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写作论文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关键词:儒家;心理学思想;中庸之道
一、儒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将散见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等及历代大儒著述中的儒家心理学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尚志
儒家非常推崇“尚志”教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认为“志”,对于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一生功业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才,更取决于志。张载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志大则才大,事业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久则气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认为志向远大恒久是事业、才能以及品德发展的根本保证。
儒家不但重视立志要远大、恰当,而且重视“养志”,即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着重物质利益的得失和虚名的毁誉,要追求精神志向的高远,做到得失不计于心,万物不萦于怀。诸葛亮将之概括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实施志向的漫长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苏轼《晃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些不朽的名句,都说明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意志品质对于实现远大的志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汉武帝时,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将传统儒学与法家学说及道家学说等结合起来,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使儒家学说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自汉武帝时代开始,此后二千年多年间,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一、形成背景
例1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
① 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②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④ 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摘要:李白思想甚为复杂,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其主导地位,而积极从政的出仕思想是其儒学思想的核心,同时,李白的儒学思想与道释等思想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其复杂思想的内核,儒道释思想的统一使得李白的整体思想形成一个有机体。
关键词:李白;儒学思想;出仕思想
李白无论是他的政治活动与非政治活动,还是他的文学创作,都渗透着各种复杂的思想,儒学思想是其主导,道释思想与儒统一于李白的整体思想之中。因此,我们探究李白思想的内核,应注重把握其思想之根――儒家思想并因此旁及其他。
一、儒学思想的核心
积极从政的出仕思想是其儒学思想的核心。陈贻欣认为,其志向虽有如此之多,而且前后又有所改变,然而其中最大最主要,为他长期所追求而始终不渝的则只有一个――想做宰相。李白身处盛唐,而大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正如他自己说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代寿山答梦少府移文书》),但他既看不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李白《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立抵卿相”(李白《与韩荆州书》)。我们分明体味到了一位儒者的“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二、儒家的理想抱负与社会现实和个人能力之间的差距
李白有“想做宰相”的理想,想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他仰慕传说中作过小贩、屠夫的吕望;仰慕筑过墙,后来建立伟大功勋的傅说;仰慕隐于高阳酒肆的郦食其。而事实上他所面对的现实与他所仰慕的这些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会不断遭致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李白《赠蔡山人》),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认识到统治集团与社会现实的黑暗,在他的笔下,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当时的心理写照。
三、儒与道释的统一
1确立人文教育目标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活动最终培养出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才。2011年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医学教育就是着力培养具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丰富人文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较强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明确高等医学教育总体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一定实践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应结合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科学精神相结合的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5]。救死扶伤、诚实守信、关爱病人、敬畏生命应该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涵盖了所有这些人文精神,并且对医学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和教育意义。首先,医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儒家强调“医乃仁术”、“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儒家主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不孤,必有邻”,告知人们立身树德的重要性;在诚信方面,儒家提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平等思想方面,儒家主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它方面,儒家思想主张“义”、“礼”、“智”,在医患沟通、依法行医、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指导思想。可见,儒家丰富的人文思想对实现医学人文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
