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的自主性原则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的自主性原则指的是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阅读的主体地位的原则,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阅读方面的基本观点。这主要出自三方面的考虑: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他们以自己独立的方式感知文本世界,同作者交流对话,这才使得文本更有意义与价值;二是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但他们在发展中有时是需要指导和帮助的;三是学生的学习表现为一种独自学习的愿望,表现在我不仅要学而且能学,教师的使命就是实现从教到不教的转换,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石。
散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从散文篇章中提取意义的过程,它实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的点拨虽然很有必要,但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用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的话说就是“表现为学生能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任意自觉学习,没有被逼迫的现象”。散文阅读中自主学习包括四个方面,即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自己控制学习过程,自己反省学习结果。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情况要能进行一定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有效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地解决,要能弄清楚显性和隐性的阅读要求,搞清文本的主要信息,关注文本的重要内容,思考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与文本内容有所出入当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等。比如散文《长江三峡》一文,苏教版语文教材安排在高中第三册“祖国土・江山多娇”里。这一专题共有两个板块,其中包括《长江三峡》在内的第一板块着重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洋溢着人们对祖国的热情颂扬,因此本文阅读的一个显性要求是通过研习文本,进一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隐性要求是感受本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和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文本创作的意图所在。学生通过自己阅读了解本文既写三峡水急、滩险、山陡的共性,又写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雄、秀、险的各自不同的个性,那么文本写作的脉络究竟是怎样的呢?体现文本结构的地方在哪里呢?学生自己阅读探讨后得知,可以抓住第一节与下面章节的关系来展开,文本的总分关系是不难把握的。假如要更深入地琢磨写景状物的特点,就会得出本文与前一篇课文《祖国山川颂》写法的不同,同前篇课文全景式描写的铺陈手法不同,作者用连环画似的工笔细描手法描写乘“江津号”轮时沿途所见,情随笔转,激越奔放地赞美祖国的美丽风光。描写时用了哪些手法,可先揣摩,再结合教师的点拨来逐一体会,至于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出入处,学生可以再行探讨,教师的任何观点都可能被怀疑甚至被否定,当然学生的错误认识自然也可以被纠正。
二、高中散文教学中教的主导性原则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不容怀疑,这样说并非是讲教师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消极地无所作为,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在有效的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高中散文教学教的主导性原则就是指在高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起“总导演”的作用,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筛选相应的教学内容,掌控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创建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氛围,为学生的阅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这是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生经验明显优于学生,理所当然地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最终得靠教师来实施,学生是可塑性很强的生命个体,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怎样使学生成为我们教育目标中期待的人,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就显得十分迫切。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认为:“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不等于教师无所事事;相反,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如果我们光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教的主导性,让散文阅读教学变成散沙式教学,就势必会走极端,或者事与愿违,或者事倍功半。
三、目标性原则
散文的阅读教学服务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散文的目标性原则是指散文教学要实现语言教育目标和真善美教育目标的双重统一。一方面,散文大多是美文,散文的语言学习目标是散文教学的首要意图所在,散文的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大量感知语言,领略语言意趣的基础上,这是由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特点所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散文是一种本色文体,追求实话实说,作者“真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便直接决定了散文本身的质量”,这使散文成了一种最无法作伪的真性情文体,散文往往就是靠这种本色自然打动人,不知不觉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从而实现立人的愿景。因此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解读散文所需的知识,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体验散文蕴含的情感是散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比如《祖国山川颂》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篇,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全文天马行空,思绪自由驰骋,联想丰富,笔锋摇曳生姿,修辞运用巧妙,语言优美,给学生提供了华美的视觉盛宴,所以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应该是放在对本文整体把握之后语言的欣赏和品味上。