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前融合教育

一、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参与人员

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强调多机构间的互相合作。学前融合教育需要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志愿者机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的参与。这些融合教育参与者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责,他们的相互合作促进了学前融合教育情境下特殊儿童的发展。

在教育部门中,参与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心理学者、早期特殊教育支持教师、视/听/语言障碍行为支持教师、融合教育协调员以及学习辅导教师。这些专业人员主要负责参与学前儿童的法定评估,鉴别学前儿童的发展困难状况,为融合教育教师及家长提供教育建议,并为融合教育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其中融合教育协调员和学习辅导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融合教育协调员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特点,为儿童提供可获得的资源;对融合教学提供建议,进行融合教学示范,监测融合教育政策的实施质量及效果;为教师提供专业建议,帮助教师正确处理与特殊儿童及同事的关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特殊儿童家长保持合作关系等。〔6〕学习辅导教师必须了解学前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与教师讨论对儿童有利的课程安排,增加儿童学习主流课程的机会。同时,学习辅导教师还应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向儿童提问,鼓励儿童讨论所学知识及他们理解的内容,为儿童提供分享展示的机会。学习辅导教师必须记录儿童的学习成果以及所提供的支持策略对儿童的影响效果。此外,学习辅导教师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互相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7〕

卫生部门的参与人员包括一般干预者、健康状况巡访员、儿科医生及儿科顾问、

学校健康服务人员、言语语言治疗师、生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听力/视力学家及临床心理学家,还包括其他参与人员,如儿童精神疾病护士、精神疾病顾问、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和其他领域工作者。卫生部门的专业人员主要在幼儿入学评估中提供医学方面的评估诊断以及干预意见,具体责任包括:鉴别儿童生理问题,对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鉴别和诊断,定期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及时与儿童家长联系,为家庭提供合理的干预训练策略,监控干预训练过程及特殊教育服务质量等。

社会服务部门中参与融合教育的专业者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常与专家小组一起工作,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一些专业技能和资源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服务。如果儿童家庭在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服务时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会评估儿童家庭的困难情况,为儿童家庭提供指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就某些问题指导儿童家长向相关机构或专家求助。在某些家庭得到有关机构或专家的帮助后,社会工作者会经常对这些家庭作巡访,并提供适当的支持。总之,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在家庭情境中对儿童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干预支持,推荐儿童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监控儿童及其家庭情况,向家长提供建议等。

志愿者支持机构通常是一些慈善机构。志愿者机构主要负责向公众宣传融合教育观念,为特殊儿童提供午餐,对融合教育者进行培训,为融合教育研究者提供研究数据等。转三、英国学前融合教育实践及其存在的不足

自“融合教育”概念被提出以来,英国的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前特殊儿童逐步走向主流学校,参与普通同伴的学习活动。

全文阅读

STS教育融合探析

1STS、STS课程与STS教育

1.1STS

sTS是“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的英文缩写,即科学、技术和社会。在历史上,它第一次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对象进行系统地研究。我国有学者把STS定义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1.2STS课程

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课程。我国的STs课程,以徐辉主编的《科学•技术•社会》121为例。该课程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历史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各学科、各门类的基本内容: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深刻内涵;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军事战争、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从而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熟悉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提高科技意识,掌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3STS教育

STS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紧密结合;使受教育者智能得到开发,劳动素质得到提高,未来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增强,即培养出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和具有良好科学紊养的人才口,.STS教育是sTS在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上的反映。我国有学者把STS教育归纳为:asTS教育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的一种文化战略;它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作为进行科学和技术教与学的背景.”STS教育着眼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和兼容,提倡以人为本,重视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STS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教育观。STS教育中的“科学”提供知识,是巨大的精神力里。“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是巨大的物质力量。“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值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第一重要的,“技术”只是它的物化,“社会”是指它的应用,都隶属于“科学”之下。

2sTS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胜合的教育

全文阅读

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研讨

摘要: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这不仅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要以培养全能型、复合型新闻人才为立足点,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本文对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支撑,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促使大媒体业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媒介融合带来了新闻媒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其胜任文字稿件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拍摄、网站编辑等综合性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类是熟练掌握写作、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类是懂传媒、会策划、善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将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设立为独立专业,这显然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将媒体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根据媒介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向学生传授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素养。

