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腮腺肿瘤21例临床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l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的病历资料。结果21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16例。其中5例行肿瘤切除加腮腺区域切除,11倒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恶性肿瘤5例,全部行肿瘤加全腮腺切除,同时有3例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切除面神经者1例。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功能,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恶性肿瘤宜行根治术,术后放疗或化疗。

[关键词] 腮腺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方式

腮腺是口腔颌面部最大的一对唾液腺,是各唾液腺中较易发生肿瘤的腺体,绝大多数为上皮肿瘤,而且发病率高于其他涎腺。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2l例,现就其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腮腺肿瘤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男17例,女4例,年龄22~63岁,平均41.2岁,以30~50岁间为最多;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5例。发病部位:左侧腮腺9例,右侧腮腺11例,双侧腮腺者1例。

1.2 方法 对21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方法16例良性肿瘤中5例行肿瘤切除加腮腺区域切除,11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5例恶性肿瘤全部行肿瘤加全腮腺切除,同时有3例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切除面神经者1例。术后出现面瘫者给维生素B(M1)和B(M12)及能量合剂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按摩理疗。术后腮腺瘘l例,口服阿托品0.3 mg/次,4次/d,连用4~6 d。

全文阅读

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 提高对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腮腺肿瘤的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 混合瘤37例,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混合瘤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状囊腺瘤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强化较为显著,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无渐进性强化;管状腺瘤平扫可见囊变区,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嗜酸性细胞腺瘤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略模糊,增强后呈环形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平扫成囊样低密度,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较为均匀;脂肪瘤平扫呈典型的脂肪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腮腺癌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良性肿瘤包膜一般较完整,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并可有相应区域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可清楚显示腮腺区肿瘤的存在及定位,一定程度上可鉴别良恶性肿瘤,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关键词】 腮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肿瘤

腮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唾液腺,腮腺区及周围间隙结构复杂,腮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本研究对65例腮腺肿瘤的CT 表现结合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 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具有完整资料的腮腺肿瘤6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混合瘤37例,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除3例仅行平扫检查外,其余病例均行平扫及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22例行多期增强扫描。

1.2 方法 采用PHILPS公司的Brilliance16螺旋CT扫描仪,先行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优维显(Ultravist),剂量约80—120ml或按1.5ml/kg体重计算,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4ml/s,层厚为5mm。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个月—76岁。64例为单侧发病,右侧33例,左侧31例,1例为双侧发病。其中有54例由于无意中发现的腮腺区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而就医,有10病例有轻微的疼痛不适,临床症状大多不明显,仅1例面部疼痛明显并伴有进行性张口困难。

全文阅读

腮腺肿瘤113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我科2000年至2012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113例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良性肿瘤92例,恶性肿瘤2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中13例术后辅助放化疗。结论 腮腺肿瘤中以良性肿瘤为多见,良性肿瘤的治疗行面神经解剖术+腮腺浅叶切除术或面神经解剖术+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面神经未受到侵及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

【关键词】 腮腺肿瘤;组织病理;手术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20-02

腮腺肿瘤是口腔领面部常见肿瘤,发病率高,约占涎腺肿瘤的80%[1]。了解熟悉腮腺区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对明确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现对我院口腔科自2000年至2012年间收治的腮腺区肿瘤病人共113例进行总结,将其病例特点、临床表现、组织分型以及治疗结果回顾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全部113例腮腺肿瘤均送术中冰冻和术后病理,经由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良性肿瘤患者共92例,约占81.42%,男41例,女46例,平均年龄38.11岁(16-75岁);其中多形性腺瘤57例,占50.44%;腺淋巴瘤18例,占15.93%;单纯性腺瘤6例,占5.31%;良性淋巴上皮病变4例,占3.54%;基底细胞腺瘤3例,占2.66%;血管瘤2例,占1.77%;鳃裂囊肿2例,占1.77%。恶性肿瘤患者共21例,占15.58%,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岁(31-62岁);其中黏液表皮样癌7例,占6.2%;腺样囊性癌5例,占4.42%;恶性多形性腺瘤3例,占2.66%;基底细胞腺癌3例,占2.66%;腺泡细胞癌2例,占1.77%;鳞癌1例,占0.89%。本组患者发病(或发现疾病)时间最短一个月,最长20年,平均2.78年。

