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不少新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农产品出口和中小企业发展出现了大幅回落趋势,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造成较大影响。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一些长期以来影响“三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必须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工作会议部署,今年我省“三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为主线,围绕“稳粮食、促增收、强基础、保民生”的要求,加大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强化惠农政策,加快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我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努力在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
(一)以贯彻落实省委《实施意见》为抓手,着力在强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合力上取得新进展。以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努力形成各方合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一是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宣传舆论工具,加强对中央《决定》和省委《实施意见》精神的宣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从去年12月起由省委组织部、省农办和省委党校一起对全省1200名乡镇党委书记分4批进行集中培训。同时,要抽调人员分赴农村开展宣讲活动,真正把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迅速传送到农民群众手里。二是切实明确职能分工。以最快的速度把《实施意见》逐条分解给省级各个部门,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根据分工抓紧制订好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实际工作方案。三是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好有关配套政策。省里要重点抓好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开发、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扶持山区经济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等方面的政策调研,并就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方面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出台单项性政策文件。
(二)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为抓手,着力在拓展农民增收门路上取得新进展。围绕到2012年全省农民收入要达到11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有效遏止的目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以更大的力度来推进农民创业创新和就业增收。一是加大有关政策的研究和扶持力度。充分运用好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在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选取一些投资项目,以有效拉动内需、刺激农村消费和增加农民收入。在刺激农村消费需求方面,今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并积极推动家电下乡(今年中央对农机补贴的专项资金将从去年的4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我省既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同时也要根据实际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宅基地整理的力度,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在农民创业就业的服务方面,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民的信息、金融、技术等服务,特别是会同人行落实好县域银行存款的70%用于“三农”的规定。在财政投入方面,要围绕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广泛运用财政贴息的办法,来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特别要借鉴工业的做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把工商企业贴息政策延伸到农业有关项目。目前考虑至少可覆盖4个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优势特色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开发项目,包括休闲观光农业在内的农家乐项目,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贷款项目等。二是全面拓展农民创业的领域。把发展现代农业、家庭工业、来料加工、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农村社区服务业作为推动农民创业就业的新领域。当前尤其要把大力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抓,把推进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与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村庄整治带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三是继续推动农民创业方式转变。根据当前农民创业环境的变化,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联合和合作的方式开展创业,鼓励农村能人“二次创业”和“走出去”创业。加强对农村中小企业财税支持,扶持农村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四是要全面提升农民创业就业的能力。实施农村成人“双证制”教育,大力开展先进实用技能和公民素质教育。开展灵活培训,探索项目化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等多样化培训,努力提升农民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以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着力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进展。从我省已全面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大现代农业的建设力度。一是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落实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相关政策。加紧制定实好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尤其要积极鼓励工商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加强对青年农民、生产能手、合作社社长等的培训,为促进土地加快向规模经营集中创造条件。二是深入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充分利用我省优势自然资源,做大做强有比较优势的10大农业主导产业,再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实施低质低价农产品提升工程,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使优质安全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推进农业多功能化作为战略重点来抓,扶持发展一批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形成农业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着力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全方位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和农产品检测资源,促进农科教与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实行责任农技员制度,充分发挥责任农技员在农技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作用。抓好“三位一体”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协调推进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成为服务农民的重要平台。四是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水利投资要达到230亿元,5年内将达到1100亿元,到2012年全面完成钱塘江等主要江河309公里干堤建设任务。实施10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中低产田改造、渔业和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以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抓手,着力在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按照城乡“一盘棋”和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要求,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全面推进以中心镇和中心村为载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使全省城乡人口和村庄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一是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编制和完善城乡建设规划和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严格规划实施。在中心镇规划区建设一批新型农民居住小区;搞好中心村规划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中心村集聚。并结合我省低丘缓坡资源量大面广的特点,会同有关部门和市、县(市区)探索开展缓坡村落建设的思路。二是积极推进投入机制创新。在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会同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与中央有关项目对接,争取中央有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支持,并要求省级今后几年用于村庄整理和下山搬迁专项资金提前到以后两年增加使用。三是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4000个待整治村的建设任务,提升1000个已整治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新增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96万户,垃圾收集处理的行政村覆盖面提高到80%以上,新增卫生厕所58万户,新增村内主干道路6500公里以上,提升全省村庄绿化水平,并探索建立农村道路和村庄环境维护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社区延伸,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服务组织,理顺和健全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服务中心。
