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知心理学论文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人类行为的基础源于人内部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即为人的认知心理,也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学术界通常将外部环境的输入与个体心理加工后的输出之间的人的心理活动视为认知心理的核心。通俗的来讲,人的认知过程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即人开始注意某种事物,然后对该事物进行感知,最后在之前的基础上对事物所承载和表现出的信息进行记忆和思考。简单讲就是人对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以及使用的过程。个体的外界事物的认知和加工处理以及在此过程中人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点和规律是认知心理学所主要研究的内容。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发展之后,在以教育为代表的人类学习领域成绩斐然。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一种机械性的符号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是对一些全新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体系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通过机械式记忆来完成。而认知心理学认为通过意义学习获得的语言内容比起机械学习得来的知识内容更为精准和深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外语学习的难度所在。此外,根据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我国外语学习者中大部分人属于符号表征学习,即外语教材中出现的外语单词并不具备新的含义,外语学习者更多的是机械记忆这些单词所表示的基本含义。

第二,外语学习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显学习。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隐与外显学习。所谓内隐学习就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个体知识与环境信息相关程度较高而发生的无意识学习行为,它一般不需要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学习与认知,学习结果会自动存储在学习者的学习体系中。换句话说,内隐学习是一种自动的学习过程。而外显学习则是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并需要个体付出努力的学习过程,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语学习就是一种外显学习,它会受到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外语学习与其文化联系不紧密。语言与文化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语言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那么,对于母语的学习,由于学习者本身处于有利的文化环境中,因此,学习起来就显得较为简单。但是,外语学习过程就不一样了,它是发生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外语文化环境是大不相同的,这就加大了外语学习的难度。

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外语教学策略

第一,重视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语言加工过程中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忽略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从而使外语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要在外语教学中,处理好语言材料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处理好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听和读属于输入性的,说和写属于输出性的。那么,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在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语言输入的量大大多于输出量。我们应该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素材,为他们营造一些特定的语境来对他们进行听力训练,然后再对他们进行语言输入之后的语言输出训练。比如,让他们根据语言材料进行模仿、朗读和背诵等。这种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应该是一个反复刺激和不断加深的巩固过程,外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第二,重视学生的自动化加工过程。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语言单位经过了学生的长期学习和使用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认知模式,这些语言单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反应模式。比如,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横向的连锁反应模式等。那么,外语教师在进行外语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教学的生动形象性,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更准地感知到外语词汇的搭配关系,并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和习得外语词汇。外语学习中的自动信息加工模式是一个反复训练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外语教师应该给学生布置很多的语言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达到自动反应的程度,进而形成一定的认知模式结构,并长期存储在记忆当中。

第三,培养学生知识重构的能力。认知心理学认为,外语学习应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情境来扩展自己的建构空间。这就需要学习者以原有知识为建构基础,并采取合适的策略来重新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因此,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就可以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这就是说,外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现实情况类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外语。同时,外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并采取融合式测验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协作学习、会话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自觉地置身于想象的外语学习情景中,进而达到运用外语进行协商与对话的教学目的。外语教师还可以采取“意义建构”及效果评价方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收集并分析外语学习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当然,外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切实推动我国外语教学效率的提升。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事件的内在过程,研究对象包括信息获取,存储和加工,以及问题的思考解决和语言产生(李应洪2014:58)。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学习的心理过程,提出更多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连榕,2010:20)。张安律和刘安洪(2010)把认知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总结成外语教学的认知教学法、社会建构主义外语教学理论和叙事外语教学法,但没有专门细化到英语阅读这一层面。本文研究认知心理学对于英语阅读理解题型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以认知模型为基础分析该题型解题过程中体现出的体验性,开放性和关联性。

二、英语阅读理解题型的定性分析

在阅读解题时,读者需要经历一个从表层语言符号到深层概念结构的心理加工过程,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符号,获得隐含的话语意义。看到篇章中的词汇,神经网络中与该词汇相关的认知域或语境就会被自动激活并构建出很多关联,形成认知网络。Fauconnier(1999:98)谈到,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认知模式的潜在力。在认知网络中,I代表读者获取的新信息newinformation,C表示被激活的认知语境信息cognitivecontext,R表示读者在不停的寻找最佳关联relevance,B表示新旧知识的整合blending,Kintsch和vanDijk(1978)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记忆与理解,认为在阅读完文本材料后,被试都要对于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即时的处理

