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范文精选

人文关怀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生态关怀 城市规划

Abstract : Our country makes the urban planning deci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friendly society. In the the urban planning, the environment of "friendly" is a new topic for planners. From some neglected "small problems" , this paper thinks how to reflect the urban planning for the environment friendly from the thought, the concep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using some examples.

1.问题起因与思考

1.1身边事

2009年初,为了减轻牡丹江防洪堤压力,由牡丹江市有关部门负责,在防洪江堤上建成了高约1m的防浪墙,但不料就因为其阻挡了蟾蜍迁徙的路,9月16日,牡丹江日报以《谁来帮帮蟾蜍》为题进行了报道,各新闻媒体也先后开始以各种形式关注此事,一时间,小小的蟾蜍成了全市关注的焦点。根据相关报道,尽管全市各阶层自发用双手帮助蟾蜍迁移这一爱心行动帮助了约30000只蟾蜍安全"回家",但仍有大批蟾蜍死亡。

1.2其它相关报道

类似事件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尤其以公路和铁路最多,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动物在穿越公路和铁路时致死。据韩国相关的统计,1998年道路致死的野生动物为105只;至2004年激增到2436只;到2005年上半年,已有1489只野生动物命丧高速公路。

2.原因探求

2.1认识的盲区

时展至今,生态环境保护已深入人心,许多城市建立了生态屏障、廊道等基础设施。但城市扩张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并没有削减,仍然有许多我们没有发现的盲区。如交通是城市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建设时只重视道路而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的方针,表明了中国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但在实际的建设中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矛盾,现在很多城市规划的所谓绿化隔离带、生态廊道等过于模式化、理想化,从实际效果看仅仅是绿化效果好,并没有达到生态效果,只是用手画出的一条“绿线”。

2.2时间与空间

我国处在发展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我们用一切方法和手段改造世界。但与我们相反,生态环境的演进速度却非常缓慢,我们身边的每一片森林都是经过几百年时间才能形成。

生态学认为陆地生态系统是指构成陆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人作为高级生命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人类聚居地的快速扩张使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据统计,全球现有20亿hm2热带雨林,拥有生物量最高的天然生态系统,但由于无计划砍伐森林,亚马逊河平均每年丧失200万hm2绿林。

3.观点与建议

3.1完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生态环境的规划设计、生态建筑、生态住区、生态城市逐渐成为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主题。但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尚未把生态学作为理论框架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处理好城市扩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问题,尤其对生态学中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理论认识程度不够。

理论支持。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等,其中每一方面的成果都补充以至改变着城市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是人文生态最表相的基础,为人文生态建设提出最为基本的外在要求;人类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是人文生态的核心,前者为人文生态的发展进行定位,后者则为之提供建设方法和准则;生态伦理学从本质上阐明了“生态”的内涵,从人的道德层面上明确了人文生态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以至当生态与经济发生冲突时,成为衡量生态与经济之间冲突的尺度和扬弃标准。以上生态学的各分支学科,成为支持人文生态的理论依据。这要求不能把人文生态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绿化建设”,更需要建立系统、全面、合理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使之在各方面充分体现其基本内涵。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十一五”规划都确定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大决策,提出对环境友好的要求是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3.2基础研究工作的扩展

城市规划基础研究就环境方面而言,需要对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成为规划编制时的重要依据。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观察,发现规划师普遍对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认知和分析比较欠缺,在规划编制初期的基础资料调查中也很少进行这方面工作。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一般只是考虑对水体、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影响,很少考虑对动物栖息、迁徙以及动物行为方面的问题。可此可见,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有机结合到城市规划基础研究中,必将为规划工作打下牢固的生态保护基础,也能为规划建设提供直接的生态依据。

3.3新概念的引入――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

ture),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生态基础设施提出的意义在于,无论针对自然的生物栖息地系统,还是人类的城市栖息地系统,生态基础设施提供系统运行和以栖息者持久的具有基础性支持功能的资源或服务。

4.成功案例

4.1友好的交通防护设施

考虑到公路上夜间行驶的机动车灯、噪音会对夜行动物迁徙和鸟类飞行造成惊扰,欧洲高速公路两侧隔离护栏高度高且不透明,同时利用木质则更环保和隔音。而且,在进行公路规划时,就已经调查出该地区的各种生物资源及其习性、活动线路等,因此在建设时就考虑避免在动物的活动线路上穿越,避免不了的就建设各种设施对动物进行引导,如涵洞、水渠等,并且设置警示标志让驾驶员注意减速且不鸣笛。