(五)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为抓手,着力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顺应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更加突出的趋势,把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促进农村文明进步的战略举措来抓,把欠发达地区作为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推进。一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健全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继续推进职工工伤、医疗、养老等保险等向农民工覆盖,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省内无障碍转移办法。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消乡镇一级的保障资金配套,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力度和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力度。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快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定期进修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落实好对家庭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的农户子女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落实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免疫范围等政策;完善城乡医院对口支援、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三是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加大整村搬迁力度,确保完成全年5万人的下山搬迁任务。充分发挥农村扶贫小额信贷的作用,利用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小额信贷,帮助山区低收入农户发展一批具有特色的种养业项目,推进特色农业基地作业道路建设,着力形成一批具有长远效益的扶贫开发基地。做好异地转移农户山上土地、山林等使用权、经营权的流转工作,推进农户迁出村宅基地的整理和复垦。进一步发挥好结对帮扶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帮助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物业项目。
(六)以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农办的综合协调作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充分发挥省农办作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各级农办政策调研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一是围绕当前“三农”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拟定一批重点调研题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寻求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改善农村民生等的新思路新途径。二是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对省级部门的服务和对基层的检查指导,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把粮食安全、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作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考核指标,督促各级各部门切实承担起自身的职责,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总结推广我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建新农村和工商企业投资“三农”、参与农业产业开发的成功经验,会同有关部门通过调研制订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力量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激励政策。四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工作,整合现有的“三农”宣传资源,在整体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扩大宣传效果。五是切实加强各级农办自身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充实各级农办队伍,提高农办人员素质,展示全省农办系统的良好形象。
2015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农口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区农业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围绕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大局,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上获得了新的成就,在水利基础建设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推动了我区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以“农业强”为着力点,着力培育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
1.主要农产品保持高产,为粮食市场供给提供保障。
虽然6月底的强降雨、低温寡照等灾害性天气,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全年天气情况总体情况良好,对稻麦生长有利,同时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据统计部门数据,2015年我区小麦单产达359.1公斤/亩,再创历史新高;水稻单产,根据全区理论测产,达671.07公斤/亩,比去年理论产量增7.39公斤/亩,预计实产可再创新高。预计2015年全区年出栏生猪约14万头,家禽约230万羽,与去年基本持平。一是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年已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060.08万元,其中: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85.46万元、粮食直补289.98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299.84万元,小麦“一喷三防”物化补贴40万元,6月底的强降雨专项救灾补助140万元,种禽补贴58.8万元,渔业补助25万元,能繁母猪补贴21万元等等。二是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到位。扬辐麦4号(小麦)、__23号(水稻)等主推品种覆盖率达85%以上。小麦机条播、水稻机插秧、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商品化集中育供秧等高产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并建立市级商品化集中育秧基地6个。三是高产创建效果明显。全区创建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6个(水稻4个、小麦2个),面积6.32万亩,占稻麦种植面积的35.1%。
2.高效农业稳步发展,农业设施化、科技化、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高效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抓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永久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等高效农业载体建设,抓各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各类涉农项目申报,推进设施蔬菜、花卉苗木、优质稻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年开建各级高标准农田项目7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4个,组织乡镇、企业(合作社)申报高效设施农业、土地治理项目等45个,争取财政扶持资金2431万元,预计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65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0.6万亩。二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引导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引进和扶持“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现代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和一正农业科技“灰树花”项目等,我区已累计开展培训8次,累计培训农民1060人次;全区已有9家农业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实现交易金额824.9万元。三是农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区共有农机合作组织合作社55家,共登记在册高速插秧机169台,收割机140台,中拖234台,秸秆还田机210台,大型条播机117台。2015年的新购农机购置补贴210台,享受省级补贴资金497.88万元,比2014年度净增长196%。秸秆还田、机插秧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夏季秸秆机械化还田8.08万亩,完成年度目标。上路运输拖拉机的检审、农机维修点建设等工作也在扎实有效开展。
