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色彩观念论文

色彩观念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色彩观念管理论文

[摘要]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电影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时代。在电影中,色彩除了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电影的发展较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导演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对电影色彩语言早期尝试的一部影片。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黄色基调贯穿整部电影,影片画面简单厚重,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加工,大量使用静止的长镜头勾画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在这里色彩被用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影片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黄土地》在当时大获成功,并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摄影奖。在《黄土地》中担任摄影工作的张艺谋随后在自己的作品《红高梁》里也用“红色”对色彩的象征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相对《黄土地》利用现实景物的大面积色彩达到影片画面的单纯,《红高梁》更加入了有意的色彩处理,红色滤镜造成整个画面的红色,只有明度对比的画面,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张艺谋在影片用色的精心构思。

在同一时期,香港电影也出现了一批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电影导演,其中徐克最具代表性,徐克在影片中注重提炼色彩主调与电影主题的关系,力求使色彩意义具有象征性,按照剧情发展精心安排影片的色彩结构,来达到既单纯鲜明又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从《倩女幽魂》系列中可以看到,徐克在中国民间习俗、传统色彩上大下功夫,利用声、光、电、技术移植于影片,在这一系列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电影色彩观念。

在他1993年的作品《青蛇》中,更是将这种色彩运用发展到了极致,丰富的色彩层次、极尽绚烂的画面,服装和场景的色彩运用了大红、桃红、松绿、靛青等中国传统色彩,成功的展示出了一个极富传统中国特色的浮华世界,使得影片有工笔重彩一样华丽的风格,和诡异妖娆的神鬼故事情节极为相衬。同时,根据剧情变化精心设计主色调的变化,在单纯的画面色彩中对细节变化极度美化,给观众强烈的色彩刺激和情绪感染。徐克电影中展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观念对香港以及大陆的导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张艺谋近年的电影作品《英雄》、《十面埋伏》以及《满城尽戴黄金甲》中都有着独到的色彩设计。尤其是影片《英雄》在色彩运用上打破常规,体现出导演对电影色彩的另一种深层思考,成为中国电影色彩运用的标志性作品。影片以黑、白、红、蓝、黄等纯色为主,但每一色调的变化都极其丰富,并用红,蓝,白,黄四段视觉的变化把故事的不同版本分段讲述。影片中按照无名说出的“事实”、秦王推断的“事实”以及真正的事实分为三段,用不同的颜色演绎不同的“事实”场景。白色和黑色是无彩色,在绘画中可以和任何颜色搭配,《英雄》中利用这两种颜色使得影片中的各个原色环节不至于显得过于跳跃,使整个影片结合得浑然一体。同时,在整部的影片的单色环境中,九寨沟水面对决一场戏里自然环境的彩色的使用避免了整部影片色彩过于主观化。

在大量使用纯色表现剧情环节的同时,导演摈弃了常规的色彩心理。红色在色彩心理学里面一般代表活力、激情、热烈等正面感情,而在影片里,无名描述的“事实”中采用了的红色调却是突出了一种猜忌、怀疑和绝望的情感。在书馆深浅不同的红色门帘、女主角的红唇以及在胡杨林中决斗两人的红衣,搭配女主人公妖艳妆容,男主人公阴郁的眼神,无一不传达出嫉妒、扭曲的心理。

全文阅读

略论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

摘要:在我国民间美术的创作中,色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象征性意义和视觉效果,从而提升了我国民间美术作品的整体创作效果。本文从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意义和视觉审美效果两个方面,对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促进对我国民间美术色彩魅力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美术;色彩观念

一、引言

在视觉艺术中,色彩是重要组成元素之一,与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民族情感与观念的艺术化呈现,也昭示着民族独有的审美追求。因此,对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提升对我国民间美术的认识,促进我国民间美术的不断创新。

二、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性意义

(一)传统观念的阐述和象征

传统文化背景下,我国民间文化观念为美术创作活动提供重要的原动力,文化观念的形成与演变,大大推动着民间美术创作活动的开展。一般来说,审美意识得以相对独立的发展,是在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早期的民间美术色彩观念处于一种相对混沌的状态,缺乏统一性。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色彩不仅是重要的物理性现象,还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对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有巨大影响,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构成了华夏地区最为古老的色彩搭配。如:在周朝的服饰制度中,“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又如:从宋朝开始,正黄色为皇家专用,溢用即获罪。因此,我国民间美术设色与特定的时空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传统观念的阐述和象征的意义。

