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精选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知识的意义要通过知识的应用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与应用范围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它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意识并积极主动地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既要注重练习内容的变通性和练习方法的多样性,又要使知识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起来。

学习迁移历来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对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丰富和完善学习理论,而且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来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的出现是对传统学习迁移观的挑战。因此对它的研究,同样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观

传统的学习迁移观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他们认为:在完成某一任务、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获得的知识能被应用在另一任务、另一情境意味着迁移的发生;迁移的实质内容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共同的刺激和反应联结、共同原理或两个学习情境之问的关系,忽略了学习者对前后两种学习的整合。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

建构主义的学习迁移概念是H.Messmer(1978)根据皮亚杰的理论体系提出的,他将学习界定为认知结构的建构,将迁移界定为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当前的建构主义学习迁移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只能通过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存在于具体个体之中。该理论认为,不论是学习情境还是应用情境中都存在建构,建构过程对两种情境下的学习过程都存在影响。传统学习迁移中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迁移的问题本身就是学习的问题。

建构主义区分了知识的内涵、逻辑外延(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和心理外延(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并认为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内涵和它的应用范围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内涵决定它的潜在的逻辑应用范围(通常是开放性的),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知识的潜在应用范围只有一部分是可能被实现的,这就是学习者主观上的应用范围,即心理外延。在此基础上,Prenzel和Mandl的进一步研究得出:学习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过程的建构,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心理外延)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一方面,知识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具有各种不同的抽象水平,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从非常具体变化到非常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另一方面,只有当心理上的应用与知识连在一起时,潜在外延才对学习者有用。而且,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也就是说,如果知识是通过许多有变化的应用而被学习者抽象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就能被灵活运用。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Greeno(1993)认为,学习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情境性的,是一个人或一组人对学习赖以发生的情境的特征的适应。知识或许被称为“知”更好——知识并不是个体在任何情境下都拥有的一个恒定不变的东西,相反,“知”是一种与情境密切相关的特征,是以各种不同方式与外物及其他人相互作用的能力。学习就是这种能力的增长,理解学习迁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理解:一个人学会参加某一情境中的活动如何影响了他参加另外一种情境下的活动的能力。可见,知识的应用范围(尤其是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包括知识学习时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景,知识的用法不能脱离这些情景而单独存在,知识的学习与其应用的情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总之,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这种重新建构同时涉及知识的意义和知识的应用范围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知识的应用范围总是与一定的物理、内容、活动、以及社会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二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对教学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解决冲突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知识学习只能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积极主动地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在这一建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所谓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既包括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亦包括日常生活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在这里,教师除了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外,还需要知道学生对这些新知识的固有看法。在此基础上,要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解决冲突。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经验和生活背景不同的个体对知识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可以在了解学生对知识已有看法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引导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真正意义。

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对学生的疑问要尽量帮助解答,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表达他对知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找出学生的错误观念,并分析导致其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并从根源上纠正错误观念,以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二)引导学生及时地对知识进行总结,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

知识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被抽象出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知识越抽象,其潜在应用范围越大,主观上的应用范围才能更大,知识.运用起来才能更灵活。对知识的总结就是让知识变抽象的一种方法,是通过让知识的内涵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知识的逻辑外延和心理外延发生变化,进而使知识的运用更加灵活。适当的对知识进行总结既包括对知识之间关系的概括,也包括对具体知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应用类型和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总结,有利于知识内涵的丰富,知识结构的清晰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引导学生及时对知识进行总结,让他们学会一般的总结归纳办法,如列表、画知识结构图、做卡片等,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清晰,知识应用也会更加灵活。另外,还可开展学习方法的交流,结合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练习内容的变通性和练习方法的多样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只不过是学习的两个方面或阶段。练习的过程就是新知识的应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在不同情境下对知识的迁移。练习的方法越多样,练习的角度越广,知识的应用范围包含的因素就越多,知识的内涵就越丰富,知识运用起来也就越灵活。如果在知识的应用范围中只有少量因素,这种知识将是刻板的。或者说,如果在开始时抽象知识只是在某个学习情境中被传递,那么,只有这一学习情境处于该知识的应用范围之中,这一知识就是惰性的。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在新条件下的应用,学习者必须从知识(内涵)建构过程的开始就要生成较多的应用。

在练习的过程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尽量做到从知识应用的各个角度和方向去联系,同时,要注意在确保一类练习已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类练习。这里的充分掌握是指真正意义上对该类练习的掌握,包括纠正学生已形成的、固有的对知识应用的错误观念。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已学知识与实际经验联系起来,培养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论问题的方法。对于这方面的评价,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通过考试及测试之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解题过程,设计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一定的使用情境联系在一起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它只能与个体生活的具体情境和经验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知识的学习是对具体知识的再创造。无论是知识学习的哪个阶段,都不能脱离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生活背景,而要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背景去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Prenzel和Mandl认为,知识的应用范围是由与学习情境相关的“使用情境”构成的。知识的应用范围取决于学习时的使用情境。当学习者面对新的或类型不同的、不属于当前应用范围的问题时,对知识的应用一开始时会显得相当困难,他就不得不从其知识的内涵开始生成新的心理外延,为此他必须投人很大努力。

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选取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相类似的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重设与学生生活及与知识学习密切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亦能在知识的不断应用中获得进步。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参观实习;中职学校;学生

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安全、圆满地完成实习任务就需要精心组织安排,实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实习准备阶段

在实习准备阶段,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前期调研相关实习企业,选择有针对性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地点