3.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继续加强各项监管监测和整治力度,全区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目前我区拥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99人,协管员121人,企业内检员35人,全面构建起“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全面覆盖”的市、区、镇(园区)、行政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二是加强专项整治力度。全年开展各类专项检查6次,并对重点生产基地及农资经营店开展不定期突击抽查,累计出动检查人员626人次,检查生产经营户、企业209家次,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目前已完成省市例行监测、监督抽查、风险监测、区级监督抽检及镇蔬菜农残速测等5大类采样任务1757批次,服务农户(企业)223户,合格率为99%。四是加强三品认证管理。今年复查换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1只,续展绿色食品2只,目前全区累计已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37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5个,其中水产品产地5个,绿色食品28只,有机农产品1只。五是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开展三大防疫行动,完成禽流感监测3000多份、口蹄疫监测550份、“瘦肉精”监测上万份,生猪屠宰检疫、产地检疫、无害化处理、兽药监管等逐步规范,全区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水产品安全事件。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区今年的“三农”工作情况以及明年的工作思路作简要的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20__年工作情况
(一)农村经济日益繁荣。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传统农业逐步退出我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我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农村经济较快速度增长。今年预计可实现农业总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3.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27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工资性收入4419元,同比增长32.2%,占可支配收入的46%,农业农村经济日趋繁荣。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水利建设卓有成效。去冬今春,全区共多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7.3亿元,启动并完成市级重点水利建设工程项目10个,区级重点工程4个,全区千亩以上堤垸基本达到了50—100年一遇的标准,基本实现旱涝无忧。今年我区再次夺得全市“芙蓉杯”水利竞赛一等奖。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成绩斐然。今年新建了自安到大明大道、长青路到大明两条交通次干道,同时硬化村级公路10多公里。目前,全区农村公路总通车里程已接近200公里,提前三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三是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加大了保护森林资源力度,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打造宜居城区。全年投入建设资金1100万元建设太阳山森林公园二期工程,修建公园车行游道、步行游道和观景凉亭,在公园入口广场改造和种植桂花树。在辖区内各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补植造林300亩;绿化村级公路4公里。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我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整体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大明示范村打造。一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南山乳业、地宝龙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大明村在原有43家企业进驻并发展的基础上,新引进长沙永利纸品等5家企业。沿大明大道形成中小型工业产业带。二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今年新建了自安到大明、长青路到大明两条交通次干道,同时硬化村级公路10多公里。加大了污水处理力度,投资1000万元在大明大道南侧修建污水处理站;加强了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农电改造基本完成。三是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以“三改三整一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全面展开,完成改水改厕280户,新建垃圾围子36个,建成农民公园1个,一个环境美、产业强、风尚好、农民富的现代化新村庄初具雏形。
(四)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三防”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水利防汛实现了不溃垸垮堤,不死一人的工作目标。今年8月,我区遭受了特大干旱的侵袭,导致4.2万亩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部分农民出现饮水困难。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区委政府以人为本,及时定点送水,发放防暑药品,科学调度用水,确保人畜饮水安全,抗旱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组织建设和设施建设,今年全区未发生一起大的森林火灾事故。健全专业防疫队伍和快速反应体系,狠抓源头治理,有效控制了各类疫情。二是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一费制”全免落实,进一步健全了农村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农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农村干部实行班子成员绩效考核机制和积分管理制,激发了农村工作活力
为了了解研究我县农民增收问题,创新“三农”工作思路,我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对破解农民增收难问题,提出了粗浅的思路和建议。
我县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渠道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农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2008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较上年净增532元,增长28.7%。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呈现“三增一小”的特点:一是工资性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务工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外出务工农民的人数不断增多,劳务收入逐年提高。2008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6元,占纯收入的44.3%,其中劳务收入1035元,占纯收入的43.4%,占工资性收入的98%;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来源比较稳定。2008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1013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2.5%,同比增长50.8%,拉动纯收入增长18.4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的最基础和最具稳定性的收入来源。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756元(农业收入411元,林业收入114元、畜牧业收入22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4.6%,二三产业纯收入257元,占家庭经营性收入25.4%;三是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带动了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08年,全县农民转移性收入238元,占农民纯收入的10%,同比增长19.4%,其中政策性收入190元,占转移性收入的79.8%;四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小。财产性收人主要包括各种利息、股息、投资和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入等。2008年,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77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3.2%,同比增长22.3%。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单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的困难较大。
1.收入差距较大。我县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84元,仅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的50%、占全省3136元的76%,也未达到全市2401元的平均水平;同时,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继续在扩大,200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43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倍。
2.产业化水平低。全县的传统种植业耕作粗放、经营单一、科技含量低,人均1.2亩耕地,仅能获得411元的纯收入;畜牧业尽管发展了一批养殖大户,但仍然是散户养殖;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加工企业生产难以为继;茶叶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仅集中在几个优势村;核桃、板栗生产虽具有一定的产量,但基地规模小,相应的加工企业少,不能有效提升附加值,产业链短;魔芋原料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加工企业生产时断时续。
3.农村二三产业滞后。2008年,全县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的纯收入257.3元,仅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25.4%,占纯收入的10.8%,农民从非农产业经营得到的收入较少。特别是农村建筑业和工业落后,人均从中分别获得收入11.6元、37.3元。