如“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春的艳丽、夏的婀娜、秋的端庄和冬的安详,四个季节的四种装束抓住了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季节的交替变化昭示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比喻、拟人和衬托在丰富文章语言方面产生各自独特的魅力,通过形象的语言更容易让读者领悟,比喻用在议论性散文里往往能使散文观点通俗易懂,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张家界》,为表明对张家界的看法和印象,文章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它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此处把张家界比作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即产生类似效果。而比喻在描写抒情性的散文中往往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比如我们学的《祖国山川颂》。拟人这种修辞化物为人显得亲切自然,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长城》用第二人称,将成城拟人化就便于直接向对方倾诉感情。至于衬托,是指为突出主要事物,先用别的事物陪衬烘托,比如《祖国山川颂》第二节的开头“不要去说什么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峡,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群了。中国自有壮丽伟大的自然图画。我们有……,有……”作者用外国的自然风景来衬托祖国河山的优美壮观,历数祖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倾诉对祖国母亲热忱赞美之情,文章为什么写得如此优美动人,这些景物为什么写得让人百读不厌?这不只是语言表现力的问题,它还源于一个饱经沧桑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无比深厚的赤子情怀。由此自然过渡到本文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即在提高散文鉴赏力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文中流露的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崇高的爱戴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即注重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我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创新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二是“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拾级而上。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多媒体展示的课文相关图片,然后倾听配乐朗诵,然后准备说说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这就是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审美阅读,前一个步骤是“审美的感受”,后一个步骤是“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个环节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品读2、3、5段文字,不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散文是目前中学语文课本的主导文类,但无论是国内文学界还是语文教学界基本认为散文无文类特征,难寻规范,这给目前的散文阅读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题,但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探寻散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笔者以古代和现代散文批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近五年国内初中散文教学的获奖案例,还根据自己阅读散文的体验与教学实践,对目前的初中散文教学内容及形式进行了初步探究。
目前,国内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或阅读教学中多依据文体来确定教学内容,王荣生、李海林、郑桂华等学者非常关注目前的散文教学,并从区别于小说、诗歌、戏剧的四大文体角度阐释了散文的特点。李晓虹在《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中指出散文“最直率、最不加掩饰地体现着作者的喜怒哀乐”。王荣生也认为散文言说的对象具有写实性,抒发的情感具有特定性,写作意图具有分享性。根据笔者的阅读和教学经验,我认为散文是作者通过曾感知的物象抒发特定情感并希望读者亦有所感所悟的文学样式,因而我们可以判断解读散文的三要素为:作者、情感、物象。其中,作者之性情与追求在文外却时时隐在文中,情感与物象借助作者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那么如何确定一篇散文的教学价值呢?国内多位学者意识到,由于散文种类繁多,表达特征复杂多样,教材编写委员也没有给语文教师确定出教材中所选散文的教学点,从而导致许多老师不知道该“教什么”。王荣生教授曾试图从文学语体与文章语体的区别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他认为散文的语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富有感染性,因而散文教学内容应该是通过具体的字词、修辞手法体味作者的情,即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将散文细分,如分为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哲理散文。这样,我们拿到一篇散文时可以先分类,然后通过分析情之变化或者事件或者观点通往文本的核心价值。那么,这一篇散文的教学核心价值如何确定?笔者认为首先考虑作者、情感、物象三要素,然后考虑“这一篇”在学生整个学习体系中位置,也要考虑作者在整个散文作家谱系里的独有特色。最终,散文的解读借助语言的品味走入作者之心。
如果说确定某篇散文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出考验,那么如何设计教学就是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检验。通过审视大量教学实录,笔者发现目前多数语文教师即使抓住了教学内容,有的完全灌输教学内容,最多通过几个逻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己设计好的路线,把想教内容讲完了就算大功告成。试问,当学生自己独立阅读一篇散文时该如何自主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语言或思维创造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训练?
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设计不但应紧紧围绕散文教学目标,而且也应该在设计时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散文种类多样,探寻有效的细致的阅读规律颇难,但训练学生寻找阅读散文突破口或切入点的能力倒可以培养。另外,学生有效质疑能力与探究能力的训练也应该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才能把阅读方法与阅读思维有效迁移到同类文体的阅读中,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成为自己的阅读老师。
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有效提问完成阅读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提问激发创造性思维,获得独有的感悟。不过,没有目的的“满堂问”、碎问无法有效实现以上目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阅读教学中的高质量问题?钱梦龙老师认为这样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有价值、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普遍关心并有兴趣的问题,即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主问题”。那么,散文作为中学语文的主导文类,能否借助主问题实现有效教学?能否探究出散文这一文类特有的高质量提问规律呢?
