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行教案

山行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制度的意见》(鲁教基字〔2008〕24号)精神,特制定本学期我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

一、从本学期第9周(4月6日―10日)开始,采用日常研讨和集中研讨相结合、骨干教师指导与教师交流互动相结合、教学专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生成问题即时探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山东省教学研究网”(www.省略)或“山东省教师教育网”(www.sdteacher.省略),对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进行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每次集中在线研讨前在网上公布课程安排表和骨干教师名单。

二、省教研室根据高中各科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求,围绕模块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高效课堂的创建、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确定部分研究课题,提交各学科教学联系学校和省级骨干教师团队,明确各联系学校和骨干教师侧重研究的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研究成果或案例,以便于网络研讨活动的开展。

三、各科目联系学校要根据研究课题的任务分工,积极组织有关科目教师开展研究活动,按时提交研究成果或案例,供在线研讨活动中参考和借鉴。联系学校提交成果或案例时,凭学校账号(另行公布)登录到“2009年山东省高中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窗口,在“联系学校提交资源”栏目提交。各联系学校由一名学校领导负责此项工作,确定一名联系人,与省教研室和骨干教师团队保持密切联系。

四、省教育厅公布的省级骨干教师团队要积极参加跟进式指导和研讨活动。骨干教师团队采取分工合作方式,针对各科拟定的研究课题和学校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课程团队专家身份,通过个人账号(另行通知)在“2009年山东省高中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窗口登录,在“课程团队推荐资源”栏目提交研究成果或案例,并与教师开展研讨,实施指导。骨干教师团队的分工与工作方式由省教研室确定,按科目确定实施方案。骨干教师所在学校应积极支持跟进式指导工作,为骨干教师参与有关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五、所有高中学校都要支持教师参加教学跟进式指导和网上研讨活动。学校教师根据自愿原则,登录“山东省教学研究网”或“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参加日常研讨和集中研讨。上半年暂凭2008年暑期全省高中教师研修个人账号登录。研讨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解答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师提交资源”栏目提交自己的文章、体会、案例、课件等。对于在网上研讨中深受欢迎的教师和优秀案例,将予以表彰。

六、上半年跟进式指导网上集中研讨时间和科目安排(如有变动将提前在网上通知):

全文阅读

山东省落实《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

>> 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省农委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贵州出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 我省2008年民主评议高等学校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2010年吉林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吉林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 2010年吉林省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2013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实施方案解读 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山东省农药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管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情商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 《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实施 海南省2009-2013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五部委:医改实施方案年内重点落实工作确定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教育 >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全文阅读

用教训避免事故

智者用教训避免事故,愚者用事故换来教训。作为产煤大省的山西,是如何做到“用教训避免事故”呢?在开展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活动的同时,山西省的“百日专项督查行动”又为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哪些改观?

山西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2011年底,山西省完成了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煤矿数量由2598座整合至1053座,30万t/a以下的煤矿全部淘汰。全省办矿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多家,行业集中度提高。

2012年,山西省煤矿发生伤亡事故39起,死亡83人,原煤产量9.13亿t,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91,连续两年控制在0.1以下。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相对平稳,保持了稳定好转的势头。山西省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没有忘却事故带来的伤痛,用新近发生的事故去警示、鞭策、激励自己继续前行。

追责与治理并重

2012年底,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从全年本省发生的瓦斯、水害等煤矿事故中,选取了4起典型案例,制作成《前车之鉴——山西省煤矿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片,详细介绍了事故矿井基本情况、事故经过、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防范措施等,希望能够起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作用。

2012年4月12日20时40分,山西襄垣七一善福煤业有限公司由于未进行探放水,作业过程中发现水患后未及时撤人,造成11人死亡。事故发生后,该矿被追究的责任人多达50个,责任追究的范围广、力度大、方式多前所未有。

2012年7月26日15时25分,山西阳泉盂县玉泉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停电,地面主扇停风,导致硐底复采区对检工作面瓦斯积聚,工人违章放炮引起瓦斯爆炸,造成9人死亡。这起事故是由于该矿通风设施不完善,违规串联通风,不按规定检查和排放瓦斯造成的。事故发生后矿方隐瞒未报。该起事故共处理责任人36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人员16人,给予党政纪处分或作出其他处理人员20人。