1.2 临床表现 大多无自觉症状,无功能障碍。多是以缓慢生长、无疼痛不适的肿块为主诉就诊,专科检查可见局部膨隆形成面部畸形,表面皮肤颜色温度无异常,肿块呈球形或结节分叶状,质地较硬,周围界限清楚,活动度佳,与深部及浅表组织均无黏连。本组中4例出现疼痛,1例出现面神经麻痹,从临床表现上诊断为腮腺恶性肿瘤,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合。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全文阅读

腮腺肿瘤临床论文

1病理类型及发生率

年俞光岩等总结北京口腔医院2055例腮腺肿瘤病例,其中69例为MPT(3.4%),病人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5.9/1。2009年徐杰等总结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腮腺肿瘤705例,其中34例为MPT(4.8%),病人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为2.4∶1。病理类型为沃辛瘤(WT)及WT合并其他肿瘤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肿瘤。WT又称腺淋巴瘤,作为腮腺第二高发的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约占所有腮腺肿瘤中的15%~25%,这其中约20%WT是多发性的。对于WT的这种多发性特点,很多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统计分析。目前,关于WT形成认可最多的假说是WT是由胚胎发育时期存在于腮腺导管内的淋巴结内的腮腺组织发生而来。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腮腺腺体内上皮和淋巴组分之间尚未出现明确的界限。此时上皮细胞与唾液腺导管腺泡系统前体,可保持嵌入在淋巴组分内。这些淋巴组分将在未来构成腺体内淋巴结。在一系列包括吸烟在内的暂不明确的致瘤因素刺激后,这些上皮细胞包涵体将有可能会引起WT。而这种包涵体可能在双侧腮腺均存在,或存在超过一个。而其他病理类型的腮腺MPT多是以单独的个案出现,多数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巧合而不是联系。

2诊断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2.2CT检查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2.3MRI检查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2.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全文阅读

副腮腺肿瘤临床论文

1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8年8月~2012年12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腮腺肿瘤病例412例,检出副腮腺肿瘤8例。对所有副腮腺肿瘤病例进行临床、影像、病理资料、术式及预后等分析。

2结果

2.1临床特征。患者临床特征(表1),所有患者均无面瘫及颈部淋巴结肿大。

2.2影像学表现。副腮腺良性肿瘤病例CT表现为面颊部中份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多形性腺瘤轻度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延迟强化;而恶性肿瘤患者病例CT表现为肿块形状不规则、境界不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后轻度或中度强化(图2)。2.3病理诊断。多形性腺瘤5例,包膜不完整或部分区域肿瘤突破包膜;基底细胞腺瘤1例,包膜完整。多形性腺瘤恶变(高分化非特异性腺癌)1例,恶性成分低于50%,浸润范围超出被膜的距离≤1.5mm;高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腮腺内淋巴结阳性(1/2)、腮腺组织及颈部淋巴结阴性,排除口腔、鼻腔及眼睑转移性肿瘤。

2.4治疗。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辅以放疗。

2.5随访与预后。随访1~5年,良性肿瘤患者术后涎腺功能良好、面神经功能正常且颜面部对称,无复发及恶变;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功能良好,无复发及转移.

3讨论

全文阅读

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摘要】 目的 评价了解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6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式改良内容包括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术后负压引流。结果 本组65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者3例,发生涎瘘者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5例,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 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腮腺切除术; Frey综合征;肿瘤

