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朱文赫张巍罗军吕士杰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Seminar教学法在大学本科生物化学教学中的价值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所有生物体,知识多样内容庞杂抽象难以理解。另外,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学生减负的推进,生物化学的授课学时日益减少。因此,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传统的生物化学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Seminar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有效地培养并提高了他们查阅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达和交流等的综合能力。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学生不仅要对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同时也要通过生物化学实验的学习培养独立动手、归纳撰写实验报告及设计实验的能力,为今后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的生物化学,是学生能够与教师有近距离交流接触的机会,使学生对于教师治学及科研思维有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对生物化学这门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以下试阐述Seminar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的价值及意义。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指出:“在大学里,最需要强调的是要停止对固定知识的传授,转而强调学生不断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这个转变意味着更加强调论述和演讲以及掌握基本语言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是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Seminar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某些领域前沿知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大大培养了其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资料查询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更好的掌握生化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为更深次的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参加Seminar的讨论需要学生为说服他人,需要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重点明确地回答疑问,有理有据地进行辩论,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Seminar教学法的生物化学课程学习中,老师只是起到引领者的角色,并非指挥者。老师的作用转变为“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提供有利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潜能。而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课程遇到难题需要支持、鼓励和帮助时,给予援助之手。因此,在生物化学的课程学习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本,激发学习自主学习本课程的兴趣。通过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的生物化学教学,能够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创造性、高素质、个性化的人才。Seminar教学模式创造了平等的学习氛围,相比传统教师讲授法为主教学,学生再学习中的低位发生改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提示,不再墨守成规,因此能够敢于向书本、教师的权威发起挑战,学会思辨。学生能够主动寻求真理、质疑权威、充分表达观点的过程无疑能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那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解决问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摘要] 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药物化学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教学实践发现,Seminar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实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Seminar教学模式;药物化学;教学改革;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R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a)-0146-03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s the application and meaning of Seminar teaching mode in teaching undergradutes of medicinal chemistry. The results display that Seminar teaching motivates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and enhances their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Moreover, Seminar teaching facilitates the communication of teacher and students or students themseleves, and reliazes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and ear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eminar teaching; Medicinal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ation;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
药物化学在药学本科生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药学领域重要的带头学科。传统的药物化学本科生授课为单向的“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模式,该模式侧重3个中心(以教师授课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未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略了综合性的知识获取渠道,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1-2]。基于此,对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每一名药学高等教育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笔者在药学本科生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并评价该模式的教学效果。
1 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源于拉丁文“sem inarium”,有“苗圃”“发源”之意。该教学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形式,可解释为讨论课、讲习会或研讨式教学[3]。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术交流互动为基本特征,以相互启发为进步动力,兼具教学和研究双重职能[4]。较传统的教学模式,Seminar教学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任务更加多元化,能够充分调动师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互动,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日学日进”的教育目的[1,5]。同时,Seminar教学在实践中渗透着研究的理念,弥补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6]: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②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③有利于师生培养民主、平等的良好关系。目前,Seminar教学在欧美的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中广泛流行,而我国Seminar教学多用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汇报总结,在本科生教学中尚处于探索阶段。
摘 要:seminar引入中国多年,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研究Seminar教学模式的文献30余篇,从概念、发展、实施现状等方面入手,将所获文献进行简单梳理。
关键词:seminar;教学模式;综述
