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腔镜技术引入乳腺外科后开展了腔镜辅助小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文叙述此手术的意义、适应证、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其防治。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发生很多变化,早期诊断率的提高促进了保留手术的开展,辅助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的进步显著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各种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其中腔镜手术在乳腺癌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手术方式和程序,增强了手术技术的效能,突出了创新手术的特点,发展了新的手术理念,且具有突出的微创和美容效果而备受关注[1,2]。本文重点讨论腔镜技术引入乳腺外科后发展的新术式:腔镜辅助小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1 手术意义
虽然保留的乳腺癌手术已经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的外科治疗方法,但目前在中国多数乳腺癌病人诊断时病期较晚,即使较早期病例常因多种原因仍需要行改良根治术:如在医、患一方顾虑保乳手术是否增加复发率时;体积相对较小,保乳术后难以达到满意的美容效果者;另外,保乳术后需辅加放疗,部分病人因经济原因而放弃保乳手术。同时,对于虽为早期病变,但属多原发肿瘤和伴广泛的导管内浸润难达切缘阴性者仍需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常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须经较大的梭形切口显露以完成切除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胸部遗留巨大疤痕,影响美观,并有上肢水肿等较严重并发症。根治肿瘤和保持美观是一对矛盾,努力提高根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是外科医生长期追求的目标。在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和腔镜皮下切除术等手术渐趋成熟的基础上[3],我们提出了对较早期乳腺癌用腔镜辅助完成小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仅距离肿瘤边缘1cm~2cm切开皮肤,术中冰冻切片保证皮肤切缘无癌残留,切口两端不必再扩大,按标准游离皮瓣至无法直视手术时,借助腔镜技术辅助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初步体会是,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可以达到与传统改良根治术相同的肿瘤切除效果和淋巴结清扫范围。因腔镜的照明和放大作用与超声刀良好的止血效果,术中出血更少,腋窝和锁骨下淋巴结清扫更加清楚,并可保护在血管鞘周围的淋巴管,减少术后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2年无局部复发[5]。通过一期或二期整形可恢复女性完美胸部形态[6]。病人术后精神和心理康复具有常规手术难以达到的突出效果。腔镜辅助小切口乳腺癌根治切除手术方法的提出,是在当今乳腺癌治疗效果明显改善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外科技术提高手术效能,于治疗疾病的同时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适应证
腔镜辅助小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不适合所有乳腺癌病人。我们初步体会目前该手术主要适用于:①松弛下垂不明显者。重度下垂者术后因保留较多皮肤将造成皮肤下垂和皱缩,影响美观。②临床ⅱa期乳腺癌,无明显皮肤和深部浸润。我们通过全乳次连续大切片研究发现当肿瘤小于3cm,且未侵犯皮下组织时距肿瘤边缘1cm切开皮肤是安全的。肿瘤过大时常有皮下组织浸润或局部血管、淋巴管癌栓,可能增加残留癌的可能性。③保留和乳晕复合体要求肿瘤边缘至乳晕边缘距离≥2cm,且术前超声或x线证实乳晕部无癌浸润征象。④腋窝淋巴结无明显融合及与腋静脉无明显粘连。对有淋巴结与腋静脉粘连者,目前的腔镜手术尚有一定危险。推荐对部分肿瘤较大和腋窝淋巴结较多的病人先行新辅助化疗,待原发肿瘤和腋窝转移淋巴结缩小后再手术,可扩大适应证并简化手术操作。肿瘤所在部位不是该手术禁忌证。即使切口距离腋窝较远腋窝清扫术仍可通过腔镜完成,必要时可先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然后再行腔镜辅助小切口切除[7]。
