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关怀教学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精选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自尊;张扬个性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突出“人本”,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给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心灵火花,让学生爱上语文,乐学语文。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与地位作了明确的诠释:“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现代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其实质就是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人文性”的理解很抽象、片面,如有的教师将之等同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于是想方设法地从课文中挖掘思想教育的材料。事实上,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人。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反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课堂教学充满人文的阳光。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会提出一些超越教师预料的独特看法,但是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他们的一些想法可能偏颇,有的表达可能欠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循循善诱,将之当做一种教学机遇,而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否定。如教学《争吵》一课后,教师让学生谈体会。一个学生说:“课文最后一部分写了我把事情告诉父亲后,父亲严厉批评了‘我’,教育了‘我’,但父亲把‘我’的尺子夺过来折成两段,父亲的教育态度有点简单粗暴,不能使‘我’心服口服。”这个学生的回答与教材的意图显然不符,但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先肯定他不盲从别人的结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后让其他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父亲这样做是对的。因为‘我’一错再错,父亲十分恼怒,折断尺子是告诉‘我’以后不能这样了。父亲是多么严格要求子女啊!”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一个人有错了,应当勇于承认,及时改过,而且要以广阔的胸怀宽容别人,朋友之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体谅。

2.鼓励学生,呵护学生的自信。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很不错。”……

3.欣赏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特别企盼得到教师的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促使学生探究、质疑并自主解决问题,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评价,让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如教学《提灯女神》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丁格尔的图像,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生一:南丁格尔为什么被称为提灯女神?生二:南丁格尔最后被誉为提灯女神,可她的家人为什么反对她当护士?……教师可顺势而导:“真好,同学们能开动脑筋,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看谁最聪明,能在自读课文的过程找出相应的答案。”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2篇

人文性语文教学人文关怀一、教育教学中搞好人文关怀,要把握好人文教学的要旨

1.我们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全面关注学生。因为这种“全面”不等于德、智、体、美的简单相加,而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并希望他们具有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会关爱、尊重、理解、宽容,能够准确面对愉快、痛苦、成功和失败,等等。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落实在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中,就应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看作是构建学生情感、精神、人格的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以思想点燃思想,以爱心造就爱心,以之用成功呼唤成功……比如说,我们在教古诗文时,就要让学生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吟诵中感悟到真挚的母爱;就要让学生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提问中珍惜友情……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生命的情趣激情,以此来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

2.我们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搞好人文关怀,就要重视关注全体学生。因为学生的智力、才能的不平等,兴趣,爱好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个个体。“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或是语文差的学生,我们教师要根据他们特有的需要调整教学,这样,他们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所以我们教师应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就要在具体课堂练习中全面贯彻自主与活动的原则。

3.我们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搞好人文关怀,就要做到全过程地关注学生。是的,要把我们对学生的关怀体现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把课本的知识看作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再把他们自己的见闻结合起来,倾诉自己的感悟。

二、要在教育教学中搞好人文关怀,就要回归到人文教育的策略实施上面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来创设最佳的教育教学环境,以此来显现人文关怀。第一,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传统教育观如此说,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而今,我们应该重新来审视教师这一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作用。实际上,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是知识的引导者,有时还可以做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学术“权威者”。在师生关系处理上,我们不应该一味强调师道尊严,而应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教师应注意反思,做到教学相长,这样和学生用心地交流。为了实践这一理念,我们在上新班语文课时,首次上课可上一堂谈心课,并设计一个“自我介绍”环节,让每位学生向自己同时也向全班同学做个简单介绍,要求他们讲讲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理想,同时教师也向学生介绍自己,并在教师交流中面带微笑,使师生拉近了情感距离,使之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融洽。第二,是生生关系的和谐。事实上,我们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回归“人本”,就无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融,相得益彰。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密切合作,开展生生间的互动。第三,是师生与课本的和谐。文本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方舟,为此我们教师与学生要同舟共济。老师不能视课本为无物,我们的教材虽然还属于文选教育,但在文章的选择上还是很有讲究的。它非常注重选文的人格内涵,且展现的人格魅力是多样的,其目的是通过文本中蕴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比如说,让学生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的严肃的历史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被文以人情,与作者哀乐与共;教学时要浅出,用儿童化,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课文的意蕴,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要在教育教学中搞好人文关怀,就要做到尊重学生,倾注其人文关怀