4.2具有生物通道意义的桥梁

有关桥梁在维护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方面的认识自1960年代始发达国家曾有不少研究与实践,出发点大多是因道路在穿越自然保护地带时导致其生境被切割并影响野生动物迁徙的问题,而桥梁则可为分离的保护地建立联系亦即有生物通道作用,应成为解决城市生态廊道的生命流与城市的生活流之交叉矛盾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方式,可分为路上式生物通道(wildlife

overcrossing)、路下式生物通道(wildlife undercrossing)和涵洞式生物通道(wildlife culvert)。

结语

“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一种境界和层次,因为他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等等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体现人文关怀的人本位思想不能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仅体现“人文关怀”也不能把环境友好做到实处。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矛盾的根本途径,首先是在思想上改变人本位思想,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我们可称之为生态关怀。

参考文献:

[1]陆承平《动物保护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万敏、刘成、王磊《基于城市景观割据连续之桥梁》城市规划 2006.3.

[3]王新军《城市扩展与以人为本的生态关怀》 社会科学2005.10.

人文关怀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丰富内涵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其内容体系与人生的丰富内涵密切相关。

1.1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人的存在及其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对人文关怀提出的基本要求。人是人文关怀的对象,离开了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肯定,离开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离开了对人的价值的提升,人文关怀就丧失了本质属性和重要价值。人文关怀与人的价值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人文关怀的价值与人的价值是统一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寓于人文关怀的实现之中。

1.2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

人类的需要可分为基本需要和心理需要两大类,基本需要的满足对于人的高层次需要的产生十分重要。基本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以人文本,尊重和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最基本的功能。

1.3唤醒主体意识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知识教育的核心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更在体现这一核心功能,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1.4培养德性伦理

人的全面发展不能等同于单纯的个体体力与智力的发展,它还必须有鲜明的社会伦理尺度和道德标准,并把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作为人必须具有的价值思想。道德是人格素质的核心元素,道德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2.1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现代化社会和人的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就一定要在观念、内容、形式、体制等各方面来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倡导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趋势。

2.2严重的精神危机使国人极度渴盼人文关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社会变革难免引起人们在精神上的变革,开放的社会让人们摆脱了旧思想文化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和活力,但是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复杂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种种危机,在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同时,人们经历着精神失落的痛苦。面对精神危机的挑战,我们需要用人文关怀来唤醒人们的精神活力。国人内心同样渴望人文关怀来净化社会风气和人的心灵,让自己不但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有充满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2.3现代人文教育振兴呼唤人文关怀

在17世纪工业革命发生以后,西方传统的人文教育开始冷淡,而科学教育备受重视。但从20世纪中叶以来,人文素质的严重缺陷使人们开始反思教育出现的偏差。自此以后,人文教育理念重回人们的视野中,重视人文教育已是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人文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回归,再面对国内种种人文缺失现象,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反思“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在最近几年,我国教育研究领域也掀起了一场人文教育热潮,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及教师都开始重视人文教育问题,人文教育也正在回归它在我国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3.彰显人文关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举措

3.1全面提升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

3.1.1强化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意识,深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提倡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的主要力量,但也同样需要思想引导,因此,尤其要引导他们认清现在的教育环境,领会何为人文关怀,意识到人文关怀对改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的现状的至关重要性。

3.1.2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以提高教育者的精神关怀能力

人文关怀之所以得不到彰显,一方面是因为人文关怀理念还未普遍深入人们的思维中;另一方面,是因为深受传统教育定式的桎梏,不易一时得到改观,为此,广大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深入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坚定自己的政治文化信仰,以身作则,以自身的修养来感化自己的学生及身边的其他人,自觉地做好表率带头作用。然而仅此还不够,教育者还需要运用其他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来促进教育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

3.2教育客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意识,学会自我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客体不仅要主动接受教育,还要学会自我教育,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很好地将所接受的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会培养出自己的主体精神,塑造独立人格。“文化反哺”亦是激发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意识的很好现象。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客体可以成为教育主体,以自己的思想文化影响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客体相互转换,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平等交流,学生会更为自信并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来,积极探讨,形成自己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所期望的效果。