一、主问题定义及特点
主问题,顾名思义,它首先是一个问题,并且是众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什么才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呢?
散文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亦多为散文。然而,长期以来,很少有人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深入探究不同类型散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没有形成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体系,从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率。我们拟以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为例,就四种常见的散文类型,提出一些阅读指导的具体方法,以期引发大家对散文阅读教学的讨论。
一、叙事性散文教学:攀得“人事”,识得“芳心”
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具有明确的写作意图,暗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但这种文体与一般的记叙文又有较大的区别,它们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行文曲折委婉,笔法灵活,虚虚实实,主旨深沉含蓄。因此叙事散文的阅读,需要深入文章内部,攀住“人事”,追溯作者写作的目的,方能识得“芳心”。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阅读。
1.寻找线索,理清结构。叙事散文侧重于通过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反映事物的本质,文章往往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头绪复杂,但这类文章大都从特定的角度选材立意,文中或明或暗都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阅读时只要细心体察,找到这条线索,顺藤摸瓜,理清具体的人事,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读懂全文。
例如,萧萧的《灯火》写作的时间跨度长达40余年,文中写了很多生活片段:诸如“番子油灯”火苗闪烁的镜头,小心翼翼拎壶加油的细节,祖母相伴挑灯夜读的情景,剔剪灯芯挑亮油灯的画面,行步蹒跚遮风护灯的剪影等等。内容看似很复杂,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生活细节,都与“灯火”有关,都与作者和祖母这两个人物有关。灯火贯串着一条线索:昏暗的油灯――五烛光的电灯――日光灯――美术灯――霓虹灯。但这条线索又处处与油灯有关,作者通过不同时期的灯火与早年的油灯对比,突出油灯的“古意”与温馨。写人物以自己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为明线,以祖母操持全家终老离世的过程为暗线,暗示自己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与祖母生命的消耗为代价的深刻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祖母无限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叙事散文,首先应该找出文中所写的生活片段,归纳内容要点,然后把这些要点放到一个“界面”内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点,理清人物和事件,确定对应关系,才能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联系背景,探究主旨。叙事散文表面上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的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的,但实际上事件的背后有深层的根源,情感的背后有生活的基础。因此,阅读一篇文章只有了解相关的生活背景,才能从所记的人事中,把握作者的“本心”,识得文章的佳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尽可能多地获得与文中人事相关的背景材料。
要真正读懂萧萧的《灯火》,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就必须了解与作家相关的生活背景。萧萧,1947年生于台中彰化县的农村,他的曾祖父是晚清秀才,闻名乡里,后来家道中衰,曾祖父、祖父相继过世,整个萧家全靠祖母独自支撑。上世纪50年代台湾国小升初中须经升学考试,竞争激烈,祖母常陪他熬夜读书,并一再勉励萧萧:“你阿祖是秀才,做一个秀才是真不简单。”孤灯夜影,祖孙相依,萧萧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对油灯、对祖母怀有那样深厚的感情。
散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文中所选文章一般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学阶段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阅读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扣人心弦,把强烈的感情、独到的见解融于字里行间,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最好能够背诵一些散文名篇,提高语文素养。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赏析,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下面我谈谈对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入情入境,注重教法
1.注重课前导语的设计。散文有的偏重叙事,有的偏重绘景,有的偏重抒情,根据不同的散文篇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可以重图景描绘,巧妙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渴望。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春》时,我就用古诗导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笔下的春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如诗如画如歌般的春景图,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迷人景象吧。轻柔的语调,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他们自然以愉悦的心态进入文本阅读。
2.解题思路的引导。文章标题很容易为学生忽略,但实际上包含的信息量大,有的取自于物,有的拟之以情,有的标之以情思。细读文章的标题,较容易提纲挈领地直奔文章的中心。
3.线索的把握。散文以“形散而神不散”构筑全文,抓住线索成了理解文章的有益做法。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及移步换景等。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寻找。
二、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重视朗读。散文是情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说只做无声的语言接受的话,那么真是一大缺憾。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指导的方法就不同。在写景散文中,我们可以朗读吟诵,读出作者所见所闻中的所思所感,从而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美妙意境。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轻松、欢快及轻柔的语调朗读,以此营造和谐、惬意的氛围。通过朗读消除文本和读者两者之间的对立,从而使彼此界限消融,也许这就是教学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然还要读出文章“写什么”。每接触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阅读,第一遍自由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第二遍一人一段赛读,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错误的及时纠正,读后再交流阅读的感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要义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这里主要以读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赛读时,还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当评委,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
