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

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论文

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需要披露的信息包括强制性会计信息和自愿性会计信息。强制性信息披露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披露的会计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诸如公司竞争战略、治理效果等信息。本文仅研究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相关问题。

一、信息披露

所谓信息披露,就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将公司的相关信息向信息使用者公开。站在证券市场的角度,一切对证券市场有影响的信息都是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公司的经营信息、政策法规、传媒的信息和证券机构的信息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指的是其通过定期报告、上市公告书、临时报告等形式,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使得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情况。信息使用者依赖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因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就显得至关重要。曾任中国证监会主席的郭树清在一次论坛中提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五原则”:及时、准确、完整、真实、公平。

二、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经历了以下阶段:自愿性披露财务信息、强制性披露财务信息、强制性结合自愿性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的特点,而自愿性信息披露在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从而更好地适应投资者的需要。从上市公司角度出发,他们也希望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凸显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知名度。目前,许多国家的上市公司都努力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两种方式进行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指上市公司依据会计准则、证券法、交易所上市规则等法律条款必须披露的信息。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本质是国家的管制行为,国家以制度的形式干预会计信息及其披露,从而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强制性信息披露包括公告、置备、网上推介三种主要形式。公告指的是上市公司在中国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或者公报上进行信息披露并在指定网站公告;置备是指上市公司将重要的信息文件存放于指定的场所以备使用者查阅;网上推介适用于证券发行前借助互联网宣传证券发行的相关信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包括首次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首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持续信息披露指企业上市后披露的中短期报告和年终报告,以及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的事项。我国证监会颁布执行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中规定的信息披露内容包括:重要提示、目录和释义、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摘要、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股份变动及股东情况、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情况、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财务报告、备查文件目录等。

三、我国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强制性信息的披露,我国实施了包括基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度以及自律规则为一体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为主体,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自律规则为辅助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框架。此框架体系规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实际操作、内容形式等。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考核评价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以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考核办法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及时性、合法性、完整性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考核,最终形成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2013年以来,沪深两市共93家上市公司被证券监管机构处罚,其中26家被相关部门罚款,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不难看出,上述现状有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法律责任不完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主要以行政责任处罚为主,附带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行政处罚主要以罚款和警告为主,而关于罚款的数额问题,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规定又不尽相同,这无疑增加了对违规行为执法的难度,也使得受害者难以针对违法的信息披露进行正当的民事诉讼;其次,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为了经济利益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比如,上市公司通过造假企业的经营业绩,取得再次融资的资格;通过粉饰报表,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股价,使得上市公司受益;最后,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各经理层间责权不清,相互推卸责任,严重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形同虚设,监管部门没有很好地履行其监督和指导作用。大股东操控上市公司,独立性受到严重威胁。

四、提高强制性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论文

一、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问题

1.缺乏可靠性。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可靠性指的是企业需要披露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并且如实反映其中符合确认要求的各项的会计信息等,保证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企业的附注披露信息方面存在缺乏可靠性的问题,经常出现避重就轻的情况,对于一些预计负债方面的问题进行回避,并且隐藏子公司的一些情况,这样就直接导致其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不可靠性。我国在相关的法规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很多上市企业对于关联方的关系不能进行准确的理解,有的只是披露了控股方的问题或只披露了上市公司的下属子公司的问题。在上市公司报表附注的关联方关系和交易方面披露的问题上看,很多企业在报表中不能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完整性的披露,这样就明显降低了会计报表的使用价值。另外,在上市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中主要集中在销售和采购以及一些提供或者是接受劳务等相关方面的需求上面,但是对于管理方面相关的合同以及研发的项目方面大都不会进行披露。在关联交易披露的选择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附注的信息披露中,很多资产的重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资产重组是企业进行扩大经营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很多企业为了能够操控利润,使用资产重组来置换出一些消耗大的资产,从而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但是上市公司对于资产重组过程的披露并不详细,很多关于资产账目的处理和承诺的事项都没有进行正确性的披露。

2.缺乏相关性。相关性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和投资者等使用方经济决策需要相互关联,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报表附注在披露方面存在相关性不足的现象。首先,很多上市公司对于一些没有必要进行过多披露的方面进行了多余的阐述,另外对于一些应该披露的信息却存在不足的现象。或虽然在表面上是按照了规定了一些会计报表附注,但是实质上这个报表却没有真实地披露公司主要的业务收入以及利润的具体来源。而是对于一些其他的信息进行了多余的论述,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而且,会计法规对于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不能进行细致的规范,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于其他的经营状况等进行披露,所以这也是导致很多上市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缺乏相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指的是要求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方便投资者等对于报表的理解和使用。但很多附注目前并没有正规的规范来进行阐述,附注的内比较繁多,却没有按统一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排列,导致披露的信息存在条理不清的情况,使得使用者不能清楚地理解表内的信息。