由于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有所不同,所以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状况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认识实习。如:学生这学期学完了工程测量和建筑材料,可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的测量部门、实验或物资部门进行实习。这样就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对应起来,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在选择企业方面应该优先选取人员素质、企业管理等方面突出的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安排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相关的专业知识,以便和理论知识进行对比,融会贯通。一个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企业会对学生的参观实习带来不小的好处。

2.做好合理的出行计划和实习日程安排

在出行前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开雨、雪、风等特殊天气,在认识实习期间可能参观的企业较多,需合理地安排先后顺序以保证时间的紧凑性。这样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参观较多的企业和工程。

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所以在实习期间每天的实习任务是什么在出发前需要给学生讲明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3.做好学生的实习动员工作

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实习前要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给学生灌输不怕苦、不怕累、一切行动听指挥、有事要给带队教师请假的思想。实习期间吃的、住的可能不会太舒服,所以要让学生有不怕吃苦的准备,因为建筑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安全问题特别重要,对于工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和安全事项提前告诉学生,确保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实习阶段

1.安排学生实习的内容,相关教师讲解实践内容

由于教师一直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因此,对实际工程经验可能有所欠缺,所以需要安排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在现场为学生讲解工程特点和施工过程,并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现场解答。另外,作为学校可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由企业技术过硬的人员担任校外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环节。

2.实习期间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由于实习时间较长,或不在本地实习,学生的生活习惯可能与实习地不同。教师在每天休息的时候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在晚上我建议应展开小组讨论总结当天的学习情况,大家集思广益,找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差别。在实习期间,学生应该完成每天的实习日志,以便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出问题,由教师做出回答。

3.实习期间要保障学生的安全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在参观实习期间,由于施工现场较乱,存在的安全问题较多。所以,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施工现场劳动纪律,服从现场技术人员的指挥、服从教师的安排。

三、实结阶段

1.实习结束后安排学生参与小组讨论

在参观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在参观实习中的收获,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学结,针对课程的内容和实际工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从而加深记忆的深度。

2.学生总结汇报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可进行相关的总结汇报工作,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总结进行提问,从另外一个层次上加深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对于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教师当场答疑。

3.教师总结

教师在学生实习回来后也应该进行相关方面的总结。如:老师可以系列讲解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哪些意外情况,都有哪些处理办法,以后碰见类似情况该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认识实习过程中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都应该总结,以便更好地为以后的实习提供经验。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元认知学习策略;英语教师;自主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86-1

一、前言

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这个时间范围开始,我国学者和专家就对英语的学习策略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至今为止只是过去了十几个春秋,元认知学习研究在我国有着重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者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师开始把元认知学习作为一种学习外语的重要策略。元认知学习是一种能最大化地将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提高他们本身自主的学习意识,发展他们自身自主的学习能力,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

二、认识元认知学习策略

西方国家对元认知的研究较早,从1956年塔斯基引入关于元的概念开始,到1976年美国心理学家佛拉维尔根据元的概念提出了元认知的术语并给元认知下了定义,至此对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相继多了起来。从元概念的提出至今为止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元认知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拉维尔对“元认知”所下的定义为:元认知是指作为人的个体,对自身的学习、思维活动所进行的认知、监测和控制的过程,是人类具有的自我认知和调节功能,它的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

学习策略是一个整体的学习系统的总称,认知策略是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在人类进行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主要负责信息的处理、认知工作,帮助人们更快地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在认知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规划、监测、控制、评价等方法对语言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不同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同的认知,而元认知策略就是在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所采取的学习策略,它具有协调其他学习策略的功能,对个体产生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功能,使学习者产生自主性学习能力。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学习目标和内容,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

三、大学英语教师运用元认知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更新教学的理念。在当今的新时期下,教师要注意更新教学理念,积极主动转变以往“说课”的教师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能力的标准,加强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确立以学生为英语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互动、合作学习的力度,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现有的条件和创造更多地条件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力首先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元认知学习的对学习者产生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和总结。其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教师要参与到规划和管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做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了解,定期对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指导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的效果进行适当的学习策略的调整。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元认知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和元认知能力的不同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时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对单词的记忆比较吃力,那么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记忆单词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记忆特点进行单词记忆方法的指导,可以选用联想记忆法、重复记忆法和对比记忆等方法加强语言的输入,对自我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整理和记忆。

四、大学教师运用元认知教学策略进行具体的英语教学措施

(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是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所以在具体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制定不同学习步骤以培养这项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可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大学英语阅读学习的课程要求,然后分析大学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量身制定大学英语学习的总体目标。其次在英语教学进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课堂的学习和讨论,通过掌握学生阅读的实时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在阅读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对整节英语课进行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从中学习认知成功的地方和认知不足之处,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反馈模式,为下次的认知活动提供参考。

(二)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英语写作是最能反映学生总体掌握英语知识的环节,因为英语写作不仅涉及单词的记忆、句子的运用以及语法的知识等方面。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的时候,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写作问题运用不同的写作策略,可以将展示实例的方法结合讲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的方法,在练习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写作成果的分析和总结。

五、结束语

运用元知理论进行指导和应用元认知学习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在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自身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元认知学习策略的运用是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认知、调节和反馈过程,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大的正面影响。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不应只是注重“授人以鱼”,还要着重“授人以渔”,所以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运用元认知学习策略的时候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监督、控制和反馈,运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合作的力量,共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系效率。

参考文献:

[1]官芬芬.元认知策略在阅读中的作用及其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1).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元认知能力是对认知活动进行评价与监控的能力,是保证认知活动有效进行的人的心理条件。培养学生掌握次认知技能,对提高学习能力,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元认知能力包括以下内容 :一 计划能力:计划能力指在认知活动中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协调行动,并随时调控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调节修正的能力。二 选择能力 选择能力指在认知过程中,比较各种认知路线,认知结构和认知方法,在研究解决特定课题时,选择一种体现自己特点的角度与策略,并力求获得好的效果。三 监控能力 监控能力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表现为自我测试,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其认知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该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各科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学生的认知活动进行:

一 指导学生定计划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 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 课程教学

一.理论基础

元认知理论的开创者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在 Cognitive Development中提出的。它是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和对自身各种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我国心理学家董奇认为元认知实质上是人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所以元认知的基本内涵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2014级笔者任教的两个本科班非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对象,一个班级为实验班(60)人,另一个班级为对照班(50)人。通过问卷调查,它们在运用元认知策略方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相当。

2.研究问题

(l)运用元认知理论知识是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2)运用元认知理论能否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估等方法策略?(3)元认知理论是否提高大学生英语成绩?

3.研究工具

利用问卷、测试等工具进行搜集数据,同时笔者又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

4.研究内容

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估策略。笔者主要选择了其中两项进行研究:(1)计划策略(2)评估策略。研究分三个阶段: 调查阶段、训练阶段和分析实验结果阶段。

5、研究过程

(1)调查反思阶段。为了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笔者在本学期开始,设计了问卷,并调查了实验班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关注和评估情况。笔者发现实验班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和策略准备很欠缺。

(2)训练阶段

训练项目1: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训练前对实验班学生所做的自主学习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训练项目2:进行自我评估。评估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自评或者互评的方式来训练检测学生对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评估能力。比如,写完一篇英语文章后,教师发给他们一份评分标准。让他们在熟悉评分标准的基础后再进行自评。然后通过小组互评方式再次进行训练。最后展开讨论。

三.研究结果

1.结果分析

为了检验实验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在期末,发放了与开学初相同的调查问卷。

调查分为五项,分别是学习态度方面,学习过程方面,制定计划方面,学习监控方面和自我评估方面。结果如下:

实验后有78%的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能够做到没人要求也能努力。而实验前只有23%的学生能够做到自觉学习,77%的学生只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实验后经常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学生占总数的72%,而实验前能够做到的只占10%。有将近50%不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学生在制定计划方面,实验后75%的学生能够做到,而实验前仅占总数的18%,并且什么计划都不做的占82%。实验后能够自觉监控自己学习的学生占总数的50%。实验前只占25%,甚至有47%的学生只能做到偶尔监控自己的学习情况和28%的学生从不检查自身英语学习情况。在自我评估方面,实验前只有37%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有63%的学生不确定自己英语学习上的进步。而实验后占总数77%的学生认为对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很了解。可见通过元认知理论的培训,实验班学生在元认知计划、监控和评估几个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

2.英语考试成绩

实验结束后,笔者采用英语期末考试成绩来验证元认知理论对实验班英语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英语成绩对比,(实验班最低分为65分,最高分为90分;对照班最低分为50分,最高分为75分)。实验班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通过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到大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笔者就元认知理论能否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元认知理论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元认知理论有助于提高学生使用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估等的策略来调控自己的学习;元认知理论的运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成绩。因此,英语教师要借助元认知理论去培养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英语教育自选集[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一、理论基础——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重要的学习理论。1987 年,瑞兹尼克在美国教育杂志 《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学校内外的学习》的论文。开始了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1989 年,约翰·西利·布朗、阿伦·柯林斯与保尔·杜吉德发表了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之后,情境认知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当前西方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中,情境认知理论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情境”即Context,原意为上下文、文章脉络之意,即教学应让知识成为可循之脉络,以改善学习效果。情境认知已理论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学校内学习有个体化、抽象性等特征,所学的知识是呆滞的,学习者只是知道了这些知识,出了校门却不会用。他们通过研究认为,人的知识经验离不开它产生的情境,并且受到情境中各种特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理论和原理的情境,将情境与学习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而知识是情境化的,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参与实践能促进学习和理解,而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书本知识更有用。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事实性知识,还要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物理或社会情境之中,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学习包含着建立一个对“他们在其中使用工具的世界,和对工具本身进行日益丰富的内在的理解”。情境认知理论具有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等特点。

