派都把“信用”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财产和荣誉。而市场经济更是如此,市场经济越发达,越要求市场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经济利益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润,在经济活动中大量出现不守诚信的不道德行为,不仅干扰了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更导致了人际交往间不信任度下降,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在经济活动中,制假售假、伪造假账、假币假钞、变相传销、偷税漏税等等,这些行为像“癌细胞”一样,一点点腐蚀着我们引以为荣的优秀传统美德,侵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公平效率问题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道德发展

摘要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十所提出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阐述了当代教师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以及教师道德的未来发展,为教师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对教师进行甄别、选拔、评价、培训提供重要依据,并为教师道德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道德发展

1研究背景

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灵魂,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当今中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国人面临着转型期间出现的各种困惑,其中,文化困惑冲击最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通过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1]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德育以多种形式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地为学生树立榜样进行德育与教师的自我发展,培养教师道德素质十分关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以此为指导提高教师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2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养包括很多方面。根据文献查阅,教师的基本道德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素养、学习素养、责任意识及个人修养。

全文阅读

专题十三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 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宣传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因为( )

A. 我国要确立与文化软实力相对称的国际地位

B.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 国家形象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D. 这是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的需要

2. 漫画《忍无可忍》启示我们( )

A. 公民的好习惯无客观标准

B.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

全文阅读

道德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一、“知”———道德认识阶段

重视对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切实认知,是孔子德育思想的突出贡献。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是众德之总,也是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所说的“仁”内容十分广泛。他对“仁”的解释也是多样的,最基本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在“仁”的统摄下,孔子提出一系列的德育概念,如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勇、敬、俭等。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强调不是出于外界的强制,而是通过自身的理性自觉从而对道德规范和准则加以认知、认同。“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认为,学习道德知识是德育过程的开端,某些道德品质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才不会发生偏差流弊。同样,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晓之以理,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明确的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的高度概括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态、通俗易懂的语言,充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的确立不是外部可以强加的,是一个陶冶养成的过程,是一种人们价值选择的自我内化过程。”高校思政教育者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时,如果能从影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两千年之久的孔子儒学的角度娓娓道来,让大学生知晓这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就能唤醒大学生深层次的文化心理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缘起产生探求的兴趣。因此,学习了解孔子德育思想的过程,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探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刻理解乃至认同的过程。诚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107次,并被赋予深刻的道德含义,孔子对君子提出“三戒”“三畏”“九思”等诸多要求和赞美。孔子认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人人未必能达到“圣人”的境界,但一般人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君子”人格的高度。诚如胡适所言:“孔子指出一种理想的模范,作为个人及社会的标准,使人‘拟知而后言,仪之而后动’。他平日所说‘君子’便是人生品行的标准。”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启发大学生依照孔子倡导的君子人格,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渊源,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点,借鉴吸收“君子人格”的有利因素,充盈自身的人生品行。

二、“情”———道德情感阶段

重视道德情感的陶冶,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显著特点。道德认知如果未能上升为道德情感,那么这种道德认知大多是不稳固的。孔子说:“心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孔子很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通过正面的情感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善良本心,使之时时处于警觉状态。孔子重视诗教和乐教在完成人的德行中的积极作用,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由“知之”到“乐之”,是低层次情感到高层次情感的转化。因此,孔子很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他对学生倾注了关爱和真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道德教育。他的学生颜渊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对他们动之以情的过程。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抓住“情感”这一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因,才能激起大学生对教育者情感上的接近、尊重与信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要达到的目的,并产生强烈的追求、实践的欲望。大学生这种情感活动的发生、进行,是他们追求、内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目的的推动力量。孔子对“仁”的解答因人而异,但从未离开具体生活。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真诚关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心理健康等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各种元素,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关心,从而拉近与思政教育者的距离。此时思政教育者再以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件和社会上各种新闻热点为例,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说理,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从而循循善诱地引导大学生悦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和大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自尊和受人尊敬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在尊重和平等的前提下,大学生的深层次需求和自身的主动性才能激发出来。”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借助师生之间思想、知识交流,对大学生的情感乃至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意”———道德意志阶段