二、对策研究

1.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我国应该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应该进行基本性的规范,并且保证其质量。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解决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和遏制造假问题的出现。

2.完善评估制度。为了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有用性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披露信用考核制度,定期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披露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及时公布评定结果,让投资者及时了解到真实的信息。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等情况。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导致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体现企业报表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相关的企业还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加强管理。此外,企业还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董事会制衡以及决策机制问题,保证企业在披露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民主性和公开性。对于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整改,保证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探讨论文

摘要:上市公司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引起信息失真,必然要求进行信息披露。随着一些上市公司舞弊案的查处与披露,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证券市场无法回避的焦点之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会计变为“实时”而非事后反映各类交易,会计信息披露提供者与使用者的时空障碍也将消失。信息技术的日益先进,也将为会计信息披露多种计量基础进行编报并增加预测性数据创造可能。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失真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银行和投资者的经营或投资理念,以及操作方式将发生变化,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依据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做出贷款或投资决策,以及操作计划。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对行业监管、公司自身的稳定及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外部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盈利情况等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本文拟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及原则入手,讨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成因,继而提出有效对策。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有差别的,通常情况下,卖方拥有较为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的信息都不完全;经营者拥有较完全的内部信息,而投资者、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上市公司亦是如此。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1、充分性原则。所谓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为达到公正反映企业经济事项及其影响所必要的信息都应完整提供,并使使用者易于理解。充分披露的目的是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使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了解与决策,即对其决策是有用的。从这个目的出发,充分披露原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财务论文

1变量选择

1.1被解释变量

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考虑,本文采用了四个比较重要又可以量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标。为了得出综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好坏的标准,将上述四个指标加总求得会计信息质量总分这一指数,以此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其构成如下:

1.1.1可靠性指标(Rel)i。

本文采用审计机构审计意见衡量可靠性:审计意见若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取1;审计意见若为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则取2。

1.1.2相关性指标(Corr)。

本文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比值来衡量相关性这一指标:若该比值处于(10,+∞)区间,则取0;若该比值处于(5,10]区间,则取1。

1.1.3一致性指标(Cons)。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方法透析论文

摘要: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行为,带来了公司信息的严重扭曲,造成了投资者巨大的损失。识别会计舞弊的通常方式是使用财务信息的识别方式,论述了另外两种方法,即经验识别法和数据挖掘法,以为从事反会计舞弊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会计舞弊;经验识别法;数据挖掘识别法;上市公司

一、会计舞弊模式

(一)确认不当的收入、费用

美国国会审计总署2002年10月公布的一份报告表明,在众多会计舞弊手法中,由收入和费用的确认金额、时间而引起的财务报告重复次数占总数的50%以上,而费用舞弊由于风险小、成本低、隐蔽性好,尤其得到造假者的青睐。

主要的舞弊手段及案例如下:

1.提前确认收入。上市公司将尚不符合收入确认准则的收入提前确认;或者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第二年在以质量不合格等原因退货冲回;较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于与第三方签订“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从而虚增本年利润。例如,2000年4月桂林集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桂林漓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协议转让价值1757.09万元的固定资产;在所有权尚未转移、货款尚未收到的情况下,确认该项资产实现销售收入1757.09万元,同时确认利润433.6万元。

2.递延确认收入。上市公司推迟确认经营较好年度的收入以平滑利润,也有公司把应确认的收入推迟到下一年以提高下一年度的利润。例如,东方锅炉1996—1998年连续将土年的销售收入推迟到下年确认,虚增利润以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又如,某公司1998年底长期投资1.78亿元收益递延至1999年确认已实现1999年净利润10229万元的目标。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探究论文

[摘要]会计信息无论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的第一生命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更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最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会严重影响到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正确判断,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中,信息失真程度不低,已经演变成一种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及到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值得我们多加关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最根本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极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涵盖的范围很广,只要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当前会计、审计准则改革进程中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当前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近年我国所发生的大量会计信息失真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上市公司违规造假,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故意隐瞒或虚构交易事项;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或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