传统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以其良好的疗效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如下缺点:① “S”形切口通常会在耳前和颌下区留下明显的瘢痕,影响美观;②由面神经周围支向总干的解剖方法容易造成面神经周围支的损伤;③术后容易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④加压包扎时间长。为取得更好的治疗和美容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科自2005年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1]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8月至2010年11月本科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腮腺良性肿瘤65例,年龄18~65岁(中位数46.5岁);男36例,女29例;多形性腺瘤43例、Warthin瘤12例、肌上皮瘤10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切口:采用面部除皱术切口,即沿耳前皱折自耳轮脚至耳垂根部,折向耳后沿耳廓后沟至其上2/3之处,再以约60°角转向乳突延伸至发际内约2 cm,并沿发际向后下方延长约6 cm。保护耳大神经后支:沿腮腺筋膜、乳突和胸锁乳突肌表面向前翻起皮瓣,耳大神经的各分支均暴露良好,切断分布到腮腺区的前支,解剖保留分布在耳廓和乳突的后支。面神经解剖:通过延长发际内的附加切口,可较好暴露腮腺前缘,腮腺导管和面神经各分支,所以本科仍主要采用面神经周围支逆行解剖法,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浅叶和腮腺肿瘤。胸锁乳突肌肌瓣: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肿瘤为良性病变后,即在乳突下方解剖分离胸锁乳突肌前后缘,长约6~8 cm,然后切断胸锁乳突肌浅1/2层,将浅层肌瓣提起向乳突方向分离至乳突尖下方,形成蒂在上方的胸锁乳突肌肌瓣,遂将肌瓣旋转覆盖在面神经表面,与咬肌筋膜褥式缝合。负压引流:在术区避开面神经放置负压引流管,主要放置在下颌角附近。术后负压引流48~72 h,拔除引流管后术区绷带加压包扎3 d。

1.3 手术疗效的评价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时针对Frey综合征、涎瘘、面神经功能、耳垂和耳廓背部皮肤感觉功能和美容效果等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评估。

2 结果

全文阅读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分析

(1.贵州省惠水县人民医院 550600 2.贵州省惠水县中医民医院 550600)

【摘要】目的 对腮腺肿瘤的CT 相关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2010年7月份至2011年7月份收治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以常规的 CT 平扫来进行强化性扫描, 对病患相关的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为26例, 其中密度较为均匀且边界较为清楚的患者有 21 例,而密度不够均匀并且部分境界不清晰的患者有5例;恶性肿瘤22例,其中密度不够均匀的且边界较为模糊的有15例,有7例密度较为均匀且境界也较为清楚。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定位,其的准确率高达100%,对于诊断良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良性91.7% , 恶性90.1% 。结论 CT 可用于诊断腮腺肿瘤的良恶性情况, 尤其是诊断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腮腺肿瘤;CT诊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1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79-02

1 前言

腮腺肿瘤在多见于颌面部, 主要是行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明确肿瘤性质及大小、范围对指定手术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当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CT的应用不仅能及时发现肿瘤,还能为手术前进行评估以及预后等方面提供合理依据,CT已成为临床上腮腺肿瘤最主要的一个检查手段。本文对我院2010年7月份至2011年7月份收治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相关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2 临床资料

经过我院的病理证实的48例腮腺肿瘤病患中,有女性22例,男性26例,年龄在17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岁。全部患者的病程长短各不相同,病程最长为23年,最短为25天。具体的临床表现是耳后大肿块,良性肿瘤病患的肿块活动较为平稳,生长比较缓慢,但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恶性肿瘤患者的表现是肿块在近期有不断加快或迅速增长的趋势,质硬,但不活动,肿块边界不清楚,有疼痛感,面目出现疼痛或麻木现象,张口饮食、说话均受到一定限制[1]。

全文阅读

腮腺MPT肿瘤临床论文

1诊断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1.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1.2CT检查

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1.3MRI检查

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1.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全文阅读

腮腺腺肿瘤外科治疗与发展

1回顾

1940年代前,因担心手术伤及面神经,腮腺肿瘤的手术多采取肿瘤剜除术;1940年代始,采取经典、常规的术式即保存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进入1980年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促进了腮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水平的提高,并且随着个性化的保存性、功能性外科理念的引入和显微外科器械、生物材料的应用,推动了术式的改进和创新,使腮腺功能性外科的概念及内涵不断完善,进入了功能与形态并举的新时期。

2腮腺功能性外科的主要进展

2.1完善了腮腺功能性外科的生物学基础

李扬等通过动物实验证明,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后残余腺体具有强大再生能力及代偿作用,腺体功能得以保存或部分保存[1]。Zhao等用锝放射自显影的结果显示,保留主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后剩余腺体的功能完全正常[2]。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对于腮腺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腺癌,采用完整切除肿瘤和必要的最少量正常腺体组织,不但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的机会,而且具有简化手术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等显著优点[3??4]。

论文百事通以上研究均表明,保留腮腺主导管,能够保全剩余腺体组织的功能。在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与保护面神经具有同等重要性。据此,为腮腺功能性外科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2.2功能性外科与整形外科美学观念的融合和实施