一、散文难教的原因思考
首先,是散文阅读和研究的理论缺乏。笔者在散文教学中也想查阅一些资料,但是具有实际的方法指导意义的文章很少。相对于实用文体和其他文学文体而言,散文方面的知识是最少的。在初期的散文教学中,在教参中获得的帮助是最大的,其他方面的帮助很少。所以语文教师会产生不知道教什么的困惑。例如,冰心《观舞记》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看她忽而双眼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的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如果是实用性文体,我们是为了获取信息,文学文体我们是为了获得审美体验。而这一段到底让我们读什么。教参里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文字理解卡拉玛姐妹那美妙的旋律,轻盈的舞姿,以及作者巧妙的运用神态描写与动作描写对卡拉玛姐妹的屋子进行细致的描绘。但是,学了这些是为了培养学生什么语文素养,提高学生什么能力方面是模糊的。其次,是学生散文学习目标模糊。除了散文之外,语文教学中的其他文体都较为容易的实现相同文体学习方面的素养迁移。但是散文文体不同篇章间的学习迁移就显得较为困难。初中课文所选散文与其他文体比较,具有极强的个体特征,每一篇散文与其他散文相比较都有自己独特之处。也就是说,初中的散文既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材料。这就让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摸不着头脑,觉得学习了一篇散文的知识怎么在那篇散文的学习中不起作用。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心田里的百合花》、《生命,生命》、《安塞腰鼓》这些课文都是独特的文本,都有无可替代的特征,所以这些文章既是学习散文这一文体的范例,同时这些文章本身也是学习的对象,因为它们所表现出的特质是其他媒介载体无法替代的。
二、散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确定的思考
在散文教学中,本文作者和同事感到最难的地方就是散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确定。经过查找文献与自身的经验总结,笔者归纳了散文教学内容和方法确定的策略。首先,散文教学要依据散文的特征、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生成的师生阅读经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教学内容既包含一篇篇散文为载体的散文阅读方法,也包括一篇篇散文本身。通过散文教学要让学生有独立阅读和鉴赏散文的能力,同时也要对散文的作者、散文本身的文化特征进行理解和内化。同时散文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制定,因为课本中选的文章太经典了,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遥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散文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建立联系,让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生活知识的条件下进行散文的阅读学习。另外,除了预设的散文教学内容外,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课堂的展开进行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确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监控,注意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散文阅读体验。例如,在《背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文体特征将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朱自清散文的特征共同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文章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世界太远的情况,笔者将学生身边和自身发生的相关事件引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为课文阅读学习扫清障碍。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两年之后才写这篇文章,而不是一分别就写”的问题。我马上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并借助朱自清和他父亲之间关系的背景知识进行解释,将学生的课文学习引向深入。在散文教学方法方面,笔者总结了一套读写结合走出文本的策略。钱理群先生曾描述过的理想课堂:牵着中小学学生的手,把他们引导到大师、巨人的身边,互作介绍以后,就悄悄地离开,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只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地微笑。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散文的语言走进文本后,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只是个引领者,要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刻地交流,而“读写结合”则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让学生既能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超越文本。如朱自清《春》一文,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对春景进行描绘。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那么学生只是走进了文本,还应走出文本,模仿名篇进行仿写练习。现摘录如下:春天到了。万物开始从沉睡中苏醒,迎接春的洗礼。小草从泥土中探出它们的小脑袋,树枝上的小芽苞也不甘示弱,努力地钻出一个又一个,嫩绿嫩绿的。天气渐渐转暖,小鸟也比原来多了不少。偶尔有一群小麻雀从头顶上飞过,忽而飞到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对春姑娘说话;忽而飞到树下用哪个嘴啄着什么,可能是觅食吧。又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从花树、花穗、花朵多角度描绘,按照由远及近的写景顺序进行描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甚至创新写景角度。现摘录如下:第二天清晨,我一个人在路旁走着,看见那棵被雪花压着的梅树,它露出害羞的脸,在和太阳公公问好。那一朵朵梅花小巧玲珑的在树枝上挂着,一动不动,像是树上的装饰品,一瓣花瓣好像一颗爱心,缀在树上,给人带来无限的温暖。树干是油棕色的,直直的,没有垂头丧气的样子,这让我有很多感触……散文是生活的积淀,阅读时需要细细品味,真切地感受,深刻地领悟,除了依靠学生的生活积淀,丰富的阅读经验外,教师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以上就是笔者在散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这些思考可以为同行们进行散文教学方面的交流构建一个平台,以促进散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唯有进行阅读教学持续深刻反思,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作者:魏国秀 单位:呼和浩特市第四中学
散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散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呢?
