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事合同管理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精选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1篇

根据市委编办、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推行市直机关工勤人员“编内聘用制”的通知》(宜市编办[20*]11号)精神,现就我市市直机关工勤人员实施聘用合同制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一、20*年1月1日以后进入市直机关和依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20*年12月底以前在编在岗的工勤人员,由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需要,也可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

二、市直机关和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应在人员计划和编制限额内,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公开招聘补充机关工勤人员。

三、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是:

1、用人单位补充招聘工勤人员应持市编制部门开出的准许用编通知,在政府人事部门申报增人计划,核准后方可组织实施。

2、经批准同意补充招聘工勤人员的单位,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招聘的岗位及人数、招聘条件、招聘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内容。

3、招聘工作由市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协调,通过统一考试考核、技术能力测试和体检,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择优确定聘用人选。

4、聘用人选确定后,由用人单位进行公示,并填写《聘用工勤人员审批表》,报市政府人事部门办理手续。用人单位应与新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经市人事争议仲裁办进行合同鉴证,并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签订人事合同;

5、聘用单位持《聘用工勤人员审批表》在市编制部门办理编制备案手续。

四、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的工勤人员,一律实行人事关系,其人事档案由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负责管理,并比照机关同类工勤人员代办相应的社会保险、工资及工人技术等级考试考核等相关手续。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合同制护士; 同工同酬; 人事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156-02

doi:10.14033/ki.cfmr.2015.07.078

随着人们日益增多的健康需求,医院的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为了弥补护理人员的不足,保证工作正常运行,笔者所在医院从2000年3月开始聘用合同制护士。但是合同制护士有收入偏低、普遍素质相对正式护士要低、人员流动性大、普遍进取心不足等特点,对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来说,是一个难点。如何结合医院实际,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合同工管理模式,是医院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1]。怎样从人事管理的角度来管理好合同制护士以保证医疗安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面,笔者以其所在医院合同制护士管理模式来分析一下合同制护士的人事管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从2000年3月至今,一共录用了783名合同制护士,其中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313名,普通合同制护士470名。

1.2 合同制护士的特点

合同制护士一般年轻、工作经验不丰富,独立工作能力相当较低,在医院中劳动报酬低(普通合同制护士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略高,为4500元左右)。合同制护士因此常感觉社会地位低,没有安全感,便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再加上夜班勤,工作既繁杂又辛苦,责任重,风险大,所以一旦有其他较好的就业机会,就会更换工作单位,向待遇好、条件优越的单位流动,甚至改行。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笔者所在医院护士队伍的稳定,而且对于医疗护理质量的安全会带来很大的威胁。

1.3 方法

1.3.1 招聘环节

1.3.1.1 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 根据护理部提出的用工计划,经院部讨论后进行招聘,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在符合护理专业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身体健康、适应岗位需要等要求的基础上,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分别进行笔试,面试。根据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聘职位数1∶3比例内确定面试人员名单。面试形式:护理专业采用技能操作考试。总成绩以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权重计算。然后根据考生笔试、面试合成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招聘职数1∶1的比例推荐进入体检。体检按照公务员体检标准实施,体检不合格的不予聘用,缺额按笔试、面试合成成绩从高分到低分进行递补。体检合格者签订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劳动合同。

1.3.1.2 普通合同制护士 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应聘落选人士可根据自己意愿继续报考笔者所在医院普通合同制护士,然后由护理部根据面试、笔试成绩以及是否有护士资格证书等情况择优录用,将其分配到各临床科室试用两个月,之后病区护士长、护理部共同组织考核,考核合格者,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签订普通合同制护士劳动合同。

1.3.2 规范化岗前培训 在历年岗前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现状、合同工用工特点和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职业要求,制定周密详细的培训计划。如医院整体概况、医院历史人文环境、医院规章制度、医德医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沟通技巧教育、各专业医务人员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培训考核等。进行岗前培训教育的考核检查,按照培训前的考核方法及评分要求,分别进行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经过岗前培训的医务人员均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工作态度端正,和同事和睦相处,虚心请教,对病患高度负责、服务态度好,同事、病患均反应良好。

1.3.3 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 参照正式在编实行见习期1年,见习期满后,考核合格,给予绩效工资。普通合同制护士试用期2个月,试用期满,由护理部、科室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给予绩效工资。

1.3.4 绩效管理 分普通合同制用工和同工同酬合同制用工两种用工制度,其中普通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普通合同制护士工资是基础工资+院龄工资。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工资参照正式在编护士按职称+工龄核定),但是不管哪种形式聘用的护士都根据其所在科室、职称、工种技术含量的不同发放绩效工资,同时给予这两种形式的护士和正式编制的护士同样的晋升机会,并在晋升后给予适当提高工资待遇。此外,根据护士在院的工作年限每年给予一定的绩效工资增长,在笔者所在医院工龄越长工资越高(第一年按所在科室同类人员50%发放,以后逐年增长10%,直至100%),护理部也给予奖励相应的学习、培训机会,同时设立普通合同制护士向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正式护士以及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向正式护士的转正机会,以鼓励他们对医院有归属感、认同感。

1.3.5 动态管理,建立淘汰制度 对于合同制护士有满足下列情形的,在与护理部共同权衡下,不再续聘或按照劳动法予合法辞退:年度考核不合格或连续两年为基本合格;1年内未取得护士资格证书;有严重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因其个人行为,给医院造成较大损失或影响医院声誉;工作失误,引发医疗纠纷,情节较严重;工作能力较差或健康状况不良,不能胜任本职工作。

2 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通过从招聘、两种合同聘用模式、标准化培训、绩效工资、淘汰模式的应用等,对合同制护士的管理起到了相当的成效。2009-2012年,合同制护士满意率从97%上升到99%。从2000年至今,因辞职、考取正式在编、其他事业单位等办理离职371名,因不适合笔者所在医院要求解聘离职5名。其中普通合同制护士离职362名,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离职14名。现有407名合同制护士,其中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299名,普通合同制护士108名。工作1~2年172名,3~5年174名,6~10年61名。见表1。

3 讨论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主宰世界的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将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的价值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标志,其中护士在医院医疗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围绕医院管理战略方向前提下,笔者需要加强护理水平再教育,提升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细节管理观念[2]。而从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来说,医疗技术仍是主要因素,这些都需要有稳定的护理队伍作为保障[3]。但是在现阶段,医院的编制不足,护士严重缺编,为了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普通合同制护士和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不得不成为院方的另一种选择。合同工已经是医院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其纳入规范化的轨道[4]。人事部门作为一个关键的行政服务部门,怎样从人事方面保证医院的发展和整个护理队伍素质的提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笔者所在医院合同制护士的管理现状来看,虽然护士的满意率是总体上升的,但是护士的流失问题也不容乐观,尤其是普通合同制护士的流失是值得引起领导层重视的。我们医院要培养一个骨干护士至少需要5年左右。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使其主动向待遇更好、岗位条件更优越的单位流动,因此,短期用工的流动性相对较大[5]。而合同制护士尤其是普通合同制护士,往往会在业务纯熟的情况下另谋高就,从这个方面来看,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从医院发展、医疗安全的角度来看,都是一笔不小的损失。而从笔者所在医院合同制护士的两种管理模式对比来看,普通合同制护士的流失率跟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的流失率比较,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流失率明显较小,由此看来,同工同酬合同制护士的管理模式还是更值得应用并推广的。

参考文献

[1]倪震勇.医院临时工绩效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外医疗,2013,33(9):118-119.

