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发展管理

社会发展管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发展管理

格林伍德1957年发表的《专业的属性》一文中指出,构成专业性的要素有五项:系统理论、专业权威、社会认可、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Greenwood,1957)。虽然它们并非是判定专业性的唯一尺度,但是应该可成为检验一门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从最低限度来说,一门专业首先应已成为一种职业,这门职业由于需要相应的训练、技能和被社会认可从而进入专业领域。而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则是进一步巩固其社会地位与强化大众认同的仪式化过程,它们使得一门专业首先的符号意义更强。

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在某些时候曾被人怀疑。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服务,它经常面临如何解决个人和群体困难与需要的问题,从而同普通人的生活有关。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确定一套仅被专业人士掌握的概念和语言,其专业性并不象其他社会科学那样显得高深。而民主和尊重个人特性的专业特质,又使得工作者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的认识或者误解。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一样,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也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如:基于证据的经验研究、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由于专业过程必然涉及专业人员与受助对象的互动,社会工作服务人群的道德实践就有价值倾向和伦理判断。在某些层面,主观或主体(Subjective)的生活经验成为分析的重要素材,社会工作实践还演化成艺术般的技巧,从而难免带上主观主义的色彩,这就与科学的价值无涉立场存在差异。价值冲突、决定主义的判断趋向在多元化世界里丧失活力等等,都使该专业必须在更复杂社会环境中迎接挑战。不过,专业实践中的道德敏感性使社会工作在考虑到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而这正好符合科学服务于大众的目的。

就社会工作而言。人们已不再怀疑专业所具有的独特性,基于研究成果的实践模式和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与教育者之间共识的基础。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一开始就频借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它不得不依附于其他社会科学,因此,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地位受到质疑的致命之处。

与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不同,社会工作不仅要推进理论建设,更要注重理论的效度过(Theoreticalvalidity)。其实践更直接地同特定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而受助对象往往就是这一变迁中的失意者或受害者。随着服务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市场的进入,受助者成为服务使用者,使用者参与(Usersparticipation)重新将既有的权利模式进行调整,专业工作者在很多时候要与受助者共享权力。而这无凝造成了专业化与消费者抗拒(Consumersconfrontation)之间的冲突。增权的实践(Empowermentpractice)近年来在社会工作领域成为流行的工作取向,依附专业权威的传统工作模式受到挑战,福利改革又进一步加强了受助者对自我权益的诉求。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面临着不安全的局面;保持专业性又不损害受助者参与和表达的民利,对这门专业实在是一个挑战(Fedsteinl,1971)。

应该从专业变迁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专业的成长历程。格林伍德的专业五个标准只是静态的分析。很少有一个职业是在完全具备所有条件后被认可成专业的,因此仅仅静态地讨论一个职业群体是否是一个专业的意义不大。社会学者开普罗认为:对一门专业来说,重要的是要审视那些标志化特征的连续发展,而不是专业的理论与知识。比如,在专业范围内,服务领域的独特地位形成、伦理守则的建立、培训的实施等(Caplow,1954)。也有学者提出,一门专业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种仪式化过程,其中以专业联合会的出现为最显著。其次就是一专业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最明显标志是被颁发执照,工作者成为从事并管理专门领域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来说,成为专业就是使社会工作者最终变为注册的专业人员。在此之前,所有的仪式化过程都是为形成专门才能的知识或技术范围做准备。社会工作行业的工作人员再经过证照资格认定之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也就水到渠成。

社会工作与其他象牙塔式的学科实践差异十分明显。西方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中,其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不仅仅代表一个专业联合体的利益,它还是大众尤其是社会不利阶层和普通市民的代言人。凭借专业知识和社会承诺,社会工作者可代表大众利益进入决策体系。从而,社会工作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从事某一领域的活动时,专业人员比非专业人员更容易被社会认可。科层制的发展毫无疑问又促进了教育训练体系的精细化,专业领域的纵深发展,使得学科内部的专业分式日益复杂。这也显然使专业化的垄断实践成为可能,它使专业的排他性增强,也使专业之间的界限有可能变得清晰。

全文阅读

社会工作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给社会工作发展及其介入提供了新的机遇,创新后的社会管理体制,不仅需要制定相应的社会管理政策,更需要具有专业性质的服务理念、方式和领域,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体制中,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关键变革力量。社会工作通过管理理念、过程、内容和评估机制介入社会管理创新,使社会管理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职业化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整个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社会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1]