2012年8月1日3时许,山西陆合集团基安达煤业有限公司1002综采工作面透水点下部11号煤层小窑采空区在水压增大的情况下,对顶板的压力超过10号煤层隔水层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发生透水。透水通过1002综采工作面运输顺槽,涌入10062掘进巷,造成8人死亡。这起事故是由于该矿在水文地质情况不清、采空区及其积水情况不明的情况下,违法违规组织生产造成的。该事故共处理责任人41人,其中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人员7人,给予党政纪处分或作出其他处理人员34人。

全文阅读

例谈气候案例教学偏差的原因及对策

案例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会揭示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然而,由于有些教师对教材的结构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对案例所承载的功能把握不准,因而在案例教学时,有时会出现只依教材的设计程序讲解案例,而忽视理解案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导致教学脱离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有时会出现只重视案例的经典性而忽视案例的特殊性,造成学生陷入以共性代替个性的思维误区。有时会出现只对案例进行简单的分析,而忽视对案例背后的地理本质的探究,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与原理无法进行合理迁移与应用。下面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普通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为例,简析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失误及对策。

一、只照搬教材的案例设计,导致教学脱离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

教材里所提供的部分案例,由于受到编写者原有的专业思维以及教材篇幅的限制,易出现知识的断链现象。有些教师在分析这类案例时,又是机械地按案例的设计程序进行教学,而忽视其偏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结果导致学生学完案例后不知所云,无法进行知识的自构与迁移。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节中,教材先进行如下的叙述:“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接着教材编写者设计了如下一个活动案例:“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根据辐射热量交换的原理,分析下面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2)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要完成这个活动案例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有如下的知识作铺垫:“大气吸收的热量多少与大气的物质组成有关,大气密度越大,吸收的热量就越多,气温就越高,反射回地面的热量也就越多,反之相反。”但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在编写时,因考虑本章主要是抓住“运动”一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只将“大气运动”、“天气过程”作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将“天气过程”作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过程,而把旧教材里的“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与大气的物质组成”等内容删掉。

由于教师教学时未进行适当的知识补充,就要求学生回答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学生学完这个案例后,仍无法准确理解“为什么高原地区的气温会比平原地区的气温低”等问题。因为如果仅根据教材及案例的热量平衡原理,而不考虑大气组成及质量,那么应该是高原地区的气温比平原地区的气温高。因为同一纬度的高原面距太阳更近,空气更清洁,光照更强,这样高原面上所获得的热量就更多,因而相应的大气获得的热量应该更多,所以气温也应该更高。

虽然案例教学提倡可出现适当的“知识缺漏”,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理解案例所必须具备的上下游知识。当案例设计还没有完全做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来编写时,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要完成案例学习目标时,需要哪些基础知识作铺垫,从而确定教学时需要补充的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所涉及的上下游知识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拓展。如在上面的案例教学时,教师就要先补充气温与大气组成、吸收、反射、散射等相互关系的知识。