[2]金放.护理细节服务在体检中心实施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116-117.

[3]倪勇,张峰,李先锋.基于社区医院-医患关系现状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1):155-156.

[4]王阳,潘玉.谈医院短期用工人员的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3,13(1):153-154.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聘用合同

事业单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概念,在世界其他国家并不常见。简单地说,事业单位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它一般分布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领域。事业单位不是国家机关,但是又具备国家机关的一些属性,这种特点使得事业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其中人事管理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聘用合同制度全国范围内做法不一,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发生人事争议处理的依据也不够明确,鉴于此,《条例》应运而生。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积极意义及作用

首先,《条例》的颁布实施建立了更加规范与灵活的用人机制。《条例》的颁布真正实现了事业单位员工能进能出、职务上能上能下的灵活转换机制,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事业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双向选择制度,为实现从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提供了政策依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的规定有利于真正切实引进人才,更有利于单位本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条例》明确规定了聘用合同是唯一能够确立或者终止事业单位与个人之间人事关系的依据,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户籍身份、地域等限制,将身份管理转化为岗位管理,既能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事业单位的人力管理效能,又能够激励人才的自我发展进步。

其次,《条例》是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中央提出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的新要求。虽然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已经推行了12年之久,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与矛盾凸显。事业单位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流动,身份壁垒、地域壁垒障碍依然存在;招聘时信息不公开现象严重;激励制度和奖惩制度不够完善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无法通过事业单位本身自发调节,也不能仅仅靠微调纠正,必须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改革。《条例》的颁布实施正是在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是有利于事业单位长期稳定发展的。

再次,《条例》的颁布是对人才的有效激励,也是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权益保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推行的12年来,个别事业单位萝卜招聘、吃空饷等不公平、不公正的选人用人现象频繁曝光,身份和地域成为制约人才进入事业单位的巨大屏障。而在准出制度上的不明确,也影响着人才的发展空间和工作积极性。另外在工作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员工并没有很好的途径进行解决。《条例》的出台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到了平等的主体范畴内,发生人事争议可以依照劳动争议等规定处理,既能够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也能够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腐败、歧视等不正之风,为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除了上文所说,《条例》还规定了事业单位员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内容,兼顾了社会分配公平。

二、聘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

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法是否适用,首先要从适用主体的身份上分析。不是所有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适用于劳动合同法,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分析。

首先,参公人员不应当适用。参公人员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不论是本身具备公务员身份委派到事业单位的人员还是比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的人员,其都具备公务员的属性,严格来说都算作公务员,那么该部分工作人员只能由《公务员法》调整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

其次,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要灵活地适用。从法理上来说,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和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合同的一种,分别由《条例》和劳动合同法所调整,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很大差别的。《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这也就是说,《条例》与劳动合同法是属于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条例》中关于聘用合同未规定的内容,应当适用劳动合同法中的规定。举例来说,《条例》第十五条至第十九条规定了事业单位和其工作人员的单方解除聘用合同的规定,但是在双方协商解除聘用合同方面并没有规定,那么就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但是笔者认为,即便如此,聘用制工作人员的人事争议也不宜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调整。这是因为,现阶段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劳动关系还处于人事、劳动二元化的背景下,在经济体制转轨和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没有完成之前,很容易在具体实践中引发混乱。

最后,《劳动合同法》第2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即除了上述两类人员,事业单位的其他人员是必须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的。

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颁布解决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一些很重要的细节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首先,养老问题依然没有突破。《条例》第36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这仅仅是笼统地将大原则进行规定,没有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保险方面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清晰,暂时回避了养老保险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仍是双轨制运行,但是《条例》模糊处理了这方面的内容。

其次,事业单位仍然缺乏用人方面的自。目前来说,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用人管的过严,制约着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事业单位不同于国家机关,它涉及科教文卫等与公民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需要的专业人才也涉及多个领域。《条例》虽然规定了事业单位具备设置岗位的权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事权是被政府部门当作管理事业单位的重要手段,该条原则在各地的具体实施仍然任重道远。

最后,工资增长机制依然任重道远。目前,绝大多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公务员,某些单位工资甚至已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完全脱节。工资水平低不仅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制约了事业单位本身对人才的吸引。《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但是从现实来看,这仍然是一个笼统的原则性的规定,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工资增长幅度,以及对该增长幅度的监督机制并未完善。

四、进一步解决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的举措

随着聘用制度的实行发展和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进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权利意识也随之加强,各种因聘用合同或者辞职等引发的人事矛盾和争议越来越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专章规定了人事争议处理的相关内容。第三十七条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换句话来说,依然是适用劳动法解决人事争议。在聘用制度下,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已经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类似企业平等的双向管理关系。但是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属性,事业单位发生人事争议在处理上并不像企业那样简单。另外,与公务员发生人事争议适用《公务员法》相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生人事争议适用的法律层级明显偏低。

要进一步解决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单纯依靠《条例》中原则性的寥寥几条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更加具体地对各项内容进行规定。首先,应当完善人事争议立法。比照劳动法解决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并不是科学的最优解。企业人事争议有劳动法,公务员人事争议有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专门立法也应当提上立法日程,将事业单位管理的立法层级提升才是立法者应当考量的重点。其次应当实行多元化的人事争议解决方式,建立复核申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层次分明的争议解决方案,实现仲裁与诉讼的有效衔接。再次,应当完善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将事业单位按照其属性合理分类,将部分履行国家机关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公务员法调整范围,将其他履行社会职能的事业单位比照企业进行管理。只有事业单位概念明晰,分类明确,处理具体的人事争议时才不致因管理混乱而不能及时解决。最后即是应当建立内外结合的监督制度,并且与时俱进地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进程适时调整制度。

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随着《条例》的颁布,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的重视和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我们可以从《条例》的规定看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首先是以人为本,人才为本,切实保障人才的利益。无论是可进可出的灵活制度,还是完善的激励奖惩制度,都强化了平等、竞争的工作环境,将事业单位与市场经济接轨,运用市场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注重人才的发展,将人力资源市场化,为人才发展提供平台。

其次是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已经从原则上规定了其工作人员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险权益,下一步应当完善事业单位独有的社会保险体系,与企业社会保险接轨。但是这个体系需要长期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也需要事业单位本身的改革。

再次是管理者的行政属性将大大削弱,具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者将成为未来事业单位的管理主体。传统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偏行政而轻管理,管理水平低、知识水平低,日常管理围绕“事”而不是“人”,在深化改革事业单位的进程中,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管理者将成为促进事业单位向前发展的重要引领者。

参考文献:

[1] 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9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Z].广东农业科学,2014-04-25.