2构建人文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核心环节。把儒家人文思想整合到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去,就要把握好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的各个环节。1)要把儒家思想融入到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理念中去。医学人文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医德医风。济宁医学院根植于孔孟之乡,沐浴时代新风,秉承“明德仁爱、博学至善”的理念,把培养富有“仁爱”思想的德艺双磬医学人才为己任,提出“为国家育人才,为大众谋健康”的教育理念,把医德医风教育贯穿于全过程,60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涌现出了如“医坛红烛”王春祥、近期备受关注的“最美乡村医生”张波等一大批优秀校友。2)要把握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关系,医学院校应以医学专业课程为核心,人文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不能冲淡医学教育的主题,在教学安排上做到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二是创新性原则。要正确处理好儒家人文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不断赋予儒家传统文化时代内容。三是协调性原则。人文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专家建议在设立医学人文学一级学科基础上,创设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史和医学心理学6个二级学科。将儒家优秀人文思想贯穿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3)要抓好儒家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
把儒家人文思想融入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具体应根据高校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和大纲,主要从公共课、医学基础课、医学专业课和实践教学课加以组织和实施。①公共人文课程。设置社交艺术、公共关系学、中国传统道德概论、医学人文学导论、孔子的智慧、让爱为生命护航等,这些课程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儒家优秀人文思想渗透到这些科目当中去,培养学生逐渐从人文角度了解医学、走近医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②医学基础课。开设相关课程有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卫生法学等,主要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基本素养,在社会人文环境下研究和学习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避免进入“见病不见人”的误区,深刻理解医学知识的社会意义和价值。③医学专业课。针对高年级医学生开设,如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健康评估、中医学、面试礼仪等,开设见习和实习等实践学科,让学生全面学习医学专业知识。人文课程要教授学生综合运用社会、心理、人际、沟通等知识和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需求,提高医疗技术和水平。④实践课程。实现儒家人文潜移默化的进入医学生的头脑,内化为行动意识,还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丰富的儒家文化资源和载体,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举措,依托地处孔孟文化聚集区的区位优势,在曲阜“三孔”、邹城“三孟”、孔子研究院等地开辟了儒家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开设“大爱讲堂”,定期聘请儒学大师、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展人文知识讲座,收到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设施,营造儒家人文教育氛围,在图书馆设立“仁学阁”、制作论语道旗和文化名人名言标牌,取校训和儒家圣贤命名桥梁道路等,如明德桥、孔子路,使学生身处学校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
3注重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人文医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空谈。注重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建立知识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高等医学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存在两方面问题。很多高校的一线人文教师大都来自综合院校的文史哲专业毕业生,虽然有些医学院校成立的人文学科的院系部,但也是人文、医学相对分离,造成大多数人文专业教师不懂医学;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受如前所述的客观原因影响,存在“人文先天不足”的缺陷,虽然有些医学教师通过后来攻读人文专业学位后从事人文学科专业或兼职教学,但人文功底未必深厚。目前医学人文教育缺乏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人文与医学专业教师的交流、培训,采取专兼职搭配,内培外引,校内校外资源相结合的举措,使人文教师队伍结构趋于科学合理,持续发展。2)充分重视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作用。优秀思政辅导员在工作中运用儒家人文思想的必要性是其工作特点决定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6]。因此,辅导员对医学生中儒家人文思想的教育和影响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就对辅导员的自身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提高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可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工作中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医学和人文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用儒家人文思想应用到对医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本着“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精神,做好学生们的良师益友,让儒家人文思想的光芒处处闪现在高等医学知识的海洋里。
作者:高启达 李建军 毕于建 单位:济宁医学院