二、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角色轮岗实验教学方法”体系设计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通常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以及案例教学法。通过这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学生基本能掌握操作方法,但总体来看,存在以下问题:(1)“机械”记忆,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全靠教师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不是认知的主题,缺乏探索原动力,仅仅依靠上课时教师演示结果进行“机械”记忆和“机械”操作,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更不可能将全部内容融会贯通。虽然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进行一定程度地弥补,但目前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是顺序操作,在操作中通常不注重“角色转换”,不要求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每名同学之间没有差别,都是从头做到尾,学生感觉流程众多,关系混乱,仅凭机械记忆通过期末考试。(2)顺序讲述,顺序操作,不区分角色,导致学生没有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该课程的现有教学方法和教材通常强调完整性,从实验一做到最后一个实验,内容包括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供应链等,在强调完整性的同时却忽略了人员的差异性以及每个模块的差异性。实际工作中,每个模块的工作是由不同的人员完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如何强调不同“角色”在什么时候应该“登场”,什么时候应该交接,等等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可能有所重点的理解角色和任务。(3)现有教学方法和实践相脱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目前,在会计工作大都会采用信息化软件的情况下,单位会更加强调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使用能力。但是仅仅通过演示操作的实验方法,学生不能清楚地理解实际中的某个岗位应该完成哪些工作,造成教学和工作要求脱节。工作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二)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角色轮岗”实验教学体系总体设计总体思路:随着教学工作的顺序进行,可不断的设置情境,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都以实践中的某种情境下的某种角色出现在具体情境里。在教学中,每个模块可顺序讲述,在教师讲解完毕主要内容后,要求每个学生小组亲自动手总结角色,每次实验担任一种角色。在众多的流程当中,通过总结分析不同人员角色,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工作,例如,在采购系统,当到货后,首先应当库管人员入库,这时,本轮充当库管人员就应当明白现在应由他来做入库工作。然后,如果单据齐全,由材料会计人员记账,这时,本轮充当材料会计(如不详细区分,也可以是库管人员)人员就应当明白现在应由他根据系统自动传递来的单据做记账工作,生成记账凭证,传递到总账。当总账系统出现这张凭证时,总账会计角色人员对该凭证审核记账。所以,学生可以很清晰的明白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可以清晰的理清处理流程,也可帮助学生掌握实际工作。(1)“角色重组”。要继续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将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但是,要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顺序讲述,将实验教材进行“角色重组”,打破学生一次实验体验全部角色的办法,重新整理材料,根据“角色”这个主线分析整理实验材料。例如:总账系统中总账会计角色要完成的工作有:某年某月填制记账凭证,某年某月进行对账工作等。(2)轮岗设计。在小组完成本轮实验后,要求学生总结评价本轮实验。然后小组内进行轮岗,实验同学重新选择“角色”,和上一轮同学进行交接实验,完成本轮实验。这个过程是轮岗过程。具体方法:将学生分组,每个组根据角色需要配备5到8名同学,每轮工作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分组完毕后,要求小组分析整理全部角色资料,重组角色档案;小组内选择角色,小组内每名同学选择一种角色,每名同学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创造性;小组共同完成本轮实验,本小组内,和其他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共同完成本轮实验,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真正理解数据流程,帮助同学切身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的某种角色的实际业务,以及和他存在工作关系的其他工作岗位角色;本轮实验总结,一次角色轮岗完毕后,必须要求学生对本轮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总结和评价,要做到头脑清晰,工作投入,更要对实验中的错误情况进行总结,分析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轮岗,进行下一轮实验角色选择,角色交接,开始下一轮实验工作,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在实际工作的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更切身感受会计岗位实际交接工作的具体过程;小组内完成全部角色轮岗工作后,要对全部角色进行总结评价,当全部角色都完毕后,将各种角色融会贯通,要求学生画出操作流程图和系统数据流程图,将实验结果和理论相结合。

三、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角色轮岗实验教学方法”体系优势

(一)强调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认知,主动学习 在这种基于情境认识理论的实践教学设计,从情境入手,注重理论和原理的情境,将情境与学习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会计信息系统流程中增加“人”的因素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是这部分教学重点。但是,单纯的流程图和流程说明枯燥且不够形象,不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加“角色”和“轮岗”教学内容,可以时刻使学生思路清晰,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流程图。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对于学生今后适应岗位需求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使学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状态,真正实现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与教学有机结合,以培养出专业技能突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学生。

(四)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入理解 设计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设置仿真情境,极大限度的消除学校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距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完全地引入到一个现实情境中,在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促进了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入理解。

四、角色轮岗实验教学方法执行中注意的问题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摘要:认知学派是学习理论的重要流派,布鲁纳和奥苏泊尔是这个流派的重要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们两人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他们的理论对教育的影响都很大,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有很多借鉴之处,f分析他们理论的异同之处,也是为了将他们的理论取长补短,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布鲁纳 奥苏泊尔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领学域最古老的研究领域之一,学习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也就是有机体的经验系统变化发展的过程。学习理论是之有关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规律以及制约学习的各种条件的理论探讨和解释。认知学派是研究学习理论的重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奥苏泊尔。虽然他们同属于一个学派,但各自的理论有各自的特点,在这里,我们主要看看布鲁纳和奥苏学习伯尔理论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他们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相同。都是在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的情况下提出的。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使美国政治、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极大的震惊了美国。美国极需改革教育,改变落后局面。二人的理论就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2.两种理论都认为发现学习是必要的,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3.两种理论都强调原有知识对学习认识的基础重要作用。布鲁纳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更加强调这一点,他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认识取向》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要我用一句话说明教育心理学的要义,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首要因素是他的先备知识。”

4.学习的过程方面,二者都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运动地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习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心理操作活动而获得经验,把原有的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5.在学习的结果方面,在坚持学习是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这个基本立场上具体分析探讨学生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的构成,以往认知结构对当前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所引起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6.两者大致都是按照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方式或途径形成自己的学习理论,但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理论是根据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的基本规范来探讨学生学习的问题。

7.从学习条件来看,他们都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注重学习的认知条件,如过去的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以及学习过程中信息的反馈。

8.二者给我的一样的启示就是在教学工作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他们的理论都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点

1.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自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的结构,掌握原理原则,学生可以向科学家那样通过发现的方法进行学习;奥苏泊尔则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由教师教授学生去学习

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的物质实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变动。并且,布鲁纳认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而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表征。奥苏泊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过程。奥苏泊尔定义的认知结构是一个人的观念(知识)的全部内容与组织或一个人在某个知识领域的而观念的内容与组织。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是观念的支架,或称为其固定作用的观念。

3.学习方式:布鲁纳的三种不同的表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 学习方式。第一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第二是在头脑中利用感官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第三是运用符号来获得经验或学习。奥苏泊尔则提出了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综合学习三种方式。类属学习就是把新观念归入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适当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总括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丛书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总观念。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既非从属关系,也非总括关系,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整个内容具有一般的联系。