[3] 刘霞.事业单位聘用制特点分析[J].前瞻与思考,2009.

[4] 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4篇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能够改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起到预防的作用,从不同程度上让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保证了事业单位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问题的目标实现。根据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具体情况,可以从审计管理和增值型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工作加以探讨。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基本研究才刚刚开始,因而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相关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还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合同种类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且也要及时的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完成。

二、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出现的问题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台帐和登记情况也都要就拿下有效的控制。然而,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论述如下:

(一)相关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相应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并不完善。而且很多内部控制的审计制度没有详细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设备物资管理制度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审计三个方面。首先,财务管理制度只是单纯的介绍了相关的执行资料,却并没有健全审查制度,包括计划、资金、收入等等都不够健全。其次,设备物资管理制度的审计是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这一环节进行的并不健全,而且分工也不够明确。最后,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审计上,由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不恰当的情况,这就导致劳动人事制度的审计工作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没有好处,甚至会产生没有负责人的情况。

(二)财务项目结算大部分无结算依据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财务项目结算工作都没有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合同条款的签署,而且经常使用的结算方式都是通用条款,导致事业单位的造价提高。而且经常会产生这种结算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这是导致财务项目结算产生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没有依据的结算导致合同违约,甚至对结算款不能及时偿还等情况,都是导致财务项目结算的重要原因。

(三)合同变更程序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合同变更,会产生程序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的约定并不按照规定的条款原则进行确定,同伙私也没有履行合同规定中的各个条款,产生违反原有规定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变更前已经签署了最终确认合同等情况,都是导致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对策

(一)优化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不够完善之处,因而需要进行及时的优化和修订。《工程项目管理规定》虽然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要求,然而却存在内容分散,条款单一等等情况,对合同管理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让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顺利进行,必须对合同的变更、落实等进一步优化,体现出各部门负责的执行制度,以此促进审计工作的自觉性。

(二)加强财务结算管理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有关财务结算管理的相关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要对合同中设计的单价合同,进行及时的清算,对工作量不同的合同也要加强财务结算。尤其是要由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财务结算工作,要保证事业单位有具体的部门对财务结算管理进行备案,以此来促进财务结算金额能够得到及时确认,避免了合同管理的毫无根据。要保证人员的收入稳定,加大调节力度,避免存在合同风险等问题,以此促进合同的正常运行。加强财务结算管理同时可以让事业单位的结算条款更加的清晰,促进结算条款的正确性,让合同项目与事业单位的预算相一致,保持了结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避免其他单位从中获得不合法的经济利益。

(三)明确法律对合同变更的规定

针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产生的合同变更问题,要通过相关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具有不够完善的合同变更或者解除的依据、条件及需要的相关手续问题。这就需要事业单位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机械能落实,以此来增强负责人的责任心。可以通过具体的规范文本对合同加以规定,而且要严格依据合同变革的具体规定进行。同时,在合同变更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程序都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进行,要在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情况下,才能加以变更。而且对事业单位的公章也要加强管理,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对合同变更加以规定,以此避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问题的产生。

四、结束语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5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瞬息万变。如果经济业务执行前期出现失误,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影响,轻则影响效率和效益,重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但如果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加以必要的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则能够有效地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会计事前监督的意义。

影响会计事前监督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缺乏有效的介入途径。受传统的单位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限制,会计人员往往没有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进行监督的权限。即使有,也仅限于财务负责人对单位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与参与,但这没有实现对所有经济业务的事前监督。而且在性质上,财务负责人只是进行决策参与,属于管理,而非监督;在内容上,由于这种监督处于决策阶段,宏观性较强,不够细致,不够深入,不能防微杜渐。严格说来,财务负责人对单位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参与一般侧重于宏观层面而非微观层面,这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不相符。

二、合同管理之于经济业务的先导作用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业务大多以合同的方式进行约定。签约人通过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此保障经济业务的正常进行和签约各方的利益。即便有的经济业务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其经济行为在性质上也同样是合同行为,同样受合同法等有关法律制约。从范围上讲,合同覆盖了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经济业务进展情况的好坏,经济业务参与人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与合同的约定有着直接关系。合同所具有的事前约定性使其在经济业务中具有先导性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合同应同时具有保障和规避作用,即保障权益,规避风险。保障权益就是保障签约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规避风险指的是合同对于经济业务进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全面完整地预计,并在合同中就此进行了相应的约定,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利情况的发生;即使这种不利情况实际发生了,合同也可以通过约定相应的违约责任保障守约一方的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合同所具有的规避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止讼”,即通过合同约定,使经济纠纷能够在合同自身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使合同纠纷和法律诉讼的发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合同的作用主要是防患于未然,是事前监督。

三、合同管理定位——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合同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合同所具有的对于经济业务的先导作用,使得合同管理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单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单位都设立了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或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合同管理人员。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也把合同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指法律顾问机构)履行管理、审核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的职责。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职责是承担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的法律事务和管理职能。对于企业法律顾问的资质也兼具法律和管理的知识背景要求,属于复合型人才。合同管理作为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职责之一,虽然与法律密切相关,但是其根本目的则是为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在实践中,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往往不负责具体的合同起草工作。合同一般由有关业务部门负责起草,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只是从法律角度对合同进行审查。从性质上讲,合同管理属经济管理。事实上,许多单位的合同管理机构或人员设置在业务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而不是法律事务部门,从事合同管理的人员往往也并非法律专业人员,而是业务人员或财务人员。因为这种做法能够使合同的签订更加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合同的事前监督。

四、合同管理——会计事前监督的途径

合同所具有的事前监督的性质与会计事前监督具有相通之处,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事前监督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是合同管理应用于会计事前监督的理论前提。

从实务上说,合同条文是具体的,每份合同都对应于特定的经济业务。在实践中,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管理合同的弊端是不切合实际,合同条文空洞,容易遗漏问题;业务部门管理合同的弊端是在对外经济业务往来中,由于存在卖方市场等原因,业务部门往往容易受制于人,在签订合同时易被对方压制,不能保持平等的合同主体地位,被迫接受对方的霸王条款。