【摘 要】中国戏曲是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诸多艺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样式,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润,经典戏曲作品《桃花扇》就明显体现了儒学思想。 【关键词】戏曲;桃花扇;儒学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36-01一、戏曲与儒学的联系首先,从内涵本质而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在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哲学思辨。刘蔚华先生曾经将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总结为“以伦理价值为中心”,“以社会国家为本位”,“以义务至上为准则”,“以民本主义为依据”,“以完美人格为理想”,“以世界大同为归宿”。[1]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是一种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念。王国维曾言:“戏曲以歌舞演故事”[2],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讲述悲欢离合、人生百态,达到写意传神、抒感的目的,从而为观众带来某种心理体验,得到些许人生教益。儒学和戏曲在内涵本质方面有相似之处;其次,从社会效益来讲,儒家思想的产生是孔子为维护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而提出的治国思想,诞生伊始就笼罩着浓郁的政治色彩与教化意义。二、《桃花扇》中的儒学思想(一)李香君与儒学“气节”。古人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的就是“气节”二字。《桃花扇》中李香君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对女性的重新审视。香君虽为,但心志高远,《守楼》一出,“忙忙的来交聘礼,凶凶的强夺歌妓;对着面一时难回避,执着名别人谁替。”香君面对此种困境,却发誓“便等他三年;便等他十年;便等他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听到别人劝解:“傻丫头!嫁到田府,少不了你的吃穿哩!”她义正言辞:“呸!我立志守节,岂在温饱。忍寒饥,决不下这翠楼梯。”众人强行为香君穿嫁衣,却换来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死反抗。《骂筵》一出,将香君的气节体现得淋漓尽致,阮大铖为巴结圣上,采选宫人,将《燕子笺》被之声歌,香君态度坚决:“奴家香君,被捉下楼,叫去学歌,是俺烟花本等,只有这点志气,就死不磨。”为吐胸中之气,香君将词曲自改:“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乾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马士英、阮大铖恼羞成怒,立时便将香君“送入内庭,拣着极苦的脚色,叫他去当”。即便如此,香君也不曾跪地求饶,却是“奴家已拼一死。吐不尽鹃血满胸。”无论是对待爱情还是朝廷,香君自始至终秉持的都是“气节”二字,她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愿意牺牲个人幸福,毫无怨言地支持朝宗为国效力。面对权奸逼迫,坚守内心、凛然不惧,绝对称得上是巾帼英雄。(二)李贞丽与儒学“仁爱”。《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爱人”。《桃花扇》就塑造了李贞丽这样一位仁爱的老鸨形象。对侯朝宗和李香君来说,李贞丽是其爱情的促成者与保卫者。在《传歌》一出中,李贞丽听闻侯朝宗“敝乡世家,果然大才”时,便嘱咐杨龙友:“这样公子肯来梳栊,好的紧了。只求杨老爷极力帮衬,成此好事。”李贞丽不曾逼迫香君成为她的摇钱树,反而将其梳栊之事视为重中之重,她看中的不是侯朝宗的权势、金钱,而是他的才华和品貌,对待香君确如贞丽所言“掌中女好珠难比”。《守楼》一出更是将李贞丽的“仁爱”刻画得形象丰满,当马士英逼迫香君嫁给田仰之时,香君为全自己守节之志,倒地撞头,昏迷不醒,这时贞丽并没有趁机将香君偷偷嫁与田仰,而是听从杨龙友意见,牺牲自己,代君出嫁,此等作为实在感人。(三)史可法与儒学“忠贞”。“忠贞”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灵魂,是封建社会的政治道德准则。孔子曾言“臣事君以忠”,足以表明忠贞之思在儒家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忠贞正直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清兵渡淮,进逼扬州之时,史可法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倾覆在即,却无力挽救,声声慨叹:“俺史可法好苦命也。协力少良朋,同心无弟兄。只靠你们三千子弟,谁料今日呵,都想逃生,漫不关情;”情到深处,悲从中来“哭声祖宗,哭声百姓……哭的俺一腔血,作泪零。”史可法率领不到三千人马,依旧镇守扬州,誓死卫国,他激励士兵:“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从来降将无伸膝之日,逃兵无回颈之时。那不良之念再莫横胸;之言再休挂口,才是俺史阁部结识的好汉哩。”这一番言辞临危不惧、披肝沥胆,为保山河,不顾生死,实乃一代英豪。《桃花扇》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作,字里行间无不显露着儒家思想的光环与侵染。当代社会,儒学也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适合并服务于时代所需,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儒学与戏曲声息相通、互为关联,在封建社会的禁锢中发芽,在传统文化氛围中壮大,我们也希望它们能继续在当今时代风潮中改革,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参考文献:[1]刘蔚华.中国儒学史序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合注.桃花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摘要:本文从社会学的发生学意义入手,对儒家学说中的社会思想能否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学”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认为儒学中虽然存在着丰富的社会学思想和社会学因素,但不能将其与近代学科分类意义上的社会学等量齐观。
关键词:儒学;社会思想:社会学
近年来社会各界普遍开始重新关注曾在中国占有显学地位的儒家思想与学说。儒家学说代表人物众多,内容纷繁芜杂,很难用较为简短的语言概括其全部内容及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昭示着儒学有着其他学说难以企及的巨大弹性,因此今人对其的评价亦可有广阔的操作空间。
儒学包含丰富的社会思想,大陆学界对儒学的认识中,亦有从构建中国学术谱系的企划出发,将儒学中某些因素,作为西方社会科学中某些学科的中国样本这一趋势。例如,将儒学中的统治技术和国家治理思想视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将儒学中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说视为中国古代的社会学(彭立荣,2003),等等。此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东西方不同发展路径条件下知识与学说的形成与性质。
一、关于社会学发生学意义的不同认识
社会学作为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专门知识的理论体系出现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种种社会问题促使社会思想家和哲学家进行深入思考:同时,社会学的出现更是人类对社会及其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在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它的许多思想观点一直被包含在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学说、理论之中,以社会哲学的形式存在(贾春增,2000)。