(二)价值观和建筑营造观念的象征

全文阅读

色彩观念研究论文

1.色彩观念的创新性

16世纪的威尼斯画家就开始关注光和色彩,提香、鲁本斯等作品中都有色彩的表现,特别是维米尔善于描绘阳光,对色彩表现进行了探索。先前的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以及英国风景画的发展给色彩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土壤,莫奈在此基础上追逐着“光”和“色彩”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莫奈善于从光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彩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的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其他因素中抽象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先前画家所没有找到的切入点,也是莫奈色彩观念的表现。

2.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

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艺术语言既要表现色彩敏锐的感觉又要表现色彩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从而完成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在作品中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感情。《鲁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典型的代表作,不同色彩不同情绪的鲁昂大教堂体现了莫奈对太阳光谱的迷恋,同时也是这位艺术家特殊情感的表现。在其狂放不羁的笔触中,人们看到了莫奈在捕捉光的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换画布进行绘画创作,形成独特的色调表现。观者就从这色调中体验或感受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色调在抒发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3.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

莫奈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他在绘画中用自然色彩表现瞬间的印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领悟到光与自然新的结构。其绘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严谨构图和造型的传统主义。

莫奈一生关心的是正确的层次关系,在《鲁昂大教堂》中,我们可以看到莫奈对光和色彩的探索独具匠心。在光照下教堂的轮廓被冲淡了,随着光的变化引起色彩的改变,教堂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画家注意捕捉每一瞬间表面色彩与长久不变的形体结构的对比关系。正是因为此,莫奈能够轻而易举地表现出他所看见的事物,色彩就成为他在创作中的关键点,不是集中表现景物形体,而是关注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因此,这种艺术观念一旦成为主导思想,就有可能导致只抓住了细微的变化,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层次,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全局的把握。

4.色彩观念对绘画语言的表现

全文阅读

莫奈色彩观念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固有色”的表现,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形成了以“条件色”表现物象的新的色彩观念。文章通过色彩观念的创新性、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色彩观念对绘画语言的表现这四个方面去探索莫奈的色彩观念。

关键词:色彩观念创新性绘画语言

19世纪以前的绘画寻求形色并重互补的结合,在“色彩”方面主要体现在固有色基础的经营中。印象派动摇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完成了西方传统范畴内的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探索。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表现微妙的变化。根据画家的观察和情感抒发,不再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将光线和色彩作课题进行研究,表现物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和具体时间下给人的视觉感受。这在绘画色彩观念上引起了重大的革新,而莫奈的色彩观念是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和研究的。

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技艺性情的不同造成的,而且也是艺术家不同的色彩观念造成的。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他的情感,用创新的色彩观念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从而表现了艺术品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1.色彩观念的创新性

16世纪的威尼斯画家就开始关注光和色彩,提香、鲁本斯等作品中都有色彩的表现,特别是维米尔善于描绘阳光,对色彩表现进行了探索。先前的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以及英国风景画的发展给色彩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土壤,莫奈在此基础上追逐着“光”和“色彩”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莫奈善于从光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彩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的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其他因素中抽象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先前画家所没有找到的切入点,也是莫奈色彩观念的表现。

2.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

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艺术语言既要表现色彩敏锐的感觉又要表现色彩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从而完成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在作品中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感情。《鲁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典型的代表作,不同色彩不同情绪的鲁昂大教堂体现了莫奈对太阳光谱的迷恋,同时也是这位艺术家特殊情感的表现。在其狂放不羁的笔触中,人们看到了莫奈在捕捉光的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换画布进行绘画创作,形成独特的色调表现。观者就从这色调中体验或感受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色调在抒发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全文阅读

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新理念

【内容摘要】文章重点阐述了园林景观色彩设计的新理念,从“单色层次变换理念”“色彩四季理念”“地理文化影响色彩理念”入手,对新理念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以期对新理念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色彩 单色 四季 地理

园林景观是“拘于自然,安于庭院”的一种美的设计,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自然当中色彩千变万化,所造景物层次分明而又匠心独运,所以当人们在追寻园林景观效果的同时,也格外注重景观当中的色彩搭配以及色彩变化理论,在西方主要以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法国勒・诺特式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园林这三种园林模式当中的色彩理论为基础,在我国则以淡雅、富丽两种风格理念主导的色彩理论为基础。但随着时代与人们的欣赏角度发生变化,新的色彩理论不断出现,在本文中笔者试举三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单色”层次变换理念