4.布鲁纳提出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学校的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位置。奥苏泊尔提出渐进分化的和综合贯通两条教学原则,在教学策略上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5.布鲁纳将认知学习理论付诸实际教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引起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教材编写方面观念上的变化,影响很大。而奥苏泊尔所提出来的理论观点实际操作性很强,受到广大中小学教的欢迎。比如他提出先型组织者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蒋讲解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正式教学的时候要呈现先行组织者。

6.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忽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把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等同起来是不对的。他的某些观点,如“任何学科都可以按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的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是武断的,缺乏有力的论证。奥苏泊尔过分强调由教师安排层次结构是学生接受,忽视了学习者的创造性。他的学习理论主要论述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这是片面的。

7.在教学目标上,布鲁纳理论是在不仅应当尽可能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该尽可能的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奥苏伯尔理论则把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作为其教育的首要目标。

8.在教学方式上,布鲁纳主张结构式教学,主张学校课程设计要把基本知识结构放在中心地位;奥苏伯尔则主张讲解式教学,强调教师按排层次结构使学生接受学习内容。

9.在教学目标上,布鲁纳理论是在不仅应当尽可能的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该尽可能的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奥苏伯尔理论则把在最短 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作为其教育的首要目标。

10.在教学方法上,布鲁纳注重基本知识结构,倡导发现学习;但是发现学习耗费的时间精力很大,不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系统的接受到大量的知识,因而发现法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奥苏伯尔注重类属学习,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但接受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机械的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短时间内是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习动机;思想政治课;团体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介绍到我国大陆以来,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目前它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取得了较好的实证效果[1~5]。而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仍以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动机呢?由于团体辅导本身的特点和优势[6],以及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些方面的共通性[7],能否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以促进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呢?本研究以参加高等院校四门政治理论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拟通过准实验的设计的方式对比团体辅导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作用机制,以考察团体辅导式教学的干预效果及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武汉市综合性重点大学的2010级大一学生6个班参加本次研究,总人数为897人,其中,男生占总人数的59.4%,女生占总人数的40.6%;汉族学生占到了总数的93.8%;在专业分布上,工科学生占总人数的55.4%,而文科占总人数的23.7%,商学为2.1%,医学为15.5%,理科为3.3%。

2.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在自然状态下选择6个班分为实验组、控制组、对照组三个组别,每个组别两个班级。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都接受《基础课》的教学,但是两组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实验组采用团体辅导式教学方法,而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同时,两组在教学内容、教学老师和教学时间段等方面相同。而控制组在干预时间段内,不做特殊处理,他们在自然状况下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实验阶段,他们没有接受《基础课》的教学。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三个组别使用同样的问卷进行测量,以考察干预效果。

2.3 研究工具

2.3.1 大学生《基础课》学习动机问卷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基础课》学习动机问卷”进行干预的前后测。该问卷由20个项目组成,分属四个维度,分别为:认知修养动机、情绪情感动机、人际互动动机、获得认可动机。量表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习动机越强。经过检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四个因子项目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0.83、0.78、0.6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X2/df=3.65,RMSEA=0.045,NFI=0.985,RFI=0.980,CFI=0.989,IFI=0.989。结果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3.2 教师教学态度他评问卷

该问卷有10题,总分为100分,由高校教务部组织学生给教师的教学态度进行打分,不同题目有不同的权重。它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指标,是独立于教师和学生以外的第三方进行的,可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该问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态度的评价,所以,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态度及其对学生的期待的指标。该问卷将作为本干预研究的辅助工具来检测干预中的教师期待效应。

3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置

本研究采用成长式结构性团体,团体规模为120~150人,分成10~13个组,每组组长1名,副组长1名。团体领导者由具有5年以上该课程教学经验的老师带领,并有1名研究生作为助手。团体活动共18次,每周1次,持续18周,每次活动时间为1.5h。

本团体辅导法以认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整体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团体阶段目标为:①适应大学生活、学习;②树立理想信念、理国;③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与树立;④提升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⑤具备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4 研究结果

4.1 干预前各组的学习动机基线水平比较

以不同组别为自变量,以大学生《基础课》学习动机的前测总分和各个维度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自变量具体而言有以下类型:使用团体辅导教学方法进行《基础课》的教学的班级为实验组,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基础课》教学的班级的为对照组,不进行《基础课》教学的班级为控制组。在三组都没有进行学习动机的干预以前,对其进行前测,结果如表1。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干预以前,三组在学习动机总分以及各个维度上都有显著性的差异。使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基础课》学习动机的总分、情绪情感动机维度和获得认可维度上,控制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实验组(P0.05)。在认知修养动机维度和人际互动动机维度上,控制组和对照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实验组(P

4.2 干预后团体辅导组与其他组别的学习动机结果比较

自变量同上,以大学生《基础课》学习动机的总分和各个维度的后测分数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经过4个月左右的干预,结果如表2。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动机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到学习动机各个维度,在认知修养动机、情绪情感动机和人际互动动机等方面三组都有显著性的差,而在获得认可动机维度方面三组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使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在《基础课》学习动机的总分上,实验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控制组,而对照组与控制组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学习动机的具体维度上,实验组的认知修养动机和情绪情感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而对照组与控制组差异不显著。在人际互动动机维度上,除了实验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控制组以外,对照组的分数也显著高于控制组。而在获得认可动机维度上,三组没有显著差异。