3 手术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6例,为本院收治的乳腺肿瘤患者。患者术前经临床触诊,为内可触及良性肿物57例,不可触及病变9例。经钼靶摄片、超声诊断为纤维腺瘤。并排除恶性肿瘤者;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者;排除语音沟通障碍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3例患者,其中乳腺纤维瘤23例,乳腺囊肿20例;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0.3±5.4)岁。病灶直径8~30mm,平均直径(19.5±6.1)mm。观察组乳腺纤维瘤24例,乳腺囊肿19例;年龄21~43岁,平均年龄(30.4±5.1)岁。病灶直径8~30mm,平均直径(19.6±6.2)mm。两组患者年龄、乳腺肿瘤类型、肿瘤直径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乳腺肿瘤旋切术治疗。手术器械为美国强生公司的微创旋切系统。常规消毒铺巾后,以0.5%的利多卡因对乳腺患侧行局部浸润麻醉,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切开皮肤0.2cm通过彩色超声确定穿刺深度,然后刺入微创旋切刀,插至乳腺肿瘤处,注射0.5%利多卡因注射液至乳腺肿瘤病灶底部,加强麻醉。控制手术旋切刀,使旋切刀头端凹槽对准患者乳腺肿瘤病灶,行乳腺肿瘤抽吸旋切至乳腺肿瘤切除干净。部分乳腺肿瘤为钙化灶的患者,术中对乳腺标本行钼靶摄片,证实钙化灶被切除。乳腺肿瘤手术后,以无菌粘胶纸粘合乳腺穿刺点皮肤小切口,压迫10min局部止血,采用胸带加压包扎24h对乳腺局部压迫止血。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乳腺肿瘤切除术治疗,于全麻或局部麻醉下实施手术,在肿块附近做放射状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肿瘤处,游离、切除肿瘤组织,电凝止血,生理盐水冲洗残腔后,行逐层缝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观察内容
参考Harri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美容效果,即:两侧外观无明显差异,对称感良好,术后瘢痕不易察觉为优;两侧外观有轻微差异,术后瘢痕较明显为良;两侧外观差异明显,双侧不对称,瘢痕明显为可;两侧外观差异显著,术侧伴挛缩、变硬,瘢痕明显为差。
1.4统计学分析
摘 要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7月收治乳腺肿瘤患者456例临床资料。结果:456例患者中,乳腺纤维腺瘤206例,乳腺增生症104例,乳腺癌82例,其他性质肿瘤64例。结论:乳腺肿瘤多为良性,恶性较少,需早诊断、早治疗;病理检查是明确性质、减少误诊的最有效方法。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病理检查 乳腺癌
乳腺肿瘤以女性常见,男性较少,其中乳腺癌更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及死因之一。近5年来收治乳腺肿瘤患者456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7月收治乳腺肿瘤患者456例,其中单发性肿块402例,多发性肿块54例;右侧肿瘤218例(48%),左侧肿瘤197例(43%),双侧肿瘤41例(9%);位于外上象限134例,内上象限114例,外下象限93例,内下象限92例,乳晕周围15例,弥漫性的8例;合并溢液116例,其中血性溢液75例;有40例可扪及同侧腋窝肿大之淋巴结。
检查:①乳腺红外线扫描:358例术前行乳腺红外线扫描,均发现肿块,未能判断性质。②乳腺B超检查:326例术前行乳腺B超检查,均发现肿块,其中18例报告可疑恶性。③乳腺X线检查:361例术前行乳腺X线检查,均发现肿块,其中23例报告可疑恶性。④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FNAC):276例术前行FNAC,诊断符合率达72%;其中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FNAC,诊断符合率达83%。
手术方法:398例行单纯肿瘤切除术,68例行患侧乳腺切除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4例二次手术切除患侧乳腺加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
结 果
[摘 要] 目的:探讨了肿瘤标志物在乳腺肿瘤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乳腺恶性肿瘤、81例乳腺良性肿瘤、81例健康成人进行血清CA15-3、CA19-9、CA24-2、CA125和CEA五项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组治疗前CAl53、CAl25、CEA、SF水平均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乳腺癌组患者血清CAl5-3、CAl25、CEA和SF治疗前的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乳腺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组CAl53+CAl25+CEA+SF四项联检阳性率低于CAl53、CAl25、CEA、SF。结论:血清CA15-3、CA19-9、CA24-2、CA125和CEA五项肿瘤标志物可提高乳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瘤标志物;乳腺肿瘤;诊断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乳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对乳腺肿瘤高危人群进行普查、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也可用于肿瘤预后判断、肿瘤分期和随访,是一个术后重要的预测指示。我们对CAl53、CAl25、CEA和SF进行联合检测,探讨其在乳腺癌的诊断和疗效计估上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乳腺癌患者81例(乳腺癌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6±12.4)岁,均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另设对照组81例为健康体检女职工和乳腺良性疾病组81例为女性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包括炎性反应患者)。各组之间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检测方法