__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耕地43.5万亩,辖3镇6乡3个社区198个行政村,总人口31.7万人,是全国首批21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2014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7元,位居全省前茅。去年年底,我们启动了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发展思路。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十三五”三农工作的整体思路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总体思路
围绕探索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建设现代农村样板、培育现代农民队伍的思路,通过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实施路径,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省最具规模的精品苗木基地、最具示范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和最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使__成为全省最具发展活力、最具文化张力、最具和谐魅力的生态经济县和休闲度假区。
(二)主要指标
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6大方面、24项指标体系,立足全省前茅、力争全国上游,到2020年,建设水平综合得分达到85分左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万元,年均增加1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5%左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以上,农户参加合作社比重达到75%以上,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同时,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60%。
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建设,释放三大活力、做好四项工作、实施五大项目。
(一)深化改革,释放三大活力
1、释放土地活力。在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的基础上,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各项功能,拓展交易品种,建成网络信息交易平台,实现乡镇产权交易所全覆盖,构建立足全市、面向全省,集信息、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和抵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提高农村要素资源利用效率。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这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三农”工作是极端重视的。下面,我就__街20__年“三农”工作思路、措施及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这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三农”工作是极端重视的。下面,我就横店街2006年“三农”工作思路、措施及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核心,按照“调整结构、扩大就业、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保护、创新机制、推进服务”的思路,围绕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通过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健全支持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千头万绪,但是核心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要把这个问题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促进粮食转化、加工和增值。要围绕构筑“两带一圈”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着眼于7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延长产业链,加快农业结构由数量型调整向质量型调整转变。
2.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要立足于我市丰富的农业、生物种群、森林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规模、打响品牌,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包装、储运、销售,以及针对农村市场的咨询、中介等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环境,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在市场准入、资源使用、税赋优惠、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3.要扩大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向大中城市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家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
二、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创新抓农业的思路与方法,跳出“市区抓工业,农村抓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城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走出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
1.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良性互动。要积极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要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等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经济。
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总的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核心,按照“调整结构、扩大就业、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保护、创新机制、推进服务”的思路,围绕实施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通过创新工作体制和机制,健全支持保障和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一、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三农”问题千头万绪,但是核心在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都要把这个问题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促进粮食转化、加工和增值。要围绕构筑“两带一圈”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着眼于7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素质、延长产业链,加快农业结构由数量型调整向质量型调整转变。2.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通过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要立足于我市丰富的农业、生物种群、森林和生态环境的独特优势,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规模、打响品牌,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增值。要大力发展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包装、储运、销售,以及针对农村市场的咨询、中介等为重点的农村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环境,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在市场准入、资源使用、税赋优惠、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3.要扩大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民增收的一大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和实施方案。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向大中城市组织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就业培训和权益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政策,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安家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二、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创新抓农业的思路与方法,跳出“市区抓工业,农村抓农业”、“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城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走出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1.要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坚持以市场导向为核心,以培育特色产业、产品为关键,以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为重点,以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为手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着力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实现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推进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良性互动。要积极支持城乡民营企业争当龙头,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带着资金、信息、技术参与农业开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2.要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等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经济。3.要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要继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大力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流通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4.要抓好市场环境建设。积极为各类农村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降低市场门槛,遏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破区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商品和资源的自由流动。
