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

少数民族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政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国发[*]7号)和中央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中国科协、财政部于*年联合启动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在全国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单位和个人,树立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人员的好典范,扩大其示范辐射作用,激励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人员,更加积极投身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适应农村特点、满足农民科技需求的科普工作新体系,探索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将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资金总额一亿元,将在全国奖补农技协21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1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270名,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5个。日前,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已经联合向地方科协和财政部门发文,要求各地按照要求做好申报推荐工作。符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所规定的推荐条件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均可到本县科协和财政部门申报;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可到同级科协和财政部门申报。目前,全国申报推荐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预计全国评审工作将在9月底前完成。

*、*两年,中央财政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5亿元,其中0.5亿元重点向西部倾斜,共评选表彰了960个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31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1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2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20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这些先进单位和个人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带动更多的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肯定,受到了农村科普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欢迎,在科普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引进、推广大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960个受表彰对象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经费占奖补资金的比例为25%,仅次于购置科普设施设备和科普资料的支出。据不完全统计,获得*年表彰的310个先进单位和个人仅*年一年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近2000项次,平均每个受表彰对象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比*年多3—5项,为推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提高了农民科学素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对象长年来依托农技协和示范基地,采用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参加科普日等多种途径,向周围农民传授新思想、新方法,推动农民向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年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平均开展技术培训70次,开展科普讲座25次;平均更新宣传栏内容23次,发放图书资料20种1.7万余册,使1100多万农民受益。他们还积极参与组织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科普之春、科普大集、科技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信任与好评。据不完全统计,*年的310个受表彰对象在*年“全国科普日”、“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宣传1100余次,发放科普资料748万份,接受宣传的农民达120多万人。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开展以来,相当一部分表彰对象的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有的甚至成为本产业的龙头。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产业已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同时,表彰对象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生产规模跨地区拓展,带动了周边县域的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年受表彰的310个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受表彰一年来辐射农户33万户,比上一年增加了10%,辐射面也大大增加。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农民提高了科学生产技能,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搭建了农村科普社会化平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以来,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得到科技部门、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团委、妇联等群众团体、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持与合作,搭建起农村科普社会化平台,有效地整合了社会科普资源,推动了农村科普工作的进展。*年受表彰的辽宁省普兰店市元台镇利兴村蔬菜协会使用奖补资金20万元作启动资金,争取到镇政府等各方面支持170万元建立了辽宁省第一家农民科技文化培训中心,建筑面积达700平方米,拥有培训室、实验室、质检室、图书室、电脑室等设施,常年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科技和文化。

——促进农产品流通。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学习科技发展生产的同时,不少单位还积极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意识,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生产及产品流通,建立了产品销售流通网络。*年受表彰的广西宾阳县黎塘莲藕专业协会得到奖补资金后,建立起蔬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年交易8000多万公斤,成交额上亿元,成为广西县级最大的民营莲藕蔬菜批发专业市场。同时成立“农技协服务大院”,开通农业科技网站,莲藕供求信息,积极为会员引进品种和莲藕销售穿针引线。

全文阅读

浅论少数民族公共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的方式与途径

摘 要 制定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的原则、方法、措施,是普查工作的前期准备,是保证少数民族古籍普查与搜集全面彻底的思想基础,是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效益的手段。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公共图书馆 古籍普查

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是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和整理的基础,是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第一步,它关系到少数民族古籍研究和整理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少数民族古籍事业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古籍由于整理和研究的历史较晚,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古籍到底有多少还不是很清楚。普查就是让我们对少数民族古籍心中有个数。普查也可以同时进行,以便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时不管古籍的内容如何、是否真伪、精华与糟粕都要全部搜集,不能有任何遗漏,以保证普查工作的全面和彻底。在我国现阶段,普查少数民族古籍是有一定难度的。既有组织协调问题又有经费开支问题,既有人才问题又有人力问题。

一、少数民族古籍普查的原则

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原则是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遵循一定的思想和准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工作才能广泛、全面、仔细、精确,才能为形成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古籍体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制定少数民族古籍普查原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历史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由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历史进程不同、发展差距很大、文字及古籍产生有早有晚等原因决定的。历史性原则就是要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准确地评价少数民族古籍的价值和作用,把每一部少数民族古籍都要放在它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普查少数民族古籍时,对具体民族的古籍要充分考虑到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文字及其文献的状况,“因族而异”、不搞时间上的一刀切。历史性原则首先要求在普查具体民族的古籍时,要把古籍放在该民族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与同一时期不同历史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古籍相比较。其次,在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过程中,要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是保存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千秋大计。再次,少数民族古籍是历史发展的记载,它是民族历史的映现。因此,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

