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新闻

社会新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心理新闻”

社会心理新闻的产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催生读者新的新闻需求;而新的新闻需求,则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理论。由这种新闻史的事实和思路出发,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新闻传播界,完全可以提出一个较新的新闻概念――社会心理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社会心理新闻的出现有极其现实的社会土壤,它是由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所遭遇的矛盾所决定的,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2010美元,预计2020年可达35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DGP1000至3000美元这一阶段,被称为“现代化起步阶段”或“物质现代化”。此阶段全社会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它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此期间发展速度加快,各种环境、社会、生态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缺失,公共物品短缺,社会公平失衡,这些都会造成社会心理压力,形成社会心理问题。如学者所言,高度现代性的物化世界导致各种“亚健康”的精神病理状态。面对流动易变且纷扰繁杂的现代性物化世界,形成稳定健康的精神生活殊为不易。“忙碌的工作、残酷的竞争,看似风光,实际上每天都在压力中痛苦挣扎:指标的压力、裁员的威胁、老板的脸色、同事关系、家人的抱怨、电脑的辐射、睡眠不足等等,都在吞噬着我们心灵的健康”,一位外企白领感慨地说。同时,人们在升学、职业、择偶、居住地和生活方式上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但选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突。此外,还有那些没完没了的交通堵塞、住房拥挤、噪音污染等都迫使人们不得不加以应对。

但另一方面,对于个体形成社会支持的人际网络却在不断变得日益脆弱,城市的钢筋水泥加剧了人际之间的冷漠化;居住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人们的陌生感增强;社会化的交往方式使熟人越来越多,而朋友越来越少;爱情和婚姻的选择度加大,使得情感的港湾变得时时要提防危机的出现。①实际上,置身于物化处境中的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大都处于某种“亚健康状态”,人们之所以经常用诸如郁闷、浮躁、烦、焦虑、畏怯、压抑、失落、疲惫、无奈、无聊、孤独、迷茫、被抛、荒诞、绝望等等词汇来描述当下的精神感受,就是因为这些词汇表征了现时代精神生活的日常情状。

在心理救助和咨询短缺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渠道,如心理咨询或阅读心理小说等。根据市场规律,短缺物品需求量大,价值上扬。所以,从受众信息需求的角度看,关涉社会心理问题的新闻报道有着较大的信息发展空间。社会心理新闻就是以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为基础,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来描述、揭示、解释某些社会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非正式渠道、另一种形态的心理咨询,有着一定的受众群和社会需求。

社会心理新闻的基本特征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感觉到:随着受众对“心理问题”的关注,“社会心理新闻”也悄然出现。新闻报道,尤其是报纸中新闻报道的“心理”或“社会心理”的成分在增加。实际上,目前各类报纸中已经出现了带有“社会心理”特征的新闻报道。概而言之,这类新闻具有如下特征:

一、反映“心理事实”

全文阅读

社会新闻抢抢抢

传图片也是“抢新闻”

上传图片一定要快,在第一时间上传给网站,这倒很像“抢新闻”。因为摄影师是在为一个商业网站供图,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是取决于这个图片平台的客户群体。客户在得知一个新闻发生的时候,就很想从商业图片网站上寻找到合适自己口味的图片。然而,此时摄影师要是能及时的拍摄并且在第一时间上传的话,图片就有更大的优先下载的机会。

首页图片要“抢眼”

大多的商业摄影网站在选择图片方面,喜欢类似通讯社的图片,画面抢眼。摄影师要考虑到网站的图片编辑会推荐什么样的图片挂到首页。由于首页的照片多是比较小的尺寸,一般为特写,抓眼的图片,所以当你在拍摄的同时也得考虑到这样的一个因素。

选择拍摄题材要有“前瞻性”

摄影师要有新闻事件的预测性。如两岸危机问题,当时,网站上几乎全是关于这个事件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个为商业图片网站供图的摄影师来说,就必须适时地把握和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关注一下台胞买飞机票,航空公司办理预售的进展情况等等。所以,留心新闻报道十分重要,对新闻的判断是需要经验慢慢积累的,决不可能急于求成。

2005年1月17日,在上海虹桥机场东航站楼,参加台商春节包机的空中小姐穿上了中国古典的旗袍。

下载客户、销售价格

全文阅读

试析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

【摘 要】: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作为两种不同的新闻类别,经常被新闻工作者或错误区分,或混为一谈。这不仅不利于记者高效的采写新闻,而且还易引发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定义、特点、题材、报道角度、价值取向、报道形式等详细分析,找出二者的区别。