相比较而言,财务部门管理合同则能有效地克服二者的弊端。财务部门处于单位经济活动的枢纽,熟悉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使合同签订不遗漏问题;财务部门不与合同方直接发生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在合同签订中保持平等地位,保证合同签订的公平。因此,从合同管理机构设置来说,由财务部门行使合同管理职能较适宜。财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指定专职或兼职的合同管理人员,对单位合同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将会计事前监督和合同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会计人员还可以根据其专长,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以合同为手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监督。这种监督是微观的、实时的、事前的从而也是有效的。会计人员通过对合同进行管理,找到了适当的进行会计事前监督的介入途径,使会计事前监督不再是会计监督的盲区。

五、合同管理——会计事前监督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处理好与单位法律事务机构的关系。财务部门是合同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合同的起草、审核和评价,单位法律事务部门负责从法律角度对合同进行审核,对合同的法律风险和法律后果进行评估和评价,提出法律建议和意见。这是财务部门与法律事务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能分工。

第二,合同管理人员全程参与与合同会审。进行合同管理的会计事前监督要建立合同管理运转机制,使合同管理人员不仅全程参与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且还参与合同会审,以保证合同管理的质量。为了保证合同签订符合实际,财务部门的合同管理人员应参与到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从谈判开始就进行全程跟踪,将谈判成果完整地落实到合同中去。合同管理机构应建立完善的、高效的合同会审流程,集中业务、法律部门的智慧,做到合同签订万无一失,合同技术参数准确,语言文字规范,事前考虑周到。

第三,加强学习与培训,使合同管理人员成为精通经济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合同管理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经济和法律甚至一定的技术知识背景,是复合型人才。从目前看,单位进行合同管理的人员大多由其他职务转职而来,普遍缺乏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是如此。因此,从事合同管理工作的会计人员要加强学习与培训,尤其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并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精通财务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合同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倩:《关于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的思考》,《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年第1期。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合同管理 审计 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部门对合同管理进行日常安排,由经营管理科负责人带头对合同签订、审查、管理等内容进行处理,并由质量技术部、施工勘察部门、资产财务部以及分管领导进行监督,在事业单位主管领导的带领下,以及经营管理科的极力配合下对合同管理审计内容进行核实。合同管理的公章可以由经营管理科负责,以此来保证了合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由事业单位的财务室对合同进行存档,经营管理部门必须对合同保留副本,以此来保证合同的安全。

一、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涵义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能够改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对事业单位的管理风险起到预防的作用,从不同程度上让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保证了事业单位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事业单位合同管理问题的目标实现。根据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具体情况,可以从审计管理和增值型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工作加以探讨。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基本研究才刚刚开始,因而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相关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还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合同种类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且也要及时的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以此来促进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完成。

二、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出现的问题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台帐和登记情况也都要就拿下有效的控制。然而,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论述如下:

(一)相关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相应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并不完善。而且很多内部控制的审计制度没有详细的内容。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制度、设备物资管理制度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审计三个方面。首先,财务管理制度只是单纯的介绍了相关的执行资料,却并没有健全审查制度,包括计划、资金、收入等等都不够健全。其次,设备物资管理制度的审计是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这一环节进行的并不健全,而且分工也不够明确。最后,劳动人事管理制度的审计上,由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不恰当的情况,这就导致劳动人事制度的审计工作对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热情没有好处,甚至会产生没有负责人的情况。

(二)财务项目结算大部分无结算依据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财务项目结算工作都没有按照严格的规定进行合同条款的签署,而且经常使用的结算方式都是通用条款,导致事业单位的造价提高。而且经常会产生这种结算没有任何依据的情况,这是导致财务项目结算产生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没有依据的结算导致合同违约,甚至对结算款不能及时偿还等情况,都是导致财务项目结算的重要原因。

(三)合同变更程序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合同变更,会产生程序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的约定并不按照规定的条款原则进行确定,同伙私也没有履行合同规定中的各个条款,产生违反原有规定的质量问题,或者是变更前已经签署了最终确认合同等情况,都是导致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的对策

(一)优化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不够完善之处,因而需要进行及时的优化和修订。《工程项目管理规定》虽然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要求,然而却存在内容分散,条款单一等等情况,对合同管理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要想让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顺利进行,必须对合同的变更、落实等进一步优化,体现出各部门负责的执行制度,以此促进审计工作的自觉性。

(二)加强财务结算管理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有关财务结算管理的相关工作必须要进一步加强。要对合同中设计的单价合同,进行及时的清算,对工作量不同的合同也要加强财务结算。尤其是要由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财务结算工作,要保证事业单位有具体的部门对财务结算管理进行备案,以此来促进财务结算金额能够得到及时确认,避免了合同管理的毫无根据。要保证人员的收入稳定,加大调节力度,避免存在合同风险等问题,以此促进合同的正常运行。加强财务结算管理同时可以让事业单位的结算条款更加的清晰,促进结算条款的正确性,让合同项目与事业单位的预算相一致,保持了结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避免其他单位从中获得不合法的经济利益。

(三)明确法律对合同变更的规定

针对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中产生的合同变更问题,要通过相关法律来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目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具有不够完善的合同变更或者解除的依据、条件及需要的相关手续问题。这就需要事业单位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机械能落实,以此来增强负责人的责任心。可以通过具体的规范文本对合同加以规定,而且要严格依据合同变革的具体规定进行。同时,在合同变更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程序都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进行,要在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情况下,才能加以变更。而且对事业单位的公章也要加强管理,通过具体的法律制度对合同变更加以规定,以此避免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问题的产生。

四、结束语

目前情况下的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审计工作,作为事业单位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日渐被接受,成为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投资的重要保障,对于事业单位来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找到合理的合同管理对策,其实践意义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7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瞬息万变。如果经济业务执行前期出现失误,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影响,轻则影响效率和效益,重则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但如果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加以必要的会计监督,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则能够有效地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这就是会计事前监督的意义。

影响会计事前监督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缺乏有效的介入途径。受传统的单位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限制,会计人员往往没有在经济活动发生之前进行监督的权限。即使有,也仅限于财务负责人对单位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与参与,但这没有实现对所有经济业务的事前监督。而且在性质上,财务负责人只是进行决策参与,属于管理,而非监督;在内容上,由于这种监督处于决策阶段,宏观性较强,不够细致,不够深入,不能防微杜渐。严格说来,财务负责人对单位重大经济业务的决策参与一般侧重于宏观层面而非微观层面,这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不相符。