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社会学经历了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漫长转变过程。古希腊哲学中的社会思想以及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对社会学的逐渐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论积淀作用。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学的产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前提,其成果反映在哲学思想(从思辨的层次)上,通过哲学思想又直接影响到社会科学。因此社会学得以产生和发展,乃是长期存在的各种社会哲学思想演化的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上述解释固然合理,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体系均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与学科发展路径。人类对自身群体进行的研究早已有之,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社会思想与社会学说。就中国情况而言,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的研究;这一类有关人类社会的理论与学说,不可否认其具有社会学性质。因此,儒家学说(或称儒文化)就是一种以文化的形态出现,以规范人在社会中的行为为根本特征和对社会进行整合、治理为根本任务的关于社会的理论与学说,即为古代中国的社会学。
作者简介:李鸫鸣(1988―),女,白族,云南迪庆人,美学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美学思想。
摘要: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儒家美学的开端,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流派,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楚骚美学、禅宗美学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对儒家美学得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把握中国美学思想。本文主要从人格美、艺术美、自然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的美学思想,从而去更深入的把握对中国美学史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儒家美学。
关键词:仁;中和;人格美;艺术美;自然美
追溯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历程,就可以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奠定于先秦。从理论形态上看,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和以屈原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比较而言,儒道两家是构成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基本要素,源远流长,可谓“中流砥柱”,它们与楚骚美学和禅宗美学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史上的四大思潮。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是对中国的美学、哲学、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盛会的礼乐传统,以“仁学”作为分析和解决美和艺术的根本立场,为儒家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的美学思想在以儒学“仁学”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个体心理欲求与社会伦理规范之间的相互统一。孔子美学的基本点就在于:一方面充分肯定满足个体心理欲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心理欲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所以,孔子的美学也是他的“仁学”的延伸和发展,其目的是为了“礼”的实现。孟子的美学思想是孔子美学思想的继续,在他所著的《孟子》中,对以道德品性为特征的“仁义”和以美善统一为特征的“中和”等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还进一步完善了孔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孟子之后,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者便是荀子,他所著《荀子》一书的美学思想比较集中的反映在《礼论》和《乐论》等篇中。荀子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两方面来考察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与孟子不同,荀子对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肯定人的审美要求的现实感性的自然基础,肯定符合礼义前提下的自然欲望的自然基础,肯定符合礼义前提下的自然欲望的满足,“所以,要求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相统一,是贯穿整个荀子美学的基本原则。”① 这一原则其实也是儒家美学追求“中和”境界的美学理想的继续。荀子的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乐记》、《春秋繁露》等一些儒家的经典,并对后来的汉儒美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的来看,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位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虽然在美学思想的一些具体问题上看法有异,但在总的倾向上还是一致的,他们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人格美、艺术美和自然美这三个方面。
一、人格美
众所周知,先秦儒家思想的伦理色彩及浓,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想努力塑造出一种完善的人格,他对人的内在精神之美做出过许多的论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为始终的精神追求。从政治上看,“仁”就是要“复礼”,即“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恢复“周礼”,这样天下可大治,而“仁学”也就可以实现。“仁”的目的在于恢复“礼”,是“礼”的内在依据,在孔子看来,尽管“复礼”是他的最高政治目标,但“仁”比“礼”更重要,人应该由“仁”而进“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仁”体现到社会生活中,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从个人看,“仁”就是要“成人”,即成为具有道德美、人格美的文质彬彬的句子。这里,“仁”作为立身的根基,目的就在造就仁人君子。“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以“仁”为核心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作的概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都说明,他把内在的正值和仁义作为君子内在所固有的品质,“仁”变为了人内在的无限道德潜能,正因如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也就是说,人只要发扬他的主动性,都可以成为具有人格美的君子。《论语》中的这些记载,都标明了孔子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人格美追求。