【关 键 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区别

【作者简介】:白婷,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应用新闻学研究。

【责编介绍】:艾涓,女,今传媒杂志社编辑办主任,主要从事传媒理论和实践研究。

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是现今活跃于各大报纸和电视栏目中的两种不同的新闻类别,自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正式出现社会新闻到现在,社会新闻一直是都市报、晚报青睐的新闻类型。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中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稳定、分配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作为民生和大众传播媒介结合体的民生新闻也应运而生了。

现如今,全面审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报道,不难发现,很多媒体、记者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当作一类新闻加以报道。在报纸的版面安排上,也多将这二者合为一版,更有甚者,将社会新闻错刊在民生新闻中。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二者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因此,为了保证新闻报道可以在“正确”的地方报道“正确”的新闻,以达到预期的报道效果,区分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刻不容。

一、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定义不同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新闻学大辞典》中将社会新闻定义为“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1]都市报、晚报最早将民生新闻定义为“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2]从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即都以社会生活为中心,只是所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民生新闻侧重于报道与人民生活相关的新闻,而社会新闻则注重报道在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全文阅读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摘 要: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是现阶段常见的两种新闻类型,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但是,关于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之间,往往缺乏标准清晰的定位,导致刊错问题时有发生。本文主要就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异同

新闻报道依照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新闻类型。就比如说,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域与范围来划分的,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而按新闻题材来划分的,综合报道、典型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以及批评性报道;还有按新闻性质来划分的,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科教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以及文艺新闻,自2002年起又诞生了一种新的新闻报道类型民生新闻,由此国内各类媒体纷纷刮起了报道民生新闻的风,但民生新闻到底指的是什么新闻,它与社会新闻又有什么区别呢?下面笔者就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的区别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定义上的区别

虽然截至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但是在《新闻学大辞典》就把社会新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反映社会生活中体现社会伦理道德的事件、社会风气、社会问题、风俗民情以及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奇闻轶事的新闻。”而晚报与都市报等媒体最早定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从定义上看出来,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是有重叠的地方,而且都是围绕社会生活展开的报道,仅仅只是在报道的侧重点方面有所偏差而已。像报道民生新闻侧重的方向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相关的事件,而报道社会新闻侧重的方向则是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有价值的新闻事件。

二、报道特点与报道题材上的区别

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有着报道题材广泛性和报道内容贴近性与通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社会新闻对于趣味性要求更高,并且时效性要求低,因此对于新闻素材的寻找可以跨越时空;然而民生新闻则相对而言更加注重服务性,对于舆论监督以及帮助解决民众实际问题是它主要的报道素材,另外关于民众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实时信息也是通过民生新闻来进行报道。

在报道题材方面,虽然社会新闻与民生新闻都比较注重报道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新闻事件,但是就具体选材上来说,两者选材的方向、角度以及层次都有着非常大的区另,像是民生新闻就比较主张报道与民众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并且从旁帮助民众解决这些问题,为民众的美好生活做贡献;而社会重新所注重的则是批判社会中的丑恶,赞扬社会中的真善美,以及对社会上一些奇闻趣事的报道。

全文阅读

都市报新闻的“社会新闻化”

社会新闻是指没有鲜明行业特点而又为大众广泛感兴趣的,以反映社会生活、道德伦理、趣闻逸事等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在我国,都市报与社会新闻有着不解之缘,都市报的崛起与社会新闻的勃兴存在着共时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新闻逐渐由边缘走向了主流。

都市报是市民报,市民性是其核心理念与精神。《华西都市报》对自身的定位是“市民生活报”,《燕赵都市报》则是一张致力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的报纸。它们从创办伊始就大张旗鼓地进行社会新闻的报道,并且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是社会新闻的品格与都市报的市场定位之间有着很大程度的契合。首先,社会新闻内容与市民生活有着天然的贴近性,社会新闻以社会生活为报道领域,它关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社会活动、社会现象、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内容鲜活,为百姓所喜闻乐见,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社会新闻的特质与市民的心理相契合。社会新闻中的市井故事、奇闻轶事、伦理道德事件以其轻松诙谐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市民的猎奇心理,成为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放松心灵的栖息地第三,社会新闻表现手法与市民情感的接近性、融合性。都市报社会新闻以可贵的平民视角来透析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让他们成为社会新闻的主体。都市报给予市民的是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其中体现的与市民的平等,对市民的尊重与关注,都增强了都市报的亲和力。