(1)再生,准确的反映对文本的理解;

(2)重构,从文本出发,加上被试自身的知识所能推导出的陈述;

(3)元陈述,被试自己对于文本的评价、观点和态度。英语阅读理解中的细节题主要考察信息的再生,推理题主要考察被试大脑根据自身背景知识和文本信息对于知识的加工和重构,主旨观点题型旨在考察心智的元陈述。三种陈述对应于英文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三种题型,因此心理语言学有助于深入发掘该题型背后的心理机制。虽然本研究将阅读题型粗略的归为三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样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解题内在心智过程。

三、英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认知

理解模型阅读是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技能,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输入性信息,读者才能根据语言规则建立最佳关联,整合出最具关联的新创结构。Kintch和vanDijk的语言理解模型,“基于从文本基础上抽取出命题”,对于新获取的信息抽象化加工。命题由一个谓词以及一个或者多个论点构成。谓词对应被试阅读中看到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或者连接词;论点指的是对应的名词,名词短语或从句。在被试的主观意图这方面,个体在认知语境上的差异也会影响文本的理解和最终的答题(R.Anderson&Pichert,1978)。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把旧命题和新命题联系起来,发掘隐含的话语意义。若被试发现新旧命题之间缺乏匹配关系,就需要根据背景知识作出推理假设,建构的概念网络,使命题间具有最佳关联(Sperber&Wilson,2001)的意义。这要求被试在阅读时主动的寻找显性的或是隐性的逻辑连接词,主旨态度类题型重点考察被试的元陈述能力,涉及到的命题数量更多,花费的信息处理时间也更长,英语教师常建议学生最后做主旨态度类题型。

四、结语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SCL-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SCL-90总分<<270为中度心理障碍,SCL-90总分〕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I-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总人数的1.9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1%。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分项统计,笔者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致使其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从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其他7项心理因子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0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哲学主义思想观念,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已逐渐成熟,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学派。而成人英语教育中的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对教育产生了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1.2认知心理学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应用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越来越快速,导致施教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进度难把握等。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人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考虑到人脑与计算机的相似之处后,采用电脑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由此可看出,认知心理学的本质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反应时研究法、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法和口语记录法三种方法。反应时研究法是一种科学性证明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口语记录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对研究人类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认知心理学对成人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2.1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成人英语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反思能力及学习课程的能力是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教会学生吸收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还比较明显,为了让学生独立地运用认知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让学生了解认知策略的运用条件和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

2.2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2.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取舍外,还要加入教学材料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逻辑关系上的关联统一。

2.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可以学生使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习新知识要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可相互作用的关联点,这就是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相互作用。

2.2.3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新知识传授时,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以信息加工学为依据,避免额外认知负荷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施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的设计;二是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课堂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新知识的选择,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理解内容的问题出现,还要注意重复教学,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加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2.4强化记忆

在现代成人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不同形式(包括声音、形状、色彩等)的传播,使学生在收到多个感官的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加强知识的记忆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另外分类归纳也是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记忆过程的信息贮存,还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2.5丰富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成人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以更为活跃的思维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应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教师可在课堂讲解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做题思路,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此外还应注意教材的编排,要依据信息加工学对教材进行编排,不仅可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还可以减小多余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学生学习效率是否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无改善。由于传统的考试测评不能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努力程度等作详尽的记录。

3结束语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心理认知角度 英文电影 英语文化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文化学习。(Carl James,2003;Lyons,1968;张德禄,2005;常宗林,2004;乐眉云,2006)如果我们只重视句子的完美形式而忽视其文化背景,就会变成Hymes(1967)所说的“文化怪物”(转引自张德禄,2005)。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普遍受到重视。西方学者Haviland(1975)认为文化是可以学习的;本族语者的文化知识是通过文化移入的方式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而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一种有效的文化学习手段就是通过英文电影感触西方文化的。Raggett(1975)(转引自桂诗春,2001)试验说明视觉图像比言语记忆保存的时间要长得多。近年来,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包括文化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傅琳,2006;姚静,2005;刘悦,2005;刘丽丽,2004)。电影作为一种集音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能提供给观赏者四种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关系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Lustig & Koester,1999)。它具有形象的直观性,能让观赏者直接地感受,使记忆更为深刻。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优势可以从长时记忆、心理语境和心理图式三个方面探讨。