全文阅读

高等教育科教融合意义

一、科教融合对高等教育学体系重构的意义

以科教融合的观点来重构高等教育学体系就是要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协同创新研究,既要从教育学科视角关注高等教育学科地位、属性问题,又要重视科学研究对高等教育学体系建构的支撑性作用。同时,要真正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学体系我们还要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这种新的高等教育学包括哪些要素;其次,这些要素间有着怎样的内在逻辑关联;再次,它们的各自功能又是什么。因此,科教融合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学体系应包括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两大基本活动范畴,二者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既要做好科研工作,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既要学好课堂教学知识,又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讲,既应涵盖一般知识,也应启发学生去探究知识。高等教育学体系的构建区别于一般普通教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关注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需要指出的是脱离教育教学,单方面强调科学研究也会使得高等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丧失掉“高等教育”的旨趣。

二、科教融合对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意义

(一)对高等教育改革中教育与科学研究相分立的批判

在现实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中往往存在着教育与科学研究相分立的情况。这种分立大体上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高校内部运行管理体制上,一些高校机械的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造成高校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二元分离”,另一则是从高校微观的教师评价体制上注重教育教学而忽视科学研究的现象,或者是教授“两套班子”,一套专搞教学,另一套专搞科研。从高校管理的宏观层面来看以往高校所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大多是从高等教育出发的,很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谈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即使有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也较多是从纯科技的角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联系较少有提及。另外,从当前部分高校内部微观层次的教师评价政策来看,高校教师评价政策要么看重教学,要么注重科研,甚至把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完全对立起来。一方面,有些高校只重教育教学而轻视科学研究,将教师按照科研与教学工作重点不同进行划分,甚至出现高校教师不搞科研,竟被评教学教授的情况。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只看教师的科研成果,看他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受到忽视。

(二)高等教育改革应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注重教育教学又要看到科学研究,在实施高等教育改革的始终,应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只有从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两个角度同时进行,才能真正切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运行规律。一方面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实现从“科教分立”走向“科教融合”;另一方面在教师评价层面也力求构筑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评价权重设置的全面均衡。在实施教育改革中,建立一种二者相互融通的机制,为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推行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三、科教融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全文阅读

产教融合学前教育论文

1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与作用

“产教融合,校园合作”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前培养学生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能力,为日后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和幼儿园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特色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调动大量的企业资源。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在指导教师(师傅)指导下零距离的观察幼儿,完成对儿童的感性-理性的认知(观察学习法,提升理解水平,强化应用意识);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在指导教师(师傅)指导下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场景教学法,树立实践意识);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在指导教师(师傅)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为完成一个个具体工作任务运用已学的知识,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技能技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首次参与、体验、挑战职业,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该培养模式能促进学生对幼教职业的理性认识,使她们懂得了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与职业规范,提升其科学育儿的教育观,使其掌握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规范与流程,增强她们热爱幼儿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能够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加强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广泛听取幼儿园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幼儿园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行业标准对接”。3)能够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既能丰富教师的专业基础理论,又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从幼儿园及其他早教机构等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管理与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也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4)能够促进实习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幼儿园参与共建校内、校外实践和实习基地,采用合资建设、共同使用等方式,从而满足人才培养对实践和实习基地的需求,为学生进行实习、提高实践技能提供可靠保证。5)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产教融合,校园合作”培养模式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等有亲身的体验和明确的认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成长;同时“零距离”与幼儿园师生接触,拉近了与用人单位的感情,从而有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和工资待遇的大大提高。

2产教融合,把握教育教学主动

2.1教学改革

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学生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融合。以此,探索解决职教的跨界教育中学校、企业两个界面的平衡,试图建立一个融合的对人才培养有效而可控的体系架构。1)校企共建“双课堂模式”。专业教学与学生实践融入一体,开辟职业教育学校理论课堂与幼儿园实践课堂互动的双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促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尝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三年的培养过程融入幼儿园保教工作全过程,深化以产教融合、校园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2)建立“一对一”跟踪指导。试点项目班级的新生入学就5~10人/组,安排进入幼儿园一个班级,其幼儿园的班主任就是她们的具体指导教师(尝试建立现代师徒制)。试点班的班主任负责教学指导。学生与幼儿园小朋建立“一对一”结伴成长的关系。学生三年不间断地到幼儿园实践好“一对一”,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真正从头到尾观察一个小朋友幼儿园阶段的各种成长。一年级时每周去1-2次,并参与相应幼儿园班级活动;二年级时“三学六法”课理论联系实践,先在学校学习教育学、教学法等理论基础,再结合教学见习、实习,在幼儿园实践学习;三年级时顶岗实习。整整三年都让她们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幼教工作中,从观察者到保育员到配班老师再到主班老师,每个岗位都有机会分别见习和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校、园一体,是真实的职业环境的体现。