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过程十分艰苦,孔子很强调道德意志的培养。孔子认为,一个人为学修德首先要立志,要具有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次,要对“志于道”有信心、有信念,故曰“我欲仁,斯仁至矣”。最后,要有恒心。明确了志向,坚定了信念,还要经得起各种欲望的诱惑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眼前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更高追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确立志向,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作为一个君子不应该过多地追求功利性的东西,而应该崇尚“道”,追崇那些看似无用实则颇为有用之“道”,这种“道”要求君子有远大的抱负。只有达到“不器”之境的君子,才是真正的君子。对大学生而言,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人生不能仅止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工作只能解决生活生存问题,并不能解决人们追求生活价值、人生意义、心灵拯救、精神慰藉等安身立命或终极关怀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群体存在“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缺乏理想信念的引导。大学生需要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指引人生的方向,让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人生追求更加有意义、有价值。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是大学生个人思想不断成熟、确立精神家园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借鉴孔子“克己内省”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他认为,“克己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应积极提倡。经常自我反省,省察改过,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就能做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体有无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孔子说的“为仁由己”就是这个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全面、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需求、道德标准等新变化,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省,启发大学生的道德觉悟,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潜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内容“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

四、“行”———道德行为阶段

道德意志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语言辞藻不足为据。孔子特别重视弟子的德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只是“四教”中的一种,“行、忠、信”三者都属于“德行”。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次颠沛而不改其初衷,才是真君子。孔子反对言行相违的伪君子。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学生“知行结合”,“言必信,行必果”。他认为知行要一致,否则根本谈不上道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要有意识地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养成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动。高校可采取专题讲座、辩论分析、播放各种实践资料等形式,引发大学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思考。此外,高校可结合党团活动、节日、纪念日等主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慈善活动、社区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完善自身人格修养,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知情意行”的一体化融合孔子虽然没有对“知情意行”四要素进行专门论述,但其德育思想中蕴含了“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即强调道德知识的学习,注重道德情感的培育,强化道德意志的锤炼,最终落实到日常的道德践行上。认知学习形成价值观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情感体验与意志锻炼提升价值观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关键环节;行为探索促进行为履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旨归。这四个层次彼此渗透、密切联系,构成循环往复的螺旋体系。因此,借鉴孔子德育思想,融“知情意行”于一体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的关键。李泽厚指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经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教育时,要深入挖掘孔子德育思想中积极向上的因素,进一步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如何发挥民法功能

【摘要】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土壤缺乏、法制环境相对滞后的中国,发挥民法功能,构建公序良俗,促进德行世风,不仅符合道德生成本身规律性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时俱进的取向。

【关键词】道德 利益 民法功能

法律是促进道德的制度性力量

道德,一般说来,是指“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词,一种是把道德作为个人品行,视之为衡量个人行为正当性的尺度;一种是作为社会属性,视之为衡量社会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道德现象纷繁复杂,道德分类林林总总,但从其本质上讲,道德无非是一种价值判断――这种判断与利益息息相关,总是反映和维护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利益调整方式在观念上的反映。具体而言,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该社会的道德内容及其生成方式,而道德又总是为一定经济基础服务;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必将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相应改变。其中,法律作为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形式和社会控制手段,在道德的形成和实施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善良与公正的艺术”的法律,其“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正义和善德的制度”。从形成、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基础的角度看,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社会中主要体现在立法者总是通过实现道德的法律化,从而将本阶级的道德标准、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渗透在立法中,以此获得全社会的普遍遵守。在诸多法律部门中,被认为是一切法律关系渊源的民法对道德风尚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刻。这得益于民法以其独特的法律功能及方式作用于道德形成的社会土壤,进而促进其培养和增进,并共同致力于与该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最终形成三者的良性互动。

民法的确认和协调功能使价值观念内化于人心

民法功能是指民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可起的作用或发生作用的能力,就其实质而言是社会生产方式自身力量的体现,具有内在性、应然性和确定性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民法作用,指民法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和效果,特点则为客观性、实然性和不确定性。民法作用是民法功能的目的和表现,而民法功能则是民法作用的前提和根据。

民法功能可以多角度予以类分,而从民事规范作为一种社会规则本身出发,可分为确认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与此相对应,民法功能可分为确认和协调两大基本功能。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社会生产、交换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道德建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是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阐述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针对目前在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上出现的漏洞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市场经济 电子商务 道德建设 法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不断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如由于现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自己需要和喜欢的产品,不仅为店家开辟了新的渠道,带动或创造了新的行业,还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切实可见的便利。但在这过程中也出现了“道德滑坡”,如在网上购物这一平台上,有些店家在双11期间打着降价的名头实则变相涨价。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合理规范的道德秩序,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已是刻不容缓。