二、记忆结构与英文电影

1.长时记忆与英文电影

记忆的目的是把信息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当我们记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总是不停地重复才能记住但不久遗忘掉。但当我们看完一部感人的电影或文学作品后,若干年后其中的情节还历历在目。心理语言学认为,记忆结构有三个层次——感觉记录器(sensory register)、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长时记忆是记忆的最高层次,是保存知识的仓库,用来理解推断新的信息。桂诗春(2001)认为影响语篇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读者对语篇内容有无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它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本族者,促进双方的交流,因此文化知识应被长久记忆。长时记忆包括一般知识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如欣赏电影,前者叫做语义记忆,后者叫做情节性记忆。语义记忆相对稳定,而情节性记忆则是动态的,语义信息可以通过情节性信息的轨迹提取。例如,英法百年战争及法国女英雄的名字这些历史文化常识可以从《圣女贞德》(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这部英文电影情节中获取。十八世纪的建筑样式这一西方文化常识可以从英文电影《爱国者》(The Patriot)的情节中直观地感受到。十七世纪英国皇家的官级服装样式可以从英文电影《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Caribbean)的情节中形象地获取。陈旭光(2002)认为,电影都是以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的,通过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的人,折射出广阔繁复的社会。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蕴含在地理环境、社会行为,以及支配这些行为的思维观念中。英文电影可以提供英语国家独特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这些方面的文化与电影情节相糅合,从而使观赏者在欣赏电影情节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知识的长久记忆。

2.心理语境和英文电影

在阅读理解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读不懂概念存在的具体语境,就不能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有时理解概念所处的语境,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心理语境论认为,由目标或文化所规定的某些语境可以提供一个概念里的特征之间的连接和一个范畴里的概念之间的连接。能够成为概念关系的知识基础的不仅是语境目标,还可以是文化目标。例如,教堂、牧师和婚礼在中国是互无关联的,但是在西方国家却归为有紧密联系的范畴。如果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任何非本族语者就会对这种归类方式感到难以捉摸。因此,一个范畴里的概念由特定的文化相联结,不同文化里的人们进行交流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促进交流的成功。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能够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刻地理解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心理语境。例如,在西方国家,狮子是百兽之首,在西方文化中与国王这一概念紧密相连,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可以从英文电影《狮子王》中直观地感受到。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由西方文化所连接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建立本族语者的心理语境,从而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心理图式与英文电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尽管作了不少努力,但有些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一些建构得不错的英语语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对所学习的材料没有现存的图式,这种情况对理解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摆脱那些起干扰作用的细节,因此在语篇理解中导致错误。Barlett(1932)的研究说明,图式在语篇处理中具有指引作用。由于中西的心理图式不同,学生在语篇理解中往往感到困难,从而造成错误的判断,因此,建立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是准确理解英语语篇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类似英语本族语者的心理图式,而且这种心理图式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完善。英文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可以使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心理图式。

图式中的某一点或几点被激活就可能会激活整个图式,也就是说,教堂、黑色礼服和胸前的白花就很有可能说明这是一个西方教徒的葬礼,葬礼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到场亲友一般不能像在中国葬礼上一样号啕大哭。有了这样的心理图式,我们才不会因英语本族语者在葬礼上穿黑色而不是白色丧服而感到诧异。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更容易建立起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从而准确地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具有“可接受性”(Carl James,2003)。

三、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可利用性

英语电影应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途径之一,然而,英语电影欣赏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李月林,2003)。针对英语电影对西方文化学习的影响,笔者在其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六个班183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其娱乐功能在学生中仍占有绝对优势。76%的学生看英文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英语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只是娱乐的附带品。尽管24%的学生以增加文化知识为目的观看英文电影,但其中认为在英文电影中所学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和跨文化交际偶尔有所帮助的占到76%,而认为从来没有帮助的也占到了1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英文电影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中的作用,而意识到英文电影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部分同学对电影中的文化信息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英文电影在改善学生文化学习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具体原因,可以从心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阐释。