3.3教育内容生活化、形象化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分偏重政治化。加强国民政治教育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过于政治化就不利于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激发人们创造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内容应从传统的单一政治化理论转为以政治为主,同时囊括经济、文化和艺术等知识。

(2)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但国家的政治理念在更新,而且社会和人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育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这也是生活化的主要特征。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应生动形象,但也不能失去内涵,在强调政治理论和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及情感等问题。

(3)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还应体现对德行修养的重视,话说“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显然德应放在第一位,教育的内容要强调道德意识,确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观,况且德性的修养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内涵之一。

总之,我们有必要改变现在沉闷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要在实践中彰显人文关怀,不仅要对受教者进行外在的思想引导、行为引导和价值引导,还要结合教育者的生活实际,满足他们的更层次的需要,注重于受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那么他们会积极地把外界得来的道德规范和正确的观念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将其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便可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 人文关怀 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6.006

教育既是一种目的论,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将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命质量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中国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教育思想从理论基础的视角揭示了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与当前许多功利主义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真正目的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思想原则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生命力经久不衰的关键,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对知识的兴趣,少些为了什么的目的性教育,将是当下及未来教育的一种理想模式。

马克思哲学的教育理论处处都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思想,“人文关怀”在马克思哲学中是一种核心价值。而马克思本人也非常积极地向往与渴望理想的社会发展形式,但这种如世外桃源一般的环境想要实现必须要依赖诸多的前提条件,如国家和平状态、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生产力、国民思想观念等都是其前提要。但在马克思眼中教育人文关怀理念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做导航灯,需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不能任由其胡乱发展,而我国教育又是以马克思教育哲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马克思教育哲的学思想是当下我国教育学领域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接下来笔者将从教育的人文关怀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关系出发,再次挖掘马克思教育哲学思想中人文关怀的理论价值及对教学的实践意义。

1 教育的本质

我是谁?我们自身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无论是作为学生还是老师,当这个问题没有解决时,生活的烦恼就会永远像毒蛇一样紧紧地纠缠住你,你排遣不了,摆脱不了,躲避不了。而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我们人自身的终极意义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根本追求,那么就须借助于哲学的理论方式来解决。关于教育问题我们也应如此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常怀这样的疑问,教育是什么?教育本身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马克思教育哲学的理论中找到相关答案吗?

马克思教育思想重视对人本身的培养,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渗透到当代的教学培养之中,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马克思哲学教育思想的关注点在于现实的人,即教学的接受方――学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哲学思想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每个学生的特质,从学生自身的条件出发进行教学,对学生自身价值高度的关怀,重视学生自身的需求。“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①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兽性指的就是人的本质。因而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马克思、恩格斯曾谈到: “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②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这些论述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马克思对人本质需求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教育思想不仅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还要求教育要满足学生善的本性需要,这也是教育加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的一方面表现。因而教育领域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教学更加人性化,关心、重视和尊重学生们的需要。

2 教育的人文关怀是什么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教育从最初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演变为关注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从学生个人发展的理想性,转向了学生的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③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具体的、是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人。在社会活动中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将自然而然地与环境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能够融入社会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在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人还只是一个自然的人。而人之所以为人最核心的本质是人具有的社会性,想要达到此目的人们还必须经过一个社会化的学习过程。教育要使学生能够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交往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社会化的过程之中渐渐地增强学生们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大家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就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增加各种课外实践教学来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社会性。

当下,学生发展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与国际化高速发达的今天,学生的空间交往范围空前的扩展。有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等各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有亲人、老师、同学等小环境的影响。诚然,在这些影响环境中有些因素利于学生社会性的丰富和发展,但也有很多的消极因素,这给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同时更加凸显了教育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教育的人文关怀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与需要,除了要为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之外,还要对可能影响学生不良行为的因素进行密切的关注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已成为国民教育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教育学也逐渐从众多学科之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的发展演变,一方面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教育哲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除了可以为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之外,还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宏观的方法。就如马克思所说“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又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从物质关系方面来看,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以人为对象,通过教育使人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教育是向新一代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道德、哲学等观点和信念的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教育和个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和个人发展的范围和水平。”④