二、合同管理之于经济业务的先导作用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业务大多以合同的方式进行约定。签约人通过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以此保障经济业务的正常进行和签约各方的利益。即便有的经济业务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其经济行为在性质上也同样是合同行为,同样受合同法等有关法律制约。从范围上讲,合同覆盖了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经济业务进展情况的好坏,经济业务参与人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与合同的约定有着直接关系。合同所具有的事前约定性使其在经济业务中具有先导性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合同应同时具有保障和规避作用,即保障权益,规避风险。保障权益就是保障签约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规避风险指的是合同对于经济业务进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了全面完整地预计,并在合同中就此进行了相应的约定,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利情况的发生;即使这种不利情况实际发生了,合同也可以通过约定相应的违约责任保障守约一方的权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合同所具有的规避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止讼”,即通过合同约定,使经济纠纷能够在合同自身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使合同纠纷和法律诉讼的发生率下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合同的作用主要是防患于未然,是事前监督。

三、合同管理定位——经济管理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合同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合同所具有的对于经济业务的先导作用,使得合同管理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单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单位都设立了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或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合同管理人员。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也把合同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如《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指法律顾问机构)履行管理、审核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的职责。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职责是承担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关的法律事务和管理职能。对于企业法律顾问的资质也兼具法律和管理的知识背景要求,属于复合型人才。合同管理作为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职责之一,虽然与法律密切相关,但是其根本目的则是为本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在实践中,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往往不负责具体的合同起草工作。合同一般由有关业务部门负责起草,企业法律事务机构只是从法律角度对合同进行审查。从性质上讲,合同管理属经济管理。事实上,许多单位的合同管理机构或人员设置在业务部门或者财务部门,而不是法律事务部门,从事合同管理的人员往往也并非法律专业人员,而是业务人员或财务人员。因为这种做法能够使合同的签订更加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合同的事前监督。

四、合同管理——会计事前监督的途径

合同所具有的事前监督的性质与会计事前监督具有相通之处,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事前监督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这是合同管理应用于会计事前监督的理论前提。

从实务上说,合同条文是具体的,每份合同都对应于特定的经济业务。在实践中,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管理合同的弊端是不切合实际,合同条文空洞,容易遗漏问题;业务部门管理合同的弊端是在对外经济业务往来中,由于存在卖方市场等原因,业务部门往往容易受制于人,在签订合同时易被对方压制,不能保持平等的合同主体地位,被迫接受对方的霸王条款。

相比较而言,财务部门管理合同则能有效地克服二者的弊端。财务部门处于单位经济活动的枢纽,熟悉单位的经济活动,能够使合同签订不遗漏问题;财务部门不与合同方直接发生关系,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在合同签订中保持平等地位,保证合同签订的公平。因此,从合同管理机构设置来说,由财务部门行使合同管理职能较适宜。财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指定专职或兼职的合同管理人员,对单位合同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将会计事前监督和合同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会计人员还可以根据其专长,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以合同为手段,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监督。这种监督是微观的、实时的、事前的从而也是有效的。会计人员通过对合同进行管理,找到了适当的进行会计事前监督的介入途径,使会计事前监督不再是会计监督的盲区。

五、合同管理——会计事前监督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处理好与单位法律事务机构的关系。财务部门是合同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合同的起草、审核和评价,单位法律事务部门负责从法律角度对合同进行审核,对合同的法律风险和法律后果进行评估和评价,提出法律建议和意见。这是财务部门与法律事务部门在合同管理中的职能分工。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8篇

1.人事管理业务孤立

整合公司人事管理通常由多个部门负责,包括劳资部、组织人事部、企业文化办公室、社保部等。人事管理业务包括:合同管理、人事档案管理、考勤管理、绩效考核、公积金管理、社会保险管理、调配管理、劳保管理及工资管理九项主要业务,且此九项主要业务四个部门分别负责。

2.可视化数据挖掘匮乏

由于数据不能够高效的在各部门流通,使得各项业务所形成的数据形成了信息孤岛,无法基于统一的业务需求和公司人事管理目标建立人事数据管理关联模型,使得数据之间建立起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数据关系;也不可能利用数据关联模型挖掘各项数据的变动趋势、异常信息等隐含信息来帮助经营管理决策;更不能运用可视化管理理念对各类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实现各类抽象人事数据的可读性、易懂性,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可视化理念在人事管理的应用

基于对整合矿井人事管理现状的分析和可视化管理的研究,笔者提出可视化人事管理的建设思路:首先应建立可视化人事数据资源池,在此基础上构建人事数据关联模型,使得各项人事数据不再是孤立的,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关联体,最后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与展示。

1.可视化人事数据资源池建设

人事数据资源池的建设应注重加强数据采集的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人事数据资源池应囊括人事管理各项业务公用的基础信息,包括档案信息、合同信息、考勤信息,并消除数据冗余。针对人事档案信息,组织人事部和劳资部应对干部和工人的档案信息进行统一编码,消除由于整合带来的档案号格式不统一的问题;针对合同信息,应做好集团本部和公司属地合同的划分,这是进行社保管理、公积金管理及人事调配的基础;针对考勤信息,由于干部考勤信息和工人考勤信息由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方式生成,因此应根据业务处理需要对考勤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制定统一的考勤标准。人事数据资源池是其他各项业务处理的基础,同时其他各项业务的处理也相应的影响资源池基础信息,因此应保持资源池中数据的及时更新与维护。

2.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数据关联模型的建立以数据池中基本数据为核心,其他各项业务的处理都需与档案信息、合同信息与考勤数据相互管理。首先,通过合同签订、档案建立、调配管理来维护信息资源池中档案信息和合同信息,这是其他各项业务关联的基础,通过档案信息和合同信息可以自动获取每个人员的工种类别用于公积金、社保的分类管理,劳保发放管理;自动获取不同人员的考勤标准用于考勤管理;自动获取工种类别及岗位级别用于绩效考核中一体化绩效奖金的计算;自动获取合同签订时间用于工龄工资的核算。其次,通过考勤管理形成人员出勤基础数据,后经标准化处理进入信息资源池,工资核算、绩效考核、社保办理等各项业务自动获取信息资源池中的考勤数据用于业务处理,各项业务自身生成的数据后又进入资源池以供其他业务提取。

3.可视化人事管理

可视化人事管理主要体现在基础信息可视化、异常数据可视化、业务流程可视化及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首先,对资源池中基础信息及各项业务处理所生成的信息应提取其所记录的对象属性信息、状态信息、变化信息及关键信息,采用趋势图、柱形图、饼图、不同色彩将原始数据图形化显示,以提高各类数据的可认知性;第二,针对各类异常数据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醒目显示以引起业务处理人员的注意,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通过数据关联模型的建立使得各项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可视化,使公司管理人员、人事业务人员对整个人事管理的业务流转、数据流通直观可视,提高工作效率。最后,运用可视化数据分析,对工资数据、考勤数据、奖金数据等关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不同数据的可视化挖掘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发现隐含的管理规律,提升人事管理水平。