乳腺恶性肿瘤病人和良性肿瘤病人均于手术前或化疗前1周内取晨血3ml,自凝得血清检测,术后10~14天或化疗结束后分别取晨血3ml检测各项指标。CA15-3、CA19-9试剂盒购自瑞典CanAg公司,CA24-2、CA125和CEA试剂盒购自埃夫朗公司。检测方法均为酶免疫法,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统计方法
将文中的计数资料(%)录入软件SPSS16.0中,采用卡方检验两种检查方法对于病理确诊的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病理确诊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中,确诊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分别有23例和17例,良性肿瘤中,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瘤和乳腺脂肪瘤分别有10例、8例和5例,恶性肿瘤中,乳腺纤维肉瘤、乳腺分叶状囊肉瘤及乳腺恶性淋巴瘤分别有9例、6例和2例。
2.2CT诊断的准确性评价表1中,CT对于良性乳腺肿瘤、恶性乳腺肿瘤分别为82.6%、88.2%,而钼靶摄片的良性、恶性诊断准确率则分别为47.8%、41.2%,经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CT、钼靶摄片的总体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0%(34/40)、45.0%(18/40),CT的总体诊断准确率显著更高(χ2=14.066,P=0.000)。
3讨论
乳腺肿瘤在女性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肿块是其较为突出的临床特征,家族性遗传、放射性刺激、原有乳腺疾病、腺体致密等均为乳腺肿瘤的高危诱发因素[1]。乳腺肿瘤可分为良性、恶性两种,及时准确的诊断可有效确定病灶位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鉴别肿瘤良恶性,对于控制乳腺肿瘤病情发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关键意义。在乳腺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中,钼靶摄片超由于辐射量低、安全性高、价格低廉而成为了应用较多的辅助诊断手段,但钼靶摄片的分辨率较低,摄片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干扰阴影(伪影),从而导致其不能有效识别所有肿块,造成漏诊情况,另一方面钼靶扫描层面较为单一,对病灶的位置、范围、大小缺乏直观、定性的分析,不利于隐性病变的发现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与钼靶摄片相比,多层螺旋CT扫描的层次多、清晰度高、立体感强、覆盖范围广,同时CT也可准确定位病灶、测量病灶大小,而良恶性肿瘤又具有较为显著的CT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这也更利于医师对于肿瘤的良恶性进行鉴别[3]。
本文对40例乳腺肿瘤患者的钼靶摄片、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CT对于良性、恶性乳腺肿瘤的及总体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钼靶摄片(P<0.05),这也与上文论述的内容较为一致,即病灶边缘的毛糙、毛刺征像,病灶高密度强化是恶性乳腺肿瘤的重要CT扫描影像学特征,除此之外,CT扫描还具有图像清晰度高、分辨率高的优势,因此CT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肿瘤(乳腺癌)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采取切除辅以整形外科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局切组48例,占40%,局加腋组61例,占50.83%,全乳切除11例,占9.17%;其中局加腋组比例最高;切口的选择中,乳晕弧形切口30例,占25%,放射状切口25,占20.83%,逗号形横切口46例,占38.33%,横切口19例,占15.83%;98例切口甲级愈合,占81.67%;肩关节活动情况:良好76例,一般22例;所有病例均无植皮,无术后上肢水肿,无局部复发。结论:乳腺肿瘤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切除的彻底度,切口的选择及术后放疗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乳腺肿瘤;手术治疗