首先,我们所记忆的是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如果只注意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而不注意里面可能隐藏的文化内涵,看完电影后就只能记住其音乐的动听、画面的优美和故事情节的感人,而不会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根据调查,55%的学生偶尔注意电影情节中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中西比较;3%的学生未曾注意过情节中的文化内涵也未曾进行中西比较,这说明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时,没有把其中的文化信息作为重点,因而这些信息没有得到记忆。

其次,记忆编码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联系原则,该原则认为在一起发生的感知、思想和其他的心理活动会在记忆里联系在一起,所以只要其中的一些环节在以后出现,它就会触动其他相连的事情。例如,在英文电影《龙凤配》(Sabrina)中,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沙布里娜谈论了一个平民姑娘与王子相爱拒绝皇室用钱收买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如果观赏者被故事本身的内容或由故事所引发的思想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触动,就会触动其他所有相连的情感。例如西方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触动就会带动平民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拒绝收买的故事、沙布丽娜、当时用的关键词语“buy off”、电影的名称和演员的名字。相反,如果欣赏电影过程中没有思考西方的等级制度,即使看到这一词语也想不起前面的其他环节。根据调查,76%的学生偶尔联系课堂上所学的文化知识,3%的学生未曾联系过。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课堂所学的知识,这也是利用英文电影改进文化学习没有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信息遗忘是记忆的一个普遍规律。心理学认为,回述和再认会提高记忆强度,降低遗忘率。根据调查,71%的学生看完电影后偶尔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述和再认,而从来没有此习惯的学生占到了11%,回述和再认的频率非常低,所以即使在看电影过程中学到某些知识,也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复习而很快遗忘掉。

懂得了记忆运作的原理,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培养多思考的习惯,多注意电影情节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多联系课本上所学的文化知识,多重复回述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尽管英文电影蕴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样,但由于其比较琐碎,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没有现实性,因此不能同文化课本中的知识等同起来,一概而论。因此,笔者认为,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课本与英文电影相结合,课本为本,电影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学习更为有趣,理解更为深刻。

四、结语

英文电影作为英语国家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成为非本族语者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本文从心理认知角度介绍了英文电影作为现代媒介促进文化学习方面的优势,并解释了学生利用英文电影改善其文化学习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了解了记忆原理,学习者应该培养合理利用英文电影的习惯,通过英文电影的帮助,开阔文化视野,在轻松愉快的情节中结合课本文化知识实现对西方文化学习的长时记忆目标。

参考文献:

[1]Barlett,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46-62.

[3]Haviland, W. A. 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5.

[4]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102-143.

[5]Lustig and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M].New York:Longman,1999.

[6]Lyon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68.

[7]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34.

[8]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

[9]傅琳.英语影视教学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6,(3):144-145.

[1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6-112.

[12]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148-150.

[13]刘丽丽.英文原版电影走进综合英语课堂的尝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3):105-106.

[14]刘悦.英文电影欣赏课的学习策略和基本教学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8-120.

[15]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96-140.