三、结语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9篇

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当事人在不违背法律强制规定或公序良俗的范围内,得订立任何内容的债权契约,是为债权契约自由原则。[2]但值得注意的是,民法虽对契约不采类型强制原则[3],但对于若干日常生活常见的合同,各国合同法一般均在分则以有名合同加以规定,按学者解释,这不外基于两项机能,其一、以任意规定补充当事人约定之不备。其二、以强制规定保护当事人的利益。[4]

查现行合同法相关规定,可以发现并没有对物业管理合同作出的任何特别规定,在现行立法上,物业管理合同自应属于无名合同之一种。目前实践中对物业管理关系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地方规章实现的,各地的做法存在较大差异和不规范性,学者关于合同法的研究著述中也少见此方面内容。依民法理论,合同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主要条款,是合同当事人双方按意思自治原则所设定权利义务的具体体现,亦是判定合同性质的基本途径。以下结合现实中的情况,对物业管理合同的主要内容,作一个大致概括,为我们最终廓清物业管理合同的性质做出铺垫[5]:

一般而言,物业管理合同的主要条款由以下方面构成:

1、当事人和物业的基本情况,主要是对双方当事人的资格认定以及对物业管理活动的标的物的基本情况作出确认和记载。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是物业所有人或使用人支付物业管理费,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相应服务的条款。这是物业管理合同最为重要的条款,具体内容又因为管理事项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差异,一般有以管理服务为主的物业管理和出租经营与委托管理并重的区分。

3、物业管理服务事项和服务质量的。这一般除了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以外,各地的地方性规章也大都进行了底限性规定,但各地规定的情况参差不齐,可资参考的是国际健康组织(WHO)对区分所有建筑物的管理设定了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居住环境基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⑴。火警防范,如加强消防设备、防火设施的管理;⑵。清洁维护,定期清除垃圾,清理水沟,外墙洗刷等;⑶。公共设施维修,水电机械维护、公共电梯、空调设备的定期检查;⑷。花木整理,修剪花草树木,随时更换枯死的枝叶等。[6]这四点基准也应该是物业管理的标准要求。

4、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标准和收取方法,物业管理合同皆为有偿合同,因而价金和酬金条款是其自然的主要条款。

5、物业管理服务用房的使用、管理和费用分配办法。此为物业管理合同的特殊条款,主要为物业管理单位履行管理义务的方便计。

6、维修费用的收取和使用条款。维修费用一般独立与物业管理服务费独立开来,其收取方式主要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一般。

7、合同的有效期限,合同的终止事项及合同终止后相关事宜主要是物业资料的移转。物业管理服务的终止与一般合同的终止存在差异,物业管理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一般不允许随时随意解除合同,如果一方提出要在合同期限内解除合同,就必须依据合同的具体条款进行协商,协商一致或由法院、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

8、违约责任、解决纠纷的途径。物业管理关系虽然仅在物业所有人使用人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发生效力,但由于物业管理关系存在特殊性,物业所在地居委会、城建部门和相关市政部门也对其享有一定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因而物业管理关系的纠纷解决及关系结束也与其他合同存有差异。

9、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况约定的其他主要条款。

由此可见,相较与其他合同,物业管理合同在诸多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之处,但在理论和实务中,学者和法官对此并没有引起相应的注意,关于物业管理合同的定性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两种,即或认为物业管理合同为委托合同的一种[7],或认为物业关系为民法中制度的特殊类型,物业管理合同亦为设立关系的合同,以下笔者将对这两种观点分别予以检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辨析-物业管理合同与相似民法制度[8]

(一)、物业管理合同与委托合同

先看委托合同。按《合同法》三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根据该章的其他条款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明确委托合同的特征。

1、合同由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签定,此两方当事人为委托合同的主体。

2、受委托人的主要义务是处理委托人的事务。

3、受委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指示处理委托事务。

4、委托合同有有偿、无偿之分。

5、受委托人在处理委托事务时,因不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委托人要求赔偿损失。

6、委托人和受委托人可以随时解除委托合同。[9]

对应物业管理合同的内容和特征,不难看出二者存在以下主要区别:

1、委托合同的目的是以处理委托人事务为目的。所谓委托人的事务,一般是指与委托人有利害关系,委托人若不委托处理就不得不亲自为之的事务。反观物业管理关系中的管理服务,其实质是作为管理服务人的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专业化、技术化的有偿服务,由于物业管理具有需要专业化、技术化的技术服务的特点,作为业主、业主委员会并不都能够亲自来处理,同时对于一个大型的住宅区而言,如果每一个业主都事必亲躬,那么住宅区的秩序就无法维持。可以看出,物业管理事项与被委托事务存有明显差别。

2、《合同法》第三百九十九条明确规定:“受托人应当按照委托人的指示处理委托事务。”这实质上是规定了受托人的忠实义务。但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并不是完全按照业主、业主委员会的指示处理的,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管理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依据合同约定的范围、项目,遵循物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物业管理行业的规范,独立自主地开展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活动的。在物业管理公司开展的物业管理服务的经营活动中,业主、业主委员会只有监督权,而没有干涉和指挥权。物业管理公司也没有服从业主、业主委员会指示的忠实义务。

3、委托合同中受托人在委托合同范围内所获得的法律后果,归属于委托人,因此委托合同由委托人承担责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百零七条还规定:“受托人处理事务时,因不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委托人要求赔偿损失。”而物业管理则不同,无论是侵权责任还是违约责任一般都要由物业管理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各自分别承担自己的责任。

4、委托合同是诺成合同、非要式合同。委托合同的成立只须双方当事人达成意思一致即可,无须以一定物的交付或一定行为的完成为要件,订立合同也无须遵循固定的形式;而物业管理合同则是要式合同、格式合同,必须依照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招标投标的方式来确定物业管理公司,签署物业管理合同,并且一般要求要采用物业管理示范文本,最终合同的相关内容和履行还要接受城建、市容、及居委会等相关机关的监督。

5、委托合同与物业管理合同在合同存续期限上有较大差异,被委托人处理的事务往往比较单一,时间比较短;而物业管理则不同,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是系统的、专业化的服务,这个服务是长期的、连续不断的、反复进行的,如果物业管理合同签署的期间较短,就可能因物业管理公司追求短期效应,采取不恰当的方式从事物业管理,从而不利于物业管理设施的长期保养。此外,出于物业管理关系的特殊性,物业管理一方当事人不得象委托合同当事人那样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6、两种合同采用的报酬支付方式不同,物业管理收费的方式与委托合同不同。物业管理收费方式一般是依据业主公约以及物业管理合同的规定由业主或住户按月交纳。而委托合同所规定的费用是将处理事务的费用与给委托人的报酬分别规定的,处理事务的费用可以预付,也可以由受托人垫付,而后由委托人偿还,对与报酬则采用完成委托事务后支付或无偿委托不支付报酬,这种支付费用及报酬的方式显然与物业管理收费有着巨大的差别。