一种颜色作用在相同物体上,通过不同的角度、位置、浓淡等方式的变换,映射出的效果自然也会发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而单一色彩的运用更加赋予物体本身的神秘感。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我国古代多以黑、白、灰、黄、绿等色彩为主,在进行色彩搭配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色彩的过渡,黑色向白色过渡时,总会在过渡地带留有“灰色假山设计”,“过渡”这一理念便是单色层次变换理念的雏形。

再如以黄色调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一种颜色通过由浅到浓、由浓至浅、浓浅交替等手段进行交相使用,充分发挥出金黄的富丽、古黄的浓重、淡黄的典雅、浅黄的温馨。就屋顶而言,通过色彩的调配,将金黄色的琉璃瓦与古黄色的屋脊瓦交相搭配,延伸出一种彩杭交错成文、色彩明丽鲜活的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单色”理念是一种色调主旋律的体现,通过各种过渡色彩所交相辉映,从而将一种主流色彩搭配、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当然这一理论的应用虽然广泛,但是单色无论怎样变换都略显单调,在现代园林设计当中,这一理论只能成为大景观当中的局部点缀,不能放眼全局。

二、色彩四季理念

“水光澈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园林既然是自然景观的缩写,那么当然要赋予园林景观一种属于四季变化的自然理念。无论是水光澈艳、山色空蒙,还是淡妆出尘、浓妆贵雅,自然四季当中所有的变换理念都会赋予园林景观鲜活的自然生命,就像诗中所写的“总相宜”一样,这是一种色彩搭配的绝妙理念。

全文阅读

论中国古代绘画色彩观念的发展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的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美的追求,对美好感情的憧憬,艺术也就随之而产生了。而色彩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媒介是艺术表达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元素,色彩不仅构建和营造了一个人类生存环境,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精神与意志世界。

关键词:人类社会;感知世界;媒介

一、“五色”色彩体系

人类不同种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中的色彩活动,虽然起源于超越了动物状态这一共同的基础,但是却在后来长期各自生存的环境中朝着不同的方向,各自走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色彩观念。人类进入近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各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和色彩艺术成果进行理性的分析、总结、再认识。

“五色学说”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是一整套完整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的伦理学说。它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创造,建立和完善了中国传统色彩的体系和色彩结构及审美观点,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心理意识。它是一部早于西方色彩理论诞生三千多年的中国色彩理论,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是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对于民族精神的构建与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西方人的色彩观念不同,古代中国人在谈色彩时并不是以色论色,而是论色言他,借色喻理,以色彩来表达中华民族认知的自然世界和“道”的宇宙世界。严格来说,“五色”和“五色”审美观与五音、五味、五脏等一样都是作为庞大的“阴阳五行学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没有独立的“五色学说”体系。“五色学说”体系是附属于五行理论的,五色被纳入到庞大的阴阳五行系统后,便与五行系统一起用来附会、解释一切事物和现象。五行色彩学基于周代的五行说,到汉代全面发展、逐步形成。“五行说”,的:金、木、水、火、土,对应的色彩是:金为白、木为青、水为黑、火为赤、土为黄,对应的五行方位是: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即中国人的色彩观是与中华民族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在情感语言中相应的一种表现,它有别于西方世界中精神的超越与抽象的表现。随着“五色”,观念广泛的影响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之人们对色彩认识的不断深入,致使“五色’,观念在中国文化精英们不懈的努力下逐渐的被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广为接受和应用。同时,该体系也成为了世界上建立最早,影响最深远,延续时间最长的色彩体系。

二、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意象”

东方绘画艺术推崇“意象”,而这种“意象”是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与自然世界是一致的。它注重意境的表达,讲究以情造景,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天才创造性,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使得艺术处处体现出主观情感和个性精神,处处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象”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概念。它容纳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精华。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象”观,在形、色、质等物化形式上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传统造型观,显示出自己的哲学特征,重自我精神的表达,毫不迟疑地把客观纳入主观意念的秩序中。

全文阅读

景观文化中的色彩提取与塑造

摘要: 色彩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一种手段,是人们感知城市环境极其重要的因素。文章从色彩学角度出发,以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基于景观色彩学的理念和视角,对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规划中的色彩提取与塑造进行研究,以构建独具自身特色的景观色彩设计方法。