将研究结果对照研究假设,发现在学习动机总分方面,研究假设得到部分验证;在学习动机之认知修养动机、情绪情感动机两方面,研究假设也是部分得到验证;在人际互动动机维度上,研究假设得到完全验证,而在获得认可动机维度上,研究假设没有得到支持。这说明,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除了在提高学生人际互动动机方面有显著性的效果,在其他方面效果不明显,而团体辅导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的总体学习动机。

4.3 同一组别中的《基础课》学习动机干预效果检验

实验组、对照组、控制组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以进一步考察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动机的干预效果。结果如表3。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控制组在人际互动动机维度上,前后测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在学习动机的总分以及其他维度上,后测分数都显著的低于前测分。这说明,没有进行《基础课》教学的班级,对《基础课》的学习动机有个自然下降的过程,而且这个下降的幅度还是非常显著的。

对照组除了在认知修养动机方面,后测显著低于前测,在其余的维度以及动机总分上,前后测都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合控制组的前后测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前后测比较结果说明: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对大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动机有部分干预作用,虽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基础课》的学习动机,但是避免了学生总体学习动机的自然下滑。而在认知修养动机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无法显著阻止学生学习动机的下滑。

可动机上,则是后测显著低于前测。在认知修养动机和情绪情感动机两个维度上,前后测没有显著性的差异。结合控制组和对照组的前后测结果,实验组的前后测结果表明,使用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不仅阻止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总体学习动机下滑,还显著提高了对课程的学习动机,具体而言,其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基础课》的人际互动动机,有效阻止了认知修养动机和情绪情感动机的自然下滑,并显著降低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获得认可这一外部动机。因为获得认可动机指的是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而学习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的范畴。

4.4 教师期待的组间差异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尽量减少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此我们设计为同一名教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教学。同时,为了检验教师期待是否对实验结果造成额外的影响,我们使用“教师教学态度他评问卷”的得分为因变量,以实验组与对照组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同时这次施测每个班至少有30名同学参与评分,也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验组(M±SD=91.73±2.22)与对照组(M±SD=91.09±2.38)的教师在教学态度以对学生的期待方面没有显著性的差异(T=0.707,P=0.484)。这说明,从统计学指标而言,教师的态度以及期待没有显著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5 讨论

5.1 干预前三组的思政课学习动机的组间差异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干预以前,实验组在《基础课》学习动机的总分以及各个维度上的分数都显著低于控制组,同时在认知修养动机维度和人际互动动机维度上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情绪情感动机维度和获得认可动机维度上的则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是在自然状态下随机选择实验组、对照组和控制组,这样就无法保证三组在干预以前处于相等的状态。之所以会选择在自然状态下随机选组,是为了不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的教学情境,以提高实验的外部效度,便于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推广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如果根据90后大学生《基础课》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来选择在基线水平上相等的三个组别,无疑可以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但是在现实条件下,研究者无法根据实验的需要自由选择教学的班级,而是受制于学校的统一安排。所以就造成了实验组、对照组以及控制组在干预以前差异显著的状况。虽然前测中实验组的学习动机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控制组的,但经过研究者的干预后,实验组的学习动机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的话,更加说明了团体辅导法对于提高90后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显著性的作用了。

5.2 团体辅导教学法的干预效果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总体而言,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基础课”的学习动机。具体而言,团体辅导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从《基础课》中获得有关理解他人、认知自我、提高适应力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愉快、高兴、释然的感受,并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而至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动机的总分以及认知修养动机维度、情绪情感动机维度上,与不进行《基础课》教学的控制组班级,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这说明了传统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基础课》的学习动机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综上所述,团体辅导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

对于同一组别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使用团体辅导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基础课》的学习动机,而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课》教学,前后测的学习动机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不进行《基础课》教学的班级,其《基础课》的学习动机有一个显著的下降过程。

具体而言,使用团体辅导教学方法,同学们觉得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很多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机会,满足了他们人际互动的需要。这是因为团体辅导法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给予了同学们一个互动的平台,同时任课教师鼓励同学们进行积极的交流,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团体氛围,这增强了组员对团体的归属感,增加了学生的互动,满足了其人际互动的需要[7]。同时,由于他们对《基础课》的内部动机提高了,所以,在外部动机方面,也就是获得认可动机方面反而会下降。

对于对照组,也就是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基础课》教学的班级,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认知修养方面,学生感到自己的收获与预期相差甚远。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显著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机。

而对于控制组,也就是没有进行《基础课》教学的班级,在学习动机的总分以及其他的维度上,都有一个显著下降的过程。这可能因为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机本身有个自然下降的过程,也可能跟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有关。比如,思想成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额外变量。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对学校各类课程的期待可能存在一个过高的现象,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对大学的认识逐渐深入,思想更加成熟,从而对课程的期待也有一个理性回落。再者,实验的前测与后测实施的环境不同,主试的不同等都有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当然,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效果,因为其可以维持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动机的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而避免了学习动机的自然下降。

6 结语

团体辅导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思政课的总体学习动机,尤其体现在激发了学生的人际互动动机。同学们觉得用团体辅导法教学的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很多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的机会,满足了他们人际互动的需要。这基于团体辅导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团体氛围,使同学们在互动的平台上彼此进行积极的交流,增强了组员对团体的归属感,满足了其人际互动的需要。另外,由于团体辅导法相比传统讲授式教学法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对思政课的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也相应地转化为了内部学习动机,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学习内容的认同与内化,提升了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Aghrafie M. The effect of Rogeian group counseling on the self-esteem of female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2006(19):273.

[2]Branson B M, Peterman T A, Cannon R O, et al. Group counseling to prevent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and HIV: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1998(25):553~560.