2.计划性原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这样才能合理地安排人力、财力和物力。制定普查少数民族古籍的计划是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因为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古籍手抄本较多、刻本较少,散落在民间较多、集中收藏较少,此外,少数民族古籍中还有大量的口碑古籍,因此,制定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计划要详细周密。普查少数民族古籍的计划可以分为综合计划、专题计划、具体民族计划和培养人才计划。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计划的项目一般包括少数民族古籍的内容范围、重点古籍和一般古籍的划分,古籍版本的标准,经费预算,普查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措施和手段,执行任务的人员安排等等。在制定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计划时,需要认真仔细考虑各民族的分布状况及其古籍分布的可能状态,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古籍的载体形态,对口碑古籍则要更多地考虑其内容。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计划要有动态性和灵活性,要根据形势和发展的需要,也要根据人员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计划,使计划尽量与客观实际相符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彻底、全面、准确。

3.广泛性原则。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有条件的还要到国外去,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古籍在国外都有收藏,特别是古代民族文字文献。普查少数民族古籍要广采异本,精华糟粕兼收并蓄。少数民族古籍由于抄本多,增加了鉴定底本的难度。抄本由于受抄写人的文字水平、抄写人的目的、抄写人的喜好等等因素制约,原来的底本要么被缩写、要么被篡改或者加上了自己的主张。此外,一般的抄本都是由多人抄写的。少数民族古籍的这种情况在各少数民族古籍中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必须坚持广泛性原则。广泛性原则要求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范围广、内容全面、途径多样、方法多种。少数民族古籍的分布较为复杂,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科研单位及寺院有收藏,民间也有收藏,民族地区有,汉族地区也有。普查是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的基础,普查的范围越广,少数民族古籍的底数就越清楚。在普查基础上进行搜集,或者搜集与普查同步进行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时,不论精华和糟粕都要搜集,保证全面性,至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下一步整理的事。另外,既要到民间普查和搜集,也要在政府、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进行调查,不仅要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还要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坚持广泛性原则还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或者建立一个专门机构和协作组织,调动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古籍的普查工作。

全文阅读

省贯彻落实《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的细则

为切实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科协和财政部联合制定下发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在全国组织评比、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以此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一、明确思想、原则及目标任务

(一)明确指导思想:按照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此次组织实施“计划”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全省农村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不断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和科普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科普工作真正惠及农业、农村、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二)明确实施原则

按照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各级科协要认真了解并深刻领会《实施方案》的实施原则,使“计划”在我省顺利实施展开。

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大局,按照中国科协与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总体要求,把“吉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与服务我省“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把促进农村的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作为我省农村科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

二要社会举荐,立足公益。评选范围要面向社会各界,凡符合推荐范围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申报,并要以立足农村科普工作战线为主,注重社会公益效果,为植根于基层的农村科普组织,百业科技致富竞赛评选的科普致富能人及农村科普带头人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坚持从我省中、东、西部农村区域划分特点的实际出发,遵循农业区域特点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等农业发展实际和客观规律,将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及优秀的科普示范带头人大力扶持并予以推荐,着力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作为我省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实施好、落实好。

全文阅读

新疆10个地州市实现“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联动

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自治区财政厅根据中国科协、财政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结合新疆实际,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办法(试行)》。新疆各地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主动联合本地财政部门开展本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有力促进了基层科普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了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和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疆掀起了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的热潮。截止2012年,已有塔城地区、克拉玛依市、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10个地州市相继启动了本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2012年,获国家奖补资金1165万元,自治区财政投入奖补资金637万元,地州市财政投入255.5万元,县(市、区)财政投入205.4万元,“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上下联动的局面逐步形成,整体推进的效果日益显现,各族群众从科普工作中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一是促进了科技民生工作

“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自2011年起已连续被列为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民生建设年”重点项目。各级科协组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民生建设年”重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科普惠农惠民”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科普示范社区、农村科普带头人的辐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及时周到的科技服务,引导城镇居民和青少年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一年来,自治区科协系统累计开展科技服务活动1000余项,技术咨询服务1800余次。

二是建立了科普长效机制

自治区科协、财政厅始终坚持培养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带动一批、表彰一批的原则,在全疆开展科普示范典型的培养和发展。截止目前,全疆已确定653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10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465个科普带头人、46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603个社区作为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储备项目,为今后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治区还在全国首个将“科普惠农服务站”作为抓手,列为自治区科普惠农表彰对象,并先后制定出台了自治区科普服务站建设工作方案,通过引导、帮助基层科普组织和社会各界建立科普服务站,推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以延长科普惠农惠民工作链。2012年,全疆新建科普惠农服务站105个,科普惠民服务站94个。截止目前,全疆已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834个,科普惠民服务站145个,其中各级科普惠农惠民表彰对象建立服务站450个。