3 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进入高消耗、快节奏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主体性、特性逐渐的丧失,科技文明发展的弊端使教育变成一种强制性义务,有些地方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就如工厂的流水线操作一般,不顾学生感受的灌输性教学,学生降为教育的某种目的,而这是与我们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社会快速发展的弊端使人文关怀性教育所颂扬的对学生自由、爱、尊重的培养遭到了社会大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重视教育的人文关怀,还原作为学生个体的本性,使学生在成为学生前能够达到“人”的高度,使人文关怀性的教育帮助学生“自我实现”,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人文关怀性教育尽量减少快节奏时代弊端给学生人性带来的裂痕。

人文关怀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基于教学实践活动之上的对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的把握,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渗透着对学生价值取向和个体品性的关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追求真、善、美。让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养成积极行动的好习惯,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教师在培养学生和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积极运用马克思教育哲学理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使这种精神与学生的血性连为一体。

马克思说:“我在我的生产中物化了我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我既在活动时享受了个人的生命表现,又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个人的乐趣。”⑤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发展与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学生学习的自由,真正地解放学生,不要让学生沦为教育制度或是其它目的的附属物,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辨证思维的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教育要批判地继承,积极的理论要勇于运用到当下的教学中,教师教学要有同理心,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避免因教学视野过于狭小而忽略了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好的教育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之所在。

4 结语

人文关怀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和行为,是教育本质的一种提升。从马克思哲学教育的理论视角出发,本文阐述了教育、马克思哲学与人文关怀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挖掘马克思哲学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及对学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执着追求,使我们了解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受过教育的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自由、健康的发展,因此,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立足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正确地对待学生发展的本质需求,实现教育的更好发展。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④ 厉以贤,李明德等(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学说探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63.

人文关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护理;人文;人文关怀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2-02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护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10]王斌全.护理人文关怀与健康新概念[J].护理研究,2003, 17(1): 2.

人文关怀范文第5篇

精心策划采访选题

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要为民服务,自然要去关心、关注普通群众的所思所感,关注百姓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等基本层面,将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在内容当中。

23岁青年刘坚身患白血病,急需50余万元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一时无法解决。宜春市广播电视台发起了“大病无情 人间有爱――关爱白血病患者刘坚”的爱心系列活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四大媒体策划专题报道《为了你,我愿付出一切》,既诠释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展现了社会各界的大爱。父亲、妹妹争相要为刘坚捐献骨髓的骨肉亲情,刘坚希望病愈后当一名志愿者的感恩之心,残疾志愿者亲往刘坚家中捐款的关爱之举。义捐义演义卖活动中,既有爱心商家捐出善款,又有志愿者忙碌奔波的身影,还有无数路人的倾囊相助。《宜春广播电视报》的深度报道《为了你,我愿付出一切》被中国经济网、中国江西网、大江网、今视网转载,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精细选准报道视角

体现人文关怀

采访报道要确立平民化视角,把报道更多地投向普通百姓的生存空间,用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让百姓感到亲切,形成共鸣。

一家报纸曾经刊发了这样一条新闻,说的是城管人员治理商贩占道经营的现象。其中这样写道:“看到城管人员,刚刚还在忙着招徕生意的摊贩们如惊弓之鸟,一个个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有的搬凳子,有的收桌子,只听得锅碗瓢盆叮当乱响,刹那间便作鸟兽散,地面上留下了许多打碎的碗碟和来不及拿走的蔬菜、器物,狼藉一片。”看到这样的报道后,读者产生的不是对占道商贩的反感,相反会对城管人员野蛮执法进行谴责。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多一点“平民视角”,多一份人文关怀,恐怕就不会写出这样毫无人情味的文章来。而同样的题材,有的媒体和记者就处理得比较好,使用了诸如“反复劝说,对拒不配合者,执法人员坚持文明执法,搬走他们的物品时轻拿轻放,没有损坏”等语言,这样的报道真实可信,温暖了读者的心。

精准传递身体语言

体现人文关怀

身体语言在采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主要包括姿势、手势、表情等。在实际采访中,许多记者都会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身体语言获得一定的信息,并引导采访深入进行。对采访对象来说,记者的姿态如何,怎样倾听采访对象的回答,都是一种重要的身体语言。