关键词: 景观色彩;景观规划;秦咸阳宫国家遗址公园

中图分类号:TH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053-01

0 引言

景观空间源于生存需求,发展于自身特色。目前各地的城市建设欣欣向荣,对于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都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许多城市在塑造城市独特形象上费尽心思。景观形象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视觉是第一要素[1]。色彩是附着于实体之上,体现实体功能、塑造实体形象的一种手段,因此景观设计免不了要考虑色彩的选取与搭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跨文化传播,源于人类共同特征产生的文化同一性和源于千差万别的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的文化差异性,这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这就进一步需要将不同地理范围内的文化视觉特征进行提取设计。

1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1 色彩学 色彩学的这个部分涉及生理学、感知心理学,并且大量运用心理物理学的方法来研究。色彩会因不同观者、不同条件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引发出色感(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由此可将色彩划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两种倾向)、对色彩的好恶(包括对单色或复色、不同色调的好恶)、色彩的意义(象征性、表情性等)、色听现象(即联觉)等问题。简言之,这部分主要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色彩与观者的感受、情感的关系,它是以个性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1.2 景观色彩体系 景观环境是一种更趋于自然,更多提取自然色彩的存在形式。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景观设计学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全文阅读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

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244-03

作者简介:陈晓敏(1976- ),女,汉,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同济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方向在读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研究。

摘 要:色彩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诉之于受众的视知觉,同时还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中国的民间美术,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比附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通过对中国民间美术设色的象征性作用和视觉审美作用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色彩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

关键词:色彩;民间美术;象征;视觉审美;艺术创作;观念

中图分类号:J206.3

文献标识码:A

Color Ideas in Chinese Folk Fine Arts

CHEN Xiao-min

全文阅读

色彩设计园林景观论文

一、“单色”层次变换理念

一种颜色作用在相同物体上,通过不同的角度、位置、浓淡等方式的变换,映射出的效果自然也会发生千变万化的效果,而单一色彩的运用更加赋予物体本身的神秘感。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我国古代多以黑、白、灰、黄、绿等色彩为主,在进行色彩搭配的同时,也比较注重色彩的过渡,黑色向白色过渡时,总会在过渡地带留有“灰色假山设计”,“过渡”这一理念便是单色层次变换理念的雏形。再如以黄色调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将一种颜色通过由浅到浓、由浓至浅、浓浅交替等手段进行交相使用,充分发挥出金黄的富丽、古黄的浓重、淡黄的典雅、浅黄的温馨。就屋顶而言,通过色彩的调配,将金黄色的琉璃瓦与古黄色的屋脊瓦交相搭配,延伸出一种彩杭交错成文、色彩明丽鲜活的效果。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单色”理念是一种色调主旋律的体现,通过各种过渡色彩所交相辉映,从而将一种主流色彩搭配、发挥到极致的表现,当然这一理论的应用虽然广泛,但是单色无论怎样变换都略显单调,在现代园林设计当中,这一理论只能成为大景观当中的局部点缀,不能放眼全局。

二、色彩四季理念

“水光澈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园林既然是自然景观的缩写,那么当然要赋予园林景观一种属于四季变化的自然理念。无论是水光澈艳、山色空蒙,还是淡妆出尘、浓妆贵雅,自然四季当中所有的变换理念都会赋予园林景观鲜活的自然生命,就像诗中所写的“总相宜”一样,这是一种色彩搭配的绝妙理念。在大自然当中,冷暖变化刚好可以用四季表示,“春夏秋冬”成为了自然变化的理念,比如在园林景观当中“春色”勾勒桃红柳绿;“夏色”化作碧水蓝天;“秋色”演绎高贵成熟;“冬色”链接艳丽脱俗,四种色系组成了四大空间,而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每一个空间的变化又是衬托其他空间不同的前提。在日本岐阜县的一处园林中,设计师玛莎•施瓦茨用红、绿、黄、蓝组成了四种别具一格的庭院,以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感受进行景观内事物的组合。在夏季庭院中,无论是小品、配置、盆栽都赋予了青蓝色调,使人每每走进庭院都能感觉到清风习习,心旷神怡。国际上认为,无论是色彩四季理论还是现在的十二季色彩理论并不适合黄种人,而比较适合西方人。比如十二季色彩理论是祺馨色彩创始人刘纪辉女士从《ClourMeBeautiful》带来的,她同时制定了黄种人色彩季型划分的国际标准。但笔者认为,四季色彩理论与勾股定理一样,不管是到什么样的国度,都是不变的。这是一个行业的理论基础。不管以后是6、8、12、36,或者48、72,都是一种商业元素的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多,不要被单纯的数字所局限,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色彩搭配以及变换形式充分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以组合的形式延续这一理论的发展观念。