三是提升了科普服务能力

据调查,全疆94个县市区中科协独立建制的54个,合署办公的40个。全区共有社区1613个,70%以上的社区建有科协组织(科普小组),社区科普志愿者近5万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发展,全疆现有各类农技协组织1883个、会员63.4万人,成为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通过“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工作在全区各地扎实有效展开,极大地促进了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科协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增强了科协组织的实力。在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影响下,各县(市、区)积极筹备成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截至目前,全疆所有的地州市科协和43个县市科协成立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成为全国建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最多的省区市,为进一步开展基层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四是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全文阅读

新疆地县“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达850万元

2013年,新疆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克拉玛依市、博州、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和田地区等12个地州市和40个县(市、区)积极实施本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共投入奖补资金850.42万元。奖补资金首次超过自治区级“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642万元。地县两级共表彰先进集体603个,科普带头人175个,共计778个,表彰个数是自治区本级108个的7倍多,逐级培育、逐级推荐、逐级表彰的局面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育、推荐、表彰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和完善。

加强领导、制定办法。2013年,新疆科协成立了全国、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荐评审工作领导小组及项目评审组,先后召开3次工作会议和2次评审会。组织业务骨干和表彰单位参加培训班,为顺利开展“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申报推荐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2012年制定《新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的基础上,又印发《新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新科协发2013〕87号),开展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对8个地州市的四级联动、资金使用和示范作用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将科普惠农服务站纳入表彰范围,并增加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奖补名额。同时鼓励各地在确保自治区明确的奖补类别以外,增加本级其它奖补类别,如科普示范乡镇、村队,科技特色学校、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等。

优中选优、扩大覆盖面。为确保推荐质量,2013年,在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荐名额分配基础上,除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以外,均增加20%的名额分配至各地州市;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荐名额重点向四级联动地州市倾斜,并将差额比例从2012年150%扩大到180%。经过反复对比衡量和评选,择优产生了全区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科普成效显著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为表彰对象,并予以公示,体现了较高的公信度。

加强调研、分类指导。2013年,新疆科协领导先后多次对伊犁州、乌鲁木齐市、塔城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和田地区、巴州、昌吉州、博州的37个县市进行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工作调研,并与自治区财政厅教科文处组成联合工作组,先后2次对南疆四地州、昌吉州共20余个县市进行了“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情况专题调研,掌握了解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为推动四级联动和争取自治区财政的更多支持奠定了基础。

科普惠农惠民工作在促进全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自2011年起已连续三年被列为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民生建设年”重点项目。各级科协组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民生建设年”重大工作部署,积极开展科普惠农惠民工作,加大建设科普惠农服务站,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及时周到的科技服务。二是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新疆科协、财政厅始终坚持培养一批、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带动一批、表彰一批的原则,在全疆开展科普示范典型的培养和发展。对储备的项目进行了阶梯式归类,要求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库的管理机制,使项目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动态化,确保项目申报质量。三是科普服务站建设得到加强。将“科普服务站”作为抓手,列为自治区表彰对象,并先后制定出台了自治区科普服务站建设工作方案,下发了加强科普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13年起,申报全国、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集体,必须建有科普服务站。四是基层科普组织稳步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发展,全区现有各类农技协组织2257个、会员68.4万人,成为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大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影响下,各县(市、区)积极筹备成立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截至目前,全区所有的地州市科协和56个县市科协成立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为进一步开展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随着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增加,自治区科协党组高度重视,专门筹措资金,2013年为22个县级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配发了科普大篷车。五是科普投入不断加大。随着“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基层科普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逐渐加大了对基层科普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2013年,自治区本级人均科普经费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由人均0.5元提高到1元,达到2200万元,翻了一番;7个地州市人均科普经费达到人均1元以上,全区86个农业人口县市区,近半数县市区人均科普经费达到1元以上。(新疆科协)

全文阅读

四川省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生育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四川省凉山州实施计划生育20多年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速方面确有成效,但调研中发现,甘洛县新民村大多数家庭生育了三个及其以上的子女、早婚早孕现象十分严重。对此,查阅大量文献,为生育政策实施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应对策略,为四川省凉山州生育政策实施及微调提供参考,进一步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进行生育政策的微调提供补充素材和理论参考。

四川省凉山州是我省彝族集中分布的区域,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加快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育政策;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实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转折性调整。但情况特殊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育政策,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生育政策在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所以我们必须通过调研,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提供依据。

一、生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多胎生育人口比例高

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不同生育胎次人口所占比重看,全国平均三胎及其以上出生人口所占比重为4.4%,其中汉族为3.2%,少数民族则高达8.9%。少数民族多胎生育人口比例比汉族高出2.7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6倍。[1]