一是尊重学生,就要多一点尊重与信任。我们都知道,爱心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因为情感、行为上,具有独立性和不可代替性,所以我们允许学生有独立的活动空间;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创造性,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成功;只有这种爱,才是真情的投入,才是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比如,作文是许多学生最伤脑筋的一件事,如此尴尬局面,主要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缺乏生活体验,使之作文时感到无素材可写,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激发他们写作兴趣,进行换位思考,捕捉他们所关注的中心,命好题或提供一些材料,我们教师还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仔细观察、体验,最后才写作,这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同时也实践了人文关怀的理念。

二是尊重学生,就要多一点包容与欣赏。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还好的,都有上进心,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其发展潜能又是各有所长、不尽相同的。我们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暂时的不足,应用鼓励性的评价善意地评估学生的个性和行为表现。我们教师还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成功欲望,用微笑与他们进行对话,用表扬、赞美为他们加油,在他们心中播撒自信的种子,使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被欣赏的幸福,体会到人文关怀畅快。

总而言之,作为教育、塑造人的教师,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抓准时机,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放飞他们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体验到学习创造的快乐,达到实现自我的价值。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关怀对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除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一、打破“一言堂”的格局,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因此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是多元化的,这就使教师不再拥有知识上的“绝对权威”,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应走下“神坛”,由课堂的灌输者、领导者、训练者变为课堂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以恢复平民色彩;也应当认识到相对于文本,教师与学生同样是习得过程的参与者,不存在高低之分,师生应一起审美、品美、赏美、共同探讨生命价值、哲学精神、人文关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独立体验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增加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环节。实现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平行交谈,真诚沟通,民主协商,甚至共同成长。这种平等对话也是师生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是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也只有这中种平等对话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理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二、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尊重个性意识,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读者生活阅历,思维品质不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文体理解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读者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打破标准答案“一元化”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抒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提升审美境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如在教学中多采用对比性教学,换位思考法和历史再现法等。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中人文的魅力塑就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人格和审美情趣。

三、让课堂充满诗意,让人文旗帜高扬

让课堂充满诗意,就是让语文课堂像诗一样激情飞扬,像诗一样蕴含丰富,像诗一样意境优美,像诗一样充满想象和创造。一言蔽之,让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诗歌,是情感的精灵。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激情飞扬的情感磁场,就会有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是生活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也是最令人感动之处,在这部分我和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朗读,当读到“我已经懂得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时,音乐《懂你》缓缓响起,学生的眼中噙满泪水……。在音乐结束后,我问大家读懂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他们对母爱的诠释和对人生的感悟。读人也就是读自己。情感是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它发自内心,难以忘怀。

诗歌,是美神的种子,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优美的意境,也就有了审美空间。教学《音乐就在你心中》要求从不同的音乐中体味不同的意境。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美,在播放《春江花月夜》时,深情朗读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使学生在诗意的引导下展开想象,在异度的审美空间飞翔。

诗歌,是灵感的造化,充满诗意的课堂就会有想象的飞越,就会有创造的火花,如古诗赏读课,可以引导学生为诗配画、配乐、编配美丽故事,以开启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

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有激情的燃烧,有审美的空间,有想象的飞跃,有创造的火花……有人文的旗帜高高飘扬。

四、召唤人文意识,理性提升更深切的人文关怀

人之可悲,不仅在不知感动,更在感动之后无所适从。因此,在学生感动之后再重锤敲击,将感动提升到理性认识。以教授《我与地坛》为例,在师生声泪俱下的阅读后,给学生提出下面问题:“作者把他用全部生命力感悟到的宝贵的东西传达给我们,用他的苦难提高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请谈谈你阅读全文后获得最深的感悟:“生命是不朽的”“当困难到来的时候,你别无选择”“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家”“人生的过程此结果更富有意味,这是人对自身、对有限的根本上超脱”等。

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厚重的积淀,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需要情感的点引,更需要理性的提升。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4篇

1.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用平等身份以及使用民主态度开展教学。教师属于教学中的主导,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构建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中涵括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主要指教师语文教学时必须确保学生可以成功体验其在应该获得的价值和情感两方面的体验,进一步使语文内涵转变为具备生命根基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个体生命,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给学生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特点的教学。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学中必须以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为前提,由此形成师生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起到顾问、提供参考意见以及协助察觉问题的作用,由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在对话当中,教师和学生均需要以下情况:(1)教师与学生均同属于构成课程的重要部分,两者共同努力建立起一起研究的平台。(2)教师扮演着聆听的角色,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而学生则需要懂得如何选择。(3)教师必须诱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与潜能,致使其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新思想,进一步使其人文内涵得到有效的培养。(4)教师要有尊重和关心学生的意识,并且将学生摆在主置上,给予每位学生从人格上的尊重,尤其是学生当中的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尊重和爱护,确保其可以享受到相同的呵护与关心,协助其形成科学的为人原则,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采取上述的措施,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人文关怀的影响下增加其语文内涵。