三、色彩地理学理论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地理学的影响最大,环境、气候、地域文化、自然因素等都是作为“可影响”元素存在的客观事实,而这些元素也正是我国地方形成不同文化的主要来源,如果充分地将这些因素运用到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充分的展地域文化,同时还能构建不同的景观风采。比如江南水乡气候宜人,地理环境颇为温和,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江南等地的设计师更喜欢运用冷色调以及绿色,这样不仅能突出江南风景的修理宜人,还能对燥热的天气添一丝凉意;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夏季宜人,并且有着广袤的田野以及独特的雪景,所以当地的设计师多以暖色调为主,暖色调不仅弄够突出宽广的环境气息,还能够为冬天添加一丝暖意。当然地理色彩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色系与色系之间的联系也因当地的各项要素而逐渐变化,在设计时最为重要的就是不拘一格,既要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又要从表象的意义当中脱离出来,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赋予最为贴切的“感官色彩”。

四、结语

“不拘于型、不拘于色”是我国传统文化园林景观当中的意念重点,在设计当中应注重型与色的地域性搭配以及空间概念搭配,不单单运用一种色彩,也不将复杂化作为颜色变换的重点。在我国古代,园林大师们虽然技艺手法不同,但是对于色彩的运用却偏爱使用“三种色彩”,也就是说在一个园林当中,最多能看到三种主色调的色彩,秉承了“过多而不及”的中庸思想。而现代,我们更注重思想文化的开放向,对于视觉刺激有着热衷的喜好,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加入了微妙的色泽变化,通过细微的感觉影响色彩的搭配,当然无论今古,各有千秋,本文当中的三个理念只是一种比较倾向于现代文明的思想,希望能有更多有识之士为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做出贡献。

全文阅读

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的浅议

论文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选择;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以户县农民画的设色特点为例,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特点及文化内涵,运用文献研究和例证相结合,论述民间美术色彩这种文化语言,更直接地使创作者与受众进行直接对话。古人独有的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才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并赋予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民族情感、经验和思想在色彩应用过程中的显现。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特性。色彩作为其重要的构成元素,是人们寻求精神上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以不同的色彩表达特定的观念,反映了民族民间美术的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深层次地体现了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

一、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特点

户县农民画在我国整个民间艺术的庞大体系中可称得上是独放异彩。画风粗犷豪放,构图饱满稚拙,用色单纯夸张,具有清新浪漫的生活气息。户县农民画贴近生活,多以描绘人民丰收的景象,节日的欢腾,幸福的家庭等,使每一个观赏者都能够感受到激昂的情绪和自豪的心情。户县农民画,粗犷中蕴涵着细腻,浓艳中蕴涵着淡雅,稚拙中有着精巧。

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表现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显着特点。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充分的饱和度。红、黄、蓝、白、紫等鲜亮的色彩,使人感受到豁朗的情感和明达的风格,正是民间艺术单纯明快的装饰性色彩的充分体现。以具有代表性的户县农民画设色体系来说,“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这是户县农民画用色的简要口诀,由此体现了民间美术用色简练的特征。户县农民画诀亦云“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等,都体现了民间美术色彩高纯度、强对比的特征。这种纯粹的色彩运用,使农民画色彩醒目而和谐。其色彩搭配,运用大色块的红丹与品蓝形成强烈的补色对比,而小色块的竹绿、品桃、紫黄色加上墨线稿的穿插,使画面色彩响亮而又简洁明快。用色虽然只有五种色彩的搭配,极为单纯简练,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补色、高纯度的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美术色彩选择的主要倾向。人们喜爱色彩,往往喜爱有一定纯度的色相,不同程度的色相对比,可以满足人们对色相感的不同要求。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色彩调配形式,运用色相对比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其中,补色对比在民间美术中应用尤为广泛,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补色感知,极力显示对比色特有的张力和刺激性。

当然,民间美术的色彩在表现夸张刺激、鲜艳夺目效果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色彩的统一和谐。所谓“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黄能托色少不了”,就表露了追求统一性的色彩意识。 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