但是随着都市报的发展,都市报新闻出现了“社会新闻化”现象。以《燕赵都市报》2007年4月份的报纸为例来解析此现象的内涵和表现。第一,社会新闻的比重过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新闻的比例失衡。通过统计,当月《燕赵都市报》社会新闻比例为60.4%,如果除去体育新闻和娱乐新闻外,社会新闻在其他时政和综合新闻中的比重高达76.3%第二,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的界限模糊,存在着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信息含量大的硬新闻少,第三,社会新闻琐闻化趋势明显。

原因解读

首先,都市报对社会新闻营销价值的极力推崇是造成社会新闻泛滥的首要原因。如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各媒体都要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在都市报崛起的过程中,社会新闻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市民喜欢,使得都市报发行量迅速攀升,在商业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第二,都市报从业人员存在着对受众需求的误读。受众的需求点、兴趣点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人们生活的风险与压力指数增大,周围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市民想从媒体那里获得的不仅是心理安慰与茶余饭后的谈资,新闻的本质也不是提供消遣,受众期待着新闻本质的回归。

第三,媒体对其社会责任的放弃。都市类报纸虽然以市场为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恪守信息构成整体真实的原则,因为它的传媒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它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是毋庸置疑的。都市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新闻上的结构失衡,无疑是给受众准确判断客观环境,做出正确的决策设置了障碍。

带来的后果

全文阅读

论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

摘要: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发表的意见。相比于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对社会制度情境的依赖更强,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突出。概括起来,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三个方面。新闻评论的三重社会责任是统一的,但在某些情形下,由于新闻评论的政治、法律与伦理价值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承担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就成为一种讲求周全、兼顾的平衡艺术。

关键词:新闻评论;社会责任;要素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0-0022-03

新闻评论不是新闻,不是事实报道,而是事实评价,是基于新闻事实或有新闻意义的事实而发表的意见。相比于新闻报道,由于新闻评论对社会制度情境的依赖更强,因而,新闻评论带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为突出。

一、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提出

无论是以事实描述为特征的新闻报道还是以价值规范为特征的新闻评论,都属于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因而都处于一定的传播及媒介制度中,进而处于规定传播及媒介制度的整体社会制度之下。所谓制度,就是系统。社会制度就是社会系统。从社会学意义上的系统论角度而论,处于社会系统内人化的各个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其他人化的要素相互制约,并统一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服从并服务于该社会系统。就传播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而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脱离了自在状态而进入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整个社会系统之内,从而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大众性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它理当更多地体现为公共的意志(“公意”)和公共的利益(“公益”)。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作为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新闻评论不仅是个人和媒体机构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针对大众传播媒介为追逐利润而逾越新闻自由的界限和抛弃应对社会担负的基本责任,西方人很早就提出了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思想和理论。1788年,被美国人誉为“自由开创之父”的托马斯・杰斐逊在支持制订旨在保护新闻自由的联邦宪法修正案的同时,就指出:“报界有义务向公众提供可信的、准确的和重要的消息与意见。”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制订了《记者信条》《新闻法规》等规约,业界要尊重公民自由和对公众尽责的行业规范。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非政府机构―新闻自由委员会(“哈钦斯委员会”)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媒体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思想:现代传播媒介应当“将自己视为公共讨论的共同载体”,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社会中所有重要的观点和利益都应该在大众传播机构上得到反映”,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以及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前发生的重要事件等。[1]其后在50年代,美国学者T.B.佩特森(Peterson)提出了作为“现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媒介所应承担的包括以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或辩论来服务于政治制度,启发和提高公众的自我决策意识,对政府进行监督等各项职责和任务,他认为:“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2]70年代,美联社编辑主任协会制定伦理规则明确要求:“报纸应当为人们交流评论与批评提供论坛,特别是当那些评论与社论立场相左的时候。”[3]凡此种种,表明的是新闻媒介在追求和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所应承担的方方面面的社会责任。在所有这些对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规约中,几乎都涉及到发表意见的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

迄今为止,新闻(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即新闻责任问题一直是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界及其整个社会的公共议题,西方的新闻业始终处在追逐商业利润、享受新闻自由与接受新闻审查、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