二、只关注生活案例的表象,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

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期望学生能依托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领悟和感知教材知识,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然而有些生活案例由于起点低、经验性强,往往带有很强的偶然性、意断性。对这种生活案例如果嫁接不当,会造成生活案例与教材观点的冲突,引发学生认知的混乱。如在教《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一节时,为了说明“全球气温在不断上升”这一观点,有些教师收集了近几年来部分城市记者在街上测量的气温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整理后得出如下结论:“现在城市的气温越来越高”。教师据此说明当前全球的气温在不断的上升。课后学生依据教师的方法,查阅并整理了近两年南北半球冬季的气温资料,该资料直观地显示“2009至2010年南北半球的冬季都特别寒冷”,这似乎表明地球并不一定在变暖,也可能在变冷。因此,对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而必须揭示其背后的地理原理。近年来城市越来越热,其直接原因是城区硬化面积扩大,建筑密度增大,绿地和湿地减少,再加上汽车和空调增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通过对其分析,应总结出如下地理观点:“由于人类过分使用地质历史时期的矿物燃料,以及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大量的废热及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绿地和湿地面积的迅速减少而导致对气温的调节能力下降,最终造成地球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有些生活案例与教材的案例虽具有相同的地理原理,但如果只考虑其相似性而不注意其差异性,就会因生搬硬套地理原理,而形成错误的认知。如在教《热力环流》时,有些教师在分析教材提供的“海陆风”案例后,往往习惯性地列举“山谷风”作为补充案例。然而,两者虽都属于热力环流,但“海陆风”几乎是沿着同一海拔由海洋吹向陆地或由陆地吹向海洋,而“山谷风”更关注的是风沿着山坡由山谷吹向山顶或由山顶吹向山谷。这点差异往往被教师忽视掉,以致于部分教师是这样描述“山谷风”的:“山谷风的成因是山坡与谷地间热力差异而形成的。”若按这种观点分析“山谷风”,学生就会产生如下疑问:“按垂直气温递减率,晚上山顶的气温应该比山谷低,按热力环流的原理,风应该从山谷流向山顶,但实际为什么会从山顶流向谷呢?”导致学生产生认知混乱的原因,根源在于教师望文生义地认为“山谷风”与“海陆风”一样,“山谷风”也是山坡与谷地间的热力差造成的。其实“山谷风”形成的真正原因是处于同一高度的坡面邻近的大气与自由大气间产生温差而形成的。因而“山谷风”的描述应该是“白天因邻近坡面上的空气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增热快,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由于山坡辐射冷却快,邻近坡面上的空气迅速变冷,而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降温慢而气温相对较高,造成空气相对上升,这样邻近坡面的空气就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全文阅读

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高二地理教学当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强调的是以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想达到这种双重目的,在教学当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以人教版高二地理教材中的一些章节作为课例分析案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地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73-1

1案例教学法及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课程目的,以生活当中的真实事例进行加工创作,或者以教材为基础将其中的知识综合起来,编辑成为具有情景行、逻辑化的案例,将案例作为传授知识、教学研究的教学中心线索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主要以对案例的讲解、分析、讨论和报告写作为主。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在各个学科当中都有应用。具体到高二地理教学当中,其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而在案例教学法当中,要求学生必须广泛的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并针对教学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说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第二,提高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与地理的学习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案例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始终保持新鲜感,渐渐的喜欢上了地理学习,提高了地理学习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高二地理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深化和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要体现出这一要求,笔者以《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进行分析。

全文阅读

以山西五台山寺庙为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佛教的内涵与神韵历来吸引众多学者的关注,佛教所蕴含的超越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以及对本性的关怀,在设计史、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山西五台山寺庙为例,简要论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

文化是艺术的灵魂,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艺术的发展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对中国吉祥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遍布了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传统的建筑及建筑装饰中,更是可以找到许多传统吉祥图案的身影。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传统佛教的建筑,化底蕴比较深厚,山西五台山寺庙建筑是比较有代表性传统吉祥图案景观之一,本文以山西五台山寺庙为例,重点研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