使腮腺肿瘤治疗真正进入了功能与形态俱佳的时代。

全文阅读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术术式选择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0例直径小于1.5 cm的腮腺良性肿瘤选择部分腮腺切除术,对10例位置表浅、界限清楚、活动性好的腮腺肿瘤行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对60例腮腺肿瘤采取腮腺腺叶切除术。结果 门诊复诊中,行部分腮腺切除术及腮腺包膜外切除术的患者至今未见肿瘤复发,腮腺区凹陷畸形不明显;腮腺导管口涎液流畅,面神经损伤少,恢复快,无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结论 对直径小、位置表浅、活动性好的腮腺良性肿瘤采取部分腮腺切除术或包膜外切除术,不仅能确保肿瘤切除的安全性,而且能保存腺体功能,预防面部畸形,减少面神经损伤,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对直径大于1.5 cm的肿瘤患者建议采取腺叶切除术。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 腺叶; 外科手术; 术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5.063

手术是腮腺各类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很早以前由于对腮腺特别是对面神经的解剖和对多形性腺瘤病理性状缺乏了解,顾忌手术会损伤面神经,对腮腺肿瘤大多采用单纯肿瘤摘除术及剜除术,术后复发率达20%~45%。随着人们对腮腺特别是面神经解剖及多行性腺瘤缺乏完整包膜、包膜内外有瘤细胞浸润这一病理特点认识的不断深化,明确了剜除术导致腮腺肿瘤术后复发的原因,腮腺浅叶切除术和全腮腺切除术+腮腺肿瘤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术成为治疗腮腺肿瘤的标准术式,复发率明显降低,控制在2%~5%。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遵循肿瘤外科的基本原则――在根治肿瘤的前提下,尽可能保存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对于直径小于1.5 cm及位置表浅、活动、界限清楚的腮腺肿瘤采取部分腮腺切除术及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保存部分腮腺功能,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样达到了根治腮腺肿瘤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0~2002年在本院住院的120例腮腺肿瘤患者,术中或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25~81岁,平均53岁;肿瘤多偶然发现,肿瘤位于耳前区65例,位于腮腺后下区为55例;87例为多形性腺瘤,33例为沃辛瘤;其中50例采用部分腮腺切除术,10例为腮腺包膜外切除术,60例为腮腺腺叶切除术。

1.2 方法 腺叶切除术:60例患者中全麻55例,局麻5例。切口:采取常规腮腺“s”型切口,切口至下颌角前1 cm或由耳垂后沟向上至耳廓后沟的2/3处,以75°角向下后方进入发际2~3 cm,在发际后倾斜延伸约5 cm。翻瓣:在咀嚼肌筋膜下翻瓣,保留耳大神经。患者面神经颊支位腮腺的导管及腺内导管的表面,尽量保留主导管。当面神经颊支位于腮腺导管深面时,切断结扎腮腺主导管。关闭创口时,放置负压引流。放置负压引流管时避开游离的面神经,以免负压对神经产生刺激作用,负压引流48~72 h,拔除负压不再加压包扎。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是指腮腺浅叶肿瘤及其周围0.5~1.0 cm正常腮腺组织的切除。肿瘤位于腮腺后下部,分离面神经下颌缘支,进而解剖颈面干,将颈面干后方肿瘤连同腮腺后下部一并切除。如果肿瘤位于耳前区则不刻意解剖面神经。适合于腮腺后下极的沃辛瘤及体积小(直径小于1.5 cm)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腮腺深叶切除术:采用先分离面神经主干,自后向前掀起部分腮腺浅叶,以浅叶前部为蒂,在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之间切除部分腮腺深叶及深叶肿瘤,然后将浅叶复位。如果肿瘤位于腮腺后下部面神经深部,先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分离颈面干至面神经主干,从颈面干深部切除腮腺深叶肿瘤及后下部腮腺组织,保留上前部腮腺组织。适用于肿瘤位于面神经深面,在下颌升支外侧或突入下颌后区,体积不大的腮腺深叶肿瘤。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翻瓣暴露肿瘤后,在腮腺嚼肌筋膜上做“+”切口,从包膜外疏松结缔组织中分离摘除肿瘤,将腮腺嚼肌筋膜复位缝合,关闭创口,加压包扎2 d,适应于位置表浅、界限清楚、活动性好的良性腮腺肿瘤。

2 结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