患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其中肿瘤的发病率甚高,约占全疾病50%左右,严重影响妇女健康[1]。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以纤维腺瘤为最多,约占良性肿瘤的3/4,其次是乳管内状瘤;恶性肿瘤的绝大多数(98%)是乳腺癌,肉瘤甚为少见(2%)[2]。男性患肿瘤者极少,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为女性的1%。其中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及女性健康的疾患,现认为是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来提高疗效。随着肿瘤综合治疗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坚持肿瘤治疗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本院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对120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住院病历,均为女性,年龄25岁至64岁,平均年龄47.2岁;其中30岁以下6例,31至50岁87例,50岁以上27例。左侧乳腺癌63例,右侧55例,双侧2例;肿块直径小于2cm5例,2cm~5cm109例,大于5cm6例;组织学类型:小叶原位癌5例,导管内癌8例,浸润性状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21例,单纯癌50例,髓样癌16例,硬癌9例,腺癌4例,粉刺样癌2例,粘液腺癌2例;TNM国际分期:Ⅰ期9例、Ⅱ期66例、Ⅲ期41例、Ⅳ期4例。
2方法
采用手术切除肿瘤配合保乳术,术后适当放疗的治疗方法。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切除及游离范围大,改变切口在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基础上,充分保留正常皮肤,成功地减少了皮瓣并发症,提高了生存质量,并为提高疗效创造了条件,我们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了乳晕弧形切口、放射状切口、逗号形横切口、横切口不同的手术切口方式;同时广泛的乳腺切除已不能达到区域性控制的目的,术后放疗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与放疗间隔时间为7~52天,平均16.5天。放疗剂量:(1)原发灶70~80GY(切线DT50GY);(2)腋窝:腋淋结阴性者50GY,腋淋巴结阳性者70GY,其中大野50GY加缩野20GY,锁骨上下区及内乳区50GY。而肿瘤整形外科方法的应用是将整形外科的原则和技术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改善术后的效果及生活质量,包括引流、悬吊术、缩乳术、对侧的修整及重建等。
3结果及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收集本院病理科2009年6月-2014年6月明确诊断为乳腺叶状肿瘤的外检标本18例。
1.2方法重新复习18例PTs的所有临床病理资料,标本常规经4%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按照2003年WHO乳腺叶状肿瘤分类标准,(1)良性PTs:肿瘤膨胀性生长,间质中度增生,细胞分布均匀,无明显多形性和异型性,核分裂象少(0~4个/10HPF),无异源性间质分化,无出血坏死,共16例。(2)交界性PTs:肿瘤可有浸润性边缘,间质中度增生,富于细胞,有中度多形性和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5~9个/10HPF),罕见有异源性成分,出血坏死不明显,共2例。(3)恶性PTs:肿瘤明显浸润性生长,间质明显过度生长,细胞多形性和异型性显著,核分裂象多(>10个/10HPF),可有软骨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肌源性肉瘤等异源性成分,出血坏死明显,本组无恶性病例。
2结果
2.1临床资料18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35岁。均为单侧发病,发生于右侧9例,左侧9例。自发现到就诊时间1周~5年不等,18例活动度均较好,3例有短期内迅速生长的病史,肿瘤直径2~8cm,18例均为首发病例,5例同时伴纤维腺瘤,术中作快速病理10例,误诊为纤维腺瘤4例。临床治疗良性PTs行肿瘤单纯切除术,交界性PTs则在肿瘤切除后又行扩大切除术。
2.2病理检查巨检:肿瘤均为单一病灶,大小不等,体积2cm×2cm×1.5cm~8cm×7cm×6cm,呈结节状,部分有不完整的包膜,其中2例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或灰黄色,呈分叶状,均可见多少不等的弯曲裂隙,其中4例局灶区域呈黏液样,均无出血坏死。镜检:肿瘤组织均由2种成分构成,上皮为良性,由腺上皮和肌上皮2种细胞组成,常形成腺管状,部分腺管被增生活跃的间质成分挤压成裂隙状,上皮单层或扁平,也可增生成状或筛状。间质为真正的肿瘤成分,在良性PTs,与纤维腺瘤相似,间质较纤维腺瘤更富于细胞,常增生呈叶状突入管腔内,梭形细胞核形态较为一致,核分裂0~4个/10HPF;在交界性PTs,间质细胞中等丰富,分布不一致,细胞中度异型,核分裂5~9个/10HPF(图2),未见出血坏死。
2.3治疗和预后本组16例良性PTs,行肿瘤单纯切除术后随访,有3例复发,于外院行扩大切除术,术后仍诊断为良性,目前未见复发和转移。2例交界性PTs在肿瘤切除后又行扩大切除,扩大范围为肿瘤边缘向外1cm,1例41岁女性,术后2个月复发,去上海长海医院手术治疗,术后仍诊断交界性肿瘤,因肿块较大予以全乳切除,至今2年未见复发和转移。另1例35岁女性,扩大切除术后至今6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
3讨论