2.会计人员滥用判断,利用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致使会计信息扭曲。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允许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单处理、例外处理,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新准则均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对业务事项是否重要的判断就将由会计人员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所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就可能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导致对同一事项会计处理方法的不一致。许多会计事项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随意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3.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失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很大。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内容更新较多,许多会计人员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要告知“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甚至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这就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全文阅读

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论文

一、会计准则执行者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员工共有的价值观,企业文化是指导一个企业管理活动的灵魂,必然也对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产生巨大影响。企业若能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即企业全体成员具有统一的价值观、认可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营决策,具有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团队协作的企业精神,共同遵从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真正统一思想和行为,就能为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便能很好地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在企业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范进行核算,保证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

(二)企业人员

会计准则的执行最后必须由人去落实,企业相关人员的能力及态度影响着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是企业负责人的态度。企业负责人是整个企业的掌舵者,特别是对于数量众多的非上市小企业,往往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或分离得不彻底,企业领导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领导者的态度决定性地影响着会计准则在一个企业的贯彻实施。如果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各项工作,全力支持和组织会计准则的实施,自觉学习和了解企业会计准则,并积极派送会计人员参与各种相关培训,主动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并运用准则规范,这便如同给会计准则的执行开启了绿色通道。其次是会计人员的能力。会计人员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会计准则能否得到顺利推行: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则能快速接受和学习会计准则;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则能快速掌握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业务核算中。其中,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对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为当前《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了原则导向模式,许多具体的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职业判断,而判断恰当与否又直接关系到准则的执行效果。若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则能坚守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客观公正等职业道德严格执行会计准则,拥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与其他财会人员或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过程中能获取会计准则执行的新知和经验。当然,综合职业能力与会计人员的职称及学历水平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职称及学历水平越高,所具备能力就越强,越有利于会计准则的执行。事实亦如此,被调查的216家珠三角地区的小企业中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12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51.78%,而未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104家企业其会计人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8.63%(舟,2014)。显而易见,通过学校培养、后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会计准则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

(三)企业机制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契约不完全的背景下,科学的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保证会计准则得到有效实施的两种重要机制(章永奎,2012)。1.内部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对非上市的公司制企业的准则执行起到强有力的监督、约束和保障作用。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通常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框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权利、职责和义务架构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不同的架构模式对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各不相同,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例如股东大会的股东构成和股权分散程度会影响准则的执行,如果国家股所占比例过大而法人股和流通股占比太小,就容易形成所有权缺位的状态,难以形成企业内部对准则执行的监督;如果股权过于集中,就容易形成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太过分散,又难以形成集中影响,这都可能给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带来负面影响。又如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决策的效率性,董事会构成中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决策的科学性、客观性。再如监事会能否真正履行检查公司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等职责,发挥内部经济警察的作用,将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质量。最后经理层激励机制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规避基于委托关系而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将直接影响经理层对会计准则的遵从度及执行质量。2.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很强的规范性,能确保会计准则得到有效执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可见,内部控制在企业制度中担任着内部管理监控的角色,规范着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以及中层管理者与一般员工之间形成的企业内部委托关系,为会计准则在企业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内部平台。因此,非上市公司应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合理设计会计系统的控制:结合自身特点设置会计机构或配备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的聘用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人员之间合理分工,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安排专人关注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变化以及监管机构的最新规定,并及时对企业的内部会计规章制度和财务报告流程等作出相应更新。另外,作为内部控制特殊形式的内部审计,应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前提下对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促进会计准则的实施。

(四)企业规模及所属行业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管理会计论文

一、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中国上市公司应用24种管理会计方法的程度。我们的调查与以往的研究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我们不是简单的让答卷人回答某项实务是否在应用中,而是请他们选择1一5中的一个数(1代表“根本不用”,5代表“广泛采用”)。第二,我们所列示的管理会计实务更为全面。最后,我们把这些方法拆分成详细的步骤。例如,作业成本法被分为三步:(l)分析经营过程,将其分解成多项作业活动;(2)将经营成本明确的追索到各项作业;(3)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产品成本。全部采用了这三个环节的公司才能被称为作业成本法采用者。我们通过地方证监会将问卷发送到中国七个行政区域内的337家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问卷调查在2004年六月至十月底,共收回230份答卷。除去5份无效问卷之外,剩下有效问卷为225张,回复率为66.77%。答卷人中仅有四人不是高级会计或财务经理,而这四人也是高级经理。答卷者在目前的职位上平均工作了3.9年,在其所在公司平均工作了近9年。这些数字表明他们有充分的资格来提供可靠的答案。