3.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语文教学必须对文化传统开展合理的继承,才能够将其人文特质完全发挥出来。感性之中蕴含着理性的含义主要有:(1)注重感性思维。语文教学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具备大量的感性素养,仅仅使用理性对其进行教学,效果不大。如果语文教学缺乏合适的感性,那么主动思维形成的可能性不大,此情况能够使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受到阻碍,学生的感性不可以合理地被释放,进而导致其个性达不到应有的伸展与张扬,最终造成对学生不能够开展人文关怀。(2)投入情感。语文教学投入合适的情感,主要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保持着丰富的热情以及亲切的感情,使学生被其所感染,从而达到“以情激情”。教师直接地将其激情全部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在一定程度上被触动,从而有效地融合到其构建的艺术情感内。

二、结语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5篇

一、学科性质决定人生关怀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与人生关怀的关系密不可分

我们常说文学是人学,它的视点也可以理解为人生关怀。诚然,语文不仅仅是文学,但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的性质特点已决定人生关怀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是交际和思维不可缺少的。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思维是人的大脑才具备的功能,因此离开人生关怀来谈语文的工具性是苍白无力的。语文又是一种载体,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所谓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行为、制度层面的,特别是精神层面,其核心当然是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与人生关怀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知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所谓人生关怀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揭示,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对人性美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提升。语文教育需要字词句章的积累,需要修辞逻辑知识的传授,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但这些仅停留在语文知识、能力的层面,语文教育更应该发挥其教育优势,让那些精品美文成为“关怀”人生的充足养料:积累人生经验,鉴别善恶,张扬人性之美。

以人生关怀的教育理念来反思目前的语文教育,会发现许多格格不入的东西,我们有的教师片面的认为青少年的人格形成与政治思想学科关系更大点,经常以讲大道理代替对学生的人生关怀;有些老师则喜欢滔滔不绝的讲解语文知识,内容无非是长谈的“老声”: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方法等,将一篇完整的美文当成支离破碎的分析字、词、句的训练材料,其实这一切都是“只见分数不见人”所致。青少年时代是需要人生关怀的时期:因为他们处于由心理上的“断奶期”逐渐走向成熟期的尴尬时期。他们像朝阳,放射出动人的光芒却不是十分明亮;他们是雏鹰,翅膀能飞却又不那么十分有力;他们像禾苗,躯干粗却不那么壮,需要输送充足的人生养料,才能经受人生中风风雨雨的考验。他们知之甚少却又不知天高地厚;他们满怀憧憬却不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们时而信心十足,时而困惑,时而意志消沉。总之一句话:目前的他们最需要人生关怀。然而我们往往给予得不够,甚至忽视了。

二、语文教学施以人生关怀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民族、本国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教与学相统一的双边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通过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中学生施以人生关怀,对于培养他们成为追求真、善、美的人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众多的语文教材中,有歌颂祖国、热爱党和人民的优秀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评判标准,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等个性品质。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我从事语文教学十几年,深感凡是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范文,都可以说与人生关怀有关。例如《白杨礼赞》对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予以高度赞美,《向中国人脱帽》歌颂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等等都是用来实施人生关怀的最好材料。

教育实践证明,语文教学渗透人生关怀,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会有根本的改变。语文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训练,而是与提高自己人生品位休戚相关的武器。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改善,主体精神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三、语文教学落实人生关怀的策略

近几年,我在语文教学实施人生关怀方面作了些探索。

第一、教师要自觉学习教育心理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在教育实施人生关怀上,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教师高度责任感的表现:更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

第二、语文课必须从语文的“工具性”与“载体”的特点出发,来落实人生关怀。语文教学要倡导人生关怀,关心人、尊重人,然后才能造就人。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来谈,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语文的文化载体角度来谈,要挖掘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人生关怀。“工具”与“载体”之间应当和谐统一。语文教育必须在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接受人生关怀。如七年级语文上册中有篇小说节选题为《端午日》,文中描写端午习俗“龙舟竞渡”场面的材料便可利用来对学生实施人生关怀。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一名赛手或观众可能会怎样想,怎么做,并且表演给其他同学看。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会学习乐趣,还可以培养想象力。然后再组织四组学生进行室内模拟赛龙舟,体会一下胜方得胜的必须条件,体会并弘扬“同心协力,奋力争先”的民族精神。最后在捉鸭子活动中体会与民同乐,万民同乐的人情美。