[16]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0-263.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文学评论领域中的认知范式尝试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希伯来文学教授ReuvenTsur是较早将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评论的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就已开始认知诗学(cognitivepoetics)的研究项目。其工作以俄国的形式主义及法国的结构主义为基础,并把研究延伸到认知科学的方向。可以说,在认知语言学还未发展之时,Tsur就已经提出采用认知的范式来对文学进行研究。他主要将自己所发展的认知诗学理论应用到押韵、声音象征主义、诗歌韵律、隐喻、诗歌与改变的意识状态、原型模式等。②原为著名精神分析流派的文学评论家NormanHolland于1988年提出要把从认知神经科学中涌现的“更有力的心理学”运用于文学评论研究当中,发展“文学的认知方法”的计划。③他的方法是将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信息理论、神经解剖学,甚至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与美国的读者接受理论结合起来,为理解阅读过程和作者同一性提供新的方法。由此他提出了一个关于阅读和写作过程的控制论模型。EllenSpolsky则于1993年提出了文学阐释中“认知不稳定性”理论。④其研究基于两种认知理论:一种是偏好模型理论,另一种是由JerryFodor提出的心理模块理论。Spolsky研究了由不同的大脑功能(模块)当中的裂口与不可通约性而引发的心理的内在认知不稳定性。MarkTurner是马里兰大学的英文教授,于1991年提出其“认知修辞学(cognitiverhet-oric)”⑤的计划。他指出,认知科学将最终“需要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因为文学作品是人类心智最关键的产品,文学创作是心智最关键的活动。他认为,人文学者至少应当成为认知革命的领军人物当中的一个。在文学研究中,对于叙事的最有影响的认知研究可能是MarkTurner的《文学的心智:思维和语言的起源》(1996)。在其中,MarkTurner集中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微型叙事与概念整合之间的关系。他将认知神经科学和文学研究结合在一起,指出“文学的心智”就是日常思维的基础,而诸如寓言等结构对于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①近年来,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开始采用认知理论来分析经典的文学作品。Crane研究了莎士比亚戏剧《一报还一报》中的“男性孕育与认知渗透性”,她根据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从《一报还一报》中引导出一个主题、语言学和意象结构背后的“认知渗透性”模型。②Crane的著作《莎士比亚的大脑:用认知理论来阅读》则利用认知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语言学以及概念类别理论,综合出文学研究中认知理论的应用的版本。③Minchin的研究《荷马与记忆资源:应用认知理论分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将荷马学者关于《荷马史诗》的研究(特别是帕利和劳德的程式化语言的理论)、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探讨史诗文本中以记忆为基础的策略的痕迹。她主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诗人所利用的情节记忆、听觉记忆、视觉记忆和空间记忆资源等。

二、认知科学视野中的文学评论

1994年,《斯坦福人文评论》杂志的编辑组织了一场圆桌探讨,主题为《在裂口上架设桥梁———当认知科学遇上文学评论》,希望这两个在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上似乎完全不同的领域,能建立互动的交流。认知科学的领军人物西蒙(HerbedSimon)作为这场探讨的主角,在《文学评论:认知的方法》一文中提出,“要充当一个大胆的当代认知科学的传教士”。他认为,“文学评论关注的是文学文本的意义,其中的意义以及被它所激活的意义。认知科学关注的是思维,人的思维和计算机的思维,以及意义的提取与激活,而阅读与写作也要求有思维。因此,在文学评论与认知科学之间有广大的共同点。”⑤事实上,在认知科学领域,也不乏把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尝试者。斯坦福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的JerryHobbs于1990年出版的《文学与认知》,将人工智能的研究视野(特别是关于自然的语言加工的研究),带入了文学理论当中。Hobbs提出语篇阐释理论,指出有四种一致关系:场合、评价、图形—背景和延伸以及组成隐喻的阐释。他还和PatriziaVi-oli一起将人工智能开发的分析语篇结构的工具与经典的符号学框架结合起来,来分析密尔顿的诗歌,并说明GérarddeNerval的小说《Sylvi》的意义。⑥认知心理学家RichardJ.Gerrig和DavidW.Allbritton对文学人物的建构提供了认知心理学角度的观点。他们以IanFleming的《007》系列小说为范例,指出读者在构筑人物时,应用了现实生活知识和经验。⑦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RaymondW.Gibbs,Jr.主要从实验的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文学研究。Gibbs认为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是由“诗学”的加工而形成的,诸如隐喻、讽刺、转喻等修辞,可以看成是将各种不同经验水平进行概念化的基本策略。⑧DavidC.Rubin于1995年出版《口语传统中的记忆:史诗、摇篮曲和计数韵中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誉为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结合的“里程碑”。Rubin总结并提炼了认知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实证研究传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认知神经科学与对诗歌和叙事形式的研究的相关性的个案。他指出,那些能流传保存的口语传统本身包含着“记忆方法”,这是我们的大脑保留它们的自然能力;文学研究中的某些传统分类———叙事与主题、押韵、意象和节律,已经被认知科学的实证研究和神经解剖学当中的最新进展所证实。这些分类反映了特殊的认知功能,并且与大脑当中的特殊位置相联系。⑨KeithOatley是多伦多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他认为认知科学需要研究文学,并从文学的角度来重新思考其假设和分析。Oatley致力于将精神分析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相整合。他和Gholamain尝试将精神分析的认同和内化投射等概念与对小说阅读的认知说明进行调和。①Oatley和AlisonKerr认为,精神分析是研究情绪的,却没有发展出关于情绪的功能的理论,认知科学是关于知识如何心理表征并使用的,却很少将情绪研究包含在内。他们的研究是要将这两个领域的理解进行整合。②JeffreyL.Saver是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的神经病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认知功能的神经底质的研究。他与文学评论家KayYoung一起研究了叙事中的神经学。他们认为,叙事是人类经验的不可避免的框架。尽管我们训练为通过几何图形、声音模式、诗歌、运动、演绎等来进行思维,但构成我们意识的根本是用故事来理解自我和世界。他们指出,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表明,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叙事的创作是通过区域分布的神经网络作为媒介而进行的。