2.2师资融合

1)引师傅入校,带老师入园。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交叉任职,使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既能担任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又在幼儿园任职,完成幼儿园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幼儿园资深教师交叉任职,有利于教师的共同成长,使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聘请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来校担任相关实践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也100%到实验幼儿园任职,以获得最新的学前教育信息及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并进一步实现校园师资融合。2)教育沙龙,竞技舞台。定期开展各种教育教研活动。可通过聘请国内外学前教育专家开展讲座,也可为学前教育教师们开办主题沙龙活动,还可举办各种各样的比赛,为老师们的相互交流、教学教研提供平台。

2.3德育管理

全文阅读

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

技术与教育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技术拓展着教育的边界,改变着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教育则扩展着人们对技术的想象与探索,使人们学习对自然、社会、文化、经济、精神诸领域的更加全面的技术控制,而那些反思技术对人的控制的人文性研究也不得不追逐技术留下的足迹。

在口语传播时代,家庭透过教导子女以维系其生活方式;到文字传播时代,学校逐渐扩展为一种培育宗教及政治服务人才的机构;印刷术的推广,使得公共教育和注重阅读的、跨越时空的自我学习成为可能;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运用,推倒了学校的围墙,使人们能够分享运用视听觉经验、进入开放式学习的乐趣;网络的出现,则全面解构知识权威,进入开放、互动与知识融合、文化融合的学习时代。现在,传播技术革新打破了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与边界,多种传播媒介不仅共存共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相互融合。人类接受信息的基本能力:听觉、视觉,甚至味觉、嗅觉等将不断被发掘和使用,并以融合的形式有机地接受信息。这便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媒介融合的意义和内涵超越技术层面,延伸到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对此,不同的学者从多维的视角提供了不同的见解。李奇高登(Rich Gordon)在《融合一词的意义与内涵》一文中总结了“融合”在媒介组织中6个层面的含义。根据宋昭勋先生的介译,它们包括:媒介技术融合、媒介所有权合并、媒介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杰金斯(Henry Jenkins)对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与思考更为宏观开阔,他提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5个层面: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这些层面的融合都应该被看作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整体性影响。

每一次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对人才的新要求,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地产生了对两类新型人才的需要: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这类新型人才不同于传统的传媒管理人才,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体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一类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然而,这种归纳只是说明,新闻传播教育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要强化综合技术培训,形成技术与能力的增量。也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要走技术化道路,这无疑会形成新闻传播教育的“偏向”。

这种技术化偏向在新闻传播教育起步的时候就已产生。19世纪末,当一些新闻传播教育的先驱试图把新闻学引入大学课堂时,反对者以技术主义的方式进行阻拦,认为新闻人才主要学习新闻报道的技术,而报馆是学习新闻报道的最佳去处;而像普利策这样提倡新闻教育的人又大都把新闻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难以与现代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精神相贯通。可以说,以职业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技术化路线曾经是横亘在新闻传播教育走向大学道路上的障碍,幸好美国新闻教育之父布莱耶(Willard G. Bleyer)深谙大学教育之道,把新闻教育的合理性建构由专业化需要推扩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健全,与现代大学教育精神一样,着重于培养学生博学多才、保持自主心态和自由思考的习惯,不仅关心普遍的知识,关心如何做事(to do),同时关心如何做人(to be),以克服专门教育或学徒式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分裂,从而与大学作为社会变革的“轴心机构”和精神文化中心的功能保持一致。顺着这种思维,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关注批判性思维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解决问题的能力(problem solving skills)和管理能力(management skills)的培养。

现在,媒介融合赋予这些能力以更丰富的内涵。

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媒介融合呈现了新的反思对象――“融合文化”(convergence culture)。这是一种文化转型,而且这种转型“……如同文艺复兴一样,会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把关人目标的冲突,会使我们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法律领域发生相应的争论。而这些争论既将推动文化多样性,也会推动文化同质化;既会推动文化商品化也会推动草根文化生产。”融合文化并不像传统政治经济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所有的文化生产和消费都是一种合作,是构成霸权的方式。因为毕竟在融合文化中,受众的媒介文化生产和消费确实影响了媒介中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另一方面,融合文化也不应该因为拥有更为积极的受众,从而如同文化学派所提出的那样,由于具有大众的文化经验而赋予信任。即使在融合文化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受众的抵抗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于融合文化的研究,我们既要继续对文化同质化保持警惕,同时还要利用这次文化转型中各种利益集团的协商,突破过去对文本意义的关注,通过寻求打破已经固化的权力勾连,探索新的大众的文化权力实现途径,以更为开放的视野探讨媒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变幻莫测的权力互动。