Seminar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笔者通过在CNKI中国知网上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2012)进行跨库检索发现:主题中含有"seminar教育模式"的论文共计35篇,其中题名中含有"seminar教育模式"的文章27篇。另外,在优秀博(硕)士论文库(2002-2012)中,主题、提名中均没有涉及相关"seminar教学模式"的硕博士论文,与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相比,我国目前对"seminar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还稍显薄弱。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一)seminar教学模式的渊源
Seminar一词源自拉丁文的"seminarium",原意为"苗圃"、"发祥地"。后演化为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班级。Seminar纯粹是舶来品,早期的Seminar是出现在德国大学语言学领域的一种教学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的发展,Seminar已被各国高等教育广为借鉴,其概念与内涵早已发生了变化。
当今国内学者对seminar教学模式做了大量考证与研究,对其历史发展初步形成了统一的观点。雷安军等就认为seminar教学模式产生于德国,最早见于1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1737年,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学。[1]但这一时期的seminar多数由个人创办,而且往往随教授的退休或逝世而自行消失,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对现成真理的阐释,不重视研究。直到1810年,洪堡创办"现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2]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下,才使得seminar由原生性的含义发展为带一种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3]对seminar渊源的研究虽在学术界大体形成统一观点,但还是不乏有个别声音,如杨超、邢新、薛春雨等人认为seminar源于英国,后广泛流传于世界其他国家。[4]
(二)seminar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
摘要:Seminar是一种全新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Seminar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特点、分类以及意义。其次,总结了Seminar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及程序,最后,分析了Seminar教学法用于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为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Seminar;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085-03
一、引言
课堂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程序和实施途径。课堂教学方法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互动式教学法等。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新型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原创性思想和真理形成与发现的“科研苗圃”,在欧美的中学及大学教学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Seminar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还处于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阶段。本文对Seminar课堂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介绍了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分类、意义、基本结构以及应用Seminar进行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二、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特点、分类及意义
1.Seminar教学法的内涵。Seminar课堂教学法是学生和教师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学生就某一问题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堂参与成员(学生和教师)的学理潜能。Seminar教学法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讨论是Seminar教学的基本方式。在讨论中,教师只起促进、引导的作用,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2.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Seminar教学法对传统教学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互动性。传统教学法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学生近似被动地接受老师传递的事实性的、有限的科学知识;Seminar采用双向甚至多向的互动式教学交流方式。针对某一问题,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民主性。在传统教学法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具有权威性;Seminar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师的权威,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以尊重、平和的态度进行学术讨论。(3)激励性。传统教学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的理论和知识,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Seminar教学法对学生特别有激励作用。(4)学术性。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机械的教学方式,学生直接接受理论和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Seminar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法,将教师的研究型教学和学生的研究型学习相融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富有学术性、倡导研究性的实践平台。它能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学理探究,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思想交流,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研”有效契合,引导学生对实践、对学术的认识和热爱,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性潜能。表1给出了Seminar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一、法学教育目的和Seminar教学模式的契合
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讲授为中心,以教科书正本内容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在这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学科的专门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系统化,也无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更无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拓宽知识面、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这种情况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法学教育模式和能力培养要求脱节:大学生入校后,仅仅凭听教师讲授课堂知识,毕业时却要写出毕业论文;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参加会议,与同事或者领导讨论问题,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更有可能需要主持会议。而这些科研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却并没有在大学学习中系统地得到传授,只能是靠自己摸索或者模仿。从每年的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可以发现,很多学习了四年的法学本科生甚至连最合适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无法确定。如前所言,高等法学教育目标仅靠“三中心模式”是无法完成的。现有的“三中心模式”可以传承法学理论基础知识,而对能力培养方面略显不足。为了培养合格的法学高等专业人才,就需要寻找其他的教学模式。能力的习得需要受教育者在教练者正确指导下,自身做专门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才能获得该种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的最佳选择就是Seminar教学模式。Seminar源于拉丁语“seminare”,是“播下种子”的意思,最早可追溯到苏格拉底的讨论式教学,后经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导入课堂,但是这时的Seminar课堂以终极真理的存在:上帝的教义成为讨论的基础和归宿。德国哥廷根大学率先将Seminar课堂模式引入大学,最终将其全面发展的德国教育家洪堡,在德国洪堡柏林大学开设Seminar课堂。[1]但是Seminar一词,在欧洲和美国的含义并不统一。在欧洲有将知名学者或者思想家所开设的大型讲学课堂称为Seminar,在商业领域也开始用Seminar一词来泛指企业或者商业组织的商品或者高科技推介会。而在教学领域,亦有不同的Seminar课堂模式,一般可以分为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和高级Seminar课堂模式:初级Seminar课堂模式,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中级seminar课堂针对高年级或者硕士、博士研究生;而高级seminar主要针对专家学者类型的。[2]由于本文仅讨论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课堂模式建设问题,故本文仅以中级Seminar课堂模式(以下简称Seminar课堂模式)来进行研讨。