7、委托合同一般是基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特别信任为前提条件建立的;而物业管理合同则是通过招标投标之后获得的,物业管理人一般皆需要获得一定的资格认定证书方可以成为物业管理合同的招标对象。

8、委托合同可以为有偿合同,也可以为无偿合同,而物业管理合同一般皆为有偿合同。

从以上的诸多方面,可以明显看出物业管理合同与委托合同存有若干重大差异,物业管理合同远非委托合同之一种,现在实践和理论中以委托合同为物业管理合同定性的做法曲解了物业管理合同的本质特征,混淆了基本的法律关系,对于实践中物业管理纠纷的解决贻害不浅。

(二)物业管理合同与权授予行为

,指人于权限内,以本人(被人)名义向第三人所为意思表示或由第三人受意思表示,而对本人直接发生效力的行为。[10]为一项民法上扩张和补充民事主体行为能力的重要制度。在的分类中,基于被人的委托授权而发生的,即委托(意定),是最常见、最广泛适用的一种形式。实践中有些人认物业管理合同为的委托合同,也有人认为物业管理合同为权设定行为之一种,并得出物业管理行为为行为的结论,这其实也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对物业管理合同性质的误解,以下从物业管理合同的性质和物业管理行为的具体内容两个方面予以澄清。

首先,一般情形下,委托合同是产生委托授权的原因和基础[11],在上文中,笔者已经用足够的篇幅表明了物业管理合同不是一种委托合同,退一步说,即便在物业管理合同中有相关的委托条款,但其一,此不能作为对整个合同定性的依据,其二,理论通说皆认委托合同并不必然地产生权,只有在委托人作出授权的单方行为后,权方才发生。因此物业管理合同与权授予行为自当不同。

其次,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物业管理公司通常都是没有权的。物业管理活动中虽然有涉及到法律行为,但一般都不需要物业管理公司来,而且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大量活动是根本就不涉及法律行为,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因此,行为与物业管理活动不存在因果关系,不能用的概念来解释物业管理活动。

再次,民法理论皆认人获得相应的报酬系基于委托合同,而行为非为营利,这一点与物业管理制度的目的有着重大冲突,而且是以被人的信誉为前提的,否则,相对人就不能安全地进行交易。何况的最终效果只能是提高被人的信誉。现代社会,物业管理向规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如果将物业管理归属于行为,那么,物业管理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物业管理活动,最终效果就应该只是提高业主、业主委员会的信誉,在这种结果之下,物业管理企业就不会有动力来下大力气从事这些活动,显然,的这种效果不符合物业管理的实际。[12]

最后,在物业管理关系中,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或业主委员会签定物业管理合同后,物业管理公司从事的物业管理活动是以自己的独立意志为前提的,在具体事项的管理操作中并不需要依照业主或业主委员会的意思行事,这一点也与存在重大差异。

明显地,物业管理合同不是权的授予行为,物业管理活动也与行为存在本质的差别,试图用制度来解释物业管理关系显然是不妥当的。

三、物业管理合同性质分析-从现行法出发的分析

法律不是凭空创设契约的类型,而是就已存在的生活事实,斟酌当事人的利益状态及各种冲突的可能性,加以规范。通常,民法系以给付义务为出发点,而设各种契约类型的。[13]然而社会生活纷繁芜杂,千头万绪,交易活动亦频繁多变,法律终有照顾不周之处,此时当事人不得不在法定契约类型之外,另创新类型的契约,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按学者王泽鉴的分析,非典型合同主要由三种途径发展而来:有就特殊情况而特殊约定者;有因长期间之惯行,俨然具有习惯法效力者。有因应现代化交易需要,以定型化契约条款而创设的。[14]

笔者认为关于无名合同的主要问题,并不仅在与于其与有名合同的区分,如何在法律相关规定未尽详备时,提供可兹应用的规范才是问题的关键。

具体到物业管理合同所设定的主要给付义务,从物业管理者角度言,一般有以下两个方面[15]:

1、物的管理,系指对建筑物、基地及附属设施之保存、改良、利用乃至处分等所为之物理的管理,原则上以建筑物的共有部分为限。

2、人的管理,系指对区分所有人群群居生活关系所为之社区管理,其对象不外以居住于建筑物上的人为限,凡出入区分建筑物的人的行为,均应纳入,内容一般为对建筑物不当毁损的管理、对建筑物不当使用的管理及对生活妨害秩序的管理。

基于不同的具体情况,物业管理又可以分为部分管理和全部管理,单就其各自来看,在物业管理合同的签定上似乎只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应不存在特殊之处,然而,颇值疑问的一点是,为复合性的部分管理或整体管理签定的物业管理合同是否是为非典型合同中的混合契约?

从物业管理关系的主要给付义务来看,物业管理团体提供的服务既有对物业共有部分的狭义上的管理,又有对共有物业设施的维修、保养,既有有关机械设施的购买、更换,又有对居住环境的安全维护,其涉及到若干有名合同和无名合同的内容,主要有雇佣合同、保管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委托合同等等。

就此而言,物业管理合同的性质应该既不是现行法中所规定的任一类型的有名合同,也不是一般所谓的无名合同,而是一种类型结合合同,属混合契约之一种,即一方当事人所负的所个给付义务属于不同契约类型,彼此间居于同值的地位,而他方当事人仅付单一的对待给付(有偿契约中)。[16]

四、结语-兼论物业管理合同的法律规制

在大陆法传统理论中,民法对生活关系的归制主要是通过法律关系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思上说,法律关系就是民法的基本工具或调整方法。[17]然而法律关系虽为当事人创设权利义务的私法空间,使得权利人[18]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依自由意志对自己的利益进行取舍和保护,但法律关系本身只是法律对生活关系的采攫,是用法技术手段对生活的再拟制,单从其外在的名称和表现上并不总能够足以判断出内在的、个性的法律特征,尤其当这种法律关系是一种复合的法律关系或是生活中的出现的新型法律关系时。

拉伦茨说过: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法律纽带。[19]在我看来,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是权利及其对应的义务是构成该法律关系的独特个性,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法律关系实现区分的基础,在复合性的法律关系中,情况相对复杂,但整体思路仍然如此贯彻。从另一面观之,民法正是在这种区分的基础上才能通过法律关系实现对不同生活关系的区别和规制。实际上,通过对不同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特别是后两种性质的辨明,进而在理论与立法中为该种法律关系设立特定规制规则,这也是大陆法传统中形式理性应对实践生活的自在逻辑。