三、从对话到整合:认知文学评论范式的涌现

曾被称为“裂口”的认知科学和文学评论之间,已经由应用认知科学理论的文学评论家和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认知科学家共同努力,架设了桥梁。进入21世纪,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之间不仅仅停留在对话的空间,而是呈现出整合的潮流。认知诗学、文学认知主义和心理叙事学可以说是这一潮流的代表。

(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Tsur于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最近几年,通过PeterStockwell的《认知诗学:导引》(2002)和Gavins与Steen的《认知诗学实践》(2003)的出版而得到广泛关注。PeterStockwell为认知诗学给出了简单的定义:“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阅读的所有事物。认知与阅读中涉及的心理过程有关,而诗学则关注文学的技巧。”Stockwell建构的认知诗学研究范式有:图形和背景、原型与阅读、认知指示词、认知语法、脚本与图式、语篇世界与心理空间、概念隐喻、寓言与投射和文本世界。④认知诗学以认知的身体体验理论(embodimenttheory)为背景,将文学研究与人类的认知联系起来,并与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的研究相联系。Gavins和Steen则指出有两种类型的认知诗学:一种是与认知语言学的兴起牢牢相关的,而另一种则面向认知科学。⑤与以往的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对话不同,认知诗学关注的不是对某一特定的文学作品的研究,而是致力于创建一种适应各种作品的研究范式。但Stockwell提出的研究范式并不一定能真正涵盖文学研究的广泛领域。

(二)文学认知主义

文学认知主义(LiteraryCognitivism)代表了文学评论与认知科学的整合的另一种潮流,其倡导者是PatrickColmHogan。Hogan曾是荣格原型评论理论的代表人物弗莱的学生,近年来致力于促进认知科学与文学评论之间的整合。Hogan(2003)提出了从认知的角度研究文学的三个阶段:第一,根据信息加工来形成问题;第二,界定研究问题的认知结构,包括三个主要成分:结构、过程和内容;第三,以算法式序列(algorithmicsequence)来提出对问题的分析。文学认知主义以作者、文本、读者的框架来构建研究范式,注重研究作者的创造性认知、文本当中的隐喻与叙事以及读者的情绪和共情。Hogan区分了四种不同水平的认知理论与分析:第一类为纯粹的意图主义(intentionalism),关注我们的主观经验本身;第二类是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和实证的研究;第三类为联结主义学派(connectionism),是对大脑神经结构的简化,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建模;第四种则是神经生物科学(neuro-biology),研究大脑的结构。在这四种水平的理论和分析之上,则是元水平的建构———进化论。⑥Hogan提出的文学认知主义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并没有规定封闭的研究范式,而是致力于发现认知科学当中能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内容以及文学能为认知科学的研究带来怎样的新领域。Hogan自身的研究背景涉及从精神分析到荣格和弗莱的原型评论,再到认知的转向,为文学研究的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心理叙事学