央视《人物》栏目对柴静的一次专访节目的解说词中写道:在我们看到的156次采访中,柴静使用手的次数为138次;在我们看到的213次采访中,柴静的身体与地面呈45°倾角,她与采访对象相距最近的一次是10厘米;在我们看到的169次采访中,柴静流露关切的眼神为156次;在我们看到的187次采访中,柴静的声音平均为20分贝;在我们看到的124次采访中,柴静曾116次笑着问出2320个尖锐的问题。柴静以尊重的态度、柔和的语气、关切的体态姿势,为采访对象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采访对象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面对采访,从而更真实地吐露自己的心声。

精巧制作标题栏目

体现人文关怀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制作标题时要有人文关怀的理念。标题不应该对不幸的人毫无同情,更不应该幸灾乐祸。

某地一小女孩不慎从四楼摔下,万幸的是摔到地上后安然无恙。有一家报纸是这样表述的:“一女孩从四楼摔下竟安然无恙”,一个人从四楼摔下来却没有摔死,确实是个奇迹。然而,读完这句话却不由让人感觉到,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这个小女孩应该摔死“竟”没有摔死――实在是太不正常。这篇报道即使写得再客观,却让人感觉新闻传播者缺少人情味,只为了新闻而不关心他人的死活。

而有些标题则能表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如《宜春广播电视报》采写的一篇专稿标题《且住化成养身体 护理宜居两不误》,这个标题妙用“住”与“养”、“护理”与“宜居”,使标题顿时生动起来,体现了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使读者油然而生亲切感、认同感。

精美选用图片画面

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传播者要注意当事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受众的心理承受程度。过于刺激大脑神经、刺伤人的心灵的照片一般不要选用。换一种方式表达新闻语言或许更能得到受众的认可和接受。

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汽车一次次地碾过,小女孩血肉模糊的形象,路人漠视地路过,一览无遗地反复展示在全国观众的眼中。很多电视台的播报是画面直接播出,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处理。这样的报道缺乏人性化思考与人道主义的关怀。

因此,灾难报道中,我们可以将报道的焦点锁定在“弘扬善良人性”上。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冲进倒塌的教室,勇救同学的少年林浩;用摩托车载亡妻“回家”的吴家芳;为灾区婴儿哺乳的女警察;在灾区重建报道中,群众在临时帐篷里的乐观态度,以及帐篷学校里的琅琅读书声等这些画面,则能够体现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崇高与尊严。

人文关怀范文第6篇

一、只见语文,不见人文——传统小学语文教育的缺失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属性之一,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够深刻且广泛地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领域。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中不能把语文教学当作遣词造句、条分缕析的解剖学,要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等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熏陶、感染和体验,以使其逐步生成。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双重指向

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在授课的时候总是习惯沿用一套程序化的机械流程,十分认同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对课堂进行全程掌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失去课堂参与感,自主性得不到尊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了学生的不在场。

这种现象并非偶然。长期以来,教师总是把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视为唯一的正确答案,并引导学生接受它,不支持学生质疑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由此,学生个体作为人的真实存在被忽视,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理解都被。这就违背了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背道而驰。

在授课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在场无疑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更与小学语文教育的宗旨相去甚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以个体为主体,让作为主体的“我”的“主体性”在“我”的积极认识、理解与言说中凸现出来,让学生学会去认识世界、表达自我,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人文意识。人文性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内涵。传统语文教学的最大失误在于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内容识记、考试分数等显性目标和量化标准,不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生命精神,不关注人的个性与体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除了传授常规知识之外,更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潜在的艺术魅力,将其转化成现实的艺术情韵,感受美的陶冶、思想的渗入、情感的交融、人格的激励。

三、突显人文关怀的途径

1. 尊重学生,关怀人性。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学。尊重学生,关怀人性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欣赏气氛,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塑造学生的美好品性;其次,教师在为学生答疑解难时,要耐心、细致、周到,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体现出对学生的高度负责精神;再次,形成师生平等意识,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最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远离自卑心理,调动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人文关怀范文第7篇

――安妮宝贝

关于安妮宝贝

如果要谈及进入新世纪以来能够在国内文坛产生重要影响的新生代作家,安妮宝贝显然是一个无法被忽略和轻视的名字。她独特的行文风格,充满争议的作品主题,以及她个人极为低调的处世方式,都持续引发着人们的关注,吸引了大批读者。从2000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告别薇安》,到2011年出版最新长篇《春宴》,安妮宝贝走完了她的十年历程,先后出版了九部作品,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够登上该年度的图书畅销排行榜,同时早期作品又能够长销不衰,多次出新版、加印。在图书行业普遍不景气的今天,安妮宝贝的作品却能够保持着其独有的热度。