一、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契机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各种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由民生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风险源”。如何有效改善民生、化解“风险”,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新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对社会管理的理念、方式、内涵和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管理创新必然要符合新的社会需求才能实现不断满足社会社会稳定发展这一目标。因此,社会需要有更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更全面的社会服务机构有力支持,来化解社会风险、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重塑社会风尚,这为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1、社会管理理念人性化,需要本土化的服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是一种动态平衡,因此社会管理理念的更新也永远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的利益和价值迅速多元化,社会进入了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许多社会问题集中爆发,另一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尚未显现,这种社会状态对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提出了挑战:既要处理好向多元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复杂的、紧迫的社会问题,又要能够将潜在的问题消除于未然或者减小其爆发的破坏性。传统的简单强调社会控制和政府单一地分配社会资源的社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指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本土化社会服务,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优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真正做到把“人”作为社会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把社会全体成员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社会内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社会公民个人目标的管理理念。

2、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需要专业化的服务。

全文阅读

强化社会治安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摘要社会治安管理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进步,社会治安管理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多,要想顺利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本文就社会治安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策略强化治安管理,顺利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治安;管理;和谐社会;发展

社会治安管理效果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与社会的安全需求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如今社会中社会治安管理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改革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管理中也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治安管理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必须要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这是极为重要和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治安管理的现状分析

如今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改革推进,治安管理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下面就当前社会治安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首先,社会大量出现,治安管理的难度比较大。其实在一定情境下,一些群众、组织、团体等利益相同,在利益被侵害或者利益没有被满足的情况下,想要通过集体的活动实现自身的利益。随着改革的推进,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社会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增多,发生的频率加快。网络作为社交工具,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在网络上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不法人员利用网络煽动群众闹事,使得治安管理的难度增加。其次,流动性人口犯罪事件增加。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来到城市务工,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他们都是临时居住,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比较大。因此基层组织很难对这一群体进行组织管理,相关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也无法及时传达给他们。流动人口的素质水平层次不齐,风俗习惯存在差异,因此教育起来是比较难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最后,急需扩宽社会治安管理的广度。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开放程度加深,经济、文化、思想等全面开放,这种形势下引进国外文化时,就要避免腐朽思想的渗入与影响。有些地区过分注重经济的发展,忽视公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导致社会治安事件大量出现,涉及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使治安管理的广度扩大。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现象也不断出现,社会中的违法活动逐渐多样,因此必须要拓宽社会治安管理的广度,使相关法律以及政策全面覆盖整个社会。

二、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策略

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要科学的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进一步完善治安管理制度,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管理,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效果

全文阅读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公安机关部门在这个过程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当前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加强管理服务工作的思想认识问题、工作法宝问题、机制保障问题和素质问题四个方面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给予论述。

关键词:社会管理 和谐社会 管理理念 思想认识

社会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下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社会管理的创新改革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也是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然要求。所以这项创新改革已经是全党和全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尤其对于是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安机关。那么,新形势下又当如何实施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加强和创新呢?

1.当前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为了作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公安机关要认识到当前社会治安管理创新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管理机制在管理创新工作中还不适应。有效的管理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主体责任不够明晰,在各个部门与各个部门之间因为缺少科学有效和便捷的沟通渠道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所以就无法形成一种有效的管理格局,无法实现多管齐下,共同协作。其次,社会管理理念在管理创新工作中还不适应。特别是在对于一些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往往由于缺乏对工作更多的学习和实际调研而导致解决方法少、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时对管理强调的多,而对服务提供的少、对待新情况新问题运用习惯性思路解决的多,而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新办法解决问题的少。最后,社会管理手段在管理创新工作中还不适应。在社会转型期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社会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

2.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的实行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笔者通过“四加强”进行简单的讨论。

全文阅读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

摘要: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深刻理解社会管理内涵,找准切入点,才是关键。大力推进发展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是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上,社会工作(Social Work)指的是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的活动,也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组织,还是现代社会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社会工作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工作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动者。

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社会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心理支持,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二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日常需求,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改善并增进人们的福祉;三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困难人士解决问题,防止因问题激化而可能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四是参与社区生活过程,组织并强化社区生活,恢复和加强社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功能,稳定社会基础;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防止各种人际冲突或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五是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充当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数十年社会稳定局面的维系,无不证明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实践方面的有效性。2005年巴黎所爆发的大骚乱,政府曾动用警察部队却无法解决问题,后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才平息了骚乱。这一案例可谓社会工作之社会管理功能有效体现的经典案例。

发展社会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社会工作是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观念转变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服务的精神和追求民主、平等与正义的社会理想,影响着现代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社会工作平等、尊重、自助的助人理念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价值依据。基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社会管理中社会大众就被视为行为主体和利益相关者,这样,社会管理就会由单一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变为大众共同参与的民主过程;解决社会问题就不仅仅倾向于行政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和权力解决问题,而更多的是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维持社会秩序。