认知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写作理解 认知法 认知研究

引言

在中国,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20世纪80年代,国内英语和二语写作理论研究开始起步,90年代有了缓慢发展。21世纪初,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较大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外语写作教学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从2003年起,通过研究国内多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英语写作研究的文章,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和研究的历史和内容进行了综合、概括和总结(李志雪、李绍山,2003;姚兰、程骊妮,2005)。还有教师对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进行了分析(王立非、孙晓坤,2005),通过对比呼吁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加强外语环境下的二语写作研究。

但英语写作教学仍然面临不少问题。长期以来,怎样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地道的英语写作技巧,增强其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苦苦追求的。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不少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强调意义交流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很多学生仍然难以用英语在真实场合进行复杂的思想交流,写作水平更是“不堪入目”,英语写作水平的总体水平没有“质”的提高。

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一条更实用的英语写作教学途径。而近年来为大家所注目的认知语言学,为探索、研究英语写作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知法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一、认知法与英语写作

(一)认知法理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福祥教授和刘润清教授在给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后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第3期)中曾指出:“二十年之后,认知语言学将是最热门的课题。”“认知”这个术语来自学习心理学。心理学的“认知”概念是“知道”的意思。而“知道”则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构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意义。认知心理学家重视感知、理解、逻辑思维等智力活动在获取知识中的积极作用。把认知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教学的方法叫认知法。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又名认知符号法(cognitive code approach),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rrol于1964年提出。它是以心理学家Piaget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心理学家Bruner倡导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著名语言学家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为依据的。这种教学法重视对语言规则的理解,重视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智力的作用,是一套完整的外语教学法理论和一套极具科学理念的教育方法。认知法具有坚实的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理论基础。它有三个要素:(1)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2)学习外语的方式应是S(stimulation)R(reaction)而不是SR;(3)规则性和创造性。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认知法的关系

英语写作教学与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密切相关。大学生只有遵循科学的认知原理,采取正确的认知策略,充分发挥人脑的智力潜能,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认知法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基础上,它吸取了大脑生理、信息论、语言学的最新科学成果,它的对象是成年人,适应于没有语言环境下的外语语言学习,尤其符合我国当前的外语学习环境,它与英语写作教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契合。认知法历经四十几年曲折的发展过程,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认知法这一崭新的角度系统地、综合性地探讨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机制,尽可能还原人们使用和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以及大脑的认知环境,必能摸索出更实用快捷的科学方法,使大学生创作出符合英语本族人思维习惯的文章。认知法不仅能为写作知识结构化提供一个科学依据,而且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有效性写作开辟一条新途径。

二、英语写作认知研究内容述评

以研究主题为标准,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认知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

(一)国外研究

近年来,国外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包括听、说、读、写、译)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一方面,研究者发现二语习得有其认知和心理的基础,代表性的理论包括Schumit(1990,1994)提出的noticing hypothesis;另一方面,随着以任务为单位的教学方法的兴起,外语工作者也在尝试使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解析这些教学任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代表作包括Peter Skehan的《语言学习认知法》。例如,在口语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Levelt(1989)提出的理论框架,它甚至被用到了写作研究中。通过这些研究,一些关于语言任务认知难度的理论框架被逐步完善,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国内研究

1. 认知心理学研究

杨永林(2005)通过跨学科对比的方式,考察了西方写作理论的流变,得出“翻新多于立异,借鉴多于原创,传承多于革命”的结论。近些年来,中国语境中的英语教学实效性问题引他从理论语言学的最新发展入手,引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并从较早的过程写作理论到新近的社会认知写作理论的发展变化出发,分析了西方英语写作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杨永林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外语写作教学理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下,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协作学习的原则。他还分析了从传统的修辞选择理论到现代社会认知写作理论的历史发展变化。他指出“过去三十年间,西方写作理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从最初的过程写作理论到新近的社会认知写作理论,呈现出一种‘理论竞现、推陈出新’的局面。”

2. 跨文化研究

丰国欣(2001)的“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有一定的代表性。丰国欣在文中对英语跨文化写作中认知心理机制的各方面,如语言习得与发展、思维心理和语用心理等进行了论述。丰国欣(1999)认为,认知心理处理是跨文化写作的核心和动力机制。由此他建议,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汉语环境背景下进行的二语写作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写作(即措词、造句、成段、谋篇以及对文章的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这一层面上。他认为,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认识第二语言写作的本质更科学、更全面、更符合客观实际,不考察交际双方认知心理机制的第二语言写作研究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3. 社会认知研究