[3]Hutchinson N L, Freeman J G, Quick V E.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for solving problems on the job[J].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 1996(33):2~19.

[4]Larkin R, Thyer B A. Evaluating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counseling to improv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self-control, and classroom behavior[J].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1999(14):147~161.

[5]Taft C T, Murphy C M, Elliott J D, et al. Attendance-enhancing procedures in group counseling for domestic abusers[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1(48):51~60.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一、学习缺陷分析

1.学习兴趣方面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兴趣一经激起,就会使人聚精会神地注意,产生愉悦紧张的情绪及积极主动的意志努力等,使学习的效果大大增加。那六年级数学总复习学习兴趣怎么样呢,在总复习刚开展时,对我校和塘栖镇宏畔中心小学两所学校的252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六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同学不到一半,大部分同学处于有点兴趣和一般性,少部分同学不感兴趣;从表2中可以看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往学习的成功感和学习信心上。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班级学生兴趣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这与任科教师和班级学习氛围有着直接的联系。

2.认知结构方面

所谓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心理上的不断扩大进一步改进所积累的结构所形成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或重新组织。在数学总复习中分析学生的认知结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的离散性。指的是对所学过的知识不能纳入到知识系统结构中,形成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方法、方法与方法之间离散的、孤立的状态。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有的学生不能把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的面积计算及推导方法很好地联系起来,只能单个地、机械地记忆;又如在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有的学生不能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和比、比例方法解答很好地联系起来。

(2)概念的模糊性。指的是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真正理解其本质属性,有的只流于形式,根本不知其内涵。如在复习简便计算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理解比较混淆,运用时往往比较模糊。错例1:

(3)应用的灵活性。指的是不能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知识,更不能用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理解知识,灵活应用来处理问题。例如在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学生知道,阴影部分面积=正方形面积-空白部分面积,空白部分面积=正方形面积-1/4圆面积的差的2倍,部分学生认为圆的半径不知道,因而无法求1/4圆的面积,也就无法求出圆的面积。不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计算方法,S=π×半径的平方,本题中半径不知道,但半径的平方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于10平方厘米。

(4)知识的综合性。指的是不能很好的将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进行应用,解决问题。

如在下面题目中:修路队修一条路,已经修了1200米,还剩下1/4没修。修完后绿化队将在路的两旁进行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并按1∶2的比例种桐树和杨树,那么共需植杨树多少棵?此题对于六年级同学来说并非是难题,但它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分数应用题、间隔问题、比和比例问题等知识。

二、教学对策

1.深入了解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因素

所谓非认知因素是认知因素以外部分,如一个人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信心等。作为老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呢?我认为: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数学学习情感。一位特级教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首先教师要用爱心与真情去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弱点和困难,这样师生的感情将转化为学科情感。其次数学学习过程中,要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不要只用某一部分困难的内容或某一次的不理想而导致对数学的厌恶。

(2)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教师创设好教学环境,用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悬念,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验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

(3)加强学习监督,培养学生意志力。意志品质是一个人能否坚持到底,彻底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恒心,解答缺乏步骤,不会检验自己的作业,碰到不会就轻易放弃。意志力与行动目的有关,也与信心有关,应注意给学生设计学习目标,帮助和督促他一步一步实现这个目标,有了成功,才有信心,才能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2.开展针对性复习教学,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1)精心设计复习题,检测与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总复习的成效与教师复习题的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复习题的设计要精选,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要提高复习的效率,既要做到知识不遗漏,也要做到不重复,要体现:1.全面性,体现各个领域的各个知识点。2.层次性,立足基础适当拓展。3.突出性,根据本班学生学力基础和部分知识缺陷突出重点。从而,通过复习充分地检测和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复习更具实效性。

(2)开展针对性的复习教学,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复习要有计划性、系统性,更要具有针对性。笔者以为总复习分为三轮:第一轮围绕教材,以教材的知识体系为蓝本开展第一轮复习,重基础;第二轮以综合应用为形式开展,重应用;第三轮则根据前两轮的复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易错题复习,重纠错。通过这样三轮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弥补学习弱点,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3)实行层次性复习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

层次性复习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掌握知识的程度的差异性,在复习中设置不同的要求。如在复习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这块知识点时,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设计《鸡兔同笼》、《钟面问题》知识点复习题时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复习题1:今有鸡兔同笼,共有35个头,94只足,则鸡、兔各有多少只?复习题2:今有鸡兔同笼,共有96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36只,则鸡、兔各有多少只?复习题3:3点钟、5点钟时分针与时针成多少度的角?复习题4:3点10分、5点45分时分针与时针成多少度的角?对于中等及以下的同学复习掌握到复习题1或3的程度差不多了,而对于中等以上的同学可以拓展复习到像复习题2或4这样的层次。当然还要考虑到班级整体的学习水平。

成功的、有效的总复习,将使每一位学生在每一个领域较之先前的基础掌握情况能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发展和共同进步。通过学生学习缺陷的分析研究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将极大地提高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复习质量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认知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认知实习;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杨文杰(1982-),男,山西河曲人,陕西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陕西 西安 710021)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83-02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文件别强调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2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七章关于高等教育部分也特别提到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陕西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生以“工程训练扎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认知实习作为我校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被坚持实施。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为蓝本,分析了认知实习的必要性,并通过介绍我校认知实习的过程及相关工作,探讨了认知实习的注意事项,以期为兄弟院校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开展认知实习的必要性

所谓认知实习,是让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在实践中所需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