一、道德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人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基础比较直接的反映。因此,目前我国形成的道德体系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建设同样需要道德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以电子商务为例

首先,市场经济发展赋予了道德建设新的内涵。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新的社会组织、行业纷纷涌现,在新时期,道德除了保留传统优秀的道德标准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一些新的道德准则。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激发着道德建设的新活力,一方面为道德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道德建设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日趋浓郁。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走进千家万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开办自己的店面,不仅成本低,而且市场可以遍布全国。这一新的交易方式,解决了长久以来卖家和买家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打破了现实中买家由于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任由奸商摆布的局面。

全文阅读

社会主义下的职业道德论文

从前众口皆碑的美德,如团结互助、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很少听到赞扬声,而原先众口皆贬的劣行也很少听到批评声。舆论的倾向性无疑对人的行为起着导向的助推作用。“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各顾各的处世思想,不论是非,也使得道德评价失落,道德环境走样。某些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和相互仿效,不能说与舆论倾向的偏差没有关系。五是封建道德和资产阶级道德是行业不正之风形成的历史根源。封建道德在我国影响很深,今天我们社会关系中存在的特权思想、专制作风、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本质上都是封建遗毒的反映。资本主义“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在我国也有很深的影响。这就使社会干群中某些意志薄弱者成为腐朽道德的俘虏和金钱的奴隶。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就在于,它既是行业控制的辛勤使者,又是播种行业新风的光明使者。它通过对人的心灵的感召而整治各行业乃至社会,又在各行业乃至社会的整治中净化人的灵魂。克服和纠正职业活动中的不正常关系和行业不正之风,是促成社会新风尚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从道德方面着手“正风”,并认真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从思想上消除导致行业不正之风的因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职业道德教育就是对从业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道德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它是影响职业道德风尚发展、变化的直接因素,使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职业道德得以转化为从业人员的内在品质。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提高认识和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还应同各行业、各单位以至各部门的内部改革结合起来,保持经常化、制度化。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使人们懂得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意义,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社会。这样,在道德法庭和“心灵审判官”的监督下,使更多的人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地克服不道德行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使我们电力企业的职工解决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的问题,把“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

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约束从业人员,防范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道德关系时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就是为用户服务,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职业劳动和社会主义的团结协作。在这个原则下,各行各业应针对行业特点,结合自己的职业心理、职业习惯、职业传统和职业责任,从本行业的要求出发,制定和发展各种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建设是群众的“自我改造”和“自觉锻炼”,要注意发动职工总结经验教训,对照正反典型,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并将其概括成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易记易行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成为从事该职业的人员自我约束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道德效应,起到行政和法律手段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三,开展道德评价活动,弘扬道德楷模,抨击不正之风,充分发挥职业道德舆论的导向作用。职业道德舆论是对人们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一种社会舆论,凡是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就会受到它的支持、鼓励、赞扬,从而强化人们的道德信念,巩固这种好行为;凡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就要受到它的批评、指责、鞭挞,给人造成一种强大的精神上的压力,促使他改变不道德行为。这种外在的强制对于遏制和消除行业不正之风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一切不文明、的行为和行业不正之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或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职业道德舆论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人们的议论,单位内的表彰或批评,以及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手段。要正确合理地引导道德舆论,净化舆论中的杂质,要创造一种敢于直言、公正评价人们的职业活动,扬善贬恶,扶正抑邪,以监督和保证人们的行为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符合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四,克服职业道德淡漠现象,形成一个讲究职业道德,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良好职业风尚。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以权谋利、以职谋私的行业不正之风盛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拜金主义”及某些政策失控产生的利益导向偏差,是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淡漠致使一些人丧失了职业道德。因此,要从人的心理需要和利益引导入手,把他们的信念真空充实起来,造成一个尊重和赞许职业道德行为的工作环境,提倡一种切实可行的不局限在物质需要上的更充实的生活观念。要从根本上扭转忽视职业道德的倾向,把职业道德强化为纪律,使从业人员培养健全的劳动观,形成牢固的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直气壮地宣传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理直气壮地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气,要发挥领导和党政机关的模范作用,领导不仅要重视本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还应带头遵守道德规范,带头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克服腐败现象,做到勤政、廉政、优政,成为各行各业讲究职业道德的楷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都强调: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由此可见,党是十分重视抓好职业道德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近期,执政者或是理论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让我们以此为动力,努力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抓好吧!

作者:杨永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