二、调查结果

1.横截面差异

我们检验了管理会计实务是否因区域、行业、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比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仅发现一个重要的(p=0.05)区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计划。不同行业在采用以下实务中存在显著的区别:成本分摊、目标成本、生产预算的编制、业绩评价中使用平衡记分卡、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和创新评价指标、在企业层层落实业绩指标。与非制造业企业相比,制造业企业更多地应用了13种方法,如目标成本、质量成本报告、销售预算、平衡记分卡。同时与我们的期望相符,公司规模的不同导致了更多的差异,管理会计方法在大公司中应用得更加广泛。

三、总结及讨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说,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广泛程度已经超过2000年前的研究所表明的水平。但是大部分所采用的实务关注内部控制对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对外部的和标杆性方法的关注却很有限。我们还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所应用的管理会计实务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制造业公司比非制造业公司更可能采用某一些管理会计实务,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管理会计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所采用的决策是根据其需要和环境制定的。一般认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会更开放,同时会有更多的资源,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而采用更新的、更完善的管理会计方法。但我们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预期。

作者:肖泽忠 周齐武 杜荣瑞 赵立新 单位:英国加的夫大学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会计核算论文

一、分析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其操作方法

(一)运用故意隐瞒关联方或关联方交易的方法来粉饰会计信息

这种方法最为常见,特别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等事项,如中科健曾为其大股东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超过5亿多元的担保未予披露;而国内的紫鑫药业,其上下游主要的销售商、供应商均是其关联方,但其在年报中对关联交易只字未提,依靠这些内部交易,其为自己的人参产业做了虚假的华丽包装,最终导致“东窗事发”。

(二)运用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掠夺上市公司

如ST科龙于1998~2002年间通过关联方交易从关联方天津格林柯尔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其采购价格及采购数量远高于同类市场价格和实际需求(到2004年末这批存货还有1.8亿元未使用),给ST科龙造成资金链断裂、经营负担加重和连年的巨额亏损等后果。

(三)运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的方法,粉饰会计信息

如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案,其实质就是把关联方拆分成多个层次,使其在形式上去关联化,然后通过复杂的、多层次的关联交易,如将同一金融资产在不同关联方之间进行不断地倒买倒卖,使卖出方获得利润,买入方增加资产价值,从而虚增了上市公司利润和资产,使其能不断骗取银行信贷资金,公司股价也不断最高,最终让银行和广大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

(四)甩债权“包袱”关联方“另类红包”扮靓上市公司

全文阅读

上市公司网络会计论文

一、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披露内容不全面且有一定的差错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主要是与经营活动相关的财务报表等会计数据,而非经营性的信息却很少涉及,尤其是能够反映经营风险程度的会计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偿债能力信息的披露,如对于企业存货能力、账龄结构、变现能力等信息的披露并不充分,甚至会借故存在商业机密而不对债务进行公布;其二,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多体现在资产重组环节中,借助关联企业实现利润的转移,从而隐瞒了真实的财务状况;其三,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公布的预测值准确度不高,与实际值相差较远;其四,其他信息的披露,如汇总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还有待完善,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中存在的漏洞,如利用核销来消化“虚”资产,从而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

(二)披露时间滞后且不具备可比性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上市公司应在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会计信息披露在证监会指定的网站上,限定在4个月内完成,这一时间跨度较大,披露时间滞后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降低其利用率;再有,上市公司股票发生重大波动时,应立即编制公告向社会披露,让投资者及时掌握事件情况,但是在实践中,这一规定也容易被上市公司违反,信息披露的时间常常滞后,使得一些中小投资者蒙受利益损失。正常状况下,同一项业务会有多种会计方法,便于上市公司选用,但是不同公司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差异,加之在操作过程中又留有很大的空间,造成会计信息披露不具备可比性,同类报表数据差异较大。

(三)披露信息失真且可利用率不高

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虚假披露的情况,上市公司出于不同目的,会计信息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观夸大或缩小客观事实,故意虚构利润的现象比较普遍,预测值与实际值发生严重偏离,在误导投资者的同时也会扰乱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在网络环境下,上市公司虽然能够提供动态信息,但是上市公司更担心及时更新会计信息会给公司带来一定的责任风险,因此披露的会计信息量虽然多,但是并不一定有效,信息的可利用率不高。

二、影响上市公司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的内外部因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