一、 整体阅读,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
散文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要想领略要旨,首先要有一个整体把握,获得一个全局印象,得到一个理解的支点。
散文经常通过形象来表情达意。散文中的形象可以是具体人物,也可以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的象征。要领会散文的主旨,就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点、意义及背景。如《班公湖边的鹰》这篇散文,要理解作者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和意义,就必须把握作者笔下刻画的鹰的特点,并结合它生活的典型环境,来挖掘这一形象的深层意蕴。通过整体阅读,很快就能概括出鹰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执着、顽强不屈、搏击长空的精神,再结合它生活的环境——西部高原,不难发现作者刻画鹰这一形象意在赞美生活在自然和物质条件都很恶劣的西部高原上的人的顽强不屈、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 指导诵读,体味情感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形象动人,它既不同于朔风中北平的“寒”,也不同于迷雾中伦敦的“暗”,又不同于烈日下热带地区的“热”,它温暖明亮,真得算个宝地。而冬天的济南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你看:老城、山水都“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如同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多么甜美的睡态!多么恰当的修辞!多么优美的语言!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描绘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蕴意深刻,耐人寻味,冬天的济南就像是块“空灵的蓝水晶”,“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恰当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美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去朗读,去体会,从这些细致入微、富有特色的描写中,了解到作者对景物细致的观察方法以及对济南冬天喜爱的感情,读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 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灵魂,课堂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呢?身心投入、声情并茂的诵读是有效方法。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师首先要进入意境,前提便是对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教师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达给学生,使师生双方、作者作品双方的感情自然地协调共振。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地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这一细节字字句句浸透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深情,感人肺腑;再联系到家庭的破落,父亲的失业,在生活中的艰难挣扎,这“背影”尤其震撼人心。教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把这种感情由内而外地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引领学生,滋润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 要:散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的注意,相关的文章也层出不穷。本文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应该拨开云雾看实质,要认识散文体裁的题材广泛、抒情性强、形式灵活、手法多样、语言优美等特点,根据其特点把握散文阅读的四大要领,在此基础上去探寻散文阅读教学方法,才能使散文阅读教学丰富而高效。
关键词:散文 阅读教学 特点 要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列的一种短小精悍、灵活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按其不同的表现对象和表达方式,一般可分为以记人、叙事为主的记叙性散文;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激情为主的抒情性散文;以论说为主、通过隽永而形象化的语言,及时反映和评论社会各种现象并揭示其实质的、具有战斗作用的杂文,另外还包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游记等。散文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也在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散文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课题。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涌现出很多的方式方法,但拨开云雾看去,还是要从根本着手,即要在认识散文体裁特点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散文阅读的要领。
一、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写作自由。散文在题材方面是最不受限制的一种文体,它的选材非常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今中外各种风光景物、人情世俗、轶闻趣事都可以随意撷取,大到国际交往、历史巨变、时代风云,小到一草一木、用具器皿、花鸟虫鱼等,皆可入题,甚至是零星的印象、点滴的见闻感受,皆可成文。另外,散文与小说、戏剧相比,篇幅体制又是精短自由的,古代传统散文名篇中,很多都只有三五百字,甚至有些文章只有一百多字,而现代散文则不同,短则一千多字,长则两三千字,每一篇的体制形态都是不同的,都是因人、因文而异的,非常自由灵活。