2.生育政策执行偏差

全文阅读

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摘 要:目前新疆少数民族高等工科教育的规模较小,工科专业覆盖面还比较窄,少数民族工科生源质量不高,工科教育的重心偏低,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不理想,少数民族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式严峻,在深入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工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认为要培养符合新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必须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基础教育的质量,要在申小学阶段抓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新疆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优化调整工科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要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做好因材施教。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高等工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138-02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地广人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欠发达、教育事业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不高。建立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的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1 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新疆少数民族工科教育的体系结构还有待完善

新疆的少数民族高等工科教育起步晚,起点低,目前还存在一些体系结构不合理问题。

首先是工科专业数量还比较少。由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基本上就局限于新疆本地,很少有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去就业的,因此通常是新疆本地工业需要什么专业的学生,新疆高校才开设什么专业,工科专业的设置完全局限于本地区的人才需求,专业覆盖面较窄,而过去新疆地方工业比较落后,许多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很少,因此新疆高校中没有开设这些专业。但随着近年来自治区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少数民族工科专业人才,传统的工科专业设置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工科专业数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全文阅读

民政局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意见

*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5个民族乡,3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6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育质量偏低,严重制约着全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为了切实解决民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标任务

(一)以改革民族高中教育办学模式为重点,解决民族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问题。从*年开始,在*中学和*三中举办*县、*县普通高中教育,争取2009年秋季新学年起,*县、*县普通高中学生全部到*和*就学。完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对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定向招生有关制度,稳定*中学对少数民族自治县民族学生的招生规模,逐步使少数民族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当地平均水平。

(二)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目标,加快*市*湾、*县*、*、广至等移民乡“两基”攻坚进程。强化移民区义务教育学生入学、控辍、年检等制度,入学率、完成率达到国家“普九”标准,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左右和3%左右,力争*湾民族乡在*年,*、*民族乡在2010年,广至民族乡在2012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县级以上优质中小学对口支援民族乡镇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市直机关对口支援民族乡镇学校建设的长效机制。改善移民乡镇办学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使移民区少数民族中小学在校舍、师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达到当地普通中小学办学水平。

(三)以提高*县、*县和肃州区黄泥堡乡义务教育质量为抓手,建立特色突出的民族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在着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同时,突出民族特色文化艺术教育,塑造“一县(乡)一品”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特色,打造与其他县市区和学校竞争的特色品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五年的努力,使这些区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四)以发展职业教育为契机,提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能力。建立市内职业院校定向招收民族县乡学生的制度,逐步建立在*旅游职业中专举办*、*职业教育的新机制。在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中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开办劳务输出人员技能培训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为民族县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二、扶持政策

全文阅读

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 要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而且交通相对落后,人们的科学素质也比较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科普事业是一项急迫而且非常重要的工作。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素质可以使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和其地区的经济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也是实现全国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一同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工程,因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所具有的科学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开展的科普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群众对于科学知识有所认识和提高,这对云南全省以及少数民族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科普工作;少数民族;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113-02

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和地区所倚重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当前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_展的科普工作相对较少而且也较为落后,因此这是今后国家以及各相关部门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实现统一进步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国家今后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科学素质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科技的创新需要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所获得的成果可以理解为科技发展中所必须的硬实力,那么软实力就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所以科技的普及对于科学创新来说是一个基础性工作。

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科学素质还需要继续提高,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不能满足全省在经济发展中的要求。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在进行科普工作的同时还有一些干部对于科普工作的内容及内容重要性认识得还不够全面;对于科普工作中的协调机制制定得不够完善;在各少数民族地区投入的科普经费不足,并且投入的人员不够均衡;对于科普场馆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所需要的设施不健全,总量不足;在对科普场所和教育基地的管理欠缺,缺少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并且对于自身所发挥的作用也有所欠缺;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所体现的科技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对于科普工作的创新性不足,缺乏对于科普资源的整合和规划,涌现的科普作品不足,并且整体的科普服务团队素质相对偏低,一些少数民族所处的位置比较偏远,进行科学技术学习的难度比较大,问题比较突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较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更为明显,而且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诸方面的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科学素质的提升,我们还需要不断加强思想上的认识和提升群众的科学素质。

2 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普工作

全文阅读

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发现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人均耕地锐减、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增大,人口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城市化滞后的消极效应等。为此,实现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的路径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进人口城市化。

[关键词]四川;少数民族人口;人口现代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2)02-0086-05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一般项目“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路径研究”(编号:07SYB012)

作者简介:李继红(1966-),女,硕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四川 成都 610041;杨风(1972-),男,博士,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山东 济南 250022

人口、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大致可以概括为: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和条件;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终点和目标。[1](P.10)研究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

人口发展是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质量和结构及其与外部的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人口发展既有数量的发展变化,也有质量的发展和飞跃,还包括人口结构的运动和变化。[2](P.16)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