摘要:儒家生态哲学主要包括“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存在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生态价值观、“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实践观三方面。儒家生态存在论是一种生成论,突出天地的“生生之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应承继天地自然的生生之德,“继善成性”;儒家生态价值观在人与自然万物的价值关系上肯定人高于其他事物的价值,但它所强调的人的价值,主要是一种德性价值,认为人的价值在于承继天地生生之德,“赞天地之化育”,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儒家生态实践观主要体现在其社会治理思想当中,它继承了古代社会治理思想中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重视礼义的观念。
关键词:儒家;生态哲学;存在论;价值观;实践观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1-0039-07
儒家生态哲学思想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过程。儒家生态思想发端于孔子,但在先秦时期,真正得到系统阐发却是在《中庸》、《孟子》、《荀子》、《易传》等著作中。两汉时期,儒家生态思想体现在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中。宋明理学受佛教理论思辨的影响,在《中庸》、《易传》思想基础上,对儒家生态观作了进一步阐发。本文主要从先秦儒家、宋明理学的相关思想阐述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内容分“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存在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生态价值观和“赞天地之化育”的生态实践观三部分。
一、“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态存在论
成中英先生说:“儒道两家乃源出于同一宇宙经验。”因而儒家与道家在存在论上具有相似的认识,同样将世界视作一个生生不息的创生万物的过程,认为天地万物乃至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都是在这一运化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关于儒家生态存在论,本文突出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天地生化万物的生成论模式;二是对天地“生生之德”、“诚者天之道”的强调;三是关于天人之间“天命之谓性”、“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关系的思想。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它以无形的巨大力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干的儒家思想,以它特有的魅力深刻影响到现代学校教育之中。只要稍加注意我们便不难发现,不管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管理者的运营策略,无不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孟子有云:“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吗?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圣地,德育工作在众多工作中具有统帅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而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 “学会做人”,即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能效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人”。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关心社会、奋发有为”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由于人们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这难免对我们的青少年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我们的学生中,只知报酬和索取,而不顾回报与奉献的不良倾向时有发生。说谎、欺骗家长、欺骗老师的“诚信”危机也在不断加强,这些事实无不证明应试教育带来了悲哀。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又如何增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呢?历史经验和许多国家的成功事例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采取和风细雨般的寓情于理、以情动人教育方式和态度,用儒家“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的义利观去教育学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明白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把追求利益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强化儒家正确的“义利观”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对扫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大有裨益。
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必然对社会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所以教育绝不能只看智育而必须强调以德育为基础,要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儒家既强调制度管理,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高兴地按照道德准则去做他们应当做的事,显然与我们当代教育的主张是吻合的,也与我们今天进行的素质教育在某些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不妨可用孟子提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修身方式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用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洁身自好和健全人格教育;用儒家的“自省”“克己”和“慎独”的修养要求来加强对学生进行修身养性的教育;用儒家“忠恕”理论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总之,只要我们学校正确运用儒家的道德观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就能促进学生不断朝着“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德育工作任务。