通过上文的分析,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物业管理合同及由此建立起来的物业管理法律关系与其他相似民法制度、行为存在的重大区别,换言之,物业管理合同和物业管理活动在民法调整的生活关系中具有较大的个性,民法完全应该对其实行个性化的、具体的而非一般化的、概括的调整和规制,从这个思路出发,在合同法中或另设特别法[20]将物业管理合同作为有名合同之一种加以特别规定应该不存在太多的障碍。相应地,在实践问题的处理中,通过对物业管理合同性质的辨明,明确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客体及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分清其与委托关系和关系的差别,这也是正确解决物业管理纠纷的必要前提。

参考书目:

1、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3月版。

2、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王利明、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修订版。

4、谢在权:《民法物权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

注释:

[1]物业一词并非汉语中的一般概念,在目前相关的专业非专业词典中也都没有对物业的具体解释,据学者考证,在粤港方言别是东南亚地区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物业是作为房地产或产业所有权的别称或同义词而使用的。相应地,物业管理,有学者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角度将之定义为:维持区分所有物之物理机能,并充分发挥其社会的、经济的机能,而对之所为的一切经营活动。陈俊樵《论区分所有建筑物之管理组织》,(台)《中兴法学》第24期第191页。

[2]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8页。

[3]大陆法上的契约类型源自罗马法,但罗马法上的契约采类型强制原则。详见周楠《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版,第706页以下;另参考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第108页注〈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4]参见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9页。

[5]参见钮丽娜:《物业管理合同的法律特征及相关案件的审理》,《人民司法》2002年第8期,第14页。

[6]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07页。

[7]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学者大都持此种观点,详见: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3月版;钮丽娜《物业管理合同的法律特征及相关案件的审理》,《人民司法》2002年第8期第14页;范云《论物业管理中的几个关系问题》,《宁波大学学报》2001年9月号,第112页;周四新《完善我国物业管理立法的构想》,《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月号,第119页;秦德平《物业管理法律问题研究》,2000年第3期,第112页。

[8]有学者认为民法中可称制度者,应有一系列规则或理论体系的支持,因而下面将要论述的委托合同和意定的授权行为,能不能称为制度,这本身就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无意于这样的争论,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指称,笔者纯粹是为了避免表述上的累赘,参见丁文《物权请求权与我国物权法》,《法学》2003年第3期。

[9]同上,第四百一十条前段。

[10]王泽鉴:《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440页。

[11]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次修订版,第169页。

[12]参见李钊:《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构筑物业管理的理论体系》,详见

[13]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09页。

[14]同上,第110页。

[15]陈华彬:《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207页。

[16]王泽鉴:《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113页。

[17]龙卫球:《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版,第110页以下。

[18]应当指出的是,虽然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中的主要类型,但其并非是唯一类型,学者有时也将资格,能力,权限为内容的关系也纳入法律关系,称“准法律关系”,因为他们本身同样受法律的规制,往往含相当的法律效果,且与那种居于核心地位的法律关系(权利与义务),时而界限模糊,不易分辨。参见同上第112页及其注5.

[19]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51页。

[20]关于物业管理活动的立法规制,立法例上有以意大利、瑞士为代表的民法模式,以英美法国家为代表的住宅法模式,以德国、日本、法国为代表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法模式和我国港台地区为代表的物业管理法模式,详见周四新《完善我国物业管理立法的构想》,《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月号,第119页。

人事合同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法律顾问;合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62-02

合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社会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实现的。能否管好合同,是现代企业经营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本企业的实践经验看,企业法律顾问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项目论证、资信调查、参与谈判、起草或修改合同文本等工作,为公司把好合同关。

一、合同为什么应由法律顾问管理

合同由企业法律顾问管理,是由合同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一)合同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为实现gg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是民事合同。我国调整民事合同关系的基本法律是民法通则。民法通则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从前条可看出,企业通过合同所确立的民事关系,就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其特征:一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签订合同的当事人都要坚持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即合同当事人无论行政级别高低,企业规模大小,相互之间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合同关系的这一法律特征使其区别于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关,所以处理合同问题不能用行政管理手段。二是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得违法。合同关系的这一特征,要求合同当事人应熟知和合同相关的法律法规,而这正是企业法律部门的职责。三是民事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社会关系,即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合同一经签字生效,在签约各方间就产生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因合同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的保障和制约。一方不履行义务,影响另一权利的实现,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合同关系的这一特征,使之从签约到履行的全部过程都直接受到法律的干预和调整。合同问题已不是签约内部的行政管理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化的法律问题。

(二)签订合同的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如前所述,《通则》所说的民事关系,是指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具体的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所以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民事关系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其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特征。所谓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把要求建立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内心意思以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行为。合同是一种特定的意思表示形式,他要求各方当事人都要真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并通过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协商一致是合同行为区别于财政、税收、行政管理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是民事法律行为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签订合同完全符合这一行为特征。民事权利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了使权利人实现其权利或不影响其权利实现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无论是通过签订合同取得权利还是承担义务,合同行为所产生的都是一种直接的法律结果。三是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一种合法的行为。这是合同关系受法律保护的前提。

通过分析可看出,由于合同本身的法律特征,使合同管理不同于企业内部的财务、劳动、技术、安全等管理工作,合同关系超越了企业自身的界限,使之成为一种直接受到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合同管理涉及大量的法律专业问题,所以,企业的合同由企业法律顾问管理是理所当然的。

二、合同管理的内容

合同关系自始之中都是一种法律关系,所以其管理也应当是从始到终的全过程管理。根据合同本身的特点,结合几十年合同管理的实践,企业的合同管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制度管理

管理制度是管理行为的依据和尺度,管合同首先要管制度。企业法律顾问应当负责建立健全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制定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要熟悉国家的法律法规并要把相关规定纳入制度内容。法律顾问要通过建立合同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层次清楚、管理职责分明、管理程序XX、管理行为规范。使合同从要约、承诺到履行、清结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

(二)择重管理

企业的合同,尤其是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合同,年发生量成千上万。法律顾问应当对企业的合同分类排队,把那些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影响大的合同挑出来,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对重点合同从项目论证、对方当事人资信调查、合同谈判,文本起草、修改、签约、履行或变更、解除,以及清结或纠纷处理的全过程,法律顾问都要直接参与。

(三)履行监督

法律事务部门对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督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监督科以掌握合同履行动态,及时发现阻碍履行的问题,以便随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或向主管领导报告,达到排除阻碍,防止违约的目的。

(四)结算管理

结算是合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发生在合同标的给付之后。如双方对给付的标的无试用期、质量保证期等延续性约定或国家无明确规定,结算之后合同关系即告终止。所以严格把好结算关十分重要,其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检查合同条款是否得到全面履行。如发现问题应拒付货款或酬金并依法向对方发出书面通知。法律事务部门的结算管理,要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合作。

(五)违约管理