佛教建筑景观中的吉祥图案

受佛教文化影响,中国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精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宣传佛教,维护佛教尊严寓意的吉祥图案,也有寓意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吉祥图案,这些吉祥图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存在于建筑景观的各个部位,如佛教建筑门环铺首常有避祸求福兽面纹样的吉祥图案,它既能作为敲门物件,当作门拉手,又可以美化大门门面,增强佛教建筑景观装饰艺术效果。作为一种装饰艺术,佛教建筑景观中的吉祥图案,早在汉代就已经盛行。如汉代装饰“祥云纹”就是这种风格,“祥云纹” 装饰形态可实可虚、可动可静,既能够纵横铺排,又可以自由布置。即可以是单色的,也可以是五彩的。“祥云纹” 装饰可以称之为中国佛教比较早的吉祥图案。唐代时期,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日益丰富,武则天当政时期,更加注重吉祥图案。d原本不是汉字,而是梵文,是一种宗教标志,意为“胸部的吉祥标志”,这种标志旧时译为“吉祥海云相”。武则天当政时,佛经便将之写作“万”字,尽管d字纹被用作汉字,但更多还是以图案形式出现。唐朝时期,“卷草纹”吉祥图案也比较盛行,很难说“卷草纹”吉祥图案取材于哪一种自然界植物或饰物,它那回旋盘曲的花叶枝蔓,既不是印度佛教的具体对象,也不是中国传统的造型题材,但是,它却有祥云之神气,佛物之情态,仿佛有一种曲线缭绕的空灵。中国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还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莲花”图案,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莲花” 代表贞洁与高尚之品性,在佛教中“莲花” 本来是佛之台座,但在中国的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中,“莲花”被人们赋予了以柔美坚韧的形象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中的应用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始建于公元 68 年(东汉永平十一年),因酷似印度佛祖说法的灵驾山,山势奇伟,气概非凡,也被称之为“大孚灵鹫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座佛教寺院,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与洛阳白马寺齐名。显通寺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五台山佛教发展史的历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变化。因此,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景观吉祥图案分布广泛,几乎每个建筑角落,我们都能够找到吉祥图案的踪影。比如,建筑中极重要的保护神狮纹图案,就在正门口或台阶两端。护宅的保护神类似面具的兽头图案,在寺庙中有许多,还有在门窗部位或者建筑的屋顶中央,我们还可以看到佛教中的法器“八宝”;门窗等处,还有代表佛教的神圣意义的传统莲花纹图案。建筑的边饰和底纹,我们还会发现具有富贵寓意的“宝相花”图案。五台山显通寺大雄宝殿的屋顶,还有长、宽各为 0.5米的龙凤图案。这些屋顶的龙凤图案姿态不一,不尽相同,每个凤凰都有特色,体现出不同情境下的凤凰。有朝太阳站立,有朝太阳飞翔,这些图案对比强烈,色彩鲜艳浓郁,通过颜色增强寺庙的威严,同时,也寓意着祈盼国泰民安。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中的传统吉祥图案,还有许多植物图案。如左门下的高约 0.1 米,宽约 0.18 米的“牡丹”图案,牡丹雍容大度,艳丽华贵,自古以来就有富贵的象征。五台山显通寺建筑中的牡丹图案比较写实、具象,从图案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世人所赋予的“富贵”的内涵。大雄宝殿反面正门楣上配以繁复求变,乱中有序的“梅花”图案,表示“十年寒窗”。 梅花图案的寓意又象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顽强的精神品质。梅花以它高洁、坚强的品格,激励人们敢于与困难作斗争,自立自强。在建筑的岔脊上,还装饰着许多平均高为0.25米的小兽图案。有象征着畅达四方、威德通天入海的天马,有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海中异兽狎鱼。有与狮子同类的猛兽狻猊,有神羊之称,象征勇猛、公正的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獬豸,有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传说中是一种虬龙等等,这些小兽依次排列,都含有剪除邪恶、主持公道、消灾灭祸,逢凶化吉等寓意。五台山显通寺佛教建筑装饰上的这些走兽,充满了艺术魅力,使建筑更加雄伟壮观,显得屋角上翘,直上云霄。

结语

全文阅读

柏立德:土山湾建档第一人

位于上海徐家汇南部的土山湾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重镇,近年来引起了很多学者的重视。随着岁月的流逝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原因,有关土山湾的文献资料散失严重,留下的点点滴滴都弥足珍贵,其中有一个人为记录传承土山湾信息而付出的心血尤其值得后人铭记。

在土山湾早期的影像资料里,常常会出现一个长着小眼睛,留着大胡子,穿着中式服装的西方人。他永远躲避在照片的角落里,一脸害羞的神情。有点内八字的脚似乎总是踩在一起。他就是土山湾孤儿院当时的院长柏立德神父。

柏立德,西文名Gabriel Palatre,法籍耶稣会士,1830年7月2日出生于法国西北部的雷恩古镇,1858年人耶稣会,八年后晋升为司铎。柏立德于1863年2月来华,用了一年的时间周游江苏的各个堂口。1864年土山湾孤儿院建立,他被调任副院长一职,1871年升任土山湾孤儿院院长。1875年柏立德担任徐家汇耶稣会神父住院院长,三年后他在院长的职位上去世,年仅48岁。

一、柏立德的“土山湾档案”

柏立德从一开始便承担起了土山湾档案的创建工作。由于档案中记录的史实大都是他亲见亲闻,有些甚至还是他所亲手操持,故柏立德整理的档案成为后人研究土山湾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在1914年史式微编撰的《土山湾孤儿院纪念册》中,“土山湾档案”是排列在第一位的参考资料,在正文的“历史”部分中,直接引用“土山湾档案”的就有四处;在高龙的《江南传教史》中,关于早期土山湾历史的描写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参考“土山湾档案”的。