二、法学Seminar课堂模式建构
所谓Seminar课堂模式,是指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取某个学术专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撰写研讨课论文,在研讨课上宣讲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并与参与者进行观点讨论或辩论等学术交流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课堂模式。[3]笔者认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Seminar课堂模式具有适当性:1.Seminar课堂模式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都已经具备了法学基础知识,所欠缺的就是利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解决理论上或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Seminar课堂模式就是在指定的范围内,由学生挑选研究的主题,寻找文献资料,向指导老师或者其他同行请教,最终自己动手完成关于该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交流。2.Seminar模式能培养学生学术写作和交流能力。法学硕士研究生必须能够从事专业论文的写作,并具有学术交流能力,而这些通过传统课堂讲授模式是无法得到训练的。通过Seminar课堂模式可以对学生进行这个方面的针对性训练。在Seminar]课堂模式中,参与的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篇由教师指定范围的学术论文,并宣讲自己的观点,与质疑者进行辩论或者讨论,交流学术观点。3.Seminar课堂模式能深化学生的知识。作为法学本科和硕士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毕竟是有限的: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教学安排的需要。但是如果要独立完成Seminar论文,仅从课堂上或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文献资料,梳理该理论的形成历史、思想基础,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等多层次知识面,并学会评判赞同该观点或者否定该观点的学说并从中选择立场。同时,作为自己所支持学术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了解赞同本观点的论证,还需要了解否定自己观点的学者们的论点和论证方法。为了能“征服”其他参与者,观点的捍卫者不仅仅需要通晓法学理论,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与法学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而Seminar课堂模式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在开设Seminar课程的之前的学期末,开设课堂的教师公布拟开设的课堂,公布Seminar选题供参与者选择;限定参加Seminar的学生人数(5-20人)以利于深入讨论;提供学生报名选修的教师联系方式;设置大致的Seminar课堂时间安排以便于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通告第一次集体谈话的时间等以利于进一步组织Seminar课堂。在满足了报名的最低限额的条件下,按照预先安排的时间,教师应该对全体参加Seminar课堂的学生进行公开谈话。谈话内容至少应该包括:seminar论文写作的要求,提交Seminar的最后期限;进行Seminar研讨的具体方法,例如,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网络查找资料;自行撰写学术论文;撰写论文过程中有问题可以与教师讨论或者请教等。第二阶段:独立研究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拟定的选题,也可以自行申报选题;如果学生自拟题目,应该及时和教师取得联系,并征得指导教师的同意;学生选报选题后应该积极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广泛阅读,形成宣讲提纲;并随时与教师请教、探讨论文提纲和观点过程中形成的问题。学生在Seminar宣讲之前一个星期,将论文交给教师,打印宣讲提纲;教师在此期间安排Seminar课堂地点、时间、宣讲顺序、注意事项等。Seminar课堂可以在学校举办,也可以到学校以外的地点举办。第三阶段:研讨阶段。在此阶段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学生进行Seminar宣讲。一般程序为主持人介绍选题、宣讲人的学术经历;宣讲人宣讲选题内容;主持人主持讨论,参与者提问;宣讲人回答提问,当然其他参与人也可以回答问题;教师作为旁听者之一可以参与seminar,与其他参加者平等讨论问题。第四阶段:总结提高阶段。宣讲结束后,指导教师对Seminar进行点评,点评内容为宣讲内容、结构、宣讲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点评;点评结束后教师对所有参与者发放调查和反馈表,学生匿名回答对Seminar的评价、意见和建议。第五阶段:结束阶段。指导教师给出分数,将学生成绩上交教学管理部门。
三、法学Seminar教学法研讨
Seminar课堂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网络电子期刊数据库来寻找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通过与教师交流,能够单独就某个学术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学会主持学术交流会议的能力;简言之,就是独立科研能力、熟练的口头学术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学生应该通过Seminar课堂训练以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1.文献综述的能力。所谓文献综述是指对所研究的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无论是项目的论证还是学术问题的研究、硕士和博士论文的写作都要求写作者能对所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而文献综述的前提搜集与研究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首先,学生必须学会搜集文献资料。传统文献资料的搜集需要读者先找到一篇专业文章,然后读者运用滚雪球的方法来寻找更多的相关文献。详言之,从第一篇文章所引用的参考资料中寻找所需要的文献,再从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寻找自己所学要的文献。或者需要到图书馆中通过检索,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现代文献资料的查找没有以前那么复杂,完全可以通过电子数据库的方式来寻找文献资料,即运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而数据库以及通过信息技术来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需要读者了解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而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可以向图书馆专业人员请教。甚至可以向图书馆专业人员求助,让他们通过专门的检索系统来协助查找文献资料。但是无论如何,读者自己都需要学会最基本的数据库使用方法,方便自己随时查找文献资料。其次,文献资料阅读能力。搜集到浩瀚如烟的文献资料之后,还需要科学、高效地阅读文献资料。初学者阅读学术文章时,很容易被作者说服,赞同该文作者的观点;但阅读其他文献时,又转而发现其他学者的观点也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文献,如何评判文章的质量。最后,学生应该学会进行文献综述。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所搜集的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资料的观点进行概括和归纳,通过自己所需要研究的主题将文献资料的观点组织起来,对上述观点进行评判,并最终找到所需研究主题的新的研究方向。[4]2.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法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要撰写毕业论文。没有系统学习论文写作者写作时总是存在问题,例如文章标题界定、段落转承、论文结构安排、观点论证、注释格式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最主要的是文章观点的改写问题。现代法学研究非常深入全面,基本上很少存在研究空白。初学者很容易出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的尴尬局面,如果完全摘录其他学者的观点,则容易导致直接引用他人文字过多的局面,容易被判定为抄袭他人文章。