第三、语文教学要落实人生关怀,传统的教法必须受到挑战,不仅要着眼于教材要求,更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调动情感因素;不仅要注重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情感陶冶;不仅要强调主观努力,更要激发兴趣;不仅要接受昨天的知识,更要致力于培养创造明天的能力;不仅要教会他们独立意识,更要灌输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为了在教法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必须及时跟上。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习惯牺牲课堂里的45分钟,把课堂从室内搬到校园,甚至搬到社会。

例如教老舍的写景名篇《济南的冬天》完全可以抛却传统教法,采用新法,但要做好承受尝试新法失败的思想准备。鼓励学生对这篇传统美文进行审美再创造。把老舍这位语言大师的用语言体现的济南冬天的美丽用色彩表现出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去校园走走,到田野里看看,然后把自己理解的济南冬天的美丽用画笔描绘出来并且起个响亮的名字。四天后交初稿。开始时我还在心里嘀咕:那些连写几个字都不像的人能画出个什么东西经呀?直接说不让他们画吧又怕伤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出人意料:经过熟读――绘画――指导――修改的过程后一个星期个个交上作品,真令人大跌眼镜,且不说绘画手法素描、水彩、水墨都有,就说那一幅幅充满个性的画幅居然可以连起来毫不夸张的说可以成为一部《济南的冬天》的“连续剧”呢。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几个绘画爱好者联袂画了一幅济南的冬天长卷,成为本次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二是一个平时被人瞧不起的学习“困难户”画了一幅名为《更美的肌肤》的画,为《济南的冬天》陪画系列填补了空白,从此我对“孩子个个能创造”的理论有了真正的认识。这个教学活动的尾声是在教室里开了一次小型画展请来愿意参加活动支持孩子的很多家长和同年级其他班级的部分同学,引起不小的反响。事后请同学把活动感受写成作文,作文中大家各抒己见,不难看出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的同学信心大增。这个教学活动看似没有课文分析,但我感觉同学们的收获比课堂上课得到的更多:培养了动手能力,展示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增强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美得情趣以及表现美得欲望和自信心。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英语教育;正确评价;包容

人文关怀是当代社会的主题,党的十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英语课程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关心爱护和尊重人这一主体。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关心、爱护并尊重学生,从而体现人文关怀。

一、为什么要在英语教学中注重人文关怀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等等关系密切。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心、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而在英语教学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个体需求,包容他们的不足,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借由英语这门课的特殊性让他们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地发展。因而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并注重人文关怀,势必会对英语教学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

1.以学生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解惑者,教师占据着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重视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发展交际能力的促进者,以及学生学习语言的鼓舞者。我在高一开学第一课上,就借助第一单元“友谊”这一话题,向新生介绍自己,与学生打招呼,并且表示我们现在彼此认识了,希望能成为朋友,鼓励学生与自己的同桌之间相互介绍,建立友谊。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既让学生熟悉了他们的老师,也借助了教学的内容来让学生熟悉新的校园和班级环境,建立彼此的信任,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

2.多点包容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英语的信心

欣赏和包容是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德行,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有关爱才有教育。欣赏和包容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育中多一些欣赏和包容,多给学生一些成长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成长的空间,就多一些自由,必定也会多一些创造与新意。

我在刚开始工作时,还没有什么经验,总觉得想要并愿意为学生做一切事情。在教学中学生一出现口误就马上帮他们改正,我认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但我后来发现这样做会使本来心中没底的学生觉得又犯错了,进而对下一次的参与产生了担忧甚至恐惧。后来,我换了一种方式,先不急于改正学生的错误,而是针对他们已说对的部分,给以正面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同伴面前有成就感,然后再引导并指出正确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学生也能够掌握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让我意外的是,学生更会感激这种纠错方式,对老师会由感激转变为喜爱,进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21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使教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育工作的重心开始转向塑造学生新型的自由人格,它将更注重人的价值的实现。而英语作为语言,其本身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工具性不能从文化中抽象出来而独立存在,所以它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密不可分。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对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学生就会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与期待,进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慧.教师心理场效应及其意义与策略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2]李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2(4):1-3.

[3]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关怀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 ;《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8篇

一、人文关怀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1.课堂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

人文关怀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课堂人文关怀是教师在课堂关心学生的具体行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发生在课堂,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都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那么还能说教师爱学生吗?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思维,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行为的艺术性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是学生健康的成长前提.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饱含着教师对学生的真爱.