在解决问题的方面,媒介融合提出了知识与技能多样化,综合化的要求.过去是报刊主要提供文字和图片,广播主要提供声音,电视台主要提供声像。而在网络的媒介平台上,所有采集的信息被电子化地分解为更便利快捷利用与再利用的信息,相同的新闻可以同时出现文字、声音和移动图像不同组合的多种形式,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多样化要求。与此同时,媒介融合形成了“杂交的媒介生态”,即商业的、公共的、政府的、个人的、专业的、业余的等等一切机构与群体甚至个人的信息都混杂在一起,难以剥离,也无法简单地概括与区分。这就需要运用综合化的理论知识,分析媒介生态的媒介化社会的复杂问题。

全文阅读

保育、教学与养育的融合

【摘要】在北欧国家,特别是丹麦,大多数儿童都能接受托幼机构的教育,因而他们能与其他儿童和教师一起共享社会生活。本文对丹麦有关保育是儿童健康和发展的手段,而教学是儿童学习的媒介这一常见的观念进行解构。这一观念把保育(在日托中心进行)和学习(在学校进行)看作是一对矛盾,使得丹麦早期教育处于一种浪漫的儿童中心地位。保育、教学和养育应该彼此融合。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支持儿童自身的实验、调查以及儿童的社会性互动和游戏。

【关键词】保育;教学;养育;学习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2-0004-05

*本文为作者在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2006年度工作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相关会议简介和“0~3岁儿童优质教育”研究项目简介刊登在《幼儿教育(教师版)》2007年第2期,期待大家的关注。

和大多数国家一样,在丹麦,早期教育与保育关系密切。在北欧国家,特别是丹麦,儿童保育以家庭为取向,旨在提升家庭的意识观念,为下层家庭的儿童提供保育和保护等社会服务。社会的是儿童的保育、健康和发展,而不是儿童的学习。幼儿园教师的职责是在儿童父母上班时负责在日托中心照看儿童。教师们认为丰富的环境和自主的活动会为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好的机会。因此,丹麦日托中心的教育已经发展为一种活动中心型的教育方式,游戏和审美实践活动成为最重要的儿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儿童的语言、想象力和社会交往技能都会获得长足发展。

丹麦《社会服务法》明确规定,日托中心必须以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个健康自信的儿童为出发点,关心和支持儿童的社会技能和一般技能的获得与发展;提供可能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技能发展的经验和活动,并为每个儿童提供游戏、学习、运动、社会化以及观察周围环境的空间和机会;为儿童参与分享社会活动作好准备,帮助儿童发展独立能力和责任感;鼓励儿童理解文化价值,愿意与自然互动(Socialministeriet, 1998)。

1998年,由于受有关儿童学习可能性的国际研讨的影响,一个颇为新颖且极富争议的术语“学习”被加入《社会服务法》中。“儿童参与的很多活动都含有学习过程。日托中心必须意识到在这些不同活动中可能包含的学习元素,对那些要求学习更多东西或学习新东西的儿童给予特殊关注。”(Socialministeriet, 1998)“学习”这一术语的引进极富挑战性,因为它意味着丹麦幼教工作者必须放弃原有的以强调儿童的兴趣、自身活动和自然发展为特征的教育观念。

在丹麦,“学习”这一术语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式?我们应该继续遵循儿童中心和游戏导向的传统路线,还是敢于转变方向,把学习看作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部分,让教师发挥更明显的作用?为了超越仅仅是在家长工作时间照看儿童和通过创设安全环境来支持儿童发展的工作局限,有的学者认为不能把保育仅仅理解为照看儿童,关心儿童,也不能把教学仅仅看作是已有知识的传递,而是应该在强调儿童无学习压力的自主活动的同时,构建一种新的理论概念,进行新的实践,将保育和教育融合起来。“保教”这一术语开始出现,但其内容和定义还很不清晰。因此,本文试图将保、教、育、学等概念进行整合,建构一个清晰准确的新概念。