摘要]目的:乳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66例乳腺疾病患者行乳腺CT灌注扫描。乳腺癌组33例,以乳腺癌患者健侧正常乳腺为对照组;纤维腺瘤组17例,其他良性病变组16例,6例患者化疗2个月后复查并采用同样的灌注扫描方法,将此6例设为复查组,扫描后行乳腺CT灌注扫描,利用灌注软件Basama6.0测量病变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达峰时间(TTP),再进行统计学。结果:乳腺癌组与纤维腺瘤组的TDC曲线可归为Ⅰ、Ⅱ、Ⅲ型,乳腺癌的TDC曲线主要为Ⅰ、Ⅱ型曲线,而纤维腺瘤TDC多表现为Ⅲ型曲线。乳腺癌组CT灌注参数BF、BV均高于健侧正常对照组,TTP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各参数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组BF高于纤维腺瘤组,TTP低于纤维腺瘤组,两组间BF、TTP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V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BF、B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TTP平均值低于良性病变组,二者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乳腺癌复查组化疗后BF低于化疗前,TTP较化疗前有所延迟,化疗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BV平均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与纤维腺瘤的TDC不同,以此可鉴别乳腺癌与纤维腺瘤,不典型病例的鉴别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诊断。乳腺癌表现为高灌注,有助于乳腺癌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纤维腺瘤为较高灌注,与乳腺癌灌注参数BF、TTP有明显差别,乳腺癌和其他良性病变灌注参数有明显差别。乳腺癌化疗前后BF及TTP平均值均有明显差异,化疗后BF平均值有所减低,TTP也有所延迟。
[关键词]乳腺肿瘤;增强CT;X线计算机;血液灌注
近年来我院对收治的66例乳腺疾病患者的CT灌注成像特点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4月~2008年4月患乳腺疾病的女性66例,扫描后行乳腺CT灌注扫描,扫描前均做过乳腺X线铝靶摄影及超声检查。其中乳腺癌组33例,以乳腺癌患者健侧正常乳腺为对照组;纤维腺瘤组17例;其他良性病变组16例;6例患者化疗2个月后复查并采用同样的灌注扫描方法,将此6例设为复查组。
1.2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sensation4螺旋CT行CT灌注扫描,首先常规CT扫描定位,选定靶层面(即病灶的中心层面),平扫难以辨认病变者,则在体表做标记或行全乳CT增强扫描,6h后再进行灌注扫描。
【摘要】乳腺肿瘤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见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女性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其早期诊断的方法、手段日新月异,不断更新。本文就近5年来的诊断方法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肿瘤;乳腺癌;诊断进展
乳腺肿瘤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乳腺癌近几年已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严重威胁妇女身心健康,所以早期诊断尤为重要。临床常用的诊断有体格检查、超声、钼靶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核磁共振成像、乳管内窥镜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等。本文综述近5年以来关于乳腺疾病的诊断进展,以期对临床诊断有所帮助。
1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工作的首选方法。体格检查内容主要是视诊和触诊。专科医生如果重视出现的一些轻微异常现象,如:异常溢液、与月经周期无关的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乳晕水肿、局部皮肤湿疹等,再加上仔细地触诊,就能够做到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正确诊断。观察双侧的对称情况,有无内陷或抬高,皮肤有无下陷,有无“酒窝征”及“桔皮样外观”。触诊要接顺序用手指检查4个象限,手指平放触诊。确定有无肿块及大小、表面光滑程度、活动度、质地、是否与皮肤及胸壁粘连。然后在双侧腋窝检查淋巴结情况[1]。
2超声波检查近5年来,高分辨率超声仪和高频探头的广泛应用,乳腺超声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超声可检出0.5~1cm大小甚至更小的病灶。对了解乳腺肿块的部位、大小、囊实性、良恶性、有无转移提供良好的影像资料,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根据病灶的边界,形态、回声分布、后方有否衰减及周围组织有否浸润等声像图表现,对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彩色血流多普勒可帮助检测肿块内及肿块周围的血流情况,对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帮助。其与X线钼靶相结合诊断,目前称为乳腺癌检查的黄金组合[2]。