全文阅读

创新社会管理应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

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之一是必须加快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在我国又叫“民间组织”,在国外有人称之为“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还有人称之为“第三部门”。社会组织是非政府、非营利、志愿性的组织。它涉及的范围广泛,数量庞大,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维护其成员利益的组织,如工会、协会、商会、社区组织等;第二类是利益协调组织,如各种中介组织;第三类是纯公益性志愿组织,如形形的扶贫、慈善、公益基金、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组织。其中第三种类型应当说是社会组织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组织运动的标志。

社会组织有以下一些特征:第一,自主性。社会组织是与政府、企业相并列的独立组织,具有自主性,在人事、财务、机构设置、内部管理等方面享有自。第二,志愿性。自愿合作与积极参与是社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组织的成员一般都是以志愿的形式加入,具有比较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主动、自愿地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宗旨是服务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组织的服务就不收费,不核算,而是说,社会组织在运作过程中不得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第四,组织性。社会组织的所有团体都是依法建立的正规组织,有一整套行为规范体系,社会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组织的要求行动,其行为不能违反所在组织的规范。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社会组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蓬勃发展,形成了结社浪潮,尤其是发达国家其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对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组织的多寡兴衰及其功能作用发挥的好坏,已经成为公民社会成熟与否和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一般分别超过50个和10个,如德国120个、法国110个、日本97个、美国52个、阿根廷25个、新加坡14,5个,巴西13个,我国香港25个,而我同大陆只有2,4个。全球范围的结社浪潮,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都在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承担着重要职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都与社会组织直接相关。实现社会协同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要以一定的社会组织为中介,把公众组织到一个个社会组织之中,才能更加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志,才能更好地提高管理效能。

全文阅读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治安管理的主要内涵

马克思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要求我国在经济进步、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核心人物,在社会中形成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谐稳定的风气,这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中明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建设宗旨和主要内涵。

和谐社会主要是指两大方面的和谐,一是社会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1.社会关系的和谐

从广义角度来看,社会关系的和谐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作为社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原始动力和推动力量,是社会中其他关系和谐相处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当前执政者最重要的工作职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基础上,这同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古语说的好:“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士各尽所职、和谐相处,才能在社会发展中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仅次于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表现在人与集体的和谐关系、不同团体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等等,而“和谐”的内涵也不单单是指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还代表着社会各界人士构成的合理性、社会地位的平等性以及社会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等。最后社会关系还囊括社会环境的和谐,从国内角度来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之间的平衡关系,从世界角度来看,包括各民族之间、个国家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平相处。

2.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般意义上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经历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阶段;第二:经历以“人”为中心,主观强调征服自然的阶段;第三:重视文明生态环境,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变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大气污染、动植物灭绝等自然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是有主动地关注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共赢。因此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对自然充满敬畏之情,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结构的前提上,使自然的发展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治安管理,同样社会治安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它将以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作为治安管理的终极目标。

全文阅读

社会专业性发展管理

格林伍德1957年发表的《专业的属性》一文中指出,构成专业性的要素有五项:系统理论、专业权威、社会认可、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Greenwood,1957)。虽然它们并非是判定专业性的唯一尺度,但是应该可成为检验一门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的高低。从最低限度来说,一门专业首先应已成为一种职业,这门职业由于需要相应的训练、技能和被社会认可从而进入专业领域。而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则是进一步巩固其社会地位与强化大众认同的仪式化过程,它们使得一门专业首先的符号意义更强。

社会工作的专业权威在某些时候曾被人怀疑。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助人和服务,它经常面临如何解决个人和群体困难与需要的问题,从而同普通人的生活有关。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往往不能确定一套仅被专业人士掌握的概念和语言,其专业性并不象其他社会科学那样显得高深。而民主和尊重个人特性的专业特质,又使得工作者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

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的认识或者误解。与其他社会科学专业一样,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也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如:基于证据的经验研究、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由于专业过程必然涉及专业人员与受助对象的互动,社会工作服务人群的道德实践就有价值倾向和伦理判断。在某些层面,主观或主体(Subjective)的生活经验成为分析的重要素材,社会工作实践还演化成艺术般的技巧,从而难免带上主观主义的色彩,这就与科学的价值无涉立场存在差异。价值冲突、决定主义的判断趋向在多元化世界里丧失活力等等,都使该专业必须在更复杂社会环境中迎接挑战。不过,专业实践中的道德敏感性使社会工作在考虑到科学精神的同时,注重个人价值的重要性,而这正好符合科学服务于大众的目的。

就社会工作而言。人们已不再怀疑专业所具有的独特性,基于研究成果的实践模式和基于实践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工作者与教育者之间共识的基础。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一开始就频借用其他社会科学甚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它不得不依附于其他社会科学,因此,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地位受到质疑的致命之处。