全文阅读

特殊教育融合体育教育之探究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新残疾人保障法,对“创造残疾人体育无障碍环境”、“增加了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明确了残疾人组织的职责”等方面进行了修订,但和美国的《障碍者教育法》比起来还有诸多的不足,表现在“残疾的某些概念和范围界定模糊”、“缺乏融合体育的教育理念”、“惩罚性条款和相关法律保障依然不足”、“保障性经费条款不清晰”等等。我国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基本停留在宏观的层面上,没有对特殊教育的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相应规定。另外,新残疾人保障法里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条款中“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符合条件”等限定条件往往被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借口。在残疾人保障法里应该明确对不履行职责的部门或个人要问责、依法从重处罚,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得到落实,才能真正起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的法律效应。

建立融合体育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

融合体育教师的资格标准,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教师知识结构标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融合体育教师的准入制度,应该推行双资格证书制度,也就是说要具备普通体育教师与特殊体育教师双重资格认证,只有取得这双重认证才可以进入融合体育教育职业领域。打破融合体育教师的终身制,可以推行分级资格制度;规定某一级别的融合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到期必须重新取得,教师在资质、学历达到高一级别的标准时可申请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为了人性化,不教条,教师在某一级别的连续认证达到一定次数就可以长期拥有这一级别的资格证书,在高一级别依然要重复这一流程。

加大残疾学生高等教育的相关投入

由于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融合体育”的教育对象是由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组成,体育教学以人为本,采用分层、差异教学方法,因此用来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机械与物品需求量相对更大,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更需要上级教育机构的教育经费扶持。同时可以获得来自企业赞助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弥补学校教育资金的不足,学校可以在组织体育活动与竞赛中以广告、冠名等无形资产作为回报,使两者平等互利,共同得益,共同发展。

加强融合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融合残疾人与健全人的高等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体育教师队伍有着特殊要求,只有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首先,国家要积极培养具有融合体育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其次,从事融合体育教学的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明确教学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实施于教学。再次,要加大融合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建立融合体育教师职后认证机制。最后,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以奖励的形式刺激融合体育教9币不断进取。教育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因此融合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长抓不懈,最终建设成一支有竞争力的融合体育教师队伍。

全文阅读

经济视角看融合教育

前言

一提到教育,大家容易想到的字眼有爱、关怀、心、真情等待;一提到经济思维,大家倾向想到的字眼则是理性乃至过度理性下的“无情”。融合教育涉及到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笔者提出“用经济眼光去看融合教育”,乍听下显得有几分理性有余、情感不足。不过,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思考融合教育,一来与笔者的专业相关,也算是发挥所长;二来,也想尝试一下通过这个视角能不能看出些新意来,兴许还能对了解和发展融合教育起到助益作用。或者,如果经济逻辑论证成功,有了经济学理论的支持,融合教育是否可以更稳健地走下去,有理有据地调动更广范围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而不是仅靠小部分群体的真情和热心。

用经济学的眼光看融合教育,有四个层面:

首先聚焦融合教育涉及到的诸多利益群体;

然后从比较优势这一经济视角来思考融合教育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融合而不是隔离?);

接着从供给和需求这一经济视角来思考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对此的供给,以及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融入社会这一过程中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和他们对社会的供给;

最后从“资源稀缺性——分配(分配标准/ 社会规则)——竞争”来思考融合教育如今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和应该调整的方向。

融合教育涉及的诸多利益群体

全文阅读

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

【摘 要】融合教育的提出给听力障碍的学生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听障生融合教育着手,分析听障学生融合教育中所需要的相关服务及各相关服务成员的角色与作用,针对相关服务团队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相关服务团队合作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听障学生 融合教育 团队合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为促进教育与经济、政治多元文化的良好互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致力于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围绕每一个儿童的发展来进行,维护每一个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某一层面上说,特殊教育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融合教育提倡让特殊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将有助于特殊儿童开发特殊教育潜能,回归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

一、听障学生融合教育

(一)融合教育概述。自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国际融合教育拉开序幕以来,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的家长对“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们提倡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这样将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

融合教育原是一种用来描述障碍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班级、学校、社区环境,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的专业术语,其基本含义是不要把障碍儿童孤立于隔离的、封闭的教室、学校、交通设施和居住环境之内,主张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能真正地和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参加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潜能。

(二)听障学生的融合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于听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更为重大。听障学生要求接受融合教育的愿望越发强烈,是顺应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教育公平、补偿聋校义务教育及听障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听障学生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融合,需要多个相关服务专业共同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听障学生的潜能,才能使他们以最佳程度地融入社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