不过,与作品本身受人热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妮宝贝本人却始终保持着极为低调的姿态。她从不进行任何新书的宣传活动,从不参加任何签售,极少接受采访,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你甚至很难去找寻到她的一张最新的近照。这就是安妮宝贝,一个低调地生活但又高姿态地在写作之路上行走的人。与她进行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她的作品。

关于《素年锦时》

在谈及《素年锦时》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安妮宝贝十余年来的作品序列。

在安妮宝贝已经出版的九部作品中,大都以告别、流浪、宿命为主题元素,以当下的工业化大城市为时代背景,然后着力去刻画这一背景之下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她关注现实,但更关注人物的内心,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变迁来反映对外在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思考,因而能够给读者带来广泛的共鸣,甚至痴迷。

从《告别薇安》到《春宴》,九部作品中,《莲花》是一个分界点,是安妮宝贝创作转变的一个重要开始。在《莲花》之前,安妮宝贝的作品多从人物内心和现实世界的“灰暗地带”出发,所要进行的是一场渴求真爱、温暖的华美舞蹈,但这场舞蹈如同飞蛾扑火,虽然过程激烈,但注定没有结果,作品只是对这场扑火的悲壮过程的展示。而从《莲花》开始,这场舞蹈有了巨大的转变,飞蛾不再局限于与一豆烛火的纠缠,而是将灵魂放逐到了更为辽阔的天地,去寻找人世间更为深沉的悲喜和希望。作品由此而显得更为澄澈和深刻。

《素年锦时》是紧随《莲花》之后的一部作品,是散文、随笔和一篇小说的合集。与《莲花》相比,《素年锦时》更为平静、随意,有着自然的风貌、怀旧的气质以及对于现实不动声色的冷眼关注。作品分为“夏”“秋”“冬”“春”四个部分,除了“春”是一部中篇小说之外,其余部分都是散文和随笔,展示了作者对于过往、对于人世、对于阅读和写作的思考,包括内心的自省、对他人的洞察。这是一本略显私密的书,但却架构了一道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真诚沟通的桥梁。

人文关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三语文;人文关怀

引言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一直以来,鲁迅的这一句至理名言,激励着我在一线的教育岗位上践行着一名普通教师的职责,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农村中学初三阶段的学生,可以说正处于一个人生的分水岭,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也备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调节也尤为重要。提到人文关怀,人们也能很快想到初中语文课便是践行人文关怀的一个较好的机遇。以下,是笔者对于农村中学初三语文课堂如何实现人文关怀的一些思考:

一、“借题发挥”:通过教材文本实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是开展人文关怀的一个良好的契机,通过课堂上的一些优美的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鉴赏、讲解、赏析,通过对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感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熏陶,形成健康的人格。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享受生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被海伦·凯勒坚强的性格所感染。作者在文章中说道:“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采的世界。”我让学生们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一个有缺陷的人”能够感受到“多姿多采的世界”,学生们纷纷思考,“因为她善于倾听,眼睛看到的是黑暗的世界,但是用更加敏锐的耳朵倾听周围的世界。”“因为海伦·凯勒遇到过一个很好的老师,这位老师对她的影响很大,鼓励并引导她走出黑暗的世界。”“我想是源于海伦·凯勒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她能够坚强的面对自己所面临的现实,并且弥补缺陷。”

我在总结中说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就像课文中说到的,忘我就是快乐的,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一个残疾人可以如此坚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健全的人,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应该更加乐观、更加坚强。”同学们深深的沉默,若有所思,联系当前的初三生活,我补充说道:“初三是我们每一个人求学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学习海伦·凯勒的坚强性格,所有的坎我们都能过去。”

通过结合语文课本案例,达到“借题发挥”的作用,既让学生明白课文中内容,又得到了思想上的教益,可谓一举两得。

二、“水到渠成”:通过和谐师生关系关爱学生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率课堂的重要保证,也是拉近教师与学生距离的重要途径,在初三这个特殊的阶段,学生的心理是比较敏感、脆弱的,他们面对着升学的压力,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多重压力下,往往这个时期的心态需要适时做好调整,而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领路人。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成为助学者,更要成为研究者、心理辅导师,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这一关怀的前提和保证。