3X线检查钼靶摄影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具有诊断准确性高、费用较低及操作简便等特点,部分患者还可穿刺活检。是迄今仍被公认为乳腺疾患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乳腺内肿块乳腺癌较常见,其X线征象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星芒状或毛刷状,有触角。微小钙化在乳腺癌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3],国外报告X线片中乳腺癌伴钙化高达50%,包括扪及和未能扪及肿块者,病理切片高达70%以上,尤其是无明显肿块时,钙化灶的出现对诊断有着十分重要意义[4]。但钼靶摄影存在对近胸壁处的肿块易遗漏、对致密型乳腺肿块对比度差及细小肿块不能发现等缺点。高清晰度乳腺X线机的出现,超微焦点放大摄影及图像显示装置和数据后处理的应用,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4计算机体层摄影乳腺疾病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表现与钼靶X线表现类似,但在某些征象的显示上各点。CT的高密度分辨率及横断面薄层扫描,可发现0.2cm大小的病变。因此CT诊断乳腺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乳腺癌的诊断上。CT检查除可准确显示乳腺癌原发病灶的形态、大小和部位外,还可了解肿块对皮肤和胸壁的浸润程度,了解腋窝、胸骨旁和纵隔内有无肿大淋巴结,对乳腺癌的术前分期或术后评价有较大价值。由于乳腺癌组织摄碘能力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造影剂增强CT扫描有助于隐性乳腺癌的发现,可根据病变区CT值增加的高低以帮助区别其良恶性,包括一些“隐性”乳腺癌在平扫时可能不明显,而是通过增强扫描发现局部异常强化而被诊断出。在高催乳素、高孕激素状态下,乳腺组织对碘摄取能力上升,因此在月经结束前1周内不能进行增强扫描鉴别少数病灶。值得提出的是有假阳性存在,即少数良性肿瘤亦可能有较明显增强。
5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继B超、CT等影像检查手段后又一新的断层成像方法。由于人体内不同组织如骨、软骨、软组织和其他器官的水和脂肪等有机物的含量不同,同一组织中正常与病变环境下质子的分布密度不同,其弛豫时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对人体中氢原子分布状态进行研究,以组织的二维、三维高分辨率图像加以显示,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 目的 探讨切除乳腺良性肿瘤切开更美观的方法与途径。方法 对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98例行环乳晕切口切除乳腺肿物的良性乳腺肿瘤患者,具体观察切口的情况及美容效果。结果 98例患者术后切口都呈现术后瘢痕小且很隐蔽不易发现,美容效果良好。结论 环乳晕切口对于乳腺良性肿瘤的切除不仅手术操作简便,而且有良好的美容效果,适用于大多数乳腺良性肿瘤的切除,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乳腺良性肿瘤;手术切口;美观隐蔽
作者单位:450008 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吴军召);郑州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杨铁健)
通讯作者:杨铁健 Email: 乳腺良性肿瘤是妇女在临床上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大约占乳腺疾病的三分之一左右[1]。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将肿瘤完全切除,只要方法得当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很少复发。传统的切除手术方法是直接在肿瘤部位切口进行开放性切口手术[2]。术后有明显的瘢痕,并且有坍陷变形现象产生,严重影响了的美观,也影响了女性的爱美心里,给患者造成了心理的创伤。因而成为临床治疗的常用方法。过去使用直接手术法,切口遗留瘢痕明显,既影响的整体美感又易造成术者的心理创伤。笔者在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9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环乳晕切口的切除肿瘤手术,共进行151处手术,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9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年龄范围在15~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26±1.45)岁。 其中单发肿瘤45例,多发肿瘤53例,共有肿瘤151处。 肿瘤直径 0.4~5.0 cm, 根据病史及术前彩超及钼靶检查均考虑为良性肿瘤。病理结果显示:其中乳腺纤维腺瘤70例,乳腺增生症19例,导管内状瘤3例,脂肪瘤2例,乳腺积乳囊肿8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患者平卧,在手术前经彩超定位并在体表进行准确标记。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后铺无菌巾,采用0.6%利多卡因进行的局部麻醉,选择的肿瘤所在部位进行切口,进行的是环乳晕手术,每一例患者的切口长度都是根据其肿瘤的大小,该肿瘤距离乳晕切口实际距离而进行确定的。其中最长的在乳晕周长的一半左右。具体操作是切开乳晕表面皮肤及皮下脂肪,直至达腺体表面,采用电刀将皮下脂肪与腺体进行分离,分类至肿瘤的表面,然后沿肿瘤表面进行正常切除肿瘤手术,在瘤于腺体深部的患者,进行放射状的切除肿瘤方式进行手术。术闭,将创面进行电凝止血,手术残腔不闭合,不放置引流。采用可吸收线于皮内缝合切口。术后使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采用在术区加压包3 d。
2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