理科信息专业是知识更新、发展较快、对理论知识要求较高的专业,平时理论课较多,学习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不知学有何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当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学习的黄金时间往往过去了,所以认知实习的开展尤其重要。

1.认知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学生目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部分。认知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一个“认识”过程,即解决“学什么”;生产实习是学生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是学生对专业的一个“认同”过程,是解决“怎么学”;毕业实习是学生巩固、深化已学理论,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专业的一个“认真”过程,重点是“学到了什么”。学生将依靠这些知识去找工作,完成工作。可见,认知实习是整个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2.认知实习是学生规划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校第一志愿录取率虽然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并没有被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还有部分学生报的是父母的“志愿”。入学后虽然学校会有专业介绍,但仅仅是口头上的介绍,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专业认知实习可以为学生提供认识专业的一次机会,让他们清楚明白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我校的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进行,大二时部分学生有选择转专业的机会,所以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可以规划自己的未来。

3.认知实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

学习的重要性总是被老师和家长反复强调,学生对此也显得不耐烦。但是,当学生走进企业接触到实际工作场景,接受了企业培训师关于职业方向的讲解及现场工作人员对实际产品和所需知识的表述后,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学生也会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的效果是课堂教学所远不可及的。再者,当学生看到企业良好的工作氛围、优美的办公环境,也一定期望自己将来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认知实习是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好方法

认知实习要到不同类型的企业、机构,听不同类型人物的报告、讲座,接触不同类型的人和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在知识融合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可以学习一些社交礼仪;可锻炼相互沟通、待人接物的能力。可见,开设认知实习对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5.认识实习是教师提升自己的有效手段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更新发展较快,教师长时间呆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很多新的技术、产品已经出现,或已用在生产线上,而教材本身的滞后性,造成教学通常难以与时俱进,教师通过带队实习可以及时了解新出现的技术、产品以及企业需求,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科研、教学和企业、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藉此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并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大学生。

二、认知实习的组织过程

我校认知实习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初进行,为期一周,各学院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交叉进行。实习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1.制订全校认识实习方案

方案制订非常重要,它是保证实习科学、规范、系统的前提。主要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和意义;实习内容及组织;实习考核评定方式;实习报告要求等。

2.联系合作单位

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主要是依据本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将来可能的就业方向以及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我校理学信息专业以软件为主,包括金融方向,由此我们选择了西安行知汇源软件开发有限公司、西安北邮3G、西安软件园、华鑫证券四家单位。这四家单位硬件设施、技术实力都完全可以满足实习要求,并能够按校方要求提供相应的讲解和服务。通过认知实习,学生对专业实际和未来的择业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企业通过接待实习,提高了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从而实现双赢。

3.实习前准备工作

由于实习学生人数较多,所以需召开实习动员大会。通过动员,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和纪律,使实习目标和实习内容深入人心,不能让实习过程“走马观花”;另一方面,强化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形成必要的心理预期,为专业认知实习取得良好效果奠定基础。

实习正式开始前,实习指导教师和具体实习单位需做好充分的沟通,要让单位知道学生想知道什么,学生现在的情况,然后实习单位安排业务骨干来负责实习。如果校企双方沟通不到位,企业也不知道学生来的目的,只是随便安排参观,这样的实习会毫无意义。

4.实习过程

每天早上,全体实习学生乘坐大巴,在指导教师带领下按时前往实习单位。到实习单位后,指导教师将全程陪同学生实习。实习的主要内容有:听取单位专家报告,主要包括信息行业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前景,各企业目前从事的主要工作、目前的主流软件技术、产品,行业所需专业知识等;参观企业及其产品。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要做好笔记,学校带队教师可以解答学生们的疑问,维持实习纪律。

5.实习考核、总结

我校目前考核的主要方式是实习日记、实习报告,考核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实习日记应详细记录当天的实习情况,这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它是考核学生实习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实习报告中应写明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实习态度,实习表现和主要的实习体会与收获,写出认识及想法,对本次实习提出意见,对今后的实习提出建议。总字数不宜少于3000字。

在实习结束后的一周之内,学生必须整理完成书面实习报告,并连同实习日记交实习指导教师评阅,教务处最终将对全校的报告和日记进行检查。学院通过实习报告信息反馈,进一步深化实习效果,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为下一年级的认知实习积累经验。

此外,学生参加实习时间不足二分之一者,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并要进行重修。

三、实习注意事项

1.实习单位的选择

我校这次的实习单位中,有两家为培训学校。目前,我国本科理学信息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培养模式是“厚基础”、“宽口径”,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就给社会上诸多培训机构(如软件培训等)提供了生存空间。我们要承认这类培训学校或机构的积极作用,他们为学生和就业单位之间提供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但这些机构要盈利,水平良莠不齐,选择时要多考察。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是实习成功的重要环节。

2.选派专业素质较高的实习指导教师

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除了承担维护实习纪律、安全等工作外,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熟悉所带专业学生所学课程,了解学生将来就业行业基本情况,随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惑。

3.实习经费

充足的实习经费是实习成功的保证。学生实习的交通费,聘请企业老师讲课、报告的费用,带队教师的实习费用等开支较大,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各方缺乏积极性,实习难以开展。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实习经费目前生均200元,基本保证了实习得以较好地进行。

四、总结

一位学生在她的实习报告中用十二个字对认知实习进行了总结:“增见闻、纳收获、重认知、新规划”。可见,认知实习对学生帮助很大,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可以对本专业现状及相关行业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促进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认知实习已成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和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亦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路径。在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核心的今天,认知实习也无疑是推进教改有效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蕊,朱江,王岩韬.工程训练框架下开设认知实习课程的尝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