与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不同,社会工作不仅要推进理论建设,更要注重理论的效度过(Theoreticalvalidity)。其实践更直接地同特定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而受助对象往往就是这一变迁中的失意者或受害者。随着服务模式的改变,特别是市场的进入,受助者成为服务使用者,使用者参与(Usersparticipation)重新将既有的权利模式进行调整,专业工作者在很多时候要与受助者共享权力。而这无凝造成了专业化与消费者抗拒(Consumersconfrontation)之间的冲突。增权的实践(Empowermentpractice)近年来在社会工作领域成为流行的工作取向,依附专业权威的传统工作模式受到挑战,福利改革又进一步加强了受助者对自我权益的诉求。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面临着不安全的局面;保持专业性又不损害受助者参与和表达的民利,对这门专业实在是一个挑战(Fedsteinl,1971)。

应该从专业变迁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一个专业的成长历程。格林伍德的专业五个标准只是静态的分析。很少有一个职业是在完全具备所有条件后被认可成专业的,因此仅仅静态地讨论一个职业群体是否是一个专业的意义不大。社会学者开普罗认为:对一门专业来说,重要的是要审视那些标志化特征的连续发展,而不是专业的理论与知识。比如,在专业范围内,服务领域的独特地位形成、伦理守则的建立、培训的实施等(Caplow,1954)。也有学者提出,一门专业的发展过程本身是一种仪式化过程,其中以专业联合会的出现为最显著。其次就是一专业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最明显标志是被颁发执照,工作者成为从事并管理专门领域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来说,成为专业就是使社会工作者最终变为注册的专业人员。在此之前,所有的仪式化过程都是为形成专门才能的知识或技术范围做准备。社会工作行业的工作人员再经过证照资格认定之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也就水到渠成。

社会工作与其他象牙塔式的学科实践差异十分明显。西方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进程中,其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不仅仅代表一个专业联合体的利益,它还是大众尤其是社会不利阶层和普通市民的代言人。凭借专业知识和社会承诺,社会工作者可代表大众利益进入决策体系。从而,社会工作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从事某一领域的活动时,专业人员比非专业人员更容易被社会认可。科层制的发展毫无疑问又促进了教育训练体系的精细化,专业领域的纵深发展,使得学科内部的专业分式日益复杂。这也显然使专业化的垄断实践成为可能,它使专业的排他性增强,也使专业之间的界限有可能变得清晰。

全文阅读

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管理

[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养老金会计也由最初的“社会福利观”转变为“劳动报酬观”。本文主要分析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养老金会计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社会福利观;劳动报酬观;规定受益制;规定缴费制

养老金的会计核算与一个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的共同目标是准确合理的确认养老金的成本,保障职工退出劳动舞台后的生活来源,共同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养老保险进入了改革、发展阶段。全国各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一是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二是由企业一方负担转变为国家、企业、职工共同负担,三是由现收现付向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转变。四是由单一层次养老保险向多层次转变。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已建立起了一套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模式。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基本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第一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它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的政府行为,全体劳动者必须参加,保证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统筹模式。给付方式是规定受益制与规定缴费制相结合,属于混合性的保险。其中社会统筹部分属于规定受益制,而个人账户部分属于规定缴费制。第二层次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政策和本企业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提高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进行重要补充的一种养老保险形式。给付方式是规定缴费制。第三层次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职工个人按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投保、投保的水平和选择经办机构,为自己的退休生活而作的一种预防性储蓄安排,给付方式也是规定缴费制计划,该计划是一种个人行为,并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养老金。

二、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的发展

企业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主要是在“社会福利观”或“劳动报酬观”的理念影响下进行的,是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

全文阅读

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管理

提要:半个世纪来,随着全球经济、贸易、信息业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镇体系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就不同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和当前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作一些综述。指出我国城镇体系规划一定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接轨。

当前,全世界进入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进入了全球经济的新时代,城市作为社会主体,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间形态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今天,城市和区域的关系更加紧密,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区域作用范围更加扩大,城市之间的互动互存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密切。可以说,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地与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内外、近远的城市进行着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与区域、研究城镇体系,推动城镇之间的有机协调与共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相互联系的城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象,城镇体系研究是认识区域城镇发展特点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城镇体系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适应的。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行为,是国家或一定区域政府引导和协调区域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规划;考虑到城乡发展的连续性,称为区域城乡空间发展与布局规划将更为准确。

就政府行为而方,区域规划的本质特征是多个发展上相互影响密切的行政单元通过制定共同的协调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和发展公约,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

从组织形式上讲,这种协调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质特征都是协调的。

由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央政府的投资成为区域开发资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规划比较注重如何计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对发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广泛的内容研究不充分,对协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