笔者班上曾经有一名学生,笔者从初一一直教到初三,但是这名学生在初三的时候,突然成绩一落千丈,并一蹶不振,了解原因后,原来这名同学几经考试,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以至自暴自弃。几次家访下来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后来,笔者通过业余课间时间与这名学生多交流,比如跟她谈心,并且告诉她一些我经历过的案例,现身说法,告诉她成绩并不代表一切,曾经我班上的学生,有的成绩很不好,但是十多年后,就成了事业有成的被大家公认的成功人士。经过多次心理疏导,我与这名学生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遇到任何困难时,学生很快会想到我,与我进行沟通,而后这名学生渐渐走出了“阴影”,乐观面对初三学习中的各种压力,成绩也稳步提升。

通过这样一件小事,笔者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的重要保证,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走进学生内心,了解问题所在,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结”,引导他们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顺水推舟”:通过作文练习实现精神关怀

作文练习是初三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作文练习,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探索,也有助于教师随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引导,并且通过学生在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意见、语言等,可以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奋发向前。

比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作文题目《我爱我家》,学生们通过回忆父母这么多年对自己含辛茹苦的培养和付出,表达出自己深切的感恩之情,联系目前的初三生活,表达出自己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期望。还有一次,在当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讨论“成绩能不能代表一切”这样的话题,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最后得出结论: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现在学好成绩有助于为以后铺路,而尽力了,即便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也无须失望和气馁,因为未来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身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此外,我还会通过作文评语来对学生进行鼓励,通过多方面的互动来实现精神上的关怀,让学生渡过初三这个关键的时期。

【参考文献】

[1]郭婷婷.论“人文关怀”在初中语文作文批改中的实现,[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11).

人文关怀范文第9篇

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后进生则更需要教师爱心的浇灌,他们像弯曲枯黄的幼苗一样,更需要雨水的滋润。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只要教师施以关爱、真心对待、体贴其忧愁、排除其疑难,柔弱的枯苗有沃土的滋养必能迅速成长。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包括智力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教师只有深入学生,做学生的朋友,才能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热爱、理解、尊重

有些学生智商低下,各方面都明显表现出理解迟缓、思维迟钝、记忆力差、表达不清的特征。作为后进生,他们因成绩的差异常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冷眼,久而久之,就会在心灵上留下创伤,失去进取的勇气,造成心理变态,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对待此类学生,教师必须适时地抓住时机,寻找出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启动他们的内在动力,给学生找回应有的自尊,捍卫其做人的尊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基础差、缺乏信心、意志薄弱、耐挫能力差,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战胜困难,从而迎接新的挑战。

有些学生因为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沦落为后进生,如单亲家庭、父母文化低、有恶习(嗜赌、酗酒、粗俗尚武)等。他们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内向、古怪、偏激、自卑、厌学、逆反心理严重、自制能力差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给学生送去慈母般的关怀会让你得到意外的收获。因为在这种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冷眼挖苦、暴风骤雨甚至拳脚相加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而温柔慈爱、和风细雨却很少光顾他们的生活。此时教师只要给孩子一线阳光,他们就会感受到整个春天;只要给孩子一滴雨露,就能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只要给孩子一声问候,他们就会领略到骄阳的温暖。因为慈母般的关爱,可以抹平心灵的创伤,可以溶化坚固的冰川,可以消灭所有的沟坎,可以战胜天大的困难。笔者去年所带的毕业班中有名女生,在她六岁时母亲因车祸过早地撒手人寰,性格本来就暴躁的父亲,从此变得更加怪癖,稍不顺心非打即骂。家庭的影响造成了孩子沉默寡言、自卑孤僻的性格特点,对这株脆弱的花朵,笔者总是精心培育、细心呵护、耐心修剪。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照顾,爱心的浇灌终于使柔弱的秧苗展现出自己的灿烂,成绩也慢慢得到提升。

二、平等、民主、开放

传统的师生关系注重“师道尊严”,教师站在“天、地、君、亲、师”的神龛上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之感。教师总是板着面孔、背着手,不流露一点轻松,不奉献一点微笑,学生敬畏有余,亲和不足,班级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给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增加了心理负荷,不用说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就连起码的师生关系和班级凝聚力也很难维持。