其实,这种困境可以通过文章改写的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文章改写的方法需要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的不断练习的方式习得。3.学术交流能力。法科毕业生无疑就法律问题与同行们交流。交流的方式包括书面的方式和语言的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通过语言交流。而学术口头交流的能力主要是交流的方式,即质疑、答疑等交流的方式和模式。这个方面主要是提供范例让学生模仿;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专注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是教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Seminar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指导者所承当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教师需要拟定Seminar课堂讨论的主题。这种主题的选择通常是本学科近段时间以来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或者是该学科理论前沿问题。过于陈旧的选题丧失了作为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义。而且该选题的难易程序需要控制:太困难或者太复杂的选题不可能能在一篇Seminar论文中阐述清楚;太简单的选题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同时在Seminar课堂模式中,教师需要精心组织整个Seminar课堂教学工作。例如,及时公布选题和拟进行研讨的大致日期。在学生进行了预报名后,需要及时确定正式报名学生名单并进行分组(确定每个小组中担任主持人、宣讲人、点评人的顺序,即每组中第一名成员为第二名成员的支持人,第二名成员担任宣讲人,第三名成员担任点评人,依次循环,直至完成本组所有成员的宣讲工作)。在所有成员宣讲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教师点评,对每个参与者提出改进完善建议,并要求每个参与者对教师所组织的整个Seminar课堂反馈意见,对整个组织情况提出修改或完善建议及意见。Seminar课堂的主体和中心都应该是学生参与者。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对于学生在Seminar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应该是给予积极指导或耐心引导,而不能越俎代庖。因此,Seminar课堂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解决思路。例如,学生无法掌握学术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的,可以让学生向其他同学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去找图书馆工作人员咨询。对学生Seminar论文辩论过程中,出现了冷场的情况,教师应该协助支持人引导辩论话题;对于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观点,教师也不宜轻易发表批评意见,而应该静候其他参与者去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如果没有学生意识到该观点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在该场辩论结束时或者等到教师点评时再提出该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完成Seminar论文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平等开放式的Seminar课堂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系统化,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但Seminar课堂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讲授模式,而只能是对讲授模式的一种有力补充。Seminar课堂模式将会在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摘要:Seminar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问题研究,培养学习能力,具有“教师讲授—师生共同讨论”教学和科研双重功能。该模式在西方国家高校已被广泛使用,并开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简要介绍Seminar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系统阐述了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及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Seminar;模式;教学实践;应用
作者简介:张小兵(1978-),男,陕西宝鸡人,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 焦作 454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46-03
Seminar发轫于18世纪德国,起源于大学的哲学和语言类教学,随后被美、英、法等国借鉴,并逐步演变和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功能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欧美高等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Seminar模式不拘泥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它强调对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及促进课程知识的有效生成等。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Seminar模式将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Seminar起源与内涵
Seminar(费孝通先生音译为“席明纳”),德语词汇,源于拉丁文seminarium,原意为培育幼苗的“苗床”,后演化为“与教师共同研讨问题的学生班级”。Seminar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A. H. 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并由德国著名学者J. M. 格斯纳于1737年率先引入哥廷根大学。而后,德国著名教育家W. 洪堡将Seminar学习研究理念带进柏林大学,造就了一所与传统大学风格炯异的研究性大学。[2]近代德国大学的Seminar对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希腊、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3]
摘要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入Seminar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Seminar教学模式;生物化学;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8-03
Application of Seminar Style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LIU Xiao-lin CHEN Ji-peng QUE Zhi-qun HUANG You-ming LIAO Jun-jie
(Yichun University,Yichun Jiangxi 336000)
Abstract Introduction of seminar teaching model in biochemistry teaching has proved that it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one-way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s′ ″teaching″,students′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so a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students.It is a kind of effective new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Seminar teaching pattern;biochemistry;application;practice
摘要:Seminar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知识梳理、探讨、交流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此方法应用于中药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表明,Seminar是一种参与度高、激励性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潜能,同时教师作为教学主持者,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达到教学相长之效。可见Seminar教学法能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的热情,这种教学模式值得在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中药学;价值分析