2.抒情性强。抒情美,是散文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侧重于表现内心情感的美文学,散文是“情感树上的花朵”,散文是饱蘸着淋漓酣畅的感情写出来的,浓郁的抒情性是散文的重要特色,不仅抒情散文饱含感情,叙事散文和杂文也都有它的或慷慨激越、或平和恬淡、或凝重深沉、或含蓄隽永的感情过程,总之都重在一个“情”字。巴金在他的《病中即·后记》中说到:“我不靠驾驭文字的本领,因为我没有本领,我靠的是感情,对人对事我有真诚的感情,我把它们倾注在我的文章里,读者们看得出来我在讲真话还是撒谎。”由此可以看出,散文中的“情”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饱蕴着作者酣畅淋漓或婉转缠绵的感情的文章,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3.形式灵活,形散神聚。在文学的王国里,散文是最自由的公民。在一篇散文里,可以时而写人、时而叙事、时而抒情、时而咏物、时而议论,形式灵活自由,但是,这种灵活自由绝不是说它可以像脱缰的野马那样漫无目的地肆意驰骋,它必须有一条明确的中心线索,有一个集中的主体思想,即围绕一个中心或一个焦点,把表面看来不相关联的人、物聚合起来,做到形散神聚、散而不乱,这样才能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形散神聚”是散文最本质的特点。
4.手法多样,语言华美。散文可以任意地使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法,笔法自由,任意挥洒,不拘一格。可以小题大做,也可以大题小做;可以微言大义,也可以言近旨远;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婉转抒情;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抒情论理。篇幅可长可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只要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可以随意使用各种手法。另外,在散文的写作中,有一个术语称作“散文笔调”,所谓的散文笔调即是指除了散文浓郁的抒情之外,还有散文的优美语言。散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优美凝练、亲切自然、潇洒形象、饱含诗意、富有文采等,所以散文又有“美文”之称。从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之所以代代相传,让人吟咏不已,除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外,还与他们的华美语言分不开。
散文一直被人们称为“美文”,人教版初中《语文》选入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这些散文有的意境优美,有的清新隽永,有的朴实无华。学生通过阅读散文,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阅读散文的同时,学生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看来,散文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意境”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的感受,在美学概念中称作“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鉴赏散文的一条重要标准。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指表现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当“意”和“境”相融合,就会形成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意境”。
比如丰子恺的《竹影》,写的是几个小伙伴,“谈天”,“望月”,“描人影”,“描竹影”,你一笔,我一笔,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后来,父亲登场,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营造了一种温馨、恬淡的意境。
再如冰心的《谈生命》,作者在文中通过描绘“一江春水”奔流不息、百折不挠,“一棵小树”充满希望、宁静怡悦,营造了一种“情思邈远、意味深长”的意境,不由得让人折服。文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冰心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她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与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阅读散文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作为一种富含情感和哲理的结合体,在教学中一直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文体,本文在依据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流行的“深度语文”思想,对散文教学经行润色,意图通过文本的细读和深度解读来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 深度解读 情境法 人文内涵
一、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模式
1.情境法导入,把握文本整体语境
由于散文文体活泼,语言自由,想要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不容易,因此教学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调,这种方法类似于“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感彩或具体形象的场景,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让学生能够有兴趣,静下心来融入文本,然后将教学融入其中,这将会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高中苏教版必修一现当代散文《我心归去》时,上课伊始,播放《故乡的云》这首倍含思乡之情的歌曲,为本堂课学习《我心归去》这篇文章中的情感设下铺垫,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感氛围,将学生引入其中,更好的披文入情。进而引出本次课文,看看作者韩少功是如何用自己的笔墨抒写出他的一片思乡之情的。
2.抓文题,把握文本主旨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展现出整篇文章的主旨,它具有准确、概括、凝练的特点。作为散文,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在基本感情基调奠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分析文题,来进一步把握散文的“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