“人生而平等”,师生、生生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而非主宰者,应自觉融入到学生之中,不能端架子、摆样子。优等生和差生之间没有永恒的尺度,不能用考试评比、排名、排座等方式设置鸿沟,这样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但更多的时候则是让后进生自暴自弃,适得其反。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后进生在学习上、行为上出现的差异甚至严重的行为过失,教师要学会设身处地进行认识、理解和诱导,要站在“人”的角度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可取之处应及时予以肯定,切不可“恨铁不成钢”,用过激的言行刺伤他们的心灵,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破罐子破摔”。爱默生“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则一语道破了教育的真谛。

民主、开放既体现在课堂上,也体现在班级管理中。虽说“严师出高徒”,不严无以正风,不严无以养德,不严无以束纪,若对“屡教不改”的后进生只严不宽,一有风吹草动便予以惩处,反而易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课堂上遇到问题,应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不唯师,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后进生参与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中,班规的制定、干部的选任、评优评教一律让学生参与、监督,给后进生一展身手的机会,形成一种民主、开放、融洽的氛围。

人文关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恶性肿瘤 生活质量 人文关怀 心理需求

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危害严重。疾病本身和各种治疗及其不良反应不仅给患者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地改变,同事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一句话,就是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通俗的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这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更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具体方法。

1心理特点

1.1 否认心理这是许多肿瘤患者明确诊断后最初的心理反应,为了验证内心的想法,他们不厌其烦的重复检查,从一家医院奔波到另一家医院。不愿相信自己的病与肿瘤有关。在人前若无其事,故意掩饰病情。

1.2 恐惧与反抗患者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病以后,有些人万念俱灰,而一些年轻患者或者经济能力较好病人主动求医,希望找到神医或是灵丹妙药,又担心自己很快离开人世、离开亲人。加之肿瘤患者聚集在一起,看到的是苍白晦暗消瘦的面庞,听到的是痛苦的,并且也在经济上陷入窘境。在医院里还要做不喜欢的检查、治疗等等诸事都被涂上不顺眼的色彩,感觉所有的人都对他不公平,甚至对家人公司也有敌意,经常无故发脾气,以宣泄情绪。

1.3 悲观失望绝望大多肿瘤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这种心理。感到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负担,长期被疾病折磨已经不堪重负,虽积极治疗病情仍然不断恶化,死亡的威胁逐渐逼近,希望慢慢破灭。此时患者不再挣扎,兴趣与感受逐渐消失,希望不被外界打扰平静走完人生。

2人文关怀的方法

2.1 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给患者家的感觉

恶性肿瘤患者情绪容易波动,因此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可以给患者带来家的感觉,增加患者的亲切感。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上前主动迎接,为患者安排床位,并将留下良好第一印象,患者入院后,如其家属提出陪护要求,一般均予以同意,以增加患者与亲人的交流沟通,减轻心理压力。

2.2 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给患者留下美好的感觉

护士又被称为“白衣天使”,是因为护士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印象,而这种美好印象对患者的康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护士应用具有优美的体态,优雅的谈吐和得体的举止。与患者沟通交流时,应始终保持微笑,语音不高不低,与其柔和舒缓又不失热情,专心聆听患者的陈述。对其提问务必予以详细解答,直至患者满意为止。在护理操作中应轻柔果断,给患者以干净利落的感觉,以缓解其心理压力。

2.3 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加强护患沟通,晚期恶性肿瘤的患者情感普遍脆弱,需要更多的心理安慰。作为护理工作者,需对患者反复进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癌症的信心。护士应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加强对其观察,了解其心理变化,并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告诉患者负面情绪对治疗过程的不利影响,劝其树立起乐观心态,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

2.4 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晚期恶心肿瘤患者常受疼痛、发热、呕吐等身体上病痛的煎熬,其进餐、休息都因此受到影响,产生悲观、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进一步使疼痛感加强,不利于患者无亲友陪护,且病情严重,自理能力不足。护士应在生活上对其以照顾,需助其打饭、洗脸、梳头、如厕等。使患者有“亲人般”温暖额感觉,对护士产生信任和尊重。

3 讨论

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性化治疗方式应具实用、有效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工作中,医务工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人文精神,能够理解患者,尊重患者,视肿瘤患者如亲人,努力为肿瘤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全、舒适的环境,努力营造人文氛围,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合上述,将人文关怀引入到诊疗工作中,不但为诊疗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理念,更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并让患者对医务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参考文献:

[1] 沈雁,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关怀【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4.(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