就目前各部作品中所摘引的“土山湾档案”的内容来推测,“土山湾档案”的原件一共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中有一部分内容,柏立德为之起名叫“男童孤儿院,1850-1872”,这部分内容最早可以上溯到1850年夏显德神父从方济各会士手中接管蔡家湾孤儿院。柏立德是早期土山湾孤儿院的见证人,他用文字详细记录了土山湾孤儿院的建立情况:“……在石可贞神父的带领下,人们回到了徐家汇。工人们和学徒们暂居在徐汇公学和现在的孤儿院之间的房子中,因为这座房子的外墙是白色的,所以被称为‘白宫’。从事农业和其他室外工作的孤儿们住在现在圣母院位置的一排房子里。这种把孤儿们分开的做法由于十分不方便,因此只是临时性的措施。自这年(注:指1864年)7月开始,人们在土山湾开始建造现在的孤儿院:南楼的那排房子在3个月后竣工,11月22日,孩子们进驻土山湾的新址。”第二类则是记录1873年以后孤儿院的发展情况。

在此值得注意1873年这个时间节点。根据《耶稣会法国省职位表》记载:在1873年之前,所有土山湾孤儿院负责人的编制都合并于徐家汇耶稣会神父住院,故他们的所谓“组织关系”也都是放在徐家汇的住院内的。1873年土山湾孤儿院和徐汇公学一起单列开来,而从1874年开始,所有土山湾负责人的编制变成了一个独立系统而不再与徐家汇住院或者徐汇公学放在一起。因此我们可以把1873年作为土山湾正式独立建档的起始之年,而这项事业的开拓者正是柏立德。

很多后来的土山湾研究者发现,整个土山湾档案均为柏立德的手稿,而这些手稿是他们可以找到的唯一的原始资料。例如关于第一批孤儿离院后的就业情况,柏立德详细地写道:“在上海县城及其周边地区工场里的年轻人们,按住地被分成三组:洋泾浜、董家渡和徐家汇。每一组都有一个主任,这个主任可能是一个辅理的修士,也可能是一个大修院学生或者一个传教先生,他们在各自本堂神父的监督下,专门管理这些原来土山湾的人们。正是他们把圣婴善会的费用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徒们直到他们成为工人;正是他们一直关注并陪伴这些孤儿完成他们的宗教圣事;如果孤儿们有需要的话,也正是他们关心这些教友孤儿在学徒试工期内与他们外教老板的不合理要求作斗争;也正是他们使这些教友孤儿能与外教学徒在手艺上相媲美。每个学徒只在土山湾的合同到期后才由主任出面去找新的老板,然后在找到后再由主任去答复这些光荣的基督徒工人。在这个合同中,首先是注重这些年轻基督徒在道德品行和宗教生活的保护:承诺永不强迫学徒参与与教会相背的迷信活动;每周给学徒足够的时间来望弥撒;在大瞻礼期间学徒可以回土山湾一段时间吃饭;每年有4至6天的假期用以给孤儿院所有的老孤儿,们避静。”

全文阅读

分解工作过程对营销教学效果的促进研究

摘要: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这种情形下,营销教学效果就不会十分理想: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欠缺实实在在的营销实践,等到就业时还是会遇到无所适从的尴尬。本文试图探讨通过分解营销实际工作过程,按照企业真实的营销流程来改进营销教学并付诸实施,从而达到提高营销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工作过程 有效教学 实践效果

一、当前营销教学状况及原因分析

在目前高职营销教学过程中,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教授传统的营销理论,包括营销五阶段发展历程、企业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营销调研、目标市场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和4Ps营销组合分析。这些营销理论十分普遍,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一般十分注重对理论的深挖。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教师还会用实际的营销案例来分析这些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但是很多教师使用的案例往往都是通过互联网来收集的,案例普遍存在着陈旧、理想化或者只从某一点来切入等的弊端。学生分析完了之后教师的点评也会流于形式,学生的收获不大,教学效果不十分显著。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一是很多教师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他们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上讲台,缺乏营销工作的历练,看待营销工作过于理想化,营销案例的选择也是出于从容易切入的点来开始的。这种教学效果难免会出现打折扣的现象。二是学校的营销实训条件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对实训教学的投入不足,甚至出现了零投入的现象。教师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不重视实际上也无法进行,甚至完全忽略了实训教学。学生也只能靠业余时间上街为企业发传单、到商场为商家做临时促销来积累营销实践知识。有些学生在做这些工作时的唯一动力就是促销收入的多少,甚至完全不考虑营销道德,助纣为虐,帮助企业做虚假宣传。