全文阅读

浅谈如何写好社会新闻

众所周知,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说,按照新闻的性质可将新闻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军事新闻、社会新闻、文艺新闻、体育新闻和会议新闻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受众对新闻承载力要求的提高,随着新闻时代性的变化,社会新闻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多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媒体的需求也更高,读者希望从报纸上看到能够引起广泛社会兴趣的,反映生活、意识、问题、现象,有深度、有启迪、有传播意义的事实新闻报道,这就要求强化社会新闻,使媒体向平民化靠拢。在这种大趋势下,新闻媒体必须走“三贴近”的路子,走平民化的路子,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党报,更是如此。

一、社会新闻要在融合中求发展

所谓社会新闻,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它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相比,具有社会型、广泛性、生动性、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等特点。

80年前,中国出现了“社会新闻”这个词,相对于它的是时政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等。先后有众多的媒体界人士对社会新闻给予注解,社会新闻也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话题,哪些新闻可以被准确地介定为社会新闻,也一度引起热议。在新闻学中,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曾是不同的新闻分类。但现在,这一介定正在发生着变化,现在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时常被融为一体,发展为社会经济新闻。

对于党报来说,经济类的新闻十分重要。可许多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感触,经济新闻既好写又难写。好写之处在于经济新闻常常有现成的材料,但难写之处在于这些材料基本都是数字的堆砌。如果不创新思路,不注重切入点和角度,经济新闻往往会因为数字过多而显得十分枯燥,给人以干巴巴、硬梆梆的感觉,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社会类新闻因为有情节、有细节、有内容,使读者阅读起来十分轻松。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就既具备了社会新闻的可读性,又彰显出了经济新闻的重要价值,使这类新闻更有深度,更有看点,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如曾获得中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外国留学生站柜台》。“留学生为企业站柜台推销产品”这是一件新鲜事,当然可以划入“社会新闻”之列,但记者却透过这一表面现象,通过采访留学生、采访顾客、采访雇请留学生的中国企业负责人、采访经济学家等等,以点带面地点出这一现象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生活注入了新活力使然,这样,一个重大的新闻主题便跃然纸上。如果记者不是从经济新闻的眼光来理解这个新鲜事,这则好新闻可能就只能是一条仅供人们阅之一笑的社会新闻了。可见,社会经济新闻由人们身边的社会新闻入手,揭示深藏其后的经济规律,其对新闻事件的解释也更到位,更深刻。

社会经济新闻的题材十分广泛。可以既有经济大发展的笔触,又可以有贴近民生内容的题材。如写经济活动中的人物,写他们的思想、心态,这也是很好的社会经济新闻题材。《格尔木日报》就经常在《百姓故事》栏目中,报道格尔木市下岗再创业的典型,写他们下岗之初的失落、重振信心的经过及走向新起点的历程。这样的社会经济新闻不仅贴近百姓,可读性强,而且对树立下岗再创业的成功典型,启发和激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创业也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

还可以抓经济生活中的事件。一般来说,正常的经济活动社会性不强,就经济活动自身来报道,缺乏可读性,但如果用心,有些经济事件本身就会成为社会事件。如油库失火之类,既是社会事件又构成经济事件,都可以用社会经济新闻的形式来策划和报道。用社会新闻的笔触,既讲明其在经济领域里的重大影响,又加强了报道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全文阅读

让经济新闻“社会化”

[关键词]创新:视角;可读性:深度性

作为是党和政府喉舌的媒体,经济新闻自然是报道的中心和重点。但是,从读者阅读心理上看,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好看。造成这种认知偏差,主要是经济新闻过硬、没看头,新闻性弱,政策、法规、制度,这些东西吸引不了读者的目光。固然,经济新闻有它的特殊性,报道本身专业性太强,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让经济新闻“社会化”。

一、摆脱“模式化”。创新写作手法

现在,我们大量的经济报道,还处于介绍生产单位的日常工作经验、完成任务情况等等肤浅层面,常常是只见机器、数字,不见思想、精神,只见浮表不见内涵,这种程式化的传统写法,除报道单位、经济数字不一样,其余基本大同小异。对这类一个模子下来的重复性经济报道,别说读者看多了会腻,就是记者本身也会产生厌烦感觉。所以写经济新闻要在写作方法上有创新,多写百姓关注的社会经济新闻。

综观双鸭山日报的经济报道,笔者感受到它更加多的报道了一些关注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经济社会新闻,比如“双鸭山旅游春意盎然”、“更新消费理念消费马车奋蹄”、“黄金受青睐买金掀高潮”、“对开门大冰箱走进家庭”、“年夜饭预订火爆年中饭受人青睐”等等,这些体现民生的社会经济新闻穿破了“硬度”,变的更软、更柔,深受读者喜欢。