邓志勇(2002)在“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确定了写作过程中作者、主题以及读者之间的动态三角关系。根据这个模式,写作过程被看成是一个循环性而不是线性的过程,写作既是互动的过程也是劝说活动。

4. 图式论研究

周遂的“图式理论与二语写作”(2005)探讨了图式论在二语写作中的应用。他从内容图式(即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即文章图式或文体图式)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人的图式差异给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带来的问题。为此,他从段落结构、衔接手段两大部分来进行英汉文体图式的对比,归纳出几点总体区别特征。最后他阐述了扩充和丰富学生写作图式的方法,以及教学中优化图式激活、增强目标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

5. 元认知理论研究

唐芳和徐锦芬(2005)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元认知理论的构成和发展及基于该理论的英语写作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主要贡献。他们重点介绍了Flavell元认知理论的重要观点: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有关自身任何认知活动的认识或调节,使认知主体关注并调控认知活动的知识与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这两方面相互联系和制约构成元认知整体。元认知至少是指认知主体所存储的既和自身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有关的知识片断。根据唐芳和徐锦芬的综述,近年来国外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项:第一,母语和二语写作认知模式的启示;第二,ESL写作者元认知发展评估;第三,ESL写作知识分析:写作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个案研究。

吴红云和刘润清(2004)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是国内第一项已发表成文的写作元认知实证研究。他们通过对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因子的分析发展了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他们对Flavell元认知理论框架中的两大要素―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局限性进行了理论上的改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环境中的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框架。

吴红云(2006)的“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根据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框架,通过采用开放式问卷和周记调查,探究了在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写作元认知的特点。周计调查表明: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的英语写作元认知特点反映出教学原则的构想,即英语写作元认知体现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大要素。元认知知识由任务知识、主体知识和策略知识构成,元认知体验分为积极与消极体验。开放式问卷结果表明:英语写作元认知有一定的发展性。这些结果验证并丰富了Flavell的元认知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吴红云(2006)还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通过纵向调查、横向调查、大规模问卷调查以及作文测试等多种定量与定性调查手段,探究了写作元认知体验的种类及其与作文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写作教学对元认知体验的影响。研究发现:(1)元认知体验可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2)写作元认知体验与作文成绩之间具有对应关系;(3)写作元认知教学对元认知体验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思考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写作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唐芳、徐锦芬,2005):关于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英语写作过程的研究。总体上,大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关注还比较少。

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内容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社会认知理论、“支架”理论、语域理论、体裁分析理论、图式理论,以及语言输出假设理论。其中社会认知理论和图式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理论,但它们不能代表认知学的全部。从认知学角度研究英语写作教学理论还处于零散阶段。

结语

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与转化,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挖掘其学习潜力,就不会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能力。写作教学从“认知”角度出发,遵循科学的认知原理,采取正确的认知策略,充分发挥人脑的智力潜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较之于传统教学方法,它能够给学生提供更积极、更实际、更有效的帮助。在教学改革步步深入的今天,探讨认知法与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以认知法为指导改革英语写作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认知法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乃至整个外语教学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志勇.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认知模式[J].现代外语,2002,(4):408-417.

[2]丰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3]李志雪,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J].外语界,2003,(6):55-60.

[4]聂清浦,周焱,常梅娜.认知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界,2002,(3):71-75.

[5]唐芳,徐锦芬.国内外英语写作元认知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5):17-23.

[6]王革英.论认知法与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契合[J].教育与职业,2004,(39):46-47.

[7]王立非,孙晓坤.国外第二语言写作研究的现状与取向[J].外语界,2005,(5):10-15.

[8]吴红云,刘润清.二语写作元认知理论构成的因子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187-194.

[9]吴红云.教学活动条件下大学生英语写作元认知的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1-84.

[10]吴红云.大学英语写作中元认知体验现象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28-30.

[11]杨春红.从认知角度论英语词汇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381-383.

[12]杨永林.英语写作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