在儒家思想里,“礼”是治国的根据。荀子说:“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可见,重“礼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使中国成为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的源泉。目前我们许多年轻父母不知如何“教儿育女”,只是一昧的溺爱子女,特别是祖辈对孙辈的溺爱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导致娇生惯养、独尊傲慢、任性骄纵的所谓“小皇帝”“小公主”随处可见,学生道德水准不断滑坡。因此,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成为目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的现代教育同样需要建立自己的“礼”,如,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这些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借重民族文化优势,发扬中华民族重“礼”的思想,深入挖掘其合理内涵,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切实做到讲文明、讲礼貌,帮助他们更好地做人、更好地生活,争做文明公民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儒家思想“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校管理者的运营同样需要儒家思想“锦上添花”的助力。
孔子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市场经济时代的校长,应该准确称为“学校经营家”,首先应当是教育战略家,具有独特的办学思路;其次应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第三要求既要能把握学校全部复杂工作,又要能超脱对外,大胆放手给教职员工施展才华的机会,当出现问题或者风险时,领导者要敢于承担责任。学校领导要得到教师拥护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
儒学的思想家们把任用贤能之士看作是治国之首要任务,使 “贤者在职,能者在位”。“贤”,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境界;“能”,主要是指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本领。在学校管理者选拔和提升人才也要任人唯贤。在任人时,要注重从个人能力、修养、个性、责任心等诸多方面考虑和考察,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虑任用者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在适宜的位置上充分地发挥作用。管理者在起用教师时,一定要辨证分析,合理开发,把他们放在最佳位置,才能作到“任其所长,不任其所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7-0045-02
摘要:中国作为外源型法的国家,在中国法的现代化进程中参照了大量西方法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从模仿民法法系到建立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变革,这其中必定包涵着对儒家法律文化的探究,“仁学”作为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理念,其核心价值应当为我们所珍视、利用和发扬。
关键词:法律思想;仁;礼;孝悌
荀子云:“故可以有奇人国,不可以有奇人天下,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夺之者可以有国,而不可以有天下,窃可以得国,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1]通过对这段论述的探讨,许多学者提出儒家法律思想是“国家本位”或者说是“天下本位。”实则不然,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2]由此可见,荀子心目中的“圣”是对孔子“依于仁”之圣的最好辉映。孟子又有言曰:“仁者,人也。”[3]据此可推断儒家思想是以民为本的。《荀子·正论》中言:“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4]这句话反映了荀子的“天下”理论中,除了有“德行”、“民心”之外,“百姓”、“民本”思想也蕴育其中。这句话与我们熟知的孟子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意相同,孟子的高深之处在于将“百姓”、“民众”放在了首位,更加彰显了儒家思想“重民”思想,体现了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儒家立足现世,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关注人身并促进了民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成为儒家法律思想的一个闪光点。
儒家法律思想的民本法律观在历朝历代的立法、司法、执法中均有体现。历代开明的统治者都以“王政本于仁恩,所以爱民厚欲”[5]相标榜。以下仅举几例,予以说明。如汉文帝时期废除肉刑,北魏孝文帝时期废除“门房之诛”,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强调“民命尤重”,借以昭示宽仁慎行。隋文帝时规定了严格的死刑三复奏制度,同时规定了严格的复奏程序,以示对生命的尊重。唐太宗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结论:“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6]贞观元年,唐太宗还首创:“九卿义刑”制,这些都是在儒家仁义治天下思想的具体体现,比较注意恤刑慎杀。宋初为了消除五代十国以来武人主持狱讼,肆意乱法的弊端,规定了“法史寝用儒臣,务存仁恕”,[7]同时颁布了“折杖法”。历史表明,这种宽仁的治国策略,不仅缓解了社会矛盾,而且促进了国家统治的稳固。
由上述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本源和逻辑起点,是隐藏于人的生命本质的大本大源,是人的善性的发端,是一切美德和道德范畴的集中体现,其结构宏大而又细微,其内容博大而又精深。[8]具体而言,儒家的仁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仁者爱人
论语中有关仁的论述就达109此之多。“仁”的基本精神就是“爱人”。《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具体来说,“仁”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相爱的感情,是内心的一种自我修养,也是人情世故的相处之道。“爱人”是指一切人去爱一切人,特别是统治者对民众的爱。故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9]“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10]《论语·述而》篇中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儒学家钱穆对仁的经典论述道:“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则难。”钱穆所论述的孔子之仁表明,仁心仁道是发自于内心的道德和美德,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这是孔子仁存于心观点的表现。《孟子·离娄下》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由此可见,孟子认为是否明于人伦,施仁义之举;是区别人与禽兽,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