二、打破“旧思想”,选择独特视角

地方新闻传媒的经济宣传报道,其任务是围绕党委、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阶段性重点工作。从客观部署到具体运作去报道,这是无庸置疑的。一方面要体现经济报道的导向性、全局性,一方面有要让普通读者接受,处理好这个关系首要的是更新对经济新闻的认识,重要的是要转变经济新闻只写给干部看的老思想,要从平民的角度去写经济、写商品、写行情报告,从消费者受益的角度写成就。多些信息,多些生活特色,多些服务内容的经济报道肯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读者最关心的就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我们的经济报道必须带着读者的问题,用百姓的视角,去反映读者想知道、想了解的东西。这也是增强经济报道可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全文阅读

社会经济新闻浅论

对于众多媒体尤其是经济类报纸来说,经济报道都是重头戏,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决定的,而不断发展经济报道的样式也成为各媒体努力的方向。于是一种介于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之间的社会经济新闻出现了。

社会经济新闻从其发展前景来看是很有前途和潜力的,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也是新闻现代意识的体现。客观形势要求新闻报道在反映社会性经济问题时,增加理性的思考,从多侧面多角度全面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对复杂的事物进行多层次多因果的描绘和剖析,以揭示、回答经济改革进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社会重大经济事件的演变与发展。于是,社会经济新闻便成为一种较好的反映时代气息的报道方式。

社会经济新闻兼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两家之长

1、社会经济新闻在经济报道中越来越强烈地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和魅力。

它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兼收并蓄,既具备了社会新闻的某些特征,又蕴藏着经济新闻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经济新闻同社会新闻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交叉、融合的衍生体。与社会新闻相比,社会经济新闻更有深度、有思想。与经济新闻相比,社会经济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更强。它以社会新闻的笔法写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的写作一般要有情节、有细节、有场面。如果以此入题来写新闻就可改变“经济报道”容易给人干巴巴、硬梆梆的感觉。如当前对下岗问题的报道,多从宏观入手,介绍其概况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再引入对部分下岗职工的介绍。而《经济日报》2000年7月5日第三版的《下岗工人的福地 未来老板的摇篮》一文则从人入手,以人为本,以近似纪实的手法,看似报道深圳一家商场在安排下岗人员再就业时发生的故事,却透过这些新举措反映了下岗再就业面临的困难、个人的心态及社会环境,手法朴实却很有感染力。

2、社会经济新闻以经济新闻的深度来理解社会新闻。

如曾获得中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外国留学生站柜台》。“留学生为企业站柜台推销产品”这是一件新鲜事,当然可以划入“社会新闻”之列,但记者却透过这一表面现象,通过采访留学生、采访顾客、采访雇请留学生的中国企业负责人、采访经济学家等等,继而点出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生活注入新活力的这一重大主题。如果不是从经济新闻的眼光来理解这个新鲜事,这则好新闻可能就以“花边”新闻的形式从人们身边逃走了。可见,社会经济新闻由人们身边的社会新闻入手,揭示深藏其后的经济规律,对新闻事件的解释也更为到位,更加深刻。

社会经济新闻题材广泛

全文阅读

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

摘 要 几乎所有报纸都越来越重视图片的作用,即使是党报这样的主流报纸,新闻图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于是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其社会功能也更加得以凸显。因此了解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对于完善新闻摄影者的工作态度、工作素养以及职业道德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闻摄影 社会功能 社会意义

一、什么叫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是使用包括静态、动态等各种 摄影手段来记录影像的新闻报道活动。它是以图文结合或声画结合的方式,记录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传播活动。广义上讲是新闻宣传的一种形式,属于一种表现和创作的艺术活动。狭义上是指一种运用摄影技术、技巧,摄制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数码相机的普及和具有强大摄像功能手机的出现,催生了一个“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然而会摄影并不等同于会新闻摄影,新闻摄影的特征还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一)真实性,并且是新闻摄影的最基本的特点

为避免新闻摄影的失真和失实,首先新闻摄影的拍摄的对象、内容都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虚构、编造,也就是要做到“具体真实”;其次,记者报道随拍摄人物、事件、瞬间和过程,以至于所选取的拍摄角度,都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说明和反映人物的真实性格和事物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要做到“总体真实”。

(二)形象性

新闻摄影的形象应该具有冲击性、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能够让读者和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