Seminar中文释义研讨会,在教育领域意指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和讨论,即大学的研究讨论会[1]。该方法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或学生之间共同讨论的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是目前欧美高等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之一,被广泛地认为是西方教育的精髓。Seminar教学法的核心是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认识互动,从而深化对学生讨论主题的认识,实现相互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2]。Seminar教学法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教师是问题的引出者,以引导为主,教授为辅,学生是参与研究讨论的主体,是一种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1]。而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已经自我学习了大部分教学内容,不仅节省了课堂授课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讨论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习思维的建立与发展,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的主要对象。也达到了Seminar教学的总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辨别能力以及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3,4]。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不断的创新,国内很多学者也开始注重Seminar教学法,并引入各个学科尤其是医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
1、目前《中药学》主要的课堂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院校各专业的主干课程[5],同时也是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必考科目,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中医类基础课程。《中药学》涉及中药有四五百味之多,加之教学改革后教学时数有所减少,学习起来枯燥且识记压力大。传统的《中药学》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也就是由教师对《中药学》课程进行系统讲授,但由于这门课程本身具有较多的记忆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思考,在《中药学》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平衡有限的教学时间和课堂知识点繁多的矛盾,又如何合理地利用学生分散零碎的课余时间以弥补教学时间不足的局限性,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激发其学习兴趣并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效果。鉴于Seminar教学法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是一个激励性强、参与度高、双向互动、学术特点突出的理想教学实践平台[6]。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在《中药学》课堂中引入Seminar教学法,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优化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打造更为活跃的中药学课堂。
2、Seminar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2.1选择
Seminar教学内容及教师的集体备课根据我院《中药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选择运用Seminar教学的内容,选取的标准以知识层次为掌握的药物,经过筛选最后选定泻下药大黄、利水渗湿药茯苓、温里药附子、补气药人参、补血药当归等5味中药,每味中药安排1学时,共5个学时,每1~2周完成一次,并对所有参与Seminar教学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集体备课、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按照Seminar教学的要求设计《中药学》课堂教学计划、过程管控及课堂要求,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书。
摘 要 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研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提出的“培养高等综合型人才”的要求。本文以理工科材料类专业课程“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为契机,探讨seminar教学法引入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尝试构建适用于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课程的Seminar课堂教学模型。
关键词 Seminar教学法 高等教育改革 材料类专业课程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64
Application of Seminar Teaching Model in Course of Material Science
FU Huitan, CHENG Qiaohuan, XIA Shaoling, LI Yantao, BI Yu, PENG Jin
(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Seminar teaching model, as a kind of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paradigm which ca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thinking,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their divergent thinking, creative thinking and teamwork spiri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comprehensive talent advocated by high educational reform. Here, we introduce seminar teaching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terials science as try to develop a seminal class teaching model which would be applied for Specialized Course of Material Science.
Key words Seminar teaching; high educational reform; Specialized Course of Material Science; comprehensive quality
摘 要 Seminar教学模式在国外的不同教学体系中广泛应用,但在我国本科教学中只处于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阶段。简要介绍Seminar模式,讨论其引入大二英语精读课堂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详细介绍在教学实践中运用Seminar模式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 Seminar教学模式;英语精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84-02
1 Seminar模式
Seminar的意思是“研讨会”,英语解释为:“Seminar is a small group of advanced students in a college or graduate school engaged in original research or intensive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professor who meet regularly with them to discuss the reports and findings.”Seminar是现今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科研方法,是学生为研究某一问题而与教师、专家共同讨论的一种交互式教学路径。在Seminar教学模式中,学生围绕话题内容做各项工作,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2 Seminar模式引入大二英语精读课堂的可行性
Seminar教学模式适用学科广泛,在国外的不同教学体系中广泛应用。我国的Seminar教学模式多用于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性教学,或者是某学科的专业英语课堂之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Seminar教学模式的尝试还较少。事实上,本科是研究型和学科型教育,在英语课堂中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教师精讲课文,记录一些词句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本文的Seminar教学模式定位于大学二年级,这是因为学生之前进行了一年的英语基础学习,掌握了基本词汇,巩固了语法知识。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倾向于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以及自身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学生已经互相熟悉,消除了陌生感和胆怯心理,上台发言能够更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