2.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培养能力、掌握知识的手段

学生是活的个体,有思想,需要理解、尊重,希望了解社会,思考人生.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渴求,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因此活跃,学习的效率因此提高.课堂上,教师不仅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减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就越高.这说明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之外,倾注了人文关怀的热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例如,在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的教学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效率.教材用三幅画概括地表示了数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三幅图表现了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的文化服饰特征,更包含“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强烈地吸引.教材中还出现了中国古代用于计算的算筹的图示,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表示负数.可以适时进行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豪感.教材例题还出现了三个学生合作称体重极富生活情趣的插图,可以增强学生对正数与负数的理解.这说明当我们在课堂上注重了人文关怀,就会发现理性与感性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它们是彼此交织,互相穿越的,共同作用于人对知识的学习,对世界的认识.

3.课堂人文关怀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不能只依靠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完成,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课堂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如:1.教师对学生的呵护、关爱,密切了师生的关系,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鼓励,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信心,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3.小组学习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自由发言的机会,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4.课堂中渗透人文知识的教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5.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设计的教案能让学生享受到脑力劳动的愉悦;6.平等对待每位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民主的思想;7.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可以消除学生的惰性与心理障碍.可见,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品质.

4.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需要

和谐课堂一般有以下特征:井然有序;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宽松、宽容;充满活力;关系融洽,心情愉悦.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的幸福与和谐.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课堂让学习成为一件幸福的事.课堂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共鸣,师生之间才能坦诚相见.这样才能营造和谐、温馨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课堂中实施人文关怀的做法

1.像关心学生的学习一样,关心学生的健康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学生精力不济、学习吃力、性格忧郁等情况.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几十年的观察与研究,得出的答案是:这些学生中85%是由于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他认为所谓思维迟钝,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由于大脑皮层的生理和功能改变,而是孩子的整个机体出现了毛病.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他认为:“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实际上,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教师把关注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了呢?我曾遇到过一位中学生,他上课嗜睡,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围绕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开导他,但都没有效果,后来有人发现该生上课睡觉是暂时的生理因素原因,不是他精神方面的原因,便决定允许他上课睡觉,但课后要求其尽量自学补上所学新课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家长每天花较多时间陪他锻炼身体.经过半年的努力,这位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了,上课不睡觉了.一年后他顺利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确,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首先要关心其健康状况.如果教育不是首先维护人的快乐、健康,教育的其他一切智谋、手段、信念,都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课堂教学的人文理念便无从谈起.

2.呵护课堂的生态环境

课堂是时空立体,课堂是多重因素的组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对学生生存状况的高度负责.记得刘国正先生说过一句话:“教室的四壁不应称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重孔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环境与人文是统一体,对环境的呵护实现了对人的关注.课前与课中,教师努力消除环境对课堂造成的负面影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课堂环境:1.教室的清洁卫生;2.学生课堂的坐姿;3.课堂上学生的服饰;4.教室物品的摆放;5.教室四周的文化布置;6.教室电器的使用情况;7.教室光线;8.气温变化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关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比如,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容易出现“灯下黑”的现象,做出小动作;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接受信息困难多一些,容易走神,教师要前后巡视,兼顾全体学生.这些看似不经心之处,无不在影响学生的生存状况、学习状态.呵护了课堂教学环境,就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细致入微的关怀.

3.打造教师的亲和力

课堂上的人文关怀的显著特征是教师与学生作为人的因素共同存在,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实际上是扮演了双重角色:与学生的人格平等者,指导学生学习的知识长者.既要与学生做朋友,又要驾驭课堂,演好教师这个角色,这就需要打造教师的亲和力.那么如何打造亲和力呢?1.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教师从事的是一门大爱无痕,大教无形的艺术,优秀的教师都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艺术家;2.拥有渊博的知识,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气和灵气,学生的学习才会如鱼得水,才会敬重老师;3.让课堂充满民主的气息.课堂上教师自始至终显现对学生的爱,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可以营造课堂民主氛围,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4.渗透人文教育

所谓人文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渗透理想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常识教育、人性意识唤醒教育.人文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历史、地理知识,社会新闻背景,哲学规律,文化传统等.比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渗透如下人文教学的内容:数学的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爱国主义教育、数学之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学科教学中渗透了人文教育,既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课堂丰满、生动.当然,渗透人文教育不能偏离学科教学内容,要突出学科特征,要为学科教学服务.

课堂中的人文关怀是为全面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存在的,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设计.要实现课堂中的人文关怀,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需要教师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有平和、宽容的心态.课堂的人文关怀要贴切、自然,避免矫揉造作.

总之,课堂教学中重视人文关怀,是教学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把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闫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品德教育;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3-0120-01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教师 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 。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 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 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人文关怀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关怀

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要彻底扭转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局面,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由自在的人变为自为的人。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另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社会也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80%以上的学生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用逼着100%的学生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同时又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说谦虚》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谈骨气》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