5.要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切实做好农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和前期基础建设等工作,用好的项目吸引投资者,借助外力、激活内力,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加快省市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区建设,使一大批具有市场竞争力、资产良好、管理科学的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三、要提高综合生产和综合保障能力。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1.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基础设施,突出重点,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要立足于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深入推进“水利建设年”活动,加快水利建设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抓好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供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搞好农村造福工程、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筹资,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要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总结、推广和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扶持科技、流通等中介组织发展,完善农产品信息和跟踪制度,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疫检疫,切实提高服务农业水平。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禽流感疫情的防治工作,坚决按照国务院八项措施和卢省长“八个始终”的要求,扎实抓好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同时,要依靠科学,采取积极的态度和办法,抓住机遇推进我市禽畜业的发展壮大。3.要稳步增加农业投入。逐步建立和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保证各级财政支农资金足额投入到位,绝不允许挤占、截留和挪用。要抓住国家向农业、粮食主产区、老区基础设施增加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金融部门也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4.要继续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增加扶贫开发投入,重点帮助农村贫困户解决温饱问题,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加快“老、少、边、穷”地区的道路交通、用水用电、广播电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四、要着力创新机制体制。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好、保护好、引导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1.要完善土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法》,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解决好滥占耕地,不依法补偿征地费用、管理混乱、安置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完善农村土地制度。2.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根据“减轻、规范、稳定”的指导思想,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税改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搞好配套改革,确保农民负担减轻后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3.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解决集体资产所有权和民主监督不力问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乡镇企业、供销社企业的重组整合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繁荣。4.要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加强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简化手续,改善服务,努力满足农户生产生活及投资方面合理资金需求。五、要推进统筹发展。要把“三农”问题放在全局当中去研究,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1.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县城的要求,加强县城建设的科学规划,有步骤地拓展县城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县城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文化特色,提升县城档次与品位。要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紧紧依托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和园区开发,繁荣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突出抓好14个省定重点镇和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所在镇规划建设,以及20个省级村镇住宅小区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在城镇化发展中的示范带动效应。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充分发挥“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2.要统筹农村各项事业,着力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水平。要在逐步加大政府对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社会事业,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进一步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经费。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 制度,改善农民的医疗条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要加强综合治理,全力维护农村安定稳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构筑县城区和重点集镇的治安防范网络。建立健全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解决治安突出问题。突出重点打击“__”等赌博活动,防范和惩治“__功”等组织的非法活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组织网络和调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工作预案,不断提高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努力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农村社会安定稳定。(本文为市委书记###2月15日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摘要】 随着农电专业化、一体化创先管理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乃是当前电力企业首要解决的管理目标之一。本文通过运用实证分析、经验总结、现场访谈等方法,对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在县级供电企业加强农电“3+9+9”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下,进一步以《基于“3+9+9”模式下农电管控研究》为软课题开展研究和实践,以为不断丰富、规范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理提供管控经验。
【关键词】 创先管理 一体化 管控模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农电专业化、一体化创先管理的深入推进,网省公司对农电管理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农电管理上确定了“城乡电网统筹发展、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农电发展思路,部署开展了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推进专业业务一体化管理向县级供电企业延伸,出台了促进农电发展的多项措施,并实施全口径指标对农电业绩绩效考核,农电管理已经步入了创先攻坚阶段。
基于以上农电管理要求,河池供电局不等不靠,积极应对,落实举措,立足供电所、台区、变电站规范化管理,深入推进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2013年,河池供电局通过对网区各县级供电企业现状调研、分析,确定了加强农电管理“3+9+9”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2014年,为更深入探索农电专业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快推动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与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接轨,加速一体化管理进程,提升县级供电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河池供电局结合当前农电全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要求,进一步开展了基于“3+9+9”模式下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
二、研究思路
基于“3+9+9”模式下的农电管控研究和实践,是把实现“进一步提升县级供电企业管理水平”作为县级供电企业规范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工作目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网省公司一体化农电管理的要求,结合县级供电企业农电管控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基于“3+9+9”模式下持续开展农电管控研究的思路。
三、农电管控研究推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