二、分解营销工作过程

为了提高营销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营销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笔者在营销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做了改进,最突出也是最具有效果的就是分解营销工作过程,掌握企业真实的营销流程,然后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有着近十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凭借着良好的沟通能力,笔者与多种类型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适合高职学生的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笔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邀请企业来学校座谈、举办企业职业经理人讲座等活动,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一道,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企业从事营销活动的通常做法,对营销工作过程进行分解,分析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借此分析出教学过程中需要的行动领域和相应的学习领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分解结果见图1

图1 :营销工作过程分解图

在该图中,笔者根据营销工作及营销教学实际,采用倒推的方式把整个过程分解成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四部分:先通过分析确定出适合高高职营销毕业生的两个工作岗位销售代表和营销主管,然后根据这两个岗位的要求分析该岗位要求的工作任务,反映到具体的营销行动领域,依据前三个模块的分析确定实际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领域。通过对营销工作过程的分解,笔者掌握了企业营销的真实流程,加上笔者近十年的企业营销经历,与专业团队一起制订了符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学习领域。

全文阅读

浅谈“导学案”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导学案”是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案,本文介绍了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的构成,“导学案”的作用以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反思。

关键词:“导学案” 中职教育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97-0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用意是,告诉教师,与其教授学生现成的知识,不如教授其学习知识的能力。现如今学生的学习能力急需提高,于是“导学案”――这一新型的学习方案就运应而生了。

一、“导学案”的定义和构成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学习方案,注重的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参与性。

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应由三部分构成:“预习导学案”、“课上学习导学案”和课后评价表格。

1.预习导学案

全文阅读

对高校档案利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对高校档案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利用率总体呈上升趋势,阶段性特点亦很显著;不同目的的档案利用水平各不相同,呈现以学校中心工作和高等教育发展为导向的特征。档案利用工作要进一步强化超前服务意识,加大档案的开放和开发力度,科学整合档案资源,加强利用研究,完善档案统计年报表,统筹兼顾,提高档案利用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校;档案利用;数据统计;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是2010年4月在原校综合档案室的基础上成立的,隶属学校党委校长办公室。截止到2011年12月底,共收藏淮南矿业学院、泰安煤矿学校、山东矿业学院、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财政学校、泰山科技学院7个档案全宗档案94042卷。管理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产品、出版、外事、财会、声像、实物、干部人事等13个档案门类,具有纸质、照片、录像带、录音带、磁盘、光盘等载体形式的档案。目前已建成门类较为齐全、馆藏较为丰富、管理较为规范的“省特级档案馆”。

档案利用作为档案工作的立身之本,日益受到重视。笔者以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7个全宗档案为调查对象,对1998年~2011年十四年间的档案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探索利用工作规律,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提升档案工作水平。

1 相关数据的调查与分析

1.1 档案利用率调查。档案利用率,通常是档案界用以衡量档案利用工作成绩的标尺。利用率是个量化概念,指被利用档案的卷、件等的绝对数量占馆藏总量的百分比;或在某一时段利用者在特定人群范围内所占的比率,简言之,就是用数量来评价档案被利用的程度,通过利用人次和利用卷次两个指标来衡量。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1998年~2011年档案利用情况如下表所示。

统计结果显示,1998年~2011年十四年间,档案馆共接待查档利用14397人次,平均每年1028人次;提供档案资料59781卷次,平均每年4270卷次,平均每年所调用的档案数量不到馆藏总量的10%。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11年档案利用卷次节节攀高,利用人次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总体上看,档案利用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利用率的高低与馆藏量的大小并不成正比关系[1],利用人次与利用卷次之间也无特定关系。

1.2 档案利用目的调查。档案统计年报表根据档案利用目的又分为以下几类: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建设、宣传教育和其他。1998年~2011年,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提供利用档案资料卷次分类统计如下表所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